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01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生活中領會“左右”的意義,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理解其相對性。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能用“左右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正確確定左右。

教材分析

《左右》是第五單元中繼“前後”“上下”之後的第三課。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從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和探索中觀察、感知“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在體驗左右的位置關係和變換的過程之後,引導學生把左右的知識應用於生活,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組織學生親身經歷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充分感知左右,從而體會左右的意義。備課前經過了解,我發現這些一年級的孩子大多數已經能區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於沒有經過刻意的培養和訓練,所以對左、右的反應比較遲緩,大部分學生區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隻手會寫字,再判斷哪邊是右邊,然後想另外一邊是左邊。並且,左右的相對性在他們的思維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對性”是這節課的難點。

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執教的班級學生共50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養之中。由於條件限制,執教時學生分成兩大組,每大組中4人一排作為一個學習小組。

教學設計理念

從學生最熟悉的左手與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間的座位關係教學左、右,易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找自已身上的左右這一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左右朋友來認識左右,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體中獲取大量的感性材料,感知左右,經歷形成左、右方位感的過程,這樣的教學聯繫實際,操作性強,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對的位置關係,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逐步發展空間觀念。遊戲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介紹自己左邊右邊的同學,這是對“左右”知識的延伸,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學習與生活的聯繫。淘氣要去小明家玩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幫淘氣和老師解決困難,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且練習鞏固了新知,做到了“學以致用”。體驗“相對”,確定“左右”。對於一年級的學生,理解左右的相對性,應該建立在充分的感性認識基礎上,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體會相對性,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1、感知左右手

(1)學生用掌聲歡迎來聽課的老師。請學生説説在鼓掌時用到了我們身上的哪一對好朋友。(左手和右手)

(2)請同學們舉起右手,放下,再舉起你們的左手,放下。

(3)大家説説,我們平時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呢?左手呢?

2、請學生找出我們身上這樣的一對好朋友。(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腳、右腳等)

3、遊戲——聽口令做動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4、揭示課題。

剛才同學們已經熟悉了自己身體的左和右,其實生活中的左和右還有許許多多。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左右”。(課件出示課題並請生齊讀)

【設計意圖:從學生課堂上經常發生的動作――舉手出發,直奔主題,有效組織課堂,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這節課開始就洋溢着輕鬆愉快的氣氛。從學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體展開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自身的左右,從而理解左右的位置關係,同時也讓學生親自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到人的身體上也有數學。】

二、實際操作,探索新知

1、擺一擺。

同桌的同學互相合作,按老師的要求擺。

請你在桌上放一塊橡皮;

在橡皮的左邊擺一枝鉛筆;

在橡皮的右邊擺一個鉛筆盒;

在鉛筆盒的左邊,橡皮的右邊擺一把尺子;

在鉛筆盒的右邊擺一把小刀。

生擺好後,師出示正確的排列順序,生檢查自己的排列。

2、數一數。

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四個。

為什麼橡皮一會兒排第二?一會兒又排第四?

什麼東西反了?能講得更清楚一些嗎?

(數的順序反了,開始是從左數,後來是從右數。)

師小結:也就是説,同樣一個物體,從左數和從右數,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3、説一説。

師生對口令遊戲

尺子的左邊是什麼?

尺子的右邊是什麼?

……

同桌的同學互相對口令

請學生説説自己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提問兩個同學,然後每個人説給自己的同桌聽。)

4、找一找。

(課件出示教材第60頁“找一找”掛圖。)

星期天,東東想去小明家玩,他沒到過小明家,但他記得小明説他家住在三樓,上樓梯後往左走。你們能告訴東東小明家住幾號房嗎?

【設計意圖:評析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説一説”“找一找”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鍛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現“讓學生動手實踐”這種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

三、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1、想一想。

剛才同學們幫東東解決了困難,現在願不願幫老師一個忙。

師:老師舉的是哪隻手?(師舉右手。)

有的同學説左手,有的同學説右手,老師舉的到底是哪一隻手?

(學生七嘴八舌,還是有的説左手,有的説右手。)

同組的同學討論一下,交流一下意見。

(小組討論交流。)

彙報結果。

師轉身驗證。

體驗:同桌左邊的同學向右轉,右邊的同學向左轉,同時舉右手。

師小結:如果面對着面,你的左手就會對着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會對着同桌的左手。

【設計意圖:教師巧妙地用設疑的方法讓學生判斷教師舉的是左手還是右手,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親身經歷“猜測――驗證――數學解釋”的過程,從而發現: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2、小遊戲。

老師和學生面對面站着,老師舉右手,學生也舉右手,老師舉左手,學生也舉左手,看誰舉得又對又快。

(生十分投入地做遊戲。)

3、爬樓梯。

上樓梯時我們要靠哪邊走?下樓梯時我們又要靠哪邊走?

(學生説法不同)

請兩位同學示範一下,把教室中間過道當樓梯,一個從前往後走是下樓梯,另一個從後往前走是上樓梯。

(生觀察時師提醒:下樓梯的同學是靠哪邊走?)

(生還是有的説左邊,有的説右邊。)

全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走上樓梯,又走下樓梯。下樓梯時,師又提醒:下樓梯時你靠哪邊走?

現在同學們明白下樓梯時靠哪邊走嗎?

為什麼上、下樓梯都靠右邊走?

4、練一練。

【設計意圖:當觀察別人判斷左右時,學生容易以自己為標準來確定,錯誤率較高。教師在此及時地讓學生到室外實地進行活動,以學生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更清楚地經歷了方向的變化,再次體驗“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從而使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得到充分的體現。】

四、解決問題,增強運用意識

課件出示書P61第3題,其中有幾輛頑皮的小汽車就躲在樹底下,這裏共有幾輛車?先聽聽大客車是怎麼説的?(課件: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幾輛車?)小組討論、彙報,説一説是怎樣想的?(藉助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並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着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説明:課前的猜數遊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隻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裏有多少?(課件呈現滿屏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麼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後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隻,然後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隻?該怎麼列式?

