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屈原》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4.87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屈原》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屈原》教學設計

《屈原》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識課後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關鍵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並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感受愛國詩人屈原的偉精神,體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這些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2、出示課題。

3、交流收集的有關屈原的資料。

二、初步感知課文,自學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畫出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詞。

3、説説自己對屈原有了哪些新的瞭解。

三、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重點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及對屈原的瞭解。

四、自學課文內容。

1、讀課題説説從課題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屈原的.。

2、從哪些地方表現了屈原的愛國?在書上圈圈畫畫,並標上序號。

3、課文哪一小節重點寫了屈原是一個詩人?他的詩有哪些特點?把他的詩句畫下來,理解這些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記號。(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然後交流學習情況。)

五、討論。

1、屈原具有哪些品質?

2、説説課文為什麼要寫人們對屈原的紀念?全班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點撥,總結

六、寫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舉行一次屈原紀念碑碑文徵集活動,你怎樣寫?

1、學生準備。

2、交流碑文。

3、評選最佳碑文。

七、談感受,説體會。

説説學了這篇課文有哪些感受和體會,可從各個方面説。

八、佈置作業。

寫出文中屈原的詩的意思。

《屈原》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態度:

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我國古代思想家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品質和刻苦鑽研、勇於創造的精神。

能力:

通過了解愛國詩人屈原,暢談體會和感想,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知識:

知道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瞭解他熊熊的愛國之志,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及其在國內外享有的聲譽。

養成教育訓練點:

1、培養學生積極發言、認真傾聽的良好學習習慣。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強烈的愛憎和戰鬥的革命風格。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多媒體

2、學生課前預習:

課前蒐集有關屈原的`相關圖片以及文字資料;整理屈原的有關愛國的名言警句。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談話引入課題

1、你能説一句你印象較深的孔子的名言嗎?

2、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還要舉行划龍舟比賽。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二、揭題並板書

愛國詩人——屈原

三、學習新課

(一)指導學生自讀課本第55頁,並將自己感受較深的地方勾畫出來。

(二)全班交流

這個環節要讓學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學結果。

2、補充交流課前蒐集屈原相關資料。

3、教師結合學生交流情況作相應的補充。

(1)他創作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作品,以抒發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對楚國和人民的熱愛,表達對腐朽的舊貴族的憤怒。

(2)屈原不僅是一位很有抱負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吸收民間的文學形式,採用方言音韻,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創造了一種新詩歌體裁,即楚辭體,代表作《離騷》。

其中,可以講解有關屈原的故事,也可以利用《離騷》中的部分詩句,突出説明屈原對楚國人民的深沉熱愛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三)討論:

1、屈原具有哪些品質?

2、説説人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全班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點撥,總結。

(四)寫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舉行一次屈原紀念碑碑文徵集活動,你怎樣寫?

1、學生準備。

2、交流碑文。

3、評選最佳碑文。

四、談感受,説體會

説説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感受和體會?可從各個方面説。

《屈原》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審美鑑賞與創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和他的政治主張,感受其熱愛祖國和敢於同邪惡勢力作鬥爭、絕不妥協的精神,學習其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文化傳承與理解: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屈原的人生經歷做出評價;體會司馬遷為屈原立傳目的,努力追求和構建能耐高尚的人格。

教學重點:聯繫作者司馬遷,理解作者為屈原立傳的目的,引導學生思考感悟,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精神。

教學過程

任務一:梳理結構(事件)

在學生複述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把課文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層(1-2):因才而被“任”,因“讒”而被“疏”(記敍)。

第二層(3):創作《離騷》的緣由,對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評價(議論抒情,詳寫)。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見“絀”到見“遷”。

第一層(4-7):屈原被“絀”後,楚懷王三次被騙,最終客死於秦(記敍)。

第二層(8):批評楚懷王“不知人之禍”(議論抒情)。

第三層(9):頃襄王昏庸,對屈原“怒而遷之”(記敍)。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國的經過以及他對後世的影響(敍議結合)。

第四部分(12):司馬遷的評價(議論抒情)。

 結論:

司馬遷用1段66個字寫屈原的任(人生得志),卻用大量的筆墨10段詳寫屈原的人生失意(疏—絀—遷—沉),旨在告訴我們,屈原的“存君興國”的愛國主義,不僅在楚國強大時愛國,個人施展理想時愛國;更在自己遭受屈辱時候熱愛楚國,在國君危難時熱愛楚國。

任務二:圍繞評價,解讀其志

1.解讀其志

太史公評價裏説:“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請結合文章第3段來分析。

第3段的關鍵句有: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蜕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2.思考:司馬遷是怎樣《離騷》認識的?屈原的“志”是什麼?司馬遷“悲其志”又是為什麼?

《離騷》是屈原憂愁幽思時所作的,體現了他潔身自好,志潔行廉的品質。

屈原之志既是一種政治抱負、治國宏圖,更是一種理想主義激情,一種特立獨行的精神。

結論:司馬遷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馬遷的泣涕就不僅僅是針對屈原一個人,而是為天下所有懷有遠大志向而難以實現的人而哭泣。

2.理解其志

(1)太史公評價裏説:“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結合文章第10段,談談屈原投江前的情形,聽聽屈原與漁夫的對話。

(2)集體朗讀課文第10段,找出關鍵語句。

第10段的關鍵句有:

漁夫: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夫: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3)思考:從屈原與漁夫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思想有怎樣的差異?認識到屈原有着怎樣的品質?包含了司馬遷什麼樣的感情?

