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75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2、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3、練習續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和桑娜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2、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小説,瞭解當時俄國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齊讀課題《窮人》。

二、整體感知

1、提問:文中都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窮人?——桑娜和漁夫和他們的五個孩子;西蒙和她的兩個孩子。

2、我們之前也學過許多小説,比如(出示圖片),我們知道小説的三要素有什麼?——環境、人物、情節。那麼誰能結合這三要素,概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指名回答,齊讀課文主要內容)

3、師:在這裏老是有一個疑問,雖然題目叫“窮人”,但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窮”字,現在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哪些句子體現出窮人的窮?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體會“貧窮”

1、“漁夫的妻子……補一張破帆。”

2、“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回來。”

3、“桑娜沉思……菜只有魚。”

學生自由找出以上句子,分別説出自己的理解,教師提示:用找關鍵詞的方法,並指名朗讀。

4、提問:“菜有魚”和“菜只有魚”有什麼不同?學生自由回答,指名2人有感情朗讀。

5、提問:這樣一個家庭,如果再加兩個孩子,他們會過得怎樣?——更貧窮,丈夫會更加?——不顧惜身體,桑娜會更加?——辛苦操勞。不僅沒有鞋穿,甚至連黑麪包也沒得吃。由此我們看出這一家人?——生活貧窮。

6、師:同學們,我們雖然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但可以藉助作者的語言文字來體會,齊讀這三句話。

7、提問:不僅是桑娜一家,還有誰也過着十分貧苦的生活?——西蒙。這樣一羣窮人,他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屋外……拍打着浪花。”你體會到了什麼?——環境惡劣。

8、提問:生活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們的處境一定更加艱難了,像這樣沒有直接寫出貧窮,卻通過人物或環境描寫來襯托出貧窮的手法,就叫做?——側面描寫。

9、師:伴隨着波濤的轟鳴,狂風的怒吼,桑娜他們艱苦地生活着,齊讀句子。但他們雖然貧窮,卻擁有許多美好品質。

四、體會美好品質

1、快速瀏覽課文,找找他們擁有怎樣的美好品質?在小組內交流感受。

2、派代表發言——善良、勤勞。出示填空:桑娜和漁夫雖然生活貧窮,但他們卻擁有( )。

3、體會“勤勞”——“海上……睡着。”

提問:哪幾個關鍵詞直接寫出桑娜勤勞?——“乾乾淨淨”、“閃閃發亮”、“白色”。所以即使屋外寒風呼嘯,屋內卻?——“温暖而舒適”,孩子們才能?——“安靜地睡着”。

4、體會“善良”——“她的心……不可。”

(1)提問:“這樣做”指什麼?——收養孤兒。

(2)指名讀句子,説説從藍字“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中體會到什麼?——內心矛盾。

(3)具體説説這種矛盾,填空:如果收養了兩個孩子,就會________;如果不收養,就會________。

(4)可她還是做了,而且非做不可。提問:這是個什麼句子?——雙重否定句。換成肯定句怎麼説?——“必須這樣做”,作用是?——加強語氣。

(5)師:由此看來,桑娜內心經歷了一番掙扎,讓我們讀出她這種矛盾又堅定的心情,全班齊讀。

(6)提問:這樣的心情在文中不止一處,誰能找到?——“她忐忑不安地想……也好!”

A、提問:哪個關鍵詞最能概括她的心情?——忐忑不安。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心神不寧,七上八下。

B、提問:她會忐忑不安地想些什麼?學生自由想象併發言。

C、提問:除了關鍵詞,作者還藉助什麼表達桑娜內心的矛盾?——省略號。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思維斷斷續續。

D、師:桑娜連思路都是斷斷續續的了,説明她心理既害怕又糾結,可最後還是做了什麼決定?——收養孩子。

E、師:那我們在朗讀時,也要讀出省略號背後的害怕、猶豫和堅定,現在請同學們小聲朗讀,自己用心體會。

F、指名2人有感情朗讀。師評價:同學們感情真摯,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桑娜?——善良。所以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也要關注標點符號的作用。

5、此時,漁夫回來了,桑娜還是告訴了他實情,對於她的決定,漁夫同意嗎?——同意,讀24段。

(1)提問:“皺起眉”、“嚴肅憂慮”是對漁夫的什麼進行描寫?——神態。這樣的神態説明了什麼?——問題很嚴重。但他還是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得把……醒來。”

(2)提問:找到哪個關鍵字?——“熬”,説明在他心中,寧願( ),也要( )。

(3)齊讀漁夫的話,感受其高尚品質。

(4)師:在體會人物品質時,我們除了關鍵詞、標點符號之外,還能借助人物描寫來幫助感受。

(5)師:桑娜和漁夫的物質生活雖然是貧窮的,但他們有着勤勞、善良的品德,現在你還覺得他們貧窮嗎?——窮人不窮。

(6)全班齊讀海明威名言——“貧窮的人往往富於仁慈。”

五、小練筆

用上本課所學到的人物描寫和側面描寫手法,續寫課文《窮人》: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後,課文就戛然而止了。他們一家人的命運會是怎樣的呢?

