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通用8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9.68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通用8篇)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整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知識。

2. 能根據表達目的選擇恰當的措辭和語氣。

3. 認識青春,把握青春,尊重父母,自我反省,平等對話。

教學重點:

創設適宜氣氛,促進學生探討,自主體悟青春及與父母溝通的意義和技巧。

教學難點:

入乎課文之內,出乎課文之外,自主體悟課文主旨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教學方法:

1. 通過設計的活動,形成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多重對話關係,體驗青春美好和父母艱辛,重視主動與父母交流溝通。

2. 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及情感儲備,在對話交流中,逐漸體悟到青春易逝,體悟到與父母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品味了十六歲花季的芬芳,經受了十七歲雨季的洗禮,十八歲的夢季呈現於眼前。當我們懷揣夢想上路時,父母們總是常常掃我們的興,惹我

們煩惱。今天我們學習台灣作家楊子的散文十八歲和其他,也許能解除我們的不快。

多媒體課件打出課題《十八歲和其他》

推進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對父母有很多話,有很多牢騷想説,能不能説出來,讓我們傾聽,集思廣益,想想解決辦法。(討論)

生1:我覺得父母就知道關心我的考試成績,煩死了。

生2:我愛看NBA,可人家就是不讓看,星期天也不讓看。

師:可憐天下“孩子們”的心啊!大家剛才談的,似乎在揭示一個矛盾,矛盾雙方就是父母與孩子。究竟應怎樣看待這種狀態呢?請大家認真閲讀第二部分“兩代人的矛盾”等會兒我們再結合理解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讀第二部分

師:好,讀完後大家再暢所欲言。哪位同學如鯁在喉,想一吐為快?————好,有請。

生:略。

師:用原文回答

生:“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對父母經驗的無條件否定,出自年輕人的盲目反抗與追求‘成熟’‘獨立’的急噪。”

生:“這話説得真是一針見血,好像就是説我。不過,有時我也很清楚,但不知為什麼,就是改不了這些臭毛病,就像是‘青春疙瘩痘’一樣。”

師:大家説得多好啊。我用一個詞來概括各位的做法:自我反省。也許我們習慣於關注他人,而常忽視了自己的錯誤。自我反省,是種冰釋矛盾的巨大力量。

板書:自我反省

師:那麼,原文中提到如何“化干戈為玉帛”的呢?

“父母與子女間”要“像朋友般地把問題攤出來談談,大家儘可能地過一種較隨便的,不拘束的,較多接觸的共同生活”。

師:簡潔點。

“把父母看作可以談心的知己。”

播放周華健歌曲《親親我的寶貝》

師:親愛的同學們,你們長大了,然而,誰會忘記是父母的愛把自己養大的啊。可是,不少同學平時一聽到父母的話就煩了,就急了,甚至發火了,賭氣,摔東西,甚至出走。“有什麼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長大得能夠兼為摯友更令人滿意開懷的啊!人生如有知己,應該以自己的孩子為最。”我想換種説法:“有什麼事情可以比自己的父母既為人生導師兼為摯友更令人滿意開懷的啊!人生如有知己,應該以自己的父母為最。”

板書:父母知己

眾生讀第三部分

師:哪為同學先拔頭籌説説你的看法?

生:讀書既苦,但同時又是樂的。

生:讀書苦與樂並不矛盾,苦未盡甘從何而來?

生:讀書的苦與樂是兩種高低不同的境界。

(生略)

師:簡評略 大家有多少認為讀書是很快樂或是基本快樂的呢?

舉手不會很多

師:什麼原因呢?

生: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生:對父母依賴心理太強了。等等!

(生略)

板書:讀書最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認識青春,把握青春,尊重父母,自我反省,平等對話。

教學方法:

討論交流對話溝通體悟。

師:“十八歲是我想起初長彩羽、引吭試啼的小公雞,是我想起翅膀甫健、開始翱翔於海闊天空的幼鷹,整個世界填滿不了十八歲男孩的雄心和夢。”親愛的同學們,花季雨季的朋友們你又用什麼來比喻自己心目中的青春呢?

眾生獨自寫作,五分鐘後同桌交流

生:青春像朵花,清新可人,總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青春像只鳥,確切的説是隻鷹,有着遠大的志向,有着頑強的毅力。

青春像幅畫,沒有油畫那繁多的並且濃重的色調,有的只是清新的並且明亮的色彩。

青春像串風鈴,在陣陣清風中,演奏出美麗的樂章。

青春不是無休無眠,是需要安慰的;青春不是珍貴,是昂貴的消費不起;青春不是寂寞,是找不到同類。

師:我們歡欣,我們自豪,因為我們正擁有如此美好的青春。青春萬歲!

板書:青春萬歲!

活動體驗

師:同學們在學完這篇課文之後應該對父母的愛有了更全面的瞭解和詮釋,下面談談你們是怎樣理解父母的愛的?

學生討論發言。

師:你們和父母間的矛盾是怎樣解決的?

學生討論發言。

師:課文中那些話講到同學們的心坎上了?

學生討論發言。

課堂小結

師:大家看黑板,哪位同學能根據板書來總結一下?

