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生物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

欄目: 生物 / 發佈於: / 人氣:1.95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識別幾種細胞器形態

2、説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辯證觀點。

3、説出細胞溶膠的功能。

4、簡述細胞器的協調配合。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細胞器的形態,功能;細胞器的協調配合

三、教學方法:討論 探究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新課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三節 細胞質

細胞質的概念

細胞溶膠 【創設情景】多媒體展示細胞結構示意圖:

細胞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和細胞壁的結構和功能,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細胞質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細胞質中各結構之間的聯繫。

【提問】什麼叫細胞質?

資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有些蛋白質是在細胞內合成後,分泌到細胞外起作用的,這類蛋白質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體等。科學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時,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細胞中注射3H標記的亮氨酸,3min後,被標記的亮氨酸出現在附着有核糖體的內質網中;17min後,出現在高爾基體中;117min後,出現在靠近細胞膜內側的運輸蛋白質的囊泡中,以及釋放到細胞外的分泌物中。

【總結】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各細胞器就是各個車間,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協作,共同完成細胞的功能。

【提問】在分析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必須先將各細胞器分離出來再加以分析,那麼用什麼方法分離各細胞器呢?

【講述】分離得到各種細胞器後,下面我們就瞭解一下各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提問】閲讀課本,思考線粒體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聯繫線粒體的功能,猜猜心肌細胞與腹肌細胞相比,二者線粒體的數量上應該有沒有區別?

飛翔鳥類胸肌細胞中線粒體比不飛翔鳥類的多,運動員肌細胞線粒體的數量比缺乏鍛鍊的多,為什麼?

生長旺盛的細胞或生理功能活躍的細胞中線粒體居多,如肝細胞中多達20xx個,一般細胞中為幾十個至幾百個。

【提問】閲讀課本,思考:什麼叫質體?葉綠體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比較線粒體和葉綠體?

【提問】閲讀課本,思考內質網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閲讀課本,思考核糖體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閲讀課本,思考高爾基體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閲讀課本,思考液泡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閲讀課本,思考中心體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各細胞器之間的液體部分叫什麼?

【小結】我們來總結一下各細胞器的膜層數,基本結構和功能。

學生思考、回答:

細胞質是細胞膜包被的細胞內的大部分物質

成分:有各種細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動着的液體組成.

細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等。無膜包被,如中心體、核糖體等。

他們共同完成細胞的功能。

差速離心法

學生回答:

分佈:動植物細胞

形態:顆粒狀或短桿狀

結構:雙層膜:內膜摺疊成嵴;基質,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細胞有氧呼吸的場所(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95%能量)

質體分為白色體和有色體。白色體是貯存脂質和澱粉的,存在於不見光的細胞中;有色體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葉綠體。

形態分佈:在很多植物細胞內,呈橢球形、球形,

結構:雙層膜;基粒:由囊狀結構堆疊而成;

基質: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場所

共性:雙膜、DNA、能量轉換站

分佈: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

形態:由單層膜連接而成的網狀結構

功能:蛋白質、脂質合成和加工的車間

分佈:附着在內質網上,遊離在細胞質基質

形態:橢球形粒狀小體(無膜結構)

組成:RNA和蛋白質

功能:生產蛋白質的機器

分佈: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

形態:扁平囊狀結構和小泡

功能: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的“發送站”

分佈:植物細胞

形態:泡狀結構;細胞液有糖類、無機鹽、色素、和蛋白質有機酸和鹼

功能:調節細胞的內環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濃度,可以是細胞保持膨脹狀態

形態:由兩個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圍物質構成,不具有膜。

分佈:總是位於核附近的細胞質中。

功能: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細胞質中除細胞器以外的液體部分稱為細胞溶膠

含有多種酶,是多種代謝活動的場所

七、板書: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三節 細胞質

分佈 形態 結構 功能

線粒體

質體

內質網和核糖體

高爾基體

液泡

中心體

細胞溶膠

八、典型作業設計

請連接各細胞器及其功能:

線粒體 葉綠體

功能

分佈

葉綠素

存在位置

酶的位置

相同點 雙層膜,核酸

線粒體

葉綠體

內質網

液 泡

高爾基體

中心體

核糖體

細胞核 ①蛋白質的加工運輸,脂質合成的場所

②維持細胞形態,調節滲透壓

③細胞中的物質轉運系統

④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⑤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⑥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⑦與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⑧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細胞器歸類:

歸類條件 (成分) 相關的細胞器 歸類條件(功能) 相關的細胞器

雙層膜結構的 能產生ATP的

含有核酸的細胞器 與主動轉運有關的

含有色素的細胞器 與分泌蛋白有關的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概念關係圖) (生物膜面積的變化情況)

高中生物教案2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主要位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複製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徵。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 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麼?

提示:主要是DNA。

三、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質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質 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麼?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為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係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麼,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為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複製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信息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後還能繼續複製,並且能遺傳給後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結構與功能觀説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通過歸納與概括,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意義。

3.基於對細胞分化事實的理解,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感受生命的奧祕,形成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義。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及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細胞分裂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麼變化?是通過什麼過程實現的?

(細胞數量增多,細胞分裂。)

展示細胞分化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麼變化?

(細胞種類增多。)

引出細胞分化,提問:對生物有什麼意義?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閲讀教材,提問:分化的概念?

(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教師補充: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一般來説,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後的狀態,直到死亡。

2.細胞分化的意義

多媒體展示結腸黏膜上皮、骨、神經組織和腎小體的圖片。提問:這四幅圖片的組織和器官各有什麼功能?

(結腸粘膜上皮細胞起着保護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體內起着支撐的作用;神經組織可以傳遞神經興奮;腎小體可以過濾血液形成原尿。)

追問:這説明細胞分化有什麼意義?分組討論。

(①細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②細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使生物體能夠正常發育。③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於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資料:在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於活動狀態,與肌動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於關閉狀態;在肌細胞中則相反。提問:細胞分化的原因是什麼?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DNA的狀態是不同的。)

(三)鞏固提高

提問: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意義一樣嗎?

(細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分化的細胞才能形成不同類型的組織或器官,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四)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查閲資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細胞,能不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

高中生物教案4

課題1 、菊花的組織培養

1、説出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

2、學習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技術。

3、進行菊花或其他植物的組織培養。

一、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

植物細胞具有________。即植物細胞脱離了原來所在植物體的器官或組織而處於______狀態時,在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外界條件的作用下,表現出可以發育成____________的能力。

二、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過程

1、在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都會出現________的差異,形成這些差異的過程叫做__________。

2、過程

離體的植物細胞、組織、器官――→(脱分化)組織――→( )叢芽或根等――→(生長)完整的植物體

思考:馬鈴薯長期種植,產量會降低而且易感染病毒,要想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培育無病毒的馬鈴薯應該怎麼辦?

