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集錦15篇)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2.48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集錦15篇)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

流年盡相催,翰墨裏的一粒微塵,你是如何用自己的軀體去渲染了這座文化的江山,怎奈江山的命運是如此多舛,面對萬般悽迷的罅隙,你只好化作煙火中一縷飄零的孤魂。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題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也許真如趙翼所説,文化就如一顆星辰,它倏然升起,當人們忙於兵戈,帝王對它慘不忍睹、門可羅雀時它便簌簌地隕落,劃破星空的臉頰,涔涔地滑過一道血紅的溝壑。

從敦煌的洗劫到近代文革的浩劫,道士塔也好,寧古塔也罷,歷史從未停止對文化的摧殘,原以為它會凋敝,但仍有無數人用他們的臂膀支持着這面即將轟然倒塌的圍牆,因為他們絕不允許那些愚蠢的人踏進他們的園子,去剷除大樹的根鬚,去踐踏它的果實,那面牆終究還是倒了,但這些為文化獻身的亡魂並不後悔,因為在廢墟上很快就會有人建立起新的圍牆,他們也許是蘇軾,是康熙,是永遠守護天一閣的範欽……他們都在為自己的文化堅守,哪怕他們知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自己不過只是歷史中的滄海一粟,但他們依舊堅持自己的文化,哪怕身處逆境,哪怕是他人另類的眼光,哪怕賠上子孫的幸福,這就是文化中的“苦人”,翰墨裏的孤魂吧。

一世孤獨,走自己的路,有文化在足矣,也許他們守候的會像敦煌中的經卷轉瞬即逝,會像天一閣中的書籍人去樓空,文化本身就是脆弱的,但當他們看着自己守候的,即使是滿地破碎的文化江山,也就能心滿意足地離開。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在中華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中,即使多次經歷浩劫,但文化卻沒有永遠被淤泥掩埋在黑暗的地下,它總是在經歷風雨的打擊後,猶如雨後春筍般煥然新生,而他們就像雨後的彩虹般絢爛地籠罩着。

三月的柳絮,在風中的最後一段舞蹈,攝魂奪魄,生命的最後一段飛翔,舞得傾國傾城。輪迴路上,不知幾個孤魂還在徘徊,注視着那片守住或守不住的江山,也許來生會是一粒遊走在煙火中的塵埃,但文化裏永遠會有他們的印記,薪火相傳!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2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

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説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説是文化了。

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峯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俄……

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為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説,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

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

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3

對於餘秋雨先生及餘秋雨先生的作品是有所聞,但是一向沒有接觸過。我很少看電視,這次去河北與同去的大姐住一間,她一向在看青歌賽的節目,因此我也一齊看了好幾期的比賽節目,比賽中有文化知識的考試,評委正是餘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題都是一些常識、專業性的知識,考題本身並不複雜,而與考題有關的相關知識的連接,餘秋雨先生解讀的十分到位,可見餘秋雨先生淵博的知識,餘秋雨先生對中華文化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頭有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刻翻閲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餘秋雨先生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餘秋雨先生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餘秋雨先生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裏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餘秋雨先生着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着,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温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向洶湧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餘秋雨先生迷惑,而最後有一天顯現了藏書的社會好處。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化於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裏,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能夠把原始的巨樹當成神廟,供奉着“大公伯”,然後進化成“拿督大公伯”,期望庇佑着餘秋雨先生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着,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情結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那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就應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方。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4

從文化大家的園子裏歸來,被露水打濕的衣領上還帶着花的香氣,腦海裏保留着和這早晨一樣新鮮的記憶。不揣冒昧地把這些既不連貫。又不準確的記憶寫下來,不知能否對讀書養氣有所禆益。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 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脱也擺脱不了。” 想,這個原因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説,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遊,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裏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裏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蹟所藴藏着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歎。

譬如説, 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歎。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閒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於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歎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 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國的象徵,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了保家衞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

《文化苦旅》這本書,猶如一片巨大的花園,作為一隻小小的蜜蜂,我所能採到的只是一點點的花粉。這是要請喜花賞花的讀者們原諒的。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5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會離去的終將離去。