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代表着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兩種不同的品格操守、兩種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種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種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兩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潔的品格和堅定的操守,表現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質。

對話中表達了作者對屈原人格的讚揚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現出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

任務三:圍繞遭遇,評議其人

1.引入評議

太史公評價裏説:“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結合課文相關段落,説説屈原一生的主要遭遇。

2.概括生平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他人生中的幾個階段,哪些字可以用到呢?

任→疏→絀→遷→沉(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絀→頃襄王怒而遷之→遂自沉)

3.人物評價

(1)“想見其為人”,屈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屈原是一個忠誠不阿、忠君愛國、遠見卓識、才華出眾的傑出人物。

一是才能出眾。

二是通過對《離騷》的高度評價讚美了他志潔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氣節。

三是通過寫楚國的外交失敗,顯現了屈原對楚國的眷顧和懷念。

四是借批評楚懷王不識忠奸,襯托屈原的正直和忠誠。

五是借與漁父的.對話表現了屈原高潔的人格追求。

六是通過寫宋玉之徒來反襯屈原敢於直諫的品行。

結論:屈原正道直行、志潔行廉、正直忠誠、直諫從容,這些品格體現在他的整個生平當中。但無論哪個人生階段都可以用“悲”字來呈現司馬遷的情懷,即為他的政治才能不被重用,志潔行廉的不被賞識,正直忠誠的不解,直諫從容的不聽而痛惜。

不用——不識——不解——不聽

(2)司馬遷在表現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時有兩個方面與一般文章不同。

一是把屈原的個人遭遇同整個楚國的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説明了屈原的遭遇與祖國的命運是休慼相關的。

二是通過他的“忠君愛國”的思想集中表現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的愛國之心,不因楚國的治亂興衰而改變,更不隨個人的榮辱升沉而動搖。他對待祖國確是一顆丹心,一片赤誠,堅貞不移,至死不悔!(因古代君主是國家的象徵“眷顧楚國”同“心繫懷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屈原》教學設計4

【教學設想】

魯迅曾從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上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文學價值,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對其史學價值則有不同觀點。其中不乏有班固、幹寶、劉知幾、黃震、胡適等大家,而劉知幾在《史通》中的評價較具代表性,姑錄於下:“至於屈原《離騷》辭,稱遇漁夫於江渚;宋玉《高唐賦》雲夢神女於陽台。夫言並文章,句結音韻。以茲敍事,足驗憑虛。而司馬遷、習鑿齒之徒,皆採為逸事,編諸史籍,疑誤後學,不其甚邪。”這是對《史記》的真實性進行質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歷史文獻中第一個詳細敍述屈原生平事蹟的,在司馬遷之前的文獻中鮮見對屈原事蹟的記載。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司馬遷寫作《屈原列傳》的依據是什麼?其真實性到底如何?本節課的目的是以《屈原列傳》為例,分析司馬遷寫作《史記》的方法.探究其寫作《屈原列傳》的真實性,以及為屈原作傳的原因。

【教學目標】

1.研讀文本,理解司馬遷寫作人物傳記的方法。

2.研讀、體悟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佈置預習】

1.重點預習課文《屈原列傳》第三小節、屈原與漁父對話部分和最後一節。大致瞭解並概括文章其他部分的內容。

2.回顧《〈離騷〉節選》,寫下你的“屈原印象”。

【教學過程】

—、導入

1922年,胡適發表《讀楚辭》一文,認為“屈原是一種複合物,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與黃帝、周公同類,與希臘的荷馬同類”,並指出集中於屈原身上的相關事蹟很有可能只是後世的一種想象與附會。因為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蹟的記載較少,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第一次對屈原生平做詳細記載,而司馬遷的時代與屈原的時代有一段距離,因而懷疑其真實性也是有一定理由的。今天我們以《屈原列傳》為例,來探一探其真實性到底如何。

二、閲讀文本,探討作傳之法

1.司馬遷在為屈原作傳時的依據是什麼?

提示:在文章中找出相關語句,包括司馬遷的尋訪與閲讀等。

PPT: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見賈生吊之”。

明確:司馬遷書寫《屈原列傳》獲取資料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為直接資料,即閲讀屈原所寫相關文章並實地踏訪屈原沉江之地;二為間接資料,即賈誼所寫相關文章。從寫作人物傳記角度來説,直接資料的權威性要高於間接資料。

2.司馬遷獲取的直接資料非常有限,他是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料的呢?

提示:找出文中與這些直接資料有關內容。如司馬遷對於《離騷》的評點,對於《漁父》的引用。

明確:司馬遷讀屈原作品之後“悲其志”;“觀屈原所自沉淵”後,“垂涕”,“想見其為人”;見“賈生吊之”後,“怪”屈原,“爽然自失”。司馬遷獲取的直接資料有限,因而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入了大量的議論。

3.孔子的“述而不作”曾被奉為寫作歷史著作的`圭臬。作為一位史學家,司馬遷為何在《史記》中加入大量議論?