三、影響植物組織培養的因素

1、材料的選擇

植物材料的選擇直接關係到實驗的成敗。植物的種類、材料的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都會影響實驗結果。菊花的組織培養,一般選擇____________的莖上部新萌生的側枝。

2、培養基

植物組織培養需要適宜的培養基,常用的是______培養基,其主要成分包括:__________,如N、P、K、Ca、Mg、S;__________,如B、Mn、Cu、Zn、Fe、Mo、I、Co;________,如甘氨酸、煙酸、肌醇、維生素,以及______等;還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

3、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中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啟動細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關鍵性激素。培養基中添加的植物激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都會影響實驗結果。以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為例。

使用順序實驗結果

先使用生長素,後使用細胞分裂素有利於細胞____,

但細胞不____

先使用細胞分裂素,後使用生長素細胞____________

同時使用______頻率提高

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比值與結果

比值高時有利於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低時有利於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適中促進__________形成

4、其他影響因素

pH、温度、光照等條件是重要因素,不同的植物對各種條件的要求往往不同。進行菊花的組織培養時,一般將pH控制在______左右,温度控制在________、℃,每日用日光燈照射____、h。

四、實驗操作

1、製備MS固體培養基

(1)配製各種母液。

(2)配製培養基。

(3)滅菌

將分裝好的培養基連同其他器械一起進行__________________。

2、外植體消毒

菊花莖段用水沖洗、加洗衣粉用軟刷進行刷洗、用流水沖洗,吸乾水分。外植體要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______,然後用無菌水清洗,吸乾表面的水分,再用質量分數為0、1%的氯化汞______,、最後用________清洗。

3、接種

所有的接種操作都必須在________旁進行,並且每次使用器械後,都需要用______________。

4、培養

接種後的錐形瓶放在無菌箱中培養,培養期間應定期______。

5、移栽

6、栽培

答案:一、全能性、離體、營養物質、激素、完整的植株

二、1、穩定性細胞分化

2、愈傷再分化

思考:長期進行無性繁殖的植物,只有根尖和莖尖中幾乎無病毒,因此可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獲得無病毒的馬鈴薯植株。

三、1、年齡、保存時間的長短、未開花植株

2、MS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機物、蔗糖、植物激素

3、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濃度、使用的先後順序、用量的比例、分裂、分化、既分裂也分化、分化、根、芽、芽、根、愈傷組織

4、5、8 18~22 12

四、1、高壓蒸汽滅菌

2、消毒、消毒、無菌水

3、酒精燈、火焰灼燒滅菌

4、消毒

1、細胞分化與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多細胞生物體,一般是由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發育而成的。細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含有相同遺傳物質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不同的組織,進一步形成各種器官、系統,從而完成生物的個體發育過程。當細胞分化開始時,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調節,不同細胞的不同基因會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被激活,活化一段時間後有些基因的活動停止,而有些基因還在繼續活動,從而產生了特定的蛋白質(即基因有選擇性的表達),進而產生了不同的組織,也就是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了穩定性差異——細胞分化,這是發生在生物體一生中的一種持久變化,當然胚胎時期達到限度。一般來説,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後的狀態,直到死亡。

由於體細胞大多是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一般已經分化的細胞仍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含有與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已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即全能性。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比較強,動物細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特別是一些高度特化的動物細胞,很難用它培養成一個新個體,但它的細胞核中仍有保持物種遺傳性的全部遺傳物質,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已取得成功的克隆羊——多利就是一例。

2、愈傷組織

愈傷組織是通過細胞分裂形成的,其細胞排列疏鬆而無規則,高度液泡化呈無定形狀態的薄壁細胞。它容易與根尖、莖尖的分生組織發生混淆。可以通過下表比較根尖分生組織和愈傷組織的異同。

組織類型、細胞來源、細胞形態、細胞結構、細胞排列、細胞去向

根尖

分生組織、受精卵、正方形、無液泡、緊密、分化成多種細胞組織

愈傷組織、高度分化細胞、無定形、高度液泡化、疏鬆、再分化成

新個體

相同點、都通過有絲分裂進行細胞增殖

3、污染的預防

污染就是指在組織培養過程中,培養容器內滋生菌斑,使培養材料不能正常生長髮育,從而導致培養失敗的現象。植物組織培養不同於扦插、分根、葉插等常規無性繁殖。由於植物組織培養所利用的植物材料體積小、抗性差,所以對培養條件的要求較高,對無菌操作的要求非常嚴格。

污染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細菌污染一般是由接種人員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種時説話,或手及器械消毒不嚴等。另一種是真菌污染可能是由植物材料滅菌不當造成的。

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做好預防。

(1)防止外植體帶菌。①選擇好外植體採集時期和採集部位。外植體採集以春秋為宜,優先選擇地上部分作為外植體,陰雨天勿採,晴天下午採,採前噴殺蟲劑、殺菌劑或套塑料袋。②在室內或無菌條件下進行預培養。③外植體嚴格消毒。做消毒效果試驗,多次消毒和交替消毒。

(2)保證培養基及接種器具徹底滅菌。①分裝時,注射器勿與瓶接觸,培養基勿粘瓶口。②檢查封口膜是否有破損。③扎瓶口要位置適當、鬆緊適宜。④保證滅菌時間和高壓鍋內温度。⑤接種工具使用前徹底滅菌。⑥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布質品定期進行濕熱滅菌。

(3)操作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如一定要規範着裝,操作過程中不説話等。

(4)保證接種與培養環境清潔。①污染瓶經高壓滅菌後再清潔。②接種環境定期燻蒸消毒、紫外燈照射或用臭氧滅菌和消毒。③定期對培養室消毒、防止高温。

對外植體進行表面消毒時,既要考慮到藥劑的消毒效果,又要考慮到植物的耐受力。不同藥劑、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區別對待。消毒用過的有毒藥品應收集後統一交給有關專業部門處理,以免引起環境污染。

一旦發現培養材料被污染,特別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開培養瓶。應先將所有被污染的培養瓶統一放在高壓蒸汽滅菌鍋中滅菌後,再打開培養瓶進行清洗。

題型一、細胞的全能性

【例題1】、下列實例中能體現細胞全能性的是()。

①用培養基培養的胡蘿蔔單個細胞培養成了可育的植株、②植物用種子進行繁殖③用單個煙草組織培育出了可育的完整植株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解析:①和③都屬於已分化的細胞經過培養形成可育的植株,體現了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用種子繁殖後代,實際上是由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發育成新個體,是由未經分化的細胞(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因此不能體現細胞全能性。

答案:B

題型二、植物細胞表達全能性的條件

【例題2】、植物細胞表現出全能性的必要條件是()。

A、給予適宜的營養和外界條件

B、導入其他植物細胞的基因

C、脱離母體後的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或組織,給予適宜的營養和外界條件

D、將成熟篩管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細胞中

解析:在生物體內,細胞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為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當植物細胞脱離母體後,在一定的營養物質、激素和其他適宜的外界條件的作用下,植物細胞就可以表現出全能性。

答案:C

反思領悟:植物細胞表達全能性的條件:一是離體的組織或細胞;二是需要一定的激素、營養及其他適宜條件;三是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

題型三、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例題3】、(20xx?安徽理綜)草莓生產上傳統的繁殖方式易將所感染的病毒傳播給後代,導致產量降低、品質變差。運用微型繁殖技術可以培育出無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過程如下:

外植體――→①愈傷組織――→②芽根―→植株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微型繁殖培育無病毒草莓時,一般選取____________作為外植體,其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

(2)在過程①中,常用的MS培養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______,在配製好的培養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有利於外植體啟動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接種後2~5、d,若發現外植體邊緣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在過程②中,愈傷組織在誘導生根的培養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組織培養時常採用根尖或莖尖部位,原因是該部位含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

(2)MS培養基的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機物,在配製好的培養基中,常需要添加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植物組織培養也應注意無菌操作。

(3)生長素用量比細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低時,有利於芽的分化,比值高時,有利於根的分化。

答案:(1)莖尖(或根尖)莖尖(或根尖)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2)有機物植物激素外植體消毒不徹底(3)培養基中生長素類物質用量與細胞分裂素類物質用量的比值偏低

1、下列關於細胞分化的敍述,錯誤的是( )。

A、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

B、細胞分化在胚胎時期達到限度

C、隨着細胞分化的進行,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種類會發生變化

D、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的細胞核保持着全能性

2、下列有關植物組織培養的敍述,錯誤的是( )。

A、植物組織培養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B、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兩個階段

