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室內防盜智能控制系統設計分析的論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5.57K

摘要:本文設計一款室內防盜智能控制系統,這種防盜控制系統是採用了STC89C52單片機為核心處理器,利用被動紅外探測器作為感應模塊,當檢測有人進入佈防的環境時,GSM模塊會發送短信到用户的手機上,同時防盜控制系統會發出聲光報警。這種智能防盜控制系統可以實現遠程接收報警的信息,具有很好的使用價值。

室內防盜智能控制系統設計分析的論文

關鍵詞:STC89C52;GSM;室內防盜;智能控制

前言

伴隨我國小康社會的逐漸形成,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現在人生活不斷追求物質的同時,也追求着生活的個人隱私以及家庭安全問題,所以人們對家庭防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室內防盜系統主要是機械防盜,採用防盜網、防盜窗等使用在家中。這種傳統的防盜模式不僅影響房屋以及城市的美觀程度,更大的程度存在安全隱患,防盜窗容易脱落傷人,還影響消防通道。本設計設計的基於單片機的室內防盜智能控制系統。這種控制系統,當檢測有人進入佈防的環境時,GSM模塊會發送短信到用户的手機上,同時防盜控制系統會發出聲光報警。這種遠程無線的智能報警,滿足人們的需求,更加的受到人們的喜愛。

一、系統的設計思想

本設計主要由單片機、電紅外探測器、GSM短信模塊、獨立按鍵模塊、蜂鳴器模塊、用户終端組成。當檢測到紅外信號變化時,將其轉化為微弱的電信號,經過信號處理電路對電信號進行濾波、放大、比較、輸出高電平作為告警信息送給MCU,MCU判斷是否報警,如果滿足報警條件,就會發出控制信號,通過串行通信接口RS232,控制GSM短信模塊給用户發短信息,實現防盜報警。

二、系統主要硬件設計

(一)主控制模塊

本次設計採用STC89C52芯片作為處理器,該芯片是一種新型的芯片,它的功耗和速度都比上一代要好,製作工藝也有很大的.提升,芯片內附有MAX810電路的高品質CMOS8位微控制器。該芯能夠擦寫1000次之多,它可以通過串口直接下載,當CPU停止工作時,它允許RAM、定時器/計數器、串口和中斷繼續工作。

(二)人體感應模塊

紅外傳感器可以將紅外信號在8和12Um之間的變化轉換為電信號,並且可以抑制白光信號的性質,因此在被動紅外探測器的報警區域中,當沒有人體運動時,熱釋電紅外傳感器不工作。當人體進入警告區域時,熱釋電紅外傳感器通過菲涅耳透鏡產生物體温度與背景温度之間的差信號。因此,紅外探測器紅外探測的基本概念是運動物體的温度與背景物體之間的差異。

(三)GSM通信模塊

本次設計採用GSM通信模塊來進行數據傳輸。SIM900A可以快速安全可靠地實現系統的數據傳輸。該模塊主要通過串口接口方式和單片機進行連接,利用單片機對SIM900A模塊的控制,從而實現報警短信的傳輸。SIM900A的串口提供了多條控制線,包含數據信號線TXD和RXD,狀態信號線RTS和CTS,控制信號線DTR,DCD,DSR和RI。

(四)獨立按鍵模塊和報警模塊

本次設計採用獨立按鍵用來控制系統的佈防。採用蜂鳴器模擬報警,有源自激型蜂鳴器的工作發聲原理是:直流電源輸入經過PNP三極管振盪系統的放大取樣電路在諧振裝置作用下產生聲音信號。

三、系統程序設計

室內防盜控制系統設計採用C語言編寫程序。C語言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高級編程語言,用於開發智能芯片程序。該庫功能資源豐富,運行速度快,編譯效率高,成功率高,可直接由面向對象進行控制。各模塊先進行初始化,按下佈防按鍵,人體感應模塊檢測是否有人,當有人時紅外感應模塊傳給單片機一個電信號,單片機進行相應的處理,驅動GSM模塊工作,發送短信給用户,發送結束後聲光報警模塊開始進行報警,當按下撤防按鍵,報警結束。

四、結論

本設計實現了按下佈防按鍵,人體感應模塊檢測是否有人,當有人時紅外感應模塊傳給單片機一個電信號,單片機進行相應的處理,驅動GSM模塊工作,發送短信給用户,發送結束後聲光報警模塊開始進行報警,當按下撤防按鍵,報警結束。本文設計的這基於單片機同時搭載GSM模塊的室內防盜控制系統具有很大的市場價值。本文設計的室內防盜智能控制系統只是實現普通的基本功能,只是一個淺談,作為室內防盜智能控制系統,還有很多功能沒有實現,因此整個系統還不夠完全自動化,還需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伊念東。單片機基礎實用教程。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2]熊愛民,樑穎思。基於GSM網絡的RFID汽車防盜系統設計[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2):53—56。

[3]吳政江。單片機控制紅外線防盜報警器。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27(12):55~59

[4]張豔,王會進。小區智能監控防盜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2(11):219—2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