——題記

我曾拜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當時,我對《家住龍華》這篇文章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感受。然而幾天前,我又想起這篇文章,便又找出書,讀了一遍,卻讀出了一種獨特的共鳴。一定會有人説:“我讀過,是一篇很淒涼的文章,你一個學生,能有什麼共鳴?”不要着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是啊,我並沒有感受過那種與同仁陰陽兩隔的感覺。可是就是這樣,我生出了一種發自心底的贊同。我想,這種苦澀我也曾有過吧。我在他鄉,坐在草坪上,仰望星空,在浠瀝的小雨中吐露自己的內心,自言自語的説出來,苦笑着,便有苦澀。臨行前,要回鄉了,望了望身後即將離開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有過一段美好回憶的地方,卻是又有一些苦澀,一些冷清。

在生命的幾十年裏,總有一些自己所悲傷的吧?朋友,知己,卻如那熟悉的陌生人,莞爾一笑便閃過了,生命是獨自走來又獨自走去的。正如他所説,“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飄然而來,溘然而逝。”

有一位哲人説過,我們一生會與十萬餘人相遇,與數萬人打招呼,與數以千計的人成為朋友,與數百個人成為知音,與幾個人親近,可到了最後,只有你一個人。

我希望,告別不會痛苦,因為弱勢的我不能承受如此的悲傷,我更希望,沒有告別。他是教授,我是學生。有如此共鳴是我的榮幸。我想靈魂不一定歸於冷清與沉潛,希望他們歸於內心的平靜吧……

“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是一種奢望。”

這是餘秋雨先生在本書的自序中説的最後一句話。作為遊歷國內“文化山水”之人,他的希望即是筆下的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而我的確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了,這人文山水所留給他的苦澀與釋然。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6

一座牌坊,秀麗而寂靜的立着.

一座牌坊,也許只是一快泛着紅的朽木,但它卻鎖着一種貞潔,好象守住了一份矜持.中國是女性,就像這些牌坊,但她們不是牌坊,只是題目為了什麼,強迫自己接受那冷若冰霜的温度.從小小閨房到巧巧秀腳,中國女性看來註定代表着最保守的一面,最隱忍的一面.她們的生與死都那麼美麗,美得叫人失去自我底線,但她們的痛又有誰能懂呢?有些事情是永遠都説不清楚的,你也不需急急尋求答案.只是那光滑的身體是註定被什麼纏着的.

平靜的蓮花池上飛揚起幾片水花,無聲地潑灑在水裏,分不清是遠近高低,只是一個夢,朦朧着,美麗着,一切都是夢魘嗎?

牌坊其實是為了表彰功勛,考中科舉的人的,然後就是忠孝節義的代表.其實並沒有重要到要用生命去換取的地步.但總有一些人把它們看得很重要,如果你發現身邊的人都把它看的很重要了,你會分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與他們同類,只剩下默然,當荒誕的輿論一旦變成了真理,往往比事實更有説服力.如果你不贊同,到那時候,你才是異類,他們才是真理."管它不是真理,這不是誰的錯,讓我也同他們一起吧!上帝,別讓我與大家不同,我不要真理了,我只要快樂."於是這就是新的一批舉白旗的為了快樂,以為獲得"真理"的人.

貞潔是中國女性的最美,美的那麼痛,那麼傷痕累累.以至於用一生的快樂去換取.他們不是苯,因為中國畢竟只有一個蘇小小.我們都一樣都活在自己創造的真理裏,但當一切沉埃落定,熱騰騰的生命,又在哪裏發光發熱?

都會有的,我並不幸福,但是我可以創造一些價值.年輕的姑娘好美,無論是是長眠還是躲在角落與寂寞共處.

就這樣把,有些東西,你勉強不來的.對他好就行了.

躺在那棵老榕樹下,以一顆平靜的心.醒來時別急着睜眼,慢慢的醒來,像夢一般,睜眼看到那立牌坊,牌坊上沒有任何痕跡.什麼都沒有其實就是全都擁有了.