C、外植體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需要陽光、D、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中要求無菌操作

3、下列關於愈傷組織形成過程的正確敍述是()。

A、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植物細胞分化的結果

B、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植物細胞分裂的結果

C、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動物細胞分化的結果

D、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動物細胞分裂的結果

4、下列關於接種時應注意的事項,全部正確的是( )。

①接種室要消毒②無菌操作③接種時可以談話④外植體如莖段、莖尖可隨機放入培養基⑤接種時要防止交叉污染⑥接種完立刻蓋好瓶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5、在離體的植物組織、器官或細胞脱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需要下列哪些條件?()

①消毒滅菌②一定濃度的植物激素③適宜的温度④充足的光照⑤充足的養料

A、①③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⑤

答案:1、C細胞分化不會使遺傳物質種類發生變化,它的實質是遺傳物質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選擇性地表達。

2、C植物組織培養是指離體的植物細胞、組織或器官在無菌操作下經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植物體的過程,其原理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脱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恆温箱的門應該關閉,不必見光,因為在無光條件下愈傷組織長得更快。

3、B愈傷組織只存在於植物細胞;離體的植物組織細胞,在培養了一段時間以後,會通過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

4、D整個接種過程必須在無菌條件下進行,不能談話,防止呼吸產生污染,因此操作過程應禁止談話,並戴口罩;接種的外植體放入培養基時注意將形態學下端插入,而且分佈均勻,不能隨機放入,以保證必要的營養和光照條件。

5、D離體的植物相關結構在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不需要光照,因為該過程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其營養物質來自培養基。

高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闡明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2)描述染色質(染色體)的化學組成。

(3)説明細胞質與細胞核之間相互關聯和協調一致。

(4)概述細胞是一個有機統一整體。

2、技能目標:

(1)嘗試構建細胞核的結構模型。

(2)進行資料分析,提高思維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1)認同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

(2)體驗科學研究工作的方法和過程。

(3)逐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理解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構建細胞核的結構模型。

三、教學方法

本節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採用問題探究教學法。以問題引發興趣,讓新知識與舊知識融為一體。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展示細胞圖片。

出示細胞核結構示意圖的投影片,新聞中常播:那麼在細胞這個國度中,誰是核心呢?是什麼控制着細胞的生命活動呢?比如:科學家們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動必定有某個藍圖,這個藍圖在哪裏呢?很自然,人們的目光集中在了細胞中的細胞核。

在本章的學習中,我們都是以真核細胞為例的,不考慮原核細胞。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細胞都有細胞核呢?(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篩管細胞)

那麼,細胞核是如何控制細胞的生命活動,也就是細胞核的功能是什麼呢?

引導學生閲讀課文資料分析部分,並展示在屏幕上。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實驗(參考多利羊)

核移植後長大的美西螈是什麼顏色?

可看出,美西螈的皮膚顏色由什麼決定?

2、蠑螈受精卵的橫縊實驗

用頭髮將蠑螈的受精卵橫縊為有核和無核的兩半,中間只有很少的細胞質相連。結果?

當分裂到16到32個細胞時,如果有一個細胞核擠到無核的一半,結果?結論?

3、變形蟲的切割實驗

4、傘藻嫁接實驗和傘藻核移植實驗

實驗過程。實驗結論?

通過這4個實驗我們可以總結出,細胞核有什麼功能?

細胞核有這樣重要的功能,必定會有與其相適應的結構。為什麼細胞核能成為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小組討論並繪出簡圖,細胞核可能具有怎樣的結構才能完成這樣的生命活動?並説明理由。

展示細胞核電鏡照片及細胞核結構模式圖

歸納細胞核的結構

細胞核結構説明

細胞核結構中有一些需要進一步瞭解的問題。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細胞核內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關於染色質的問題分析

分解問題1:“染色質”與“DNA”的關係,染色質是不是就是DNA?

提供:染色質化學成分分析材料

分解問題2:染色質在細胞中是不是形態不變的?

高中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説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實例,討論、分析濫用抗生 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課主要採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並通過瀏覽網站資料 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瞭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 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於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後,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黴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黴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實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後,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並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黴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黴素的分子是 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並提出自己的認識 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或不用藥展開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課的探討,學生 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黴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酵工程,可以是產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説法正確的是:

A.發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質。

C.抗生素能對 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

B.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 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物質。

【佈置作業】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一節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個合理的認識。

高中生物教案7


1、 營養物質功能

提供能量:糖類、脂肪、蛋白質均能氧化分解供能。

其供能的順序:糖類、脂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建和修復組織的主要原料

提供構建和修復物質:糖類和脂類是構成細胞膜和神經組織的重要部分

Ga 、 Mg、、、P是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酶和一些激素是蛋白質

提供調節物質 碘是甲狀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2、 營養不良:

蛋白質供給不足,影響發育和抵抗力

營養供給不足 缺鈣影響骨的發育

缺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症

缺維生素C會引起壞血病

營養過剩:如獲取能量過多,導致肥胖

攝取營養的種類、數量、比例符合實際需要

合理加工食物,減少營養素的損失,提高利用率

3、 合理膳食: 食物對人體無毒害且符合食品衞生要求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合理膳食制度

題例領悟

例1、下列屬於人體構建和修復機體組織的物質,最全的一組是:

①水②脂類③糖類④蛋白質⑤纖維素⑥無機鹽⑦維生素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⑥⑦

解析:參與構建和修復人體組織的物質主要有水分、蛋白質、脂類、糖類和無機鹽等。而纖維素是植物體細胞壁的主要組成成分;纖維素是調節機體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 答案:C

例2、下列各項中不是成人每天要進食一定量蛋白質的原因是:

A、 蛋白質在人體內不能儲存。

B、 蛋白質不能全部由糖類和脂肪在體內轉化而成。

C、 蛋白質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D、 體內蛋白質每天要少量分解一些,更換新的。

解析:蛋白質作為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其雖可作為能源物質,但非主要的,體內物質供能的順序依次為糖類、脂肪、蛋白質。

答案:C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 下面關於人類營養的説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由於蛋白質能參與各項生命活動,所以每天食物中以蛋白質含量最高為宜。

B、淘洗大米時次數不宜過多,以防止維生素B1的損失。

C、蔬菜應先洗後切,大火快炒,防止維生素C的損失。

D、食物加工既要防止生物污染,又要防腐劑等過量帶來的化學污染。

2、 人體血液中不可能出現 ( )

A、纖維素 B、紅細胞 C、蛋白質 D、激素

3、 某人由於營養不良,身體浮腫,其食療補救措施是:( )

A、多吃蔬菜 B、多吃饅頭 C、多喝豆漿 D、多喝水

4、 1克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在體內完全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分別是17。15千焦、38。91千焦和17。15千焦,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

A、 三者都可作為能源物質

B、 蛋白質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C、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D、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5、 下列哪一組疾病是營養不良引起的:( )

A、腳氣病和壞血病 B、夜盲病和巨人症

C、糖尿病和軟骨病 D、佝僂病和心臟病

6、 一個健康的人若進食較多的糖和食鹽,那麼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鹽分的量:( )

A、鹽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鹽未增多

C、兩種都增多 D、兩種都未增多

高中生物教案8

一、細胞核

1.細胞核的存在

除了維管植物的篩管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外,真核細胞都有細胞核。

2.細胞核的結構

(1)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出入細胞核的通道。

(2)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3)核仁:由染色體片段構成,與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基質。

3.染色質和染色體之間的關係

染色質是粗或細的絲狀物,細胞分裂時,染色質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體,兩者是同種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形式。

4.細胞核的功能

細胞核控制着細胞的代謝和遺傳,是細胞的“控制中心”。

趣味思考:把變形蟲的細胞核和細胞質分離,然後單獨培養,結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種變形蟲的細胞核移植到該變形蟲的去核的細胞質中,繼續培養,變形蟲能夠分裂增殖,説明了什麼?

