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通用】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1.41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通用】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道士塔》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段沉痛的文化歷史悲劇,它揭露出那個令人揪心、不禁的年代。如舉重若輕、繪聲繪色地泣涕道:“我好恨!”

王圓籙——一個無知的雜修道士,用他無知的“黑洞”吞噬了一幅幅珍貴的壁畫、一本本無價的經書......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無情蹂躪,不幸流失,給後人留下無限的遺憾與歎息。

國寶流失,我們從心底感到難過、憤慨、痛心。但是,在傷痛之餘,我們剖開本源,誰又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這透着無知、病態、落後的事件都處理算在王道士一個“個人”身上嗎?這本應切入審慎的態度,深思這造成民族悲劇的`三個男人和其背後中國各種根深蒂固之病態與愚昧,列強的各種霸道與陰暗。斯坦因,其強盜行徑確實令人髮指。然而,“高傲”得不懂中文的他怎能幹的這樣一番“大事業”;蔣孝琬,身為文學功底深厚的一位“文人”卻用自己的文采蠱惑同胞,幫助外人剖開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供其“吮吸”,愚昧至極。看着那沒落在閉關鎖國中的“天朝”,那腐朽與落後映示着“落後就要捱打”的殘酷,連民族的血也要被列強掠走,民族自尊化作笑談......道士塔折射出的往事,令我們感到恐懼與不安。

前人的錯鑄永遠的悔,我們為其惋惜、無奈。那一罪孽深重的一天,呆痴的王道士為幾兩碎銀歡喜,洋人瞪大那詫異的眼看着那被打開藏經閣,天朝之官因不用花費路費處理經卷而一臉輕鬆;一箱箱、一車車......運走了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帶走了傳承的“三魂七魄”,這樣的奇恥大辱,我們怎能不心生憤慨,有人説:“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要麼你我同乘戰馬,一決高下!”每個國人心中或許都有這般“理想”。然而,現實開的玩笑總是這般的無情。曾經,蔣孝琬——為洋人賣命,甚至在洋人圈中對於消除國民“華夷之防”頗有名氣......現在,依舊有些人淪為洋人的奴隸,為洋人賣命,對待屈辱的歷史往事只是一味的抨擊國家的無能,卻不以行動衝破這“桎梏”,實現國人“理想”。

不大的墓園,不起眼的墓碑,透着那個年代的腐朽、孤獨、荒涼和脆弱。

文化苦旅讀後感2

讀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説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説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峯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為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説,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殘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

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文化,是什麼?我不能夠解釋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為這樣,“文化”一詞在我的腦海中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這反而勾起了我強烈的求知慾,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餘秋雨先生的筆下,有他在故鄉如夢般的童年;有踴躍着喧囂生命的都江堰;有飽經風雨滄桑的天一閣;有堪稱最高貴美麗的杭州……還有他走訪過的中國、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個故事,不!不應該説是故事,應該是每一次旅行,卻彷彿都在我眼前發生一般,歷歷在目。

此時,我感受到這裏的文化已不再是人們所説的知識那麼簡單了。我彷彿讀懂: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種文化。李冰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建設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水利生態綜合工程。他浚理、消災、滋潤、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個石人,鎮於江中,用來測量水位。

信念是一種文化。範欽以對書籍的痴迷,集藏滿了一座天一閣的書,風風雨雨幾百年,經過了數十代人之手,經過他們的.堅持,為歷史考證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美也是一種文化。《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杭州的美自是離不了錢塘江的壯闊和西湖的美景的,它是錢鏐射潮時滾滾漫天而來的浪潮,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精神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那是無數人對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文明的傳承!餘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去探索瞭如此之多的文明遺蹟,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之下,都不曾放棄。

今天,我們更應該明白文化之重要。我們要學會保護並傳承它們,須知道,它們是我中華民族的至寶!所以,我呼籲大家:在空閒之時,請稍稍放下手機,少玩一會兒電腦,多多關注下我們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許不復存在,但文化並未消逝,讓我們繼續發揚光大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4

倘若不去遍歷世界,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是我們的情感寄託;倘若沒有這一場靈魂的盛宴,我們根本無法洞悉身邊的一切是如此可貴。願我做你的靈魂老友,不需眼淚不需負擔只需陪伴。——題記

“花瓶被扇子敲開罅隙,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這一擊僅僅是觸及,無聲無息,沒有人聽見。”我曾悄然凝視文化,它卻如秋水般陰鬱遙遠,忽而一朝過隙,雨落兼程,了無音訊。與《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必然中透露着偶然,偶然也正是絕然。

