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生物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欄目: 生物 / 發佈於: / 人氣:1.74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是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問題提出的策略,探究實驗的設計,知識檢測的方法,都能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

以下談談我自己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教學中所採用的,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的方法。

一、課題導入

本節課所要講的新知識是,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和適應》課題到導入,我採用了圖片切入即複習了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又導出了本節課的課題,以及利用多媒體效果進入教學主題的方式。

展示長頸鹿生活圖片:讓學生討論以下兩個問題1、長頸鹿生存在複雜的自然環境中,會受到哪些生態因素的影響?2、按照生物進化理論,什麼樣類型的個體能生存下來?引出學生的思考,看到了長頸鹿學生就會思考長頸鹿的生存需要受到哪些條件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頭腦中會自然而然的回想起在第二節中的重點“影響生物的環境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光、温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另一類是與其相關的生物因素”以及相關內容。這樣一個思維情境的創設,會吸引了每一位同學,使學生的注意力不僅能快速的集中到課堂來又能引出在自然環境中,各種因素影響生物,生物在生存發展中不斷適應環境,也影響和改變這環境這一主題。

點題,採用課件展示四張圖片:“沙漠中的駱駝”、“荒漠中的駱駝刺”、“寒冷海域海豹的皮下脂肪”以及“旗形樹”,通過對背景的描述讓學生能夠認同生物的生活需要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如果沒有適應那麼生物很難生存下去。從而導引出本節第一部分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利用多媒體導入教學,圖片鮮明,環境真實,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望。

我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上,設計了明顯的清晰分層教學。我所給出的圖片和示例全部都是把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動物對環境的適應全部分開描述,並恰當的引入“擬態”、“保護色”以及“警戒色”等概念來加以説明。從而使學生能清晰理解到無論是植物或動物只要是生物要想生存就必須適應周圍的環境的變化這一理論,並引出了生物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這一結論。利用分層問題的創設,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每一位同學都有問題可思考,無論是學習優秀的學生還是學習有困難學生,都能產生相應的學習效果。

二、探究活動的設計

在肯定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同時,試問學生“那麼生物對環境會產生出影響來嗎?”從而引出第二個主題,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和探究實驗: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在大屏幕中給出“裸地”、“草地”和“茂密灌木叢”的圖片讓學生對三者的植被覆蓋情況加以對比。並要求學生在瞭解和閲讀教材20頁內容的同時對以下四個問題加以解答。

1、為什麼選擇測量以上三種的空氣濕度,它能説明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2、裸地、草地、茂密灌叢濕度又有什麼區別?你能假設嗎?

3、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水坑,測量時乾濕計能直接放在旁邊嗎?測灌木時,能直接放在地上嗎?

4、每次測量是否應多測幾次,如:在裸地分3次測濕度,然後計算出平均值作為測量數值?

請學生分析,完成以上的分層思考題。

利用給出的相對濕度和時間之間的分析圖,為學生創設一個參與觀察探究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有自己去分析去探究,並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也設計了分層,問題由簡單到複雜,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提問,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探究,都有事可幹。對複雜問題的探究我設計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為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創設了平台,同時也會提升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深度。並將清晰地動植物分層説明貫徹到底。

三、教學檢測擴展知識

一般的教學往往要採取課後檢測來檢查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這節課的引導中我也沒有例外但我採取了把具體化的題隱藏起來,而只讓學生去選擇所選擇題目的編號的方式,因為這樣的選題方式很像電視中的《開心辭典》或者《幸運52》這樣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了起來,課堂變的十分活躍。

而在這節課的設想上我還希望除了以檢測題的形式考察外,還希望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理論運用實際的檢測情境。比如將一株生長狀況很差的盆栽花卉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為我的花卉設計一個拯救方案,並談談方案設計的依據,全班討論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這一檢測情境的創設給學生一個將理論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這樣不僅檢測了學生對當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鍛鍊了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面對美麗的花卉即將死亡這一事實,每一位學生都會情不自禁的憐惜它,都想改變它的生活狀況,所以方案設計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會非常高,表現了對這件事的極大興趣。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理解到環境如何影響生物,又可以使學生清晰的意識到生物要想生活就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果不能適應環境自然就會被環境所淘汰。但由於時間的關係在課堂教學中並沒有完成這一體驗過程對此我深表遺憾。由於本檢測過程即是檢測過程又是學生的一個積極的參與學習的過程。所以總的來説,其實教學後的課後檢測有沒有效果,還需要有心的教師認真的設計創設情境來達到最為理想的效果。