提示:從司馬遷作傳的依據和屈原的身份兩個方面去思考分析。

明確:原因有兩個:一是司馬遷所能見到的關於屈原生平的資料有限,在寫作的過程中需要“填白”;二是司馬遷寫作所依據的是屈原的作品,而文學作品有其“隱晦性”,要揭開這層面紗必然要加入作者的議論,這樣隱藏在其作品中的屈原的形象方可顯現。所以司馬遷在寫《屈原列傳》時採用的是“以議論行敍事”的“變調”寫法,即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

三、研讀文本,追因探源

在屈原的一系列作品中,司馬遷重點介紹評價了《離騷》,認為《離騷》是最能“代表”屈原的。下面我們看看司馬遷是如何介紹、分析《離騷》的。

(一)這一小節主要分幾層?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離騷》的?

明確:分三層。寫作緣由、內容特色、偉大人格。

(二)屈原創作《離騷》的原因是什麼?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找出文中有關內容,進行概括歸納。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PPT: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明確: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隨文鞏固重點詞義:“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四個主謂短語都是“疾”的賓語。)

(三)分析“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歷史事件。

1.屈原周圍的“王”“讒諂”“邪曲”分別指誰?“不聰”“蔽明”“害公”“不容”又分別指哪些具體事件?

提示:結合文中其他段落的內容.找出原文語句,梳理出相關的人物與事件。

明確:“王”指楚懷王、頃襄王;“讒諂者”指上官大夫、子蘭;“邪曲者”指靳尚、鄭袖;“不聰”指“王怒而疏屈平”;“蔽明”指“讒之”;“害公”指“復釋去張儀,竟死於秦”;“不容”指“爭寵而心害其能”“怒而疏屈平”“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2.司馬遷用一個“窮”字來概括屈原的處境,這裏的“窮”做何解釋?

PPT展示“窮”的解釋及例句。

①阻塞不通。與“通”相對。引申為"走投無路”。

②不得志,不顯貴。與“達”相對。

③生活困難。

④窮盡、完結。

⑤窮究,追究到底。

例句:日暮途窮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則獨善其身不忍窮竟其事……

明確:從文中屈原的“疾”與“怨”中可以想見他處境困厄。

3.同學們已學習過《離騷》,你同意司馬遷的分析嗎?在《離騷》中你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屈原?

(此為開放型問題,學生可各言爾志。)

小結:通過同學們的發言,我們可以基本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司馬遷對《離騷》的分析是合理的,可以成為支持《屈原列傳》真實性的一個依據。

五、深入文本,見其為人

(一)我們來看另一處直接資料,關於屈原與漁父的對話(PPT略)。

1.這段對話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明確:對《屈原列傳》的真實性存疑。

2.為什麼司馬遷明知會有人對真實性存疑卻依舊採用了這則材料?

明確:《漁父》中“舉世”“眾人”與“我”之間,這種“多”與“少”的對比,表現了屈原的“窮”之境況,而這與《離騷》所表現的內在精神是一致的。

小結:真實是有不同維度的,基本層面是“事實的真實”,即確實發生,有明確依據;更高層面則為“想象的真實”,也許沒有明確的依據,但通過歷史學家的嚴密推導,是能夠成立的。作為一位歷史學家.不僅要做一位記錄者,更要做一名開拓者;作為讀者,我們需要知道的不僅僅是既定事實,更希望歷史研究者引領我們能夠探索未知的領域。這才是歷史學的奧祕.也是歷史學家的魅力所在。

六、尋幽探微,由人及己

《史記》體例的一大特點是在每篇之後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馬遷對傳主的態度,請同學們齊讀《屈原列傳》最後一小節,思考:司馬遷對屈原是什麼態度?説説你的理由。

預設學生的回答:同情、惋惜、肯定、惺惺相惜……

明確: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寫作《屈原賈生列傳》時,其內心可謂百感交集,似乎不是一位客觀敍述者應持有的態度,他把屈原賈生兩人合在一起寫,是基於兩人才情與命運的相似。其中,也不乏他對這一類人的同情,由此及彼,想到自身的遭際,有惺惺相惜之感,故而傾注了個人的豐富情感。

課堂總結:胡適説屈原是“箭垛”式的人物,甚確,我們人人都可以在他那裏映射出心中所想;但由此否定屈原在歷史上的真實性未必恰當,“箭垛”一詞為歷史學家提供了豐富的闡釋空間,也增添了一份接近真實的可能性。“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精神的屈原永在生長,且日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庇廕着吾國吾民的精神家園,同時也滋養着我們的精神力量。

七、課後閲讀,拓展深化

課後閲讀鮑鵬山《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一文,寫一篇300字的讀後感。

《屈原》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瞭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學習本文記敍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熟記通假字“離”、“反”、“濯”、“見”、“指”、“絀”、“質”、“被”,正確理解古今異義的詞,複習鞏固判斷句與被動句;

4、理解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

教學設想

1、利用“預習提示”設計導讀題,引導學生圈點勾劃,提要勾玄,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運用“相關聯繫,想似比較”的方法,分析本文記敍、議論相結合的寫作特色,體會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教

四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藉助“預習提示”,圈點勾劃,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和結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的通史,記載了上起傳説中的黃帝,下迄漢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種體裁。列傳用以記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蹟。司馬遷大約因為屈原、賈誼都是文學家,又都懷才不遇,遭受貶謫,賈誼寫的《吊屈原賦》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將屈原、賈誼合寫一傳。秦朝以前的古書都沒有記載屈原的生平事蹟,《史記》這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蹟最早、最完整的文獻。

作者司馬遷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樣,他遭遇不平,滿腔悲憤,因而在記傳中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夾敍夾議的獨特風格。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仔細體會。

二、課內預習課文。

要求:

1、藉助工具書,對照註釋,疏通課文;

2、利用“預習提示”習問練讀,感知課文的內容和結構:

①課文主要記敍了屈原的 哪些事蹟?