提示:説明細胞必須保持完整性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也説明了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原核細胞

1.原核細胞結構

(1)擬核: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染色體,但有一個環狀DNA分子,位於無明顯邊界的區域——擬核。

(2)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沒有真核細胞中的其他複雜細胞器。

(3)細胞壁:由肽聚糖組成,起着保護並維持細胞形狀的作用。

(4)其他:莢膜、鞭毛。

2.種類:細菌、藍藻(藍細菌)等。

3.生理:能進行細胞呼吸,細胞膜是細胞呼吸的場所;藍細菌能進行光合作用,場所是細胞膜內摺疊,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讀

1.分析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係

染色質是細胞核中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染色體和染色質是同一種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不同時期”指細胞分裂間期、細胞分裂期或不再進行分裂的細胞所處的時期。其關係可歸納如下:

特別提醒

染色質是遺傳物質DNA的主要載體,它只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細胞核中。在真核細胞的細胞質中(線粒體、葉綠體內)遺傳物質僅單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沒有蛋白質與它結合形成染色質(體)。在原核細胞內遺傳物質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説,原核細胞內沒有染色體。

2.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判別

特別提醒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本質區別是核膜的有無;原核細胞的唯一細胞器是核糖體。

題例領悟

題型一 細胞核是代謝與遺傳的控制中心

【例題1】 下圖所示為再生能力很強的原生動物喇叭蟲,將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解析:本題考查對細胞核功能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②中含有細胞核,細胞核中含有一個喇叭蟲再生的全部遺傳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是遺傳物質貯存和複製的場所,細胞必須保持完整性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

題型二 細胞核的遺傳功能

【例題2】 科學家對單細胞傘藻的幼體嫁接,將甲傘的傘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長出了乙的傘帽。下列有關評價合理的是( )

A.該實驗證明了細胞核是遺傳的調控中心ks5u

B.該實驗證明了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

C.欲證明細胞核的功能,需同時進行對照實驗

D.第一次新長出的傘帽與乙的傘帽特徵完全相同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評價實驗能力,在證明或探究某一結論或現象時,通過設置對照可以使結論更準確、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學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貯存和複製的場所,是遺傳信息庫,控制着生物的性狀表現。

【例題3】 下列結構中的遺傳物質,能形成染色體的是…ā 。

A.葉綠體、線粒體中的DNA

B.受精卵細胞核內的DNA

C.細菌、藍藻體內的DNA

D.病毒體內的DNA或RNA

解析:染色體僅存在於細胞核中,是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線粒體、葉綠體以及原核細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不與蛋白質結合,不形成染色體。

答案:B

反思感悟

DNA的主要載體是染色體,其次還有線粒體和葉綠體。

題型四 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區別

【例題4】 識圖作答(題中[ ]內填寫圖中指示結構的數字)。

(1)上圖是_______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做出此判斷的依據是此細胞具有[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結構。

(2)根尖分生區細胞不具有的結構是[ ]_______和[ ]_______。

(3)上圖中的動物細胞也含有的細胞器是___________。

解析:該細胞的顯著特點是有細胞壁、葉綠體、中央大液泡,所以據此判斷它是高等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根尖分生區細胞是幼嫩細胞,所以不含中央大液泡,且也不含葉綠體。動物細胞除了不具有葉綠體和中央液泡外,其他細胞器都含有。

答案:(1)高等植物 ③ 細胞壁 ④ 葉綠體 ⑤ご笠號蕁。2)⑤ 大液泡 ④ 葉綠體 (3)核糖體、高爾基體、內質網和線粒體

反思感悟

動植物細胞的判斷思路:

①有細胞壁的細胞是植物細胞,沒有細胞壁的細胞是動物細胞。

②有葉綠體的細胞是植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的細胞不一定是動物細胞,如植物的根細胞不進行光合作用,沒有葉綠體。

③有大液泡的細胞是植物細胞,沒有大液泡的細胞不一定是動物細胞,植物的未成熟細胞也沒有大液泡。

隨堂訓練

1.從母羊甲的體細胞中取出細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細胞核的卵細胞中,融合後的細胞經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另一隻母羊丙的子宮內,生出的小羊大多數性狀( )

A.難以預測 B.像甲 C.像乙 D.像丙

解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控制着生物體主要遺傳性狀,因為遺傳物質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中,在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內也含有少量DNA。

答案:B

2.下圖示科學家進行的蠑螈受精卵橫縊實驗。你認為該圖最能説明( )

A.細胞質控制着細胞的代謝

B.細胞核控制着細胞的代謝

C.細胞質是細胞遺傳的控制中心

D.細胞核是細胞遺傳的控制中心

解析:由圖中信息知道,受精卵分裂過程中,只有含細胞核的細胞才能分裂發育成胚胎,説明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答案:D

3.細胞核行使遺傳功能的重要結構是( )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質 D.核孔

解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DNA主要在細胞核中的染色質上,細胞核行使遺傳功能的重要結構是染色質。

答案:C

4.下列有關染色體和染色質的敍述,不正確的是( )

A.染色體和染色質是同一物質

B.染色體和染色質的成分是一樣的

C.染色體和染色質的形態是不同的

D.染色體和染色質的成分是有較大區別的

解析:染色質和染色體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質,它們之間的不同不過是同一物質在間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態表現而已。

答案:D

高中生物教案9

疏導引導

1.理解生態工程的概念

生態工程是指人類應用生態學和系統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過系統設計、調控和技術組裝,對已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重建,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改善,並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從而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⒄躬。

在概念中應注意三個方面:(1)涉及的學科知識包括生態學和系統學;(2)運用到的技術手段或方法有系統設計、調控和技術組裝;(3)最終目的是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2.理解協調與平衡原理

所謂協調與平衡是指生物與環境的協調與平衡。協調主要指生物要適應環境,因此在建設生態工程時,不要盲目引種或栽種;平衡是指某環境下生物種羣的數量與環境的承載力要平衡,如果生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承載力的限度,就會引起系統的失衡和破壞。如草原上的過度放牧就是典型的例子。

3.理解整體性原理

所謂生態工程的整體性原理,是指人類所處的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所構成的巨大的複合系統,三者相互影響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它既包括自然系統的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又包括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影響力,只有把生態與經濟和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達到建設生態工程的目的。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下圖表示:

活學巧用

【例1】 下列不屬於生態工程建設目的的是( )

A.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改革

B.防止環境污染

C.單純追求糧食產量

D.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解題提示:根據生態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環境污染,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改革,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都是生態工程建設的目的。只有C項不正確,單純追求糧食產量有可能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答案:C

【例2】 從根本上達到造林和護林目的的措施是…( )

A.生態與社會習慣相結合

B.生態與法律制度相結合

C.生態與經濟相結合

D.經濟與法規相結合

解題提示:社會習慣、法律制度也對生態工程建設起重要影響,但生態與經濟結合才是從根本上達到造林、護林的目的。

答案:C

【例3】 根據以下材料完成問題:

據國家林業局發佈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已經成為受荒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全國四分之一以上的田地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因此在實施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要切實搞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動。

(1)從生態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必須首先解決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還林(還草)”所依據的主要生態工程原理是 ,其目的是提高生態系統的 。