本書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找文化靈魂的人生的真諦。餘秋雨是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然而餘秋雨先生卻有着極高的探索精神,餘秋雨先生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即使是初次接觸這本書,我也不能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藴所折服。

凝望牌坊,杯具性的命運令人心寒;走進寺廟,文化的蜕變帶來期望;感受信客,誠信的本質值得深思。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沙漠中的綠洲。一個民族的強大來源於文化的傳承,而歷經千年的中國,外在是一個文化強國,而實際上我們的禮貌正在淪陷和流失。物質禮貌和精神禮貌是相互依託,相互依靠的。若是沉迷於表面,未免有些可笑。也許真的就應出去走走了。在成長的步伐中,那一道道文化藏在泥土中,掩埋在廢墟中,等着開拓者含着淚水,抹去陳舊書上的那份泥土。

究竟是誰,在支撐中國文化?利慾薰心的時代,人人追名逐利,帶了一張張假面孔,看不清餘秋雨先生們在想什麼。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像劃過那麼多年,卻發現自己還在原點,彷徨中上演知己白頭,信任在瞬間就見血封喉。我們的自我價值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雲煙裏。天真的人,趕快為中國文化尋一條出路吧。你或許能夠用愚昧的內心編制華麗的外衣,偏離文化的軌道,用一幕謊言唱出萬世不朽。亦或是放下內心的慾望,就這樣靜靜端坐,品一杯清茶,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責無旁貸,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

文化苦旅,倒不如説心靈盛宴。遠行的靈魂,已不再回望。“執象而求,咫尺千里”。沒有深刻傳統文化沉澱的人,不是一位優秀的人。做一個文化路上的苦行僧何嘗不可?素心若禪,拈花微笑。

文化苦旅讀後感5

在廣為傳頌的中國大地上,流浪教師餘先生,在文化的苦旅中,跨過大山,走過雪地,回到歷史的陌陌。他理性而嚴厲,回味苦澀,焦慮過後是理解,沉思之後是放鬆,是老幼,是言辭激昂的氛圍,是能吞噬世界的深刻評論。——這是《文化苦旅》。這就是文化的苦旅。

沙漠的荒涼,黃河文明的興亡,江南文化與人情的美麗與落寞,古城風貌與歷史。在《心靈之旅》中,餘先生以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文化感悟與藝術表達,再現了隱藏在時間底層的深層思考,展開了山水與歷史精靈的遠程對話。太棒了!神奇!

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藴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歎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説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餘秋雨對於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後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他曾説他常佇立,於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餘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鍼砭時弊;他敢於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於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裏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羣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説會道。正是對於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優美卻又言之有物的書。這本書讓我遊歷了大江南北,帶我穿越時空,領略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本書寫的是中國名處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可按以説是一本遊記;而在其中又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説是一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為一部很不錯的散文集。

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這本書裏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成了一篇篇絕妙的文章。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個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自己不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我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裏,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這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這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藴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才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着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苦與甜本是一家,先苦後天,才知甜滋味。正如餘秋雨把書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處處有希望的曙光。

文化苦旅讀後感7

“他的生命奔瀉出淋漓而又灑潑的墨色與線條,躁動的筆墨後面遊動着不馴和無奈。”餘秋雨先生這樣就座談論他。

徐渭,鄉間老人常稱“徐文長”,他的故事不盡傳説。他曾遭遇複雜的家庭變化,參加過抗倭鬥爭,九次自殺未遂,還因誤殺妻子而坐六年大牢。他的一生在平常人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癲狂的。但正是這種富有悲劇性的人生,讓徐渭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情感。他是一位畫家,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才華橫溢,具有充分國際可比性的大藝術家”,但這份偉大的藝術背後是他一生的不幸與坎坷。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生經歷像徐渭一樣的人即便是有,也無法做到將生命中的淒厲化為一幅幅本體悲劇的色彩和線條。

一幅優秀的藝術作品,必定是作者用盡畢身所學,傾盡身心,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亦或是愁緒與思索融入其中。而懂得欣賞的人總是能夠在萬千庸常的作品中一下子被吸引,透過這幅作品搭建起和作者溝通的橋樑,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描述的心境,深入靈魂,瞭解他的生命經歷和變化,這是一幅好作品本身應具有的魅力。

生活中的人們無法時常接觸到這些與心靈相契合的生命之作,自然而然無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意義,以及作品背後的人的情感。而因這種時空限制上的人與藝術的`隔離又孕育不出能真正描繪藝術的藝術家,造成了如今“人疏離藝術,藝術疏離人”的惡性循環。

