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生物

生物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欄目: 生物 / 發佈於: / 人氣:1.87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生物教學反思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及特點。

2.理解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含義。

能力目標:1.正確分析昆蟲的發育類型。

2.通過探究果蠅的發育概述變態發育的過程。

3.根據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特點,解決生產中的一些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昆蟲與人類生產的關係,關注生物科技發展。

二、教學重難點:1.不完全變態發育、變態發育的特點。

2.對蝗災的認識及應對

三、教學準備:

教師:家蠶和蝗蟲生殖發育的短片、家蠶生活史貼圖。蝗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圖。

學生:收集有關家蠶與蝗蟲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師:同學們,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鬱鬱葱葱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草原,絢麗多彩的奇花異草,還有種類繁多的飛禽走獸……在我們腳下的土壤中,生活着螻蛄、蚯蚓、鼴鼠等動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下面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昆蟲的世界,看看自己是否能從中找出一些問題來。

(教師播放有關昆蟲多樣性的多媒體課件)

教師追問:你如何判斷它們都屬於昆蟲?

一、家蠶的生殖和發育史:

請各小組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家蠶的資料。

師:作適當的評價。(同學們收集的資料真豐富)

師:請同學們看一段“家蠶的生殖和發育”的短片後,現在請同學思考下面問題:

1、家蠶是通過哪種生殖方式繁殖後代的?這種生殖方式的特點是什麼?

2、家蠶的一生經過哪幾個時期?比較每個時期各有什麼特徵?

3、你們知道這種發育是什麼發育嗎?什麼是完全變態發育?舉例説出其他與家蠶生殖發育相似的昆蟲。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正確。我們請哪一位同學總結一下,好嗎?

師: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板書:

一、家蠶的生殖和發育——變態發育

1.定義——在發育過程中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的顯着不同,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發育。

2.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蠅等

教師:我國養蠶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最早的養蠶應該追溯到黃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個學着開始養蠶、絲的人。自公元551年養蠶技術開始傳到歐洲,在此以後的1000多年裏,大量的中國絲織品西運,由此便形成了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所以説,小小的蠶不僅同文明緊密相連,同時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蠶還經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試文。唐朝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話,用蠶的默默吐絲行為讚揚了一大批甘於奉獻的人。不過,請同學們對此詩句稍作改動,因為蠶雖然絲吐盡了,但並未死亡,只是化為蛹了,所以古人説法是錯誤的。

二、蝗蟲的生殖和發育史:自然界中還有一些昆蟲的發育過程與家蠶的發育是不一樣的,比如蝗蟲、螳螂等。請大家看幾張圖片。(蝗蟲肆虐草原、莊稼的真實照片)

師:請各小組推舉一名代表簡要介紹你們組收集的資料。

師:通過收集資料和小組交流,我們已瞭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生殖發育過程的特點。現在請各小組討論以下思考題:

1、蝗蟲的一生經過哪幾個時期?

2、什麼是不完全變態發育?舉例説出其他與蝗蟲生殖發育相似的昆蟲。

3、蝗蟲是農業害蟲,當蝗蟲大量生殖、集羣和遷飛時,大面積危害農作物,這稱為“蝗災”。若要消滅蝗蟲,你認為什麼最佳時期?為什麼?

教師:像蝗蟲這樣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我們稱之為不完全變態發育。

板書:二、其他昆蟲的發育——不完全變態

1.定義——個體發育經歷卵、若蟲、成蟲的發育過程

2例如:蟋蟀、螳螂等

師:同學們歸納比較一下家蠶與蝗蟲的生殖和發育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並列出表格。

師:引導學生小組互評並相互補充完整

教師:通過對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哪位同學告訴大家“態”指什麼意思?

教師:非常好,理解了“態”的含義,對於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就更容易理解。課前,我們所提出的幾個問題你瞭解了嗎?

教師:我們這節課主要以家蠶和蝗蟲為例,學習了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昆蟲是以有性生殖的方式進行繁殖的,它的發育過程可根據形態的變化分為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兩種。有些昆蟲對人類農業生產是有害的,而有的則是有利,也促進了中外文明史的發展

學生:剛才畫面上出現了辛勤的蜜蜂,飛舞的蜻蜓、蝴蝶,還有蚊子、蒼蠅……我覺得它們都屬於昆蟲。

學生:它們和蝗蟲一樣,身體可以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一對複眼和一個口器;胸部有三對足,一般有2對翅膀。這些都屬於昆蟲的主要特徵。