[説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3.由於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4.通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於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並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説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並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侷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麼原因啊?

5.通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裏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説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聯繫。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遊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遊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遊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説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於120,卻為什麼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通過爭論後,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遊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麼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通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説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範,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並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並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並通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並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數據並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3

教材簡析:

本節課主要學習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和畫垂線,即學習42、43頁例題。42頁例題從現實場景中抽象出兩組相交的直線,發現都相交成直角,以此描述兩條直線相互垂直的概念,同樣再舉出生活中相應的實例;43頁例題安排過已知直線上的點畫它的垂線;“試一試”讓學生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它的垂線,進一步掌握畫垂線的方法;“想想做做”通過對摺長方形紙、判斷圖形中互相垂直的線段以及畫垂線,鞏固互相垂直的概念,發展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點和線段,射線和直線,量角和畫角,直線的相交和平行的基礎上安排的,先教學兩條直線相互垂直和畫垂線,再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學生已經掌握了“認識垂直”的基礎的知識和技能,利用這些基礎和技能來學習“垂直”,估計學生已擁有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及一定的學習能力。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學習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覺得應始終將數學的教與學置於各種奇妙的'富於思考的問題情境之中,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出發點,對於數學知識的學習,如果我們能善於把課堂教學設計成一個又一個生動有趣卻又富於思考的問題,那麼學生就會真正地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數學知識的獲得,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之後,才能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系統之中。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就是讓學生用腦想數學,用腦積極地思考數學或與之有關的問題。

本着這一理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使學生結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關係,理解互相垂直、垂線、垂足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方面

使學生經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作出一組垂線,能夠藉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使學生感受生活裏的垂直現象,能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垂線,瞭解垂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主動參與觀察、操作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發展空間觀念,感受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關係,建立垂線的概念。

教學難點:

藉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教學具準備:課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感受新知

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認新知(語言表述迴歸生活練一練折一折)

2、學畫垂直(無條件畫過直線外一點畫完成43頁“試一試”小結作圖方法)

昇華新知,總結方法。

教學預設:

一、創設情景,感受新知。

1、課件出示42頁例題圖。

從圖中你能找到幾條線?(學生可能找到很多,説的很亂。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我們所需要的)

這些線的位置關係是怎樣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導學生觀察相交線,你有什麼發現?

兩條直線相交成幾個角?(4個)

這4個角都是什麼角?(直角)

2、談話感知:

其實像這樣一種特殊的相交方式,我們可以給它一個新的名稱叫——垂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新知識。(板書課題:垂直)

設計意圖:由主題圖入手,觀察圖中縱橫交錯的線,收集自己瞭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識),發現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從眾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認識垂直。

(1)出示一組互相垂直的直線圖。

師:那到底兩條直線成怎樣的位置關係,我們才能叫垂直呢?

學生自學課本P42中間的文字,並思考:

①怎樣的兩條直線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線叫什麼?

③你還知道了什麼?(兩條直線的交點我們叫作什麼?)

(2)講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提問:如果把一條直線記作a,另外一條直線記作b,我們可以怎麼説?

講解:“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強調:垂線是一組一組出現的,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講解:“這兩條直線相交的點叫做垂足。”

讓學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兒,並用符號表示出垂直。

(3)尋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問:我們教室裏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線?

學生回答的時候,注意修正學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學的表達。

特別強調:每塊三角尺都有兩條互相垂直的邊,所以在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時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練一練:判斷下面圖形中哪些直線是互相垂直的?(作業紙)

(5)折一折:指導學生把一張長方形紙按照課本上的方法對摺兩次,再打開,觀察兩條摺痕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從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構建是一個多樣化的過程,我覺得應該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而且要相信學生能夠發現。所以,在構建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看書,從書中發現對於垂直的最科學最準確的表述,學生會覺得那是他們自己發現的,感受成功學習的成就感。而學生自己發現的雖然深刻,但卻是細線條,作為老師要把他們印象中的細線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設計了新知迴歸生活、科學判斷是否垂直和動手摺疊感受垂直的環節,即及時鞏固新知又傳遞學習知識的過程方法。即受之於餌,又受之於漁。

2、學習畫一組垂線。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辦法做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段嗎?(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摺紙)

(2)過直線上的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課件演示作圖方法,學生嘗試作圖。教師再示範,共同總結作圖步驟:

A、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直線重合

B、沿直線慢慢移動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頂點與直線上的已知點重合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邊畫直線

學生再嘗試。

(3)出示第43頁的試一試: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學生自己先嚐試,再請已經好的同學介紹(課件演示)

學生再嘗試。

(4)小結方法。

設計意圖:在認識垂直的基礎上讓學生去作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是一個從表象到實體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過程和垂直與其他相交的不同之處(相交成直角),這一環節的重點在於訓練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總結作圖方法,體會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請學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每個圖形互相垂直的線段。

2、課件出示橋灣國小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圖,請你判斷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講解時強調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設計意圖:第一題讓學生在過去認識的圖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線段,是運用新知重新認識舊知的過程,正如特級教師徐長青所説“讓知識從緘默走向明確再回歸緘默”。第二題通過街道間的位置關係,認識到怎樣相交的道路安全係數高,讓知識迴歸生活、指導實踐,並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四、昇華新知,總結方法。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了什麼新的收穫?

誰能説説我們是如何得到這樣的收穫的?

