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中國文化課》讀書心得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2.4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文化課》讀書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文化課》讀書心得

《中國文化課》讀書心得1

之前對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化課》只是略有耳聞,直到學校統一給我們買了此書籍,看了幾頁書竟然愈發不能自拔,也許只是其中的一兩句話觸動了我的靈魂深處,我反覆的咀嚼着,累的時候就聽着喜馬拉雅有聲書繼續學習着…

文化是什麼?

作為一名藝術出身的我來説,其實也説不出個所以然。好像我們身邊的一切生活方式、古建築、生活習慣都可以算是文化,好像又都不是。

1

餘秋雨先生在這本書的第1個部分就給出了一個較為明確的定義,他認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它是一種集體人格的民族化體現。簡單的來説,中國人的飲食、家庭觀念以及我們踏實肯幹的民族精神都屬於中華文化。

2

中華文化的認知

在給出這樣定義之後,第2部分作者從詩經開始講起,唐詩宋詞、諸子百家,到後來的程朱理學都有所涉獵,最後又將明清小説這部分單獨拿出來講,讓我們對於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這一部分也讓我感受到老先生學富五車的知識背景。

3

中國文化必修課第3部分講的是中國傳統的一些哲學觀點,作為一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不是特別感興趣,這部分就沒有細看。

4

第4部分講的是中國文化的'優點和缺點。眾所周知,中國的傳統文化循規蹈矩,輕視創新思維,更強調集體利益而忽視個人感受。但正是這樣一種傳統文化,使得中國人民的凝聚力非常強大,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而中華人民勤勞刻苦的民族精神,又讓我們在5000年的歷史中即使遭遇重創亦可重新走向輝煌。

書的最後一部分在以上的基礎之上梳理了中華文化發展脈絡,希望我們年輕一代能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將中華文化不斷髮展壯大。

讀完這本書,一時之間原本在我腦海中雜亂無章的中華文化,赫然歷歷在目。

中華文化從李煜被俘虜開始呈現出一種嶄新的發展方式。宋朝之後逐漸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種植技術和各類新型發明不斷湧現,中華民族的人口也突破1億。在當時宋朝甚至是經濟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像宋朝出現的活字印刷,指南針等,也為人類文明的傳播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基礎,宋朝時期的夢溪筆談算術九章等也是在世界文化科學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

如果説唐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強音,宛如一簾巨大的瀑布從九天隕落,宋朝則像是瀑布之下的一泓深泉,承載了唐朝時期飛流直下的水幕,並將其統一整合,全部囊括在自身的文化當中。餘秋雨先生還特別指出了宋代的幾位文學天才:一位全才,兩位高官,三位戰亂詩人。蘇東坡才高八斗,令人敬服,兩位文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人格魅力,光輝閃耀。

三位戰亂詩人其中之一的李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丈夫戰死,作品呈現出鮮明的轉折。從他的詩句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種悲涼和超脱世俗的靈動。

而陸游和辛棄疾則是馳騁沙場的戰士,他們的背景是整個宋朝的衰落,他們的夢想是渴望九州統一的大唐盛世。餘秋雨先生所列舉的這幾位人物,完整的涵蓋了宋朝文化的核心內涵。

在餘秋雨先生的一步步指引之下我對中華文化的脈絡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作為一名普通的音樂老師,之前對於中國古典文化一知半解,認為只要把自己教的學科弄懂就行了,在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章之後,我感受到文化、藝術、音樂、禮教這些都是渾然一體的,深刻的瞭解中華文化的發展內涵,才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指導學生。

作為祖國的園丁,我們教師也應當消化和理解中華文化,將它發揚光大,引導學生進一步的認知。

《中國文化課》讀書心得2

在讀《中國文化課》之前,上一次讀的餘秋雨先生的書還是上學時看的《文化苦旅》。一拿到餘先生的書就放不下來,迫不及待地把整本書的內容讀完。每次讀完他的書,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思考都有不小的提升。

在《中國文化課》這本書中,餘秋雨先生從文化定義、歷史、大道、反思、文學、哲學、宗教等角度出發,深入淺出地梳理中華文化的悠悠文脈,讓我們瞭解到中華文化如何走到今天,幫我們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世”。

中國一路走來,興衰榮辱都離不開文化的滋養,也離不開文化所賦予的力量。作為一個讀書人,首先要有自己文化的根,要了解我們幾千年來燦爛的文化、光輝的歷史足跡。而這本書為你理清了脈絡。人生是一場博弈,通過對歷史的借鑑學習,挖掘出我們內在的潛力,輕裝上路,去傳揚更多的中華文明。