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需要教師用心的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用創設的精彩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讓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這也許才是一節讓教師沒有遺憾的教學經歷。而我也會為了這一目標而會不懈努力。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2

一、教學的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有效的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並且自我創新大膽設計的探究實驗,也讓學生得到良好的鍛鍊。

2、新課開始利用視頻《從外太空看美麗的地球》讓學生感受到地球的美麗,讓學生有了保護地球的願望。新課結束用一首環保公益歌曲《為未來吶喊》讓學生深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3、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材料,正確的設計並完成模擬酸雨對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到酸雨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能夠再一次體驗探究實驗的基本過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多為學生提供探究的因素,讓學生體驗知識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感悟。深刻的認識到環境污染問題危害的嚴重性,解決了本課教學中學生設計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模擬實驗操作上並沒有什麼困難。通過教師分析,學生能夠清楚地觀察到模擬酸雨中的種子萌發的情況,學生交流的非常好。這樣有一定的視覺衝擊,能極大激發學生興趣。

二、教學的不足之處

通過教學回顧,梳理,感覺到存在一些不盡人意地方。

1、教學上的時間控制應加以注意,特別是實驗課的時間。今後要在這方面多研究方法。

2、實驗中模擬酸雨的ph值選擇上不太嚴謹,我選擇了一組ph=3,而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3、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願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願意思考,遇到問題不願意努力解決。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3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是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問題提出的策略,探究實驗的設計,知識檢測的方法,都能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

談談我自己在《環境對生物影響》一節教學中所採用的,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的方法。

一、課題導入

本節課所要講的新知識是,第十六章《生物與環境》,第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課題到導入,我採用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切入課題,以及利用多媒體效果進入教學主題的方式。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課前我的導言是,“五一長假,去你們哪兒了?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同學都會思考他五一長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們的頭腦中就會自然形成,“生物,環境”相關內容。這樣一個思維情境的創設,吸引了每一位同學,使學生的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課堂來。

2.採用多媒體導入:請同學們欣賞幾幅自然風光,“水中,遠處帆船,盛開的荷花”“東北虎在森林覓食”“土壤中的蚯蚓”欣賞後提出問題,“圖片中的生物離開他們的環境,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學生回答“生物離不開環境”,進一步提問“三者的生活環境有那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導引出課題:第十六章生物與環境,第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利用多媒體導入教學,圖片鮮明,環境真實,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望。

問題情境的創設,設計了分層。所有同學都能答上來“生物離不開環境”,但三者的生活環境相同點和不同點不是所有學生能根據現有圖片分析出來的。利用分層問題的創設,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每一位同學都有問題可思考,無論是學習優秀的學生還是學習有困難學生,都能產生相應的學習效果。

二、探究活動設計

播放東北虎森林捕食的視頻。請學生分析東北虎的棲息環境的組成因素,完成相應的分層思考題及《實驗報告冊》。

利用視頻為學生創設一個參與觀察探究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有可能去探究,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也設計了分層,問題由簡單到複雜,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提問,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探究,都有事可幹。對複雜問題的探究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為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創設了平台,提升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深度。

三、教學檢測擴展知識

我們往往要採取課後檢測來檢查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在這節課沒有采取往常的檢測題的形式,而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理論運用實際的檢測情境。將一株生長狀況級差的盆栽花卉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為我的花卉設計一個拯救方案,並談談方案設計的依據,全班討論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這一檢測情境的創設給學生一個將理論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這樣不僅檢測了學生對當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鍛鍊了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面對美麗的花卉即將死亡這一事實,每一位學生都情不自禁的憐惜它,都想改變它的生活狀況,所以方案設計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非常高,表現了對這件事的極大興趣。這一件檢測過程又是學生的一個積極的參與學習的過程。所以我想,我們的課後檢測有沒有效果。還需要有心的教師認真的設計創設情境來達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需要我們教師用心的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用您創設的教學情境引領我們的學生,讓他們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4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對蚯蚓的身體特徵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植物如何適應生存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新課程標準》“生命科學”中“生物與環境”這部分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以後學習“生物的多樣性”提供知識的鋪墊。