六、佈置作業

推薦閲讀列夫·托爾斯泰的自傳性作品《童年》、《少年》。

板書設計:

9.窮人

面生活貧窮勤勞 關鍵詞

描環境惡劣善良 標點符號

寫 窮人不窮 人物描寫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兩則文言文分別講的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故事、牧童指出名畫錯誤的故事。《伯牙鼓琴》選自《呂氏春秋》,文章用墨極簡,畫面感很強,講述了春秋時期,楚國的俞伯牙和鍾子期是怎樣成為知己的故事,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書戴嵩畫牛》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寫的,文章用簡潔的語言,平實的手法,圍繞唐朝畫家戴嵩畫的《鬥牛圖》,刻畫了杜處士和牧童兩個特點鮮明的人物,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的道理。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是學生進入六年級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版教材添加了註釋,學生學習難度降低了,但在文言文的朗讀上還是有難度,還需老師的範讀引導,促進學生朗讀慾望的產生,形成學習的動力。結合註釋讀懂課文內容這一環節部分學生還存在學習方法上的難度,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互幫互學,達到全部掌握,最終指導學生習得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習慣。

學習目標:

重點:正確朗讀和背誦課文。

1、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難點:能參考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第一課時板塊一:初讀課文,疏通字詞一、課前朗讀,感悟友情1、出示一組表達友情的古詩句:【課件2】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2、學生讀,談體會。

二、談話導入,走進課文

1、這組詩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古人以詩詞的形式,用精煉的語言表達了和朋友知己之間的深厚感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寫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傳誦,流傳至今。

2、補充文言文知識:文言文人們通常説古文。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古代有着燦爛的文化,有着浩如煙海的文學藝術瑰寶,它們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記載下來的。我們要傳承民族的瑰寶,就要學好文言文。

3、出示【課件3:課題】(板書第一則的題目:伯牙鼓琴)學生齊讀課題。

三、讀通讀順,感知課文

1、試讀,説説讀後的感受。自己解決生字:哉、巍。

2、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4、教師範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學生拿筆畫停頓。

5、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6、點名讀,齊讀。

板塊二、初解知音,理解課文

1、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説説“絕弦”的意思。(預設答案:再也不彈琴了)

2、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預設答案: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麼?(預設答案: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3、從“鼓”字引導,學生説説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學交流。

5、預設交流(1)我讀懂了“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

師:讀了這一句,同學們有同學要質疑嗎?伯牙彈得好嗎?鍾子期會欣賞嗎?我們看下去就懂了。

(2)我讀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裏想着高山,琴聲裏就會出現高山……(板書:伯牙鼓琴鍾子期聽)師:鍾子期説的“善哉”什麼意思?(很好,很棒!)師:這裏的“善哉”表示讚歎。同學們,你還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閲讀體會。

(3)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麼,就能彈出什麼。

(4)我讀懂了伯牙不論彈什麼,鍾子期都能聽出來,就是説,他們之間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現在你是鍾子期,聽着伯牙的琴聲,你彷彿聽到了什麼?你會怎樣讚美他?(生自由發表意見)板塊三、拓展延伸,昇華情感1。引導昇華,拓展探究。

(1)師:我們的課外資料裏也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裏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預設答案:還會有鳥語花香,春天百花盛開,冬天白雪皚皚……)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風。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鍾子期真的都聽懂了,實在難得。這就是──(預設答案:知音)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師: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預設答案: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師:那麼,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學生自由説)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讚美嗎?(學生自由説)師:可以想象,當擅長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説──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書:志在太山巍巍)師: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説──生:湯湯乎若流水。

(板書:志在流水湯湯)師:當他沒遇到鍾子期,聽不到子期的讚美時,心情會是怎樣的?(預設答案:失望、寂寞、憂慮、渴望……)師:後來,終於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樣的?(預設答案: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師:此時,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預設答案: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師: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但是,人間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讓我們通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學生感情讀文)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課文最後一句。“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伯牙為什麼認為子期是最後的知音?(預設答案: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板書:死絕弦)3、豐富內容,拓展課文師:伯牙在斷絕琴絃的時候,也斷絕了什麼?(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

