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生物

國中生物説課稿15篇

欄目: 生物 / 發佈於: / 人氣:1.68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生物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生物説課稿15篇

國中生物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生殖方式既體現了生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又展現了不同生物類羣在連續性方面所表現的發展和進化。本節講述的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也是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一類動物,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並重點突出了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體現了教材中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思路。

二、説學情

從知識角度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之前生物學的學習,已經掌握了比較豐富的生物知識,他們對宏觀生物學更感興趣。本節課主要以生活中常見的蝶、蛾、蝗蟲為例介紹了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學生對此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不繫統、不準確。從經驗認知角度分析,本年齡段的學生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接觸過不同種類的昆蟲,對此也很好奇,這就為本課內容的講授創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説教學目標

1、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舉例説出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異同點;關注昆蟲在自然界及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2、通過觀察活動,培養比較、分析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3、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樹立愛護動物、保護生物的意識;通過家蠶、蝴蝶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滲透德育教育。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本章的教學重點是描述家蠶、蝗蟲的生殖與發育過程。但是對於學生來説,昆蟲變態發育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對其特點要分類準確地描述,比較困難。所以昆蟲變態發育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我將採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授課。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設疑導入,激發學習興趣。通過提問學生“春天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是從什麼變化而來的”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已經知道美麗的蝴蝶是由毛毛蟲發育來的。教師接着提出問題:醜陋的毛毛蟲是怎麼變成美麗的蝴蝶的?此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興趣。

2、新課展開

首先詢問學生有沒有養過家蠶,並在多媒體上展示養蠶繅絲以及絲綢之路的圖片,請學生思考小小的家蠶和我們國家有哪些密切的聯繫。學生在觀察圖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蠶可以吐絲,我們的祖先利用家蠶吐的絲紡織出美麗的絲綢,並通過絲綢之路運往西亞、歐洲各國,不僅促進了貿易的發展,而且傳播了中國優秀的文化。

接下來繼續在大屏幕上展示家蠶生殖發育各階段的形態圖,並向學生提問:家蠶對我們的`生產生活這麼重要,那麼家蠶的生殖方式是什麼?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邊觀察邊討論。學生可以從雌雄蠶蛾交尾的圖片得出家蠶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隨後小組內對家蠶各時期發育的圖片進行排序,嘗試總結家蠶的一生要經歷的時期。我會請幾位不同的學生回答,之後給出明確的答案:家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一下家蠶不同時期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特點。最後請學生閲讀課本上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明確哪些昆蟲和家蠶一樣屬於完全變態。

下面我會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昆蟲的生殖、發育方式都和家蠶一樣?並在多媒體上展示蝗蟲生殖和發育各階段的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剛才學習家蠶生殖、發育的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弄明白下面幾個問題:蝗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生殖?蝗蟲的發育過程有什麼特點?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還有哪些?學生結合多媒體上的,可以從課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為了能夠更清晰地比較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我在多媒體上回播放一張家蠶和蝗蟲生殖、發育的對比表格,並請學生根據自己剛才所學內容填寫。

在上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展示了家蠶、蝗蟲生殖、發育的圖片,學生在直觀、活躍的課堂當中學習知識、提升興趣。最後的表格比較,學生回憶課堂內容,分條填寫,知識要點清晰突出,便於掌握。

3、小結作業

下課之前請不同學生回顧總結本課所學內容,我在必要的時候做出糾正並給予補充。並告訴學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蟲,只要努力,終有一天會破繭成蝶,走向成功。下課之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飼養家蠶,詳細記錄各個時期的特點。

七、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地展示了昆蟲生殖發育的不同方式,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國中生物説課稿2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濟南版x年級x冊第x頁第x章第x節的《x》,現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反思五個方面來説説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後的學

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後面將學習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國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

(2)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七年級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

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悦。

國中生物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完成以後,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廢物的排出途徑有三條,本節所講的為其中之一,故本章內容與前三章聯繫非常密切,互為因果。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新陳代謝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課標》中對本節課的具體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徑。本節內容包括“皮膚的結構”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兩部分。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中增加了一些圖片,視頻,動畫,準備了模型,從而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在問題設計中聯繫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拓展延伸中還介紹了生活小常識,因此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教學目標

學生對於皮膚很熟悉,但真正準確認識的並不多。他們對抽象的理解還存在困難,而對於形象的理解相對要容易一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模型、視頻、動畫的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和理解。新課標指出:人體結構域生理的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適應的關係,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本着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本節課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標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別皮膚的各部分結構,推測皮膚的功能

2、瞭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對人體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圖片、模型、視頻瞭解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2、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衞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皮膚的結構與功能,難點是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由於皮膚在人體分佈的位置和結構特點,使它具有各種功能,汗液的行車和排出過程又是通過皮膚排出體外的,因此將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學生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的,是抽象的,微觀的,以至於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故將其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教法:

1、直觀演示法

2、問題探究式教學法

3、觀察法

學法指導

小組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聲、像、圖、文相統一,真實、形象、生動的展示皮膚的結構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進而上升為理性知識。

2、皮膚的模型:直觀、形象、重複利用

四、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2分鐘)

師生共同認定目標(約1分鐘)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20分鐘)

歸納總結,形成體系(約2分鐘)

達標測評,拓展延伸(約15分鐘)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圖片,炎熱的夏天,小明喝了大量的水,但他的排尿量卻沒有明顯增加。這是怎麼回事呢?從而引起學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測和假設,帶着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師生共同認定學習目標

出示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解汗液的形成,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們皮膚的結構,指導學生對教材中皮膚結構的模式圖和相關文字介紹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上的相關題目。然後展示皮膚結構圖,讓學生辨認各部分結構,檢測學生自學效果,同時也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皮膚的結構圖,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下列六個問題,。充分討論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彙報交流,並嘗試着説明理由,要求學生回答時要有依據,表達思想時注意邏輯性,要條理清晰,運用生物學語言,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本環節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語言組織的能力展示皮膚的結構視頻,對皮膚的結構再認識,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

2、除了具有表皮和真皮兩部分之外,還具有一些附屬結構,如:皮脂腺,毛髮,指甲,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是怎樣的呢?

要求學生自主閲讀教材內容,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通過各組學生的相互訂正和補充,學生就能初步構建關於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識框架。

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讓學生體會其過程,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汗腺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

本環節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結合事例,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3、汗液分泌可以帶走一部分熱量,從而説明皮膚具有調節體温的作用,除此之外,皮膚還具有哪些功能呢,在瞭解皮膚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推測皮膚的功能,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提供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分析討論對其功能進行分類總結,然後播放皮膚的功能視頻,加強學生的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依據實例進行推測的能力,同時也樹立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4、既然皮膚對我們人體這麼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保持皮膚的清潔衞生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則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進行點評和補充,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歸納總結,形成體系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使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五)當堂測評,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佈置作業:為什麼我們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七)生活小常識:增加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國中生物説課稿4

一、教學目標

①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②明確“種”是最基本單位,同時生物的親緣關係是最密切的。

③説出對生物進行分類的依據,瞭解分類等級的意義。

在教學中融入保護動物的思想,形成保護動物遵循自然的思想。

中公教

二、教學重難點

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單位,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

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單位,概述生物分類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都有接收信件的經歷,那麼郵遞員是怎樣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並把信件遞在你手上的`呢?(聯繫實際,説出郵遞員是依據信件上的地址找到收件人的)問題1:信件上的地址又包含着哪些信息呢?(學生積極思考,寫出地址的單位:省、市、區(縣)、街道、住宅、姓名等等)提出問題2:我們如何將大自然中的生物進行分類呢?