討論

青春是美好的,在美好的青春時光裏,不要忘了我們身邊的知己———那就是我們的父母,不要忘了要與父母主動溝通和自我反省,同時,更不能忘了,珍惜時光,刻苦讀書,因為讀書最樂。

佈置作業:

請閲讀《傅雷家書》摘選和李春波演唱的《一封家書》的歌詞,結合個人實際,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設計:

父母知己

青春萬歲

主動溝通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根據文體特點和語言特色進行誦讀。

2.在反覆誦讀中體會燭之武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3.在把握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體會燭之武的遊説藝術。

4.從字音、停頓、語氣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總結文言文誦讀方法並在誦讀中體驗。

教學預設

一、引入

ppt:春秋無義戰”

1.師講述:春秋時期諸侯國為了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以強凌弱、攻伐攻伐兼併。這是一個戰爭頻繁的動亂年代。有一本書比較具體生動地記述了當時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這就是《左傳》。(板書)

2.生讀註釋,解釋“傳”的含義。

二、誦讀

1.大家都感覺文言文學習很困難,今天老師給大家一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那就是:誦讀法。

  ppt:“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喉舌相習。”——曾國藩《家訓》

2.師引起開頭段,開頭主要是交代背景,敍述語句的朗讀中速,語調平緩,若一位老者在向你娓娓的敍述那段歷史。

生齊讀:(教師點評,從字音、句讀、情感上引導)。

3.檢查文言詞語落實

ppt 1.詞類活用:晉軍函陵、越國以鄙遠、共其乏困、既東封鄭、闕秦以利晉

2.古今詞義不同:東道主、行李、夫人

3.特殊句式:夫晉,何厭之有?

重點引導:“封”甲骨文封字,像用手培土植樹的樣子,其本義為培土植樹,又有聚土成墳的意思,引申為堆、冢之義。古人封土植樹的目的是為了劃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還有疆界、界域之義。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賜給臣子就叫做封,而諸侯或大夫所分得的土地就稱為封地、封邑。

4.體味語氣

(1)比較閲讀:刪去 “虛詞”

(2)生反覆自由讀,特別要讀出“虛詞”的味道。

(3)大家試着揣摩一下這三個説話時的語氣,結合句意,從這些虛詞中讀出了怎樣的情感與人物形象?(選擇幾個有體會的詞説説)

參考交流:

佚之狐:“矣”(心情沉重)“必”( 堅定、胸有成竹)

鄭伯:“也”( 心平氣和、引咎自責、情真意切)“然”“焉”(語意轉折,以情感人)

燭之武:“猶”“矣”“也”(壯志未酬的傷感、無奈、委屈、牢騷)

(4)在學生表達基礎上,教師可作點撥。

(5)分角色讀。

三、品讀

1.秦晉圍鄭,鄭國的形勢怎樣?(文本依據)

明確:危在旦夕,國運懸於一線。依據:

“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夜縋而出”(解釋“縋”義)——進一步説明了鄭國形勢之嚴重。秦、晉已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從側面襯托燭之武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

2.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那麼,請問:那麼燭之武是怎樣勸退了秦軍的呢?

ppT 燭之武()退秦師,在()加上一個詞或短語。

勇退、智退……(板書)

3.活動:清代散文家魏禧少好《左傳》,他讚歎“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着不老靠圓密(穩妥可靠,完備周密)”。請你結合具體詞句加以印證。

4.示範品讀: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先由學生表達,教師適時補充。

ppT批註:(1)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的利害着想,自然會引起秦伯的好感,“既”點出鄭國自知會滅亡,顯現弱勢,使之解除戒意,從而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2)前面的敍述都是先説普,後説秦,而這裏,説成“秦晉圍鄭”, 讓秦伯充當鄭國命運主宰者的角色,含有對秦伯的恭維之意。(3)“執事”運用敬辭。(4) “若”一詞言外之意是:“亡鄭”於你並無益處。這是以退為進

板書:以退為進措辭委婉

5.佈置學生自主學習任務,老師到學生中間去,隨時解答學生問題。

6.交流: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批註(1)“厚薄”對比,言亡鄭有害於秦,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秦國當然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而使自己的國力相對削弱。秦與晉的盟約關係動搖。(2)攻鄭與友鄭的利弊對舉,是以利益引誘秦伯了。(3)為秦穆公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秦國的使者出入往來於鄭國,鄭國熱情款待,禮節周到,秦國可以把鄭國當作東方一個可靠的盟友,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麼不好呢?(4)君知其難也”,替秦伯作了仔細的盤算,用語熨帖,令人心服。

板書:利弊對舉 利益引誘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批註:(1)進一步引史為鑑,説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自然會使穆公頓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感慨。(2)“且”:況且,遞進關係,層層遞進,“而”:表承接,強調時間之快,揭示晉的虛偽面目(也可以理解為“轉折”)。(3)“夫”,發語詞,“那”的意思,表達對晉貪得無厭的反感。(4)“既……又……”“肆”強調了晉的貪得無厭,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誠懇地提請秦伯定奪。