2、斷了他的心絃。

3、斷了他的希望。……)師:伯牙斷了琴絃,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學生再有感情地讀最後一句)師:據史料記載,子期死後,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你們想知道嗎?(配樂,教師深情朗誦):出示【課件4】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板塊四、積累背誦,拓展延伸1.師:課文雖然很短,但寫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伯牙、讚美伯牙、或是鼓勵他嗎?將你此刻內心的想法寫出來。(學生動筆寫感受,然後交流)

2、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追求。願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生齊讀課文)

3、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後人還根據這個典故編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

4、師生分角色讀。

5、引導背誦。

第二課時板塊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1。教師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則文言文《伯牙鼓琴》,瞭解了關於“知音”的一段佳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則文言文——《書戴嵩畫牛》。(板書課題:書戴嵩畫牛)齊讀課題。

2、釋題:“書”是什麼意思?“戴嵩畫牛”又是什麼意思呢?(“書”,是寫的意思。“戴嵩畫牛”就是戴嵩畫的一幅畫,畫上畫的是牛。我們來了解一下戴嵩。

3、瞭解戴嵩,出示【課件6】戴嵩是唐代畫家,韓滉的弟子。韓滉鎮守浙西時,戴嵩為巡官。擅長畫農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畫水牛尤為著名,後人評價他畫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傳他曾畫飲水之牛,水中倒影,脣鼻相連,可見他觀察得多麼細緻入微。

【課件7】《鬥牛圖》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畫,縱44釐米,橫40。8釐米,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圖繪兩牛相鬥的場面,風趣新穎。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並板書:

戴嵩的畫在誰手裏?他喜歡這幅畫嗎?這幅畫上是什麼?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書戴嵩畫牛》這個故事?板塊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一、初讀課文,讀通句子1。教師範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後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覆朗讀)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糾正錯誤。

4、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二、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後註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到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裏的意思不同;

“掉”的古今異義等。

3、學生對照註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4、同桌互相講説故事內容。

(板書:戴嵩《牛》)出示課文大意:【課件8】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書畫有幾百種。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牛,尤其珍愛。他用錦緞縫製了畫套,用玉作畫軸,經常隨身帶着。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曬太陽,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拍手大笑着説:“這張畫是畫的鬥牛啊。鬥牛的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搖着尾巴在鬥,錯了。”杜處士笑笑,感到他説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話説:“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四、自讀思考,體會道理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1。戴嵩的畫在誰手裏?他喜歡這幅畫嗎?戴嵩的畫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處士手裏,因為他非常喜歡書畫,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歡戴嵩的《鬥牛圖》。

(板書:杜處士好錦囊玉軸)從什麼地方看出杜處士很喜歡這幅畫?——“錦囊玉軸,常以自隨”(用錦縫製了畫套,用玉做了畫軸,經常隨身帶着)從這具體的做法看出杜處士對《鬥牛圖》“尤所愛”。

這幅畫上是什麼?畫上是鬥牛。

大畫家畫出的牛應該是非常逼真的吧?可能一般人都這麼認為。但有人指出了畫面的錯誤之處。誰這麼大膽?一位牧童!戴嵩的畫錯在哪兒?“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鬥牛的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搖着尾巴在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觀察得最多的人才最瞭解真實的情況。

文中哪句話説明了這個道理?“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板書:牧童笑掉尾而鬥)

板塊二、聯繫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勤於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你能聯繫實際説一説嗎?(讓學生聯繫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後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板塊三、複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3

文本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而寫的。詩歌通過兩種人的對照,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傾注了無限深情,表達了崇高的敬意;而對高踞在人民頭上的人,則無情地揭露,表明了滿腔的憤懣。詩歌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了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學本課時,教師應注意結合學過的課文,使學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會。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還可在理解整首詩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寫了哪兩類不同的人,他們的境遇又有什麼不同,從中感受到要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這首詩意藴深厚,但教學時注意不要把本首詩的主題過分拔高,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讓他們在加深對魯迅的瞭解的同時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諦。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一心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理解課題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詩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揭示新課。

導語:同學們,通過對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瞭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出示課件,教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讀。)“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於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簡介詩人臧克家。

(課件出示詩人臧克家的簡介,學生自讀了解。)