(使學生能初步地理解生物的發展,樹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食物的觀點。)提出問題3:我們如何將大自然中的生物進行分類呢?(板書)

(二)新課展開

同學們思考並結合課本自主學習,找到相應答案。(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界、門、綱、目、科、屬、種。)在哪個分類裏面表示他們的親緣關係是最親密的?最小的分類單位是什麼?(種是最小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親緣關係是最親密的。)生物學家是怎樣把不同生物進行分類的呢?同學們一起觀看一個小資料《餓狼尋親記》,看一看狼是怎樣被分類的,他與狗、狐狸有什麼關係?所有的狼都屬於同一個物種嗎?觀看資料,同學們以生物小組進行討論6分鐘,時間到之後有各組的小組代表發表看法。

(每一隻狼是一個動物個體,但所有的狼都屬於同一個物種。郊狼的體型比狼小得多,但是這兩種動物都具有體型較長,眶間部為顯著隆起等特徵,因此它們被劃分到同一個屬犬屬。狐狸的眶間部平平緩,但他與狼、郊狼都具有顏面部較長,吻端突出,爪鈍而不能伸縮等共同特徵,因此被劃分到同一科犬科。虎的爪鋭利且能伸縮,不屬於犬科,但他和狼、郊狼、狐一樣,都具有尖鋭的犬齒,因此它們都屬於食肉目。馬、兔、蝙蝠等動物與狼、郊狼、狐之間的差別很大,但它們都具有胎生哺乳等特徵,都屬於哺乳綱。而這些所有的動物都具有脊椎骨構成的脊椎,他們同屬於脊索動物門的脊椎動物亞門。)狼與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的情緣關係親疏排序?歸納狼在分類中的位置?(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狼這個物種在分類關係上隸屬於犬屬、犬科、食肉目、哺乳動物綱、脊椎動物亞門。)總結得出生物學家對生物分類的依據: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屬等不同的等級。

(三)鞏固提高

1、同學們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演示狼、狗、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等生物,進行《餓狼尋親記》的表演,通過演示找出之間的區別,懂得生物分類的意義即弄清不同生物羣體之間的親緣關係和進化關係。

2、老師引導植物的每種物種也可以用同樣方法歸屬於相應的屬、科、目、綱、門、界當中。讓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得到桃,在分類上隸屬於什麼呢?(桃在分類上隸屬於梅屬、薔薇科、薔薇目、雙子葉植物綱、種子植物門的被子植物亞門、植物界。)

(四)小結作業

師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佈置作業:看一看植物園當中植物的標牌,看看不同的植物在分類上的不同。

國中生物説課稿5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內容。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要求學生理解(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的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先讓學生仔細體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使學生感覺到呼吸的存在。這只是一個粗略地認識。通過對胸圍差的測量和計算進入科學的認識。學生通過切實的測量和計算,完善學生的對呼吸運動使胸廓容積變化的認識。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胸廓的變化,而不是“聽”到胸廓容積的如何變化。對於呼吸運動的完成,通過演示肋間肌收縮與肋骨、胸骨位置變化的實驗、模擬膈肌運動的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對於氣體為什麼能進出肺,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氣體交換後,是經過血液循環的運輸而到達組織細胞的,血液成分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可以加深對第四章中有關血液循環,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概念的理解。

二、説學情

七年級學生求知慾強,記憶方式還是以形象記憶為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經驗,均可成為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同時,由於七年級學生自我總結能力還不強,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師也要在課堂要多加引導。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感知呼吸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2.通過演示實驗説明胸廓容積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2.通過分析同學之間胸圍差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外界氣體如何進出肺,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難點:

1.正確掌握測量胸圍差的方法。

2.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係。

五、説教學方法

自主閲讀法、合作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採用問題導入的方式,師:“我們每個人一來到人世間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呼吸,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後是如何進入肺部的?在肺中發生怎樣的變化?氣體又是如何達到全身各處的?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部分內容。”通過層層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進行積極的思考。同時也很好的激起他們探究的慾望。

(二)新課教學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初步感知:多媒體展示肺結構、親身體驗呼氣、吸氣胸廓變化

教師出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觀看肺的位置結構圖,説出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位於胸腔內,肺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每分鐘大約呼吸16次。

請同學們用手按在胸部兩側,深深地吸氣,細心地體會一下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及肋骨如何運動,在此基礎上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當深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當深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變小。

這樣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整體感知肺的結構,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結合自身,體驗胸部兩側呼吸的變化,一方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此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過渡)剛才同學們僅憑感官感覺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準確呢?是否與科學事實相符呢?我們可以採用什麼方法藉助什麼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呢?

(2)科學感知:測量胸圍差,探求呼氣、吸氣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學生閲讀有關的課文後,一組同學上講台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操作過程,然後組織每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胸圍差,教師從旁提示、指導。通過示範,保證測量的科學、規範性。同時,作為教師也適時的進行引導,從旁協助,最終保證測量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學生實驗:測量胸圍差,用數據證明胸廓容積的變化

測量方法:三人一組(男女分開)、設計表格,做好記錄。為了數據準確,應測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後計算胸圍差。

組織學生討論:

你的胸圍差明顯嗎?同年齡同性別的同學胸圍差有差別嗎?如果有差別,原因是什麼?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嗎?

教師指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後得出結論:

我們的胸圍差(不)明顯。同學間的胸圍有差異,這與年齡、性別以及是否經常鍛鍊有關。胸圍差並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除胸廓前後徑、左右徑的變化外,隔肌的收縮和舒張也會影響胸廓的容積。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探求新知,教師的組織引導,啟發思考等方式,幫助學生培養勤于思考,科學探求的習慣,從而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實驗及多媒體展示

教師演示模擬膈肌的運動實驗,學生討論:小氣球代表什麼?(肺)橡皮膜代表什麼?(膈肌)氣球在什麼情況下漲大?在什麼情況下回縮?(當橡皮膜收縮時,氣球脹大;當橡皮膜舒張時,氣球回縮),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思考談論,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學知識,藉助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更高的學習知識,理解知識。

然後播放多媒體,演示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膈肌的收縮和舒張。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並進行討論:

當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時肋間肌和膈肌是如何運動的?