板書:引史為鑑 層層遞進 揭示虛偽

小結:剛才同學們都對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讀,初步感悟了説辭的魅力。燭之武精妙的説辭和周密的言語策略語驚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謂“一言之辯勝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我們來看看古人的評點。清金聖歎説:“妙在其辭愈委婉,其説愈曉暢。”清林雲銘評論説:“燭之武為國起見,説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不慮秦伯不落其彀(gòu)中也。”

當然,無論説辭多麼精妙,無論言語策略多麼周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實情至理的基礎上,惟有如此,才能使説辭具有更強的説服力,這一點,《燭之武退秦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板書:至情至理)

7.朗讀指導,生齊讀。

四、結語

著名的中語特級教師韓軍説過: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瞭解不了,更談不上繼承我們的文化傳統並把它發揚光大。他強調中學生一定要多學一些文言文。對此我深信不疑。作為一名中國人,最主要的不是因為我們具有中國籍,更重要的是我們肩負着中國的文化傳承的使命,這包括繼承我們傳統的優秀文化,開拓我們嶄新的未來文化。

教學反思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如燙手的山芋,摸涅不得。因為在文言文中承載着比較多的內容,有語言文字,也有人文的,要想在一堂課內很好的完成這些任務比較困難,而且有兩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是教師習慣於越“文”講“言”,強調各種古漢語語法規律,以為總結種種規律便能多快好省的學好文言文,忽視了對教學內容的審美觀照;二是學生誦讀感悟文本的時間被教師疏解文言字詞句所擠佔了。由於課堂教學“文”與“言”不能兼顧,以致教學效果嚴重削弱,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極為不利。

有鑑於上述情況,如何實施文言文教學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顧。首先要注重文言文語言教學,着力於必要的文字梳解、語言品味,走出了“重文輕言”的誤區;其次要促進學生積澱民族優秀文化,要探究語言文字中的文化信息,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並實現教學實施中的文化傳遞,走出“有言無文”的誤區;最後要重視反覆誦讀,模仿練讀,想象品讀,實現 “文”“言”融合”。我認為張必錕先生提出的“一個轉變”和“一個轉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個轉變”是課堂教學要從教師講解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練習誦讀為主;“一個轉移”是把立足點從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通過誦讀以“文”引言,以言帶文,實現“文”“言”兩個要素的交融合一。海仙師姐評價我的上課風格是“男人天生的大氣和女人自然地細膩”,這或許就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所要追求的。

當課堂進入品味燭之武最精彩的勸辭環節時,教室裏的空氣凝滯了。在試講的幾節課中都在這時出現問題。這是為什麼呢?我曾經有過很多改變的策略:小組合作交流、標註關鍵詞,教師引導示範批註但這些做法基本是徒勞。華為師兄的一席話讓我驚醒:“教什麼呢?指導意見説得很清楚,在朗讀中品味勸辭的魅力,因聲求氣是這一課要教的重點。品味不是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呀,我居然沒有明白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此處的意圖,連教的內容都有問題,還談什麼課堂效率呢?“因聲求氣”“以讀帶言”,朗讀才是實現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徑,如此精彩的勸辭脱離了朗讀,理性的品析顯得多麼的枯燥乏味呀!

師傅以他豐富的教學經驗指出文言文的處理要做到“文與言的相融相生,文與言的並舉”可以用“以文率言”“以言悟文”“因氣求聲”“以讀帶文”四種有效的方式。對於師傅的教誨我們要“牢記在腦海裏,融化在血液裏,落實在行動中”。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3

【設計思想】

本課在設計上本着兩個原則: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文的育人功能。本課面向高一新生,通過表情誦讀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語感。不能過多地從語法角度肢解文本。

2、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荊軻刺秦王》一文,文學美最集中展現的是兩個部分:易水決別和荊軻刺秦。通過情感誦讀、教師鑑賞引路的方法,抓住這兩部分重點落實,從知、情、意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文學藝術鑑賞的審美活動,受到美的薰陶。

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教授時需首先疏通文意,熟知文脈,繼而感受形象,體會感情,力爭將易水悲歌段落熟讀成誦。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基本語法現象,疏通課文內容,理清敍事脈絡;對先秦古文簡樸的敍事風格有初步體會。

2、感受荊軻勇於反抗暴秦、慷慨悲壯的人物形象;體會其一諾千金、蹈死不顧、義薄雲天的性格,並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

3、感受文學作品中崇高的悲劇美,使學生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心靈震憾,引發其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教學重點】

1、梳理字詞,從被動句和古今異義兩個方面積累文言知識。

2、理清敍事脈絡,並從中概括人物性格特點。

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方法:

採用同學分組競賽的機制,調動學生積極性,自主找到四個方面的文言現象,老師指正。學生誦讀感知,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深入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方法】

講解法,自主合作法,誦讀感知法

【教學過程】

(佈置學生課前預習,試着找到被動句和古今異義兩個方面的文言現象。教師收集相關資料,製成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據説陳凱歌一直很喜歡讀《史記》,《刺客列傳》更是百看不厭。這促使他產生了把“荊軻刺秦王”這段史實搬上銀幕的衝動,拍攝了影片《刺秦》。“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歌一曲,千載有餘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荊軻刺秦王》。(板書:荊軻刺秦王)