在本課中,教材作出了這樣的安排,首先提出問題: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動物也是這樣嗎?接着引導學生猜想蚯蚓喜歡生存的環境。然後引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並指導學生做探究實驗,記錄觀察結果,根據記錄數據進行合理解釋,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後引導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及生存環境的圖片,討論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並列舉其它事例。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冊《蚯蚓》一課中,已經學習了蚯蚓的身體結構及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對蚯蚓認識的進一步延伸,是認識動物選擇環境的一個知識突破點。同時學生對於科學實驗有着異乎尋常的熱情,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的設計和課堂組織就至關重要。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通過實驗,瞭解蚯蚓需要潮濕、黑暗的生活環境。並瞭解所有動物生活都

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認識環境對動物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認識並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能夠利用對比實驗來研究蚯蚓對環境的選

擇,並把這一實驗方法用於以後的科學學習和研究中去。

2、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和“實驗——收集數據——合理解釋”的實驗過程,並培養科學探究的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繫的,培養學生愛護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運用對比實驗研究、認識蚯蚓需要的生活環境。

教學難點是:設計對比實驗並應用對比實驗研究蚯蚓對環境進行選擇的過程。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5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然後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學習中借鑑了別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認為必須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獨立完成作業,讓新課程理念下的生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提高教學效率。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從一個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生物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表面上看似乎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生物教學只是告訴學生“是什麼”和“如何做”就行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的。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總之,在國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一切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指導。

第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讓學生在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第四:生物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主線,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眾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被公認為“鍛鍊思維的體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就成了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以“問題中心”的心理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路,交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6

本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首先學生在思考討論中提出問題,再通過小組合作,設計並實施實驗方案解決問題,教師的作用則是提供材料,適時引導、點撥,真正做到學生主動參與、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該設計適用性強,較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的熱情,基本達到了預先確定的教學目標。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提出的問題存在一定的發散性和不確定性,而且各小組成員的領悟能力也不均衡。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7

本單元教材內容主要圍繞生物同環境的關係組織教學,這章內容主要講了二者之間的四層關係:即生物依賴於環境、環境影響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但從前幾節課題來看本節課題顯得和《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似乎矛盾,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怎麼生物又能適應環境呢?在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時,我並未有所深刻的思考,只是就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在閲讀本節教學參考時提到這樣一句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暫時的適應而不是永久的適應。因此在教學時,我就這句話給學生做了板書和強調。在理解二者關係時沒有認真思考,這點做的很差勁,這説明自己在對教材的深入研讀還不夠深入。但本節課在教學中,也有做得較好的地方,就是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處理的比較好。

在教學中,我運用達爾文的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意義引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達爾文提到:“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我給學生講到:當今的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大家未來面對就業問題也是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成為競爭中的強者?從眼前出發,從我們的學習着手。在現在各科任老師的教學方法下,你們怎樣快速適應教學環境,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同時學會思考,學會調試自己的情緒,快速適應學習環境,使自己的學習得以穩步提升。本節在教育學生情感方面做得較好。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8

經過我們一年的訓練,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方案上幾乎沒有困難。雖然有的同學還不能將所有的步驟都描述得很嚴謹,但在大家的討論和補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實驗操作上,由於我們要求學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學生由於沒有適當的實驗材料(特別是新鮮的種子,糧店裏買的豆子等發芽率太低)而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在有的班級裏,我們為學生提供了新鮮的小麥,試驗效果就很好。

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願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願意思考,遇到缺乏試驗材料等問題不願意努力解決,“等、要”的情緒比較嚴重。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9

“學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本章節的教學中,我無時無刻不體會到這一點。經過我們多年的教育、媒體輿論多年的宣傳,再加上北京學生關心大事的傳統,學生在環保教育中投入的熱情是很讓人鼓舞的。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都能侃侃而談,講出很多環境保護的故事和措施來。這使得課堂的討論很活躍。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有很多缺憾:

首先,很多學生缺乏精確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問題的分析往往只憑借感覺。這使得調查報告很不深入,甚至根本不能説明問題。更有一些同學是由於懶惰,所以完全憑藉猜測拼湊的報告。這就需要教師審查小組的調查提綱,幫助小組完善提綱,還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小組分工合理落實。

第二,只會坐而言,不願起而行。有的同學在訂立環保公約的時候説的頭頭是道,但是卻缺乏行動。建議課任教師應該聯繫班主任,在班級訂立環保公約應該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隔一段時間應該組織自我評價和集體評議。這是培養學生品德的一個好機會,所有的教師都有責任。

第三,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轉變人們的思想是環保的關鍵。為了使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需要爭取學校的支持。一來要形成全校的宣傳輿論,二來可以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如環保共約宣傳欄),三來應該將環保工作和優秀集體、優秀個人的評選結合起來,四來可以為學生創造參與環保行動的機會。

環境保護是百年大計,任何一個真正關心國家、社會前途命運勝過關心自己的人必然關心環境問題。一個真誠的教師可以感染無數學生。讓我們滿懷熱情,講好這一課,影響更多的人,這是我們教師能為環保事業貢獻的最大的力量。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注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也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注意倡導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鬆、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係是“平等關係。而且本節課的整體設計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主要優點表現在以下幾點: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開展討論交流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不足之處: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於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後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1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有兩點。其一,要注意及時而客觀的學習及實驗評價;其二,必須要求學生盡力備好鼠婦,對於我這裏的學生,捉鼠婦的好奇心有,但極少學生能捉夠10只以上,更多的是根本不知那裏有,捉不到,一個班有時只有一兩個同學抓到三五隻,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改用了學生很容易準備的材料——小鯪魚,這樣保證了每組都能參與。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些同學就會對生物課有失落感,一節課盡是看別人學習探究,改材料後學生也很喜歡小鯪魚,很有成功感,氣氛熱情高漲,更自覺地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提高生物學的興趣。

課前還讓學生把採集小鯪魚或買魚的過程用相機錄下來,讓學生體驗小鯪魚的生活環境,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捉魚買魚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事半功倍。生物學貼近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學生知識儲備還不夠,還不具備完善的生物科學探究的技能時,要用實際生活中的事例,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地逐步引導,漸出真知,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以達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2

七年級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合作意識淡薄,但學習熱情高,對本節內容瞭解不夠,但是對於統計數據的方法(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在國小有所接觸,只是運用得少,從沒接觸過乾濕計,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學生有室內養花等經驗常識

我們的探究結果是:裸地一天內的温度和濕度變化最明顯,中午濕度最小;草地、灌叢的濕度較大,灌叢的濕度大於草地的濕度;草地、灌叢中午濕度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於草地温度高於灌叢温度。我們的探究結論是:植物影響空氣的温度和濕度。

同學們對她的彙報報以熱烈的掌聲。她謙虛地説:“同學們對我們的探究有何問題,請批評指正。”思維敏捷的孟月説:“你們調查的是植物對空氣的影響,為什麼還要測量裸地温度和濕度?”王曉貞説:“這是與草地和灌叢作對比。”於是我趁機指出科學研究應有對照實驗,才能保證結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實驗前應確定變量而且保證變量只有一個。你們組是如何保證變量只有一個呢?”“出發前我們共同對錶,定好測量時間、間隔時間和次數。”“不同的組所測的數據不太一樣,那麼以誰為準呢?”孫子豪問。這時我沒有説話,而是用鼓勵的目光看着同學們。活潑的張明朗説:“每一個組的數據都可能有誤差,應該計算小組的平均值,這樣誤差會小些。”他的觀點得到同學們的認可。我乘機引導“那麼全班的測量結果呢?”於是各小組紛紛彙報數據,並很快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值,並得出結論。“同學們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分析處理數據是科學工作者必須有的科學態度。處理的方法很多,同學們用圖表、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等進行處理,老師要祝賀你們又掌握了一項本領。為什麼草地、灌叢中午的濕度大於早晚?哪位同學能解答?”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觀點。於天樂説:“是因為植物會吐水。”“因為植物會吸收光。”同學們爭論不休。於是一場討論又開始了。經過老師的引領和激烈的爭論最後形成結論,即植物通過蒸騰作用由葉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氣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氣濕度大。