我們首先要親近藝術,體會這許許多多描繪多樣內心世界的美,才能讓越來越多的藝術親近人,消除人與藝術長久以來的隔閡。反觀藝術家們,或許有時是他們深遠而犀利的眼光,特立獨行的表現無法引起普通人的共鳴,於是他們的作品漸漸埋沒在歷史的塵煙中。如果現代藝術家們能從精緻入微的筆墨趣味中尋找生命的契合點,我想可能會更好。

畢竟,“人民和歷史最終接受的,是坦誠而透徹的生命”。

文化苦旅讀後感8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穫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然在這本書中,我感受最深的卻是他那篇《信客》。《信客》寫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後,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他大約相當於在鄉村與城市之間奔波的鄉村“郵遞員”。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能聯繫上出遠門的親人。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文章首先説的是這裏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為在上海的打工仔送紅綢,而恰好他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於是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託另一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説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着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悽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就是失信的結果,哪怕只有僅僅的一次。

文化苦旅讀後感9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第一部散文合集,全書共37篇。它是用過山水景物來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以及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其運用獨具一格的文字風格描繪出我國的文化歷史,又完好地把中國文人的艱難與自身回憶結合。於是我帶着好奇的心去品讀這一本書。

第一篇為《道士塔》,講的是一個無知愚蠢的道士——王圓籙令人悲憤的故事。《道士塔》的塔就是指莫高窟,而王圓籙做了莫高窟的當家後,以極低的價格向外國人售賣莫高窟裏的中華文物。若以我們常人的思維,肯定會萬般怪罪王圓籙。可是在餘秋雨先生的文字中,他的“恨”不止恨王圓籙。篇中“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去了,他們的滔滔奏摺怎麼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一段足以表達了餘秋雨先生對清末朝廷以及官僚的不作為感到憤懣又無奈。我第一次讀是憤懣,第二次讀是無奈,第三次讀就只剩壓抑了......

緊跟其後的正是《莫高窟》,寫的是餘秋雨先生對莫高窟的參觀和感悟。莫高窟是我國的佛教聖地,由前秦時期開始修建,歷經十六國,各朝在此地都有不同的建造和修繕。餘秋雨先生運動窟中壁畫鮮活的語言向讀者詮釋了莫高窟足以傲視異邦古蹟的證據,從樂樽和尚對佛教的崇尚,至盛唐時期人民幻想的飛天,無一不使餘秋雨先生感慨萬千。我也去過莫高窟,但大多時候走馬觀花,只是單純地覺得窟中的壁畫很壯觀,卻無法如餘秋雨先生一般表達出如此豪邁的.文字。篇末的一句,則是先生對莫高窟,對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自豪——我們,是飛天的後人。

餘秋雨先生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裏。有人説,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着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先生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餘秋雨在《西湖夢》中談到了對一代名妓蘇小小的看法。對她的風情與唯美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文章字裏行間更流露出一股敬仰推崇之情。這位茶花女式的唯美主義者,其精神與靈魂都有一種哲理的超脱,她不願意讓純潔的情感去屈就世俗的利益,不願意只為了一個衣食無憂有“保險箱”面做姬做妾,勉強去完成一個女人的低下使命。終其短暫的一生,她都在追尋着世間的風情與美。雖然她有過一段“襄王有意,神女無心”的失敗經歷,情感上也始終沒有多少真摯的回饋,但是她卻執着地守着自己的象牙塔,守着那一方如星空般明澈透亮的淨土,瀟灑而怡然地活着。即使在死神來訪之時,也是處在極具風情報與美的年齡。

就如同一顆流星,即使是在隕落之時,也充滿着隨風而逝的`柔美,發散着生命意識的微波。在物慾橫流的現今,人們所缺乏的正是有關風情和唯美的教育。在金錢與物慾的衝擊下,人們大多已變得情感麻木冷淡,思維更偏向於現實的理性,而少了幾份唯美的感性,早己挖掘和捕捉不到生活中點點滴滴絲絲縷縷的風情與美了。這裏的風情與美是指深層意義上值得記取的人生風景。可是現今的速食主義人羣只談論功利,不講究風情,錯過人生中的許多風景。例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對美都懷有一種湧動豐盈的情懷,即使外表平淡無奇,甚至粗醜鄙陋,也不能抹殺那一份真摯的情懷,那份同於其他美麗人士的情懷。但可悲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當某一“醜人”不以意地流露出那份熱烈的情懷之時,人們往往展現出人性的弱點,帶起有色眼鏡,毫不留情加以冷嘲熱諷,彷彿那是卡西莫多的微笑,亦或是東施效顰般的舉止。難道這份情懷不是一樣的美麗動人,一樣的可愛,一樣的值得珍惜的記取嗎?“曾因酒醉鞭名馬,不敢情多累美人”“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恰似水蓮不勝涼風的嬌羞”,這樣極具風情與美的詩句,恐怕只有在西風東漸,在倡導科學與民主,人文人性的時代裏才能寫出來。既然如此,那麼讓我們換上健康的人格和優美豐饒的心靈,去捕捉,去挖掘那些人生中值得記取的風情與美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古以來,學習就講究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在廣袤的書海中,我認為更以如此。只讀講述大道理的書,實際作用並不大,所以我喜歡讀遊記。用或淺或深的文字述説一次次旅行,讓人沉醉其中並受益匪淺。