餘秋雨先生説:“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值得我們驕傲的是中國文化不管在哪個領域基本都流傳下來了,每一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輝煌的文化色彩,這是我們全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的瑰寶,我們作為華夏子孫有義務和責任將其進一步傳承下去。

因此我們有理由有文化自信,每一箇中國人都應有這個自信。為我們國家歷經劫難卻屹立不倒而感到驕傲,為我們國家屢創輝煌而心生自豪。即使曾經顛沛流離、漂泊不定,只要中華文化仍在心間,便是一條指明歸家之路的紐帶,指向中華兒女靈魂的'歸途。

記得前段時間,有句“此生無悔入華夏”在網上走紅,而這句話在我閲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在我隨着文字而浸入一個個文化標誌和巔峯人物的人生時,產生了更加深刻的體會。我深深感受到中國文化經由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中國人因為中華文化而有了歸家的“港灣”,也因為中華文化凝聚在一起,成為一股無堅不摧的力量,戰勝一次次磨難,從未被打倒。而那些打不倒我們的,將使我們更加強大。

正如餘秋雨老師寫的那樣,“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裏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温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中國文化課》讀書心得3

在過年期間看了餘秋雨的《中國文化課》,還看了他的視頻,感覺頗好。接下來就聊聊這本書的讀後感。

首先這本書是餘秋雨大師給青少年的中國文化課,等於將龐大的中國文化去繁存簡,脈絡清晰,春風化雨般的講給青少年,實在是“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恰當的入門圖譜”。對我而言,它也在我多年學習中國文化後,幫助了我理清文化隨着歷史的發展變化。

為什麼這本書是中國文化課的入門書呢?或者説它是適合理清文化歷史的科普書呢?

一是它的三個課題:瞭解這些難題,記住這些名字,熟讀這些作品。第一方面是解釋文化難題,餘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是很深入的,對很多文化現象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比如説:大唐何以出現文化的制高點,因為前面有魏晉風度做鋪墊,出現了諸如陶淵明,阮籍這樣個性化特徵明顯的人格形象;後有北魏孝文帝實行徹底“與漢通婚”,讓中國文化裏有了天蒼蒼,野茫茫的大氣魄,不但如此,還積極地與全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有了文化的多樣性化,多民族性,中國由此進入世界性文化,即“中國由此進入大唐”。這樣的文化難題課堂裏沒學過,書上沒見過,能把它解釋的透徹實在很不容易,但看懂了以後又覺得確實如此。

記住這些名字裏,作者講了中國文脈上的人物的故事,他們每個人都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將他們串聯起來就是閃耀世界的中華文化。比如説講的老子,老子的生平不是很熟悉,但老子留下了一篇著作《逍遙遊》,卻是除了《聖經》以外在全世界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餘秋雨為老子正名,讓中國青少年瞭解老子的文化地位,也更讓人們思考老子的《道德經》裏樸素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指導意義。

熟讀這些作品中,比如説《離騷》我們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卻對這位詩人的`作品《離騷》不甚理解,餘秋雨做了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文學素養,將它翻譯成了文筆優美的詩化散文,讀起來不僅不艱澀難懂,還保留了原著的音韻美,詩意美。

讀完這三部書的感受就是,如果説中國文化是一棵已經有4000多年曆史的大樹,那麼它形態不一的年輪就説明它深深地受到所處歷史時代的影響,在這個影響下,每個時期都結出了滋味不同的甘果,餘秋雨大師已經把其中最值得品嚐的果子採擷下來給我們,我們只要細細品嚐就能體會其中滋味。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運用呢?餘秋雨大師已經給出了我們建議,比如對於送別詩,可以參照“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它好就好在能只寫景就可抒情,首創不寫離別之時,而特寫離別之後,當我們代入自己的經歷之後就能體會到那種友人遠去還不忍離開的深深的離別之情。再比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暢快是如何寫就?“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平白如話卻如何成為國人對明月故鄉的集體聯想?每首詩都可能描繪了我們見過的場景,有過的情感,但詩人是卻走到了現實的彼岸,用高超的手法表達出來,這值得我們去體味學習。自己去解讀較難,可參考的解讀詩詞的書籍卻有很多,比如《葉嘉瑩講古詩詞》,《蒙曼:唐詩之美》。

那麼古文呢?古人説“文如其人”歷史上多少光輝的形象:屈原,陶淵明,韓愈,蘇軾等等讓人們敬仰,那麼瞭解他們的文章也就瞭解了他們的偉大思想。比如我最喜歡的《赤壁賦》,餘秋雨大師翻譯的很好,看了翻譯後,我知道了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解釋了永恆的問題,因為當你從不變的角度看,我們和萬物在一起,那萬物與我們都可以永恆,精神生命是永恆的,否定了人們對變的沮喪。而且還解釋了什麼是富有,我們已經擁有最好的東西了就是山間的清風和江上的明月,擁有自然界的一切,其實非常富有,我們不要在平常的事態中去計較,否定了我們對擁有的誤讀。