②圈點出概括屈原悲慘遭遇的五個詞。

③在課文中劃出概述屈原傑出才能和最能表現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詞語。

④給課文分段,編寫各段提綱。

按:①③兩題以後結合研讀課文討論。

三、討論②④兩題,分段。

四、佈置作業:

1、給黑體的字注音:

慘怛( ) 商於(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嚳( )

皭然( ) 汶汶( ) 汨羅( )

屈匄( ) 隨屬( ) 唐眛( )

2、完成“思考和練習”二、三。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二、研習新課:

1、課文第一部分寫屈原由見“任”而見“疏”。第一段首先簡介屈原的姓名、官職和傑出才能,説明“王甚任之”。王怎樣“甚任”之?為什麼“甚任之”?

明確:

王甚任之:“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左徒:楚官名。相當於上大夫而次於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詔令,是相當重要的職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兒子,受封於屈,因為屈為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後來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傑出的才能:“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明、嫻,形容詞用作動詞,這兩句狀語後置。)

2、王為什麼怒而疏屈原?

明確: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讒之”,根子在於“爭寵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一句有兩種理解。《教學參考書》的譯文是:“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改動,屈平不贊同”。與課文註釋相左。依教材對“奪”、“與”的註釋,應譯作:“上官大夫看見了想搶過去(看),屈原不給。”

“因讒之曰:‘……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資料認為“曰”、“以為”重複,疑有衍文,此説似不妥。如重新標點,作“……平伐其功,曰:‘(王)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理解,文辭便可貫通。聯繫上下文,可補出“以為”前省略的主詞。

3、屈原為什麼作《離騷》?

明確: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四個主謂短語都是“疾”的賓語。

4、第3小段包括幾層?作者是怎樣對《離騷》進行記敍和議論的?

明確:兩層:

第一層從本段開頭至“蓋自怨生也’、第一句記敍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下幾句就“憂”“怨”展開議論,分析產生憂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對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層第一、二句“上稱帝嚳……靡不畢見”記敍(概述)《離騷》的主要內容,以下幾句就其文、辭、志、行進行評論,評介其藝術成就,讚揚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高貴品質。

結合分析板書:

一、才能傑出,蒙讒見疏

1、甚任之

2、怒而疏

3、作《離騷》:

5、詞句提示點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這是兩個並列的判斷句。古人認為上天是人類的起源,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動句。

③“讒人間之”:間,讀jiàn,離間。之:代詞,他們,指屈平與其君。

④“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明,闡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是“明”的賓詞。靡:無。見:現。

三、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練習口頭翻譯。

四、佈置作業:

完成“思考和練習”五。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課文第一部分已經告訴我們,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這樣一個才能傑出、品質高尚的人,卻蒙讒見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課文第二部分記敍了“屈平既絀”以後楚國的命運和他的政治遭遇,具體而深刻地表現了屈原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下面我們研讀這部分內容。

二、自讀課文第4—7自然段,討論:

1、第4—7自然段記敍了哪些事實?

概括並板書:

①受騙絕齊

②兵敗丹淅

③藍田退兵

④復釋張儀

⑤諸侯擊楚

⑥赴秦身死

2、作者寫楚國的命運,用意是什麼?

提示:這些事發生在“屈平既絀”以後,説明罷黜屈平是錯誤的。懷王復釋張儀、赴秦身死,都與未聽屈原的勸諫有關。

三、研讀課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課文中劃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內容的句子。

明確:“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於秦”。

2、國家危難之際,屈原的態度和信念是什麼?表現了什麼精神?

明確:

態度:嫉之

信念: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存君興國

精神: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

3、這一部分作者議論的觀點是什麼?對錶現屈原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以結語式的方式,指出楚國的危難在於“懷王之終不悟”,“此不知人之禍也”。通過議論,突出了屈原在楚國興盛衰亡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4、“頃襄王怒而遷之”説明了什麼?

提示:頃襄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已見糊塗,“怒而遷”屈原,更見其昏憒。

四、詞語提示點拔:

1、“齊與楚從親”:從:同“縱”,合縱。親:親善。

2、“雙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又因厚幣”後省略動詞“賂”。“而”後省略主語(靳尚)。“於……鄭袖”:在鄭袖面前,狀語後置。

3、“秦,虎狼之國”:虎狼,像虎狼一樣,名詞作狀語。

4、“奈何絕秦歡”:歡:友好。

5、“亡走趙,趙不內”:亡:逃亡。走:跑,現代的“跑”古代稱“走”;現代的“走”古代稱“行”。內:同“納”,接納,收留。

6、“復之秦”:之:動詞,到。

7、“雖流放,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戀。顧:念。眷顧:眷念。繫心:掛念。反:同“返”。冀幸:僥倖希望。“一悟”的“一”:副詞,一旦,一經。“一改”的“一”:副詞,都,全部。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國,惦記着懷王,不忘要回(朝廷中)來,盼望懷王一旦醒悟,風氣全都改變。

8、“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他保全君王振興國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變過來。

9、“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無:無論。自為、自佐:既為自,佐自,賓語前置。

五、佈置作業:

完成“思考和練習”四。

第四教時

教學要點

研讀課文第三、四兩部分。歸納課文,理解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屈原蒙讒見疏,楚國禍患相屬。懷王身死,頃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怒而“遷”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屈原憤而自沉汨羅,與邪惡勢力進行了最後的抗爭。

二、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講課文。

2、討論:這一部分着重記敍屈原與漁父的對話,有什麼作用?