設計意圖:吳正憲老師曾説過:我們要以數學知識為載體,俄皮癢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總結時,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總結數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了解數學知識獲得的過程和方法。數學知識僅僅是個載體,知識的生成過程才是學習的實質,才是學生該獲得的精髓,才是數學該傳遞給每一個學生品質。教學不是實現給予與告之,而是探索的過程。

板書設計:

垂直

過直線外一點作

已知直線的垂線

垂足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經歷以米、釐米為單位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並會估計物體的長度。

2、體會米的含義,知道釐米、米之間的關係。

3、在活動中體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新鉛筆、米尺、數學課本、文具盒、1米多長的繩子。

一、創設情境

1、師生利用課前共同準備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測量小組中各物品的長度。

2、指導學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繩子的長度。

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會隨機比較、選擇用哪些測量工具比較合適。(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測量課桌的長度。

二、體驗探究

1、認識米,、知道1米有多長。

2、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

3、學生在觀察、交流過程中認識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

歸納:100釐米=1米 1米=100釐米 1m=100cm

4、讓學生聯繫身邊的事物,找出幾種長度是1米的物品。

三、實踐應用

1、1米大約等於幾枝鉛筆的長度?

2、學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較大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完成測量活動。

3、出示書中5頁練習題。

4、課外小作業:讓學生回家測量家中物體的長度。

讓學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為後面的測量做好鋪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

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通過動手操作親自感知,從實踐中總結出“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做單位”。

對1米多長的繩子的測量以及1米20釐米的書寫既是對用米做單位的再次體驗,又為後面的練習做好了鋪墊。

讓學生以一把米尺為準,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

這種徒手做動作既使學生感興趣,樂於參與的活動,又是讓學生再次體驗,從而建立1米有多長的空間觀念。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乘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

2、初步培養學生類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感受數學探索活動本身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乘小數的方法,會熟練的進行筆算,並能解決實際問題。掌握小數末尾的0的處理方法。

三、教學過程 :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每位同學家裏的生活條件都很好,住進了這樣風景優美的住宅小區、(課件)陶老師想採訪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積有多大?你的小房間面積又有多大呢?我們看,這是小明同學房間的平面圖。(課件出示)

1、從圖中,你能蒐集到哪些信息?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下面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求房間的面積有多大?

⑴房間是什麼形狀的?要求房間的面積,就是求什麼圖形的面積?

⑵需要找哪些條件?你認為算式怎麼樣列?打開隨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

(二)、引導探究

1、根據算式,請你估計一下房間的面積大約是多少?(指名口答,課件出示)你是怎樣估計的?有和他不一樣的嗎?誰來説説。房間的面積在什麼範圍內?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認為這樣估計分別要付多少錢?(指名口答)4萬5千元和6萬元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差多少?給少了開發商不願意,給多了我們又不願意。要想雙方都不吃虧,怎麼辦?(準確的計算出它的面積)

3、同學們看,這道題是兩個什麼數相乘?(小數乘小數)(板書課題)它和前面學的乘法有什麼不一樣?(前面學的是小數乘整數)回想小數乘整數你是怎樣計算的?(先轉化成整數乘法,再點上小數點)那麼,這道小數乘小數的題你想怎樣算?指名回答。打開隨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寫好的小組內交流,你是怎麼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樣算的?(先擺豎式,把擴大10倍看作36,把擴大10看作28)生説,師依次出示課件。

②誰能再説一説,第一個箭頭上的×10表示什麼意思?第二個,第三個呢?小組裏先説一説。

③通過計算,我們得出×的積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結:大家剛才説的真好,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我們可以先看作整數乘,一個因數擴大10倍,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了100倍,右邊藍色方框裏看作整數乘的過程我們一般放在心裏,不寫出來。方法你掌握了嗎?

(三)、自主發現

1、剛才我們計算出了小明房間的面積,小明還有一個漂亮的小陽台,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師相信你們肯定能算出來。打開書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寫好的同學小組裏交流,你是怎樣做的。

①彙報,你是怎樣做的?

②結果是,為什麼等號後面寫?怎樣化簡?為什麼可以這樣化簡?指名説,誰能再來説一遍給老師聽。

③小結:老師明白了,他是先看一個因數擴大100倍,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0倍,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三位,點上小數點。是。再把小數末尾的0捨去。這樣比較簡便,我説的對嗎?

2、師:例1的結果是兩位小數,試一試的結果是三位小數,老師有困惑了,小數乘小數,積的小數位數是怎樣確定的呢?想不想幫老師解決這個難題?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出示討論題)指名讀題。

⑴例題中的兩個因數分別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

⑵“試一試”中的兩個因數分別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

⑶通過比較,你發現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

①小組討論,依次回答、你的發現和他一樣嗎?

②通過這三道討論題,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這類小數乘小數的題應該怎樣計算?在小組裏概括一下方法。先怎麼做的,再怎麼做的。

③指名説,依次出示結論。注意老師用紅色標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學們把方法默記一遍、(四)學法討論

引導討論:理解了一個數乘小數的意義,下面我們研究怎樣計算,同學們可以聯繫小

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及複習過的因、積變化規律進行嘗試、討論、

1、出示討論題:

(1)你能把兩個因數轉化成整數進行計算嗎?

(2)轉化成整數乘法後,兩個因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積發生了什麼變化?

(3)要得到原來的積,應該怎麼辦?

2、學生獨立完成、

3、練習:67× ×

4、歸納法則

以上幾題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

計算法則: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五)鞏固練習

1、你能給下面各題的積點上小數點嗎?打開書,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過渡: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小數乘小數的方法了,下面請大家來當一回小老師,批改一下這位同學的作業。先看對不對? 錯在哪裏呢?請你在旁邊幫他改正過來。看書上第三題。

重點第二題,是兩位小數啊?哪裏錯了呢?讓學生説出:先點上積的小數點,再把0劃去。

3、下面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一種西服面料,每米的售價58、5米,買這樣的面料5、2米,應付多少元?(先估計得數,再計算)

(六)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p87—9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和數學態度。

重點:負數的意義。

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温度計、練習紙、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遊戲:我們來玩個遊戲輕鬆一下,遊戲叫做《截然相反》。遊戲規則:老師説一句話,請你説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後走200米)

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

④零上10攝式度(零下10攝式度)。

3、談話:王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遊, 五月上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遊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温,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温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課件出示地圖:點擊南京出示温度計和南京的圖片。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温。

這裏有個温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温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式度嗎? (是0℃。)你是怎麼知道的?(那裏有個0,表示0攝式度)。

(2)上海的氣温:上海的最低氣温是多少攝式度呢?(在温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温比0℃要高,是零上4攝式度。(教師結合課件,突出上海的氣温在零刻度線以上)。

(3)瞭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温:北京又是多少攝式度呢?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係嗎?(對,北京的氣温比0度低,是零下4攝式度)你能在温度計上撥出來嗎?