在以後翻譯古文時可以學習餘秋雨大師翻譯的現代散文中優美的文筆。比如説:“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我只見草木凋零,我只怕美人遲暮。何不趁着盛年遠離污濁,何不改一改眼下的法度。我們可以從中去記憶一些優美且貼切的句子。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覺得這三本書看完,或是餘秋雨的中國文化課的課程看完,你的收穫一是:你能在浩繁的唐詩中找到幾十首優秀的你喜歡的去背誦記憶甚至看看詩評,那麼我想對於你以後的詩歌鑑賞題都會有幫助。二是:對於古文,尤其是《道德經》《離騷》《歸去來兮辭》《前赤壁賦》能背誦原文,並最好也可以背誦餘秋雨版的譯文,那麼在作文及演講中加以引用想必也是增色不少。三是:比較適合成年人的一點,古來的文人大多經歷坎坷,如杜甫,李清照,蘇軾,世人對她們那麼冷酷,吝嗇,荒涼,而他們對人世卻那麼熱情,那麼慷慨,那麼達觀,而且寫出愛人,愛國,愛自然的壯美詩篇,假如我們能在失意之時從他們的經歷中得到鼓舞,或是學習他們的灑脱,或是也能學習他們拿起筆去留下點什麼,那麼我們就可以説我們無愧生在華夏家了。

《中國文化課》讀書心得4

餘秋雨老師邀請我們靜下心來,以莊嚴的態度親近儒家,進入大道之行。

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是什麼?儒家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榮格認為,集體人格各有自己的故鄉,從神話開始埋藏着一個個遙遠而深沉的夢,積澱成了一個個潛意識的原型。儒家所涉及的集體人格是君子,君子之道成了中國文化的思想重心。中國文化中,君子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經過儒家的.選擇、闡釋和提升,結果就成了一種人格理想。儒家學説的最簡潔概括就是君子之道,中國文化的延續和更新是君子人格的延續和更新,君子之道是中國文化的思想重心,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餘老師又為我們指出了成為君子的人格標準和行動指南,包括君子懷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不器、君子之恥。當讀到這一段時,君子的人格畫像已經栩栩如生地被描繪出來。作為君子,要有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會責任感,堅持仁、義、禮、智、信;作為君子,必須把自己高貴的生命能量變成風氣進行傳播和梳理,而不能默默不語,固步自封;作為君子,需要使未成之美儘量完成,使未起之美開始起步,化非美為美;作為君子,君子嚴正而不爭奪,合羣而不偏袒;作為君子,不憂不懼,無怨無悔;作為君子,守中正,避開極端;作為君子,發乎於心止乎於禮,以行為上的“敬”和“讓”達成人間之“和”;作為君子,不要把自己變成器物或器物的奴隸;作為君子,既謹慎又自由,恥在自己不成長,不守信,不提升自己的能力。

總之,“一個真正的君子,不為榮譽所誘,不為誹謗所嚇,遵循大道而行,莊嚴端正自己,不因外物傾倒。”這就是餘老師對君子人格境界的詮釋,也是中國文化理想人格的模板。餘老師又列舉了新一代君子的代表王陽明,王陽明的“心即是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君子之道的新形態、新境界,王陽明的一生又為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揭曉了“我該如何度過人生”的思考答案,它的一生是君子的一生,是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的原型代表。

讀餘老師這部分文字,讓我有一個信念和方向,生命的着力點遵循君子之道,將個人價值於集體價值積極統一,生命將更加豐盈與美麗!

《中國文化課》讀書心得5

文化的內涵是什麼?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是什麼?中國文化經久不衰的祕訣是什麼?中國文化何以在世界的影響力如此巨大?中國著名學者餘秋雨在《中國文化課》裏給我們揭開了這一答案。

餘秋雨老師有着很高的生命境界,他超越了名與利的誘惑,多年來致力於探索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集體人格的畫像,他以君子至誠,、至善、至精、至仁的精神,他以最大的安靜、安寧、安在的境界遊歷了世界各地,冒着生命的危險,穿越過最險的峽谷,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宏闊瑰麗的中國文化畫卷。