遊記中,我極喜歡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起初,僅僅是名字吸引了我,而當真正翻開此書時,我如痴如醉,彷彿在這些精妙的文字中同秋雨先生一起開展了一場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旅行。觀賞世界風景,經歷人生風雨。在書中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一天時間,我便讀完此書。可卻讀不到自己的感悟。遂我讀第二遍。彷彿重新開展了一場旅途。這次旅途我放慢了腳步,仔細觀察身邊風景。讀畢,我認為《文化苦旅》主要寫了四種元素,即:風景,歷史,文化,人生。自古以來,華夏文明有許多文化皆是隱匿於山水之間,可以説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着人生真諦,見到它也許我們就會想起一段歷史。而秋雨先生並不大張旗鼓的描寫山水,而是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一個不經意的角落亦或者是一副整體的畫面,令讀者身臨其境,彷彿與秋雨先生產生了心靈的共鳴,再自然地引出這處風景的歷史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令讀者在陶醉中豐富了歷史知識,領悟生活哲理,提高文化水平。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使我不禁感歎大師的功力。這次文化苦旅對我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提高,更有一種精神上的昇華,

讀了《文化苦旅》,我認為真應該出去走走。旅行是對一個人的歷練,它使一個人趨於成熟,洞悉人生百態,使一個人增長見識,瞭解各地文化,使一個人逐漸沉穩,領悟人生真諦。而我們卻常常兩三天悶在家裏,坐着無聊而重複的`事,想掙脱這種現狀而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去旅行吧!看看那巍峨高山,看看那湛藍大海,看看那荒涼沙漠,看看那遼闊草原,看看那祖國大好河山,看看那世界各地風景!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旅行,充滿了太多未知,而知識就是這場旅途的必需品,在旅行中收穫知識,領悟文化,體會人生。我想這便是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用意,也是人生的一大真諦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説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説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雪峯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俄……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

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為廢墟的。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

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説,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

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最近,我接着讀了餘秋雨先生所寫的文化苦旅,這一次,我看到了牌坊這一標題,裏邊講的是餘先生對牌坊的敍述,牌坊在我的印象中,是那種立起來很大很大的石頭,而且是為了紀念當時某個典範或者是有錢人的,而書中給我們講到的卻是貞潔牌坊,十幾年當時為了保護自己貞潔兒去世了的女人,而建立這麼大的工程,僅僅是因為想給世人樹立典範作業,無非就是讓後人去模仿,但,樹立這牌坊對麼?

在古代,對於女孩來説,貞潔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因為一旦你沒有了貞潔,你就已經是不潔之人,就會被別人瞧不起,或是鄙視,或是議論。每天女孩子家裏得人都會跟女孩灌輸貞潔的寶貴的思想,久而久之,也樹立了女孩的一種人生觀,她們誓死要對丈夫忠誠,即使自己的丈夫有三妻四妾,也認為那是正常的,在當時,女孩就要如此屈服,像奴隸一樣,似乎女子本來就應當這樣,正因為這,女人的地位一直比男人低。男人和女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他們都有理由幸福地活着,但是受封建的毒害,讓男人逐漸的越來越狂,而女人卻越來越自卑,現代社會,雖然提倡着男女平等,但在人們心中還依舊留存着重男輕女的思想,例如:很多農村的人生了孩子一看是女孩竟然會立刻“當機立斷”把他的孩子扔到河裏去,那可是他的親生孩子啊,只是因為性別的差異就導致了死亡,這是多麼的殘忍。

所以我們要多多的保護婦女的權力,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雖然我是個男孩,但我也看不慣這樣那樣對婦女的不平等。雖然很多人説男女平等在現實中很難,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男人明白女人與我們一樣都有相同的權力,女人則學會了怎樣爭取自己的權力,那麼男女平等這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定就會真正的實現。