二、反覆誦讀課文,梳理文字,積累文言知識

1、師:首先,我範讀課文,請同學們正音,並找出通假字。

課件:

正音: 督亢(kànɡ) 願足下更(ɡēnɡ) 慮之樊於期(wū jī) 右手揕(zhèn) 其胸拊(fǔ) 心血濡(rú) 褸以藥淬(cuì) 之忤(wǔ) 視瞋(chēn)目 變徵(zhǐ)之聲 通假字:

秦王必説見臣──説,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生大聲齊讀以上內容。在教學生成中,學生可能對這些字詞比較生疏,多讀幾遍利於加強鞏固)

2、師:音正字順之後,分角色朗讀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其中有三個人物角色──太子丹、荊軻和樊於期;其他同學注意找出其中的文言現象。分組找出被動句、古今異義文言現象。

(課堂生成問題設想)學生分角色誦讀時,如果忽視誦讀技巧,可立即點撥指導。比如“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仰天太息流涕”六字,讀時,一字一段,一詞一頓,音量要大,語速要緩,重音落在“仰天太息”四個字上,教師可示範誦讀。比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誦讀“偏袒扼腕”時可指導學生加上肢體語言。

學生誦讀時,由於個性不同,感情表達各異。這個環節一定要突出教師的示範誦讀作用,並選擇善於感情表達的學生朗讀以渲染氣氛,加強對全體學生的文學美薰陶。

課件:

總結歸納:

古今異義詞: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困頓/今:貧窮

仰天太息流涕曰古:眼淚/今: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古:袒露一隻臂膀/今:袒護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那時/今:連詞

(課堂生成問題設想)學生自主找被動句時,要先讓學生明確被動句概念,從句意入手。找古今異義詞時,要先讓學生明確漢語發展的概念。

講語法是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一定要深入淺出。如果學生國中語法知識積累少,切不可着急,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突破。

三、感知課文,挖掘內涵,感受人物形象

1、師:朗讀文章剩餘部分,並思考問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刺秦之前,荊軻和太子丹分別作了哪些準備?

(課堂生成問題設想)探究此問題,可指導學生分兩步走。第一步先找出刺秦的準備,學生如能疏通文意,就能比較容易找到“頭圖取信、藥淬匕首、武陽為副”這三方面的準備,而極易忽略“待客同行”這個關鍵環節。對此,可引導學生從“太子遲之”的原因切入思考。第二步再引導學生給四項準備工作歸類。

課件:

荊軻:頭圖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藥淬匕首武陽為副

2、師:太子丹和荊軻的準備工作有相同和不同之處,甚至有矛盾的地方,同學們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

(課堂生成問題設想)二人準備中有衝突的方面。比如以頭圖取信秦王,説明荊軻做事謹慎周密,能抓住本質和關鍵。他深知隻身一人,提劍入秦,行刺戒備森嚴的虎狼之君,是千古萬難之事,因此務必設法取得秦始皇的信任。(板書

荊軻:謹慎周密做事務本。

壞大事者,太子丹也。他婦人之仁,不忍取樊於期之頭;他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難面前,驚慌失措;他心浮氣躁,急於求成,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之下,貿然行事,催促荊軻上路,以致刺秦大業功虧一簣而幻化成空。(板書包太子丹:心浮氣躁動貿然行事)

3、師:在不充分的準備工作之後,荊軻匆匆踏上了刺秦這條不歸路。其時,太子送行。賓客訣別。下面就一起來欣賞慷慨昂的易水悲歌。(搖放幻燈片)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請注意這句話的文眼“白衣冠”,簡單三字,“未成曲調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喪服來送別活人荊軻,品味起來,隱隱散發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冰冷浸骨的悲傷。生離死別之際,“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高漸離變徵擊築,荊軻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鐵石心腸之人,也會心有所動潸然淚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壯、哀而不傷的慷慨史詩!“復為慷慨羽,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音調陡變,悲去壯來!士皆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燒!熱血沸騰,怒髮衝冠,仰天長嘯!“大丈夫,生而何歡,死而何苦?”壯膽豪氣胸中起,贏得生前身後名。“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荊軻就這樣,頭也不回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刺秦這條不歸路!

4、師:賞析完本段,哪位同學來深情朗誦?(播放背景音樂)

(課堂生成問題設想)背景音樂是蘇格蘭風笛《勇敢的心》,它和易水悲歌的感情基調、主題一致。學生朗誦時,第一遍可能配合不上音樂,要指導學生反覆讀,跟上音樂節奏。學生誦讀時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視拿捏感情,可以指導他們學會留白停頓的誦讀技巧。比如讀到“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時,指導學生停頓,給人一種慷慨悲涼餘音不絕的聽覺感受和進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間。

深情朗讀是本課的高潮,一定要找到善於感情發揮的學生,誦讀到位,才能渲染氣氛,感染那些內向寡言的學生。

四、遷移延伸,學會辯證分析

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同是強秦壓境,荊軻毅然選擇了提劍行刺,有人卻選擇了遊説。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請完成作業:

五、拓展探究

“退秦”還是“刺秦”----由燭之武和荊軻想到的。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希姆博爾斯卡的生平、創作風格和她的作品。