我接着又真誠地説:“同學們,於天慧是一個非常善於觀察的學生,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們小組的論點。”於天慧等來到講台前,她説:“我們測量的結果與前幾個組大體相同,但是在我們測量探究的時候發生一件事,請同學們幫我分析一下原因。上週六我組準備到市一中校園測量,我們剛出教學樓,一陣大風颳來,塵土飛揚,夾雜着紙屑。頓時校園內一片灰暗。我們趕緊捂着嘴跑到了學校對面的市第一中學,那裏卻是另一種景象――幾乎沒有風,而且空氣讓人覺得很舒服。而我們自己的校園呢,校門前風沙卷着廢紙、廢塑料袋打着旋,我們往返兩次對比兩處的場景。我校與市一中只一道之隔,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呢?誰能幫我們分析一下?”同學們躍躍欲試,高舉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希望於天慧能叫到他。我沒有阻止。這時榮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説:“那是因為我校校園內沒有植物,而一中校園內四周都是植物。”於天慧高興地説:“你説對了。那麼如何解決呢?”孟繁志説:“多植樹,多種花草。”“你的建議很好。”“我組除測量乾濕度外,因以上原因又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我校與一中的植被差異:

通過調查我們進一步瞭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氣濕度外,還可防風,綠化環境。為此我們設計了未來校園的綠化方案。”於是他們把未來校園模型抬到台前,並描繪未來的校園,重在突出環保理念(綠草地、隔音牆、體育館、生物園等),並體現了中華民族龍的精神(龍頭噴泉)。同學們為他們的執著精神所感動。我也激動地擁抱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第6組的代表樑雪來到台前説:“我同意以上各小組的觀點。我組的測量數據就可以證明。我們的題目是測量室內空氣濕度和温度與植物的關係。我們分別測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濕度,結果如下: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植物能增加空氣的濕度。我建議居室內應放些植物。”張強突然站起來説:“我不同意你們的觀點,據我所知居室內養花並不好,花與人爭奪氧氣。”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反對,有的贊成。那麼究竟好不好呢?我靈機一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通過巡視發現學生對植物是吸氧還是放氧搞不清楚,於是適時點撥,最後終於達成共識,認為白天卧室內可以放植物,因為植物不僅能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而且還能增加空氣濕度;晚間不放植物是因為植物晚間只進行呼吸,與人爭奪氧氣。心靈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師生關係,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我激動地説:“我祝賀你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懂得尊重他人,並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你們逐漸成熟了。”“老師,我還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植物不僅能影響空氣的濕度,還有許多作用。”“那好,你來説一説吧。”“我在少兒百科全書中看到圓柏這種植物能分泌殺菌素,能淨化空氣。”張文軒的觀點又啟發了更多人的思維……

〖小結

同學們又將自己收集的資料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和分享。然後歸納出植物能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塵、殺滅細菌、阻降噪音等。學生通過親自測量、質疑、討論,認同了生物影響環境的觀點。最後通過開放式作業(常聽人説:齊市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6個月,你如何認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留下了進一步探究的空間。

〖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設計並實施了本節教學,使我對探究式教學及對學生都有了新的認識。我的感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點。

第一,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着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又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徹底更新觀念,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使自己成為幫助者、指導者。教學就是使學生更好地生活。

第二,不要低估學生的潛能,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可塑性極強,而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潛能發揮的前提。應給他們充分的空間和時間,積極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讓他們進入社會、接觸自然、感悟人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第三,在使用教材上應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應多層次開發教學資源,本節課開發和挖掘了學生生活資源(居室內空氣與植物的關係)、社會資源(本市及我校氣候乾燥現象及解決辦法)及教學資源中潛藏的人文資源等,尤其是課堂上新生成的資源更是可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研討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形成了許多新的觀點,並從不同的層面探究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處理測量數據。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教學的空間,使學生增長科學知識的過程也成為人格健全、發展和塑造的過程。