胸廓容積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邊觀察邊討論,互相補充後做答當呼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呼氣時正好相反。通過觀看多媒體的演示,一方面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後期學生的討論總結,可以很好的鍛鍊他們的合作意識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4)總結提升,課外運用

學生分析、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大和縮小,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形成肺內氣壓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才使氣體能夠進出肺泡。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吸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肺隨着擴張,肺內氣壓縮小,氣體入肺;呼氣時正好相反。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師生的歸納概括,一方面將知識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統性並融入學生已有認知,另一方面也鍛鍊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教師提問題,學生討論:古代有些女子將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緊,以保持苗條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響,體質下降。為什麼?(胸廓的擴張受到影響,吸氣受到影響,不能正常呼吸,體質下降。)以此,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以及學以致用,進而提高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三)總結歸納

師生共同回憶一下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原理及過程。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知識的系統化學習。

(四)拓展思考、佈置作業

學生思考:氣體到達肺部以後發生什麼變化?又是如何到達全身各處的呢?

長期端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階層",習慣於"短暫呼吸"。因為他們長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壓迫,吸入的新鮮空氣尚未深入肺葉下端時,便匆匆地呼氣了,嚴重影響了其健康,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以及課下查閲資料,是否給他們以一定的建議。

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預習下節課內容,為下節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提建議的方式,再次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慾望,讓他們感受到知識可以學以致用,給人類帶來的幫助。

國中生物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無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節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植物的營養繁殖與植物的組織培養。本節課所講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營養繁殖”,主要講解的內容有:讓學生理解營養繁殖(嫁接、扦插、壓條),該部分,最主要地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親自實驗操作學習嫁接技術。除此之外,讓學生了解組織培養,即無性生殖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二、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瞭解,為學習本節內容奠定了知識基礎。生活中,學生雖聽説過“無心插柳柳成蔭”,也見過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數學生對此沒有實踐經歷。所以本節課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嘗試實驗操作,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又能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組織培養對於學生來説比較陌生,但現在許多高校都有組織培養實驗室,網絡上也有實驗視頻。可以讓學生通過視頻形象地感知組織培養技術,同時亦可開展生物興趣小組,讓學生參觀組織培養實驗室。從而讓學生在學會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區別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壓條實驗技術。

3、認識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保底教學目標】其中1、2為保底教學目標,因其是本節的重點內容,考試所佔比重較高,因此將其確定為保底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嫁接、扦插與壓條技術的能力。

【保底能力目標】此處既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營養繁殖,同時亦能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生物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區別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壓條實驗技術。

3、認識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嫁接、扦插與壓條技術的能力。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準備

(1)準備薔薇枝條、刀片、嫁接薄膜。

(2)準備天竺葵。

(3)提前錄製芽接與枝接的實驗視頻。

六、教學過程

[導入]:

1、複習式導入法:【保底教學】因此處內容已講過,因此提問時,着重提問班裏的後進生,擬採用兩大組PK形式進行提問。

(1)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為兩大類:

根、莖、葉是營養器官;

花、果實、種子是生殖器官。

(2)種子的主要結構是胚,它是由受精卵發育來的,因此用種子繁殖屬於有性生殖。

【保底教學】:“卵”易錯字,找後進生到講台上書寫。

2、談話式導入法

[師]同學們,我想大家都聽過“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那同學們想想這就話所描述的柳樹是由種子生長髮育而來的呢,還是由柳樹枝條發育而來的呢?

[生]柳樹枝條發育而來的。

[師]沒錯,植物的生長髮育不是必須依靠種子生長髮育這種有性生殖方式才可以,無性生殖同樣能長成岑天大樹。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植物的無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營養繁殖

<一>營養繁殖

[師]學生自學課本P39“植物的營養繁殖”內容,約1min。

利用多媒體形象展示甘薯、馬鈴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學們,這些植物是如何進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馬鈴薯、草莓莖;

落地生根葉。

[師]很好,那麼根、莖、葉又是植物的什麼器官呢?

[生]營養器官。

[師]沒錯,像這種用根、莖、葉等營養器官進行繁殖的方式叫做營養繁殖。【注】落實學生筆記。

<二>嫁接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P40-41頁中的“嫁接”,約2min。

1、讀圖識嫁接

利用多媒體,展示“嫁接”圖片,讓學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並且理解為什麼要嫁接。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幅圖片有什麼特點?

[生]整棵樹由兩部分構成。

[師]同學們觀察很細緻,這就是“嫁接”的結果。

接上去的枝條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體叫做砧木。

(詳細介紹課本P41頁所展示的圖片中,接穗與砧木的特點。)

接穗(柿樹):產量高、營養價值豐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強。

砧木(君遷子):耐寒、耐寒,但果實小、產量低。

[師]同學們,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要嫁接呢?

[生]獲得更好的遺傳性狀,生長速度快。

2、學生分組實驗:【能力教學】

【注】強調實驗安全,小心用刀。

學生四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薔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嘗試進行薔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薔薇枝條,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實驗過程:①學生觀看老師提前錄製的相關實驗視頻。

②學生實驗,四人一小組,左右兩大組進行PK。

【注】: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獎勵班級儲值金卡。

3、教師提問:

①嫁接成活的關鍵是?

接穗的形成層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

【保底教學】落實學生筆記。

②新生出的枝條開花結果後是水蜜桃還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師演示:

教師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實驗。

2、教師提問:

①扦插在剪取莖段時,為什麼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減少傷口水分過多蒸發。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學】落實學生筆記。

<四>壓條

1、教師講解

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壓條的概念與過程。

2、教師提問

[師]為什麼要剝去半圈樹皮?

[生]在剝去樹皮的部位積蓄有機養料,促進生根。

<五>及時鞏固:

1、以圖區分嫁接、扦插與壓條。

2、營養繁殖與種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麼本質區別?

營養繁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能力教學】此處為重點內容,注意啟發學生,並落實學生筆記。

3、營養繁殖的優勢?

①保持了母體的遺傳性狀;

②比種子繁殖快。

<六>練一練

1、營養生殖與有性生殖的本質區別(D)

A、能否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B、能否進行細胞

C、能否形成生殖細胞

D、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2、一枝原來開紅花的碧桃樹嫁接到開白花的碧桃樹上,新嫁接的

枝條開花的顏色是(A)

A紅色B白色

C粉紅色D紅色和白色

3、繁殖優良品種的果樹、花卉時,為了保持這些品種的優良性狀,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採用(A)

A種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壓條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知識延伸——利用實驗視頻進行講解。

七、隨堂檢測

(一)、基礎達標

1、把馬鈴薯切成小塊種在土壤裏,這種繁殖方式叫做()

A.壓條B.嫁接C.扦插D.營養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現將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後接穗接出的果實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適中

3、下列各項不屬於營養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莖繁殖

C.利用葉繁殖D.用種子繁殖

4、營養繁殖在生產中的益處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後代性狀一致③短期內可以獲得大量性狀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種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學考體驗

1、(20xx福州)“無心插柳柳成蔭”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種

2、(20xx濟南)下列哪一種繁殖方式不能保持果樹原有的優良性狀?