2.理解《底片》的內涵。

3.鑑賞這首詩的藝術手法。

教學中難點:

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希姆博爾斯卡,即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5年7月2日生於波蘭波茲南省庫爾尼克的布寧村。1931年舉家遷居克拉科夫,從此希姆博爾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姆博爾斯卡在地下祕密學校完成中學學業,隨後在鐵路部門工作。1945年波蘭解放後,希姆博爾斯卡進入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攻讀波蘭語言文學和社會學。同時開始寫作,在《波蘭日報》的青年副刊《鬥爭》上發表了她的第一首詩《尋找詞句》(1945年)。1952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我們為什麼活着》,並於同年被吸收為波蘭作家協會會員。

1953年成為《文學生活》週刊的編委,並主持該刊的詩歌部達20多年之久。

1954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詩集《詢問自己》,並獲當年的克拉科夫城市獎。

1956年以後,希姆博爾斯卡相繼出版了詩集《呼喚雪人》(1957年)、《鹽》(1962年)、《一百種樂趣)(1967年)、《任何情況》(1972年)、《巨大的數字》(1976年)、《橋上的人》(1986年)和《結束和開始》(1993年)。由於希姆博爾斯卡在詩歌創作上的傑出成就,她先後獲得了波蘭文化部頒發的國家文學二等獎(1963年),德國的歌德獎(1991年)、赫爾德獎(1995年)。1995年波茲南的密茨凱維支大學還授予她“名譽博士”稱號。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説她的詩歌“以精確的諷喻揭示了人類現實中若干方面的歷史背景和生態規律”。詩人表示,她將把這筆獎金的一半以上用於發展波蘭的醫療衞生和文化事業,這對波蘭非常重要。

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以《我們為什麼活着》和《詢問自己》為代表。在這個時期裏,她的詩歌揭露了法西斯戰爭的殘暴和罪行,熱情歌頌了祖國波蘭的復興和建設。1956年以後,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無論是題材、主題,還是形式和風格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態勢,想象力更為豐富,也更富於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詩歌主題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環境和人與歷史的關係、人在歷史上和自然環境中的位置等重要問題。自然和動物、科技和發明、愛情與婚姻、貧窮和富裕、歡樂與痛苦……都在她的詩歌中得到了反映。然而作者在描寫這些客體時,並不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不完全採取超然的態度,她對所描寫的主題既深切關注,又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而且往往被自嘲、幽默、譏諷等沖淡和掩蓋。在表現手段上,希姆博爾斯卡喜歡採用提問和對話的方式去提出一些極富哲理性的問題,她的詩歌語言也極富個性,往往明白如話而又含義深奧,帶有警句和格言的意味,令人回味無窮,從而使她成為波蘭當今最傑出的一位女詩人。

希姆博爾斯卡多年來磨練出她獨特的詩風,她的詩藝建立在二十世紀詩歌傳統和人道主義主流的基礎之上,但是,本着一種強烈的個人主義品格,她始終置身於時興的哲學、美學、文化潮流之外。按張振輝先生的觀點,她的詩歌主題有三:一是哲理的思辨,二是對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看法,三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情感、見聞,涉及愛情、親情、友情、命運、時間、生與死、不同個性的人甚至生活中的瑣事等等。?

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風格清晰、直白、細膩,有人認為屬於古典主義。她是駕馭反諷和悖論的高手,她在詩中時常進行的幽默調侃讓人難以相信出自女性之手;她早年的詩歌歌頌過法國大革命,歌頌過蘇聯軍隊,但很快便向理性的方向轉變,轉而對普遍意義上的人和世界的深沉思索;在諷世諭世的同時,她也表現了一種廣泛的、真摯的愛;她也有深情的一面,只是這種深情由於往往用平實的語言寫成,反而容易被人忽視。?

希姆博爾斯卡是一位謙遜的詩人,她認為了解詩人的生平對理解她的作品無所助益,研究詩歌必須從哲學和語言角度入手。所以她從不寫自傳,不喜歡接受採訪,更不願意向他人吐露私生活。有關她的個人資料公開的非常稀少,給我們的搜尋帶來很大困難。

二、這首詩比較難理解,可以讓小組討論,通過學生的爭論,從不同角度嘗試理解詩的內涵,這是要達到的主要目的。學生很少見到底片的樣子,可以用幻燈展示幾幅底片,幫助學生理解底片中的形象與真實形象的不同。學生閲讀,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底片》中寫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實的事物在哪幾個方面的對比?

2.《底片》通過這些對比表達了什麼思想?

三、小組交流。老師組織學生按小組發言,小組之間可以爭論。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觀點和分析方法。老師及時評價學生的發言,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

1.作者對底片的影像做了準確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和人,她寫到了天空、烏雲、太陽、櫻桃樹、花和底片上的人。她特別注意到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實的事物在幾個方面的對比:

第一,黑白色的對比。真實世界是五顏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只有黑白兩色,這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效果,既真實又不真實。

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換。底片從正面看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樣的,但是左右剛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難知道哪一面是正確的。

第三,鬼魂與活人的對比。真實世界生動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覺就像鬼魂一樣。

2.詩的內涵的理解:

理解一:因為上述這些對比構成的奇妙的感覺,模糊了真實與虛假的界線,將內心的感覺與真實的世界融為一體,所以就有了問候和提問,這也可以看作自己向自己問候和提問。心靈的自我沉思借底片這一獨特的客體找到了一種表達的方式。

理解二:是對生活真實性的懷疑。

理解三:現實生活是無法用一種形式準確反映的。

四、師生探討:《底片》有哪些獨特的藝術特點?

