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茶文化論文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茶文化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茶文化論文

茶文化論文1

據《神農本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一代茶聖陸羽也曾言“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由此可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自神農發現茶開始,隨着時間的推移與歷史的演變,茶文化由發展走向成熟、由國內走向世界,可以説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興盛自然而然帶動了品茗茶具的興趣,在眾多茶具器冥中,紫砂作為一種具有特色的實用性茶具,頗有點鶴立雞羣的味道。

紫砂據傳起始於北宋末年,那時的飲茶文化可以説是相當成熟了。根據茶史上記載,飲茶之風,盛於唐而興於宋,當時茶具器形的發展受喜歡茶飲方式制約。但到了北宋末年的時侯,茶文化的焦點已經從品的方式轉變到茶具的行式上來。紫砂壺的誕生,可以説是因時而生,然其後紫砂壺能夠風行數百年,最終與茶文化連為一體相輔相成,可以説是由紫砂的特性所決定的。

精於茶道之人有種流行的説法——品茗,能修心養性,陶冶人的情操。隨着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閒暇之餘開始追求精神層次的休閒生活,而品茗之道就是很好的選擇。由此而來,閒時品茗修行之人日增,但不管如何深諳茶道之術,若無稱心如意之茶具,一切枉然。即使是絕好的茶,也是暴殮天物而矣。有了上好的茶,因此一個急迫的問題擺在了茶友的面前,何為上佳之茶具?紫砂!茶道高手一般會如是回答。然紫砂謂何?

紫砂盛行於陶都宜興,脱胎與一般日用陶瓷。宜興,古名荊溪,因荊溪河而得名,秦始皇滅楚後改名陽羨。晉惠帝時期又改陽羨為義興。北宋時,為避太宗趙光義瑋,改稱宜興而沿用迄今。宜興盛產一種特殊陶土,其顏色多為絳紫,故統稱紫砂。但其顏色亦有紅,綠、黃、白等,故又被譽為“五色土”。用其所做茶具即為紫砂壺。論及紫砂的起始,見北宋詩人梅堯臣《宛陵集》一詩中言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因此普遍認為紫砂起始於北宋末年,而1976年在宜興丁蜀羊角山古窯址發掘出的大量紫砂陶片,其斷代為北宋時期,這也可作為佐證。隨後紫砂藝術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而這個春季延續了差不多數百年,經歷了明清兩代的興盛。明清時的發展,紫砂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其在結合茶文化的基礎上,更是融合了詩詞、書畫、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藝術。多種文化性質的結婚,成了紫砂文化的標誌性特色。

如今的紫砂藝術經過幾十代紫砂藝人的奉獻,也已趨於成熟,無論是在造型裝飾還是工藝技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系列性的理論知識。定義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可以從兩方面衡量:一方面,紫砂作為美術品,應具備形、神、氣、態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輪廓:神,即神韻;氣,即氣質,陶藝所藴涵的和諧色澤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另一方面紫砂壺還需滿足其作為茶具的根本特性實用性。如壺體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適當,壺嘴出水流暢,壺把端拿方便舒適,壺蓋四周合縫等等。紫砂壺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屬於無釉茶具,採用宜興特有的紫砂泥礦製成生坯然後高温燒製而成。由於其成型後燒成過程中温度較高,燒結密緻,胎質細膩,既不滲漏,更有肉眼難辨的氣孔能吸附茶汁,藴蓄茶味,故老壺,舊壺雖衝白開水也能散發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質屬性,致使開水沖泡卻不致於燙手,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而熱天盛茶則逾夜不餿。此外,紫砂壺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有着“世間茶具壺為首”之美譽。而《桃溪客語》中書道“陽羨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等價”,足可見其名貴。

現今收藏紫砂壺成風,明清、民國時期及當代名家紫砂壺價格一路攀升,一般藏家只能作壁上觀,少有可能收藏到名家真品。而古玩市場上,明清老壺,只有那些田間粗茶壺,還依稀可見,僅數百元一把,作為開茶館泡茶之用卻仍有古趣。然而,有些紫砂工藝師片面地追求紫砂壺的藝術價值或經濟價值,致使一些壺不是喪失了其根本的實用價值就是完全失去了藝術價值。可以説這些“不良風氣”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的。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最終攜茶而美。修心養性,天地雖大,然皆在這一茶一壺間也。

茶文化論文2

摘要:茶文化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對現代美術教育有着重大影響,特別是其中的茶畫藝術。本文基於大量文獻資料,從當前美術教育實施現狀入手,簡要分析了茶文化內涵及其對美術及教育的影響,並提出了美術教育與茶文化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期藉助茶文化補充美術教育不足,培育優秀的美術專業人才。

關鍵詞:美術教育;茶文化;融合措施;影響

在素質教育下,美術教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開展有效的美術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情調,還要培育優秀的美術專業人才,滿足於社會相關行業的發展需求,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育活動。茶文化是我國曆經幾千年發展時間的優秀文化,沉澱、融合了諸多文化精華,對當代美術教育勢必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介於此,對美術教育中的茶文化影響進行分析是有必要的,利於找到二者之間的關聯點並加強融合,進一步提高美術教育水平,改善當前美術教育現狀。

1當前美術教育實施現狀

目前,從當前美術教育課堂活動情況來看,基本能夠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尊重不同學生之前的個性化差異。其實每一位學生個體不同,對美術的理性認識、感性認識也會有所差異,自身的美術功底、技能自然會千差萬別。倘若課堂上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可以開展高效的教育活動,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收穫。另外,很多美術教師採用的教學模式基本一致,差別不大,很難達到理想的美術教育效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審美能力及繪畫技巧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課堂上呈現出兩種極端表現。一種是學生繪畫基礎好,熱愛美術,積極參與美術課堂上的每一個教學活動,並在這過程中學習相應的美術知識,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課堂之下也能自覺開展學習活動,夯實課上學到的繪畫技巧;另一種是學生美術基礎較差,認為課堂學習是自己的負擔,課下也很少自主學習。這使得這一類學生很難以積極心態參與到美術教育活動,形成片面的學習觀點。因此,教師必須認清以上兩種學生羣體的情況,包括學習心態、美術功底等,以此為基礎組織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除了教學模式創新不足外,教學活動缺乏文化性元素也是一個突出問題。美術教育是一門藝術化課程,關係着學生審美素質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具體的美術教學活動過程中融入藝術化元素,注重分析學生的學習訴求,有意識的培育學生審美能力。然而就目前教學現狀而言,美術教育目的與學生訴求、人文藝術內涵之間的結合不夠緊密,不能推動美術教學理念深層轉換,影響了美術教育效果優化。特別是美術教育融合的人文元素不足,一味開展技能教學,忽略文化教學,學生的繪畫技能儘管有所提升,但卻不瞭解美術文化,人文素質缺乏,不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美術教育想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既要融入豐富的藝術素材,也要融合文化內涵,富有整個教育活動文化內涵,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育,這樣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2茶文化內涵及其對美術教育的影響

2.1茶文化內涵

茶文化在我國有着一千年多年發展歷史,其起源於西晉,至唐宋達到鼎盛。唐朝陸羽的《茶經》系統了闡述了種茶、採茶、製茶、煮茶、泡茶及茶藝、茶禮等陳內容,此後茶文化才逐漸形成了一個體系。從文化內涵角度看,茶文化不僅是一種關於茶的傳統文化,更是人文心態與哲學理念相結合的文化,有着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深刻的哲學思想。茶文化的元素諸多,茶禮、茶藝、茶畫、茶舞、茶歌等都是茶文化元素的具體體現。在整個茶文化體系中,有茶文化對情感、價值觀的合理詮釋,也有一些令人深省的哲學思想,內涵的多樣性、豐富性有着重大作用。直至今日,這種作用依然存在,不僅影響着人們的思想、精神,對人們的行為也有一定導向作用。在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其與其他領域的文化藝術高度的融合,形成了諸多與茶相關的藝術,如茶畫、茶藝等,這些茶文化元素不僅體現了茶文化內涵,傳播了茶文化精髓,還為茶文化增添了更多的藝術價值和魅力,使茶文化本身更具生命力。茶文化融合發展過程中,其內涵日益豐富、深邃。茶文化具有的藝術性及精神內涵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不能缺失的重要內涵,對各個領域的藝術發展的影響重大。

2.2茶文化素質對美術教育的影響

經過一千多年的融合發展,當下的茶文化已經形成體系化、內涵化的文化機制,是一個系統化的文化體系。對茶文化體系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茶文化主要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與茶相關的物質文化,如茶具、茶室、茶葉、茶藝等,這部分元素可以直接作為學生繪畫創作的素材;第二,與茶相關的精神文化,如茶禮、茶畫、茶舞、茶道及茶相關的文學作品等,這些可以成為學生美術創作的靈感源泉。由此可見,茶文化內容相當豐富,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都是學生美術創作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而且,茶文化的精神文化部分包含着豐富的價值理念,對學生的思想、行為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它的發展與傳承可以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茶文化在美術教育活動中的融入,是美術教育理念的創新,當然這也是一種完善。大量事實證明,美術教學過程中倘若一直講解美術作品,教授繪畫技巧,而不融入相應的文化元素,很難實現美術教育目標,亦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而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其在美術教育過程中的融入可以豐富教學素材,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整美術教育活動的價值。當然,具體應用過程中應當注意兩點:第一,美術教育與茶文化的融合要使繪畫藝術情感更豐滿,利用茶文化為繪畫提供豐富的情感、思維認識,開拓學生的繪畫創作思維;第二,美術教育與茶文化的融合是茶文化發展的一種外延形式,對茶文化的傳承、發展有着重大的現實意義。

3美術教育與茶文化素質的融合措施

3.1確定美術教育目標,結合學生特點

美術教育與茶文化融合的前提條件是確定美術教育目標,充分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結合學生特點組織安排茶文化教學活動,這是實現二者有效融合、實現美術教育目標的關鍵。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分析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發展規律、學習水平等,以此為依據確定美術教學目標。教育目標的確定不是教師主觀意識所決定的,而是由學生的實際情況所定。因此,確定美術教育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化差異,把學生學習訴求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確定美術教育目標基礎上,以目標為導向,有針對性的融合茶文化,如茶畫、茶道、茶禮等,豐富學生繪畫創作素材。同時,通過茶文化內涵的宣傳、講解,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範,帶動學生開展高效的學習活動。

3.2明晰結合思路,制定美術教育規劃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使茶文化有效的融入美術教育活動中,應清晰美術教育與茶文化的融合思路,編制科學合理的教育規劃。分析學生特點和茶文化內容,結合教學目標融合適合的茶文化內容,發揮茶文化素材對學生審美意識、繪畫技巧提升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根據美術教育目標、內容等編制美術教育規劃,形成科學完善的美術教育觀念,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

3.3把控美術教育活動,培育學生的美術創作技能

美術教育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美術創作技能、審美意識等為主要目標,茶文化的融入也要服務於這一目標實現。為此,美術教育與茶文化融合過程中要立足於教育目標,全程把控美術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對美術教與學的活動形成正確認識。如,以茶文化為背景,教師結合個人的實踐經驗講解美術教育學科,增進學生對學科目標、內容的認知,形成創新求變的學習觀念。同時,以茶畫為素材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繪畫的創作技巧、理念等,夯實已有的美術創作技能,以便學生更好的開展美術創作活動。

4結論

綜上所述,茶文化在美術教育中的融入利於完善美術教育理念,彌補傳統美術教育文化性不足缺陷,促進學生的人文素質、美術創作技能全面發展,成為綜合性的美術專業人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劉會瑜.茶文化與中國美術教育的互通性研究———以專業人才的職業培養為例[J].福建茶葉,20xx,39(02):204-205.

[2]高豔慧,張建敏.美術教育中茶文化素養的思考[J].福建茶葉,20xx,39(07):279-280.

[3]周瑩.茶文化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研究[J].福建茶葉,20xx,40(01):121-122.

[4]王琳琳,胡毅.中國茶元素在廣西美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福建茶葉,20xx,40(04):228.