(4)比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温。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氣温,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氣温比0℃高,是零上4攝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説的4℃也就是+4℃。(板書)

②北京的氣温比0℃低,是零下4攝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5)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温度的瞭解,我們知道記錄温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温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試一試:學生看温度計,寫出各地的温度,並讀一讀。(寫在卡片上)

3、聽一段中央台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記錄下來。

4、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式度為界線,零上温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温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學習珠峯朗瑪峯、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峯——珠穆朗瑪峯從山腳到山頂,氣温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佈了珠峯朗瑪峯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師把有關網頁帶來了。(課件出現網頁,上面有簡單的文字介紹)。誰來讀一讀這段介紹。

2、今天老師還帶來一張珠穆朗瑪峯的海拔圖,請看。(課件動態地演示珠穆朗瑪峯的海拔圖)。從圖上,你看懂了些什麼?

3、我們再來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圖。(動態演示吐魯番盆地的海拔情況)。

你又能從圖上看懂些什麼呢?(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峯比海平面高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瑪峯比海平面高,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記錄一下這兩個地方的海拔嗎?

(1)交流:珠穆朗瑪峯的海拔可以記作:+米或米。

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記作:-155米。(板書)

(2)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米或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組討論,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收集到了一些數據(課件顯示)我們可以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還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麼你們觀察一下這些數,它們一樣嗎?你們想幫它們分分類嗎?

2、學生交流、討論。

3、指出:因為+米也可以寫成米,所以有正號和沒正號都可以歸於一類。提出疑問:0到底歸於哪一類?(引導學生爭論,各自發表意見)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類的,老師可以出難題:我覺得0可以分在4它們一類啊,你們怎麼來説服我?

② 如果有學生髮表分三類的,有的分兩類的,可以引導他們互相爭論。

4、小結:(結合圖)我們從温度計上觀察,以0℃為界線,0℃以上的温度用正幾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負幾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為界線,高於海平面的高度我們用正幾來表示,低於海平面我們用負幾表示。0就象一條分界線,把正數和負數分開了,它誰都不屬於。但對於正數和負數來説,它卻必不可少。我們把象+4、4、+等這樣的數叫做正數;象-4、-155等這樣的數我們叫做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板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這節課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正數和負數。(板書:認識負數)

五、聯繫生活,鞏固應用

1、練習一第2、3題

2、你知道嗎:水沸騰時的温度是____。 水結冰時的温度是____。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中位數代表的概念,能根據所給信息求出相應的數據代表。

2、合具體情境體會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的差別,能初步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自己的判斷。

3、培養學生對統計數據從多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避免機械的、片面的解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中位數、眾數等數據代表的概念。

難點: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判斷。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課件顯示:問題1:數據誤導:

某次數學考試,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學的成績為1個100分,4個90分, 22個80分,以及一個2分和一個10分。

婷婷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分為77分,所以婷婷告訴媽媽説,自己這次成績在班上處於“中上水平”。

師:婷婷有欺騙媽媽嗎?

師:平均數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數據代表,但是在這裏,利用平均數把倒數第三的分數説成處於班級的“中上水平”顯然有投機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麼問題出在哪裏呢?

師:你對此有何評價?

師:類似的受平均數誤導例子還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時就出現瞭如下的情景。

問題2 阿衝應聘

(先請一位同學給畫面編一段話。然後提問:略)

(二)交流對話,探究新知

提出一個真實的問題,揭示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產生新的疑點,引起學生對“平均水平”的認知衝突,從而引入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三)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四)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我們自己也試着把學過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六)變式練習,擴展新知

(結合課件)議一議: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都有哪些自己的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內容展開:

平均數:充分利用數據所提供信息,應用最為 廣泛,但…

中位數:計算簡單,受極端值影響較小,但…

眾數:當一組數據中有些數據多次重複出現時,眾數往往是人們尤為關心的一個量、下面由我們自己去收集一組生活中的數據,然後再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來説明本組數據的特徵。

(教師發給每個小組一張《活動報告單》,深入到學生活動中,適當答疑)

(教師視課堂具體的時間的情況選擇是否講解:假如你是一名廠長……)

(五)反饋評價,提示作業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有所長,也各有其短。請你分別結合具體實例,説明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自的現實意義。

總結:今天我們都學到哪些知識?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練習十一1—3題,教材42頁例1

教學目標:

1、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知道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

3、會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平均數

教具準備:

課件,小黑板,統計表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拿8枝鉛筆,指4名同學,要平均分怎樣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樣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數

二、學習交流

1、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泉水瓶統計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信息?

(2)他們四人怎樣分才能一樣多?

(3)平均分後是多少個?

2、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1)指名展示

(2)這種方法叫什麼?

點撥:移多補少

3、要求平均數,還可以怎樣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出什麼?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麼辦?

52÷4=

4、歸納

要求平均數,可以先求出( )數,再平均分幾份

5、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6、算出各小組的平均體重,説説你們是怎麼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説清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四、達標測評

1、練習十一第2題

(1)什麼是最高温度?什麼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寫統計表:本週温度記錄

(4)計算出一週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説説你是怎麼算的?

