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82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背誦全詩,學習詩歌中所運用的用典比興的藝術手法。

2、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情境體驗、合作交流及教師點撥這一學習過程,學會詩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深層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提高學生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教師通過對詩歌的深層解讀,學習曹操在詩歌中體現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珍惜時間、樹立遠大抱負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解讀詩歌意象,學習魏晉詩歌的用典比興表現手法,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前大家先一起來聽段詩歌朗誦。聽完朗誦以後,哪位同學能跟大家説説你對剛剛這首詩歌的瞭解呢?看來大家對曹操很熟悉啊,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操的這首《短歌行》。

(二)朗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憂”的基調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結合詩歌註釋,初步瞭解詩歌大意。

教師在學生朗讀詩歌之前該讓學生明確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體味詩歌憂的感情基調。

(三)賞析詩歌語句,解讀詩歌意象

在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之上,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組內互相參照,互相啟發,要求組內成員都要分享自己對詩歌中的意象的解讀及對詩人“憂”的`內容的解讀;2、各小組內推選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1、詩中表現詩人“憂”的詩句?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課件展示)

2、詩人為什麼而“憂”?

明確:①憂功業未成(板書)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課件展示)

②憂賢才難求(板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課件展示)

3、詩人是通過哪些意象來抒發自己“憂”的感情的?

明確: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詩歌中“酒”一般被用來表達憂愁思緒,因而有了“借酒澆愁”一説,同學們結合詩人生平及整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達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還是消極的?

(知人論世。結合全詩可明確曹操表達的是人生短暫,要抓緊時間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詩人將人生短暫比喻成“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贈白馬王彪》)“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3)明月

在古典詩歌中明月一般藉以寄託相思別緒,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賢才,“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賢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時才能得到,因而“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4、詩人藉助了很多意象來表達自己“憂”的情緒,他又通過哪些藝術手法來表現思想感情的?

明確:

比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用明月比喻賢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詩是表達女子思慕愛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來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表現詩人求賢如渴的心情。

5、詩歌中“憂”的情緒貫穿全詩,但是同學們朗讀的時候卻情緒激昂,大家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呢?

明確:詩歌雖然“憂”的情緒貫穿整篇,但是在憂的背後卻飽含詩人建立功業、渴慕賢才的理想和抱負。

6、請個別同學朗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學思考曹操借這幾句詩表現什麼?

明確:這幾句詩勾勒出一幅彷徨無依的特點,“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了良將賢才無明主可選時的彷徨,與曹操在整詩中表露的求賢若渴、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抱負相呼應。

(四)教師總結,拓展作業

1、正是渴望建功立業、一統天下,所以面對短暫的人生,曹操一掃前人要及時行樂的消極態度,發出人生苦短,及時立業的感慨,處在亂世的曹操,在50多歲的高齡仍然渴望建功立業,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家更應樹立遠大抱負,發憤圖強。

2、以一篇短文寫《短歌行》給你的啟示,題材不限。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藉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提升對生活的認識,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於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於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為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為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於“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於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於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閲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為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討論的意義

2)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於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麼?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麼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麼?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瞭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為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彙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餘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於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譁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麼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麼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彙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彙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彙報者發現本組彙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彙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彙報者該怎麼辦?

以抽籤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彙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並説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要求】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敍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

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

理解本文倒敍手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點撥、分析、研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單元學習介紹:

小説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小説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小説的學習方法:P3

我們在國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説《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説--《祝福》。(板書)

二、介紹背景:

《祝福》寫於1924.2.7., 是魯迅短篇小説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3.25.出版的上海《東方雜誌》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魯迅全集》第二卷。

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裏,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説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鬥。

《祝福》這篇小説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礎過關

注音

謬種 浸漬 陳摶 儼然 瘦削 形骸 荸薺

草窠 桌帷 訕訕 蹙縮 渣滓 歆享 窈陷

牲醴 煙靄 瓦楞 塵芥 朱拓 監生 炮烙

咀嚼 執拗 間或一輪

四、研習課文:

1、理清情節,瞭解倒敍的作用。

先速讀課文,概括祥林嫂生活中的幾個階段

序幕===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悽然死去]在祝福聲中,離開人世

開端===[初到魯鎮]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裏做工

發展===[被迫改嫁]被婆家賣掉,後來有了兒子。

高潮===[再到魯鎮]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掉了,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問:這篇小説是按時間順序敍述,還是另有安排?