茶文化論文3

摘要: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我國從種植茶葉到飲茶都極具文化內涵,有着豐富的茶文化資源。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也深受茶文化影響,對其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本文將針對茶文化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進行分析探討,旨在進一步分析茶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之間的關係和促進作用。

關鍵詞:茶文化;民族傳統;體育傳承

我國作為茶葉故鄉,茶文化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茶葉種植和生產的大國,茶文化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其經過歷史的積澱,文化內涵極為豐富,集儒釋道文化為一體,對於當今社會也依然具有指導意義,茶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已經深入生活和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影響。眾所周知,體育文化在中華民族整個文化範疇中所佔的比例不是很大,由於缺乏傳統的文化內涵,因此在發展中缺乏系統的應用,阻礙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文化在我國文化的歷史傳承中具有很大的比重,在茶文化視角下,將其與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相結合,將有利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1我國茶文化體系內涵

我國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茶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文獻記載,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飲茶的習慣,茶葉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飲料的存在,其同時也是一味寶貴的中藥,對於延年益壽,保持身體狀態都有其他飲品無可比擬的優勢,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其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可謂影響深遠。茶文化歷史悠久,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文化,集儒釋道三種思想為一體,一杯清茶,淡泊明志,可以藴含天地萬物。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和進步,茶文化的內涵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上,要將其與實踐相結合,融入到具體的文化項目當中去,才能讓茶文化的思想內涵真正展現出來,茶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結合就是具體的實踐結合,其不僅有豐富的物質元素,同時也包含了精神文化內涵,因此,茶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相結合是極具現實意義的。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民族體育文化也極具文化內涵,在多元化文化充斥的今天,想要將民族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就必要通過現實的載體,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是對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貢獻,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切入點之一。

2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相應載體

文化的傳承需要一定的載體,載體是文化傳承的基礎和根本,而對於目前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上就缺乏相應的載體,載體的缺乏導致文化傳承出現障礙,文化不能有效的傳承下去,而相應的傳統民族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也會出現相應的問題。尤其是目前社會對於體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不充分,導致體育文化一直不被人們所重視,在日常的體育活動中,人們對於體育項目的選擇也是以西方體育為主,很少接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而限制了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融入方式。很多內容都是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和反映,因此,要想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必須要以合適的角度切入,找到適合文化傳承的載體。

2.2傳統文化遭受衝擊,壓力巨大

隨着市場經濟在我國的深入發展,國際間交流不斷增多,外來文化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並且給了我國傳統文化巨大的壓力。隨着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全球各國之間的文化出現交融,但要摒棄外來文化中不健康的方面,取長補短,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動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傳統文化受到巨大沖擊,導致民族體育文化在發展中出現與時代脱節、創新性不足等問題。隨着時代的發展,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也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引入創新機制,對外來文化取長補短,融入其他文化元素,利用本身民族傳統文化促進體育文化的發展,例如,可以將茶文化融入,這種內部文化的融合一方面會增加文化的融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時促進傳統文化的協調發展,發揮組合效用,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的最佳效果。

2.3缺乏必要的自信心與自覺性

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和自覺性限制了文化的傳承。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我國的傳統文化都是極其燦爛文明的。但當今社會,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和外來文化的入侵,人們的思想不斷活躍,信息獲取渠道的多樣性使文化多元的社會讓人對於自身的傳統文化越來越不自信,認為傳統文化即落後的文化,是不科學的文化,基於這種對傳統文化的不自信,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不會自覺地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因此,這種對於傳統文化的不自信和消極的態度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造成了阻礙。

3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具體價值認知

對於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發展來講,其具備深厚的價值內涵和豐富的體育元素,而這正是適應當今社會人們亞健康狀態下的體育運動所需,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人們在工作中很少得到時間進行必要的運動和鍛鍊,導致了當今社會人們身體素質越來越差的狀況,同時,人們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和食品安全問題都使人們的身體出現問題,這個時候找到一種適當的鍛鍊方式尤為重要,但從實際來看,人們缺乏必要運動的同時更加欠缺這種運動意識。這就意味着人們即使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也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而逐漸提高這種意識就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價值切入點。此外,對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障礙來講,就是其未能實現與時代的接軌,滯後發展於時代,成為另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阻礙,並將其與體育文化的內涵相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解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的必然要求。

4茶文化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具體思路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之所以能夠被傳承是因為其中所藴含的價值作用,在文化多元的當今社會,人們思想複雜、接受能力強大,傳統文化尤其獨特的魅力,其作為一種優勢的發展資源,不僅包含了豐富的內涵,也對傳統體育鍛煉進行了融合,豐富體育活動內涵的同時也創新了傳統體育文化。我國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長期以來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成熟的茶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同時擁有多種文化資源的我們就要將文化資源整合,結合社會發展時期和當下的時代背景,進行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在茶文化的不斷影響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更加註重傳承的活動理念和內涵,其具備的價值觀念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了定位和條件,因此,使茶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合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無論國際還是國內,都面臨着新的機遇與挑戰,文化作為國家的靈魂,其存在的意義是非常巨大的。在整個民族體育文化傳承中,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使文化資源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利用茶文化的價值理念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認識。

5結束語

“寧可三日無鹽,不可一日無茶”可見茶對中國人的影響深遠,茶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生活當中。伴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全球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面對這樣的形式,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就更加重要了。茶文化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悠久,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深遠,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發展和傳承中遇到了一定的問題,而將茶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是解決目前所面臨問題的關鍵,傳承和發揚茶文化是我們重要的歷史使命,而不斷弘揚和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體現,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對於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傳承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重點,也成為文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以茶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一定會成為世界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參考文獻

[1]蘇凱.茶文化視角下的民族傳統體育社會文化功能研究[J].福建茶葉,20xx,39(09):361-362.

[2]邵錦梅,王晶.基於“茶香”視角的體育訓練改革關鍵點分析[J].福建茶葉,20xx,39(08):260-261.

[3]宋彩珍.茶文化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J].福建茶葉,20xx,39(01):277-278.

茶文化論文4

摘要:

茶文化的商業化運作不僅可以從茶葉生產文化中來展開,也可以從茶葉消費文化中來實現。基於產業鏈條下的茶文化商業化運作,也就可以在實踐和空間緯度上涵蓋茶葉生產範疇和消費範疇的關聯要件了。通過在經濟學視角下進行價值分析,並對商業化運作價值的環境植根性問題進行探討。有效措施可圍繞着:根據排序法整合商業環境、突出商業運作的文化特質、充分論證商業運作的成本等三個方面來構建。

關鍵詞:經濟學視角;茶文化;商業化;措施

茶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顯性特徵的元素,能夠促進範圍經濟效應的實現。根據經濟學原理可知,通過將相互關聯的經濟資源進行整合,便能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因此,將茶文化的營造和展示納入到商業活動中,通過與其它經濟資源進行互動和關聯,便能達到促進經濟資源整體化有效配置的目標。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也同樣是茶葉消費大國。茶文化的商業化運作不僅可以從茶葉生產文化中來展開,也可以從茶葉消費文化中來實現。基於產業鏈條下的茶文化商業化運作,也就可以在實踐和空間緯度上涵蓋茶葉生產範疇和消費範疇的關聯要件了。

一、經濟學視角下茶文化商業化運作的價值分析。

在經濟學視角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商業化運作價值進行分析:

1、茶葉生產文化的商業化運作價值分析。

(2)觀賞性。

茶葉生產本身就含有文化元素,其中手工炒茶在大多數茶葉生產企業中都有保留,且手工炒茶後茶葉商品的市價不菲。作為一種傳統手工工藝,手工炒茶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同時也能與以鄉村遊、田園遊為特色的商業旅遊項目相融合。從範圍經濟的視角來看,手工炒茶的觀賞板塊可以置於沿途觀光項目之中,並主要展示給區域外的遊客。

(2)體驗性。

體驗性的主要內容便是邀請參觀者參與到炒茶中來,遊客可以“自炒自喝”。這種體驗性就使茶葉生產與茶葉消費在旅遊項目中得到了融合,並且也提升了旅遊項目的新奇性和個體體驗感。但從實踐來看,這種體驗性的商業運作價值並未得到足夠重視。

2、茶葉消費文化的商業化運作價值分析。

(1)關聯商品銷售。

茶葉消費文化的商業化運作價值內容更加豐富。首先提煉出關聯商品銷售運作模式。根據筆者的市場調研發現,許多文化產品在銷售中都會引入品茶項目,如書店專門開闢品茶區域,一方面方便讀者休息和閲讀,另一方面增加書店銷售環境的舒適性。再者,如我國西南地區民間存在着品茶、聽書等商業活動項目,從中也體現出了茶葉消費文化。

(2)關聯商品促銷。

從營銷原理中可知,促銷的目的在於鞏固現實消費者,並着力挖掘潛在消費者。可見,關聯商品促銷則可看作為,茶葉消費文化助力關聯商品的促銷,使得消費者在品茶或購買茶葉商品的同時,獲得目標商品的服務。

二、商業化運作的環境植根性問題探討。

在對茶文化進行商業化運作時,其價值的體現還依賴於是否與目標市場的消費環境相適應。若是僅僅從商家自身考慮來進行商業化運作,則無法充分與當地消費者的消費偏好相契合,這樣則不利於商業化運作價值的顯現。為此,以下從三個方面來討論環境植根性問題。

1、建立環境植根性的目的。

“目的”構成了建立環境植根性的價值取向,也是茶文化商業化運作的切入點。具體而言,這裏的“環境”主要指向商業環境,而商業環境又是由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旅遊產業發達程度、消費者偏好、社會人文環境等諸多要素整合而成。儘管所需整合的要素諸多,但唯有與環境植根性相契合才能充分發揮出茶文化的商業化運作價值。

2、建立環境植根性的手段與茶文化商業化運作價值形成途徑相對應,也需要分別從茶葉生產文化和茶葉消費文化兩個方面來建立。

針對茶葉生產文化而言,需要提煉出該文化中的顯性部分,即可以被遊客的視覺所感知到,並藉助文化載體來參與其中。相對而言,將茶葉消費文化通過商業化來與當地環境相契合,則遠比茶葉生產文化部分複雜。從而,這也將成為下文闡述的重點。

3、建立環境植根性的效果。

一項商業化運作項目一定要考慮到它的實施成本和機會成本。若是項目最終的“經濟利潤”小於“會計利潤—機會成本”,則意味着該項目不具有商業開發價值。因此,建立茶文化商業運作的環境植根性,則需要對經濟利潤進行充分論證。

三、商業化運作與環境相契合的難點問題。

1、環境要素整合問題。

商業環境包括:經濟發展狀況、旅遊產業發達程度、消費者偏好、社會人文環境等在內的要素。是否在茶文化商業化運作時需要與之一一對應呢?筆者認為,這裏需要藉助經濟學在談及消費者偏好時的排序理論,即在基數效用論基礎上,將影響茶文化商業運作價值的要素按其重要性進行排序,在整合時增大前三位所佔的權重。根據筆者的市場調研結果可知,建立環境植根性應着力整合消費者偏好、社會人文環境、旅遊產業發達程度這三類要素。

2、消費文化植根性問題。

茶葉消費文化的商業化運作更具挑戰性,且也更具商業價值。茶葉消費內容包括品茶和茶葉成品銷售等兩大環節,而各大環節又可與關聯經濟資源進行聯合而發揮出範圍經濟效應。為此,解決消費文化的植根性問題需要與環境要素整合相聯繫,並突出消費者偏好和社會人文環境要素。之所以做出這樣的結論在於,茶文化商業運作的主線仍需圍繞着當地文化產業的開發來展開,若是將茶葉僅僅作為一種商品進行銷售,那麼商業化運作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3、機會成本論證問題。

從現有的相關文獻中可以感知到,許多作者在討論茶葉項目商業化運作時主要聚焦於會計成本範疇,從而來計算出運作的實施成本。實則不然,經濟學視角下更關注經濟利潤,即“會計利潤—機會成本”的部分。因此,論證機會成本則成為了應有之義。然而,機會成本屬於隱性成本範疇,無法通過常規方法進行測算,所以主要依賴於“期望值”測算來進行轉換。

四、應對措施構建。

1、根據排序法整合商業環境。

若要充分實現茶文化商業化運作價值,則需要與當地的商業環境相融合。建立環境植根性,便需要根據影響力因子大小進行排序來進行整合。無論是茶葉生產文化還是消費文化,都需要與消費者偏好、社會人文環境相適應。為此,我們首先就需要建立前置性調研機制,針對茶葉產地的消費者偏好和社會人文環境進行調研。然後,通過消費者偏好引導和適應來進行商業化運作。

2、突出商業運作的文化特質。

突出商業化運作的文化特質不僅是消費者消費升級的內在要求,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外在需要。這就意味着,在商業化運作手段構建上,針對茶葉生產文化需要突出它的觀賞性和參與性,並將其納入到當地的生態旅遊項目之中。通過將綠色生活理念植入到商業化運作模式之中,來迎合當地和外來遊客的休閒需要。針對茶葉消費文化,則應在獲取範圍經濟效應目標下努力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如,與書店、茶社、文化主題場所等相關聯,通過提供品茶、茶道、茶具等顯性文化元素,來增強相關產業的經濟效益。

3、充分論證商業運作的成本。

機會成本的產生必須具有兩個條件:

第一,該經濟資源具有稀缺性特徵。

第二,該經濟資源的用途具有多樣性。根據這兩個條件來剖析茶文化商業化運作發現,我們應對商業化的運作項目進行充分論證,因為項目運作包括資金投入和時間投入,這些都將產生高昂的機會成本。正因如此,應發揮當地企業在項目論證中的作用,從而降低政府部門運作所帶來的價值偏差。

筆者建議,茶文化商業化運作可採取PPP模式,來實現區域茶文化項目的品牌打造。綜上所述,如何發揚我國茶文化中的精髓來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應成為業界和學界未來的思考重點。在我國持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應加大對區域性茶文化的解讀

五、小結。

本文通過在經濟學視角下對商業化運作價值進行分析,並對商業化運作價值的環境植根性問題進行探討後認為,有效措施可圍繞着:根據排序法整合商業環境、突出商業運作的文化特質、充分論證商業運作的成本等三個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朱海燕。試論湖南苗族茶俗的商業化運營[J]。江西農業學報,20xx(9):184—186。

[2]尋桂蘭。流動的曉溪———婺源縣上曉起茶文化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及傳承[J]。農業考古,20xx(2):265—270。

[3]張信剛。茶葉與咖啡的商業尋蹤[J]。商界:評論,20xx(5):46—49。[4]蔡泉寶。茶文化研究的新思路[J]。農業考古,20xx(2):7—8。

茶文化論文5

摘要:大學生培養的最終目的在於促進其順利實現就業,因此在大學生培養時,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內容,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形成完善的職業素養,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進而實現學生順利就業。本文擬從大學生基本職業素養培養現狀探究分析入手,結合大學生基本職業素養培養活動開展的基本要求,通過融入優秀傳統茶文化課程開設的價值作用,從而探究基於大學生基本職業素養培養要求的優秀傳統茶文化課程實施方式。

關鍵詞:優秀傳統;茶文化課程;大學生;基本職業素養;培養機制

當前大學生培養活動開展過程中,其需要進行整體優化和全面創新,尤其是要立足學生綜合培養的客觀要求,結合合適的文化元素內容的.綜合應用,從而實現大學生基本素養的最佳培養。結合我國所具有的優秀傳統茶文化元素以及其具體應用價值看,通過開展完善的傳統茶文化課程機制,實現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最佳效果。

