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國小三年級數學面積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4.57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三年級數學面積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三年級數學面積教學設計

國小三年級數學面積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經歷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並能夠進行簡單的換算。

2、數學思考: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解決問題: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初步學會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實踐活動中應用數學。

4、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和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課標解讀

根據《標準》精神,國小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發揮他們在學習上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以往教材相比,這部分知識在結構上與義務教材大體相同,但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本課在討論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應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究空間,使他們能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探究的體驗。

2、內容分析

本內容是教科書的第82~83頁例4及練習二十的相關習題。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並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應該説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從學習長度單位的`進率到學習面積單位的進率,是認識發展的一次突破。學好本課內容,不僅能鞏固前幾節課知識,還能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為以後學習立體圖形打下基礎。由於相鄰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受負遷移影響,學生計算面積進率時容易出錯。例4教材採用由舊引新的方式,提出學習課題,即相鄰兩個常用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那麼,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教材採用1∶1的比例畫出了1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並在正方形內用虛線畫出了1平方釐米的小方格,然後引導學生根據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算出邊長1分米即邊長10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至於1平方米與1平方分米之間的關係,則由學生自己依次類推。

教學重點是掌握相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能夠進行簡單的換算。教學難點是面積單位的換算。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切實參與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的推導過程。

三、教法、學法

1、由於學生在以往生活、學習中較頻繁接觸周長等一些進率為10的單位,受相鄰長度單位進率為10的影響,學生容易產生相鄰單位進率都是10的錯誤遷移。再加上三年級學生思維分配力較弱,有時在計算中會顧此失彼,出現錯誤。因此,要加強對比,尋找規律,使學生體會到相鄰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它們的進率是有聯繫但又不同的。

由於學生還沒學過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學生口頭推算。如要求8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可以這樣想:因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個平方釐米,8個平方分米就有8個100平方釐米,也就是800平方釐米。又如要求300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可以這樣想:因為每100平方釐米是1平方分米,300裏面有3個100,就是3平方分米。

2、學法點撥

(1)面積單位進率的推導與直觀圖象相結合。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結論讓學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圖片中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的小方塊擺,或畫、或算來得出1平方分米=1000平方釐米的結論。

(3)要充分暴露學生思維過程。面積單位換算時,老師要注重學生想的過程,多問幾個“你是怎麼想的”。

(4)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推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國小三年級數學面積教學設計2

新知識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

2、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3、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要求:

1、結合實例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

3、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4、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使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所給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建議:

1、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加強直觀教學。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增加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操作,掌握相關知識,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應注意選擇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根據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具或課件,從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真實的感受,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變機械的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

機械的學習往往體現在概念教學中,機械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不理解有關概念的'聯繫,更不會靈活地運用。有意義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能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瞭解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教學“面積單位”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指導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繫。

3、讓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結論。在本單元中,有些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不叫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操作,因此是國小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學內容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

4、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算給予較多的關注,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計算出面積。所以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小三年級數學面積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平面圖形,瞭解平面圖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一是結合四個具體實例,通過“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三是在方格紙上畫圖,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並體驗到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學情分析

學生有着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但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較低,學生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2、讓學生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探究發現比較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

國小三年級數學面積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有自選的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釐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

3、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面積”,第一課要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首先結合四對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或圖形,直觀説明面積的含義。接着讓學生從附頁中剪下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比一比它們的面積大小。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單純依靠觀察難以判斷,要鼓勵學生嘗試尋找其他的比較手段和途徑。教材中提供了三種辦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幣擺一擺,再數一數;先畫格子,再數一數。不僅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其中擺硬幣或畫格子的辦法所藴含的思想,還為後來學習面積的度量埋下了伏筆。

第二課,是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有多大。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用畫方格數方格的方法測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測量結果的過程,並在對彼此不同的測量結果的質疑與反思中,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在這個基礎上,認識1釐米2的面積單位,並讓學生説一説自己身邊哪些東西的面積大約是1釐米2,使1釐米2這個面積單位變得直觀、具體,看得見,摸得着。學生有了對1釐米2這個面積單位體驗後,讓他們再估一估數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並用格子紙量一量,檢驗估測得準不準。這樣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與估測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後續教材引導學生認識1分米2與1米2等面積單位的活動,也要經歷與認識1釐米2大體相同的認知過程,特別要體會學習1分米2與1米2這兩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獲得它們所示面積大小的具體體驗。因為不同大小的面積單位是根據具體情境或場合加以選擇使用的。

第三課“擺一擺”是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探索活動從估測3個長方形的面積開始,培養估測意識;然後用1釐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3個長方形上擺一擺,看需要擺幾行幾列,能夠分別把這些長方形鋪滿,從而獲得每一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麪積的關係數據;把這些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進行觀察、比較,發現長方形面積與乘法的.聯繫,從而建立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個實驗、探索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合情推理、建立數學模型的抽象思維的過程。有了建立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經驗,經過類比推理,學生就能夠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第四課“鋪地面”,學習面積單位的換算關係(進率)。教材創設了“鋪地面”的問題情境,探索1分米2與1釐米2的換算關係。先讓學生估計1分米2=100釐米2的換算關係。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之後,就可能類似地推出1米=100分米2、1米=10000釐米2等結論。在掌握釐米2、分米2和米2之間的單位換算關係之後,再認識米2、公頃和千米2之間的換算關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憶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及其換算關係。例如,1米2=10000釐米2、1公頃=10000米2,這兩個換算關係有相同的進率;1分米2=100釐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頃,這三個換算關係也相同的進率--利用這種形式上的聯繫,也許有助於保持對它們的記憶。

三、重點難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感受1釐米2、1分米2、1米2、1公頃、1千米2的實際大小。

2、會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表示面積的大小。

3、會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4、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5、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會應用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教學建議

1、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教學重點

2、要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實踐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3、要重視估測活動的過程,鼓勵估測方法的多樣化。

4、要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