(3)保護環境、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鍵是保護森林。近年來,首都北京等地頻繁出現了“沙塵暴”,源頭主要來自黃土高原和內蒙古地區。這説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另外,我國在西北植樹造林方面依據生態工程的 原理,要注意樹種不要過於單一。

解題提示:本題考查了必修教材內容中決定生物的生態因素之一:非生物因素——水;聯繫西北地區特定的地理條件得出。還考查了生態工程建設中物種多樣性原理的應用,“退耕還林(還草)”提高了物種多樣性的同時,植被具有的特殊生態功能: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功能隨之體現,改善了西北氣候,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答案:(1)水 (2)物種多樣性原理 自動調節能力 (3)防風固沙 物種多樣性

高中生物教案10

一、感悟課標新理念

課標學習目標

課標重點

1.通過對進化理論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的瞭解來建構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2.概述科學思維的基本過程。

課標難點

通過對進化理論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的瞭解來建構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教材脈絡梳理

學習背景探索

生物進化論形成的歷史背景

中世紀的西方,各種學術思想都受宗教束縛,哲學也偏離了古希臘的唯物主義傳統,唯心主義佔統治地位,表現在自然觀上就是宗教的“創世説”。“ 創世説”把世界萬物描繪成創世主上帝的特殊創造物。從創世論的基本思想延伸出兩個教條,即自然界中生物對環境適應的“ 目的論”和“ 物種不變論”。恩格斯曾這樣刻畫目的論:“根據這種理論,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自然辯證法》導言)。與古代中國及古希臘哲人的世界萬物從某種混沌狀態中產生的“演變論”的自然觀相反,創世説認為世界是一下子創造出來的,而且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永遠不變了,這種思想從中世紀一直到18 世紀都佔據着統治 地位。

從15 世紀後期的文藝復興到!4 世紀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產生與發展的時期,自然科學各學科逐漸建立起來,湧現出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但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仍然沒有擺脱宗教神學的束縛,自然科學家與神學家的差別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和頌揚創世主(上帝)的智慧。那時的自然科學也是一種神學,即所謂的自然神學,正如邁爾所描寫的:“自然科學既是科學又是神學,神學與科學分不開直到科學與神學離婚之前,實際上不存在真正客觀的、不受約束的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的神學觀一直到19世紀中期才逐漸被科學界拋棄。

二、研習教材重難點

【温故知新】

我們知道,大約400多萬年前地 球上還沒有人類。人類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還在莽莽森林中風餐露宿,與獸共舞。幾億年前乃至幾十億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又是怎樣的呢?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樣出現的呢?生物的進化問題很久以來就吸引着人們去探求,也不斷有各種各樣的爭論。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研習點 科學家不斷思考———進化理論的創立和完善

(一)拉馬克和進化理論

(1)理論———用進廢退學説

物種不是不變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環境條件的改變能引起生物的變異;環境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2)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並認為這兩者既是變異產生的

原因,又是適應形成的過程。

(3)意義:開闢了進化理論的先河,為科學進化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4)不足: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生物的本質本身的意志是推動其進化的動力;

後天獲得的遺傳可遺傳;缺乏必要的實驗證據。

【領悟整合】

(1)拉馬克的兩條法則

①用進廢退。不超過發育限度的任何動物,其所有使用的器官都得到加強、發展、增

大,加強的程度與使用的時間長短呈正比。反之某些不經常使用的器官就削弱、退化,以

至喪失機能,甚至完全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器官使用法則”或“用進廢退法則”。

②獲得性遺傳。某種動物在環境長期影響下,甲器官頻繁使用,而乙器官不使用,結

果使一部分器官發達,而另一部分器官退化,由此產生的變異如果是能生育的雌、雄雙親

所共有,則這個變異能夠通過遺傳而保存。這就是被後人稱為“獲得性遺傳”的法則。

(二)達爾文和進化理論

(1)理論———自然選擇學説

過度繁殖: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強,能產生大量後代(基礎)。

生存鬥爭:大部分個體被淘汰(動力)。

遺傳變異:生物個體既有親本的遺傳性狀,又會出現變異(內因)。

適者生存:在生存鬥爭中,有利變異的個體適者生存,不利變異的不適者被淘汰(結果)。(2)意義: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3)不足: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如何對可遺傳的變異起作用等問題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

【領悟整合】

(1)自然選擇學説知識的拓展

①選擇的對象。從表面看自然選擇是對一個個生物個體的選擇,而實際上自然選擇是對個體包含的變異進行的選擇。從現代分子遺傳水平看,自然選擇實質上是對變異所對應的基因的選擇,從而改變種羣不同基因的頻率。

②選擇的因素。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不是生物自身,而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環境因素很多,有一種或幾種起主導的選擇作用。如用農藥噴灑害蟲,害蟲大量死亡(無抗藥性),少數害蟲生存且繁殖後代( 抗藥性)。農藥是這一變化中主導的選擇因素,它把羣體中早已存在的抗藥性個體與不抗藥個體區分開來。如果不噴灑農藥,害蟲無論抗藥與否都能生存。農藥起到了選擇作用,把抗藥性選擇保留下來,並通過繁殖傳給後代,使抗藥性狀在下一代某些個體中得以積累和加強。可見環境對生物變異的選擇是定向的,朝着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

③選擇的手段。生存鬥爭是選擇的手段。生物的過度繁殖與有限生活條件之間的矛盾,必然引起並加劇生存鬥爭。通過生存鬥爭,使少數具有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生存下來,從而完成一次自然對生物的選擇。生存下來的少數生物個體充分利用現有的豐富的生活條件,迅速生長、發育,並繁殖產生大量的後代,又引起新一輪的生存鬥 爭,生物又面臨着再一次的選擇。所以説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鬥爭實現的。

④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大自然淘汰。生物產生不定向變異,由自然選擇決定這些變異的生存或淘汰。自然選擇只選擇與環境相適應的變異類型,淘汰不適應環境的變異個體,即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着生物進化的方向。

(2)以長頸鹿的進化過程為例比較拉馬克和達爾文進化觀點的區別。

①拉馬克觀點:長頸鹿的祖先由於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環境裏,不得不經常努力地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高處的葉 子,由於經常使用,頸和前肢逐漸地變得長了一些,而且這些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給後代。這樣,經過許多代,終於進化成為現在所看到的長頸鹿。

②達爾文觀點:

(三)木村資生和進化理論

(1)提出根據: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主要是根據核酸、蛋白質中的核苷酸及氨基

酸的置換速率,以及這些置換所造成的核酸及蛋白質分子的改變並不影響生物大分子的

功能等事實。

(2)理論———中性突變進化理論

生物進化的主導因素不是自然選擇,而是中性突變的隨機固定。每種生物信息大分

子都有一定的進化速率。

(3)意義: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

【領悟整合】

(1)中性突變

中性突變是指這種突變對生物體的生存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害處,也就是説,對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即適合度沒有影響,因而自然選擇對它們不起作用。

(2)遺傳漂變是分子進化的基本動力

大的種羣如果發生了隔離與遷移而形成小種羣時,遺傳漂變就可能發生。綜合進化論認為遺傳漂變對生物進化是有作用的,但是比起選擇來,它的作用要小得多。中性學説則認為,中性突變不引起生物表型的改變,對於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沒有影響,因而自然選擇對中性突變不可能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隨機的遺傳漂變。遺傳漂變不只限於小種羣,任何一個種羣都能發生遺傳漂變,遺傳漂變是分子進化的基本動力。換言之,中性學説認為,突變大多在種羣中隨機地被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過選擇才被保留或淘汰的。

(3)分子進化速率

中性學説認為,分子進化速率取決於蛋白質或核酸等大分子中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在一定時間內的替換率。生物大分子進化的特點之一是,每一種大分子在不同生物中的進化速度都是一樣的。以血紅蛋白的α鏈為例,鯉、馬和人的α 鏈都是由141個氨基酸所構成,其中鯉和馬有66個氨基酸不同,馬和人有18個氨基酸不同。據此,中性學説指出,分子進化的速率與種羣的大小、物種的生殖力和壽命都沒有關係,也不受 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説,分子進化是隨機發生的,而不是選擇的結果。

【發散探討】

問題一:為什麼説日本學者木村資生的“中性學説”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而且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相互補充的?

