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6篇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2.61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6篇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1

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到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

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

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這其間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精緻幽深的蘇州園林。這其間和作者一起“苦”着,但自己也感覺到一絲絲的甜。

在讀此書之前,也去過一些書上提到的地方,但那都是純粹的遊玩而已。我沒想過在那山水風物之中藴藏着的文化靈魂和人生密諦。所以在讀過此書之後,我最想做的就是自己也來一次文化苦旅,去道士塔,看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體會歷史的深邃蒼涼;去白髮蘇州,看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體會清醒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

對於一個理科生的我,《文化苦旅》有點複雜、有點文化,每次我看裏面的文章時,都要看上三四遍,涉及一些不熟悉的文學知識,還要百度什麼的,但還總能感到體內有一股熱流暗湧。也許是我的文字太過貧乏吧,我無法細述我的感動,但這本書確實是一本感動人的書,他給了我遊覽山水所得不到的獨特感受。

第一篇《道士塔》,沉重的讓我幾天之後才繼續看第二篇。一筆筆不能算作交易的交易,一陣陣滿載文物的車隊,留下了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這一幕幕在我的腦海中不停的上演,車轍不久就隨風消逝,可是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卻永遠也癒合不了。依稀還可以聽到餘秋雨先生撕心裂肺的叫着“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是啊,沒什麼好等的,腐敗的過去不會給你重來的機會,那塊傷口也不會再癒合!

恨,恨那個小丑一般的無知的王道士,恨那些不知廉恥的外國人,恨古代中國的文官……恨啊,再恨也換不來那無價的敦煌文物,再恨也換不來傷口的癒合。

但讓我感動的是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他們不願意抒發感情,只是鐵板着臉,一鑽幾十年,研究敦煌文獻。文獻的膠捲可以從外國買回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鑽研。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讓敦煌學回到中國,讓世界承認“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沒有周遭的閒言碎語,走向比現實更高的殿堂,繼續新的輪迴。

我們當代大學生承擔着一樣性質的責任——振興中華,讓屬於中華民族的榮譽回到中國!投身於各行各業的中華兒女,都要盡全力做到最好,為我們祖國的更好貢獻自己的力量。敦煌學者是我們的榜樣,他讓我看到了甜的希望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風雨天一閣》。

以前我根本沒想過一個人一個家族會和一個幾百年的藏書樓有什麼關係,藏書不是公家乾的事嗎?更何況是那一個百年的藏書樓!但是現在我知道了就是有這樣的一個人,一個家族揹負着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

他,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天一閣。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2

還記得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敍中所説的對我來説,《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願意多看他一眼”,還有“看來,浪子未死,氣場未絕,就像筆記中的那個浪子,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我離開門縫,許久無語,委屈你了,孩子。”這幾句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這讓餘秋雨都感歎的書籍何不引起我的注意,我對這本書充滿了疑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是好奇,“文化苦旅”到底是什麼,當時我仍無從得知,它對我來説就是一個謎。

而如今,大樹的年輪又添上幾圈,再拿起這本放置已久的書,也是別有一番滋味。《文化苦旅》到底隱藏着什麼?這個問題深深地紮根在我心中。經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咱們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那千山萬水的豪邁在餘秋雨老師的.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我不曾去過他所描繪的任何的一個地方,也從未想過要去摸索、探尋,僅僅是看着這些文字,我的內心就已是無盡的讚歎。

書中寫了有着“天府之國”稱號的都江堰;那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悽清的道士塔;接通着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那風雨中的天一閣。這一切的一切,對於我來説都是陌生的、神祕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地保持着自己的美好,但當餘秋雨老師的筆觸摸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地出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合的動人瞬間。

作者餘秋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河之子,他生長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他在書中説:“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他觸摸到了我們一些所不能接觸的事物,他用一生的時間有勁祖國的山河,縱橫華夏的大地,訪遍名山大川,書寫下這不屈的一筆。他想讓更多的人瞭解到文化的魅力,見證文化的變遷,欣賞祖國的壯麗無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其實本沒有兩者,因為路就是書。人生是路,是一條漫長的路;而書也是路,是一條崎嶇的路。我們在這條路上摸索、前進。而最終的目標就是學習文化,瞭解文化。我們從咿呀學語到如今何嘗不是這樣的,改變我們的也就是這文化,這條路必定是苦的,但我們不妨去試試,就算結果不像作者那樣,我們也最終在文化苦旅中成長起來了。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3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着作者的筆觸在字裏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湧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於幼稚的理解。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苦於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後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後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説:“如果説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曆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於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餘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穫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着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脱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裏。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藉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捲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歎,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麼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呢?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來自新華文軒書店的網友: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4