臧克家(1905—20xx)山東諸城人。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主要詩集有《烙印》《罪惡的黑手》《運河》《從軍行》《一顆新星》《春風集》等。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讀正確。

3.範讀引領,指導朗讀和重音。

(1)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範第一節,指名練習第二節,自由完成第三到七節。)

4.播放名家朗讀錄音,學生再讀詩歌,讀出情感。

5.思考:這首詩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層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節):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

第二部分(第2—4節):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讚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對比品讀,理解內容。

(1)學生默讀全詩,注意詩歌獨特的寫法,説説自己的發現。

預設:學生會很容易發現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學生彙報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再細細讀一讀,發現詩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節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第5、6、7節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這兩部分內容又是一一對照的。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將對應的小節放在一起進行學習。

(2)結合第1節詩,感受作者的態度。

過渡:通過對比,大家發現“有的人”指的是哪兩種人呢?這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是什麼?大家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板書:雖生猶死——雖死猶生,對比。)

思考:對這兩種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

預設:學生可能彙報出幾種態度:對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視、痛恨的;對有的人,作者是讚揚、熱愛的。可讓學生説説自己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3)理解第2節與第5節詩。

①指名讀,評議:他(她)讀出了什麼感情?(對敵人的恨,對人民的愛。)

②探討:第2節詩中有兩個動詞體現了兩種人的不同,請找出來,再加以體會。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

一個“俯”字,寫出了魯迅先生甘於俯下身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預設:可結合本單元學習的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提到的幾件事,更深刻地體會魯迅先生關心人民、願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格。

資料鏈接:“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詩為:“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做鬥爭,為人民勤懇工作。

③讀一讀:讀出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的傲慢姿態,讀出人民把他們“摔垮”後痛快淋漓的感覺。

(4)自主學習第3節與第6節詩,第4節與第7節詩。

①自由選擇一組,想想用什麼方法朗讀最容易表達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練習。

③學生彙報朗讀,師生共同評議。

④提出問題,補充資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資料鏈接:魯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裏説:“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並理解“蠟燭、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鍵”等詞語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在質疑理解、感情朗讀、想像寫話的語言實踐過程中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瞭解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3、 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教學過程:

(課前)

1、 自學生字新詞,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 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課時】

一、聽寫詞語,自由説話,引出問題

1、學生聽寫詞語:蠟燭、茅屋等

2、學生自由説話:選用剛才聽寫的詞語根據課文內容説一段話,教師隨機點評

3、教師引出問題:究竟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進入問題,自主感悟,感情誦讀

語段一: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姑娘説∶“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

隨便説説罷了”

1、貝多芬聽到哪一句話起就心動了?(感情朗讀)

2、貝多芬從這一句話中聽出了什麼?

(1) 盲姑娘家境貧窮(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貧窮?)

(2)盲姑娘熱愛音樂(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熱愛音樂?)

(3)師: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她依然熱愛着生活,姑娘雖然家境貧困,但是她並不放棄

對藝術的嚮往與追求貝多芬的心被觸動了

3、 貝多芬從兄妹倆的整段對話中還聽出了什麼?

(1)妹妹的懂事、兄妹倆之間的'相互關懷與體諒等(感情朗讀)

(2)師:盲姑娘這麼貧窮,但是這麼熱愛音樂,又這麼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動了,所以走進茅屋

語段二: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1、學生質疑

預設問題一:盲姑娘什麼也看不見,為什麼知道她是貝多芬?

預設問題二:貝多芬為什麼不回答?

預設問題三:貝多芬彈一首曲子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心願,他為什麼還要再彈一首曲子?

預設問題四:貝多芬為什麼稱盲姑娘為“您”?

2、梳理問題

3、解決問題(感情朗讀)

三、入情入景,想象寫話,欣賞音樂

1、 師生共讀“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語段: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

2、 重新回到問題:貝多芬此時此刻會想些什麼?

3、進一步瞭解貝多芬,聯繫上文,想像寫話,體會貝多芬內心情感

課外資源:我為什麼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貝多芬

4、欣賞《月光曲》片段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三個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1、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三、教具準備:

電子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簡介貝多芬、進入新課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情?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電子幻燈片]

出示貝多芬的名言

3、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説。什麼是“傳説”?(民間流傳的説法。)既然是傳説,也就説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課文從哪兒是講關於《月光曲》的傳説的?(從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麼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紹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後是第二部分,講關於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説)

學生概括月光曲是如何譜成的。

二、深入理解貝多芬第一次為盲姑娘彈曲子的內容

1、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1)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什麼?(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麼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2)貝多芬走近茅屋,又聽到了什麼?(兄妹的談話)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面感到深深的遺憾。