解答:達爾文創立“自然選擇”進化理論,隨着分子進化的研究的發展。一些科學家積極思考,認為生物進化是以生物大分子為基礎的,只有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的進化才能觸及生物進化的本質。木村資生認為,分子水平上的進化是由選擇中性或近中性突變基因的隨機固定而實現的。而只有當分子進化導致形態和生理上發生差異後,自然選擇才能發揮作用。這一進化理論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和達爾文的理論相互補充,更好地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本質。

問題二:1984 年 在雲南澄江發現了聞名於世的澄江動物化石羣。澄江動物化石羣向人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在寒武紀呈大爆發地出現,動物的進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動物新的構造模式或許能在“一夜間”產生。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動物門類當時幾乎都已存在,只是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此現象支持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嗎?

解答:達爾文認為,物種是通過生存鬥爭,經逐代選擇與積累而形成的,需要經過漫長的年代。澄江化石説明,許多新的物種的產生不是微小變異漫長的積累,而是呈大爆發地出現。因此不支持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

【教考動向演練】!

1.第一位提出進化觀點與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相抗衡的是

A.達爾文 B.拉馬克 C.孟德爾 D.沃森和克里克

2.下列哪項不屬於達爾文的進化觀點

A.過度繁 殖產生大量個體 B.生活條件有限引起生存鬥爭

C.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動力 D.可遺傳的變異使個體之間產生變異

3.下列敍述中,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説觀點的是

A.北極狐因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而生存下來

B.長頸鹿因經常伸長脖子吃高處的樹葉,故脖子越來越長

C.鳥類因不斷將翅膀展開撲動,故翅膀變得發達且適於空中飛翔

D.鼴鼠因掘洞穴居,眼睛經常不使用,故視覺退化

4.“中性學説”是從 水平上研究生物的進化,該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主導因素是 ,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 的關係。

研習點2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科學思維

(一)觀察:人們通過感覺器官感受周圍事物的一種方法

(1)分類

a.定性觀察:用文字或術語而不是用數字進行描述,包括對顏色、形態、氣味等變量

的客觀性描述。

b.定量觀察:通過對變量的計數或測量而得到的數值,通常需要使用一

些儀器。

(2)基本要求

a.學會帶着問題進行觀察。

b.直接觀察與問題相關的`對象。

c.既要觀察局部,也要觀察整體;

d.既要觀察物體,也要觀察環境。

e.觀察要細緻、準確。

f.儘可能將觀察到的現象或事物描述(或繪製)出來。

(3)基本方法

a.順序觀察:一般來説,生物學中的觀察要遵循由表及裏、由上到下、從前到後、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

b.對比觀察:通過對比觀察來發現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從而達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領悟整合】

(1)觀察方法主要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a.在無法對生物體進行改變和控制的情況下,要獲得這類生物所反映的真實現象必須用觀察法,例如:野生動植物的考察、古生物研究、生物分類和生態學研究等。

b.在不允許對生物體加以干擾破壞或改變的情況下進行的研究,必須運用生物學觀察法,如:病理學中動物、植物、人類病理現象的研究。

c.在某些以直接記錄和描述生物現象為基本前提的生物學分支學科中,必須用觀察法,例如:動植物形態學、昆蟲和微生物分類 學、仿生學等,均需對研究對象的形態、特徵進行描述、記錄,因而也離不開觀察。

(2)觀察與實驗的聯繫與區別

(二)推理:從一件事推出另一件事的方法

(1)因果推斷:就是要判斷兩個事件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2)歸納:是指從個別事物的性質、特點和關係中概括出一類事物的性質、特點和關

系的推理形式。

(3)演繹法 :從一般原理推導出特殊事例的過程

【領悟整合】

(1)不能光憑兩個事件一起發生,就判斷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應通過實驗或者根

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因果關係是否存在。

(2)要做出正確的歸納,從總體中選出的樣本就必須足夠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求同法:把研究對象的共同之處歸納起來。

差異法:這種歸納推理方法與求同法正好相反,是找出研究對象的差異因素。

求同差異法:“求同法”和“差異法”的綜合應用。

剩餘法:剩餘法也叫排除法,首先排除不相關的因素,剩餘的就是問題的答案{ 。

(3)歸納與演繹法的關係

歸納側重於對經驗事實的概括,從經驗昇華為結論,從個別的、表面化的、缺乏普遍

性的經驗中抽象出一般原理,把握個性中的共性。這是一種必然性推理;演 繹則是對一

般性原理的應用,前提和結論之間存在必然聯繫,是一種必然性推理。這兩種推理的思

維方向是相反的。人們的認識總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兩種思維方法,從個別事實引出一般

結論、概念,又從一般原理引出個別結論而使認識不斷深化。

(三)分類:把某些特徵相似的物體歸類到一起的方法

對自然界多樣的生物進行分類主要有三類方法:

第一類為形態學方法,即僅根據生物主要形態特徵的異同對生物進行歸類,它不考慮這些具有相似特徵的生物是否具有共同的祖先或是否具有同源性,單純形態學的分類方法現今已經很少被認可。

第二類只強調生物之間遺傳進化的關係,注重研究一類生物多久以前從另一類生物中分支出來。

第三類為經典的進化分類法,是第一種方法和第二種方法的綜合應用,它既考慮生物進化分支的時間,又注重生物形態特徵的異同。這種以生物的進化為線索,比較生物最重要的形態特徵和親緣關係 建立起來的分類系統,目前已被人們廣泛接受。

(四)建立模型:用來顯示事物的或者過程的表現手段,如畫圖、表等

模型捨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細節、非本質的聯繫,以簡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現原型的各種複雜結構、功能和聯繫,是連接理論和應用的橋樑。

根據模型所代表和反映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大類:

(1)物質模型方法 用實物代替原物進行研究的方法叫做物質模型方法。例如細胞

的結構模型、被子植物花的結構模型、蛋白質的結構模型、DNA 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細胞膜的結構模型等。

(2)想象模型方法 用想象的抽象物代替原型進行研究的方法叫做想象模型方 法。

這種方法是人們抽象出生物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質屬性而構思出來的,使對象簡化便於研究。例如,物質出入細胞的模型、細胞分裂過程模型、光合作用過程模型、呼吸作用過程模型、動物的個體發育過程模型等。

(3)數學模型方法 用符號、公式、圖象等數學語言表現生物學現象、特徵和狀況的

方法稱為生物學數學模型方法。如:課本中的細胞分裂過程中#$% 含量,染色體數量的變化曲線,酶的活性受温度、酸鹼度影響的曲線等數學模型,通過計算機的數據模擬,結合相應的生理過程,建立模型,以形成同學們對問題的解釋、判斷和預測。

(五)交流:與他人交換 看法、分享信息的過程有效的交流需要許多技能,包括聽説讀寫與建立模型能力。

(1)科學探究的交流

(2)反思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反思的態度如下:

a.傾聽和尊重他人質疑;b.承認不同的觀點;c.解釋或幫助;d.吸納中肯意見;f.修

正自己觀點或結論。

【發散探討】

問題一:觀察一朵花的基本結構時,觀察的順序應該是什麼?