2、測量小組跳遠成績,求平均數

五、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9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是面向教學系統,解決教與學的問題,為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而設計的一套系統過程。它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是落實教學理念和指導教學行為的方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必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依據課程內容、學生特徵和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策劃師生學習互動活動;它也是一門藝術,必須融人設計者的豐富經驗,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生成的可能,設計出有效解決數學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一、強化基礎學情分析 找準教學設計的落腳點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教學設計的其他內容有着緊密的聯繫。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是教學內容分析的依據,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學情分析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

1,學生的知識儲備。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學生在學習新知時,一般會受到舊知的影響,在舊知的基礎上,認識新知,重構知識網絡。數學教師在教學設計前,要加強對學生知識背景進行有效分析,包括對學生已具備的有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舊知識的分析,還要對不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舊知的分析。因此,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設計富有情趣和針對性的數學教學活動。

2、學生的思維能力。埃德、拉賓諾威克茲在《思維、學習、教學》一書中説:“作為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許多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關注的是“怎樣教”,而忽視學生“怎樣學”。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使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形成和發展。”因此,國小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關注、分析學生已具有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使教學設計與學生的思維方式有效對接。另外,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視的內容。

3、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學生數學素養的判斷提供了理論基礎及基本思路,準確地判斷學生的起始數學素養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前提。學生的綜合素養不僅僅在於掌握多少數學知識,也不在於能解決多少道數學難題,而是關注他們能否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形成進一步學習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各個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設計不能過高,也不能降低教學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設計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習數學的能力,加強學法的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優化教學內容設計 批准教學設計的基本點

優化教學內容,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對教材進行整合、開發、創新處理,以分散教材的難度,減緩知識的坡度,使教學內容更趨於合理,讓教材的教育教學功能得到充分體現,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1、處理好四維目標。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確立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維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加深對數學的瞭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但是四維目標,只是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的總體目標,不是每節課設計的具體目標,在具體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要進行分解、細化,生成具有導向性的具體目標。

2、設計好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方向。國小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在進行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時,要緊緊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即“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教學內容。在設計中要做到重“知識”,也要重“技能”;重“過程”也要重“方法”;還要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三維教學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3、組織好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一種依據,是學生從事數學活動、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內容是一個靜止的知識庫,與學生接受知識的動態過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設計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編寫特點,領會編者的意圖,把握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知識的呈現順序,即先出現什麼,再出現什麼。要分析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設計相應的練習時,要加強練習題的針對性、有層次性,真正達到知識的形成、鞏固與應用的目的。所以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取捨教材內容,可打破章節順序,進行有選擇的、科學的再創造、再加工,合理優化教材結構。

三、優化學生學習方式 找準教學設計的關鍵點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教師要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的學習方法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變教師講、學生聽、不停練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1、動手實踐。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在國小數學教學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理解知識的形成,體會數學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徵,恰當地運用直觀操作,師生互動,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探究性學習應成為課堂教學實施創新學習的重點。對於教材中那些後繼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本來就應是主動地構建知識的過程。創設有效的探索場,是學生進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證,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開發,要勇於創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的情況下,不斷創設行之有效的探索場。當然,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在不同教學階段創設不同的探索場,給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證明,經常創設不同的探索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合作交流。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通常組建研究小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並最終達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學習體現了教學活動中各動態因素的多邊互動,尤其是生生互動,對於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要合理設計合作交流活動,當學生自己獨立解決某個問題遇到困難,需要他人幫助時,主要在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處,在知識易混淆處,在概念、公式、規律的探索與歸納的過程中,而且要對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加以預測與估計,為它們預設好通道,預留足時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優化課堂教學流程批准教學設計的着力點

教無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學都要通過一定的教學程序來實現。教學程序應體現所教知識的特點,並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顯然,教學程序應有一定的規律性和科學性。因此,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優化教學程序,可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彈性化的教學設計。葉瀾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課的動態生成,要求教學方案的設計應“着眼於整體,立足於個體,致力於主體”,重在大環節的策劃上,讓過程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彈性,為學生參與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改變過去課堂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圍着老師轉的格局,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大膽質疑,讓師生在互動中實現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靈的溝通,使課堂成為一個有豐富內涵的個性舞台。

開放式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摒棄單調、生硬的一面。組織開放性教學,教師要把握好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供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積極地為學生創設開放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在探索中成長。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要優化課堂導入,重視誘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設計中,要注意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在快樂的身心交流中學習、成長。設計的評價過程,要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一種“潤滑劑”。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概念,並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

3、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並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長方形紙板,不同邊長的正方形紙片(硬卡紙做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動手操作

1、情境導入

2、出示問題,明確要求。(理解重點要求,如整分米數,整塊)

3、 學生猜測可選用幾分米的地磚。

4、介紹教具,明確活動要求

5、小組活動。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學生作品,得出結果。

2、教師將不同鋪法展示到課件上。

3、明確王叔叔對地磚的要求必須符合什麼條件。(地磚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

4、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揭示課題。

5、鞏固練習課本80頁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2、出示例2,獨立思考,做在練習本上,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3、歸納方法,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之間的關係。(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他們公因數的倍數,他們的公因數是最大公因數的因數。)

四、鞏固練習,總結提升

頁做一做,獨立思考,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2、總結規律。(當兩個數是倍數關係時,較小的數就是最大公因數。兩個數的公因數只有1時,那他們的最大公因數就是1。)

五、小結

談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93-94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初步瞭解分類統計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觀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的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統計的含義。會看統計圖、統計表,進行簡單的統計。

教學難點

進行簡單的統計。

教學用具

統計圖、統計表、課件。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導入新課

(一)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統計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熱鬧路二小的校園,它有寬敞、美麗的教學樓,同學們在整潔的環境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你們看,他們都在幹什麼?

教師出示課件。熱鬧路第二國小的校園生活:舞蹈組、電腦組、籃球隊等在活動。

師:(出示課件:一個小花壇中有26朵四種顏色的鬱金香。)我最喜歡學校的這一處小花壇,看到這些美麗的花,我想知道每種顏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塗小格的方式表示出來?

學生完成題卡(先數各種顏色的花各有幾朵,再塗色)。教師提示:塗完後注意標上下面的數字。

(二)對比出示花壇畫面與統計圖,引出新知

師:(出示統計圖)説一説各種顏色的花各有幾朵?