明確:通過對話描寫,揭示屈原“見放”是時代的悲劇,表現屈原“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寧赴長流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這段對話實際上是關於人生哲理的精闢議論,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詞語提示點拔:

①“被髮行吟澤畔”:被:同“披”。

②“顏色”:臉色。

③“形容枯槁”:樣子消瘦。形容:形體容貌,樣子。枯槁:乾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語後置。

三、研讀課文最後一段:屈原既死,賦存國亡。“屈原辭賦懸日月”,他創造的楚辭詩體後繼有人,但“終莫敢直諫”。楚國日以削,為秦所滅。這一段將楚辭的後來者與屈原相對照,將楚之滅亡與屈原相聯繫,寫出了屈原無可比擬的崇高偉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四、總結課文:

1、思想內容:課文通過記敍屈原的生平事蹟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攸攸相關,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絀、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繫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讓屈原抒發矢志不渝的信念。

2、寫作特色:和從《史記》中選入中學課本的其它幾篇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信陵君竊符救趙》、《毛遂自薦》)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蹟;

②寫法上,記敍和議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評介式,第二部分為結語式,第三部分為陳述式,第四部分為比照式。

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敍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覆、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屈原》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態度: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我國古代思想家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品質和刻苦鑽研、勇於創造的精神。

能力:通過了解愛國詩人屈原,暢談體會和感想,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知識:知道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瞭解他熊熊的愛國之志,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及其在國內外享有的聲譽。

養成教育訓練點:

1。培養學生積極發言、認真傾聽的良好學習習慣。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強烈的愛憎和戰鬥的革命風格。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預習:

課前蒐集有關屈原的相關圖片以及文字資料;整理屈原的有關愛國的名言警句。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談話引入課題

1。你能説一句你印象較深的孔子的名言嗎?

2。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還要舉行划龍舟比賽。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二、揭題並板書

愛國詩人——屈原

三、學習新課

(一)指導學生自讀課本第55頁,並將自己感受較深的地方勾畫出來。

(二)全班交流

這個環節要讓學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學結果。

2。補充交流課前蒐集屈原相關資料。

3。教師結合學生交流情況作相應的補充。

(1)他創作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作品,以抒發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對楚國和人民的熱愛,表達對腐朽的舊貴族的憤怒。

(2)屈原不僅是一位很有抱負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吸收民間的文學形式,採用方言音韻,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創造了一種新詩歌體裁,即楚辭體,代表作《離騷》。

其中,可以講解有關屈原的故事,也可以利用《離騷》中的部分詩句,突出説明屈原對楚國人民的深沉熱愛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三)討論:

1。屈原具有哪些品質?

2。説説人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全班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點撥,總結。

(四)寫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舉行一次屈原紀念碑碑文徵集活動,你怎樣寫?

1。學生準備。

2。交流碑文。

3。評選最佳碑文。

四、談感受,説體會

説説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感受和體會?可從各個方面説。

《屈原》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文詞句知識;疏通文意,瞭解屈原生平。

2、把握課文將屈原的遭遇與國家生死存亡相聯繫,表現其人格風采的獨特方法。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並運用敍議結合的方式凸顯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寫作方法。

思維發展與提升:瞭解《史記》和相關知識,把握史傳類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掌握文中涉及的重點文言知識,重點是“伐“見”等實詞和被動句。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重要的文言文詞句知識。

一、教學過程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今天,我們來學習《屈原列傳》,看看司馬遷是怎樣認識與評價屈原的。

二、作者介紹

屈原者,名平。為楚懷王左徒1。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三、題目解説

史記》中的.這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蹟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獻。該篇傳記通過記敍屈原的生平事蹟,講述了其個人的身世浮沉與國家生死存亡的內在聯繫,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高尚品德。

四、層次結構

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二部分(第4—9段):屈原由見“絀”到見“遷”。

第三部分(第10—11段):寫屈原以身殉國的經過及他對後世的影響。

第四部分(第12段):寫作者對屈原的評價。

五、全文分析

1、解釋下列句子:

① “屈原者,名幹,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明確:在先秦,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屈原先祖暇,因受封於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國是一種僅次於“令尹”(宰相)的官職,多由王室親族充任。後文“三閭大夫”,是一種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務的官職,屈原也曾充任。

②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

明確:上官大夫公然要搶奪屈原所寫憲令草稿,在情理上説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種別解:“奪”,作“改動”解;“與”,作“同意”解。這樣解釋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奪”、“與”的常用義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憲令”具有改革的進步意義,觸犯了上官大夫等守舊官僚的利益,所以他們要篡改。

③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明確:用了“曰”,又用“以為”,語意欠順通。歷來研究者認為這兩個詞,必有一個是衍文,即因傳抄錯誤產生的多餘的詞語。

2、第1段主要介紹了屈原哪幾個方面的才能?聯繫全文,分析作者為什麼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得如此簡略。

明確:此段主要介紹了屈原的文化素養、政治才幹、外交能力這三個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得如此簡略,是因為作者為屈原寫傳的重點是要表現其失意後的忠君愛國之情和發憤著書之況。

3、屈原為什麼不按照漁父所説的去做?

