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端午節家鄉隨筆

欄目: 端午節 / 發佈於: / 人氣:1.61W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説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才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家鄉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家鄉隨筆

端午節家鄉隨筆1

中國的傳統文化許許多多,比如:五月初五端午節要賽龍舟和吃粽子,正月十五元宵節,要看花燈,八月十五的中秋節要吃月餅,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登高山,還有臘月的春節俗稱過年)。

我今天就給你們講一講端午節的由來,傳説那天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愛國詩人屈原聽到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塊大石頭,縱身入江河裏。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節時,大家就划着船把飯投進江裏,可是後來他們發現投入江裏的米飯全被魚吃了。於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米飯包在一種長長的葉子裏,包成四個角的'形狀,魚見了以為是菱角有尖尖的刺,魚就不敢吃了。

直到現在,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也會把長長的,青青的艾條掛在家門口。

端午節好好玩啊!外婆一到端午節就包一種有蛋又有肉的粽子,那種粽子真好吃啊!讓我回味無窮。

端午節家鄉隨筆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家家户户裏都是喜悦的氣氛。在作文課上老師要帶我們制荷包。老師給每個同學都發了材料,裏面有艾草、流蘇、桃木球、皮繩、花布,聞起來有股濃濃的香味。

開始製作了,覺得很簡單先把桃木球套在皮繩上,繫了個死扣。接着,準備穿針引線。但是,我在找線頭上就花費了一些時間,然後,要開始縫了,把花布對摺,花布總是對不齊。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縫好了。最後,我在花布裏放入艾葉,在一縫,就制好了。原本覺得很容易的我這下才知道制荷包竟然這麼困難。

一節愉快的作文課過去了,我也學會了如何制荷包。荷包中也藴含着一縷春風,雨滴夏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令人回味無窮。

端午節家鄉隨筆3

節日,就是辛勤的勞苦大眾,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歲月中,為了打破這份寧靜,辛勤勞動的人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歡樂氣氛的日子。這樣使得,勞苦大眾在平靜地生活中,讓人們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長河中,有了慶祝、歡慶,生活才過得有滋有味,才過得有人情味、有人性。這也許就是傳統節日在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節來説,就是沒有屈原,窮苦的人們也會在五月編造出節日來。我的家鄉的端午節就沒有紀念屈原之説,而是一段神話故事。這個故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這幾年卻讓屈原佔據了。話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惡神,仇視人間,他要毀滅人類。這位惡神派下來一位善良之神,讓他執行這項任務。可這位善良之神,動了惻隱之心。下凡後對人類説,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位惡神要觀看人間,你們到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户户,房門插樹枝,窗口掛野草。到這一天惡神一看,呀!世間人類真死絕了,你看,房門口都長出樹枝了,窗户上都長野草了。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惡神知道了內情,殺死了善良之神,還為人間降下了災難。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每家每户,門口插柳樹枝,是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掛艾草,是為了表達對這位善良之神的愛戴。

至於五彩繩,在我老家叫百索兒。這個傳統是怎麼來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時候,只要是過端午節,早上起牀,媽媽就為我們弟兄幾個帶上百索兒。在老家也有人説是為了讓孩子長命百歲;也有人説是,五月裏蛇出現了,孩子帶上百索兒,蛇不咬。不管怎麼説都是為了祈求孩子身體健康,命運順利。

對於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沒有這種習慣。我小時候也沒有聽説過,端午節還要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還是在上學以後,課本里學到的,那時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我們北方是以麪食為主,在端午節那天,家裏人會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餅,這也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小時候盼望過節,過節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裏,過節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節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顆好大的杏子樹,每年端午節時,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還有麻花,油餅到我家來。這也是天打不動的規矩,自從我媽到我家,就有了這一規矩。有一年,端午節那一天我舅舅收麥子忘了給我家拿杏子,還讓我媽質問了好長時間。尤其端午節吃杏兒,這在我兒時是最驕傲的,因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鄉要早熟幾天。端午節,下午上學,我拿着杏子、油餅、麻花,帶着媽媽親手擰在一起的百索兒,信心滿滿,就喜歡擺着課桌上顯擺。同學們看着杏子,饞的口水直流。那時候就喜歡同學們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給一個嗎!掰半個也行嗎?我們倆是好朋友……等等”當我掰半個杏仁給同學,看着同學們吃,我特有滿足感。因為外婆家的杏子,個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還是甜的,在我國小二年級那年,倆同學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還打了起來最後鬧到班主任那裏。