本詩的語言明白如話卻含義深奧,令人回味無窮。

在表現方法上,本詩採用了白描、獨白的方式。

在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單一和多樣等等方面形成了一種張力,因此富於哲理性和思辨性。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5

一、學習目標

1.瞭解文中揭示的項羽的悲劇性格;

2.體會緊張複雜的情節、戲劇性的場面及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3.掌握文中出現的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二、學習重點

把握緊張場面對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學法指津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掃除讀音障礙,能通順朗讀;

2.查註釋,初步瞭解文意,掌握課文訓練重點中要求理解的詞語的含義;

3.查資料,瞭解與課文有關的背景材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析主旨,明確全文情節發展過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關係及作者態度;

3.析特色,瞭解文章的寫作特點。

(二)問題探究

1.鴻門宴的鬥爭具有怎樣的深層背景?

劉邦、項羽都有南面稱孤的野心。當年劉邦看見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説:“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也曾自負地説:“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滅後,劉、項矛盾日趨激化,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則拼死相爭。

2.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係是如何轉換的?

宴前(非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戰雲密佈;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折點,緩和氣氛。項羽攻劉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正雲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爭鬥不可避免。但樊噲受賜、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藉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彌於無形。

宴後(非正面交鋒)劉主動項被動,兩毀兩受。藉故離席畢竟是權宜之計,毀約逃席脱身回營則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於張良受託,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為“憤怒之為”。

3.從鴻門宴鬥爭中試分析劉、項性格特點。

項羽“自矜功伐”、“為人不忍”。“輕信項伯,許諾善遇劉邦,一不忍;聽信劉邦,不應范增,二不忍;寬容樊哈,產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緣自項羽自矜功伐,這一切不僅使他喪失了殺劉邦的時機,而且導致最終的“烏江自刎”。相比之下劉邦則複雜多了:既膽怯又勇敢(聞項怒則怯,赴宴會則勇);既機智又狡詐(拉項伯,先責己是智,罵鯫生、責告密者則詐);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無怨言,出而未辭覺失禮);既知人善任又善納忠言(以張良為佐並聽從其建議)等。

4.試列表圖示鴻門宴層次內容:

項羽劉邦前提

兵十萬,霸上宴前(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怒

范增澆油定項伯夜告懼

收買項伯定主動被動宴中(三起三落)范增舉玦一起

項莊舞劍二起

項羽按劍三起樊噲受賜一落

樊噲責羽二落

沛公離席三落宴後(兩悔兩受)項羽受璧

范增毀玉劉邦毀約

張良受託被動主動性格特點自矜功伐

不忍之心怯而勇;智而詐;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納忠言

能力訓練

1.下列各句加橫線的詞讀音、意義有錯誤的是:( )

A.如今人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wéi,做)

C.為擊破沛公軍(wéi,替)

D.大王為人不忍(Wéi,做)

E.且為之奈何(wéi,對待)

F.吾屬今為之虜矣(wéi,被動)

G.若屬皆且為所虜(wéi,被動)

2.加橫線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沛公軍霸上

沛公欲王關中

B.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項伯殺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D.道芷陽間行

素善留候張良

3.屬賓語前置句的是:( )

A.大王來何操

B.亞父者,范增也

C.貪於財貨

D.若屬皆且為所虜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①距關,勿內諸侯

②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⑤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

⑤張良出,要項伯

5.辨析下列加橫線詞的古今含義:

①約為婚姻

古義:

今義:

②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

今義:

③將軍戰河南

古義:

今義:

④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

今義:

閲讀下面兩段文字,按要求答題。

(甲)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於是項王乃悲憤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乙)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6.解釋文中加橫線詞的意義:

壁( ) 闋( ) 和( ) 悉( ) 故( ) 發( )

7.《垓下歌》與《大風歌》分別表現了項羽、劉邦此時怎樣的心情?

《垓下歌》:

《大風歌》:

8.項王、劉邦都“泣數行下”,他們的心理有什麼不同?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6

設計思想:

1、新教材的文言文教學應該有所變化。可以通過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大意後,在註釋的幫助下口頭翻譯,教師作有重點的點撥。如果再僅僅侷限於詞法、句法、主旨、寫作特色,不僅了無新意,而且會讓學生感到疲憊、厭倦,甚至學無所獲。因此,本案例既讓學生充分活動(理解、翻譯),又有教師的即時評價;既重課堂實效,又貫穿情理氛圍。

2、語文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與學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實現學生語文素養最大程度的提升。

3、語文課堂中,預設與生成應該實現最高程度的統一。預設不充分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課堂。充分的預設能為生成提供寬廣的平台與深厚的知識背景,即時的生成能為預設增添靈動的色彩和跳躍的節奏。