A扦插。B嫁接。C壓條。D用種子繁殖

3、(20xx東營)素有“水果”稱謂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長良好時,會生出一種藤蔓,在藤蔓的端頭又會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這種繁殖方式是()

A種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營養繁殖

八、板書設計

第七節植物的無性生殖

材料:根、莖、葉

營養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壓條

植物的無性生殖

組織培養

國中生物説課稿7

一、説課程標準:

本節課是課程標準中一級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下的二級主題: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中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下冊“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一節是在學習植物的生殖和發育基礎上設置的,旨在讓學生在學習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等問題後,認識昆蟲的主要特點(生物習性、形態結構)、昆蟲與人類生存及整個生物圈的和諧發展的關係,從而瞭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蟲,控制、消滅有害昆蟲蟲,並學會自主探究、應用創新,形成生態觀念、和諧意識。

三. 教學的三維目標

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圍繞學習目標,選出本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根據學習主題創設適合目標達成的學習環境,從而有利於知識的建構。

教學的三維目標 ①以家蠶為例,通過觀察、調查、查閲資料等形式,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②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及特點,認識動物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和諧意識和生態觀念。舉例説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

四.教學的重、難點分析、

①重點: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及特點。

②難點:變態發育的概念、過程及分類。

五、説教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着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想。”我大膽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利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的教學理念。

六.豐富學習資源,創設學習情境

(一)故事導入,為新知識學習“拋錨”目的: (用多媒體手段創設一個研究昆蟲發育歷程與真實相似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好奇心)

《毛毛蟲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裏有一個蜘蛛鞋匠,會用豆殼、樹葉等為動物們做各種好看的靴子,毛毛蟲也想做一雙,蜘蛛考慮到天氣快要變冷了,就給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蟲的腳太多了, 等那麼多的.鞋子做好之後,已經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蟲,就把他的靴子掛在樹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個繭子裏出來一隻美麗的蝴蝶,她看見很多漂亮的用樹葉做的靴子掛在樹枝,就把剛生的“蛋”放在裏面,過了幾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蟲寶寶。

(二)提出問題,突破難重點

達成:①分組自主探究:讓學生分成幾個組進行聯繫實際、閲讀課文、對觀察、思考進行分析、討論題。然後各組選一位代表發表組內的學習認識。教師在過程中引導、評價。

目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引導攻破重點、難點。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合作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過程:

(1)提出思考題:

① 靴子做好了,毛毛蟲去哪兒? (蛹)

② 春天,從繭殼裏出來的蝴蝶是誰? (成蟲)

③ 蝴蝶的寶寶是誰? (卵)

④ 蝴蝶為什麼不認識它定做的靴子?(完全變態發育)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思考討論練習題

( 創設認知衝突,促進知識同化)

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在看動畫的基礎上,參照課本內容,做觀察與思考中的圖片排序。

讓學生在找出圖片正確順序的基礎上,聯繫看到的童話故事,進行比較思維。

學生經過思考、比較後不難發現童話中毛毛蟲的經歷就是課本的插圖,也就自然歸納出昆蟲生活史

總結四個階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蟲(毛毛蟲)—蛹(渡過不良環境)—成蟲(蝴蝶)

(2)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蝴蝶不認識她自己定製的靴子?

學生通過看書、討論和查閲相關資料理解是“形成結構和生活習性顯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蟲的“完全變態發育”的科學概念:,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發育過程中有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的顯著不同,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發育

國中生物説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細菌》,新課標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和落實這一理念,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它關係到教師的課程設計、組織與實施,更關係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

《細菌》一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細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而本節課主要從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以及繁殖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為學生之後學習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進化、傳染病以及預防等內容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國中生物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生物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度教學目標:

首先,我將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定為: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辨別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不同之處;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過生活實例,嘗試推測細菌的來源;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有所收穫,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1.通過了解顯微鏡在細菌的發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同‘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有着密切關係’的觀點;

2.(並能夠)探討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結合課標,我將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定為“細菌的主要特徵”,考慮到學生之後學習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我將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設為“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區別”。鑑於細胞個體微小,難以觀察,因此我將本節課的難點定為“細菌來源的探索歷程”。

二、學情分析

要把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行動上,教師還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對細菌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具備相關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還有待提高。

同時八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對細菌這類生物既熟悉又陌生,這使學生有足夠的熱情來學習本節課

但由於細菌個體微小,難以觀察,這就為學生學習本節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三、教法學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本節課我將以情景驅動學習,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思維的起點;以引導、合作、探究,討論為主旋律,啟發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引導學生將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進行對比,抓住本質特徵,以達到對細菌結構和營養性的準確認識;並藉助多媒體手段,化抽象為形象,最終突破重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成為學習發展的主體。

首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本節課我將以“顯微鏡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過程中的重要性”為起點,向學生講述顯微鏡的故事:“17世紀後葉以前,人們對於事物的瞭解還停留在用肉眼觀察到的層面,直到17世紀後葉列文虎克發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人們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科學家觀察到了人體以及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還發現了許多‘新的’生物”。並提出問題:“17世紀後葉以後,人們利用顯微鏡發現了哪些生物呢?”學生能夠很容易説出“細菌、草履蟲、病毒等微生物,“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顯微鏡下的一隅,來探索細菌世界的奧祕吧!”,從而導入新課。並進行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引導探究,突破重難點。

【細菌的發現】

在導入的基礎上,我將結合圖片,聲情並茂的將列文虎克發現細菌的過程娓娓道來,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細菌的發現過程,從而增強學生對科學發現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當學生處於細菌被發現的激情中時,我再拋出新的問題:“那麼細菌是從哪裏來的呢?”並舉例‘新鮮的肉湯就會因為細菌而變質’來引導學生作出假設,然後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學生髮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設的合理性,以及該如何驗證自己的假設,以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隨後,我再播放巴斯德實驗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細菌來源的認識,駁斥“自然發生説”的觀點,得出正確結論“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最後向學生簡介‘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的事蹟以及成就。加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之間有着密切關係’的認識。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鑑於學生已經知道細菌個體微小的事實,因此我將通過數據對比“大約10億粒細菌才只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來強化學生認識。然後通過展示幾種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總結細菌的形態大致可以分為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細菌形態也可能不同,那麼它們的結構是否相同呢?”我將以此為過渡,引導學生探索細菌結構。

關於細菌的結構方面,我將設置三個對比環節。

首先圖片展示幾種不同種類的細菌,引導學生討論觀察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學生觀察過程中,我進行巡迴指導,及時恰到好處的解決他們的疑惑,使他們通過觀察交流,對比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細菌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基本結構。有的細菌有鞭毛,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

然後通過動畫演示“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來引導學生髮現細菌與動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的主要區別。首先帶領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並着重強調細胞核的結構包括核膜和遺傳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將核膜去掉,通過動畫使學生直觀瞭解細菌沒有核膜,最終得出結論:細菌只有遺傳物質,但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最後,圖片展示細菌與植物細胞的結構圖,通過提示:“植物有葉綠體,因此能夠自己製造有機物”,來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並補充特例“硝化細菌”,幫助學生形成認識——大多數細菌為異養型。