明確:本文在序幕以後就寫出了故事的結局,這是採取了倒敍的手法。

提問:在結構上採取倒敍手法有什麼作用?

討論歸納:

設置懸念,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濃重的悲劇氣氛,

而且死後引起了魯四老爺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的尖鋭的矛盾,突出了小説反封建的主題。

五、播放電影《電影》

六、佈置作業。

思考問題

祥林嫂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誰應該為祥林嫂的悲劇負責?

第二課時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學生討論話題:祥林嫂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預設問題:

誰是害死祥林嫂的兇手?

祥林嫂有沒有反抗精神?[與電影結尾情節比較]

[點撥分析]

1.開端部分:

①祥林嫂為什麼要到魯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樣對待使她"嫁而守寡"、"備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魯家的生活是極其悲慘的:……為什麼説她"反滿足"?

2.發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兩條繩索,捆住了婦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緊勒,要把勞動婦女置於死地而後快。祥林嫂當時就處在這種極端悲慘的境地中:族權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權又視此為奇恥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遠生活在恥辱之中。祥林嫂以後的悲劇,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麼,祥林嫂是如何對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為什麼又一次來到魯四老爺家?

②有人認為,喪夫失子有偶然性,這種看法對不對?

——-作者開始把批判的筆觸由封建夫權、族權擴展到封建政權。按照封建宗法觀念,婦女"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旦喪夫失子,則連在家庭中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因此, "大伯來收屋"使祥林嫂走投無路,只好再一次來到魯家。她到魯家後,又遭受了更大的打擊。

③在魯四老爺,人們對待祥林嫂這個"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態度如何?

A.魯四老爺的態度:

B.人們的態度:

C.柳媽説鬼:

4.結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後有靈魂,因為她想看見自己的兒子;她害怕人死後有靈魂,因為她害怕在陰間被鋸成兩半。這種疑惑是她對自己命運的疑惑,但也正是這種疑惑,這種無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臨死前受到了極大的精神折磨,最後,悲慘地死去。

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真實寫照。作者正是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典型人物,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擊的。

小結:

祥林嫂是生活在舊中國的一個被踐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視的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禮教[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中國勞動婦女的摧殘和封建思想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根深蒂固的統治。

許壽裳説《祝福》的主題是“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討論:關於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寫。

“順着眼”“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沒有神采”

“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他是一個活物”“”

第三課時

一、分析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當時農村中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地維護舊有的封建制度,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過什麼手法來刻畫這個人物的呢?

①間接描寫——通過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點明瞭魯四老爺的身分(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衞道士),揭露了他的醜惡本質,從而揭示出他成為殺害祥林嫂的劊子手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寫:

A.行動描寫:

B.語言描寫:

a.祥林嫂被搶前:

b.祥林嫂被搶時:

c.當他為尋淘籮,"踱"到河邊時:

d.緊接着,午飯之後,衞婆子又來時:

e.對四嬸的暗暗告誡:

f.祥林嫂死後:

三、分析"我"這一形象:

小説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在小説的結構上,"我"又起着線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四、分析柳媽:

明確: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説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採取奚落的態度。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也完全出於善意,主觀願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並非要置祥林嫂於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

她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説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為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第四節課

一、分析、討論寫作特點:

1.精當的環境描寫。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的環境裏,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①第一次是描寫鎮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魯鎮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以便繼續他們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製作"福禮"卻要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裏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可見富人們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這些廉價奴隸的血汗之上的。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係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

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於侮辱,死後免於痛苦的願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對祝福景象的描寫。

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聖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佈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説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結:

以《祝福》為題的意義:

1.小説故事時間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着密切的關係。

2.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於"天地聖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鮮明地擺到讀者的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這也是一種反諷。

二、精當的語言藝術

解決課後練習第三題

三、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鑑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遊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思維發展與提升:誦讀課文,領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觀情感。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段。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鑑賞抒情散文。

審美鑑賞與創造: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瞭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繫,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於現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培養學生敢於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評價質疑的能力,並且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閲讀鑑賞心得。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課前準備:《荷塘月色》朗讀帶和一些舒緩的音樂;並要求學生課前查閲資料,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製成ppt,做好課上展示的準備。

《荷塘月色》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鬱悶,想散散心,於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二、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合作探究:

(一)、教師播放課文配樂朗讀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2、檢查預習《能力培養與測試》中字詞練習的完成情況。

(二)整體把握,自主探究

①、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的內容。

②、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③、作者的行蹤是怎樣的?請用箭頭表示出來。

④、作者感情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讓學生依次交流以上問題。

(三)師生交流明確:

①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②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③作者的行蹤:家門——小路——荷塘——四周——家門

④感情發展脈絡

“不寧靜”→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觀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四)、學生再次仔細閲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小組互相交流,也可把問題交給全體同學一起,教師加以點撥。

在學生互相交流提出的問題後,教師還可以拋出下列的問題供大家探究:

1、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2、為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3、作者説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4、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寫採蓮的事情?

5、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感?

6、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認真討論,能在課堂上回答的問題,我們當堂解決,還有不能解決的請同學們上網查閲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閲資料。我們下節課再來互相交流解決。)

(五)、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問題討論交流,然後教師抽查,並加以點撥。

關於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説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麼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繫作者自身來看。明確:

1、作者、作品簡介

關於朱自清,《荷塘月色》(引導學生參看教輔資料《能力培養與測試》)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現實但又無法超脱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教師點撥,並明確:

1、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願意投身武裝的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2、為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3、作者説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遊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於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迴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鬱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4、第七段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想起採蓮的事情?

明確:以採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瞭解。

5、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6、第八段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裏的極不寧靜。心裏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着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盪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盪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裏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於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三、熟讀精美語段。

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為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四、作業。

上網或者上圖書館查找有關作者和作品的資料,走近朱自清。

第二課時

一、簡要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導入新課。

二、欣賞精美語言。

同學們説説自己喜歡的語句,並説明理由。然後教師歸納:

1.形象美——手法多樣:

鮮明的比喻、明顯的對比、強烈的襯托、生動的擬人、傳神的通感

2.語言美——新穎而不失自然傳神

通俗流暢描述傳神節奏協調(量詞、疊詞)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本文的語言美,主要是用了大量的修辭的手法:如

比喻句

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③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⑤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⑥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小結:比喻具體形象

擬人句:

①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到打着朵兒的……

②葉子本是肩並肩地挨着……

③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

小結:擬人靈秀動人

通感句

①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結:通感迷離精妙

通感是一種特殊的修辭。通感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通過比喻或形容詞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通感就是移覺。

舉例(1)她笑得很甜。(視覺轉為味覺)

(2)人靚歌甜。(聽覺轉為味覺)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為聽覺)

(4)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和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視覺轉為聽覺)

疊詞節奏鮮明

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等

動詞準確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在瀉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青紗的夢。為什麼説“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漂”替代“浮”呢?

(“瀉”的範圍廣,與“流水”相照應,而且有動態美,顯得生動活潑。“照”的範圍窄,不能與“流水”相照應,有點呆板,顯得不靈泛。)

“浮”突出靜態美,“籠”可與之對照。“漂”突出動態美,“籠”不能與之對照

三、總結課文,啟迪思維,遷移運用。

本文描寫的荷塘只是清華園中一個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筆下,卻是如此的秀美靜謐,令人神往。為什麼?

由於:作者對景物做了深入細緻的觀察,對生活有深摯真切的感受,運用語言的功力很深,故有了美文《荷塘月色》。

四、課後作業

1、背誦第4、5、6段。

2、以《校園月色》為題,寫一篇抒情散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材特點和重點分析:

《説“木葉”》這篇課文是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化隨筆,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徵博引,這個單元的學習導言就提到:“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徵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並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淡化的處理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佔到課時的三分之一多。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的古典詩歌的積累不多,詩歌的鑑賞能力也不高。課文中的具體詩句學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並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課外延伸的詩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任務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組分析一首,先讓學生獨自分析,然後四人學習小組交流形成書面的文字表達並在全班進行交流,學會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初步學會古典詩歌意象鑑賞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學難點:

1、課外延伸,通過分析具體詩歌從而瞭解意象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預習:

1、掌握重點字詞;把文中涉及的詩歌名句摘抄到積累本上,並理解主要詩句的意義。

2、結合課後練習一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詩歌導入,提出疑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詩,可是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我有疑問,“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今天我們就從著名學者林庚的《説“木葉”》中尋尋答案。(板書題目)

(二)分析課文,理解觀點

1、在概念上説,“木葉”是意思?