生:(齊答)紅花有8朵,黃花有7朵,藍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師:(對比出示花壇畫面與統計圖)比較題卡與剛才的畫面,哪一個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種顏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圖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圖分開了就很清楚。

師:(小結)像我們剛才那樣把花的朵數數出來並用塗小格的方式表示出來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進行統計,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學習有關統計的知識 (板書課題:統計)。

二、實踐操作,掌握新知

(一)讓學生體驗收集數據的過程

師:老師想了解一下同學們都喜歡什麼顏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歡的花下面打“√”告訴老師?

學生完成題卡後,教師收上題卡。

(二)讓學生體驗整理數據的過程

1、初次進行記錄。

師:現在老師手裏拿着同學們的題卡,你最想了解什麼呢?

生1:喜歡哪種顏色的人最多?

生2:喜歡黃色的有多少人?

生3:喜歡紅色的人多還是少?

生4:喜歡粉色的人有多少?

生5:喜歡藍色的人多還是少?

生6:喜歡紅色的有多少人?

師:讓我們一起解決這些問題吧!

教師較快地讀數據,學生記錄不下來。

2、小組討論記錄的方法(方式開放,教師簡介寫“正”字的方法)。 師:前後的同學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記下來?

學生討論記錄的方法。

師:研究出來了嗎?你打算怎麼記?

生::老師説紅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師説黃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説藍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説粉色的,我在下面畫“○”。

生::老師説紅色,我在下面打“√”。

生1:老師説紅色,我在下面寫“1”。

生2:老師説紅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説黃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説藍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説粉色的,我在下面畫“△△”(教師指導:如果用一個符號記會更快)。

教師簡介寫“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結構,説明為什麼。

3、再次進行記錄。

教師讀數據,學生記錄(大部分學生不用“正”,有的寫成“┃”,有的寫成“┣”)。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是用什麼樣的方法記錄的?

生1:喜歡紅色的有11人,喜歡黃色的有10人,喜歡藍色的有9人,喜歡粉色的有8人。老師説紅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師説黃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説藍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説粉色的,我在下面畫“○”。

師:有沒有結果一樣,方法不一樣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寫“正”。

師:有數據不一樣的嗎?

生5:喜歡紅色的有10人,喜歡黃色的有12人,喜歡藍色的有9人,喜歡粉色的有8人(教師指導:記錄要認真,並請該生重複正確的答案)。

(三)認識統計表、統計圖

師:(出示統計表)請同學們説數據,老師把它們填在統計表裏。

紅色11人黃色10人藍色9人粉色8人

學生們説數據,教師把它們填在統計表裏。

師:(出示統計圖)如果我們還用塗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話,喜歡每種顏色的人數應該用多少個小格表示呢?

隨着學生們的回答,教師從統計圖中抽拉出11個單位格的紅條,10個單位格的黃條,9個單位格的藍條,8個單位格的粉條。

師:如果沒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嗎?

生:(齊答)不能。

師:(抽拉出縱軸左邊的數字)沒有小格,這回能看出來有多少人嗎?

生:(齊答)能,因為上面有數字。

師:像我們剛才這樣把雜亂無章的數據整理成這樣有條理的圖形,這個圖就是統計圖。那麼你們能不能給這個表格起個名字呢?

生:(齊答)統計表。

(四)通過統計圖、統計表回答問題-

師:看着統計圖、統計表你還能知道哪些問題?

生1:一個比一個少1。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

生2:一個比一個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後面的最低(教師訂正:喜歡紅色的人最多,喜歡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歡紅色的人比喜歡黃色的人多1,喜歡藍色的人比喜歡黃色的人少1。 生5:黃色比紅色少1(教師訂正:喜歡黃色的人比喜歡紅色的人少1)。

師:喜歡紅色的比喜歡藍色的怎麼樣?

生1:少2(教師糾正:多2)。

(五)小結

師:這樣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每種數據的數量和它們之間的關係,這就是統計圖(表)的意義。

三、聯繫實際,鞏固練習

(一)野生動物園

師:(出示課件:野生動物園中各種動物數量的統計表)瀋陽的野生動物園裏有許多動物,老師整理出一張統計表。你能根據這張統計表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老虎駱駝長頸鹿獅子大象斑馬12只8只4只7只5頭26匹

老虎____只,斑馬____匹,____最少。

生1:老虎有12只。

生2:斑馬有26匹。

生3:長頸鹿最少,有4只。

(二)生日統計圖

師:(出示統計圖:各月份出生的人數為2、5、7、4、3、4、1、1、6、2、3、2)説一説你看出了什麼?

生1:先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

師:能看出數據的變化嗎?

生1:7、8月份出生的都是1個人。

生2:3月份人最多,2月份比3月份少2個人,1月份比2月份少3個人,4月份比3月份少3個人,5月份比4月份少1個人,9月份比8月份多4人(教師訂正:多5人)。

師:還能知道什麼?

生1:班裏有多少人?

師:怎麼算的?

生2:1月有2人,2月有5人……(學生心算,沒算出來)

師:大家幫他算一算。

生:(齊答)連加。

生1:25。

生2:40。

師:對了。

(三)統計課外活動小組人數

師:(出示課件:熱鬧路第二國小的校園生活,鋼琴小組1人、舞蹈小組6人、計算機小組3人、田徑隊5人、籃球隊8人在活動。)你們參加課外活動小組嗎?請幫老師算一下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的有多少人。

學生一邊看課件,一邊完成各自題卡中的統計圖或統計表(只需完成一項就可以了)。

師:你填的是統計圖還是統計表?

生1:統計表。

師:為什麼?

生1:因為老師只讓完成其中一個。

師:在統計的過程中,我們要靈活選用統計的方法。

(四)遊戲

師:老師被難住了。春節到了,要開聯歡會,可

是班費有限,只能給同學買兩樣水果,買哪兩樣呢?怎麼辦?

生1:買喜歡吃的人最多的兩種。

師:我怎麼知道呢?