4、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舞台。古代典籍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

教學內容分析:

文言文教學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文言文有着一定的畏懼心理。應該利用文章本身的特點使學生有一種文言文不難學的感覺。本文故事情節性較強,人物形象突出,易於理解。因此在學習中加強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複述能力。本篇文章屬於先秦敍事散文範疇,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突出鮮明,利於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興趣,提高其自學能力。因此本課時主要介紹一下有關文學常識,採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發學生進一步地探究文章內容地熱情。國中學生就已經學過《左傳》中的《曹劌論戰》,對左傳已經有初步得了解,教師不必在課堂開頭即作介紹,可在總結課上學生介紹時,適當補充、點撥。

教學目標分析:

本文是《左傳》中的名篇。學習本文要了解燭之武説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學習精彩的人物語言——説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所以設定教學目標為:

1、 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 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學會理解文言文詞句的方法

4、 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品質。

教學準備:

1、學生自行閲讀課文,對照註解口頭翻譯,提出字、詞、句方面的疑問

2、學生藉助資料、網絡查閲本文的相關背景

3、教師提供春秋形勢圖、秦晉圍鄭形勢圖

教學過程設計:

一、 激趣導入:

中國古代就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之説,還有“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之論。口才真的這麼重要麼?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同學們可以舉出這樣的實例麼?

二、 整體感知

1、文章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大家可以再加上一個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現文章的內容麼?“燭之武説退秦師”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相互複述故事

3、在對課文基本熟悉的情況下,請大家從鄭國、燭之武的角度出發概括各小節的內容。(此步驟為後面的活動作鋪墊)

教師導引:如:第四小節 逼退晉師

如果僅僅概括成晉國退兵則角度不對

如果僅僅概括成鄭國解圍則不夠全面(完全寫鄭國)

4、文中攻打鄭國的,除了秦師,還有晉師,為什麼燭之武不去退晉師呢?

請用原文中的話來回答:

5、晉國後來退兵了麼?為什麼晉會退兵呢?

請用晉文公的話來回答:

你認為是什麼原因?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三、質疑探究(解決文言知識)

在把握文章的整體意思的基礎上,我們力求落實文中的文言基礎知識,課前對字、詞、句的理解有什麼疑問,現在解決了哪些?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示例①:“夫晉,何厭之有?”如何理解?

點撥:“厭”根據上下文應該如何理解?根據後面一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有“貪得無厭”的意思,那這裏的“厭”應該和“貪得無厭”的“厭”一樣理解為滿足。

“何厭之有?”和《陋室銘》的哪句話結構類似?“何陋之有?”聯繫舊知可知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

示例②:“亦去之”中“去”理解為“離開”嗎?(以前學過這個義項例如:①遊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去國還鄉)。還有什麼更準確的依據麼?“亦”是“也”的意思這個“也”應該是緊承上文秦人回國而言的,所以“去”理解為“離開”。

總之,引導學生利用兩把鑰匙:A聯繫上下文;B聯想已知詞語、句式。

四、賞讀品味(燭之武説辭的藝術性)

1、請大家在小組內朗讀第三小節,注意讀出語氣,並説出為什麼這樣讀。

朗讀時不必陷入朗讀的技術主義,但應把握一些明顯的停頓與變化,如:“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應該讀出下降的、低緩的語勢;“夫晉,何厭之有?”“不闕秦,將焉取之?”連續的問句,應讀出上升的、急促的語勢。讀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對説辭藝術性的品味,應該多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這樣讀,不能停留於應該怎樣讀。

附:第三小節 誦讀指導:

①燭之武“夜縋而出”,隻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説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採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後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後更為成功的説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着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2、簡要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為何能夠成功。

A、燭之武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係,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以往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

B、燭之武鬥爭策略的巧妙:他奉命去遊説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在説辭裏表現的是處處為秦國着想,處處替秦國説話,這就更使秦君易於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到好處。

全部説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説了五層意思,説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於秦無益,秦、晉歷史關係,説到晉國滅鄭之後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説服力。

五、總結延伸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於突出事物的重要環節,善於用簡潔的語句寫出複雜紛繁的過程。《左傳》中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後代敍事、議論的文學影響甚大。本文中燭之武的話雖説是外交辭令,但説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複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清二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啟發質疑:本文有不合情理之處麼?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似乎糊塗地聯晉圍鄭、又糊塗地與鄭人盟,他是怎麼考慮這件事的?

六、作業佈置

請分別以秦、晉、鄭三國史官的身份重新記錄這一歷史事件(讓學生體會寫作目的與文章剪裁的關係,讓學生體會本文鋪墊的巧妙),可適當加以合理推測。

素材推薦:

【背景材料】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裏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夷吾。夷吾厚禮賄賂秦國,並答應割河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善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以其無禮於晉”一事。

3.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無禮於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前戰的餘波。

【主要人物】

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馬的長官),大概相當於《西遊記》裏所説的“弼馬温”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鬚髮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馮夢龍《東周列國演義》