1大學生基本職業素養培養現狀探究分析

自21世紀初世界發展出現了全新狀況,知識經濟時代的成熟發展對社會勞動力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我國教育部就結合時代要求,以及學生培養的整體性要求,實施了高校教學體系改革,在這一改革機制的整體實施背景下,大學生培養規模實現了全面增長,這在推動全社會人才素質結構調整、優化的同時,也為社會就業壓力加大帶來了一定影響。

尤其是對於學生培養來説,其掌握豐富完善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養是對學生的要求,而只有實現學生順利就業,才是實現學生自身培養價值的關鍵所在。

當然,學生就業困難,不僅僅是學生規模上的劇增,更重要的是學生培養機制上的缺失和不足,尤其是很多大學生能力與水平無法與社會市場需要相匹配。

因此,想要實現大學生的有效就業,就需要從整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與突破入手,結合綜合培養理念的改革與優化,尤其是通過選擇合適的理念內涵,從而實現學生培養的最佳效果。

所以,對於整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來説,改革、優化、豐富、創新,就是整個體系價值最大化的必然抉擇。

目前,各個高校都注重開展了就業指導教學,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具體的職業發展規劃,但是就該活動開展實際狀況看,由於很多學生缺乏深度認知,其更多情況下只是盲目設置自身發展規劃,缺乏對學生就業過程中所需要的素養內容進行有效教學,進而限制了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培養。

2大學生基本職業素養培養活動開展的基本要求

對於大學生培養來説,想要實現最佳狀態和效果,我們可以對整個培養體系、培養內容進行具體篩選和分類,其大體上主要分為:知識內容上的教學,綜合技能上的教育,思維理念上的完善,可以説,這三類內容,實際上代表的是學生培養的三種層次,或者是三種要求,當然,結合學生培養教學的整體性看,各項內容之間也並沒有完全獨立,各項元素層次有着濃厚的融入性和結合性。在當前大學生培養過程中,其基本上都能做好知識內容上的教學,尤其是能夠針對專業特色和學生的具體培養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學方案和計劃,也能針對具體要求,設置相應的考核機制,滿足知識內容培養要求。

但是,在綜合技能和思維理念的培養上,相對較為欠缺。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是多樣性的,最明顯的就是由於整個教學體系的欠缺,從而影響了技能教學的有效開展和具體實施。

綜合技能和思維理念培養開展的基礎是具體的實踐教學環節,而核心則是學生培養過程中的具體啟迪。

當然,技能和思維理念都是相對較為主觀、抽象的元素內容,其不僅在培養過程中,需要藉助具體的實踐平台,同時在考核過程中,也很難有效予以把控,並且想要真正實現這一理想效果,還要做到持續、計劃、體系性培養,通過教學機制的實質性豐富,從而滿足其培養要求。當然,我們也要注重融入學生培養的應用性要求,結合對社會人才需求標準的全面認知,通過選擇合適的平台和機制,在具體融入合適素材的基礎上,實現大學生知識、技能、素養的綜合培養。

不僅如此,在具體落實過程中,要注重對整個培養機制進行創新和優化,通過優化突出,從而實現學生職業技能的全面培養和綜合提升。

3優秀傳統茶文化課程開設的價值作用

當然,對於學生培養來説,其平台更多依靠課堂,無論是具體的校內理論課堂,還是校外實踐課堂,都是藉助課堂這一規範、系統化的載體,來傳輸學生培養的整體性要求,所以開辦合理的課堂教學元素就極為必要。

結合我國整個文化體系的具體狀況,可以看到茶文化體系不僅是我國文化的核心要素,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其通過充分融入時代元素和價值理念,從而全面完善的表達了我國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其通過完善思維的詮釋和發揮,讓整個茶文化體系的價值作用實現了最大化應用。

可以説,優秀傳統茶文化課程的開設,不僅能夠為我們開展高等教育活動提供了新的成熟視角,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其也為學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思維理念提供了重要幫助,尤其是優秀傳統茶文化課程中所詮釋的思維理念和人文素養,正是目前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所要有效借鑑的元素。

因此,開設這一課程,將成為目前學生素養培養難題破解的“鋒刃”.但是,我們想要真正發揮優秀傳統茶文化課程的價值作用,還要為該課程有效開展和實施尋找到一條良好的途徑,從而確保其價值作用能夠在合適的平台和基礎上進行發揮和詮釋。

因此,開設優秀傳統茶文化課程內涵,將為學生綜合技能全面提升提供重要支撐。

4基於大學生基本職業素養培養要求的優秀傳統茶文化課程實施方式

在傳統茶文化課程開設過程中,就教學內容看,在選擇教學素材時,必須注重融入和立足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和愛好,當然,在整個傳統茶文化體系中,其基礎就是豐富的物質元素,比如茶葉、茶具等等,這些都可以適當挑選,並將其應用到教學活動中。

同時,也要結合茶文化體系中所具有的茶道藝術、茶藝茶曲等文化藝術元素的融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豐富整個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涵。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結合茶文化體系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價值內涵,結合價值元素、精神理念的全面詮釋和表達,讓學生感知到我國茶文化體系的“博大”和深厚。而在教學形式上,則應該注重教學機制上的優化創新,尤其是在教學板塊設置過程中,要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基礎上,充分注重完善課堂實踐環節的應用與完善。

通過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感知茶的形成,以及茶文化的精妙。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各個高校也要結合自身特點,靈活開展和實施,不能盲目。

具備豐富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到具體的茶葉生產場地中,其接觸茶。

而不具備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品讀茶藝表演,並且引導學生具體參與整個茶文化中,實地感知茶文化所在。

當然,在利用傳統茶文化課程,從事大學生基本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要對大學生自身所需要的具體素養內涵進行分析和詮釋,並且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機制和訓練思路,從而實現學生素養的最佳培養狀況。

茶文化體系中包含諸多元素,將素養培養融入到整個課程體系中,從而實現整個教學活動的最大價值。

5結語

結合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加大這一客觀環境,如今在學生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形成紮實的知識素養,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要立足職業發展的整體性需要,進行培養機制創新。

結合我國茶文化體系的內涵要素看,其中所具有的積極理念和價值要素,能夠在豐富學生學習素材的同時,實現自身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尤其是結合優秀茶文化課程的開設,將幫助學生更好培養自身基本職業素養,從而實現整個大學生培養機制的完善構建。

職業素養培養論文參考文獻

[1]徐國慶。具有中國特色高職課程開發的探索---努力構建工學結合、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J].職教論壇,20xx,(03):188-191.

[2]李春苗。試論職業指導在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現代技工教育學生管理工作中的職業指導創新應用[J].現代管理科學,20xx,(15):232-236.

[3]馬曉芳。試論就業指導在推動畢業生實現更高質量就業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xx,(19):126-128.

茶文化論文6

摘要:當前人們對設計活動的認知和理解也更加“理性化”,尤其是人們更多將生態、綠色和人文等諸多理念思維層次化融入到整個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具體實施進程中,通過豐富設計素材,優化設計理念,從而實現環境藝術的豐富創新與優化。本文擬從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創新背景理解入手,結合傳統民間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分析,通過細化認知傳統民間茶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融合可能性分析,從而探究應用傳統民間茶文化創新環境藝術設計活動具體理念。

關鍵詞:傳統民間茶文化;環境藝術設計;創新理念

隨着現代建築學發展不斷成熟,如今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其所關注的不再是一味的奢華和“高大”,在社會大眾生活品質明顯提高的今天,如今人們在認知居住環境時,也提出全新訴求。無論是具體設計體系,還是其中所使用的元素內容,與以往相比都有了本質化創新與提升。

1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創新背景理解

無論是我們對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價值認知不斷成熟,還是現代技術發展的推動力等等,都讓該設計活動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進入了創新發展的新機遇期。

1.1大眾審美理念的成熟發展:渴求環境藝術設計機制創新

事實上,審美理念是社會大眾認知時代發展理念成熟化、體系化的重要表現。尤其是,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活動中,為最有效地確保社會大眾自身的審美理解和情感體驗,在具體實施設計活動時,必須充分注重選擇合適的審美素材融入和應用與整個設計過程中。當然,就目前社會大眾自身的實際訴求和關注點看,人們的審美理念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其一,社會大眾的審美認知日益成熟,尤其是更加理性,不在“盲目跟風”。其二,在大眾自身的具體審美訴求中,其更加傾向於文化內涵的融入應用表達。在設計機制全面發展的初期,多數設計者自身盲目使用各種流行元素應用與具體的設計活動之中,當前越來越多的設計者,更加傾向於從我國傳統文化元素中選擇合適的素材內容,應用與設計活動之中,從而滿足大眾自身的審美訴求。第三,融合已經成為設計活動開展的趨勢,在當前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元素被融入其中,比如心理元素、技術元素、文化元素等等,但凡能夠有效激發和他提升環境藝術設計品質內涵的元素內容,其實際上都可以被我們具體應用與整個設計體系之中。

1.2技術應用的全面提升:助力環境藝術設計機制創新

設計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意思維下的佈局與構造,所以,就環境藝術設計活動開展的本質特點和實際訴求來説,如果想要實現最佳設計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發揮現代技術上的具體應用優勢。近些年,智能技術和信息化的告訴發展,以VR技術為代表的新型技術,成為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產物和標誌,在該技術具體應用過程中,其通過具體利用模擬三維立體空間這一整體優勢,從而使得觀眾自身能夠產生親身入境的感覺,同時這也便於設計者能夠在設計方案完成之後,就對設計效果形成感知,因此,在虛擬技術日益更新、日益完善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合理使用該技術,創新實施環境藝術設計已經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1.3傳統文化的集中表達:環境藝術設計機制創新的“本源”

環境藝術設計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設計活動,從本質上看,這實際上是一種基於大眾認知和理解前提下的具體創造,尤其是其中所傳遞和表達的更重要的是一種設計思維和文化認知。尤其是該設計活動最終是能夠為觀眾帶來視覺認知和實際感受的綜合活動,所以如何才能更好發揮傳統文化應用優勢的關鍵前提下,通過合理利用具體的藝術思維前提下,通過選擇合適的設計材料,從而在優化設計佈局的關鍵前提下,實現整個設計活動的最佳效果。

2傳統民間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分析

客觀地看,我國民間茶文化的內涵是層次化、多樣化的,其中既包含了能夠具體應用與設計活動的素材內容,同時也具有着優化設計理念的整體內涵,尤其是其中所表達的規律,以及獨特的藝術內涵和文化潛質,從而使得整個設計活動在滿足大眾訴求的本質前提下,實現對民間茶文化的有效應用。民族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的融合,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就當前時代看,科技更新速度大大提升,東西文化理念之間的交流與碰撞進一步加劇,可以説,如今已經進入到文化多元深度融合的重要時代,所以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具體研究傳統民間茶文化元素在整個環境藝術設計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影響和綜合應用價值,從而在理性認識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遞與創新。民間茶文化是茶文化體系的核心內涵,其中所詮釋和表達的,不只是成熟的文化體系,同時也是對大眾生活習慣和習俗的融入與表達。當然,結合我國民間茶文化體系內涵看,其中更多是一種大眾文化,無論是該文化體系所包含的元素內容,還是其中所具體傳遞和承載的理念,都充滿了大眾色彩,這也使得其能夠被具體應用於整個環境藝術設計之中。

3傳統民間茶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融合可能性分析

從當前時代背景看,文化與藝術之間的全面融合,不僅僅是當前時代中最為重要的特色,同時更是我們應用傳統文化資源,優化環境藝術設計活動機制的關鍵所在。所以,總的來説,在該設計時,如果我們能夠選擇融入合適的文化元素內容,那麼其中所能夠具體實現的,將不僅是設計元素豐富,更是設計活動的品質化提升。所以設計者自身必須注重加強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活動中的具體運用效果,並且確保發揮和實現其理想的價值作用。當然,如果能夠對傳統民間茶文化進行合理化改造,並且使其應用於具體的設計活動之中,其事實上,將為該文化體系的傳承與詮釋,提供了合適的載體。不僅如此,當前人們對設計活動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比如關於生態理念的認知與應用,從而使得該設計活動具體實施時,需要將具體的生態環境融入其中,通過豐富詮釋設計新意和價值內涵,實現設計活動的本質效果。

4應用傳統民間茶文化創新環境藝術設計活動具體理念分析

在當前建築設計理念成熟發展的當前,環境藝術設計活動作為整個設計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內涵詮釋,其中所具體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合適的文化理念及思維內涵,也是我們在具體認知當前社會對整個環境藝術設計的綜合訴求,所以,創新和優化環境藝術設計時,需要充分注重選擇合適的元素內容,從而在具體滿足設計活動需要的前提下,實現最佳視覺觀賞效果。對於整個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創新實施來説,其中所包含和詮釋的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理念,更關鍵的是文化理念和創意思維的全面、集中呈現。我國民間茶文化體系中詮釋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素材,這些內容都是能夠被具體應用於環境藝術設計活動之中。結合環境藝術設計訴求日益提升的今天,合理利用民間茶元素,創新設計活動時,必須站在合適的文化載體個大眾生活元素等基礎功能視角來具體實施。在現代環境設計體系日益完善的時代背景下,合理應用傳統文化元素,其將在有效豐富設計內涵的關鍵基礎下,豐富設計活動的素材應用,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為當前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核心動力。所以,將傳統民間茶文化元素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整體過程,其不僅有效提升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品質內涵,同時也實現環境藝術設計機制與傳統茶文化的傳承創新之間“雙料增長”、“雙重提升”。當然,在具體應用民間茶文化,實施環境藝術設計時,注重確保文化內涵“不變質”的基礎前提下,充分注重將文化理念與設計創意、設計情感系統化融入其中。所以,通過深度分析該設計活動開展的應用原則及設計方法,進而具體適應整個環境藝術設計活動具體開展進程中的本質化訴求。

5結語

對於當前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整體創新來説,立足大眾訴求是提升整個設計活動價值力和大眾具體認可度的關鍵所在。因此,環境藝術設計活動中,所具體詮釋的不僅是一種設計理念,其同時也是對相關文化內涵和藝術機制的綜合詮釋與表達。

參考文獻

[1]陳坎友;徐慧寧;李藴嘉.基於民族審美的城鎮環境藝術設計研究——以民族地區城鎮化為背景[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03):111-112.