明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六、寫作特色:

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蹟;

七、佈置作業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確的一組是:()

A、慘怛(dá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

B、慘怛(dà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

C、慘怛(dá)枯槁(gǎo)濯淖(zhuō)憔悴(cuì)

D、慘怛(dá)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

《屈原》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瞭解作品的藝術特點。

3、培養初步閲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民俗導入:

每年農曆端午,我們都會划龍舟、吃粽子,同學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偉人掠影:

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關屈原和郭沫若的資料,並製作成、課件進行展示,瞭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讒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後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重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等,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誇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説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後世詩人的創作開闢了無限的空間。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着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屈原》教學設計9

一、導讀目標

1、瞭解文章主要內容,以及作者藉助屈原的形象所弘揚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

2、掌握傳記文學的一般寫法,並學習本文創造性的表達方式。

3、學會屈原和司馬遷對待現實的態度和思考社會問題的方法。

二、學情自診

1、對比《藤野先生》、《鴻門宴》、《蘇武傳》三篇傳記類文章,分析它們刻畫人物手法的不同之處。

魯迅的《藤野先生》主要利用側面描寫的手法,寫了我在日本的求學遭遇,以及思想的轉變,從而寫出藤野先生對我的影響。作者通過側面描寫清國留學生的不求上進,指出日本老師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從而與藤野先生相比較,突出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民族歧視,心中只有藥學的偉大人格。

司馬遷在《鴻門宴》中主要利用矛盾衝突展示人物性格。鴻門宴前,是戰與和的矛盾,寫了項羽求戰的雷厲風行,止戰的堅決果斷。鴻門宴中,是殺與保的矛盾,寫出了項羽的一諾千金、大仁大義。鴻門宴後,是責與容的矛盾,項羽對劉邦的擅自離席不加追究,任其回到軍營,顯示了自己的寬宏大度和從容自信。

班固《蘇武傳》的對比描寫十分突出。張勝貪生怕死,毫無骨氣,反面襯托出了蘇武的臨危不懼、矢志愛國的情懷。衞律見利忘義,賣國求榮,表現了蘇武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崇高民族氣節。李陵善於偽裝,忍氣吞聲,抱怨指責,突出了蘇武的赤膽忠心、無怨無悔。

2、分析第1題中三篇傳記中人物的性格,比較他們對待現實問題的態度。

藤野先生面對日本國內民族情緒的高漲,全身心投入於醫學研究和教學之中,鼓勵自己的學生用學術拯救自己的國家,沒有一絲民族偏見和歧視,不愧是一位讓人敬仰的人物。

項羽在錯綜複雜的戰爭形勢中,一直堅守着自己的大義和大愛,用坦誠、守信和包容彰顯了一個真正大英雄的氣概,頂天立地,讓人扼腕讚歎。

蘇武在死亡面前毫無懼色,以寧死不屈的精神,把愛國之志和民族氣節演繹得淋漓盡致,讓敵人都感動不已。在長達十九年的寒冷、貧窮、飢餓面前,毫不動搖,絕不降低自己的志氣,堅守着自己的節操,讓天地都為之動容。

三、主要內容

1、本文主要通過寫屈原的哪幾件事來展示屈原的性格特點?

主要通過直接寫屈原的四件事來表達他的痴心愛國的精神品質,第一件事是修憲因妒被疏,寫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華,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疏遠了屈原。第二件事是著《離騷》以明志,寫屈原蒙受了不白之冤,為了表明自己的愛國情懷,寫出了一篇彪炳千古的文章《離騷》。第三件事是流放不改愛國,楚國被秦國的張儀欺騙,楚國卻無人能辨識詭計,屈原多次進言,但不被重視,致使楚國國力削弱。第四件事是汨羅一身殉國,寫了屈原不願與朝中權貴同流合污,寧願死也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另外還從側面寫了兩件事來突出屈原在楚國的重要性,第一件事是張儀欺騙並削弱了楚國,而楚國竟然無人識破並反擊。第二件事是屈原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2、本文使用了哪些獨到的手法來表現屈原的精神品質和偉大人格?

第一點,本文以記敍為主,融入了抒情和議論的成分,讓文章的感情非常強烈,觀點非常突出,這和常見的很多史官寫史手法不太一樣,也和自己寫其它人物傳記的手法不太一樣。尤其是節選部分的和漁父的對話,更是用對話的形式探討人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很有創意的議論文形式和記敍文形式的結合,讓人耳目一新。這種手法更能突出屈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向惡勢力低頭,保持自己高潔品行,雖死而不悔的偉大人格。

第二點,通過側面描寫來展示屈原對於楚國的重要性。一個是寫張儀的欺詐在楚國沒有人能夠識破,屈原識破了卻不被重視,以至於楚國丟失了大量國土,楚懷王也被囚禁秦國,最終死在秦國。另外一個是屈原死後的影響,很多人模仿屈原的文風,出現了很多文學家,寫出了屈原的文學對後世的影響;再一個影響就是屈原死後,楚國難以抵擋秦國的進攻,最終被秦國消滅。

四、基礎應用

1、下列的劃線字詞是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屈原高潔、高尚的品行,我們可以稱之為高頻詞,請具體解釋這些高頻詞。

