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冬至的餃子由來300字

欄目: 冬至節 / 發佈於: / 人氣:1.68W

導語: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冬至的餃子由來300字文章,僅供參考!

冬至的餃子由來300字
冬至的餃子由來300字

東漢末年,正是天下大亂、三國鼎立之時。

一代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可回到家鄉,這哪裏是曾經美麗的家鄉啊:一幢幢房子破舊不堪,卻無人修理;街上依舊有人,可商鋪只有幾家;行人們面如死灰,正值寒冬,大家耳朵都凍得結痂或是烏黑潰爛。

張仲景看到這一幕,不禁心酸。來屋裏求醫者更是多如牛毛。

他便讓助手和弟子在後院、門前搭起帳篷,篷外架起幾口大鍋熬湯,先是命徒弟宰羊,將羊肉與買來的辣椒與祛寒的藥材在鍋裏燉熬數小時。再撈起剁成餡兒包在圓麪皮兒裏,做成耳朵一樣的食物,名叫“嬌耳”。

冬至那天,帳內擠滿了前來求醫的人,張仲景叫弟子把“嬌耳”下在鍋中,煮熟後分發給前來求醫的人們吃,再把湯水給人們喝下,結果,人們原本凍傷的耳朵不再惡化,傷口漸漸癒合了。從此,人們叫它“矯耳”,就是今天的“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現在我們在冬至與大年七年級時吃餃子,也為了紀念那位偉大的名醫張仲景!

冬至的餃子由來300字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國農曆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但其實,冬至吃餃子也有一段古老的歷史!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麪皮包餡水煮而成。

相傳河南人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牀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雖然常常吃餃子,但莫過於冬至和除夕這兩頓餃子吃得最愜意和温馨,一方面是傳統節日別有意味,另一方面是家人團聚,格外親切熱鬧。  現如今,餃子的做法也很多,雖不為治病吃餃子,但仍然要健康吃餃子,專家講,從營養學角度來講,製作餃子皮時不妨在精粉中適量加入高粱面、燕麥面等雜麪,營養更豐富,口感也更好,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如今很多飯店在餃子皮中加入菠菜汁、胡蘿蔔汁或者西紅柿汁,色澤鮮豔、營養豐富。

冬至的餃子由來300字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節,大部分地方習慣吃餃子,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

還有,你們知道“冬至”這天為什麼要吃餃子嗎?為什麼不吃餃子會凍耳朵嗎?不知道吧。嘿,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這裏面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吃“捏凍耳朵”。“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他的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煮,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樣子,再放進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祛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呀,每逢冬至人們邊模仿做着吃,這便是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的原因了。

冬至這一天吃餃子,還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的“祛寒矯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