[2]李洋;趙曉蓬.基於會展場館建築設計領域下視覺導視系統的有效途徑研究———以武漢國際博覽會展中心場館設計研究為例[J].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11):103-105.

[3]田密蜜;陳煒;趙衡宇.新技術新材料催生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淺析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技術與藝術[J].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15):117-119.

茶文化論文7

摘要:近年來,慢遊這種新型的旅遊方式,從國外引入到國內,越來越深受旅遊者的關注。本文借鑑慢遊的理念,結合我國茶文化旅遊這一載體,通過闡述茶文化旅遊與慢遊之間的聯繫,分析了茶文化旅遊開展慢遊的相關要求,並就具體落實慢遊提出相應建議和措施,以期為相關茶文化旅遊開展慢遊活動提供理論借鑑和參考。

關鍵詞:慢遊;茶文化;旅遊產品;建議

慢遊是以低碳交通方式前往有限的旅遊目的地,放慢旅行、遊覽速度,停留更長時間以獲得深度體驗的新型旅遊方式[1]。慢遊獨有的節奏慢、體驗深度化等特性與茶文化旅遊特徵有着眾多的聯繫。針對當前我國茶文化旅遊形式較為單一的問題,探討慢遊這樣一種新思路,將有助於豐富茶文化旅遊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也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新的旅遊體驗項目。

1茶文化旅遊與慢遊理念的聯繫性

1.1茶文化與茶文化旅遊

1.1.1茶文化的概念

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茶樹的栽培、管理、茶葉的採摘、製作、營銷、品飲全過程。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其核心是品飲有關的茶藝與茶道[2]。

1.1.2茶文化旅遊的內涵

茶文化旅遊的界定當前學術界還存在一些爭議。姚國坤認為:“茶文化旅遊屬於休閒文化,也是一種茶文化活動”[3]。馬海雲認為:“茶文化旅遊是民俗旅遊的一個分支,它將茶文化相關資源與其他旅遊資源有機結合,進行綜合和深度開發,使旅遊者得到與茶相關的物質和精神享受的一種文化旅行”[4]。筆者認為茶文化旅遊是文化旅遊的一種,其以茶文化為資源載體,充分利用傳統茶文化及其相關資源,藉助現代旅遊開發的理念,為旅遊者提供茶區觀光、茶文化體驗、休閒度假、茶俗觀賞、購物等圍繞茶文化要素而展開的一系列旅遊活動。

1.2慢遊的內涵

慢遊,首先是從國外出現併成為近年來較為熱門的一種新興的旅遊體驗形式。國內對此種旅遊方式主要側重於現象的描述,比如通過對知網等數據庫的搜索發現,有關慢遊的文獻大部分都停留在“快旅慢遊”的口號表述上,對於慢遊深層次的研究較為匱乏。結合國內外現有的有關慢遊的文獻,本文認為慢遊是指通過低碳交通的方式出行,在遊覽過程中追求慢節奏體驗和觀賞方式,通過長時間逗留在旅遊目的地地區以便了解和融入當地社會,從而加深旅遊體驗,獲得更多旅遊樂趣的一種新型旅遊方式。

1.3兩者之間的聯繫茶文化與慢遊兩者之間存在的諸多聯繫。

一是節奏方面的聯繫性。從茶文化內涵的角度來看,體驗茶文化的方式較多,但體驗茶文化不是一種快餐文化的方式,而是需要心神怡靜的體驗和感受,無論是生態茶園觀光,還是茶藝觀賞,亦或是茶道養生等都需要遊客節奏舒緩、平心靜氣,而這些正是我國傳統茶文化的的特點之一。這與慢遊的慢節奏旅遊形式有着明顯的契合點。二是參與體驗性方面的聯繫。慢遊要求加深旅遊體驗,注重旅遊活動的參與性,這與茶文化旅遊活動當前的開展形式也有着一些相同之處。三是生態環保意識方面的聯繫。慢遊的出遊方式要求低碳出行,儘可能地降低對生態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在旅遊目的地地區開展旅遊活動也追求環保意識。茶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本身對於產茶區的生態環境就有較嚴格的要求,也就是注重原有茶區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因旅遊開發給自然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四是對於文化內涵的訴求聯繫。慢遊通過長時間逗留在旅遊目的地地區,以便更深入的瞭解和體會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而茶文化旅遊的載體正是基於茶文化內涵,旅遊者在茶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都是圍繞着茶文化來展開,其文化訴求和文化氛圍的營造都比較符合慢遊的特徵。由此可見,慢遊和茶文化旅遊是可以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慢遊的旅遊形式將茶文化貫穿其中,進而加深遊客對茶文化內涵的體驗,提升旅遊品牌的口碑。

2開展茶文化慢遊的相關要求

在開展茶文化慢遊這種活動過程中,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2.1旅遊產品開發應重視節奏慢的要求

慢遊的基本特徵在於節奏舒緩的遊覽方式,可以長時間逗留在旅遊目的地地區。茶文化旅遊要開展慢遊形式,就必須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旅遊產品的體驗節奏,不能是走馬觀花式的快速遊覽,而是通過環保的“慢”交通工具、線路節點的精心設計、遊覽內容的豐富多樣等方面來延長旅遊者的逗留時間。

2.2對於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要求

大眾旅遊在發展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對環境造成消極影響,而慢遊要求旅遊者有強烈的環保意識,尤其重視低碳減排。所以,慢遊從出行交通工具方面要求採用低碳交通工具,減少或降低旅遊碳足跡,在遊覽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避免或減少對遊覽區環境的影響。在茶文化旅遊開展過程中,按照慢遊理念對交通工具採取低碳化標準,比如:景區觀光車以電動車為主,或者開展騎行遊覽,以及步行遊覽等,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開展以畜力為交通工具的形式,禁止或減少機動車進入景區,從而降低旅遊碳排放。除此之外,在旅遊過程中也注重對遊客環保意識的宣傳,加大景區環境保護的力度。另外,不只是關注生態環境,茶文化旅遊作為一種文化旅遊,為了使遊客更真切的體驗茶文化,還必須對原有的茶文化生態環境加以保護,保證文化內涵的原真性。

2.3深度體驗性的要求

深度體驗是慢遊的核心理念。遊客在遊覽過程中受心理內驅力的影響,對於旅遊產品的消費體驗都有追求更高品質的心理期望。茶文化旅遊活動的開展,要營造滿足消費者心理訴求的條件,讓旅遊者能夠全心感受旅遊過程中茶文化的精神內核,多設計參與體驗式的旅遊項目,比如採茶節、採茶歌舞、茶藝修學、茶道養生等旅遊內容,讓遊客在參與過程中加強自身的心理與情感過程,達到與茶文化產生共鳴的效果,這樣才能使遊客有可能獲得深度旅遊體驗,滿足其慢遊中瞭解和融匯地域文化的體驗訴求。

2.4多元包容性的要求

慢遊是旅遊者在追求形式個性化的旅遊活動,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遊客和旅遊目的地的居民而言,文化背景的差異可能帶來一些觀念上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但慢遊的精神是追求包容的態度面對世界,所以旅遊活動中的文化差異現象要做好多元化的處理,加強遊客與目的地居民的包容性心理建設。

2.5社區參與性的要求

除了文化方面的包容性之外,如何將地域特有的茶文化展示給旅遊者,這就離不開社區居民的參與。一般旅遊資源的開發,社區居民的參與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而相對於文化旅遊而言,本地區的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居民的參與,因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民風民俗的展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及最具有鮮活性的文化載體。此外,社區參與不僅能提升茶文化的體驗氛圍,同時,也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起到茶區旅遊扶貧等社會經濟效益,進而促使當地居民與遊客之間的關係會更為和諧。

3茶文化旅遊開展慢遊的幾點建議

茶文化旅遊開展慢遊,除了滿足以上幾點要求之外,還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做好相應的工作。

3.1積極引導慢遊意識

當前,我國旅遊者的旅遊方式還是以觀光遊為主,而休閒度假遊、深度體驗遊的羣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慢遊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體驗方式,對於國內傳統的旅遊者而言還缺乏瞭解,但這裏面也存在一些機遇,正是因為不瞭解才會激發旅遊者的求新、求奇的心理。引導茶文化旅遊,需要加大對慢遊理念的宣傳,藉助電視、報紙、雜誌以及新型媒介諸如互聯網、節慶、會展等渠道,主動出擊,積極引導旅遊者關注和了解茶文化慢遊產品。

3.2加強環保意識的宣傳

現階段我國旅遊活動中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就包括遊客環保意識淡薄這樣的頑症。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是對茶園景區的開發要求,同時也是慢遊者追求的理想目的地。因此,加強環保意識的宣傳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這方面的工作可從兩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大對旅遊者的環境保護宣傳,避免和減少旅遊者的不文明現象;另一方面是加大對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只有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到環保行動中去,才能真正打造一個理想的景區來迎接四方來客。

3.3政府積極出台相關扶持政策

在產業發展政策方面,鑑於我國眾多茶區多處於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經濟條件較差等現實情況,政府部門應積極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和扶持一些較高開發價值的項目,以便帶動當地茶產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增長。

3.4打造適合慢遊的茶文化旅遊產品

在茶文化旅遊產品設計方面,要深入挖掘當地茶文化特色,創新旅遊項目,避免過度商業化,開發出適合慢遊的旅遊產品,從而吸引遊客,延長其停留時間。

3.5倡導和實現低碳旅行的慢遊理念

在交通系統方面,為了營造茶文化慢遊的有利條件,需要對旅遊線路展開科學設計,開發相應的慢遊交通工具,減少因旅遊活動帶來的碳排放。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開展慢遊專線,將慢節奏和沿途風景相結合,提升旅行體驗。總之,鑑於茶文化旅遊與慢遊形式存在較高的關聯度,我們應該積極嘗試將兩者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具有低碳環保、深度體驗的新型旅遊產品。在這樣的嘗試中,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慢遊的發展是複雜的,茶文化如何正確地展示給遊客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君軼,唐佳,張高軍.慢遊:概念、特徵及動因[J].思想戰線,2012(06):118.

[2]王聯英.茶文化旅遊產品的概念、類型、開發價值和開發策略[J].海峽科學,2013(12):74.

[3]姚國坤.茶文化概論[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16.

[4]馬海雲.古老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茶文化旅遊淺談[J].商場現代化,2007(9):226

茶文化論文8

摘 要:西鄉產茶歷史悠久,始於秦漢,盛於唐宋,曾名噪一時。溯源求本,追懷遠古,品味浩繁茶事,它已從"柴米油鹽醬醋茶"上升到"琴棋書畫詩酒茶"層面,形成了厚重的西鄉茶文化。隨着茶文化的發展,茶產業將與旅遊聯姻,把西鄉打造成一座集茶商品貿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傳播、茶科技研究,休閒、旅遊、娛樂、彙集於一體的西北最大的西鄉茶城。

關鍵詞:西鄉;茶文化;旅遊開發

中國自古就是茶的故鄉,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説開始,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到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裏,我國人民在茶的栽培管理,茶葉的加工製作,飲茶的方法,茶具生產等方面積累的豐富的經驗,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單一綠茶到多種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製茶,從飲茶的物質層面到品茶的精神層面等,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並由此形成了內涵豐富,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西鄉縣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地處漢水上游和南北氣候過渡帶。現有茶園1、2萬畝,是茶樹栽培最早的地區之一,是中國西部最北的產茶區之一,也是歷史上茶馬貿易的發祥地之一,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把茶文化與西鄉這個特定的地域及其所產之茶結合起來,就形成了西鄉茶文化。西鄉茶文化是西鄉茶在被應用過程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它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其實質是物質的精神化和主觀精神的物化。

一、開發中的問題

隨着西鄉茶產業的發展,我們看到了許多的不足。縱觀國內,西鄉茶在產品加工、包裝質量上不及南方,在價格上競爭不過南方,在品種上,結構單一,根本就走不出陝西,更走不出國門,而這還是次要的,最要命的是我們內部性因素。放眼西鄉,有幾個茶場是規模經營?又有多少茶場不是以村户為單位在"各自為戰"?而各自為戰的另一個缺點是無法形成品牌優勢,產品沒有知名度,就算銷出去了,也是廉價貨,賺不了大錢。

1、茶園管理以小户經營為主。西鄉山多川少,工業商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民收入的途徑主要是外出務工和在本地務農從事種植業等。100多萬畝茶園是該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物,是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如今家家有茶園,但大多從事的是原材料生產,要麼就是原材料的初級加工,由於茶園小户經營很難形成規模生產。

2、法制觀念不夠強,農藥使用隨意性較大。在防治病蟲時,茶農們想到更多的可能是如何有效地把病蟲殺滅,而很少會想到用藥的安全問題。因此,農藥使用上的隨意性較大。

二、市場開發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發揮優勢,改變劣勢,努力用質量和信譽開拓市場。讓我們西鄉的午子仙毫走出秦巴山區,走出國門。

1、樹立品牌意識,發展有特色的茶葉,擴大生產規模,佔有市場。除了過大午子仙毫的知名度外,我們還應創立更多的品牌。有特色的茶葉就有優勢,有優勢就有市場競爭力,有市場才能帶動生產發展和出口創匯,以不斷提高知名度,才能逐步佔領市場。