解答:首先觀察花的外形;然後從外到內依次數清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數目,並

觀察它們的形態;接着觀察花葯及花粉;最後觀察子房及胚珠。

問題二:假設你是一個生物分類學家,對青蛙、壁虎、蜘蛛、虎、蟾蜍、蚯蚓、蜥蜴、蜜蜂、鳥、貓、魚怎樣進行分類?

解答:略

【教考動向演練】

5.我們在學習生物科學的理論和知識的同時,更要學習如何像科學家那樣進行 的過程。

6.有效的交流需要許多技能,包括 與 能力。

7. 判斷蚯蚓是不是環節動物?這一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所有的環節動物都有分節;所

有的蚯蚓身體也是分節的;所以,所有的蚯蚓都是環節動物。這樣的結論是經過下列

科學思維哪一過程得出的

A.觀察 B.建立模型 C.分類 D.推理

8.在生物探究學習中,下列不屬於常用的觀察儀器的是

A.放大鏡 B.顯微鏡 C.天平 D.離心機

9.沃森和克里剋制作的著名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屬於

A.物理模型 B.概念模型 C.數學模型 D.實物模型

三、探究解題新思路

基礎拓展型

題型-. 進化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例1. 下列對“用進廢退”、“自然選擇”、“中性學説”三種進化理論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用進廢退理論開闢了進化理論的先河

B.自然選擇學説是達爾文在很多事實的基礎上思考得出的

C.中性學説是對自然學説的否定

D.對科學的熱愛和興趣是達爾文等開展研究、思考的動力

[研析]用進廢退理論由拉馬克提出,開闢了進化理論的先河,為科學進化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中性學説”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否定。

[答案]C

點評 很多所謂的“永恆”、“定律”並不是絕對不變的,要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題型2. 科學思維的基本過程的應用

例2. 在你做把一草履蟲分別放在肉汁和鹽水中,瞭解其生活狀況並總結得出相應結論的實驗過程中,你應該如何進行你的工作?你認為最難的是哪一步?為什麼?

[研析] 生物科學研究中經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觀察獲得大 量具體的、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對這些材料經過推理,抽象和概括出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聯繫,再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表達出來或貯存起來。生物學中的各種基本概念、規律、原理等都是概念、判斷、推理的具體體現。這些就構成了生物學的知識體系。

[答案]按照科學思維的觀察、推理、分類、建立模型及交流過程進行實驗研究,總結得出相關結論。其中最難的一步應該是推理,要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多種可能的解釋、判斷,要求推理過程依據事實,科學合理,思路嚴密,考慮全面。

點評 生物科學研究離不開科學思維,其基本過程包括觀察、推理、分類、建立模型、

交流等步驟。

【教考動向應用】!

1. 下列哪項不屬於拉馬克的進化觀點

A.用進廢退 B.獲得性遺傳

C.環境改變引起生物變異 D.自然選擇決定進化方向

2.在下面的敍述中,不屬於達爾文對長頸鹿進化過程的理論解釋的是

A.長頸鹿祖先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B.祖先產 生的後代中存在着變異個體

C.在攝食的生存鬥爭中,頸和前肢較長的個體得到生存

D.微小有利的變異通過遺傳而世代積累

3. 是對理論的支持;對此做出解釋則是 過程。拉馬克發現古代生物與現代生物既相似又相異所採用的方法是 ,並在此基礎上得出 的科學結論。

高中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瞭解細胞學説的發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係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製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採髮菜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而瞭解細胞學説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使用顯微鏡的高倍鏡觀察集中細胞

第一課時的課後練習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來源以及複習在國中階段所瞭解的細胞的結構。

簡單複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用幻燈片指導學生製作臨時裝片並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並以問題作為引導:你觀察的是什麼細胞;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後,視野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為什麼要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並將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嘗試用簡圖來描述一下你觀察的細胞;你認為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比較)

小結,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由於功能上的差異。

課後聯繫第1、2題

第一題:答案是B

第二題:(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衞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3)因為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並有一定生理功能。

學生活動

思考並回答問題

製作臨時裝片並觀察。思考討論老師的問題,並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練習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細胞學説及其建立過程

課後練習

科學前沿

本章小結

自我測試

引導學生比較上一節實驗課所繪製的細胞圖與大腸桿菌相片、模式圖的差異。提出問題:兩種細胞之間的主要區別在哪裏?

導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為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麼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表生物?(髮菜、水華)水華對環境的影響和禁採髮菜的環保意義。

2. 形態:比較小,營養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為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後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為現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麼?(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説)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説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閲讀“細胞學説建立過程”的資料。

課後練習3:根本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共性是細胞核的組成物質。

(略)

高中生物教案12

一、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為依據,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地重組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本節的主幹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這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學生缺乏直觀經驗,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和物理模型模擬等,使這一內容直觀化;側枝內容是RNA的種類及遺傳密碼的概念、種類、特點等。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繁雜,我將它們置於本節課之前和之後分別講解。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開篇,是本章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用2課時。由於課時調整,我在上完DNA結構後直接跳躍講述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內容,課程標準中與本節教學相對應的要求是: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能夠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繫,能夠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進行解釋、推斷、區分和擴展等。因此,本節教學主要是對轉錄和翻譯過程的描述,而且讓學生理解轉錄和翻譯的物質結構基礎以及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要達到理解層次的目標,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觀點思考和討論相關的問題,需要運用有關DNA和RNA結構的知識,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進行分析;“為什麼是三個鹼基編碼一個氨基酸呢?”需要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本節教材的另一特點是插圖多而且複雜。插圖包括結構示意圖、化學組成區別圖、轉錄過程流程圖、翻譯過程流程圖和一個mRNA分子上的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示意圖等。能否處理好教材中的插圖,是本節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DNA分子結構後,已經能夠建構DNA的分子模型,並掌握了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同時對DNA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探知有關DNA的其他問題,學習的慾望強烈,但是學生往往會陷入學習時明白,學完了就糊塗的困惑中。因此在每節課前都有一個複習舊知識的環節,達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能運用數學方法,分析鹼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係,理解密碼的簡併性。

2、能力目標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識圖能力,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讓學生能利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原理和過程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2)教學難點

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基於以上分析,在整體上我決定,一方面從學習目標的任務入手進行教學設計,主要完成什麼是轉錄?怎麼轉錄?什麼是翻譯?怎麼翻譯?這四個問題。另一方面調整課堂結構,不再利用傳統的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的教學敍事程序,而是採用從整體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細節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設置問題串,層層設疑,激發並保持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教法上,採用多媒體課件、模型模擬等形式,把抽象、複雜、微觀的過程動態化、形象化、宏觀化。這樣有利於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悟和理解,又能節省時間。但教材中的八幅圖表不能放棄不用,否則就會忽視了學生的識圖、辯圖和析圖能力的培養;在學法指導上,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瞭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

瞭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

【技能】;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瞭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瞭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

閲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激發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興趣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

師:比較國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國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麼高中還要再學呢?國中的生物知識着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國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説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説吧,國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於細胞為什麼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麼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説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九年級、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後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國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傑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閲讀背景資料和閲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閲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於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麼啟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係;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麼是探

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製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

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第一章走進細胞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舉例説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説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度】: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難點: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是重點;説出生命系統的層次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讓學生收集關於冠裝病毒相關的資料。