學生:紛紛展示並作介紹。

學生:家蠶的一生經歷了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階段是需要我們餵養的。

學生:家蠶是通過有性生殖來繁殖後代,雄蛾和雌蛾通過交尾使卵受精,最終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

學生:家蠶的一生經歷了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階段是需要我們餵養的。

學生:有很多動物都和家蠶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過程一樣,比如:蜜蜂、菜粉蝶、蚊、蠅等昆蟲。

學生:家蠶通過有性生殖方式產生後代。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它的幼蟲與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差異性都很大,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比如幼蟲身體柔軟具有體節,在胸腹部有8對足,主要以桑葉為食,有蜕皮現象;而成蟲有三對足,兩對翅,不取食,幾乎不能飛。

應該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學生:觀看,感到震驚。

學生:各小組代表爭先恐後地發言。

學生:討論得出答案

學生:蝗蟲的發育和家蠶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也沒有發育成熟,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現蜕皮現象,共蜕皮5次。發育過程中,只經歷了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不經過蛹期。

學生:和蝗蟲的發育過程類似的還有蟋蟀、螳螂、蟈蟈等。

學生:小組討論,列表比較並組間交流。

學生:通過對此,我認為“態”指的是形態。在蠶的發育過程中,幼蟲和成體的形態結構完全不同,而蝗蟲的發育過程其形態改變的不明顯,小蝗蟲和大蝗蟲的“長相“相似。

學生討論怎樣利用有益昆蟲,怎樣消滅有害昆蟲。

生物教學反思2

提高課堂效率是或者説實現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畢生追求的目標。廟個人,每節課都會有自己的精彩之處和不盡人意的地方。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一、內容要詳略得當

教學要學生會的不講,主要的則詳講,次要的則略説,不可平均用力。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

二、訓練要有針對性

課堂反饋和檢測要與教學目標一致,難易適中。作業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佈置相應的習題。上課時,提問要有針對性,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收穫,都能獲得激勵和自信。

三、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時首先要備學生,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學習特點,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二,要備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本節的重點難點內容,與前後知識的聯繫。三要備教法,針對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情況,採取有效的教學方

法,對症下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

四、要做好反思

反思要在課堂上和課後進行。課堂密切注意學生的表現,隨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不同的班級和學生,要有不同的方法。這樣才能實現高效課堂。課後反思要反思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和失敗的地方,反思學生的反饋情況,從而讓自己不斷得到提高。

生物教學反思3

這節課後學生們都非常激動,許多同學跟我説:“生物課太有趣了”,聽了學生們真誠的話語,我也很興奮。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孩子都是在遊戲中學習長大的”,對於中學生來説,何嘗不是如此呢?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遊戲的平台,學生們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親自作出計劃,參與調查、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相互學習,汲取並互補了各自的經驗,從被動的“知識容器”變成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習資源的開拓者,合作的意識、自主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在學習體驗中生成新的問題,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的能力差異較大,比如在進行調查時,第一組調查校園內的生物,為了快速有序地調查,他們在組內又劃分出了三個小組,一個小組調查樹木,一個小組調查花壇中生物,另一個小組調查動物。第四組同學調查了龍沙公園內的生物,在時間的分配上就沒有第一組計劃得周到,但他們也有聰明之處,參觀動物園時,他們為了得到確切的數據,走訪了園長。這些也啟示我們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很多的挑戰,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

學生對分組很感興趣,但舉例説明生物的種類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還沒有學過生物分類,在舉例時經常有混淆,將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混為一類。

生物教學反思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總結歸納魚類的基本特徵;

2.瞭解其他水生生物的種類;

3.知道水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能力目標

1.具有初步的總結歸納能力;

2.鍛鍊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繫,並運用到生活中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活動自己找出答案,激發學習的興趣;

2.瞭解水域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魚類基本特徵的總結

2.其他水生動物的分類

3.水域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三、教學難點

1.魚類基本特徵的理解及實際運用

2.其他水生動物的分類

四、教授課時

1課時

五、教學準備

(一)學生課前準備

已經完成了魚類運動、呼吸等基本結構特徵的學習

(二)教師課前準備

製作“魚類辨析”遊戲的圖片

多媒體幻燈片的製作

六、教學過程:

(一)魚類特徵的總結:

通過展示代表性的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對魚類的基本特徵進行歸納總結:

體表被鱗片;用鰓呼吸;用鰭輔助游泳;出現上下頜的分化;有脊柱……

(二)水生動物的分類

1.小組合作,進行魚類的辨析

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每組發一張圖片,圖片上有一個動物的圖畫和文字介紹。同學們在仔細觀察後對其是否屬於魚類進行辨析。是魚説出依據,不是魚的説明其與魚類的異同點。

一定時間後由小組派代表向大家彙報討論結果。

海馬:1.身體側扁,全身無鱗軀幹被骨板包圍

2.有脊柱

3.終生生活在水中.能以直立狀前進

4.用鰓呼吸

(魚)

鯨:1整體形流線型,俗稱鯨魚

2.皮膚裸出,沒有體毛

3.有脊柱

4.用肺呼吸

5.胎生、哺乳.