合上了這本書,我會想起了餘秋雨先生在書中的疑問:什麼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我想:只要男人們從心底裏接納女人,那麼,這個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和諧,男女平等這個目標也一定就會實現。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看過餘秋雨的這種短文我深有感觸,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來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人心,但最讓我很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本文,它裏邊得話深深危害着我的觀念,在巨大數的人都覺得詳細才算是美麗的時期。他卻明確提出了一個能夠 説成極具特色的念頭廢墟也是一種美,或許葱綠的葉片代表着期待,但是誰又能否認漂落的看秋葉就並不是一次生命的循環嗎,就並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剛開始,枯葉是大家心裏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授予着不一樣的精彩的精彩紛呈,難道説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室高雅的真實身份和無窮的財富,但是如今在我們在回首過去式,看到的也是些什麼?是一幅殘缺不全破破爛爛的景色,大家早已難以去想像它曾經的我們過的這些無悔這一生。當有些人明確提出修補圓明園的情況下,有的人卻站出去否認了,由於即便修補了它原來的容顏又能如何呢?這些以前遭到過的羞辱歷史時間就能消退在歷史時間的紀錄裏嗎?回答是自然不容易了,殘缺不全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有,也是一種美,極具特色的一種美,由於這一殘缺不全一樣的廢墟的存有才使我們更為銘記了歷史時間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慘忍而真正存有的美。它是不容易因為它的不詳細而被大家所丟棄,反過來的,大家總是更為還記得它,它可能始終的被大家收藏在心裏深刻的哪個角落裏。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可以感受到餘秋雨那濃厚的文字功底,在我國久遠的文化藝術發展歷程上,有許多優秀的才俊,他的文章內容並並不是最綺麗最幽美最動人心絃的,但確是令我感受深刻的,他的文章內容教會了我很多的生活哲理,因為我能感受到來源於他心靈深處的真實念頭,看了這本書,把我深深打動了,那樸實簡易的文本就是我思想觀念的一次超越,就是我精神實質上的愉快,也是我內心上的一次極致震撼人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土黃的紙頁,塵土的味道,凝重而帶着惆悵。這早已讓人對它肅然起來,似乎面前就是一片片歷史的廢墟。作者沒有用甘甜的文字,而是用無盡的感慨和傷感來煥發我們懵懂的心,讓我頭一次覺得,歷史竟這麼偉大。

這本書是餘秋雨的散文集,寫了他在遊山玩水時對歷史,對文化的進一步思考。歷史是什麼?只是單調的人物,早已過去的年代,還是數不盡的故事?在《莫高窟》一文中作者寫道:“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的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靈魂。”難道歷史能給人如此大的心靈衝撞,連作者都會被它的滄桑和樸實所征服?在《西湖夢》一文中又寫道“即便明智如魯迅,也願意在一個傳説故事的象徵意義上深深沉浸。”歷史也許太過於複雜,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壯志凌雲的英雄,或是平民百姓,都願跪在它的面前,傾聽它的咆哮。

秦始皇吞併六國,可最終還是沒有立於不敗之地;可是儘管赤壁大戰,曹操卻依然能統一天下。屈原投江不久,都江堰的工程才剛剛開始,隨後又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歷史在變,可最終不都是過眼雲煙?“神馬都是浮雲”,也不過如此。

仔細再想想,歷史同時能有許多面。莫高窟炫麗的壁畫,流動的色彩,背後同樣是烽火連天的歲月。洞庭湖看似平靜,卻同樣孕育出許多文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楊麼和岳飛也曾在這片土地上揮動過紅纓…….江南小鎮的亭亭樓閣幽僻蜿蜒,但也曾面對歷史的長河發出哀鳴。這本書雖説是遊記散文,可更多是作者對歷史的惋惜。歷史的'起起伏伏,興起和衰敗,沉澱而厚實,讓我不禁對它又有些敬仰起來。

我望着窗外,鳥瞰着遼闊的大地,心裏有些澎湃和激動。這塊地方,5000年來,前前後後有過多少豪傑!華夏大地,世界的古國,它在戰爭中挺立,把長城當做自己的腳跟,把長江黃河當做自己的血液,把山脈當做自己的臂膀,把積澱的歷史當做自己的靈魂。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深不可測,竟引得無數學者直到自己生命的結束也沒有揭開其中的奧祕。文化苦旅,“苦”字,正代表了歷史幽幽的歎息。

歷史在奔騰,濤聲不斷,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