生1:問一問他們。

師:(出示:西瓜、橙子、草莓、蘋果、葡萄的圖片)你們説一説自己喜歡吃的水果。

學生在下面一起説。

師:這樣非打起來不可,怎麼解決呢?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幫老師決。

生1:看一看喜歡哪兩種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師:我們來統計一下,把小星星貼在你喜歡的水果上。

學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貼在喜歡的水果圖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蘋果、葡萄的圖片上分別有6、6、21、1、4顆小星星。 師:我們應該買哪兩種水果呢?

生1:應買草莓和橙子。

生2:應買西瓜和橙子,西瓜和橙子一樣多。

師:讓我們來數一數。

生齊數。

師:這兩種水果我們都少買一些好嗎?

生:(齊答)好。

四、總結

師: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統計來解決。……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理解和掌握約分的意義和方法,掌握最簡分數的概念

2、能力訓練點:熟練進行約分培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3、德育滲透點:引導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約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約數,並能準確地判斷約分的結果是不是最簡分數。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投影出示,思考30秒,能説的就站起來説

1、數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能被3整除。

2、指出哪兩個數是互質數3和8 12和18 5和12 3、説出28和42的公約數

4、填空根據性質

(複習能被2、5、3整除可以能很快看出分數的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約數2、5、3,複習互質數,可為最簡分數概念降低坡度。

複習公約數,為約分時除以公約數做必要輔墊。

填空是分數基本性質學習後的直接應用,也就是約分的變形形成。既説明分數基本性質,又引出下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例1:把化簡

提問:看到例1這個題目,你想做些什麼?

(2)引導學生自由問答,並板書:分子分母都比較小,同它相等

(3)提問:你準備怎樣化簡呢?根據思考題分小組討論

①的分子分母含有公約數。

②用去除分子分母,得到。

(4)交流發言,生説師演示,再生説生演示師板書

(讓學生猜想做什麼,理解化簡詞義:化--轉化、大小相符,簡-簡單、分子分母都比較小。出示思考題,分小組討論自學,讓學生自由主動地去學習、交流。

學生説,老師直觀演示,再讓學生邊説邊演示,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化簡過程。)

2、教學最簡分數和約分意義

提問:還能繼續化簡嗎?為什麼(因為3和4是互質數)

明確:分子、分母是互質數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板書)

是最簡分數,你還能舉例嗎?會説站起來説。

下面的分數是最簡分數嗎?

(出示P111上做一做)指出下面哪些分數是最簡分數

(指着不是最簡分數)這些不是最簡分數,通常要像這樣進行化簡,這就是約分板書課題約分

提問:什麼是約分,你能根據剛才的做法説説嗎?

生試説,同桌説,指名説把一個分數比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板書)默讀一遍

(先教學最簡分數的概念,調整了教材的順序,但更符合思維順序。再指出不是最簡分數的可進行化簡,一方面説明化簡的範圍,又及時指出這就是約分的概念,顯得自然。

由直觀過程抽象概括出約分概念,體現從直觀到抽象的教學過程。)

提問:又怎樣來約分,怎樣寫呢?

3、教學例2

(1)出示例2:把約分

(2)分小組,根據思考題看書討論①一般怎樣約分,怎樣寫?

②也可怎約分,怎樣寫?

③約分要注意些什麼?

(3)指名交流生説師板書

(4)小結:你能將3個問題連起來説嗎?

(小組討論自學例2約分,讓學生先學,教師後教。對約分的幾種形式正確書寫,指出可用你喜歡的寫法。)

4、反饋練習

P112下做一做把下面的分數約分

指名兩生玻片書寫,其餘寫在書上

講評説出的約分過程,結合書寫,表揚寫得好的學生。

(目的在於掌握約分方法和書寫形式,並結合書寫表揚學得好寫得好的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教育。)

三、鞏固練習

1、P112 1觀察下面每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約數2,哪些有公約數5?哪些有公約數3?

2、P112 3下面哪些分數沒有約成最簡分數

3、獨立作業P112 2任選6題,放音樂《二泉映月》。

同桌互批全對得優,得優的同學可以站起來。

(抓住學生想既對又快做好的心理,以介紹經驗的方法,調動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強調約分過程中的兩個注意點。

練習1訓練迅速找準約分過程中用幾去除分子分母,練習2用紅綠卡判斷並改正,明確約分結果一般要是最簡分數。

作業讓學生自選,體現自主性。並在音樂聲中愉快完成,得優的同學可以自己站起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全課小結

學生小結

師小結:

今後作業中的分數,作為最後結果一般都要約成最簡分數。

你能找出老師黑板上還有哪些分數要約成最簡分數嗎?

發現的可以自己上黑板來改。

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作業要認真仔細,做完要復看檢查,好不好?

(針對約分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主動勇敢地上黑板改錯,這對反應快的學生又是一次成功的表現,並結合進行學習習慣教育。)

五、質疑

今天大家學得都很認真,還有沒有什麼問題你暫時不明白?

(質疑是對本課教學情況的再現反饋,也為下次課提供學生方面的真實情況)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3

課題:乘法運算《數一數》

科目:國小數學

教學對象:二年級學生

課時: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數一數》的第一課時,主要是數字的認識和數數。學好這部分內容對於培養學生學好數字的乘法有非常主要的意義。為了讓學生能快速的學會乘法運算,及更好的理解乘法運算的原理和技巧,教材藉助了學生喜歡的小動物、水果及食物等,學生經常接觸的東西,來提高他們的興趣,啟發他們的思維。

二、教學目標:

1、首先是複習之前學過的相同加數的加法運算,為更好的學習乘法打下基礎。

2、結合學生經常接觸的具體情境,讓學生更好的體會乘法的意義。

3、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遊戲中,瞭解加法和乘法的關係,讓學生領會到學習乘法的實用性及必要性。