(哺乳動物)

海龜:1.身體表面覆有鱗片或角質板

2.有脊柱

3.用肺呼吸

4.陸地繁殖,卵生

(爬行動物)

螃蟹:1整體表長有質地堅硬的甲

2.身體分節,具有分節的附肢

3.用鰓呼吸

(甲殼動物)

章魚:1.身體柔軟不分節,左右對稱

2.用鰓呼吸

(軟體動物)

水母:1.身體呈輻射對稱

2.結構簡單,有口無肛

3.具有伸出的口腕

3.無呼吸系統

(腔腸動物)

2.教師分析答案

對答案進行判斷分析

引導學生對不同種類動物的基本特徵進行總結,介紹各自分類學地位及其他代表種類

3.佈置任務:

鯊魚是魚嗎?

由學生自己在課後查閲相關資料進行判斷

(三)水域環境的保護

1.水域環境的保護的.緊迫性

展示赤潮圖片,介紹赤潮成因,危害;

2.水域環境的保護的成功實例

洞庭湖退耕還湖後鳥類數量種類明顯回升

3.保護水域環境從身邊做起

生活污水的處理

廢舊電池的處理

七、板書設計:

(一)魚

1.游泳

2.呼吸

3.魚類基本特徵的總結

體表被鱗

用鰓呼吸

用鰭輔助游泳

有上下頜的分化

有脊柱

(二)其他水生動物

1.哺乳動物:胎生哺乳

2.爬行動物:用肺呼吸陸地繁殖卵生

3.甲殼動物:體被甲體分節具有分節附肢

4.軟體動物:身體柔軟不分節

5.腔腸動物:輻射對稱具有消化腔有口無肛

(三)水域環境的保護

1.水域環境的保護的緊迫性

赤潮成因,危害

2.水域環境的保護的成功實例

洞庭湖退耕還湖

3.保護水域環境從身邊做起

生活污水的處理

廢舊電池的處理

八、課後反思

魚類基本特徵的總結通過一一展示代表性圖片的方法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並且較好地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總結歸納。但是由於緊張,遺漏了很重要的一點沒有解釋清楚:所總結的五項基本特徵不是必須一一符合才是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致於學生在隨後的小遊戲中不能很準確地進行判斷

魚類辨析是課後習題的一部分,但是考慮到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很難準確地進行辨析,於是把這部分知識設計為小遊戲,由老師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再進行小組討論,效果不錯。此外還把其他水生動物這一塊知識也設計到遊戲中,用形象生動的卡通畫吸引大家注意,加深了記憶和理解。

生物教學反思5

生物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反思,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成果。

1.紮實嚴謹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在習題講析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啟發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挖掘隱含條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規律列式求解,做出結論並加以討論等,做到解題過程步驟完整,推理嚴密。

2.聯繫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 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

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學習指導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形成科學的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佈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例如神經中樞和神經節、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中樞等。當學到“神經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取一節有節的樹枝,那麼枝節就可比喻為細胞體,較細的可看為樹突,較粗的就可比喻為軸突。樹皮就可理解為髓鞘,那麼較粗的枝條和樹皮合起來就“組成”了一條神經纖維。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進行創造性地再加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4.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置情境,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後,可讓他們親自設計實驗。在實驗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可讓他們去試一試。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和按書用做的感覺和效果是不太一樣的,通過這些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獨立且科學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他們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總之,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為更合格的教師。

生物教學反思6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教”力求使“學”產生一種能力。因此,在本課教學的着眼點應放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自主合作學習並不是放任學生,讓他們自己漫無目的地學習。而是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參與”是發揮人的主體性的一種表現形式。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我在教“食物鏈”這一內容時是這樣設計的:

先通過看圖上有哪些動植物,然後運用食物鏈的特點:想一想這些動植物間存在着哪些吃與被吃的關係?緊接着讓學生同桌討論並共同完成填表,不作統一要求,你能寫出幾條食物鏈就寫幾條。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興趣很高,討論得很熱烈,都想比別人寫得多。最後將多條食物鏈串聯在一起,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顯得很雜亂,很像網狀,很自然引出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在合作的同時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自由地、獨立地對“有結構”的材料進行支配,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研討等方式探尋科學現象和規律,獲得一種領悟,新概念,新理論的一種師生共同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在探究中體驗樂趣,獲得自信,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世界觀,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以上的設計得較合理的,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收到的效果也不錯,可在其他設計環節上還存在着不足之處。但願在課上遺憾少一點,驚喜多一些。

生物教學反思7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多説話,教師少説話。但是我一開始給學生們講課時總是我在説學生們在聽,本來學生們在課堂上就很不積極,如此我再一味的講下去,學生們可能會變得更加難於表達,事實的確如此。為了培養學生們的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我在課堂上少説點,讓學生們多説點。

我可以不多説話,但是我不能不精於點撥。首先我的語言要符合科學性。在實際教學中,我有時忽略這一點,説話很隨意,有時還會講錯一些細節知識。尤其是在表述一些概念或定義時模稜兩可,含糊不清。教師是傳授知識的,講話時必須要講科學,準確無誤。所以在語言的準確性上,我還是要加以改進。

語言要符合科學但不要太死板,還要通俗易懂。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這樣學生才容易聽得懂。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語言要有邏輯性。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講究邏輯方法。老師在講課時語言一定要符合邏輯,主次分明,注意規範,講究條理。一定不能頭緒混亂,語無倫次,先講什麼,後講什麼,怎麼開頭,怎麼結尾,怎麼過渡都很重要。“明白”的語言可產生啟發性,因為語言組織得好,邏輯性強,學生們就會產生學習的期待。

在剛開始教學時,有時我會犯語無倫次的毛病,有時説着説着腦子就空白了,但是還要撐場面怕學生們看出來,所以就瞎説一氣,這樣的教學自然是不成功的。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慢慢地成長了,現在我要比之前好多了,語言越來越有邏輯性,我能感覺到學生們能夠聽明白。

還有就是語言要有美感,美的語言能夠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學生們願意聽喜歡聽,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生物教學反思8

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不僅僅僅是對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更就應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生物教學情境中,從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

必考,對於實驗務必專題複習。目前來講還未發現原原本本的課本實驗作為大學聯考試題,而且大學聯考是考試驗不是動手做實驗,因此,根據我們目前條件,對課本實驗有條件儘量做,沒條件看來能夠不做,但務必讀和講,講清原理和設計,講清技能的要點,講清方法和結果。對於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我藉助錄像片、照片。比如,我們生物教研組曾去錦繡大地參觀,用數碼相機留下不少影像資料。比如,二氧化碳發生器、組培設備及流程,課堂上都能發揮不小的作用。複習中更重要的是總結中學生物實驗的技能和方法。我精選了不一樣類型的大學聯考實驗題,讓學生分析知識點,考的形式、角度,從而對大學聯考試題沒有陌生感和恐懼感。

由於時光的原因,在最後階段對一些城區的考卷的利用上還不夠充分,選題也不夠精練,顯得過多、過雜,使學生茫然。我覺得最後應做一套難度適中,比較基本的試題,有利於學生增強自信,對考生考試的心態會有幫忙,這是我們今後要注意的。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加強積、總結、反思,是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上一新台階。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以前,教師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非主動條件下構成的,沒有教師的實踐反思,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學習,用心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簡單愉快地説:“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裏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悦,那種對完美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之後情緒沉重地説:“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那裏,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優化。生物新課標不僅僅對生物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貼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潛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構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生物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務必更加貼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務必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忙他們構成正確的生物觀。

二、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心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具準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並用心改善,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學習“應激性”概念時,我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用黑板擦敲打講台桌發出聲響,結果學生循聲觀望,這一情景引入後,我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很容易得出應激性概念,“聲響”是刺激,“觀望”是反應,生物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現象就是應激性。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資料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級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絕大多數同學,課後不僅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記得有人説過“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時光花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教學、輔導的重心自然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忙,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從而造成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差的學生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所以,教師要個性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羣體”。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充足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光,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主角。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主角,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帶給了更多的教學平台,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能夠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個性是製作複雜生命現象演示動畫等視聽設備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帶給超多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光、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此刻加強對學生探究潛力、問題解決潛力和應用知識潛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信息潛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資料。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務必有較高研究潛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資料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五、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第一,語言優美。教師的語言應是科學的、優美的。語言是意識的外化形式,抑揚頓挫的語調,優美動聽的語言,既使學生享受美妙的語言,又對物理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描述,言簡意賅的講解,靈活多變的教法,再加上對語言的靈活操作,恰當地運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增強了教學效果,又能使學生在心靈上產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書精緻。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讓學生感到教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書要佈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端莊大方。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激勵和鼓舞,學生會愛屋及烏,學好生物