2、嚴格執行名優茶產品質量標準,定價相符,建立市場信譽。質量是名優茶的生命線與重要保證,因此,要根據名優茶的質量標準,選用優良的品種原料,精心採摘,形成系列產品、質、價相符,投放市場才能深受消費者喜愛與信賴,建立市場信譽。

3、規範名優茶加工工藝,推廣機械製茶,穩定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名優茶品質的穩定與提高,除鮮葉原料的採摘標準與保養等因素外,主要靠精湛的加工工藝,然而少量的手工製作固然重要,然而難以形成規模生產,品質也難以穩定與提高,只有大力推廣名優茶的加工機械,規範加工工藝,以提高品質,提高產量,提高市場競爭力。茶的生產和銷售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銷售一直是看好的,因此,要根據市場信息,國外對保健、快速、方便等飲料的需求,發展果味茶、保健茶、速溶茶、袋泡茶等名優新產品,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

三、旅遊開發

西鄉產茶歷史久遠,種茶地域廣泛,茶園規模空前,深受遊客青睞,很適合發展旅遊。但就當下來看,還尚未打造出一批有叫得響的茶園旅遊品牌。我們力將發展茶園產業與旅遊聯姻,共同引導開發一些茶園觀光遊項目,集採茶、品茶、製茶、茶藝表演、茶園觀光等服務於一體的生態茶園遊,讓遊客在欣賞西鄉茶園獨特美景的同時,更好地去領略西鄉茶文化的魅力。

以發展生態茶園為依託,開闢了茶園觀光旅遊線路,大力發展茶園農家樂,開發出品茶、觀光、娛樂、健身等多種旅遊項目。把西鄉打造成一座集茶商品貿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傳播、茶科技研究,休閒、旅遊、娛樂、彙集於一體的西北最大的西鄉茶城。西鄉旅遊資源豐富,有百萬畝茶園,美麗的櫻桃溝,風景秀麗的午子山等,但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產品單一,因此要豐富旅遊產品,延伸產業鏈。 在突出抓好櫻桃溝景區建設的同時,重點抓好午子山景區、千畝生態觀光示茶園建設。在生態茶園建設上,要進一步對公路、集鎮沿線連片茶園進行改造,完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美化茶園環境,修建涼亭竹屋,開放生產車間,為遊客提供體驗式、參與式的旅遊產品,做強叫響集 "採茶、製茶、品茶、購茶、茶藝、茶食"為一體的 "茶山行"茶園生態觀光遊品牌,逐步建立"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旅遊產業體系,讓遊客留得住。

參考文獻:

[1]尹志琴,趙丹莉, 陳小麗,等.漢中旅遊業發展之我見[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0,(7):9.

[2]常翊,朱穎育,李悦,等.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問題[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4):309.

[3]劉盟,許軍讓,劉軍波,等.淺析漢中天台山的深度開發[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4):308.

[4]謝豔鳳,吳琳,李耀戰,等.漢中民俗與審美[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1):338.

[5]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及其保護[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1):281.

[6]謝文平,李軒,趙琨,等.漢中市旅遊消費結構分析[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1):279.

[7]張姣,劉軍波,劉田天,等.淺議漢中旅遊景區發展中的問題及建議[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1):278.

[8]劉軍波,範亞靜,張姣,等.關於不發達地區旅遊業發展的若干問題--以漢中為例[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1):277.

[9]李耀戰,邱曉豔,孫瑩,等.漢中旅遊評價與結構分析[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0):255.

[10]石全平,閆新慰,趙琨,等.漢中旅遊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0,(8):28.

[11]謝豔鳳,李耀戰,吳琳,等.淺談旅遊與區域的發展[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0,(8):34.

[12]喬凡梅,劉田天,袁婷玉,等.榆林旅遊資源的開發研究[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0,(8):43.

[13]孫瑩,王芬,王沛,等.漢中市旅遊業發展的SWOT分析[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0):256.

[14]趙丹莉,陳小麗,李曉萌,等.以商洛為例談欠發達地區旅遊產業的發展問題[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0):265.

[15]劉田天,喬凡梅,袁婷玉,等.漢中觀光農業旅遊的開發與研究[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1):264.

茶文化論文9

現今隨着很多高校的不斷髮展、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也隨之提高,但是與之相對應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還沒有形成。教課教師、教學輔導員以及行政管理員是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對象。關於高校人才培養計劃的論文在當前文獻數據庫中可謂是隨處可見,而關於高校人類資源管理的文獻卻少之又少,所以很多高校面對學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師隊伍的建設,使用的人力資源管理辦法始終一成不變。因此,基於茶文化建設視角下,如何才能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應用茶文化建設成為了我國各大高校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1茶文化助力人力資源管理的功能定位

很多高校都是由人事部門和各學院共同實施對教師隊伍的人力資源管理,且由各院系來承擔培養和提高教師能力的主要責任。對於幫助各院系管理培養的人力資源管理來説,茶文化則有很大的幫助,具體表現如以下幾個方面:

1.1茶文化中的欣賞性功能定位

眾所周知,茶文化具有欣賞性,這種欣賞性是一種顯性文化,是從對事物的欣賞向對人對欣賞對一種過渡,更是對人的本質屬性的欣賞。因此,在高校對師資隊伍的建設中,應該借鑑茶文化的欣賞性,捨棄傳統的“我向思維”使師資被動的驅使,而是以欣賞的態度正視和鼓勵教師的首創和實踐的能力,使各位教師以積極的態度來參與到教改中來,並提升自身的能力,從而將高校在建設師資隊伍道路上的難題逐個擊破。

1.2茶文化中的恬適性功能定位

我國的茶文化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是茶文化的兩個主要構成元素。顯性文化主要表現在它的欣賞性,而隱性文化元素則主要體現在主體的精神領域方面,這種隱性文化也是茶文化的恬適性的主要元素。將茶文化的這種恬適性應用在高校的師資教改和培養當中就是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為教師提供一個恬適的環境,使教師在這種恬適的環境中身心愉悦,從而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教改工作,並不斷完善自身能力。

1.3茶文化中的程序性功能定位

懂得茶文化的人應該知道在品茶的過程中,應該遵守茶道中的每個步驟,在茶道中可以看到茶文化的程序性,反映了事物內在的規律和秩序。茶文化的程序性具體到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中就是與對採取各種措施以後培養的效果相比,更多的去關注培養和建設的方式方法。通過茶文化的程序性的融入,使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對現在急功近利對培養方式進行反思,充分體會茶文化對精神,將師資培養的工作以多樣的方式進行下去。

2高校現行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當然,目前我國高校的一些人力資源管理體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體制有些地方與現在的教育發展體系不適應的地方。現階段我國很多高校的師資隊伍一直處於以“身份管理”為主的管理制度環境中,這是一種封閉的、靜態的狀態,忽略師資的本質,過於注重形式,忽略教師的自身能力,過於重視學歷,從而造成一種人員只進不出、待遇只高不低和職務只上不下的現象普遍存在於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中。這種管理體制缺少一些可以激勵師資的措施,對高校的師資培養並沒有取得有效的成果,這也是造成高校教學師資水平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一直以來,我國的在教育體制上實現行評職稱終身制,這種體制使一些評上職稱的教師沒有了危機感,缺乏競爭,評上職稱以後就有一種“船到碼頭”的感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特別是一些在傳統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教師,知識面和學術水平都比較單一和老化。職稱和學歷仍然是我國高校在對學校整體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的評估標準,但是,當今世界的高速發展則使職稱和學歷作為衡量標準遠遠不夠,如果一直安於現狀,不與時俱進追求新知識的話,那麼必然會被淘汰。所以與職稱和學歷相比,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習能力和知識內涵多衡量教師對整體素質有更重要的作用。而且,職稱的評選只是對某一學科的要求,從而使各學科之間相互分離,難以相互滲透,而我國的高等教育要求高校課程體系要全面發展,培養全能型人才,職稱的評選顯然與我國高等教育的要求有一些不適用。所以,年限制、不同層次等級的職稱評選制度打破了終身制的單一性,增強了不同層次職稱的教師之間的競爭,更加符合了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要求。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師職稱評選機制雖然是以教師教學工作為基礎的,但是,由於評選的考核方法單一,只注重對教學工作量考核卻忽略了對教學質量的考核,所以很多高校仍然缺少更加合理公正的評選機制。正是由於缺乏合理的、公正的評選機制,這樣就造成高校教師評優評選中存在諸多問題,大大影響了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順利進行。因此,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考核機制和不斷完善學校的職稱評選機制對我國高等院校的發展來説是必不可少的。

3茶文化建設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3.1形成問題導向下運用模式

茶文化的文化內涵比較豐富,形式也比較多樣,其中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即茶文化的欣賞性、恬適性和程序性)對於茶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都非常重要。問題導向性的運用模式是茶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應用的一種有效模式。當前我國高校中缺少創新性的教改模式,而且教師的話語權比較弱,教師對教改的參與也比較消極,所以充分發掘和應用茶文化的各種特性於人力資源管理之中,使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認識到當前管理機制中的不足之處,不斷開展和完成教改工作,同時以問題導向性的模式充分利用茶文化的特點來解決在開展教改工作的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3.2建立優化人事管理的細則

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需基於知行統一的大前提。高校優化師資,提升管理能力應建立在在茶文化的啟發與薰陶的基礎之上。文章前半部分提及許多高校都是從原有的中職學校升級而來,所以這些高校在管理過程中必然會帶有中職院校的行事風格。因此,在高校優化人事管理的過程中首先應摒棄原有的管理機制與管理方式,用一種剛性制度規制與彈性職業發展需求相結合的管理方式來全面替換。其次,高校管理過程中需直接面對一線教師、助教人員、行政管理人員這三者間的利益衝突與利益關係。因此,優化績效獎勵與工資發放制度成為了新時代高校管理方式的必然需求。

3.3定期開設茶文化專題講座

據筆者目前瞭解到的高校當前所施行的師資培養流程,各院系根據教師的具體情況來選派老師參加培訓,參加的教師在培訓結束後寫相關總結並提交書面材料。然後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考核的過程中可以知道其實各教學院系才是真正影響教師績效的部門,所以經常開設教學院系的茶文化講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對於高校發展而言,定期或者不定期開設茶文化專題講座,既能夠有利於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也有助於提高高校的知名度,為高校取得更好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4通過茶文化的學習,倡導飲茶,增強團隊與協作精神

我國的茶文化時一種大眾文化,是一種以茶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它主要是在一些茶館、茶樓等場所開設一些關於茶葉和茶文化的活動,例如茶文化交流會、茶葉展銷會和茶文化節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可以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之間的交流和協作,併為其提供一個可以自我管理、服務和教育的平台。現今“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示禮”和“以茶敬客”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通過對茶文化對了解和學習,進一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並且還可以增強團隊協作精神。

4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本文對茶文化建設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的討論,將茶文化融入人力資源管理中,充分發揮茶文化的欣賞性、恬適性和程序性,不斷完善和發展管理體制,滿足我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剛性和彈性相濟的要求,使高校在師資隊伍的建設和人力資源的管理方面都得到更好的發展。

茶文化論文10

摘要:闡述開設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課程的重要意義,並結合教學實踐,通過對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設計與改革,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以期探討一種適合高校通識選修課的教學模式,為加強高校通識選修課的建設提供參考,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

關鍵詞:高等教育;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探索

通識選修課的目的在於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1],目前已逐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識選修課能滿足學生廣泛的興趣需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在優化學生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方面是必修課無法替代的。同時,通識選修課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辨別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符合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要[2]。為滿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實現通識教育目標,國內外的各個高校都自主開設了涵蓋文理綜合等各個領域的通識選修課,使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有機會學習其他專業課程與知識。重慶師範大學順應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也開設了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其中,通識選修課分為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經濟管理、藝術體育和外語五大類。但是,目前在教學過程中通識選修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師和學生對通識選修課的定位不清;通識選修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等。通過3年的教學改革實踐,筆者就高校開設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實踐過程進行改革與實踐,並已初見成效。

1教學內容體現通識選修課的特性

與專業選修課需要講授精深的專業知識不同,開設通識選修課的目的在於提升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筆者在選擇和講授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內容時把專業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嘗試通過主題講座的形式來講解各部分內容,把培養學生掌握茶的基本知識和茶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作為重點,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課程的組織體系和各個教學環節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尋找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增長點。把課程與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的提升聯繫起來,而不是滿堂灌授專業知識。

2綜合利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

採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課題理論教學,可以使教學方式多樣、教學內容豐富,提高教學效果[3]。例如,在講授“六大茶類”時,可以通過現場沖泡茶葉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的觀察各類茶的幹茶、葉底和茶湯的外形、香氣、湯色等品質特徵,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感官鑑別和選購各類名茶;通過播放視頻的形式,講授茶葉從採摘到製作加工的工藝流程及方法;通過故事講授的方式,講解各類名茶的名字來源與歷史傳説,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圖片展示的方式,講解各類名茶的茶區分佈,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有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通過製作動畫等多媒體課件,動態地演示茶葉中特性成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另外,為了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繫起來,教學過程中不斷蒐集當前與茶及茶文化相關的新聞、法律和國標變化等內容。例如,引入王老吉與加多寶之爭、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公佈對茶飲料的影響等內容,鼓勵學生課後查閲、課堂討論,將課堂講授和課後自學相結合。