【細菌的生殖】

“細菌是由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那麼細菌是如何孕育後代的呢?”我將以此為過渡,引導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生殖,思考細菌的生殖方式。待學生思考之後我再播放視頻“細菌的生殖”,給學生以直觀的畫面感,這時候,學生將很容易得出結論:細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當學生對細菌的分裂特定有了瞭解後,我再提出問題:“細菌快速繁殖是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那麼當條件比較惡劣時,細菌會不會因此而死亡呢?”然後播放“芽孢—細菌的休眠體”視頻,帶領學生總結:細菌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環境中,細菌會形成芽孢,暫時休眠。因此它們分佈廣泛,無處不在。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在講授完本節內容之後,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要點,並引導學生梳理各要點之間的聯繫,形成知識網絡,從而突破重難點。

為了讓學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係,我將給學生提供素材實例,組織“給細菌的一封信”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細菌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同時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將採用提綱式板書,按順序歸納要點,提綱挈領:

“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須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作為一名即將踏入教育行業的新人來説,我將以此為達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説課完畢,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生物説課稿9

一、教材分析:

(一)説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本節的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6單元《生命的延續》中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4節《性別和性別決定》。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着一種神祕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對上一節《性狀的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中遺傳圖解的鞏固,因此,本節內容對確定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説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要求:解釋人的性別決定。並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XY型為例理解性別決定的知識,説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及人口教育。並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樹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1、重點: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別和性別決定》屬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範疇,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符合課改理念。在前面學習中,學生已經瞭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於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於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與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瞭解科學真相。

2、難點: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對夫婦生男生女的機率如何,在知識聯繫上屬於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遊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學法指導:

(一)學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徵:從年齡特徵來看,八年級學生平均年齡15歲,對什麼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歡死記硬背枯燥的知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注重正確引導學生思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2)知識現狀:本節是在八年級年上期快結束時學習的,學生對生物知識已經有所瞭解,學習積極性相對有所降低,為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生廣泛的、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知識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認知水平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和不同的學習體會,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機率是相等的,對個別學生可能會造成認知上的困難,在綜合運用上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

調節學生的心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願學、樂學、主動學、會學。我設計了激發學生參與的學習的情景,通過學生做遊戲的活動形式來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真正體驗“在學習中游戲,在活動中學習”的新理念。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建構的方法的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我採用讀圖分析、遊戲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男女性染色體對比圖,生男生女遺傳圖解分析,並通過讓學生參與遊戲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取決於從父親中的生殖細胞中所提供的染色體,從而培養學生看圖、讀圖能力和生理空間概念。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一)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設計學生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有利於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又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習情趣教學方法。

(2)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極積思維、強化訓練,倡導合作共學的教學方法。

(3)遊戲法。學生在遊戲活動中學習。

(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二)靈活教法及促進學生髮展的實效性

通過學生讀圖、觀察分析和學生遊戲互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以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學方法又是根據教學的發展不斷調整,動態變化的。

(三)各種教學手段的合理選擇及有效運用

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動畫生動形象結合學生遊戲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國中生物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 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後面學習呼吸、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繫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衞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説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係。

2.概述血液循環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環的意義。

4.説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係及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關係。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環的路線和循環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循環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循環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循環的整體過程和體循環及肺循環環的關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是獨立進行的,匯合於心髒,組成完整的循環途徑。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於理解;討論法有利於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説教學準備:

1.老師的準備:製作的課件,把血液循環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複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循環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複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循環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於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説教學設計:

(一)複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麼? 通過複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 提出問題(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着血流在人體內周遊,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麼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註血液循環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循環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台發佈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髮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結合課件,強化循環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循環的途徑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彙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循環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瞭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閲《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説法對嗎?

回答:這種説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循環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説“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説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循環和體循環途徑分別有什麼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説出這個問題。

肺循環把體循環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並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循環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並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三者關係後,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説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後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叫淋巴循環。淋巴循環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的關係。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循環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後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係,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説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循環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複習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係;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循環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説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國中生物説課稿11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01號考生,我説課的題目是《血流的管道—血管》。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4章第2節。本節主要內容是三種血管的結構功能特點和分佈。血管是對血液知識的延伸,屬於血液循環系統的重要器官,又是學習血液循環途徑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説學情

國中生好奇心很強,而且本節內容與人的身體息息相關,所以學生會有很大的興趣。生活中學生都有受傷出血的經歷,利於他們理解本節課的內容。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能夠分辨血管兒的種類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內的流動情況。

(2)通過製作血管模型,提高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實驗過程中膽大心細,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情況。

(2)能夠準確區別三種血管,瞭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難點:理解毛細血管的結構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

五、説教法學法

從學生的自主學習出發,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跟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聯繫在一起,加深對血管的認識。

學生經過分組合作探究法、觀察法、分類比較法,主動地進行學習。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生活情境導入。播放醫生處理不同血管出血的視頻,進行提問:

視頻中的醫生對不同出血的傷員採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出血情況呢?人體有幾種血管呢?血管中血流的情況如何?

2、新課展開

本部分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第56到57頁的實驗步驟。接着播放實驗視頻。學生通過閲讀教材和觀察視頻能夠了解本實驗的要點,如:小魚要用尾鰭色素少的,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用浸濕的棉絮把小魚的鰓蓋和軀幹包裹起來。能夠區別出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三種血管,這樣的設計主要是提升學生的自學、合作精神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第二環節是探究三種毛細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首先出示課件,演示動脈血管的結構、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教材總結出:

(1)動脈的結構和功能是管壁較厚,彈性較大,管內血流速度快。

(2)動脈是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的各部分。教師介紹動脈一般分佈較深,多數看不見也摸不着,但有些分佈較淺,比如頸部及腕部內側能夠摸到搏動的.血管就是分佈較淺的動脈,並簡介“切脈”的方法。學生體驗動脈的搏動,找到橈動脈嘗試切脈。學生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動脈的分佈,感受到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接着教師展現靜脈血管的分佈以及血流速度方向,並與動脈相比較,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和摸手臂上的青筋總結出:

(1)靜脈的管壁較薄,彈性小,管內血流速度慢。

(2)靜脈是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到心臟。此時教師出示課件介紹靜脈血管中的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之後讓學生思考靜脈曲張是什麼原因?培養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象。

最後,教師出示課件演示毛細血管的大致分佈、管壁特點、管腔大小等。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閲讀教材,可以知道:毛細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而且管腔很小,管內血流速度很慢。此時我會請學生思考毛細血管有什麼功能?我會播放毛細血管中血液和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動畫,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可以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的生物學觀點。這一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引導學生交流,本節課的收穫,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思維用不同的方式總結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培養學生總結能力和表達能力。我會讓學生課下用廢棄的材料做三種血管的模型。

我的説課完畢,感謝各位老師!