讓我們永遠奔馳在輪迴的悲劇裏,一路揚着朝聖的長旗!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7

倘若不去遍歷世界,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是我們的情感寄託;倘若沒有這一場靈魂的盛宴,我們根本無法洞悉身邊的一切是如此可貴。願我做你的靈魂老友,不需眼淚不需負擔只需陪伴。——題記

“花瓶被扇子敲開罅隙,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這一擊僅僅是觸及,無聲無息,沒有人聽見。”我曾悄然凝視文化,它卻如秋水般陰鬱遙遠,忽而一朝過隙,雨落兼程,了無音訊。與《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必然中透露着偶然,偶然也正是絕然。

本書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找文化靈魂的人生的真諦。餘秋雨是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然而餘秋雨先生卻有着極高的探索精神,餘秋雨先生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即使是初次接觸這本書,我也不能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藴所折服。

凝望牌坊,杯具性的命運令人心寒;走進寺廟,文化的蜕變帶來期望;感受信客,誠信的本質值得深思。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沙漠中的綠洲。一個民族的強大來源於文化的傳承,而歷經千年的中國,外在是一個文化強國,而實際上我們的禮貌正在淪陷和流失。物質禮貌和精神禮貌是相互依託,相互依靠的。若是沉迷於表面,未免有些可笑。也許真的就應出去走走了。在成長的步伐中,那一道道文化藏在泥土中,掩埋在廢墟中,等着開拓者含着淚水,抹去陳舊書上的那份泥土。

究竟是誰,在支撐中國文化?利慾薰心的時代,人人追名逐利,帶了一張張假面孔,看不清餘秋雨先生們在想什麼。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像劃過那麼多年,卻發現自己還在原點,彷徨中上演知己白頭,信任在瞬間就見血封喉。我們的自我價值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雲煙裏。天真的人,趕快為中國文化尋一條出路吧。你或許能夠用愚昧的內心編制華麗的外衣,偏離文化的軌道,用一幕謊言唱出萬世不朽。亦或是放下內心的慾望,就這樣靜靜端坐,品一杯清茶,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責無旁貸,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

文化苦旅,倒不如説心靈盛宴。遠行的靈魂,已不再回望。“執象而求,咫尺千里”。沒有深刻傳統文化沉澱的人,不是一位優秀的人。做一個文化路上的苦行僧何嘗不可?素心若禪,拈花微笑。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8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我都孑然趨行於人生這段亙古的旅程,在坎坷中涅盤,於荊棘中重生,輕重緩急,酸甜苦辣,在與孤獨言和的過程中,所遇見的悲歡,始終無可提防。個體侷限性的約束下,你我用盡了全力,只為平庸地度過一生。

雖然如此,人生的最高境界,卻莫過於“活出自我”。《月亮與六便士》如是提到,“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可我更渴望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信仰,在人世的逼仄狹隘下,而依舊跅弢不羈;在社會的框條科律中,而依舊狷狂乖張。

余光中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證。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先生曾以一懷鄉愁穿越故國兩萬裏,用一枚小小的船票,構建海峽兩岸久違的團聚;他曾與李白同遊高速公路,也曾夢迴東海,聽聽那冷雨;在月色與雪色之間,他曾體味天地第三種絕色,生命末了,他要葬在黃河之濱,終於能夠皈依這片熱土。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我,終究是要回到這片土地。駐足回首,無窮歲月,不過是洗淨了我滿身塵埃,還我一個乾淨輕盈的靈魂。

那積澱下來的,都是無數的人贈予我的慷慨。那篩選出局的,都是每個時代的慎之又慎。

我慶幸啊,中國,我於這片神聖的土地孕育而出。時間果腹,也曾見識過無數荒誕可笑,也曾被滾燙的點點淚水灼燒,也曾被聲聲質疑包圍,也曾被生硬改變過,但是無數無數的過往,終成了成長的步步台階。

離家的我,是唐朝的出走文化,歸來的我,是閃耀的中國文化。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是文化,中國文化!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裏,我們需要信仰。以夢為馬,去親吻柔和的歲月,去體察温潤時間,去慢慢接近,天地間最本真的美好。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時光中千萬塵埃,都會伴隨着風遠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孤獨的背影。

時光荏苒,即使是有再多的不情願,但,青春與夢想,都會被時間吞噬,一去不復返。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最終留下的,就只能是滿目滄桑,和時光留在臉上的印跡。悲傷,痛苦,在我眼前都化為烏有。我能做的,就只有躺在草地上,望着白雲,遠去~遠去~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9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悽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餘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藴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歎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説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餘秋雨對於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後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他曾説他常佇立,於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餘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鍼砭時弊;他敢於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於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裏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羣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説會道。正是對於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

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0

最近,我接着讀了餘秋雨先生所寫的文化苦旅,這一次,我看到了牌坊這一標題,裏邊講的是餘先生對牌坊的敍述,牌坊在我的印象中,是那種立起來很大很大的石頭,而且是為了紀念當時某個典範或者是有錢人的,而書中給我們講到的卻是貞潔牌坊,十幾年當時為了保護自己貞潔兒去世了的女人,而建立這麼大的工程,僅僅是因為想給世人樹立典範作業,無非就是讓後人去模仿,但,樹立這牌坊對麼?