3採用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

通識選修課是各個專業的學生自由選課,學生來源複雜,相關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參差不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顧及大多數人的實際情況。另外,很多學生對通識選修課不夠重視,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整合教學內容,摒棄了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茶與茶文化”教學內容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同時,設計豐富多彩的非課堂教學形式服務於課堂教學,讓學生參與課堂、課外實踐活動和開放實驗等環節,各環節相互補充,形成有機的整體。教學內容消化吸收了若干相關教材和圖書資料,分為“茶史漫話”“茶葉的分類及加工”“茶與健康”“茶葉的鑑賞與評定”“茶藝與茶道”和“各民族茶文化”六大主題講座,基本涵蓋了茶葉基礎知識和茶文化的各個方面。每個專題講座都圍繞茶與茶文化,但相對獨立,前後的關聯性弱化,學生即便因故耽誤某次課也不會影響對後續課程的理解。另外,引入PBL教學法、微課教學法等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參與課堂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PBL教學中,教師先給出題目,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學習小組,通過查找文獻,在充分研究某一與茶及茶文化相關具體問題的基礎上,做大約10~15min有針對性的講座。其他組的學生進行提問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幫助學生總結提高[4]。這種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將視頻、新聞和討論相互穿插,教師、學生充分互動,不斷有新鮮的東西衝擊學生的視聽神經,課堂的互動環節也不斷調動他們的大腦去思考、總結和表達。

4實施多元化的考試方式

通識選修課一般的考試方式多分為論文形式和開卷考試。論文形式的考試方式通常是由任課教師給出1個或幾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題目,學生在課堂學習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課後查閲一定量的資料之後寫出論文作為課程結課試卷。主要是考核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查閲文獻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開卷考試重在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題目類型主要以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這2種考試方式雖然都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間,有利於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水平。但是,這2種考核方式都是主觀題,需要任課教師根據自身對論點的理解給出分數,沒有統一的標準,難免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在“茶與茶文化”課程考試改革探索中,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課程自身的特點,筆者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體來説,改變過去比較重期末輕平時的狀況,採取形成性考試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首先,豐富期末考試內容,強調綜合與應用。課程按照百分制進行考核,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佔50%。期末考試實行開卷考試,主要考察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其中,填空題佔10%,選擇題佔10%,名詞解釋題佔10%,判斷題佔10%,簡述客觀性題佔10%,綜合分析與案例等主觀性試題佔50%。其次,提高平時成績比例,強調創新與實踐。平時成績佔總成績的50%,由小組討論、課後作業和考勤3部分組成,提高學生對平時考核的重視。

5結語

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課程是一門講授傳統中華茶文化和現代茶科學研究的課程,教學對象多為大一以上各個專業的大學生。課程制定了教學大綱、課程簡介、授課計劃並詳細編寫了該通識選修課的教案,授課20學時,計1分。經過教學改革後,從學生網上選課的情況來看,從20xx—20xx學年第一學期到20xx—20xx學年第一學期,每學期的選課學生都在90人(只開設了1個班,每個班最多隻能報90人),課程好評率在95%以上,説明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希望本課程的改革能輻射影響其他通識選修課,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坤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劃[J].北京大學教育論壇,20xx(3):31-33.

[2]張旋,姜洪雷,孫立芹.基於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通識選修課教學模式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xx(4):75-77.

[3]張磊,柳紅東.食品原料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農產品加工,20xx(2):78-79.

[4]張磊,柳紅東教學法在食品原料學教學中的應用[J].農產品加工,20xx(3):79-80.◇

茶文化論文11

茶道文化是我國奉獻給世界的一項瑰寶級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一個過程中,無論是從茶葉的發現還是茶文化的推廣,我國始終扮演了重要角色。從一種精神層面上來進行分析研究,我國的茶文化是和我國人民羣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千年前,隨着鑑真東渡,日本也吸取了中國茶文化,在這一時間段,日本也吸取了當時中國的茶文化思想,與此同時,通過結合日本國內千年的歷史變遷,日本的茶文化也形成了自身的獨特特徵,成為了一種具有着自身獨特魅力的茶文化,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將從中日茶文化的不同點入手,進行日本茶道文化特徵研究。

一、中日茶文化的淵源

在我國,茶文化已經有了接近20xx年的歷史,作為我國傳承千年的飲品,自古以來就和文人騷客有着不解之緣,這也是我國茶文化能夠發展起來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我國的盛唐時期,中國的國力空前強大,人民羣眾對於物質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很高。隨着時代的發展,日本茶文化開始存在了和中國茶文化的不同,中國茶文化逐步向市民轉移,開始逐步成為人民羣眾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與此同時,在日本的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則是將茶文化和禮儀規範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開始充分的重視到對於茶具的擺放和茶道禮儀的追求。

二、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不同點

1.中國茶文化的起點和日本茶文化的不同

從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發展起點來看,兩者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具體的來説,在中國,從秦朝時期茶葉剛開始發現作為藥物的作用,到唐朝開始逐步盛行,再到宋朝的極盛,我國的茶文化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時期,經過接近兩千年的發展,我國的茶文化已經脱離了物質的範疇,成為了中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日本,茶文化的起源是通過唐朝時期的鑑真東渡實現的,在這一歷史階段,日本較為完整的引進了唐朝的飲茶精神文化,從這一層面來看,日本的茶道文化的精神起點是很高的。具體的來説,受限於唐朝時期的運輸條件,能夠進入日本國內的茶葉數量是很少的,這也就導致當時的茶文化是一種精英文化,是具有着濃厚的精神色彩的文化。

2.中國茶文化的等級制度和日本茶文化的不同

針對上文中提到的能夠進入日本國內的茶葉數量很少的實際情況,這就導致在日本的茶道文化發展初期,能夠接觸到茶葉的日本人數量是很少的,只有日本的貴族階層才有資格品茶並接受茶道文化。與此同時,在當時的中國,由於茶葉的種植方法已經普及到全國範圍內,進行茶葉飲用的主體人羣是最廣大的人民羣眾,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看出,中國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的羣眾基礎是截然不同的。

3.中國茶文化的性格和日本茶文化的不同

從民族的性格來看,中國人民羣眾和諧中庸的性格和日本人嚴謹傳統的性格對兩國茶文化的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中國,由於人民羣眾善於將生活元素融入到茶文化中,這就讓中國的茶文化具有了多元化色彩。在日本,人民羣眾則是更加嚴謹,樂意於遵守傳統的習俗,這就讓日本的茶道文化具有着傳統的色彩,一直延續到了現實社會。

三、從中日茶文化的不同點看日本茶道文化特徵

根據上文中所以提及到的中日茶文化的不同點,可以看出,相比較於中國的茶文化,日本的茶文化具有着文化延續性高、傳統保存率高的特點,具有着更多的傳統文化色彩。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國的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吸取日本茶道文化對於傳統的尊重,發揚光大我國自身的茶文化。我國的茶文化具有着接近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但是,我國的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和人民羣眾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並沒有充分的注重到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相比較而言,更具有着傳統化特性的日本茶道文化已經發展成為了茶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日本的茶文化自從唐朝引進之後,就一直堅持結合自身的實際特點,並在明朝時期開始完全的脱離了中國茶文化對於日本茶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茶文化。總體的來説,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兩種重要文化,兩種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發展。與此同時,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思想都是“和諧”。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茶文化伴隨着時間的發展,已經過分的重視了茶葉的生活化特點,而忽視了對於茶文化的精神文明的追求,導致我國現代的茶文化並沒有形成自身的獨特理念,已經陷入了茶文化發展的停滯時期,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國的茶文化應當虛心的進行向日本茶文化的學習,促進自身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繼續發揚光大我國傳統的茶文化的基礎上,還要充分的注意到對於高雅的茶道文化的保護,不要過度的重視茶葉的實用化特點,也要充分的關注到對於茶文化的追求,重新讓我國的茶文化煥發光彩。

茶文化論文12

摘要: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茶不得不説是東方文化中的一件瑰寶。現今,各大高校已突破傳統教育理念,將茶文化應用於課堂教學,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茶道精神相結合,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這一變革,不僅使學生心理健康得以保障,同時也使茶文化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利用。

關鍵詞:茶文化;茶道精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自身文化底藴深厚。這一性質,對當代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極大的影響。近年來,教育事業發展迅猛,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此背景下,將茶文化中優良品質融入至學生的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為茶道精神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茶文化無疑是以茶為主,以文化為輔,將其精神品質附着於茶器、茶技、茶類等方式所呈現。隨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茶早已成為常見品,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物質基礎已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羣眾的需求,需站在文化精神層面上來進一步瞭解茶。茶文化在中國有着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重要體現,茶是源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品性温文爾雅,與世無爭,常給予人豁達開朗的心境。茶道精神的內涵將茶文化又推向至另一個高度,使飲茶別有一番風味。茶道精神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主要體現在中庸之道的兩個方面。首先,在精神文化上,中庸之道主張不強求、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飲茶本就有清熱去火之益,使飲茶人在一定程度上舒緩煩躁,保持舒適淡雅的情緒。再而,沏好一壺茶需經過幾道工序,煮茶的火候至關重要,它會直接影響到茶的口感。這就要求煮茶人需掌握相關的煮茶技巧,在通過細緻的手工操作。顯然,透過煮茶就可看出一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品茶時,茶味兒先苦後甘。苦,就像人生路上的困難艱險;甘,恰似歷經了苦難後的一道絢麗彩虹。無論遇到了怎樣的艱難困苦,都要試圖保持祥和的態度,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這些優良的茶品質,正是現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可見,將茶文化融合於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2茶文化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產生的影響

秉持着“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將茶文化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結合,這是一種創新式教育模式,大膽新穎的教育改革,引起了廣泛學生的關注,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來説,這也是一種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渠道。傳統課程最大的缺陷之一在於枯燥乏味,經過變革後,採取新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使課堂更為生動有趣。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還潛移默化的鍛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為向社會輸送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優質人才奠定了基礎。茶文化也隨之成為了教師和學生間溝通的橋樑。茶源自於中國,經歲月的洗禮,使茶具有着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此種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貫穿古今,茶人都以勤勞樸實的態度面對生活,他們默默無聞得將勞動成果輸送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使中國茶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和傳播。這種不拘泥於名利,歸真自然的精神品質,值得當代大學生所學習和發揚。在課堂上,學生經過茶文化的渲染,使其具備不卑不亢、堅持不懈、樂於奉獻的精神。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着重於知識的傳授,而現今,將茶文化融合於後,學生可通過對茶文化的探討和理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只有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才能得以明確。茶道精神和茶是茶文化體系中兩大主要結構。茶道文化是茶文化在非物質基礎上的領悟,可見要將茶文化作為課堂元素,就必須徹底的對茶道精神進行正確的認知。在這個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求老師自身儲備豐富的茶文化知識,方可對學生開展教育教學。並且,學生也需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保證茶文化的品質的傳承。伴隨着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了普遍大學生煩躁、焦慮的性格特點。這種趨勢的形成,不僅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更為嚴重的是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基於此種現象可見,茶文化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茶文化推崇淡泊名利、不爭於世俗的精神,學生間通過對茶文化的學習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緊壓力和緊張情緒,得到心靈上的平和和安靜。在這個網絡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就當代大學生而言,保持一顆如茶般純淨的心至關重要,它不止提升了其文化素養,豐富了學生內涵。從另一個方面來説,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承。使古今勞動人民辛勤的勞動成果利用得到最大化,實現茶文化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贏。

3現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

3.1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各大高校大多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相關技能的提升,就此往往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為了扭轉該趨勢,高校需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平衡專業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所佔比重,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光需提前明確教學目標,且需擬定好教學大綱,根據該校大學生的性格特點,選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從而使提升教學質量。經過整改,使學生得到均衡發展。

3.2教育資源匱乏

教學資源匱乏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一個主要因素,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無法抓住學生的眼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這種情況,各大該校需採取相應措施,改善此情況。結合上點對茶文化的內涵概述,可見開發利用茶文化也是一種解決方案,茶文化中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對茶文化的開發和利用也是一種豐富教學資源的途徑。不得不説茶文化是改善教學資源匱乏的重要條件,其各式各樣的文化內涵,有利於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3.3教育考核方式單一

顯然,基於課程性質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相比於專業課程的考核也存在很大差異。心理健康課程沒有固定的評判標準,從而提升了教評難度,也直接導致了教育考核單一的問題。但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考核也隨之備受關注。就此,高校應儘快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將學生課堂表現、實踐操作、平時成績作為參考,豐富教育考核體系。通過該方式,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得到最佳,也推動了教師開發新教學模式的興趣,為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3.4缺乏教學實踐

隨我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完善,很多高校已意識到教學實踐的重要性。只有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想結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習效果。原有的書本教材早已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為改善這種“學生吃不飽”的教育現象,高校可通過開設實踐課堂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針對有需要的學生,建立一個校園心理輔導中心,幫助學生們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實踐機會。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專業老師也需要對此進行專業的培訓,引導學生和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心理健康這門課程。

4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方式

4.1充分利用茶文化內涵

要使茶文化深入滲透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首先,要求充分挖掘出茶道精神的教育價值,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再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選取適宜的部分與課程相結合。所處高校的大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相對成熟,所以在對茶道精神進行分析和傳授時,可是適當增加其深度,因涉及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所以此方式可視情況而定,不作統一要求。新教學模式的產生,也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光需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同使也要求其準確把握相關茶文化。只有通過該種方式,才能讓茶文化的充分利用於課堂的教學。

4.2採用適宜的結合方式

在這個信息時代,互聯網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茶文化的融合可藉助網絡科技,如通過網絡平台推進與茶文化的結合。類似方式符合當代大學生學習需求,也使教學模式跟上了時代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需採取有效的結合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可採取講述法,以故事的形式向學生闡述茶文化的精神所在,講述的方式使課堂不至於沉悶乏味,能有效地改善課堂氣氛。在授課過程中,可增加相應的課堂環節,如引出一個關於茶文化的話題,讓學生們組織討論。通過這些方式,使學生更易吸收茶文化的內在精華。

綜上所述,中國豐富的茶文化歷史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學生在對茶道精神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優化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時也提高了文化素養,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應用方式也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大亮點。茶文化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我國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一大特色。

參考文

[1]賈宏汝.淺析運用茶文化優化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歷史文化,20xx(01):15.