明確:從概念上説,“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那麼為什麼在古典詩歌中,出現單獨的“樹”但為何單單幾乎沒有“樹葉”一詞呢?因為只要是“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為“葉”。(這三個小問題是一個承接一個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顯)

2、“木葉”不簡化為“葉”,這就説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古代詩人們如此鍾情於“木”,那麼“木”肯定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我們先來了解“樹葉”和“木葉”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樹葉”:因為“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樹是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葉子的。因此,“樹葉”可簡化為“葉”。

“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樹幹,很少想起葉子。“葉”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請學生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一步形象化理解“木”與“樹”的不同。)

3、既然“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那麼“落葉”與“木葉”的意味是一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那麼,“落葉”與“木葉”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飽含着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即便是“黃葉“也是在濛濛的陰雨中濕潤的落葉。而“木葉”則是有落葉微黃的顏色但又必須是乾燥的。

4、“木葉”和“落木”有怎樣的不同呢?

明確:“落葉”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雖然“木葉”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現在我們就能解開剛上課時提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疑惑了。那麼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象。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在顏色上是透着黃色,在觸覺上是乾燥的,感覺很乾爽的,意境空闊。

(這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的提煉,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的信息。學生就能明確“木”在藝術形象領域與“樹”的截然不同的意味。進而能夠明白意象的把握對詩歌的分析與鑑賞有着怎樣的作用。)

教師小結: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訴我們對於文學作品的“句式”、“繁簡”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嚴謹的態度。樹,是我們常見的客觀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狀,有顏色等屬性,但當詩人把它寫進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志趣,那麼樹就不再是物象,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緒,經過情感提煉和藝術創造,於是選擇“木”。那麼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訴我們在詩歌鑑賞中要非常注意對意象的細細體會。

(三)文章啟示,糾正誤區(教師提醒)

看了這篇課文,有些同學覺得分析詩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認為是寫疏朗的清秋,剛剛發下來的《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整合》也對常見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紹。只要記住常見意象的基本寓意,那麼就可以遊刃有餘地鑑賞詩歌了。的確,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或語境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學們在具體的詩歌的分析中還是要考慮具體的語境的。

(四)課外延伸,訓練能力(課後練習二結合補充材料)

1、先請學生談談對梅花品質的認識。

2、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導學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點,從“凌寒”、“暗香來”等詞體會梅花的高貴品格。

3、請學生自主分析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比較“梅”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的所表達出的不同品質和情感。

(五)佈置作業:課後請同學們通過查閲書籍和上網再找一些有關“梅”的詩歌,結合補充材料上的詩歌,寫一篇對“梅”意象的分析和鑑賞的隨筆。(這個單元學習文化隨筆,可以讓學生嘗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瞭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並使之運用於今後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2.難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朗讀體悟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三)深入研讀

1.課文內容填充: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後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眾、多、糜、極、速、悲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眾、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並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為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採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雲,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3.誦讀1、2段,感受賦體特點

(1)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眾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思考:這兩段文字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或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句段並説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長橋卧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熒熒,開粧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地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配樂《漢宮秋月》(二胡)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比較分析,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4.(1)比較《過秦論》/《阿房宮賦》對秦亡原因的見解。

啟發思考:同樣是借秦諷時,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樣,杜牧對秦滅亡也作了深層思考,他提出的見解是——? “滅六果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為什麼説“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那麼為什麼説“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們一起學習第3、4段。

從這裏,我們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杜文以阿房宮作為切入口,在杜牧筆下,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徵,秦朝滅亡的標誌。(板書)

(2)比較閲讀:《阿房宮賦》末段/《六國論》末段(課堂練習,附後)根據同學們反饋的情況再作評析。

(三)鞏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師!”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過60字)

出示投影:(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啊,黃河!有了你乳汁的澆灌,這貧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綠水,才有了茅屋、雞鳴、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戲繪織而成的田園風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燦爛的文化。

(四)小結作業

嘗試背誦這篇文章。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燕歌行》是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上的作品,位於第三單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中。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新高二階段,雖有一定的詩歌學習經驗,但對古代詩歌的鑑賞尚處模糊階段,課外遷移不夠,閲讀能力還有待加強。

三、教學目標

1.把握本詩所寫戰爭的四個階段

2.分析戰爭失敗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

3.學會橫向比較邊塞詩.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環境

五、教學流程(一課時)