多年來我一直在苦惱於文化的定義,餘老師給了我最簡潔的答案,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一種生活方式,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餘老師以實證考察了在人類四大古文化中,唯有中國文化經久不衰,它是世界級的'、高貴的文化,它涉及了天、地、人的終極思考的問題。本書讓我懂得老子及它的《道德經》是讓中國文化獲得世界身份的第一代表,孔子則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世界身份,孔子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種迷人的生命情調,至善寬厚優雅快樂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難讓君子充滿魅力。無論是道家的超逸,還是儒家的温暖,抑或是墨家的熱烈,還是法家的峻厲,都讓我們看到站在世界的角度,多維的視角,中國文化在不斷髮展的過程當中愈來愈豐富、飽滿和穩固。它娓娓道來,從文化上來説,人之為人,既要有温馨、柔和、仗義,就人性而言,除了剛毅和勇敢,更需要慈愛人生和詩化人生。這種文化人格,代代傳承,成為了無數仁人志士的標杆和追求,上下求索,活出了生命的真實和高貴。

本書又讓我領悟到中國文化經久不衰的原因,它以“博大精深、以德為職、以統偉大、家國同構、避開極端”等特色超越於其它類型。寫到這兒,不由得讓我心生自豪,這次我們國家面對新冠疫情能夠取得成功,歸根結底是我們國家優秀文化傳承的勝利。

讀此書,讓我意識更加拓展,力量感提升,對我們的文化更懷有一種虔敬,同時感受到中國文化經由我而繼續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中國文化課》讀書心得6

熙熙攘攘的人海中,小情緒太多太多:職位、權利、名聲、利益、潮流、情感,在歷史與現實中比比皆是,但值得我們駐足、仰慕、思索的應該是古往今來的那些大情懷、大孤獨。

聽到餘秋雨的真人的聲音,還是讓我很是意外的,一代文豪的聲音居然如此質樸,語速不快,沒有華麗的辭藻很少引經據古,就像一個平凡的長輩向你諄諄教導。認真聽下去,就如同一股清澈的甘泉流入心頭,讓煩躁的心平靜下來。

我們在路上,擺脱了固定的環境,陷入了廣闊無比的陌生和未知,但是生命的纜繩還緊緊地握在自己手上,這就會比我們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強大!

談到文化,餘老師首先否定了我們天天被灌輸的職場規則、心靈雞湯、厚黑學、權謀論等等,不能讓這些文化牽着我們走,我們才是文化的主體,文化應該朝着簡單的方向走下去,人與人的都勾心鬥角不該成為文化的.主旨。當我們醉心於職場的爭鋒奪利、一爭高下、甚至不擇手段把別人踩到腳下的時候,就真的快樂充實嗎?當算計了別人,天天睡覺都要想着會不會別人算計,這樣也不知道是痛苦還是幸福。

我的感覺就是,我們確實是在從我們古代的文化中汲取着糟粕,所謂職場文化就好比春秋戰國,每個諸侯國都是滿無仁義道德,乾的大多是背信棄義的勾當,昨天還歃血為盟,今天就生死相向,從中原因説來也簡單就是一個“利”字,這才是糟粕文化的核心。唯利是圖成為文化的主流時,將會成為一個多麼可怕的事情。

這些文化巨人幾乎同時出現在世界上,他們很像是一起同時接到了同一個指令,而且手拉着手並肩下凡,只不過他們互相在雲端告別,去了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罷了。餘秋雨先生提道背誦古詩、古文、古代名人的生平事蹟,張口就是引經據古,説些個大多人聽不懂的古詩文,古代名人的生卒年月也是一清二楚,這些在當今這個網絡如此發達時代,隨便找個智能手機、隨便一個搜索工具,一下就一清二楚的事情,何須再耗費時間和經歷做這些事情。當代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就是一種文化,文化不是復古,而是這個時代前沿的東西。

就像古巴比倫文明殘留的瀝青路、古埃及文明遺留的法老村、古印度文明毫無底線的消逝;就像古中國文明裏函谷關外遠去的白髮老子、離世前吟唱中的孔子、雨中被逐出屋檐的墨子、稷下學宮中不合羣的屈原;就像遙遠的歷史中被坑殺的百家學子、被焚燒的百家著作、被整個王朝侮辱的司馬遷;就像曹操的江山與星河、阮籍的長嘯與痛哭、嵇康的打鐵聲與絕響的琴聲......

歷史滔滔不絕,他們是聖者而終究不是仙人,但逝去的是他們的形體,而長存的是他們的文人風情。這些風情是大江大海里不滅的洶湧波濤,而我們在乎的不能只是那些“枯藤老樹昏鴉”。

我看着聽着餘先生舒緩的講述中不止一次落淚,這種感動,定然不是那些看似繁華簇錦的“枯藤老樹昏鴉”能帶給我的。感謝餘先生數十年如一日的萬里考察,數十年如一日的深刻研究與思索,感謝餘先生帶給我們,帶給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與精神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