春秋五霸之二:晉文公、秦穆公

可選擇《晉公子重耳出亡》中有關片斷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有關內容加以介紹。

【作者作品】

1.關於《左傳》的作者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

2.關於《左傳》的文學成就

《左傳》文章優美,其記事文對於極複雜之事項——如五大戰役等,綱領提挈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敍述得極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後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佶屈聱牙之病,頗易誦習。故專以學文為目的,《左傳》亦應在精讀之列也。 ——梁啟超《中國歷史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讀左傳法之二》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經文考》卷一六九引

尋左氏載諸大夫詞令,行人應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徵近代則循環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斯蓋當時國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編而次之,配經稱傳而行也。 ——劉知幾《史通·申左篇》

左氏之敍事也,述行師則簿領盈視,嚨聒沸騰;論備火則區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穫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餘,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敍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淒涼可憫。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人詠歌。跌宕而不羣,縱橫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劉知幾《史通·雜説上》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7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感知體會文中濃濃的思鄉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3.自主閲讀,瞭解作者的情感,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的思鄉情。

4.生能在閲讀中發現思考探究問題,展開多方對話,表達閲讀感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

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培養自主鑑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一起用心傾聽一首思鄉的歌曲。【播放滿文軍的《望鄉》】

幾度芳草綠幾度霜葉紅,他鄉山也綠他鄉水也清。身在他鄉的遊子依然忍不住回頭把故鄉眺望。思鄉是一曲永恆的歌謠,儘管憂傷,卻不改燦爛。尤其是身在異鄉他國,這種思念更是刻骨銘心,銷魂蝕骨。著名作家韓少功,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出示學習目標:1、體會作者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2、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學習目標】

二、研習文章【回到課題】

1、本文題目叫《我心歸去》,作者的心去了哪裏?(故鄉)

作者寫此文時身處何地?(法國;異鄉)

法國生活條件不好媽?(雅靜奢華)身在法國的心情如何?(冷清,空虛,發瘋)如何渲染的?(運用反覆的修辭手法,)

他思念的故鄉是什麼樣的?(貧瘠髒亂)

對家鄉又是什麼心情?(親切,激動,幸福)

(學生可以自由回答)【板書課文內容,對比】

2、什麼力量讓他對故鄉魂牽夢繞?

學生可以據此再次閲讀文章,找出並總結文中重要的句子

參考答案:

故鄉讓人感到親切、温馨和激動(場景描寫);

故鄉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有親人、過去;

有你的血、淚和汗水,

故鄉的美中含悲,

故鄉意味着我們的付出。【板書課文內容】

3、問題研討:(每組一題)

①如何理解“故鄉有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悲傷的”?

(有曾經的苦難,挫折,拼搏。不是每個人都在故鄉留下血、淚,還有汗水的)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閲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根據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使其善於動腦,敢於發言。

三、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説藝術。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聯繫國中所學《曹劌論戰》,學生介紹《左傳》,教師補充材料,《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整體把握

(1)解題:理解題意,你會想到那些信息?

(2)介紹時代背景: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説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説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衞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説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3.課堂教學

第一步,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選一名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再選一名學生評論優缺點,概括你所聽懂的故事。

齊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奏,讀清句讀。對照註釋,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提出疑難字詞。

第二步,內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串連全文,並適時的採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為什麼攻鄭?

提示:秦晉圍鄭,鄭國危如累卵。聯繫時代背景,這一段25個字介紹了哪些內容?找出重點詞:貳、軍、於

(2)一學生領讀第二段,找出重點詞句如“辭” “之”“然鄭亡,子亦有不利已”。

討論: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這一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由男生齊讀第三段。

本段字詞較多,要求翻譯課文,解決字詞障礙。如“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鄙、陪、敢、濟、肆、闕

全體同學考慮:燭之武是如何説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説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地理到歷史,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術,動之以利,曉之以理。

(勇)退:燭之武關鍵時刻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舍小存大,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縋而出,知難而上,義無反顧。

(巧)退:既有運籌帷幄、瞭然於胸之計謀,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辭。

可看出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A.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B.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C.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4)學生齊讀第四段,解決字詞如“與”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討論:晉侯在秦軍撤退時為什麼不乘機襲擊秦軍?本段對故事情節的發展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考慮到“仁”“知”“武”的道理。

4.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敍事特點

(1)伏筆與照應: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敍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説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説明秦、鄭並沒有多大的矛盾衝突。“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並説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紮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於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後,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係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是怎樣説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説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5.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成功地勸説了秦君,憑一己之力,解救了鄭國,其勸説的藝術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提示:主要從燭之武的勸説藝術進行分析總結。燭之武的一段説辭,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言辭巧妙。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們評在價燭之武時,有的説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讚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説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6.作業

(1)儘量背誦。

(2)歸納文中詞性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現象。

(3)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燭之武退秦師再次印證了“舌頭”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戰場。對此,你感受如何?請聯繫你所瞭解的史料寫一段文字,不少於300字,題目自擬。提示:可以結合史料從“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口才”的認識。具體史料可以聯想到毛遂義正詞嚴,説服楚王與趙國締約;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衞了趙王的尊嚴;諸葛亮舌戰羣儒等。

【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 秦晉退兵

五 越晉難治 妙

論 亡鄭利晉 語

救 舍鄭利秦 退

鄭 晉人無信 秦

國 晉人無厭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