導入:説起詩歌,人們就會想到唐代。唐代國力強盛,海納百川;唐詩也因此百花齊放,流派紛呈。其中,邊塞詩派氣質浪漫、一往無前,就連送別也別具一格。比如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掃送別的陰霾,帶來萬丈豪情。就是這樣一位大詩人,卻並沒有像李白、杜甫、王維等人一樣,被新舊唐書收錄到《文苑傳》裏,為什麼在《文苑傳》中沒有高適呢?我們今天通過欣賞他的《燕歌行》,解答這個問題。

(一)初讀感知,走進文本

1.明確“燕歌行”體例特徵:是樂府古題,始於曹丕,主要寫思婦的閨怨之情。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種詩體,句數及字數不定,格律比較自由,篇幅較長。我們學過哪些歌行體詩歌?琵琶行、長歌行、長恨歌等。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聽、説、讀、寫是語文的綜合能力。其中“寫”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大學聯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大學聯考學科中是最具分量的,眾多的同行削尖了腦袋,希望能夠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以期幫助學生在大學聯考考場上寫出有質量的文章。

然而現實是許多太想將自己的創作感悟加諸學生身上,卻沒有意識寫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觀察、思維、想象角度也不一樣。因此,每人的風格、特色也就不盡相同,更不存在什麼標準規律、標準套路可言。只要能準確自如地表達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象到的內容或事情,就是好習作。偉大的作家巴金曾説過:“寫作的最高技巧為無技巧。”他特別強調自然抒寫,無拘無束,不包含任何虛偽、矯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作文教學也這樣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你的方法對你很實用,但把它強加在學生身上,也許就會弄巧成拙。寫作要呼喚個性,要自由表達,作文才能夠獨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才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我認為作文教學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把寫作的.自由和快樂還給學生。要能從作文中體會到樂

趣與快感,前提是我要寫,而不是要我寫。在我們的教學中,學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寫作,是一項任務,是訓練系列中的一個環節。教師為了應試有很強硬的理由,學生則有太多的無奈。他們沒有選擇餘地,不能自主,寫作也不是一種內在需要。因此交還學生作文的自主權,讓他們真正喜歡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寫我心”,是我們改變作文教學現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寫作體現在寫作時間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時限量的作文訓練會使每個人感到畏懼,因為每個人的寫作衝動不是恆定不變的,有些東西稍縱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會學生捕捉這些不期而遇的真實感受,那麼隨筆、日記、讀書筆記等應是學生練習的常用形式,或洋洋灑灑,或三言兩語,興之所至,揮灑即就。的確大學聯考作文是有規定時間的,甚至有時連文體也有限制。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應該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而不是我們多做幾次定時訓練就能完成的。

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接觸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強調觀察、體味、思考,反對被動、機械地模仿和重複,對現實做出真善美、假惡醜的判斷。惟有如此,學生才能體會到一種自由和快樂,憑藉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圍的事物。信心十足地傳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好事物的頌揚。

語文教師不用將分數常掛心中,現行的大學聯考作文評價標準正愈來愈傾向於對學生心靈的解放。只要我們的學生真正擁有了寫作的自由和快樂,一切自會水到渠成。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設計思想】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濃郁文化氣質的豐富資源。《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文。明代茅坤評《祭十二郎文》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與對待選修課程。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本課的設計着眼於鑑賞陶冶,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其次,教學過程中應堅持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原則,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教學內容】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第五單元“自主賞析文”中的第三篇。單元教學目標是:一是認識古代散文在形與神的關係上“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二是運用提要鈎玄和因聲求氣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脈和情感,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與抒情性。本單元四篇自主賞析文分別是:《六國論》《伶官傳序》屬於議論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是記敍文。

在這篇祭文中,作者韓愈通過記述一些家常瑣事,表達了對英年早逝的愛侄韓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懷念之情。文章篇幅較長,作者把抒情與敍事結合在一起,聯繫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着自己悽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説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覆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精讀此文對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具有舉一反三的作用。同時閲讀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學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邊的親情與友情。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的重點應為深入領會其中的真摯情感。教學過程中,瞭解課文融抒情於敍事的特點,把握文章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體會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是一些文言基礎知識點,以及對韓愈愧疚之情等的理解。本文篇幅較長,敍事較為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要抓住貫注全文的一個“情”字,疏理文章層次、脈絡,以簡馭繁。還應加強預習,反覆誦讀,斟酌文字,加深理解。