第三,課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選課件資料。發揮其優勢,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感染力。例如神經興奮的傳導,神經衝動以電流的形式傳導,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電),但它卻看不見,摸不着,學生是觀察不到的。如果靠學生自我去想象,難度是較大的,而藉助多媒體課件用電影的形式展現,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從而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神經衝動的傳導”這一知識點,突破本節的難點和重點。

 六、教學課後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還要透過課後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資料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知識的獲得不是學生自我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的用心、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回顧多年來的的生物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留自我之長,取他人之優,踢自我之短,豐富了自我的專業知識和開闊了理論視野,促成了個人特色教學風格的構成,使自我不斷成長,儘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

生物教學反思9

雖然近年來素質教育提得很響,但農村中學還受會考“指揮棒”的影響。仍咬緊升學率不鬆口,淡化了非升學考試學科的教學。教師把學校安排的生物課挪用於語文、外語、數學、物理等應試科目。而生物專業畢業的教師安排去上語文、外語、物理、數學等課程,而將其它非生物專業的教師安排上生物課。學生家長也不重視學生學習非考試科目。更有學生則把開設生物課視為累贅,表現為:非考試科目的教材從不帶到學校,甚至有的學生把生物課本撕了燒掉、或扔掉,他們有的利用生物課堂來做考試科目的作業,有的背外語單詞,有的看課外書……這是農村中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中學生物學教學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它着眼於全面的提高,它要培養的是既博又專的人才。這就要求考試科目和非考試科目的教學均要抓好。

此外,就發展趨勢來看,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這已經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早在1994年10月國家科委在《迎接21世紀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報告中指出: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的主要技術,21世紀是生物科技的世紀。因此,步入21世紀的我們,更應擔負起這一技術奠基的重任,搞好生物學科的基礎教育,使具有“生命科學”之稱的生物得到重視。

尤其在貧窮落後的山區,在西部大開發中,要有效地利用山區的自然資源和有利條件,振興山區經濟,就需要發展種植、養殖等多種生物產業,在此過程中,生物科學的利用不能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同時,要認識我國的基本國策,搞好環境保護,維護生態環境也是生物學為之提供理論和事實依據。為此在教學中,搞好生物學科的基礎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生物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極為重要的。

我們所居住的山區是西部的貧困區之一。經濟、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後,生態環境較為惡化,而生物教學則可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貧困的原因及脱貧致富的辦法。所以,它將為本地區的脱貧致富、生態建設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作出應有的貢獻。

生物教學反思10

生態系統是國中生物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是聯繫比較緊密的。例如去年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有五月十二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都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所以説關於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以及學習對於學生了解現實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通過現實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識。

因為我校正在進行着教學改革,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不能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相反,教師要做的,是為學生引路,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得出正確的結論。《生態系統》這節內容,單從知識點來看,比較單一。學生需要掌握的就是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的概念和作用。但是,通過學生親自觀察和分析生態系統來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求知的慾望,還能為後面的生產者等成分對生態系統的作用作一簡單的伏筆。在引出生態系統後,我啟發學生通過自己對生態系統的觀察,逐個思考問題,目的在於引出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成分。考慮到對於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這些名詞,學生很難真切地理解,於是,我針對性地提出了幾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對新知識的掌握與鞏固,隨堂的練習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得出食物鏈的概念後,我將“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與“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兩句諺語又提到練習中,他們是否都構成食物鏈了呢?八班的學生相當機靈,在略微思索後,都回答我説第一句不是食物鏈,因為生產者必須是食物鏈的起始點,對於此,我還是比較意外的,因為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居然那麼快。隨後,我又將食物鏈上升到以人為終點,請同學閲讀小資料:汞與水俁病的內容,並進行討論交流,此舉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增加趣味性,更多的是為説明人類亦是生態系統一員,破壞了生態系統等於毀滅人類自己,為之後的教學作鋪墊。

回顧這節課,不管是從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還是課堂上學生的反映來看,還存在有以下一些不足:

本節內容涉及知識點較多,量比較大,且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因此,在課堂中,沒有給學生太多的活動時間,包括幾個討論的練習題,時間比較緊促。幸好,由於八班學生的思維較快,因此在時間上,還算基本把握住了。