[2]李輝.茶文化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的多元化發展[J].思考探究,20xx(05):13.

[3]吳師偉.讀茶道對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作用[J].福建茶業,20xx(07):10.

茶文化論文13

摘要:近些年,在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廣大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加註重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和追求。茶文化最為一種具有極高藝術價值、欣賞價值以及精神文化底藴的傳統文化類型,有着豐富多樣的具體呈現方式,如茶藝、茶道、茶歌茶舞等,既能用來欣賞、待客,又能用來獨酌養生。因此茶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但是也要看到,茶文化在傳播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如力度不夠、手段單一、內容陳舊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約了茶文化在更大範圍、更高領域的更好傳播。而廣播電視作為一種集聲音、圖像為一體的媒體形式,其在社會大眾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茶文化未來的發展中,可以利用廣播電視的優勢,找準其與茶文化的契合點,創新思想、豐富方式,讓茶文化在廣播電視的平台中得到更好地傳播及弘揚。

關鍵詞:廣播電視;茶文化;文化傳播;作用探析

茶葉作為一種綠色而健康的飲品,在全世界範圍內均有着很好的普及,特別是我國作為茶葉和茶文化的發源地,這裏的人們更是對茶飲品情有獨鍾。然而在新的時代裏,我國廣大飲茶者不再滿足於對茶葉物質屬性的需求,而是對於茶葉文化屬性和精神屬性有着新的更高的追求。在此背景下,茶文化的更好傳播和弘揚就顯得尤為必要。在當前的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可以利用廣播電視在傳播方式的靈活性、傳播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傳播的實效性等方面的優勢,讓茶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播,進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羣眾對於茶文化的更高需求。

1廣播電視對於文化傳播的意義

從狹義角度看,廣播電視指的是傳統的電台、電視台,人們可以通過收音機、喇叭、電視機進行收聽收看。這兩種信息傳播形式已有好幾十年的歷史,現已經深深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廣義上的廣播電視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電台和電視節目了,而是隨着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衍生出一些新的形式和載體,如互聯網電台節目、互聯網視頻平台、手機直播等,這些新的廣播電視形式日益發展壯大,在年輕羣體中間得到了快速發展,其與傳統廣播電視一起,構成了當下人們收聽、收看各種音頻和視頻的生態格局。因此,廣播電視對於文化傳播的意義及其現狀時,一方面要就傳統廣播電視形式進行闡釋,另一方面還要把目光投到更加廣義的廣播電視形式上來。廣播電視能夠讓觀眾更加立體化、直觀化地感受到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特徵。從現實來看,一種文化想要得到更好地傳播,那麼就要將其豐富的內涵和具體呈現載體立體化地展現出來。而文化的內涵包括社會人文、歷史演變、民間風俗等各種內容,倘若只是將其通過書本或是畫冊的形式展現出來,人們也只能是通過文字和圖像去了解這種文化,無法通過聲音、視頻對其產生深層次的認知。而音視頻尤其是視頻,是一種將文字、聲音、圖像、動作集合為一體的表達形式,其可以通過一些巧妙的鏡頭語言,如蒙太奇、特寫、遠景、分鏡等,讓一樣的內容表現出更加豐富而立體的效果,讓觀眾得到更加深刻的領悟和享受。廣播電視能夠更好地宣揚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價值理念。現在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方面來自西方社會的各種價值理念對我們的傳統社會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這其中固然有一些優秀的內容,但是諸如自由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念對我們社會的負面影響卻不容小覷。另一方面,在我國互聯網文化不斷髮展的背景下,一些消極、負面、暴力的不良網絡文化也對中國人尤其是熱衷於上網的年輕一代的“三觀”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而作為社會大眾接受信息、文化的重要載體,廣播電視在這方面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其在傳播弘揚優秀價值理念方面的優勢很明顯,如形式上的靈活、內容上的豐富。譬如説,前些年央視所製作的一系列公益廣告片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特別是《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就找準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與當前社會一些不良現狀的結合點,通過巧妙地構思、温暖的故事、動人的表情,讓人感受到了孝順與感恩所藴含的那種直抵人心的巨大力量。可以説,我們要讓中國優秀的傳統價值理念引領當前的社會發展,就一定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的力量。廣播電視能夠讓略顯枯燥的知識文化變得極富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社會的整體文化水平,讓普通大眾建立起更加豐富而完善的知識體系。從實際看,人們由於求近心理的原因,往往更加關注那些跟其生活有關、更加通俗易懂的知識內容。因此這也是一些專業知識書籍無法在老百姓中間得到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針對人們的這一心理需求,廣播電視就具有很好的優勢。因為其能夠把那些專業而深奧的知識變得更加通俗,更加平面化和具體化,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説中央電視台曾風靡一時的《百家講壇》欄目,就把三國、論語等“陽春白雪”般的知識內容用深入淺出的表現方式呈現給讀者,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喜愛,也讓更多人瞭解和認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如果沒有這樣的電視節目,相信這些觀眾很難會耐下心來去仔細閲讀諸如《三國演義》、《論語》等古代經典著作。

2茶文化的內涵及其傳播價值

我國曆史悠久的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各種文化種類中最為深厚、最具包容性、滲透性的文化類型之一。從漢朝末期開始出現萌芽,到明清時期成熟成型,在這近兩千年的漫長曆史當中,中國茶文化隨着中國社會人文、生活方式、文化藝術、生產技術、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發展,也在不斷進行着自我充實和自我發展。在保持其基礎內涵的前提下,在諸多領域和方面都有了極好的延伸和滲透。這一方面要得益於茶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另一方面更得益於其母體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變革和壯大。現在,茶文化不僅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是具有很好的思想精神內涵以及極強的價值感染和引導力。

2.1茶文化在知識文化方面的內涵

這方面可以細分為物質和非物質兩個層面。在物質層面,不同茶葉的種植、製作等環節,均藴含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如茶葉的烘焙、炒制、碾壓、成型等,根據不同茶葉類型有着不同的講究和規範,體現了茶文化中藴含的秩序和嚴謹。又如飲茶之器,如茶碗、茶杯、茶壺、茶海等,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內涵。比如説,飲用綠茶要選用青花瓷的茶碗或茶杯,因為綠茶有着清新幽雅的自然屬性,這與青花瓷的外形、顏色十分契合,因此將二者進行搭配,更能體現綠茶文化那種淡泊寧靜、平和深沉的內涵。茶文化的物質內涵遠不止這些,還體現在飲茶之水的選擇、飲茶環境的營造等諸多方面,在此不一一累述。在非物質文化方面,茶文化更是將其通融萬物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飲茶者將茶文化的特性與其它各個領域有機融合在一起,產生出了新的璀璨火花。如茶文化與詩歌的結合,誕生了大量朗朗上口、意境深遠的茶詩茶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又如茶文化與繪畫藝術的融合,出現了極具欣賞價值的茶畫,讓人們可以通過畫面這一凝固的藝術,其感悟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茶文化與建築的融合,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建築文化的發展,像我們今天看到的蘇州園林以及各個地方的茶樓等,都藴含了大量的茶文化元素。對於當前緊張忙碌的現代人來講,茶文化在知識文化上的特徵能夠讓人們的知識體系更加豐富,在寓教於樂之中就能掌握大量與茶文化有關的知識。當然,這絕不僅僅侷限於茶葉本身的知識文化,而是通過茶文化延伸到了中國歷史、中西文化交流、詩歌文章、歌曲舞蹈等諸多方面。譬如説,通過茶文化中關於“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的知識,人們可以瞭解到千百年來雲貴地區人們的生活、生產等情況及其社會人文背景的變遷,也可以瞭解到中國古代福建、江西、山西等地的漢族人,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經濟貿易歷史演變。又比如説,讓人們瞭解西方茶文化和中國茶文化各自的特徵和異同,能夠讓國人對西方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會更好地站在他人角度去觀察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這對於提高我們國人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也大有裨益。

2.2茶文化在思想和價值領域的內涵及意義

茶文化具有極高的思想性,這是其區別於其它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茶文化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因此其在發展過程中先後跟佛教、儒家、道教等不同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從這些思想流派中汲取優秀思想、價值內容,並與茶文化的自然屬性有機融合,形成了極具感染性的茶文化思想。比如説“中庸和諧”的理念,經過茶文化的融合,能夠讓飲茶者的性格和心態更加平和友善,更好地發揮茶葉的社交作用。比如説“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與茶文化天然質樸的自然屬性融合後,可以讓飲茶者通過茶事活動去感悟到大自然的力量,從而學會更好地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讓自己的行為舉動合理而適度。而“禪茶一味”的精神內涵,則將茶文化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這一源自佛教的思想,可以讓人的思想更加通透,從嘈雜複雜的事物表面看到其最深處的本質,進而對人生、生命、宇宙萬物產生更加深奧的哲學思考。可以説,通過廣播電視來傳播茶文化在精神思想和價值理念上的這些內涵,對於引導當今社會風氣和提高國人道德修養、人文素質有着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3廣播電視與茶文化傳播的路徑選擇

3.1廣播電視在傳播茶文化的過程中要學會運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之所以用廣播電視傳播茶文化,除了其所具有的實效性和受眾羣體較為廣泛外,更主要的是廣播電視在文化傳播上的手段更多更豐富。由此,在進行茶文化傳播時,也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的這一優勢。當前,我國各大電視台尤其是上星電視台在節目製作的水平和方式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中國好聲音》、《歡樂喜劇人》等形式新穎、生動有趣的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競相湧現,得到了市場和觀眾的一致認可和歡迎。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就要結合茶文化的實際,從茶文化的文化性、藝術性、欣賞性、思想性等方面入手,分別採用相適應的方式去製作節目。比如説,可以借鑑《詩詞大會》的形式,製作茶文化知識的問答節目,並與社會上一些茶企進行合作,進行冠名、贊助等,如此便能極大增加節目的吸引力和大家的參與熱情,讓茶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播。另外,還可以借鑑《百家講壇》的方式,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進行分類整理後,讓專家學者通過幽默平和親切的方式進行講解,讓觀眾在寓教於樂中便能得到茶文化的薰陶。

3.2廣播電視在茶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務必要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

從現實看,我國一些電視台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脱穎而出,獲得更多的收視率,不惜製作一些內容低俗、消極的節目,有的甚至打着色情的擦邊球。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必須要摒棄這一錯誤的思想。對於此,相關的文化部門一方面就要加強監管力度和懲罰力度,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引導,讓廣播電視單位學會更好地從茶文化中汲取優秀元素,用健康積極、活潑向上的內容進行呈現。比如説,可以借鑑《奔跑吧兄弟》的形式,組織嘉賓前往我國各個茶鄉,把茶文化的製作環節、茶藝表演、茶道演示設立為節目的闖關環節,增加對抗、協作、獎勵等內容,如此既能增加節目的吸引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之間將茶文化的優秀思想傳遞給廣大的觀眾朋友。

3.3要加強媒體合作,多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台進行茶文化的傳播

前文我們説過,隨着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廣播電視已經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電台、電視台等平台,而是擴展到了互聯網電台、網絡直播、網絡視頻軟件等眾多新媒體平台,因此在新時代裏利用廣播電視傳播茶文化,就要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技術和平台的力量,讓茶文化的“好聲音”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一是要利用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網絡電台軟件,製作相關的茶文化音頻節目,讓廣大聽眾利用開車、休息等碎片時間感悟到茶文化的內涵。二是要與優酷、騰訊視頻等平台進行深度合作,通過製作自制節目來傳播茶文化。三是還可以在鬥魚、虎牙、快手等網絡直播平台,發佈短視頻或是利用“網紅”的影響力進行茶文化的傳播,讓茶文化的影響範圍更大,讓更多年輕人喜愛上這一傳統的中國文化類型,使其在新的時代裏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參考文獻

[1]張悦.全球傳播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文化保護———以中國影視業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29-32.

[2]蔡尚偉,鍾玉.電視傳播與傳統文化的雙向激活[J].電視研究,20xx(7):16-17.

[3]李煒.《百家講壇》的意義———兼議大眾媒介對優秀文化的傳播[J].中國電視,20xx(7):70-72.

[4]餘暉.試論網絡時代中國茶文化的傳播[J].農業考古,20xx(2):44-48.