【學情與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自學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書或通過討論理解稍有難度的文言文;同時,他們十七八年的人生體驗也為深入領會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這篇祭文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融痛悼之情於家庭瑣事的敍寫中,且文章篇幅較長,敍事較為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況且學生積累的文言知識有限,以及對韓愈愧疚之情等較難理解。在當前學生對文言文並不感興趣的情況下,要在兩個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顯得十分困難,所以處理教材要做取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朗讀與背誦課文,從整體上感知本文的內容要點,培養文言語感。

2、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邪、也、乎、矣、其、然”等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3、領會本文在敍事中抒情、融情於事的寫作特點,培養古代散文的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這是一篇祭文,誦讀時要注意有濃厚的情感,做到口發其聲,心念其事,聲情並茂。

2、文言詞句的理解要結合語意,做到字句落實,不可眼高手低,憑想當然辦事。

3、充分發揮註釋的作用,結合註釋讀課文,整體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本文抒發的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體會作者歷經患難後顯示的深厚情感。

【設計思路與步驟】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依照《教學大綱》,加強誦讀,故設計使用“四步誦讀法”,即音讀——意讀——情讀——美讀。每一步,都首先指導學生自學(自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再適當點撥,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同時,這四步各有側重點,又相互聯繫,循序漸進,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下藉助網絡等多媒體查閲有關韓愈的生平及作品,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及文體特點。有感情地、字正腔圓地朗讀課文,並藉助註釋,疏通課文,瞭解大意。

導入新課

1、截取《二泉映月》的曲調帶學生進入一種淒涼哀婉的意境。

2、蘇軾曾説: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國中我們學習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師表》,高中我們學習了以孝情動人的《陳情表》。今天我們來學習表現兄弟友情、骨肉親情的至情文章《祭十二郎文》。

推進新課

檢查預習,下面知識由學生用多媒體展示。(具體內容略)

一、作家及作品知識

二、寫作背景知識

三、祭文文體特徵

整體感知

1、配樂聽讀全文。讀後大屏幕顯示易錯讀的字音。

2、帶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文字,然後用一兩句話談談自己的感受。

誦讀時,注意體會文中抒發的感情。本文采取韻散結合,以散為主的形式表達,運用與親人對面交談以敍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誦讀時加以體會。

合作探究

在誦讀中積累,進行知識歸納:

1、重點實詞

銜哀致誠輟汝而就汝不果不克蒙其澤弔慰何尤

2、詞類活用

成家以致汝業其家長吾女及汝女

3重要虛詞其乎矣

4通假字時羞之奠零丁早世斂先人之兆

5特殊句式

作業佈置

1、課後練習一、二。

2、熟讀第五、十一段。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在充分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

導入新課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淚下的ㄊ闈檣⑽模“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評論説:“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蘇軾説:“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學習課文時要注意體會作者在本文飽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深摯感情。

合作探究

一、誦讀、感悟

引導學生飽含感情地分段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段)

叔侄情深

第二部分:(4—9段)

十二郎意外之死

第三部分:(10—12段)

弔慰之情

二、誦讀、賞析

1、賞析情思:

提問:本文自始至終哪一句話最能體現作者的感情?並作簡要分析。

點撥:“言有窮而情不可終”,表明是因情而寫,所寫皆情。

A、流露出一種遺憾酸楚之情

B、透露出一種深沉的痛惜、自責之情

C、流露出一種悲涼悽楚之情

2、深析“情”中”“悲”情

提問:本文主要表達對十二郎之死所產生的悲痛之情,這種痛主要表現於哪些方面?

點撥: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係。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並以此深化親情。

3、抒情手法學生感知並總結)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寓情於事,通過生活瑣事表達自己的感情。

(3)語言上藉助虛詞的使用來表達情感。

提問:體會語氣詞連詞的表達效果(參照課後練習點撥:三個“邪”字、五個“也”字,表示不願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個“乎”字,表示雖不願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五個“矣”字,表示不得不信這一噩耗的無奈之情。此段藉助虛詞表達了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過程,尤其顯得哀婉動人。2)

課堂小結

作者把抒情與敍事結合在一起,聯繫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着自己悽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

拓展延伸

1、提問:比較本文與一般祭文有什麼不同?體會本文自由體寫法與邊訴邊泣的表達形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