總的來説,這次的組內教研課,不管是從教學過程還是課堂上的控制、學生反應來看,都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繼續邊教學邊反思,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水平。

生物教學反思11

11月15日,本人聆聽了東方鐵路國小孫彥潔老師的一節國小五年級的音樂課,課題為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教材第九冊《節日之歌》。該課的教學流程分八塊:

①聽唱《祝願歌》,做唱遊等活動,感受愉悦、快樂、興奮的音樂情感;

②從《祝願歌》中找節日。一是從歌曲聯想到的節日,二是從歌詞中找出類別節日;

③老師介紹四個節日(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軍坡節),並作具體詳細描繪,引出學生搶説搶評各類節日;

④聽歌曲,説節日。(《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當兵的人》、《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新年好》);

⑤從歌曲中找出以上歌曲的特點。

1、主題鮮明,

2、屬祝願類歌曲,

3、節奏型的相對典型性。同時引出知識點,並就學生演唱存在的不足,從節奏、情緒、內容上做具體引導;

⑥歌詞即興創作;

⑦用自己熟悉或擅長的方式表現某節日;

⑧給表現優秀的組或個人頒獎。

  該課的內容流程自然豐滿,有創意,加上採用了科學的引導方法,使整堂課效果甚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明確,能讓學生從音樂聆聽與音樂實踐中感受節日的愉悦氛圍,做到了身心體驗,參與感受。

2、教師使用的方法,適合學生的特點。聆聽判斷,分組評比,感受節日、分析歌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3、教師聲請並茂,身心投入,進入角色,感染學生。教師的生動表情、親切的言語,與同學朋友般的交流,是這堂課的最大閃光點。

4、歌詞即興創作,是本課的一個創意。歌詞的即興創作安排在充分體驗節日之歌的後面,是節日之歌情感的進一步延伸,發揮了學生的豐富想象是課堂生成的巧妙體現。

5、讓學生通過一種方式來表現音樂(節日之歌)的主要情感,給予了學生充分的創作空間,無論是用那種方式(演唱的、繪畫的、朗誦的、舞蹈的),均是學生在課堂基本情感下的個人才能的即興發揮,是常規音樂課堂教學難能可貴的。總之,該課課堂氣氛濃郁,學生思維活躍,能通過律動的參與體驗,讓學生愉悦地度過美妙的40分鐘,是現代音樂課堂教學,更是新課程所倡導與追求的。

  由本課引發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1、多媒體的運用與農村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權衡。感人,是中國小音樂課堂的靈魂。要做到感人,教師的投入並儘快進入角色是關鍵,不能只是依*製作精良的課件來完成教學。

2、中國小音樂教學目標的思考。音樂課應該給學生什麼。是對作品的充分學習,還是通過作品的學習獲取一種情感?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音樂課堂教學的一個方向性問題,應引起音樂教師的普遍重視。

3、教學流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安排,都要有充分的考慮。為什麼要安排這個內容,有沒有作用,學生感受如何?都應慎重考慮。

生物教學反思12

生物學科特點是知識點散亂,不容易形成知識網絡,因此,許多高三同學下了很多功夫,成績卻提高不明顯,這主要是複習思路不對,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復習方法指導。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主要是做好以下幾點:

一、按照課程標準,指導學生看書許多同學進入高三總複習後,總是把許多時間用在了做題上,而忽略了看書,這種複習思路是不對的。考試考什麼?是考教材,考試內容絕不會脱離書本,脱離課程標準,所以,我們在高三第一輪複習中一定要緊抓住教材,把沒弄清楚的基礎知識弄清楚,在這個基礎上,通過作習題進行檢測和查缺補漏。另外,看書容易形成知識的系統性,這是無論做多少題都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對於高三學生,我的要求就是:迴歸課本。以書為主!做題為輔!

二、指導學生打牢基礎,進行全面複習大學聯考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也注重對能力的考查。而能力離不開知識的載體作用,即能力的形成需要紮實、牢固的基礎知識。只有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才有助於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在解答綜合能力試題時遊刃有餘。所以我們在作題時不要好高騖遠,簡單題,基礎題要保證得分率,這當然需要基礎知識相當地牢固,而牢固的基礎則來源於第一輪複習的看書情況。

三、把握主幹知識,指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主幹就是書上的重點內容,打個比方,就好比一本小説的中心內容,如果讓你把一本小説縮寫一下,這些中心內容當然不能放棄。那麼對於書上每一節的主幹內容在哪呢,比如書上的黑體字,書上本節聚焦,就是主幹,在我們閲讀的時候不能簡單地畫一下就了事,應該先把它記下來,進而理解,與前後聯繫,並要學會應用。不但針對每一節,對於全書來説,也有它的主幹,也就是考試説明中對知識點要求較高的章節。