隨着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為何苦旅?既是旅行,為何突出苦字?帶着疑問進入書中,又瞭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歎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為信徒朝聖聖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聖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後,受盡了謠言,誹謗,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並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為他説一句公道話,為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為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悽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出中國文明的優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悲痛的風格了。説這是“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為過。

從陽關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5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説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麼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6

餘秋雨,是現在受歡迎的作家之一,他以細膩的文筆,深邃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相結合下,給大家呈現了一個餘秋雨眼中的世界。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在他的新書《借我一生》出版後,他因為一些有關盜版圖書的問題的非議,毅然向文壇宣佈“封筆”,一時許多文學愛好者為之落寞。可就在20xx年一開始,許多人驚奇地發現,他竟然在《收穫》上開闢了自己專欄,當起了專欄作家。而他專欄的名字是“苦海餘稿”,這一切都不能不讓大家想起14年前出版的那本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是在一個炎熱的午後,無所適從地在父親的書架上隨意地翻着書,這本書就來到了我眼前。翻着翻着數的第一篇,《道士塔》。眼睛就慢慢地濕潤了,心中有一股莫名的.酸澀。這是身為一箇中國人對滿目瘡痍的歷史的感歎,對民族文化起源的追溯。

從風沙繚繞的莽莽大漠到小家碧玉的江南小巷,作者用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身份,走遍了大江南北,也帶着一個個讀者,去感受那華夏5000年曆史的興衰與悲涼。他的語言就如他所説的莫高窟的壁畫般細膩,美麗而又帶着憂傷。

每次我去到書中寫到的地方,我都會帶着對這本書的思考,去審視這個地方,比較自己眼中與他眼中的不同。在南京,在上海,在蘇杭。每一次到這些地方,我都彷彿感覺到了他的歎息與悲涼的目光。

在三峽畔,綠意喚醒了倦意,湖上飛卷着漫舞的白雲,湖明如鏡,山青如洗,殘陽噴射出的金光從浮雲的指縫中溜走,卻難逃水的千手,山的族羣,它融化在水裏,隱匿在山裏。湖底有許多小魚追逐着,倏的,霧悄然的瀰漫了,過了一會,風也輕快的來了,吹皺了一湖春水,霧便也順從的退開了,她泛舟湖上,似乎想撫平那湖面,想撫平他悸動的心。此風此景,為停佇在榮華上的世人,招魂。

那一座坍了大半的土墩,若不是因為王維瀟灑地揮筆寫下了《渭城曲》,説不定早已溶解在時間裏,無影無蹤了。也就是因為這一曲渭城,才使無數文人迎着寒雪烈日,來尋找土墩,尋找那個千年前穿過陽關的人,尋找千年後仍持之以恆卻不得不失落的唐朝文化。這便是大唐,能包含一切美與醜、繁榮與衰敗。所以有了唐朝詩人的灑脱、肆意。但可惜唐朝是會結束的,於是經歷了五代的紛亂後,一切全變了。

“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不是説給盛唐聽的呢?

檐角如懸崖,風鈴似滄海,他無語的扭身看了看柳侯祠中的樹,花在被夕陽燃燒而那一片片樹葉早已泛黃,看着那一片片泛黃的樹葉入他的心般直墜向地面。在造虹的小雨中,蟬聲沉落,蛙聲升起……雨下整夜,他的愁溢出就像雨水,他的思念如院中的落葉厚厚一疊。天空中慘白的月兒勾住了哀傷,夜似乎太長被你的心凝成了冰霜。晨曦的光風乾了最後的一絲哀愁,雨洗淨了掛滿思念的高牆。

柳宗元如果沒有被貶,那也不會有投身山水的機會。所以文人被貶,究竟利弊如何,我説不清。但文章説了:“唯有在這裏,文采華章才從朝報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靈,並蔚成方圓。”

這本書,很苦,寫書的人,更苦。

讓我們也邁着沉重而又苦澀的步伐,跟隨他走在這個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