4、在學生意識到乘法的簡潔及快捷的實用性的同時,喜歡上及更主動學習乘法運算,同時也他們更快地掌握乘法學習的精髓。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二年級的國小生,已經學過了數字的加法運算,且在實際的生活中,也經常的碰到一些具體的情景,特別是他們感興趣的小動物、喜歡吃的水果及喜愛的東西。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特別想知道他們的具體的數字,或者我們就很容易引導他們去認識,怎麼去計算或者運用乘法運算來計算數字。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的發展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2、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就要善於引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同時鼓勵學生多思維思考問題,肯定他們的學習成果。

3、切合學生平日裏,經常接觸和喜歡的小動物和水果,來引導他們思考怎麼計算數字和運用乘法運算。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使學生理解乘法運算的意義。

2、理解相同加數和乘法的內在聯繫。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複習鋪墊:同學們,請你們根據之前學過的知識,看看誰能最快的算出下面算式的值:

2+3+4+5=

5+2+8+4= 3+3+3=

同學們都在努力的計算。

通過複習之前的知識,讓同學們再一次的鞏固自己的知識。看他們誰能最快準確的算出答案,來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創造情境: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動物園看看好嗎?你們看可愛的小熊貓列着整齊的隊伍,在歡迎我們呢,你們喜歡嗎?小朋友,請問你們看到了多少隻小熊貓呢?

同學們很高興的在看着熊貓圖,然後在自由的數數:

生A:我是橫着四隻四隻地數,一共是20只。

生B:我是豎着五隻五隻地數,一共是20只。

通過用小熊貓,大家喜歡的小動物,來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引導觀察:同學們,請看幾道題和口算題有什麼不一樣的,三人一組討論。然後一起朗讀。

大家分組討論:4+4+4+4:=16

5+5+5=15 2+2+2+2+2=10 4個4連加等於16。 3個5連加等於15。 5個2連加等於10。

通過這種相同加數的連加運算,還可以這樣直接讀成:4個4連加等於16。及相比較運算加法運算,他們的結果一樣,但是提高計算速度,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加強觀察:提供一副蘋果圖,讓大家數一數:這裏面有幾盤蘋果,一個盤子裏有幾個蘋果。加在一起總共有多少個蘋果。

那如果是6盤呢,7盤呢,8盤呢?

同學們都在數數:4+4+4=

通過用大家喜歡吃的蘋果,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讓他們發現相同加數的另外一個運算方法和規律。

3個4連加等於12。6個4連加等於24。7個4 連加等於28。8個4連加等於32。

鞏固練習:

如果1個盤子裏只有1~9個蘋果,一共有1~9個盤子。總共有多少個蘋果。

讓學生討論一下,大聲的説一説,讀一讀。列出算式。

通過系統的從1到9的加法運算,找到規律,讓同學們找到相同加數的加法的另一個計算方法(乘法運算)的規律。

七、教學評價設計:

1、首先學生要會計算相同加數的加法運算(從1加到9)。

2、從相同加數的加法運算裏,讀出整個運算的過程和結果。

3、簡化運算過程,找到相同加數的運算規律,學會乘法口訣(從1到9)。

八、板書設計:

1、橫着數熊貓:4+4+4+4+4=20

2、豎着數熊貓:5+5+5+5=20

3、4+4+4+4:=16 5+5+5=15 2+2+2+2+2=10

4、4+4+4=12 4+4+4+4+4+4=24 4+4+4+4+4+4+4=28 4+4+4+4+4+4+4+4=32

九、教學反思:

1、注重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卡片、多媒體的運用來優化課堂教學,已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反饋,並及時給予褒揚和鼓勵,讓學生意識到成功的喜悦和勞動的肯定。

2、引入實踐,把握教材: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我們更多的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創造良好的課程環境,藏到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3、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個逐漸地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過程。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多數同學都能很快的掌握基本的相同加數的加法運算,怎麼演變成乘法運算的。不過也有的學生也有不太明白的地方,通過我們多舉幾個貼近他們生活的例子,比如,用他們的鉛筆,橡皮,筷子等實例,很快他們就明白了乘法運算。

4、課程中,也有的學生,對實物或圖片、多媒體裏面的東西,想象不是很明白,我想下次如果能給學生從新講解這節的內容,我希望準備一些具有聲形並茂的視頻,或者帶一些具體的生活中的實物,來讓學生親身體驗這種實物教學,可能會接受的更快、更直觀。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能應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鋪地磚的實際問題,能從實際需要出發,合理地選擇所需的地磚,能根據不同要求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2.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作用與價值,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應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鋪地磚的實際問題,從實際需要出發,合理地選擇所需的地磚,根據不同要求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1、學生每組準備一個圈尺。

2、調查市面上的幾種地磚的規格,計下它們的尺寸。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讓學生説説裝修住房客廳裏一般鋪什麼,怎樣知道要用多少塊地磚。接着按教材提出任務。

2.説明課題,並板書:鋪地磚。

二、小組活動

1.提問:在客廳裏鋪地磚,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讓學生相互討論後在班內交流。説明需要知道客廳的長、寬和地磚的規格。

2.學生彙報所調查的地磚的規格。

3.出示客廳的長、寬和三種地磚的規格。

4.小組討論。

(1)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計算,然後彙報不同規格地磚塊數的 計算方法和結果,老師可以板書出來。再引導學生按實際情況想到各是怎樣拼接的,瞭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觀。

(2)提出美觀要求,讓學生討論好的辦法,每組計算後填表,然後在班內交流,得出比較好的辦法。

(3)提出四周鋪15釐米的大理石條,讓學生討論要怎樣計算。

(4)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使得地板更美觀?學生討論後發言。

三、測量、計算

1.提出要在教室裏鋪地磚,必須做哪些工作,怎樣計算的問題。

2.分小組進行測量、討論和計劃、計算。

3.各小組彙報每組的計劃,在班內交流、比較。

四、活動小結

五、課外延伸

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為你的房間設計一個合理的鋪地磚方案。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在學生掌握了四則計算和混合運算順序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運算律,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算,掌握運算技巧,提高計算能力。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一些實例,學習加法的運算律。

學情分析

學生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在加法的計算中和演算中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教學目標

1、教學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並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方法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