四、讓學生重視記憶,理解,思考對於生物學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生物是文科,背一背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認為生物是純理科的東西,應該以理解為主,這實際上就導致了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人先記憶後理解,理解不了就算了。有的人是先理解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記不住就記它個大概,我基本上屬於後者。但我不能説前一種是錯的,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學習方法,只能改善,不能強行改變。那麼對於生物學科來説,記憶和理解同樣重要,也就是説,既要理解也要記憶,因為,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只有深入理解、融會貫通,抓住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學懂學透,記憶起來才容易,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才能容易區分。但有的概念太長,光理解了記不住也不行,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時記熟練了,也能幫助理解。另外,在理解和記憶的同時,要勤于思考,做到尋根問底,從而加深了理解和記憶。因此,在帶領學生進行生物總複習時,對於每個概念我不但學生記住,而且要教會學生怎樣對記憶,對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

五、弄清知識內在聯繫,“瞻前顧後”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後,同學們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來了。這時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羣體之間的聯繫(因為生物個體或羣體都是內部相互聯繫,相互統一的整體),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六、及時歸納、總結在課下,經常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是必要的。除了老師在課堂上歸納總結外,在做題時,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和好的思路,以及對知識新的理解,或者是心得體會,最好在筆記本上總結出來,每次在考試前翻看一下,會對你提高生物成績很有幫助。

生物教學反思13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全新的課程理念,新的課程標準,為新一輪課程實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我校新課程實施已近1個多學期,在這過程中體驗到了新課程改革的種種酸甜苦辣,下面就談談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心得與反思。

1、轉變教學觀念,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本着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全組教師參與式的研討,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鑑,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啟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加強集體備課,取得共識,發揮羣體效應,全面挖掘教材,探討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間互相聽課,課後及時組織評課,傾聽教師的意見。通過聽課、交談等途徑將教師一些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小結。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學方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

2、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合理地開發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特徵,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最大的變化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每章節由章首頁、若干節、本節小結和自我檢測四個部分組成。每節由問題探究、正文、旁欄、練習四個版塊組成,旁欄又安排了“相關信息”、“知識鏈接”。每節課均以“問題探究”開始,通過觀察圖片、創設情景、討論問題進行課堂導入,這些情景、問題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步步深入,引導課堂內容的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或展示圖片等手段,發揮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説。“本節聚焦”是一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相關信息”是對正文主欄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知識鏈接”是不同章節的前後呼應,形成概念間的邏輯聯繫。對正文中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與討論”多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操作、去試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每章節後面都編排了些習題,這些課後練習和章檢測題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與生活實際聯繫的練習題,特別是增加一些活題,如技能應用、拓展題,有一定難度,既有思維拓展,也有知識用,還有某些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等。對於這類習題採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觀點,再由學生進行相互評價,最後由老師加以點評,從而使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保證實驗課的數量和質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要保證實驗課的數量。《分子與細胞》中的實驗一共有9個,有些實驗受到實驗條件的限制,無法實施的,我們採取的措施是看實驗錄象,如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在保證數量的前提下,更要保證每次實驗的質量。一旦實驗課安排不妥就會事半功倍,經常出現學生到實驗室圖個熱鬧新鮮,而學不到任何東西的現象。因此我們在上實驗課時,一定要做好二個環節———實驗前的預習引導和實驗後的總結交流。讓學生預習好實驗原理和實驗目的,並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切忌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地克隆課本的實驗步驟。實驗完成後,讓學生完成一份實驗報告,並且把實驗結果以實物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現在實驗報告上。實驗報告不是對實驗過程的簡單記錄,而是將具體的實驗現象,分析為什麼得出這個結果。不管實驗成功或失敗,都要分析原因,進一步總結並在班上交流。通過這樣一節完整的實驗課,既有利於學生基礎知識原理的建構,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科學、作科學,更加有效得促進能力的發展和情感價值的養。

4、組織好探究性學習,促進能力的發展

《分子與細胞》中有四個探究性實驗,這些探究活動改變傳統注入式或啟發式,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一開始對於這些沒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動,我們確實很是費了腦筋。怎樣開展這樣的課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的能力有限,結果定是一片混亂、一無所獲;還是像傳統驗證性實驗一樣給個經典的套路,直接告訴答案,死記硬背下來?那樣的話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這些課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經過我們備課組的共同探討,我們對探究性實驗採取兩種手段:

1、設置恰當的問題情景,引發有價值的課堂交流。

2、營造複合型、多元化的課堂交流氛圍。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資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通過這些現象和知識點的聯繫,從而提出問題。學生對生活的問題很感興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問題的答案,有了問題之後老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蒐集資料或者設計探究方案,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5、多元化地評價學生

新課改對學生的評價不在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而是本着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理念,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經過備課組的多次研究,本學期我們的評價內容包括模塊考試、單元測試、實驗技能和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作業、課後作業、課堂表現)。

生物教學反思14

生物課是經常要做實驗的。但是由於條件的限制,再加上學生平時缺乏訓練,動手操作能力有限,因此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探究任務。而教師面對人數眾多、時間有限這一現狀,也不能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逐一進行指導,以致實驗課效率不高。為了真正達到實驗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可培養部分學生作為實驗教學的得力助手,協助教師進行實驗指導,及時彙報學生探究過程中存在的誤區,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實驗課的效率及教學質量。

一、 選擇合適的助手

選擇一個合適的助手至關重要,只有一個得力的助手才能發揮他應有的作用,協助教師完成實驗任務。選擇合適的助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助手必須品質好,威信高

2、助手要具有一定的專長

二、培養出色的助手

要選擇得力的助手,教師平時必須注意觀察,從課堂學習和生活中瞭解、物色。當然,開始選擇的助手能完全符合以上條件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教師的耐心培養。

1、經常對助手進行思想教育

2、培養助手的工作能力

3、經常樹立助手的威信

三、使用得力的助手

培養助手的目的在於使用助手,使用助手也是培養助手的繼續,同時,在使用助手的過程中又能加強對助手的培養,不斷提高其工作能力。

1、幫助教師和同學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2、發揮小助手的積極帶頭作用

3、協助教師做好實驗指導

綜上所述,選擇、培養並使用好得力的助手,對實驗教學有較好的推動作用,不僅提高了實驗課的教學效率,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在這同時,決不能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使用助手要從實際出發,決不能讓助手全權代替教師,助手只能是協助教師進行實驗的幫手,而不能是實驗課的主導者。

生物教學反思15

國中生物新教材學生課堂實驗共37個,這充分體現了生物教學大綱指出的“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努力創造條件,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克服困難,完成大綱、教材規定的課堂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的責任。自己經過三年的國中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1、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採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七年級、二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對實驗陌生。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上顯微鏡使用一課時,提出醫生對貧血、癌症等疾病的診斷,除看、問、查以外,還要通過化驗,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病理診斷,才能得出結論。沒有科學手段會使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介紹顯微鏡在工、農、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態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於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

2、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範操作。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範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範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於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一、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二、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釐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範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範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着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糾正扳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象。用完顯微鏡擦乾淨外表。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製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瞭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後強調注意事項。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氣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氣泡與細胞的區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亮白,輕壓變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製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在光鏡下看不見),然後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

 3、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範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如在解剖鯽魚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認為解剖完了,實驗就做完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前編好實驗指導,要求學生預習實驗時準備好硬紙板,在一定的位置寫上鯽魚各器官、系統的名稱。做解剖鯽魚實驗時,先讓學生觀察魚的各種鰭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後,按步驟規範操作解剖,將觀察後的器官,系統解剖放在硬紙板寫好的相應位置上,並在實驗指導的空白處填上相應的結構及功能,教師檢查評分。我在下一節課前5分鐘小測驗,結果181名學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餘在80分以上。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動眼、動腦、觀察、分析思維,培養了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4、對教材要求掌握、難度大的實驗進行考查。

我在班上進行了實驗考查,如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探究種子成分,鯽魚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結構後,對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進行考查,這個實驗既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又考查了臨時裝片的製作,也考查了對細胞結構的認識,為後面的生物實驗打下基礎。我參照了高中畢業生物實驗考查《顯微鏡使用和臨時裝片製作》的方式及評分標準,三分之一的學生在5分鐘內完成,評90分以上;多數在8分鐘內完成,評80分以上;極個別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評60分。這樣通過實驗考查,促使學生認真預習、複習、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差的學生及時發現,加強個別輔導,做到人人過關。這樣克服實驗儀器少、學生多、難於動手的矛盾,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生物課的興趣。綜上所述,通過實驗教學,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認真的科學態度,發展智力,提高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提高了生物教學的質量。

通過幾年的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我體會到生物實驗課對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自己決心將實驗課的改革,繼續深入進行下去,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