茶文化論文14

摘要:人才管理是茶企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部分,在優秀員工培育發展與利用上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從茶企人才管理現狀入手,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了人才培育需求。然後,結合茶文化在茶企人才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基於茶文化思維的人才管理策略,培育德才兼備的優秀員工,為茶企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茶文化思維;人才管理;管理思路;管理策略;管理現狀

人力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切工作都離不開人,尤其是優秀人才更是不可或缺。隨着知識時代的到來,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對人才可謂是求賢若渴,茶企也是如此。從茶企人才管理現狀看,其中存在不少問題,具體表現為管理思維落後、缺乏文化內涵等。基於此,可以把茶文化思維引入茶企人力資源管理中,創新人才管理策略,優化人才管理現狀。

1茶企人才管理現狀和培育需求

1.1人才管理現狀

在茶企經營管理中,人力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特別是當前人力成本日益增加,人才培養成本不斷加大,而且人才的流動也比較頻繁,無形中增加了茶企人才管理壓力。茶企相當重視人才管理,以求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然而現實情況是茶企人才管理有諸多不足,尚未達到目標。茶企人才管理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才管理一直採用傳統理念,缺乏時代精神,沒有從當前的時代發展實際和茶企自身情況出發,很難高效引領人才管理工作,無法達成良好的人才管理效果。第二,人才管理缺乏文化內涵,沒有融入實質性的文化元素。文化元素的缺失讓人才管理失去核心要義,空有其形沒有其神。人才管理以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為主,既強調技能培訓也注重素質培養,而當前茶企人才管理缺乏實質性的文化元素,顯然不能滿足人才管理中的素質培育要求。第三,部分茶企管理者缺乏人才管理經驗,不具備較高的管理能力,本身參與管理的熱情也不高,這種情況下人才管理與企業管理體系之間的融合度不足,不能在企業在全面貫徹落實人才管理工作。而且,由於缺乏高能力的人才管理人員,現今茶企人才管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1.2人才培養需求

茶企人才管理的主要目標是培育人才、安排人才和留住人才,優化員工知識結構,建立優秀的員工隊伍,為茶企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鑑於此,茶企人才培育需求主要是培養企業經營發展需要的優質人才,為茶企發展戰略目標實現而服務。確定人才培養需求時,要兼顧企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和績效中的問題,確保人才管理的針對性,使培訓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一致,以實現企業願景。

2茶文化在茶企人才管理中的作用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記載了茶葉的形態、用途,可見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發展中,茶文化體系日益完善並衍生出了一套縝密嚴謹、極具內涵價值的茶思維,備受社會大眾推崇。茶思維是一種基於茶文化理解認知的思維理念,秉承着茶文化的思想價值,可謂是茶文化體系的核心。若將茶文化思維融入茶企人才管理,勢必能夠豐富傳統的人才管理理念核心內涵,彌補以往人才管理的不足,進而提高人才管理效果,起到優化、加強與完善作用。茶企人才管理引用茶文化思維情況下,可以藉助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引領人才管理工作的正確方向,確保人才管理的目標與茶企發展戰略目標一致,培育茶企發展需要的德才兼備的綜合人才。茶文化思維為茶企人才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理念,它能促進茶企傳統的人才管理理念革新,提高人才管理水平。總之,茶文化思維引入茶企人才管理可以革新傳統的管理理念、彌補以往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升人才管理水平,為茶企人才管理效果提升提供重大幫助。

3基於茶文化思維的茶企人才管理策略

為提高人才管理效果,茶企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當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將茶文化思維理念有效融入人才管理活動,發揮茶文化及其思維的積極作用。茶企人才管理運用茶文化思維時不應直接引入,要結合茶文化內涵元素加以合理化改造,找到融入人才管理的契合點,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3.1轉變傳統思維,重構人才管理思維

在以往的人才管理工作中,茶企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比較重視管理機制構建。隨着現代人力管理機制的不斷研究與發展,管理者愈加認識到文化元素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因此,茶企人才管理不僅要強調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也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鑑於此,應當結合茶企人才管理現狀和培育需求融入豐富的茶文化元素,建立基於茶文化思維的人才管理理念。具體工作中,先分析茶文化思維及其表現的內涵、理念、精神等,從中挖掘可以引入人才管理工作的茶文化元素,以此豐富人才管理內涵,轉變傳統的“重機制、輕文化”人才管理理念,重構人才管理思維,增強人才管理理念的文化性和時代性,最大程度的優化人才管理效果。同時,藉助引入的茶文化元素開展員工文化教育,不斷提高員工的文化素養,以培育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3.2將茶文化與企業文化結合起來,建立“人本型”企業文化

在市場經濟下,茶企競爭經歷了價格競爭、產量競爭,現已進入了品牌競爭與文化競爭的階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茶企唯有具備核心競爭力才能屹立不倒,實現長久發展。對於茶企而言,核心競爭力主要來源於區別於競爭對手的市場號召力,而這種市場號召力可能源於技術、人才、文化、規模等。其中,人才是最根本的要素,是茶企市場號召力的最大來源。為此在日常工作中,針對關鍵崗位、核心崗位的員工定期組織崗位培訓,注重崗位技能與職業素養培訓,培育德才兼備的綜合人才。同時,不定期組織企業文化活動,加強文化引領,提高員工的文化素質與職業素質。茶葉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茶企不能通過直接交易獲得核心競爭力,只有依靠自身文化建設形成的品牌和顧客忠誠度來建立核心競爭力,這就決定了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將茶文化的實質內涵融入茶企的企業文化中,構建“人本型”企業文化體系,使之成為凝聚員工共識和合力的平台。在“人本型的”文化的感召下,讓員工樹立與企業一致的目標、價值理念,並在這些指引下內化為具體的行動。這樣的企業可以組織員工參加培訓,主動學習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成為茶企需要的人才,因而為企業貢獻更高價值。總之,企業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有着重大作用。為了搞好人才管理工作,培育德才兼備人才,應將茶文化與茶企的企業文化結合起來構建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藉助茶文化更高的引領人才管理工作實踐。

3.3利用茶道茶德開展素質教育,增加員工職業素養

茶道茶德是茶文化內涵和思維的具體表現,將茶道茶德融入茶企人才管理中,藉助這些精神元素對員工開展精神教化、道德素質教育,增強員工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進而培育具有高尚德操和職業素養的人才。對於茶企來而言,這樣的人才忠誠度高、責任心強,兢兢業業的履行本責,為茶企經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首先,在企業內部宣傳推廣茶文化,提高員工對茶文化的認識。日常工作中,不定期組織茶藝表演、茶舞、製茶工藝等茶事體驗活動,讓員工直觀的接觸茶文化並真正的瞭解茶文文化,體味茶道茶德的精神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茶文化元素應用達成最佳效果。然後在此基礎上,以茶道茶德為載體開展精神教化和道德教育,培育員工良好的品質與職業素養。茶道有自己的茶禮,每一道茶都有標準的工藝、秩序,這可以培養員工秩序精神。最後向員工講述“茶人精神”,培育員工勤勞、敬業、忠誠、堅守、勇敢等品質,在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更好的服務於企業。由於這些年來,茶企人才流失嚴重,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責任心,使員工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利於緩解人才流失,保持茶企擁有足夠的人力資源。

4結論

綜上所述,茶文化思維在茶企人才管理中的應用,可以革新茶企傳統的人才管理理念、構建“人本型”企業文化、加強員工的思想道德和職業素質教育,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十分顯著。因此,茶企要充分利用茶文化思維開展人才管理,不僅注重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也兼顧員工的文化素質和職業素養培育,培育德才兼備的人才,為企業的經營發展提供需要的綜合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曉靜,孫豔偉.心理契約違背視角下茶葉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J].福建茶葉,20xx(1):26-27.

[2]蔣世軍.新形勢下茶企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的思考[J].福建茶葉,20xx(9):292-293.

[3]於一可.人力資源管理對茶企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福建茶葉,20xx(4):280-281.

[4]更求求永.黑茶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與對策分析[J].福建茶葉,20xx(9):29-30.

茶文化論文15

摘要:我國的茶文化近幾年來傳播速度較快,在教育領域也很快蔓延開來,因此,我國的各大高校在進行英語教育時積極引入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將茶文化中的實際應用價值與高校英語教育結合起來,對於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並且通過對茶文化的深入研究來加強對於高校英語教育現有模式的創新和完善。而且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不難發現英語在社會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學好英語已經成為社會上每個人的目標,基於這一現狀,我國的各大高校必須要對於英語教育進行優化和完善,加強茶文化的融入力度,促使我國的高校英語教育在茶文化語境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茶文化;高校;英語教育;反思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性學科,這一教學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許多問題,為了實現這一學科存在的意義,我國各大高校必須要對英語教育重視起來,全面深入分析高校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並且對於茶文化的具體內涵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二者之間存在的共同之處,並且將二者的契合點連接起來,完善高校英語教育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傳播和弘揚茶文化的過程中,對於茶文化也能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瞭解,加強學生對於英語知識的熟悉和應用程度。

1茶文化與高校英語教育的關係概況

1.1茶文化的具體內涵與作用

從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來看,我國的茶文化已經普及並融入民眾生活,並且其主流價值觀及具體內涵與我國倡導的思想保持着高度一致,因此,茶文化可以毫無阻礙地融入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中去。其中尤其是在高校英語教育方面,我國的茶文化將自己的具體內涵和價值理念融入到教學的全過程,促進了我國高校英語教育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並且使得高校的教育模式和系統更加成熟,甚至逐漸與國際化接軌,而這一切都是茶文化的功勞[1]。值得一提的是,在茶文化語境中我國的高校英語教育的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與此同時,茶文化也在國際上得到了推廣,由此可以看出茶文化與語言的結合具有一種互利性。除此之外,茶文化在融入到高校英語教育的過程中,茶文化所藴含的某些元素與具體理念是我國高校英語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並且茶文化要想繼續向前發展或者逐漸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就必須要較深對於高校英語教育的融入,豐富二者之間的聯繫,找出文化傳承的關鍵之處,針對茶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某些現實意義與高校英語教育中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在此基礎上,將茶文化的實際價值融入進高校英語教育當中去。與此同時,茶文化還具備自身的內涵和理念,為了加深茶文化對於高校英語教育的融入,必須要找出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和共同性,在此基礎上實現二者的互利共贏。

1.2茶文化與高校英語教育的關係

眾所周知的是,茶文化的某些具體內涵的文化理念與高校英語教育的內核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我國高校英語教育課程的開展和教學模式的運用方面都需要改進,茶文化恰好可以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在豐富高校英語教育內容的同時,還可以對英語教育的模式進行創新和發展,與此同時也可以促使高校學生在接受英語教育的同時,還能加深對於茶文化具體內涵和深刻意義的理解,這種教育改革模式確實做到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並且也促使學生加強了英語能力和理解能力,做到了繼承和傳播我國優秀的茶文化。為了促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而系統地加深對於茶文化的瞭解,對於英語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某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為了深度發展高校英語教育,對於教學實踐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整合茶文化資源,全面且深入地實現茶文化與高校英語教育的融合。

1.3高校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任何活動的開展和進行都是有瑕疵的,都是需要專業人員去不斷改進和完善的。我國的高校英語教育的推行過程中當然也會存在某些問題,這就需要相關專業人員針對高校英語教育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實現教學事業的創新和完善。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要想促使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要結合當前社會和時代上廣泛流行的思潮,這樣我們就不難發現,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與高校英語教育活動的開展各方面都密切相關。尤其是英語作為一個語言類課程,其教學模式自然與我國的傳統模式不同,這就使得高校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的時候難度加深,而且與其他教育內容相比,英語教育是抽象的,很多學生其實都無法理解其具體內容,這就需要茶文化抽象出具體的物質形象來幫助學生塑造對英語的印象[2]。除此之外,高校英語教育還存在一個巨大漏洞和缺陷,那就是這一教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缺乏高素質的教師與教學設備,因為英語教育在這兩個重要方面的嚴重匱乏,最後會使得教學團隊無法對學生實現系統化和深入化的教育,最終無法得到滿意的教育效果。與此同時,高校英語教育的教材內容的設置也極為不合理,不僅內容和元素單一,同時還存在概念性知識模糊的問題,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無法將對英語的學習重視起來,使得高校英語教育的開展效果大打折扣。

2將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語教育中的具體措施

2.1創新英語教育的具體模式

要想促進高校英語教育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要融入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因為高校英語教育已經在我國發展多年,而且這一教育機制也暴露出了許多弊端,為了促使教育人員和學生加深對於英語教育和學習的理解,就必須要將茶文化的具體內涵作為一種輔助,為我國高校英語教育內容的創新和機制的改革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在這一大背景下,要想快速完善和促進英語教育模式,就必須要增強茶文化內容和內涵的創新性和趣味性,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融入茶文化具體內涵和各種元素的同時,注重課程內容的創新性和完善性,着眼於課程內容的整體,並且要實現高校英語教育課程的落實與完善,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要開展各種各樣的與茶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處處體現茶文化。為了實現高校英語教育具體模式的創新和完善,就必須要制定和發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而茶文化是這一環節中不可避免的要素。

2.2將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教育過程中

眾所周知的是,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在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學生認為課堂內容太過枯燥單一,而且教師也無法實現與學生的有效溝通與交流,這樣就會使得我國的英語教育出現滯後性,但是,經過調查和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茶文化與高校英語教育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因此茶文化中所藴含的具體內涵和內容可以與高校英語教育實現有效對接,同時還可以對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實現引導作用,而且在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這些難題,茶文化理念與內涵的融入就顯得極為必要,而且也會促使高校學生提升學習英語的積極性[3]。為了實現高校英語教育能夠創新自己的模式,我國的茶文化也應該積極主動地融入進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自己的英語成績。

2.3豐富高校英語教育課程的具體內容

為了實現高校英語教育課程的豐富性和元素的多樣性,我們必須要將強對於茶文化理念與內涵的融入,並且為了加強教師英語教育的教學效果,必須要豐富高校英語教育課程的具體內容,在這一方面茶文化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教學理念上,茶文化的融入將會創新英語教育課程的具體活動內容,並且還會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與此同時,與茶文化想聯繫的教學體系也會促使整個英語教育過程實現自身的完整性和創新性,為了加深學生對於茶文化和英語的理解,在英語教育課程開展的同時要對於茶文化的具體理念進行系統的劃分,鼓勵學生以積極向上的態度來實現英語教育效果,與此同時也要加深自己對於茶文化的理解,通過對英語課程的學習和對茶文化的瞭解,既實現英語成績的提高,也可以傳播和弘揚優秀的傳統茶文化。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當代高校英語教育課程與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實現我國英語教育活動的革命性突破,就必須要加深對於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和內容的深入瞭解,將茶文化深入到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瞭解學生的真實訴求,並且要針對茶文化的內涵與和高校英語教育之間的具體聯繫,並且要將二者進行具體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在發揚茶文化的同時實現對於英語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田華.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文化教學中的地位[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xx(2):193-195.

[2]馬中紅.以內容為依託的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傳統文化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9):131-132.

[3]焦華睿.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xx(15):124-126.

Tags:茶文化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