在古代,對於女孩來説,貞潔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因為一旦你沒有了貞潔,你就已經是不潔之人,就會被別人瞧不起,或是鄙視,或是議論。每天女孩子家裏得人都會跟女孩灌輸貞潔的寶貴的思想。久而久之,也樹立了女孩的一種人生觀,她們誓死要對丈夫忠誠,即使自己的丈夫有三妻四妾,也認為那是正常的,在當時,女孩就要如此屈服,像奴隸一樣,似乎女子本來就應當這樣,正因為這,女人的地位一直比男人低。男人和女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他們都有理由幸福地活着,但是受封建的毒害,讓男人逐漸的越來越狂,而女人卻越來越自卑,現代社會,雖然提倡着男女平等,但在人們心中還依舊留存着重男輕女的思想,例如:很多農村的人生了孩子一看是女孩竟然會立刻“當機立斷”把他的孩子扔到河裏去,那可是他的親生孩子啊,只是因為性別的差異就導致了死亡,這是多麼的殘忍。

所以我們要多多的保護婦女的權力,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雖然我是個男孩,但我也看不慣這樣那樣對婦女的不平等。雖然很多人説男女平等在現實中很難。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男人明白女人與我們一樣都有相同的權力,女人則學會了怎樣爭取自己的權力,那麼男女平等這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定就會真正的實現。

合上了這本書,我會想起了餘秋雨先生在書中的疑問:什麼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我想:只要男人們從心底裏接納女人,那麼,這個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和諧,男女平等這個目標也一定就會實現。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古以來,學習就講究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在廣袤的書海中,我認為更以如此。只讀講述大道理的書,實際作用並不大,所以我喜歡讀遊記。用或淺或深的文字述説一次次旅行,讓人沉醉其中並受益匪淺。

遊記中,我極喜歡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起初,僅僅是名字吸引了我,而當真正翻開此書時,我如痴如醉,彷彿在這些精妙的文字中同秋雨先生一起開展了一場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旅行。觀賞世界風景,經歷人生風雨。在書中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一天時間,我便讀完此書。可卻讀不到自己的感悟。遂我讀第二遍。彷彿重新開展了一場旅途。這次旅途我放慢了腳步,仔細觀察身邊風景。讀畢,我認為《文化苦旅》主要寫了四種元素,即:風景,歷史,文化,人生。自古以來,華夏文明有許多文化皆是隱匿於山水之間,可以説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着人生真諦,見到它也許我們就會想起一段歷史。而秋雨先生並不大張旗鼓的描寫山水,而是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一個不經意的角落亦或者是一副整體的畫面,令讀者身臨其境,彷彿與秋雨先生產生了心靈的共鳴,再自然地引出這處風景的歷史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令讀者在陶醉中豐富了歷史知識,領悟生活哲理,提高文化水平。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使我不禁感歎大師的功力。這次文化苦旅對我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提高,更有一種精神上的昇華,

讀了《文化苦旅》,我認為真應該出去走走。旅行是對一個人的歷練,它使一個人趨於成熟,洞悉人生百態,使一個人增長見識,瞭解各地文化,使一個人逐漸沉穩,領悟人生真諦。而我們卻常常兩三天悶在家裏,坐着無聊而重複的事,想掙脱這種現狀而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去旅行吧!看看那巍峨高山,看看那湛藍大海,看看那荒涼沙漠,看看那遼闊草原,看看那祖國大好河山,看看那世界各地風景!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旅行,充滿了太多未知,而知識就是這場旅途的必需品,在旅行中收穫知識,領悟文化,體會人生。我想這便是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用意,也是人生的一大真諦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2

