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會計學基礎教案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1.45W

第一章 總論

[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理解會計的概念、對象、職能和目標;瞭解會計學科體系的構成和會計方法;理解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和一般會計原則;對會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要點]

本章的教學要點有:會計的涵義;會計的基本職能;會計的目標;會計的對象;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和一般會計原則;會計方法。

[教學課時]

本章參考教學時數為6學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會計的涵義

一、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一)會計的產生

會計的起源:社會生產實踐的需要。人類要生存,就要進行生產活動, 必然會產生所費(人力、物力的耗費)與所得(勞動成果),便產生了專門記錄和計算經濟活動過程中所費與所得的會計。

“刻木記數”、“結繩記事、記數”、被稱為會計發展史上的原始計量與記錄時代(會計的萌芽已經產生)。

文字產生以後,會計就產生了。在我國,最早記載會計一詞是西周的《周禮》,並設置了會計官員---司會, 規定了會計報表的編報制度。 “零星算之為計,總和算之為會”。

(二)會計的發展

會計方法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展。1949年,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巴其阿勒出版了《算術、幾何與比例概要》一書,系統地介紹了威尼斯的複式記賬法,並給予理論的闡述。這本書的問世,被認為是近代會計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股份制的出現: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導致傳統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標誌着現代會計的開端。

二、會計的定義

(一)“ 工具論 ”:認為會計是一套分類、記錄、計量、彙總和分析與解釋的方法或技巧。會計是一個方法體系

(二)信息系統論:會計是旨在提高經濟效益,加強經濟管理而在企業範圍內建立的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

(三)管理活動論: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貨幣計量為主要形式並採用專門方法,對經濟活動進行反映和監督的一種管理活動。

三、會計的特點

(一) 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

(二) 對經濟活動要進行完整、連續、系統、綜合的計算和記錄

(三) 會計以價值管理為基本內容

(四) 會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終極目標

第二節 會計的職能與目標

一、 會計的基本職能

會計職能的定義:會計職能是會計固有的功能,是會計本質的體現。所謂會計的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客觀上所具有的功能。其基本職能是反映和監督。 (一)會計的反映職能會計的反映職能是指會計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從數量上反映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為經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的功能。反映職能是會計的最基本職能。反映職能的特點表現在如下的三個方面:

1、 會計的反映主要是從價值量上反映各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狀況,也就是説,主要利用貨幣計量來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提供經濟信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會計可以通過三種經濟量度來綜合反映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即貨幣量度、實物量度和勞動量量度。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營活動的複雜程度的不斷加大,人們不可能僅僅從實物或勞動量方面來考察主體的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而必須獲得按一定程序進行加工處理後的以價值量表現為會計信息,才能從全過程掌握經濟活動的運行。也就是説,會計核算是以價值量量度為主,而實物量度和勞動量量度只是輔助量度。

2.會計反映應對各單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反映,即對各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過程的反映,不僅記錄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還要面向未來,為經營決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據。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是對事後發生的事項進行核算和分析,但隨着經濟活動的不斷複雜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事前的預測和分析已經越來越佔有重要地位。

3.會計反映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會計核算的連續性,是指會計核算要對會計對象進行連續的計量、記錄和報告;會計核算的系統性,是指會計核算應採用科學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及數據資料能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揭示經濟活動的客觀規律;會計核算的完整性,是指會計應對所有的會計對象進行計量、記錄和報告。

4.會計反映隨着物質條件的改善而進一步演化,逐步改變其表現方式。這裏主要指的是電子計算機技術在會計反映中的應用。

(二)、會計的監督職能

會計監督職能,是指會計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會計反映職能所提供的經濟信息,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使之達到預期目標的功能。會計的控制職能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會計監督主要是通過價值量指標來進行監督工作的。會計核算的主要依據是價值量指標,會計監督同樣要依*這些價值量指標。企業的大部分經濟活動,都會伴隨着價值量的增減變化及價值形態的`轉化,因此,會計監督以價值量為主要監督依據,就能更加全面、及時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

2、會計監督同樣也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過程的監督。事前監督是在經濟活動開始前進行的監督和審查,主要包括對經濟可行性的審查以及對經濟事項是否合法合規的審查;事中的監督是對正在進行中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以糾正活動過程中的失誤和偏差,使經濟活動按預定的目標進行;事後的監督是對已經發生的經濟事項進行監督、審核和分析,以總結經濟活動的規律,發現及改正存在的問題。

會計監督的依據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兩種。合法性的依據是國家的各項法令及法規,合理性的依據是經濟活動的客觀規律及企業自身在經營管理方面的要求。

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核算是監督的基礎,沒有核算,監督就無從談起;而監督是會計核算質量的保證。

(三)會計職能的發展

1 、評價經營業績

2 、參與經濟決策

3 、預測經營前景

二、 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指會計活動應達到的境地或標準。

會計目標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

(一) 會計的基本目標是提高經濟效益,

(二) 具體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

會計目標的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誰是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會計如何來提供會計信息?

第三節 會計的對象

一、 會計的一般對象

會計對象是指會計所要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的一般對象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一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

二、 會計的具體對象:

以工業企業為例,工業企業的資金運動的程序可分為資金投入,資金循環與週轉和資金退出三個基本環節。

第四節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會計核算工作賴以存在的前提條件,亦稱會計假設。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在長期的會計實踐中,逐漸認識和總結而成的。只有規定了這些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會計核算才能得以正常的進行下去。例如,企業在持續經營的前提條件下,將按照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現有的資產,因而資產要按流動性質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等,並按實際成本計價。但是如果企業破產,這個假設就不存在,企業需要編制清算資產負債表,這時的資產就不需要按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等分類,因為資產馬上就要全部變賣,而資產的估價應按清算價值而不是實際成本。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

1、定義:會計所服務的特定單位

2、要點:

(1)實質上是規定了會計核算的空間範圍;

(2)不同於法律主體,會計主體可以是獨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3)可分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司企業等會計主體。

二、持續經營

1、定義:

會計核算應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而不考慮企業是否將破產清算。

2、要點:

(1)會計核算內容的前提條件;如固定資產按歷史成本入帳與提取折舊,資產劃分為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等;

(2)以“非清算基礎”為基本前提。

三、會計期間

1、定義:

為了定期反映企業生產管理活動,人為地將企業持續經營的會計活動劃分為若干首尾相連的會計期間,以便於清算帳目,編制報表。

2、要點:

(1)利於確定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是權責發生制原則的基礎;

(2)我國會計期間按公曆年度(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劃分。

四、貨幣計量

1、定義:

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採用貨幣為計量單位,記錄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2、要點:

(1)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內容為外幣為主的單位,可以選擇一種外幣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報表必須採用人民幣;

(2)要求幣值穩定。

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的關係

3、會計核算的四項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係。

會計主體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範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沒有會計主體,就不會有持續經營;沒有持續經營,就不會有會計分期;沒有貨幣計量,就不會有現代會計。

第五節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對會計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處理具體會計業務的基本依據,是在會計核算前提條件制約下,進行會計核算的標準和質量要求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共有十三條。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分為三

會計學基礎教案

Tags:會計學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