國中生物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1.教材的設計意圖

“生物與環境”這一單元就是要引領隨着學生年齡的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

2.在單元中的位置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物與環境單元的第五課,《種子發芽實驗》、 《蚯蚓的選擇》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並會根據自身生存的需要對環境條件進行選擇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生態系統完成其功能的結構基礎,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

3.教材內容結構

本課教材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誰吃誰;第二部分是水田的食物網。

二、説學生

通過前面的一至四課的學習後,學生在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的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的認識。對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認識變得順理成章。雖然學生的'科學意識在不斷的提升,科學素養也在不斷的提升,但讓我擔心的是學生對平時的生活觀察較少,科普知識不足,導致在尋找食物鏈的時候有諸多困擾。

三、説目標和方法

1.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繫——食物鏈。學會正確使用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等詞語描述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繫。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羣落和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的之間的複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3.認識大自然的神奇,認同生態系統的統一性,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重點:描述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並會畫簡單的食物鏈。

難點:尋找食物鏈,形成食物網,體會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重難點突破措施:

通過猜謎、動畫及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首先給學生感性認識,通過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係,由淺入深的理解食物鏈;再由學生動手尋找食物鏈,構成食物網,認識食物網概念。拓展延伸通過一些事例讓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養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四、説教學過程

(一)猜謎遊戲,引出課題

今天上課前,我們先猜個謎語,請大家注意聽:

草原上來了一羣羊。(打一水果)

草原上又來了一羣狼。(打一水果)

學生猜出草莓和楊梅,並解釋。教師及時板書:

草 羊 狼

播放動畫《螳螂捕蟬》,讓學生找出其中的信息:

蟬 螳螂 黃雀

食物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生物間存在着“吃”與“被吃”的關係食物關係,也就是食物鏈。

(二)小組合作,探究整理

師提示學生觀察,箭頭朝向誰(箭頭代表着食物的流向)

你能找到一些食物鏈條嗎?教師出示一個環境(花叢中)。

生髮現了許多生物。

組內完成,共同尋找食物鏈。

(三)展示點撥,解難釋疑

師出示圖片。

學生代表板演食物鏈,讓全體學生都清楚地看到一個生態羣落中間有許多的食物鏈條,並且學會正確的尋找和標識食物鏈的方法。

通過分析這食物關係,認識食物鏈,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認識生產者和消費者。

(四)自主檢測,學以致用

師出示測試圖,請學生將其中的食物鏈畫出。

通過自主檢測,不僅鞏固了學生對食物鏈的認識,同時在畫的過程中體會到許多的食物鏈構成了複雜的食物網。教師再引導學生認識食物網,分析得出食物鏈由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播放科技視頻,總結新知,同時引發思考:

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學生先談自己的認識,教師再出示一些歷史上因為人為原因導致生態不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例子。(我國的除“四害”活動、美國的護鹿殺狼啟示……)

從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發?大家談一談,認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生物、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六)課後回顧

回顧本節內容,完成練習。

蒐集一些生態平衡遭到人為破壞的例子,談談自己的想法。

國中生物説課稿13

一、教學目標

1.説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2.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3.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二、教學策略

本節可設計成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的課。每位學生都能獨立操作使用顯微鏡,對以後的學習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擁有顯微鏡的數量及班額)組 織教學,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練習使用顯微鏡的機會。課前,教師一定要檢查顯微鏡,以保證每位學生的正常使用。課上,教師在介紹顯微鏡結構時,只把其主要部 分,如鏡頭、反光鏡、準焦螺旋的作用和用法講清楚即可,其餘部分請學生課後自學,以免佔用太多的課堂時間。教師的示範必須準確,讓每一位學生都看清楚。在 學生自行練習時,教師應巡視。可請同組同學相互糾正。要提醒學生注意:在轉動反光鏡獲得明亮視野時,應先用平面鏡,若視野太暗再換凹面鏡,這樣可以避免強 光刺眼。

教師還應設計評價方法。例如,隨機抽籤,安排受檢者和"評委",以便檢查學生是否會使用顯微鏡、是否能規範操作、是否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

三、背景資料

顯微鏡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取送方法要正確。因為反光鏡是通過鏡柄插放在鏡臂下面的,目鏡是插放在鏡筒上端的,所以,它們很容易因滑落而損壞。取送顯微鏡時一定要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用一隻手提着顯微鏡。另外,也不能取下反光鏡和目鏡亂照亂摸。

2.鏡 頭的保護。目鏡和物鏡平時放在顯微鏡箱中專用的盒內。上實驗課期間,為了防止落上灰塵,要製作專用的塑料袋或布袋,課間將顯微鏡罩好。鏡頭髒了,只能用專 用的擦鏡紙擦拭,擦時要順着一個方向擦。如果擦拭不淨,最好蘸一點二甲苯繼續擦。注意,決不能把鏡頭放到二甲苯中浸泡,這樣會使鏡頭開膠,鏡片脱落。

3.粗、細準焦螺旋的使用和防止鏡筒下滑。一般地説,粗、細準焦螺旋各轉動一週,可以使鏡筒分別移動10 mm和0.1 mm.但在鏡筒下降時,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物鏡,使鏡筒緩緩下降。否則,很容易出現物鏡和玻片標本相互擠壓、損壞的後果。

顯 微鏡使用時間過長,鏡筒容易出現下滑現象。如果情況不太嚴重,教師可以進行簡易維修。老式顯微鏡鏡臂的上端有兩個控制鏡筒鬆緊的螺絲,只要順時針擰動螺 絲,鏡筒就擰緊了。對於國產的新式顯微鏡,鏡筒的鬆緊是通過兩個粗準焦螺旋來調節的。可以左手握緊左側粗準焦螺旋,右手順時針方向擰緊右側粗準焦螺旋,這 樣鏡筒就擰緊了。如果鏡筒下滑的情況嚴重,要及時送到修理部門維修。

4.轉換器的使用。轉動轉換器時,不要用手指扳着物鏡。這樣時間長了,容易使物鏡鏡頭鬆動,改變焦距,影響觀察的清晰度。正確的方法是手指握準轉換器的邊緣轉動。

5.製作目鏡上的指示針。在演示或考察學生觀察效果時,最好用帶有指示針的目鏡。簡易的.做法是:輕輕拆開目鏡,將一根短頭髮的一端用膠水粘在目鏡內側的邊緣,另一端指向目鏡圓心的附近。觀察時,輕輕地轉動目鏡,指示針就能夠指出視野內的不同部位。

------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環途徑》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內容,課時安排為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並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頁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形象地表現了血液在封閉式的管道系統中的循環流動,學生能否讀懂這幅圖,標誌着是否掌握了本節知識。教材中還設計了兩個討論和兩道課堂練習,都從不同的層面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與難點。

(二) 教 學 重 難 點:

教 學 重 點 :

1. 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教 學 難 點 :

正確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的變化。

二、【 教 學 目 標】

(一)知 識 目 標 :

1. 正確概述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2. 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地變化。

3.瞭解血液循環的意義

(二)能 力 目 標 :

1.通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

2.通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通過多媒體的輔助,訓練學生細緻觀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標 :

通過學習有關知識, 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確定依據】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學 法】

【確定依據】1、學情: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顯 不足,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説教,拒絕老師將思想強加給他們。

2、生物新課程標準。

説 教 法

1)導課: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突破重點與難點:1、 啟發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2、 直觀式--多媒體演示。

3、 探究式--發現問題,尋求規律 .