我靜坐着,書本泛着黃光,燈光卻使它耀眼。

白髮蒼蒼,長鬚飄飄,他已滄桑了,在我腦中踱步,腳步清脆。

餘秋雨,這本就帶着幾絲靜謐的名字,在我腦中迴響。他看見了,行行止止,被歷史的滄桑塗抹着,他看見了許多。

而那些被時間隱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間,駕着文字來到我的面前——“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餘秋雨來到莫高窟外,一生慨歎,“王圓籙”。

伴隨着老舊的樹葉“咔嚓”作響。這位老者在我面前講述着。他説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為了道士的家,用無數珍寶換得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

“茫然的是當時的中國啊!”他怒吼着。卻無奈的走向下一個地點。這是時代的慨歎。

他登上廬山時,再一次想起了古人。

山高路窄,他一路磕磕絆絆,終於見到了這一震撼身心的奇觀,聽到了這一轟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許終於被一種久違的感覺“淋濕”,他想到了朱熹又聯想到徐霞客。但他也看到了熙攘的人流,他無法構建出一種文化與名勝的對應,只能眼看着文人變成了遊人。

“一陣雲霧又漂到了我的眼底”,他想着搖了搖頭……

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

《文化苦旅》也此般“苦着”。苦在追尋,苦在徘徊。作者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中,中國的文人在慨歎,在惋惜,於選擇間陷入一片迷茫。眼看中國的文化在夾擊中看不清未來的路在何方。

我翻看着心中不覺,提起一陣苦楚。不知是作者情緒的感染,還是歷史帶人的滄桑感。文化之流如此般宏大,歷史長河源源不斷。我便只是一個渺小的一員,像作者一樣在此間徘徊着。誰也不知道我會做下什麼?如同一個鄉下的道士會找到石窟一般。

合上扉頁,只覺得眼前漆黑的黑夜如同深淵。我覺得我坐得太久了,我只是那麼小一點,卻看過了那麼多。我的生活經歷無比渺小,卻帶給了我許許多多的感受,生活便是一種閲讀,因為作者在生活中學會了感受。

向前吧,不管你是誰?年輕或許是一種財富,因為人們總將明天描述成希望,那麼它便是希望。我們不應讓這歷史的火種熄滅,我們仍需要帶它們向未來前行,它們理應有一個歸宿,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講的那般。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3

最近,我接着讀了餘秋雨先生所寫的文化苦旅,這一次,我看到了牌坊這一標題,裏邊講的是餘先生對牌坊的敍述,牌坊在我的印象中,是那種立起來很大很大的石頭,而且是為了紀念當時某個典範或者是有錢人的,而書中給我們講到的卻是貞潔牌坊,十幾年當時為了保護自己貞潔兒去世了的女人,而建立這麼大的工程,僅僅是因為想給世人樹立典範作業,無非就是讓後人去模仿,但,樹立這牌坊對麼?

在古代,對於女孩來説,貞潔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因為一旦你沒有了貞潔,你就已經是不潔之人,就會被別人瞧不起,或是鄙視,或是議論。每天女孩子家裏得人都會跟女孩灌輸貞潔的寶貴的思想,久而久之,也樹立了女孩的一種人生觀,她們誓死要對丈夫忠誠,即使自己的丈夫有三妻四妾,也認為那是正常的,在當時,女孩就要如此屈服,像奴隸一樣,似乎女子本來就應當這樣,正因為這,女人的地位一直比男人低。男人和女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他們都有理由幸福地活着,但是受封建的毒害,讓男人逐漸的越來越狂,而女人卻越來越自卑,現代社會,雖然提倡着男女平等,但在人們心中還依舊留存着重男輕女的思想,例如:很多農村的人生了孩子一看是女孩竟然會立刻“當機立斷”把他的孩子扔到河裏去,那可是他的親生孩子啊,只是因為性別的差異就導致了死亡,這是多麼的殘忍。

所以我們要多多的保護婦女的權力,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雖然我是個男孩,但我也看不慣這樣那樣對婦女的不平等。雖然很多人説男女平等在現實中很難,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男人明白女人與我們一樣都有相同的權力,女人則學會了怎樣爭取自己的權力,那麼男女平等這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定就會真正的實現。

合上了這本書,我會想起了餘秋雨先生在書中的疑問:什麼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我想:只要男人們從心底裏接納女人,那麼,這個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和諧,男女平等這個目標也一定就會實現。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4