〖教學點評

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生活中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説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本教學設計課程資源是豐富且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探究。教者從探究“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温度和濕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課程資源,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家庭背景和知識積累――家裏養花與空氣濕度的關係、對第一中學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調查、感受和建議等基礎性的課程資源,特別是教師注重捕捉在互動質疑中生成的問題、觀點和方法――草叢和灌叢中午的濕度為什麼大於早晚的濕度、有誤差時怎麼辦、實驗變量的設計、數據統計的方法和同一風力下的兩種環境等等新生成的課程資源及挖掘潛在的人文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使學生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植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的意義構建,形成解決“校園風沙乾燥”“室內乾燥”等實際問題的心向和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聯想、生成創意――合理化的建議等,更使他們深深地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和價值。在探究第一中學校園植被對空氣的温度和濕度的影響時,卻發現“成旋渦的風沙校園”,這個問題促使學生參與探究,實地進行對比觀察、交流討論、尋找解決的辦法,這無不説明孩子們學習的責任和已形成的環境意識,這不就是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嗎!這定會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習不再是枯燥無味必須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見,教師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索,在愉悦的體驗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環保道德價值觀。

二、科學探究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生命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親歷科學,這成為本教學設計的突出特點。案例中石老師引領孩子們親歷探究的過程,而不是在意其結論,她關注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操作將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識,獲得哪些探究的方法,體驗哪些情感,提升哪些價值觀。這樣學生在探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問所解均在討論與交流、批判與質疑、經驗與享受中展現出來,不時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園環境問題、中午草叢和灌叢的濕度等問題的發現、辨析及解決……這樣的一個“過程”經歷,不僅會使他們感受和理解“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探究“測量不同環境的植被對空氣濕度和温度的影響”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樣的探究、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進入到了生命領域,沒有孩子們親自去嫩江公園、第一中學等地的探究,沒有開發與孩子們生活實際相聯繫的課程資源,又怎麼能撥動情感的琴絃,引起心靈的共鳴,感受探究與創造的快樂呢?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3

在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裏,從人們對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這樣做的目的是強調人體通過自身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沿着科學發展的本來面目更加合理的學習。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材內容:包括“視覺”探究和“聽覺”探究兩部分。現將“視覺”作為第一課時內容講授,分情景導入—眼與視覺—走進生活—近視及預防—課外拓展—我的收穫六個版塊。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體驗式學習法、歸納總結法。着重突出“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分析討論等手段,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分析、思考,同時通過模型、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的東西形象直觀化,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使學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識。

本節課結束後,我反思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l.以學生的發展為方向,在授課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廣泛地開展討論。

2.把重視學習成果轉移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上,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創造性學習以及合作探究性學習。

3.採用學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和畫面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達到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目的。

4.授課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生的觀察能力。

不足之處:

1.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教學內容設置的比較多,可適當進行刪減。比如在講授視覺的形成過程時會形成倒像的內容與照相機的成像原理較難,可刪去;在最後的新課環節—“近視的預防”可作為作業內容,以減少佔用的課下時間。

2.學靈活性不夠。比如在進行“瞳孔大小的調節”實驗時由於天氣原因效果不夠明顯,應適當調整實驗方法。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4

終於結束了自己第一節彙報課,整個人都鬆了一口氣。第一次那麼多老師來聽我上課,忐忑又緊張,害怕自己因為緊張漏講了內容,也非常好奇各個老師對我課堂如何點評。上完課之後,其他老師也給我提出了一些意見,綜合其他老師的建議,我也自我總結了一下。

1.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我這種新手而言,為了上好一節課還是要提前先打好草稿,如何去講解表達知識點,如何用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語言表達能力至關重要。一個老師表達不清楚,學生也聽不懂,整個知識點都會一頭霧水。語言表達出現了錯誤,學生也會起鬨。因為心情比較緊張,所以導致上課的時候有一處的確是出現了語言表達的錯誤,學生也一聽就出來了,讓我覺得非常不好意思。在往後的日子裏,的確需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學會從容面對這麼多老師來聽課的場面,更要加強文字表達藝術。