方正之不容也:方正,遵守規則,正直。

竭忠盡智:竭忠,竭盡忠誠。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皭然,清白、純淨的樣子。

眷顧楚國:眷顧,眷戀懷念。

何故懷瑾握瑜:懷瑾握瑜,原意指帶着美玉,這裏比喻指具有美好的品德。

而蒙世之温蠖乎:温蠖,惛憒和污濁的意思。

2、下列的語句都體現了屈原面對現實的態度,請字字落實地翻譯這些高頻句。

①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

②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③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翻譯:

①上官大夫看到屈原起草的法令就想修改而邀功,屈原不贊成他的做法。

②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治理國家動盪不安的辦法和道理,沒有不完全透徹明白的。

③整個世界都污濁不堪,而我獨自清白;眾人都在沉迷中失去自己,而我獨自清醒。

3、讀寫同步:

請寫出“家國情懷”的高頻詞,不少於五個,並寫成一篇不少於150字的作文。

寫作提示:高頻詞可以讓文章中心明確、突出,結構嚴謹,富有文采。高頻詞、高頻句運用得好,可以讓文章不跑題,有創意。

“家國情懷”的高頻詞有:天下為公、匹夫有責、大愛無疆、責任道義、為生民立命、不負人民、無私奉獻等等,如果有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等不同字數的高頻詞會讓文章增色亮點。

五、重點解析

具體分析汨羅河畔屈原與漁父對話的部分,説説這部分的獨特魅力。

在敍事類文學作品中,對話是常見的文學形式,它具有推動情節發展、加劇矛盾衝突、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思想等重要作用,屈原和漁父的這段對話,不但具有以上四個重要作用,而且還具有展示社會背景、覆蓋全文主要內容、揭示屈原悲劇的根源、藴含人生哲理和治世之道等作用。

屈原投水而死,不只是屈原個性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悲劇。漁父能夠認識屈原,並瞭解時事,講出了一段“聖人”的道理,可見是一位並不一般的打魚人,而是一位隱居世外高才。這兩個人的對話,把當時的時代背景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認識如此一致,就是屈原所説的“舉世混濁”,“眾人皆醉”,只是兩個人採取的人生態度不一樣,一個是“與世推移”,一個是“九死而不悔”。

在治世之道上,兩個人也是不一致的,屈原是深思高舉,絕不妥協,而漁父則是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裏的“水清”和“水濁”形成對比,結合屈原説的“舉世皆濁而我獨清”中的“濁”、“清”可以看出,這裏的“水清”是比喻治世。“纓”是古代帽子上彩色的裝飾品,是有地位男子佩戴的帽子,他讓屈原“濯我纓”,就是暗示屈原積極入世做官,即使是“水濁”,也可以用來洗腳,是告訴屈原不要放棄自己的志向,讓屈原因勢利導,積極參與楚國政事。也許有人會説,一開始的對話,漁父就要屈原“隨其流而揚其波”,或者“哺其糠而啜其醨”,但是我們要看清漁父用的是反問句,這他是在試探屈原,當他看清屈原的志向之後,就建議他振作起來,激濁揚清,再次有所作為。

六、自主探究

司馬遷在《史記》中嘔心瀝血刻畫的人物有三個:屈原、項羽、陳涉,他最欣賞的就是屈原,最佩服的是項羽,最讚賞的是陳涉,請結合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和相關資料,分三個小組研究探討司馬遷為什麼對他們三個如此讚賞,又是在行文中怎樣表達的。

探究提示:司馬遷自比屈原,因為他和屈原有着同樣有才華不被重用的遭遇,一個被處於宮刑,一個因流放而死。所以司馬遷在行文中忍不住義憤填膺,替屈原吶喊、鳴不平,也是在訴説自己遭遇的不公。

項羽是被漢朝的創始人劉邦打敗的英雄,而司馬遷在對劉氏王朝的怨恨通過項羽表達出來也是合情合理的。項羽本身就是西楚霸王,也應該載入“世家”,司馬遷本來是要把項羽寫入世家,作為震古爍今的帝王記載的,但是遭到了劉氏王朝的反對,只能作罷,所以他在行文中比較全面地對比項羽和劉邦,寫了劉邦的陰險奸詐,寫了項羽的率真摯誠。司馬遷恨不能自己成為項羽,讓歷史重演,去打敗劉邦,所以司馬遷精雕細刻項羽,寫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為他的失敗感到無比的遺憾。

司馬遷很欣賞陳涉的首創精神和敢於反抗強權的勇氣,把他列入世家,和那些歷史上的明君賢臣相提並論,寫出了一個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英雄是如何從下層人崛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又如何被人利用,最終被暗害犧牲,為後來的農民起義提供了很高的參考價值。也可以把陳涉和項羽進行橫向對比,找出他們之間成功和失敗的根源。

司馬遷融己於史直抒胸臆,融今於史秉筆直書,體現了一個歷史學家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他質樸真誠、真情寫作的獨特魅力。他的這些方面和屈原、項羽、陳涉相比,真的是氣概相似、氣魄相通、氣脈相承。