(3)請同學們讀讀這段話,弄清這段話中的重點詞,體會本段話的含義。

姑娘為什麼説“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説證券交易罷了”?(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有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説説”從這裏可以看出兄妹倆的相互體貼,這種感情非常可貴,十分感人。)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讀出感情。

(4)貝多芬聽到兄妹倆的談話會怎麼想?(其實她非常想聽到我的演奏。只是因為窮。買入場券。我何不為他們彈奏一曲?)他怎麼做?(要走進茅屋彈琴。)

(5)貝多芬走進茅屋,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會想到什麼?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燭光,有架舊鋼琴,一位盲姑娘。

聽到:皮鞋匠的問話。想到:這兄妹倆很窮,但愛好音樂。)

(6)找找書上的語句,貝多芬怎樣做的?(懷着這種感情,他彈了一首曲子給盲姑娘聽。)

(7)找找盲姑娘的反應,讀一讀。

重點理解“純熟”的含義。(很熟練,本文指彈琴的技術熟練,功夫過硬。)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當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就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説:“彈得多純熟啊!”是發白內心的讚美;“感情多深哪!”,表現她對曲子有了共鳴;“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表現她內心的激動。

練讀盲姑娘的話。注意兩個“!”。

(8)貝多芬聽了盲姑娘的話後會怎麼想?(這盲姑娘不但喜歡音樂,而且懂音樂,她能從琴聲裏判斷出彈琴的人是誰。我找到了知音。我要為她再彈一首。)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這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9)貝多芬用什麼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的?(琴聲。)

(10)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三、深入學習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們來欣賞貝多芬彈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錄像]

2、出示[語段閲讀1]“一陣風……按起琴鍵。”

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時的環境怎樣?[電子幻燈片]“一陣風……格外清幽。”最能突出這個環境的—個詞是什麼?(清幽)

(1)“清幽”是什麼意思?指(風景)秀麗而幽靜。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覺沉靜、安閒。

課文裏還有一個帶有“幽”字的詞,是什麼?(幽靜——地方僻靜,光線暗。)

查字典:“幽”。“幽靜”的“幽”應選擇“深遠;僻靜;昏暗。”“清幽”的“幽”應選擇“沉靜”。

(2)“格外”什麼意思?(超過尋常)。可換什麼詞?

(3)自由讀,體會當時的環境,讀出“清幽”的感覺。指名讀、齊讀。

3、恢復幻燈片:“一陣風……按起琴鍵。”

師:蠟燭被風吹滅了,月光從窗户照進黑暗的屋子,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屋裏屋外一片銀白的世界,彷彿進入仙境般。在這種環境中,貝多芬看到了什麼?(清幽的月光、茅屋裏的一切、窮兄妹倆)

4、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對兩個可愛的知音人,一股創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盪,於是他滿懷深情地按起了琴鍵。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當時的琴聲,體會《月光曲》描繪的情景。(播放樂曲)板書:激情

5、(結束音樂)這麼動聽一曲《月光曲》,課文是通過什麼來寫它的內容的?

(通過窮兄妹倆聽琴聲產生的聯想來寫的。)

6、在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聽着美妙的琴聲,好像看到什麼?

(1)指名答。

(2)出示[語段閲讀2]“皮鞋匠靜靜地聽着……湧過來……”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甦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難點: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採訪探究,音樂怡情

教學準備:

《月光曲》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後能回答兩個問題:《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是誰寫的?《月光曲》"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甦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三、出示自學提示

1、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不懂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3、默讀課文一自然段,説説你知道了什麼?

4、默讀2——6自然段,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學生自學,全班交流。

師:《月光曲》是首什麼曲子?

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貝多芬資料,以激起學生學習情緒。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錯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結構,給本課的生字組詞語辨析。(點擊字形結構,會顯示例詞。)能説説幽靜純熟陶醉這三個詞語的意思。會用這些詞語造句。(點擊課件出示解釋和例句。)

學生在練習本上寫生字詞。

辨析部分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齊讀

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説。什麼是“傳説”?(民間流傳的説法。)既然是傳説,也就説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譜寫":

“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説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麼?(”譜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説"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絃的詩篇。

交流課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什麼?(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麼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啟發學生聯想:“同學們想一想,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麼?”(一間小茅屋,茅屋的牆壁上最好畫上窗口,而且從窗口裏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着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裏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

師:為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讀第五、六兩自然段的對話。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