(二)説 學 法 -- 1)分組探究法。

2)歸納總結法。

3)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

4)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遊戲鞏固。

四、【教 學過 程】

(一)課 前 準 備 :

學生:1)直尺、水彩筆、課本。

2)閲讀 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

教師:1)血液循環教學光盤。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環中各結構頭飾 .

4)代表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氣球。

5) 《血液循環》學案

(二)導 入 新 課 :(大約5分鐘)

"疑,思之始,學之端。"先請同學們看扁鵲切脈圖片(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學習測量脈搏(親身體驗中華醫學傳統)→提出疑問"心臟為什麼在不停地跳動?"→導出新課→探究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這樣置學生於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

【設想依據】教師準備大量的圖片,為學生探究設置情境,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突出重點: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大約10分鐘)

教學光盤展示體循環途徑和和肺循環途徑(必要時多放幾遍,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總結兩條循環的路線圖→設置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1: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裏?問題2:兩條循環途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學生仔細觀察總結出的循環途徑→思考,尋找規律→找出規律後進行實戰演練,親手繪製循環圖→課堂遊戲《找朋友》→思維昇華,突出重點。

【實施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之終身受益。

(四)突破難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大約13分鐘)

觀察課前準備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學生探究思考→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定義→再觀察血液循環圖片→學生尋找出循環途經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發生變化關鍵部位→設置懸疑,"為什麼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會發生改變?"→學生帶着問題觀看"血液的變化"的教學光盤→完成活動"錦上添花"和課堂遊戲《小小旅行家》→設置探究問題"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

【實施依據】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為新,有抽象的知識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再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並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點和難點的延伸:血液循環的意義。(大約5分鐘)

學生歸納總結→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實現重點和難點的延伸。

(六)、課堂拓展延伸:冠脈循環,為心臟提供營養,發生障礙時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鐘)

(七)、課堂知識反饋(大約3分鐘)

1、下列血管中流靜脈血的是( B )

A 肺靜脈 B 上腔靜脈 C 主動脈 D 肺動脈

2、小明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他輸液,消炎藥從手部靜脈打入,怎樣到達支氣管的發炎部位?

答: 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參與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

【設置依據】以習題反饋知識要點,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八)、 課 外 活動(大約2分鐘):

1、小組探究活動:血壓受什麼因素影響?

2、關愛家人活動:瞭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為下節課作準備)。

【設置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多種途徑尤其是網絡資源來獲取新知識,並使課本知識得以充分的延伸。

【板 書 設 計】

標題:人體的血液循環

(一)、血液循環途徑:

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為靜脈血,血液顏色由鮮紅變為暗紅。

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為動脈血,血液顏色由暗紅變為鮮紅。

(二)、 血液循環的意義:為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為出發點,通過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論聯繫實際的講解讓學生髮現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用科學,並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直觀式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為他們創設思維的空間,思想的時間,並適時穿插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有趣的課堂遊戲,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堂知識,還極大地鍛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以實現共同進步。在此僅作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專家和老師多加指導,謝謝。

國中生物説課稿14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第一課時精子形成過程。《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節第二小結,在國中有關生殖知識的基礎上,簡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紹生殖的種類。從有性生殖概念和種類引出了重點講授的減數分裂,減數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環節,減數分裂的知識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它以第一章細胞分裂為基礎,又與第五章遺傳變異的知識有着密切關係,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減數分裂過程較為複雜。先通過概念的敍述,使學生有一個印象,然後詳細講述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這樣,既能使學生抓住減數分裂過程中的重點,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減數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後減數分裂產生的兩性生殖細胞經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從而保持了親代和子代染色體數目的恆定性,對遺傳變異有重要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知識點)要求,根據教學層次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徵,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識記並理解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減數分裂概念、過程、特點。

2、明確減數分裂是生殖細胞形成過程的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方式。

3、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規律,為後面學習遺傳變異奠定細胞學基礎。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三、德育目標:使學生確立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觀點。

以精子形成過程闡述減數分裂的過程,這部分知識不僅是有性生殖的關鍵內容,而且前面涉及有絲分裂,後面是遺傳變異的細胞學基礎,要十分重視這一內容學習。因此確立本節重點是減數分裂概念、過程。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複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形象思維模糊,思維方向容易偏離,學生感到枯味,難以理解,因此確立本節教學難點是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數量變化規律及染色體動態。

在教學程序上的總體思路是: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根據學生心理特徵和學校具體情況,增加授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緊張而又愉快氣氛中掌握所學知識。

一、以前後為橋樑,精心設計好導言。

用設疑導入法提問"什麼是卵式生殖?"然後師生總結精子和卵細胞的特點,展示團藻的有性生過程(教學課件),精子和卵細胞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開始介紹〈〈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板書)。什麼是減數分裂呢?這節課以動物精子形成過程為例來講述減數分裂的基本過程。(導入新課)

這樣導言,使學生產生一種急需探求的心理,學生學習動機由潛伏期迅速自然進入活躍狀態。

二、新課講授

1.本節課共交代4個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減數分裂。這4個概念對於理解減數分裂整個過程尤為重要,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膚淺的,只是簡單意義上的背下來,並沒有真正體會理解,易造成失誤。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則張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學中打破課本原有的教學結構,首先明確概念(板書)。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三個概念,老師先講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標,最後讓學生利用自制的染色體模型,動手操作演示。操作錯誤的及時糾正,老師歸納總結,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體不可顧名思義認為來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演示,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訓練思維,加深概念的理解,確立正確的概念。減數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後學習精子形成過程後,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這樣的目的,讓學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義,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確了概念,那麼,精子的形成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2.過程

(1)邊講邊貼剪貼圖,貼圖與所講的'內容要相對應(貼圖)。在講解過程中以講述法和談話法為主,利用剪貼圖,將染色體動態變化形成具體、形象化的感性認識。通過老師的"講"與"演",學生的"聽"與"看",按老師的敍述、談話,找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線索,通過師生雙邊活動,新的信息進入學生頭腦中,並與原知識結構掛上鈎,達到知識"提升"的目的,體現老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2)層層設疑,設置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再逐一解決。如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是掌握減數分裂的關鍵。提問:

1聯會時染色體複製沒有?

2複製為何看不出來?

3什麼叫四分體?

4圖中有幾個四分體

5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絲分裂中期有何區別?

6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同有絲分裂後期有何不同?