讀《文化苦旅》的時候,身邊就是古舊的老屋,從夢外將我輕推入夢又將我搖醒的蒲扇,還有那滴雨的屋檐和清涼的月色,在夏日的蟲鳴中沉沉地睡去。老屋和屋內的一切,沾染着過去的味道,被洗得發黃。如今,它已經不再,像文化逝去那樣。

跟着餘秋雨大師的文化尋蹤,我也可以在炎熱的季節得到山麓間書院裏樹陰的庇護,在道士塔看着千年古剎被毀的深深歎惋,荒涼的孤煙大漠流放的人羣浩浩蕩蕩卻也寂寞地行經寧古塔,一段段宂長的土堆未經歲月打磨前燦爛的往昔。一種見證的消失,一種文化存留於世間的印記的消失。

尋訪老先生腳下踩實的每一個腳印,串聯起來便是一條小徑,而小徑與兩旁的雜亂而荒蕪的野草相比是如此分明,好象是過世人迷茫的眼神中扯一條線到那快要消失的文化財富中去。此刻,我更覺得他是一個攝影家,如留下花樣年華一般挽住文化的手,扶住她搖搖欲墜的身形,將她們定格在歷史這張底片中呈現於眼中。

剛剛開始拜讀的時候,便被“苦旅”二字所震撼。旅本是一種艱苦的修行,再加上苦字,那是一種怎麼樣的精神境界呢?撥開歷史的荊棘,拂去歲月的蒙塵,雖然不能將燦爛的文化拼成一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長卷,將他們塗抹成一樹緋紅的桃花,但那些在殘損古蹟前發出的嘶吼和歎惋。

那些堅硬的文字卻是一隻無形的手,緊緊纂住那些荼蘼的時光裏文化的衣袂,然後親手叫到我們的手中,這是屬於他的文化苦旅,看着道士的無知,肆意地覆蓋掉的壁畫,他的“住手”彷彿是站在歷史的懸崖上發出的怒吼,一種對於文化的逝去視而不見的質問,而對於我們而言,這更像是海上的燈塔,在我們駕駛的一葉葉扁舟迷航是給予光亮,導引一種正確的文化取向和態度,保護的不僅僅是鐫刻着文化的遺蹟,而更是陷入困境的文化本身。如今,我們在探訪文化的道路上,要做的便是雙手接過那些零星的碎片,用自己的力量和對於文化的不懈探尋是文化這座只露出八分之一的冰山完整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也許那古舊的老屋不僅僅有讀《文化苦旅》時的記憶,過去的很多藏在屋檐下,牆角邊的細節還來不及等我去一一將它們發掘便被隆隆的推土機所掩埋了,而現在我要做的便是緊緊攥住殘餘在現實中的文化碎片,不要讓它們被這個時代的風吹散。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5

文化,是什麼?我不能夠解釋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為這樣,“文化”一詞在我的腦海中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這反而勾起了我強烈的求知慾,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餘秋雨先生的筆下,有他在故鄉如夢般的童年;有踴躍着喧囂生命的都江堰;有飽經風雨滄桑的天一閣;有堪稱最高貴美麗的杭州……還有他走訪過的中國、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個故事,不!不應該説是故事,應該是每一次旅行,卻彷彿都在我眼前發生一般,歷歷在目。

此時,我感受到這裏的文化已不再是人們所説的知識那麼簡單了。我彷彿讀懂: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種文化。李冰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建設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水利生態綜合工程。他浚理、消災、滋潤、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個石人,鎮於江中,用來測量水位。

信念是一種文化。範欽以對書籍的痴迷,集藏滿了一座天一閣的書,風風雨雨幾百年,經過了數十代人之手,經過他們的堅持,為歷史考證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美也是一種文化。《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杭州的美自是離不了錢塘江的壯闊和西湖的美景的,它是錢鏐射潮時滾滾漫天而來的浪潮,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精神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那是無數人對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文明的傳承!餘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去探索瞭如此之多的文明遺蹟,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之下,都不曾放棄。

今天,我們更應該明白文化之重要。我們要學會保護並傳承它們,須知道,它們是我中華民族的至寶!所以,我呼籲大家:在空閒之時,請稍稍放下手機,少玩一會兒電腦,多多關注下我們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許不復存在,但文化並未消逝,讓我們繼續發揚光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