2.時間利用能力

在上完該節內容的時候,還有剩下一點時間,我便讓學生去做練習。有老師就建議我,剩下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再把課堂總結讀一下,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好的措施,在總結的時候也是用幾分鐘回顧一下一節課的內容,對知識點的記憶的確是不夠深刻,讓學生齊讀一下總結,可以讓每個人都開口去讀,不多不少都能進入一些學生的腦海裏面,而有一些上課容易走神的同學,也能在同學們齊讀的時候,那些知識也不知不覺跑進耳朵裏。所以我覺得在上課時候剩下一點時間,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好這一點時間,讓學生得益更多。

3.課堂控制能力

這節課為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我採用了小組競賽制,學生在課堂中答對一題加一分,答錯一題扣一分,得分最高的小組還會有小驚喜。在這節課上我看到了學生前所未有的積極性,課堂下一個個踴躍舉手的同學讓我非常的欣慰。也是因為同學們舉手得太積極了,所以課堂出現了一點點騷動,儘管我説安靜他們也很快安靜了下來,但是在課堂上控制學生的能力還要繼續加強,否則就很有可能影響到我上課的內容。黃主任也建議我在讓學生做練習的時候,儘量空出一點時間讓一些反應慢的學生能夠有時間去思考。主任説得非常對,如果連續提問,一些學生還沒做第二道題的時候我已經提問了第二道題回答的同學,那其他沒做的同學就會失去做練習的興趣,真是一個很有幫助的建議。

4.學生作業的反饋

在上完課之後,我批改了兩個班的對應練習。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學生對我的課堂的一種反饋,它會告訴我,我的上課方式還存在什麼問題,學生為什麼沒有掌握好這些知識。例如這節課有涉及到“温室效應”由二氧化碳引起,而“酸雨”由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質引起。有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會混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導致的不同環境問題,所以我覺得我的課堂,還需要反覆加強某些知識點,可以使用注意語氣去提醒學生,或者在上課過程中多強調幾次。還有一些應該講解到的內容還是有所缺乏,我意識到這是由於我掌握的考點不夠多的緣故,以後我備課的時候也會盡可能做多點練習,從練習中發現總結該節考點,並扦插到我的課堂中去。還有就是有些學生甚至連非常基本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這是因為學生在我的課堂中走神了。也就是説我這節課還並不足以去吸引學生,提起他們的興趣,我應該在上課的時候除了上好我的課,還要去多點關注那些上課走神的學生。

這節彙報課因為學生的積極配合,上得也是比較順利,但是自己的確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改正,希望以後能不斷從其他老師給我的建議裏面完善和提升自己,打造更好地生物課堂。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2

過去的課堂教學,我習慣於"講授",面對所有的問題更多使用講授法去解決,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感受,主體與主導關係不清;而學生也習慣以"聽"為主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爛漫的孩童逐漸"僵化""老成",隨之而來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泯滅。本學期教學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師生位置轉換,從過去的"權威"位置,轉換成組織者、引導員,似乎像旅遊團中的導遊,帶領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去感受發現和創造後的愉悦。

本次課的教學先安排學生"給生物找個家"的探究活動,主要是為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自己總結得出結論:生物與環境是相適應的。提高資料分析和探究活動,得出生物能夠影響環境。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重新審視。

希望通過長期的努力,使生物課堂教學營造寬鬆、活躍、愉快、平等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學生、教師良好的溝通,使學生直接或間接體驗到科學的魅力。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5

在本節課中,始終貫竄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學引入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圖片資料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列舉大量有關的實例和各自收集的相關資料,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探究實驗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動手動腦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過程,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同學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對“生物適應環境”的處理中,學生不僅例舉了生物的形態結構對環境的適應,還例舉了生物的生理和行為對環境的適應,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這部分佔用時間較多,後面的內容處理起來較緊張。我採用代表發言和資料整理相結合,課後把整理的資料辦成“生物趣聞樂園”板報,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達到較好的效果。

在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開拓創新的教學中,學生也會提供許多信息和資料,若把握不好,也會超時,並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全校搞一個“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的倡議,這不僅鍛鍊了他們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