7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半原因是什麼

等等,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也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通過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比較,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擴大思維範圍,教會學生在廣度上學會思維。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激疑、質疑,不斷加大問題的難度,教學生在深度上學會思維。

(3)通過"動樂愛"教學法,動手,動眼,動腦。

1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與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行為特點。

2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與有絲分裂後期染色體行為特點

3分析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另一種情況。

4完成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師只貼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過程)

"動樂愛"教學法既用"動的方法",貫徹"樂的原則",達到"愛"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提出,陶先生説"在你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不可,手和腦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動機,教師’費力少而成功多’,否則,’教師收效少而學生苦惱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尤為重要。

激發快樂情緒,產生興趣和求知慾,大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中體會學習生物的無窮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通過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和過程四個方面操作,人人動手,動腦,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鍛鍊學生主動思維的能力。如通過動手操作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學生本身產生疑問,為什麼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並能加以正確解釋。

總之,選擇"動"點,構思"動"作,設計"動"法,讓學生在"動"中學,便產生了興趣,"樂"了便從情感上喜歡,由淺層的喜歡日漸發展到深度的"愛"。

(4)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始終處於學習情境中,思維性大大調動起來。因勢利導,據圖觀察分析,通過過程講述讓學生總結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規律。及時表揚肯定,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顧過程,從四個方面範圍、時期、特點、結果,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減數分裂的概念。

(6)最後,利用教學軟件把精子形成過程完整看一遍。讓學生確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思想。(展示)。對過程形成直觀化的感性認識,加深記憶。

總之,從概念入手,以過程為主線,重點突出變化規律,最終讓學生把知識形成網絡。

三、小結:

減數第一次分裂六個字概括:聯會、分離、減半。減數第二次分裂四個字概括:分裂、等數。簡單明瞭,記憶深刻。

四、結束語:

生殖細胞除精子外還有卵細胞,卵細胞的形成也經過減數分裂,它的形成過程與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們下一節介紹,請同學們預習。

五、習題設計

為使知識得到反饋鞏固,設置由易到難三種梯度題。填充題、選擇題和簡答題。(略)其中簡答題部分,此題選出的目的是

1、強調聯會、四分體,聯會是四分體的前提和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基礎。

2、有絲分裂中沒有的現象。

3、書中同源染色體概念由此提出。

(六)時間分配

導言2分鐘,新知識傳授25分鐘,練習10分鐘,總結2分鐘,佈置作業和結束語1分鐘。

國中生物説課稿15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設想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個探究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以來接觸的第三個科學探究,是本章第一節“種子的萌發”的重點。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進一步綜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置對照實驗。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活動,能夠描述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但對於學生而言,此探究活動有較大的難度,一是因為距前兩次探究活動的時間比較長,二是要探究的條件不止一個,要設置的對照組也不止一個,等一系列困難。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説出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2、能力方面:

(1)通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重點: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本課知識重點。

2、設計對照實驗是本課技能訓練重點。

(三)難點:

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

根據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課安排的研究活動的重點為“實驗方案的設計”同時,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課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先安排設計種子萌發必要條件的實驗方案,再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條件。

另外,“種子的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活動,需要若干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本堂課的'做法是在課內完成探究活動的方案設計、交流、確定等,而在課後去完成管理、觀察、記錄、整理數據、得出結論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課上進行交流討論。既不加重學生課外負擔,也較合理地利用了課堂時間。

三、教學設想:

基於以上的教學策略,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利用課件1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1)觀看課件1,欣賞奇花異草圖片———(奇花異草由種子萌發而來)

(2)明確主題,明確學習主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利用課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啟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並能創設問題情境。

第二環節:作出假設

提問課前佈置的問題:如果給你一些種子你希望把它們播種到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學生通過課前請教長輩、查找資料等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教師引導點撥,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同學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

明確本課探究重點: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温度。

第三環節:制定計劃

討論提綱,制定計劃:參照提綱(演示課件2)和課本的方案,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制定實驗計劃。

(一)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温度的探究方案。

(1)個人設計方案。

引導學生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分析課本的方案,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①出示討論提綱:提綱主要依據課本92頁討論題設計。

②演示課件3,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

種子:大豆、菜豆、綠豆、小麥、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頭瓶、培養皿、酒瓶、盤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

全班分成3個大組,分別針對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温度這三個假設開展探究,每名同學作為大組成員之一,針對本組研討主題,參照討論提綱,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③鼓勵學生不要侷限於課本、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進行實驗並用簡圖畫出實驗裝置。

(2)小組討論方案。每個大組內部分成若干小組(以4人為1小組),各成員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修訂計劃,推出最佳方案,準備小組間交流,討論結果。

(3)小組交流。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設計出簡便易行的方案。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與自評,參與互評。學生修訂、完善計劃。

(4)小組再次討論方案。

(5)再次小組交流,小組之間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況下,進行如下設計:

(二)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其他條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課件4,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圖: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清水,牛奶、洗滌劑、醋等。

提示學生:你還想知道哪些條件對種子萌發有影響嗎?

鼓勵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條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滌劑、牛奶對種子萌發有什麼影響?等)設計對照實驗。

對有創意的給與肯定,不科學的幫助分析原因,鼓勵改進或重新設計。

(4)總結全課,提出課後探究要點。評論中讓學生明白:

①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②實驗材料的選擇要避免偶然性和減少誤差,實驗要有共性。

針對本堂課的難點是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通過出示討論提綱、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等指導學生設計,突破難點,組織和引導同學設計方案;在協作性小組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工作,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給予各個小組報告他們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機會,所以多次組織小組內、小組之間的交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第四環節實驗探究為課外活動,第五環節得出結論和第六環節表達和交流在下節課中完成。

設計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讓學生在“做科學”的過程中,學會生物學實驗的一般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探索科學的樂趣。

在整個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平等中的個體,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而且也通過與學生對話被教,而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雖然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置對照實驗,但“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不僅應讓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也應該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設計以上環節的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並進一步加以指導和鼓勵。

討論提綱:

1、你想探究的是什麼問題?

2、課後你將立即實施本計劃,在此前提下,你認為選擇什麼樣的種子比較好?

3、每一組應當有多少種子?每一組只有一粒種子可以嗎?

4、實驗探究時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請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準備怎樣設置實驗對照組時,實驗對照組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對每一個實驗組的處理,除了所研究的環境外,其他環境是否應當與對照組相同?

6、實驗中應如何操作?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7、明確分工組長:主持討論每一個問題,作好分工。

討論內容記錄員:簡單記錄討論結果,準備大組交流

實驗主操作人:負責實驗的操作,其他人輔助

觀察記錄員:負責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2、請設計實驗方案,並用簡圖或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比一比,看誰的方案最優秀,看誰的記錄最精彩!)

教學評價

教師和學生可以參照下列各項給予評價:

☆能否根據觀察或生活經驗提出問題,根據問題提出假設?

☆能否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探究假設的實驗方案,包括設計對照實驗?

☆能否按照實驗計劃準備實驗材料,有步驟地進行實驗?

☆能否按照實驗操作的規範要求完成實驗?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種實驗器具?

☆能否實事求是地記錄和收集實驗數據?

☆能否分析實驗數據的相關性並得出結論?

☆能否在探究活動中與他人合作和交流?

對於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其他能力也應給予恰當的評價。這些評價內容包括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尤其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評價。教師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在教學中的正面導向作用,就可以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通過教學評價,教師可以獲得有關學生學習生物課程情況的反饋,不斷改進教學;學生可以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促進自己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