七、讀寫結合

假如你回到了戰國後期,遇見了屈原,請選擇一個場景,加以描述,並體現你對屈原的感情。不少於600字。

寫作點撥:場景要選擇本文中的幾個地點,楚國都城郢、汨羅河畔、楚王宮內等。

描述時要有時間、環境的背景,要有場景細節的刻畫,更要有抒情和議論的成分,讓描寫、記敍、抒情、議論相結合,來表達對屈原的感情。

對屈原的感情可讚揚,可批評,可警告,可勸導8943;8943;還要注意場景的描寫要和對屈原的感情具有一致性。

《屈原》教學設計10

一、導入:

民間端午節和屈原的聯繫,引出人們對屈原的認識。

二、文學常識

1、總説:印象中的屈原

2、偉大的詩人屈原

(具體上課內容可以酌情增減):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鋭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於祖國的決心。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採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於戰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後人便稱之為騷體詩。

特點: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標誌着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離騷》的內容與藝術成就:

《離騷》的前一部分追憶往事,偏重於敍寫現實;後兩部分探求未來,偏重於馳騁想象,最後回到現實,結束全篇。詩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失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離騷》既植根於現實,又富於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説,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並採取鋪陳描敍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複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為後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3、解題:

三、預習檢測

1、字音字形(PPT9)

苗裔(ì)孟陬(zōu)庚寅(gēngín)

揆(uí)肇(zhà)扈(hù)

辟芷(pìzhǐ)搴阰(qiān pí)汨(ì)

2、詞語解釋

皇:大。覽:觀察。揆:揣度。道:通導,引導。

肇:開始。名、字:用作動詞,起名字。

修:美好的。扈:披。淹:停留。

3、誦讀指導

4、誦讀指導

5、自譯詩歌

炎帝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輝大名。歲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

尊敬的先父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通過占卜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

上天既賦予我這麼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啊,又聯綴起秋蘭把它作為自己的佩巾。

光陰像流水一樣迅疾,我好像趕不上啊,唯恐年歲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蘭,傍晚,我揹着夕陽在洲畔採摘宿莽來潤德潤身。

太陽與月亮快速運轉,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依次更替,永無止境。只看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

為什麼,為什麼你不任用風華正茂的賢者,廢棄污七八糟的小人?為什麼,為什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

駕着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來!我給你充當嚮導。沿着康莊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

四、文本研習:

1、作者在《離騷》的開篇突出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賜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質和才能,這些都是自己的後天修養。主要表達作者出身高貴,與楚王是同根,楚國是我的祖國,愛國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潔,同時也是與現實的抗爭,有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意思。

2、詩歌的後半部分詩人一再擔心,用自己的話説説詩人擔心什麼?

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而沒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獻給祖國。另一方面詩人更是充滿憂慮,怕國君昏聵誤國,保守落後,政治混亂

3、詩人高唱“來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現他不是君主的奴僕,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堅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獨立的人格

4、你從詩中讀出詩人什麼形象?

純潔高大、一身正氣;忠君愛國、憂國憂民。

五、問題探討: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愛國情感的?有人説他這是一種“宗國”思想,你同意嗎?

觀點一:同意。屈原的愛國思想其實是一種“愛君”思想。戰國後期的“合縱”“連橫”之爭,是中國內部的矛盾鬥爭,因為它們都是周王朝的諸侯國,隨着諸侯國勢力的強大,他們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聯齊抗秦的“合縱”策略,一是為保衞楚的獨立,二是進而實現楚“王”天下的企圖,這隻能説是為爭奪全中國領導權而進行的內部鬥爭,並非是抵禦外國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説的“帝高陽之苗裔兮”就帶有明顯的血統誇耀。“來吾道夫先路”、“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則是一種出於“家天下”感情和宗國觀念的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對於屈原宗國觀念的盡忠報國,存君興國,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歸江,前人熊繹城。

眷言還此都,不比異姓卿。(宋王十朋《題屈原廟》)

屈原的種種努力,客觀地説,這的是楚王的統治,我們不必人為地拔高理解他。

觀點二:不同意否認屈原的愛國意識。上種觀點是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們現在之於屈原的時代,相距上千年,我們不能苛求那個時代的屈原像我們今天這樣考慮問題。施行政策,具有和我們一樣的思維、觀點以及胸懷世界的氣度,那個時代的屈原,為了國家的前途,為了人民的生活,憂心如焚,奔走呼號,這不就是愛國的表現還能是什麼?在他的心中,楚國就是他的祖國,楚國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們能非議他的愛國精神嗎?

六、詩歌藝術品味

1、比喻形象,想象瑰麗,富有浪漫色彩。

課文大量運用比喻,如用“江離”、“秋蘭”來比喻自己博採眾長。“朝搴陂之木蘭兮,紉秋蘭以為佩”比喻堅忍不拔的政治理想。運用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君主,不僅使作品含蓄,富於韻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採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2、語言精練華美,帶有濃郁的楚國地方色彩。

詩中豐富的聯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絢麗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語氣詞的運用巧妙靈活,使詩歌帶上了濃郁的楚國地方特色。

七、課文小結:

《離騷》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作品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創造了宏大的藝術空間和開闊的畫面,塑造了詩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潔的人格、強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馳騁於仙界。柳宗元為驚歎地説:“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彷彿其。”比興的手法滲透到整個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徵形象被突顯了出來,春蘭秋菊,飄風雲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馬遷稱其:“其文約,其辭微”“其稱文小而其旨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美名:肇錫餘以嘉名;恐脩名之不立

美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物: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美政: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八、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以《《離騷》中的屈原》為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

Tags:屈原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