教學反思: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瞭解細胞學説的發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係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製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採髮菜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是本課的重點。而瞭解細胞學説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高中生物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説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3、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三、課時安排2

四、教學過程

1、〔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討論後回答,老師提示。

〔生答師提示〕1、提示:血漿生化指標指的是血漿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機體多種代謝產物的含量。健康機體的生化指標一般都處於正常範圍內。當機體某項生理功能出現障礙時,勢必影響其代謝產物的含量,因此血漿的生化指標可以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並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 例如,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佈在各種組織的細胞內,以心臟和肝臟的活性最高,在血漿中的活性很低。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高時,或因組織壞死細胞破裂後,可有大量轉氨酶進入血漿,引起血漿中轉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這説明(1)內環境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範圍內波動,內環境的穩定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穩定; (2)不同個體存在一定差異。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標,肌酐是有毒的代謝廢物,積累過多會影響健康。這表明腎臟的排泄功能有障礙。 (2)葡萄糖含量超標,血糖含量過高可併發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併症等。 (3)甘油三脂超標,可引起高脂血症,易併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問題〕以 “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提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

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Homeostasis: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二、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

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學生互動〕學生思考與討論,師提示。

1、提示:絕大多數人都有過發高燒的經歷,可以讓同學先談談自己發高燒時的感受。

正常的體温是體內細胞進行各種生化反應最適宜的温度。在發高燒的狀態下,由於內環境發生一系列變化,導致體內的各種反應出現紊亂,於是機體功能發生異常。發熱時的主要症狀大部分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病人感覺不適、頭疼、頭暈、嗜睡等,同時常有食慾不振、厭食、噁心的表現。發熱時機體處於一種明顯的分解代謝過旺的狀態,持續高熱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負荷加重,有可能誘發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組織損傷。孕婦發熱可能導致胎兒發育障礙,是一個重要的致畸因子。對於6個月至4歲的幼兒來説,持續高熱容易發生驚厥,相當數量的患兒由此造成腦損傷,如智力落後,甚至癲癇,因此應注意及時採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藥物來退燒降温。

2、提示:內環境滲透壓會變小。當內環境滲透壓變小時,內環境中的水將較多地通過滲透作用進入細胞內,造成細胞吸水腫脹,進一步導致細胞代謝和功能紊亂。嚴重時會出現疲倦、周身不適、表情淡漠、噁心、食慾減退、皮下組織腫脹等症狀。

3、提示:因為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和氧分壓低,易造成體內缺氧。這説明外界環境的變化勢必影響內環境的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不甚劇烈,並且機體代償機制良好,內環境的波動較小,仍能維持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劇烈,機體代償機制不好,內環境穩態將受到破壞,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社會聯繫〕生思考,師提示。

〔講解〕夏天時,空調房間與室外的温差較大,如果經常進出空調房間,就會出現咳嗽、頭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狀。如果在温度較低的空調房間呆的時間過長,就會引起關節痠痛或頸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頭暈腦脹等。如果呆得太久,由於空氣不好,容易使人頭暈目眩。這些症狀就是空調綜合徵,俗稱空調病。空調病的主要表現為:感冒、過敏、風濕痛、黏膜乾燥、緊張、煩躁、注意力難以集中、頭痛,等等。據分析,空調對人的影響主要在於:空調風使人體表面水分蒸發量加大,毛孔收縮,不能正常排汗,也會引起內分泌的紊亂;空調房間裏,氣流方向經常變換,氣流速度增加,空氣熱量不斷變動等因素干擾了人體的嗅覺,削弱了人體對空氣中病菌、過敏原和異味的反應;房間內濕度太低,會對眼、鼻等處的黏膜產生不利作用,導致黏膜病;室內空氣與外界幾乎隔絕,乾燥而又温度適宜,空氣中有害細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書〕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

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條件。

〔實驗並討論〕生看或做實驗,思考,師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後pH的變化更像緩衝液。

2、提示:緩衝液加入少量酸鹼後,pH變化不明顯。原因是磷酸緩衝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當加入少量NaOH時,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鹼性,當加入少量HCl時,可以中和H+。水溶液則不同,因而加入酸鹼後,pH變化明顯。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緩衝對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們能夠對酸鹼度的變化起緩衝作用。此外,機體還可以通過對生理活動進行調節來維持pH穩定。例如,當機體劇烈運動時,肌肉中會產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進入血液後,可與血液中的碳酸氫鈉發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會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運動增強,增加通氣量,從而將C02排出體外,所以對血液的pH影響不大。當乳酸鈉進入血液後,與血液中的碳酸發生作用,形成碳酸氫鹽,過多的碳酸氫鹽可以由腎臟排出。這樣由於血液中緩衝物質的調節作用,以及機體的調節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鹼度維持相對穩定。

【關於人體血液pH值緩衝作用原理】

人體血液不會因為進入少量酸性和鹼性的物質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間,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緩衝物質,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結合有關生化知識對H2C03/NaHCO3在維持血液 pH值穩態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説明。

它們的電離如下:H2C03一→H+ + HC03- (1) (雙向,可逆);NaHC03一→Na++ HC03- (2);由於(2)式完全電離,有大量的HC03- 存在,對(1)式電離產生同離子效應,使HC03-和H+ 結合成H2C03 ,也就是説(2)式的結果抑制了(1)式H2C03的電離,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濃度很小。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時,由於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進入的酸中的H+結合成電離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氫離子濃度幾乎沒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並不明顯降低。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鹼時,此時血液中的H+與進入鹼中的OH- 結合成難電離的H20,當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時,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電離出H+來補充血液中減少的H+,使血液pH值並不明顯升高。

正是因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會使血液的pH值不會因為少量鹼、酸的進入而造成明顯升降。

〔小結〕略(黑體字部分)。

〔作業〕練習一二題。

1.D。 2.C。 3.D。

4.提示:因為人體各種生命活動是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細胞代謝本質上是細胞內各種生化反應的總和。內環境為這些生化反應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條件。當內環境穩態保持正常時,細胞的代謝活動能正常進行;當內環境穩態失調時,細胞代謝活動就會受影響。因此內環境穩態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拓展題

提示:當動物進食高濃度的糖溶液後,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導致血糖濃度暫時升高。血糖濃度的升高會刺激機體加速分泌胰島素,同時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調節下,血糖濃度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具體調節機制可參考第2章有關血糖平衡調節的內容。

自我檢測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檢測

1、判斷

(1)×;(2)√;(3)×;(4)√。

2、選擇

(1)D;(2)D;(3)D。

3、畫概念圖

二、知識遷移

(1)水是良好的溶劑,為各種生化反應提供溶液環境;水是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水在體温調節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應的反應物;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等。

(2)説明健康的人體具有維持體內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應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來源於食物中的糖類物質,也可來源於其他物質在體內的轉化。

四、思維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統,主要由氧源(氣瓶)和供氣調壓組件、水昇華器和水冷卻循環裝置、空氣淨化組件、通風組件、通信設備、應急供氧分系統、控制組件和電源、報警分系統、遙測分系統等組成。它能夠為航天員提供呼吸用氧,並控制服裝內的壓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內C02、臭味、濕氣和微量污染等。這套生命保障系統與壓力服(給宇航員提供正常大氣壓)一起,在人體周圍創造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氣候環境,有利於宇航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

高中生物教案15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xxx》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x單元第x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xxxxxxx,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節內容在xxxxxx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本節內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xxxxxx內容,後面是本教材的xxxxxx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為學好以後的生物知識xxxxxx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內容包含的一些xxxxxx知識,是以後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x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高x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xxxxxx,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xxxxxx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説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x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

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xxxxxx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板書:

5、佈置作業。

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

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