七年級那年,我吃上了粽子。雖然在國小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節的美食,可家裏窮,父母沒有買過。當時的粽子也是外地運過來的,老貴了,一個五塊。那年我小姨,從外地打工回來,剛好是端午節,就往我家拿了幾個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個撥開就吃。嚐了一口,新鮮感就沒了,一點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沒放鹽。咬了幾口就扔掉了,沒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點蜂蜜,甜甜的。我是饞饞的,真沒勁。哎!豬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沒嚐出味道,一個粽子糟蹋了。當時就埋怨小姨,為什麼不多拿幾個,一人一個,真沒意思,心裏有一種失落感。心裏從沒有想過,那時候誰家裏都沒錢,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當今社會,粽子多了,卻沒人喜歡吃了。端午節象徵性的吃個粽子,只是為了過節。今年端午節回家,拿了幾個粽子,我女兒一個咬一點,説不好吃,就讓我家豬,過了端午節了。

不過我女兒對百索兒,還是很喜歡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讓我媳婦給他綁在手腕上。最後是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是百索兒。還記得我小時候也喜歡百索兒,端午節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媽鞋百索兒,有時候我媽忙,頭天晚上沒來得及擰,就催着讓她擰。端午節那天,綁不好百索兒是不會去上學的。端午節過後,還一直帶着,一直到農曆六七月,百索兒顏色褪完,再加上愛玩,不講究衞生,百索線讓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麼顏色了,才取掉。有時候還不死心,自己找來各色絲線,自己擰一根,再綁在手腕上。也許是想着端午節越長越好。在孩童時代節日是越多越好,越長越好,而對於有負擔的大人,還是要以過日子為重。

對於百索兒來説,大人們是不會綁在手腕上的。我不綁百索還是九年級那年,主要是男兒身,不好意思。但端午節,砍柳枝,割艾草,還是自己的強項。自從上了國中,每年端午節都會隨着父親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牀,趕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掛在窗口,大人們説這樣吉利。我對吉利倒沒有感覺,主要是為了新鮮、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説的一句話,“年輕娃,耍性子。”在那時候,天不亮揹着一揹簍艾草,走在大街上覺得特別有面子,誰要就趕緊拿點,臉上永遠帶着燦爛地笑容。人總是要長大,對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時。上高中以後就再也沒有上山割過艾草。還記得我媳婦懷孕那一年端午節,我剛好在家,我爸讓我上山去割艾草,我還對我爸犟嘴,今天滿大街都是買的,跑那麼遠幹嘛?我還心裏嘀咕,都好幾年沒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麼這麼大興致?最後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後來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節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樹枝,放大鍋裏煮水,來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傳説這種水洗身,對女人身體好。我爸割艾草是為了我媳婦,當兒子的卻不知道,自己真是個糊塗蛋。

隨着社會發展,文化大融合,家鄉關於端午節的傳説已無人説起,而關於粽子,屈原、女兒節的説法,卻佔據了家鄉的傳説。對於社會低層的勞苦大眾,怎樣的傳説都不重要,重要的在於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總認為,只有節日,才能清晰地記錄着勞動人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容;只有一次次的紀念才能讓中原文化淵源流傳;祖祖輩輩記住正能量的東西,社會才能發展。如果現在我女兒問我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我會對她説:“因為有一位愛國詩人,在端午節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們都來紀念他。”而不會説,神、鬼之詞。

端午節家鄉隨筆4

每到端午節,媽媽都帶我去買香包,今天聽説可以親手製做一個香包,我十分的期待。

我在拿到材料時,心裏想:不就是一個小小的香包嘛,有什麼困難。當開始製作時,才發現困難重重。先拿出皮帶和桃木球給他們用一個結系在一起。在拿出製做香包的布,揹着縫在一起,但要留一個口放艾草。把縫好的布翻過來放進艾草。把口用針縫起來,再把桃木球和流蘇縫好。縫流蘇時,我卻怎麼也弄不上去,左思右想,過了好一會兒我才想出辦法縫上了,就這樣一個可愛香包就做成了。

我想把這個香包送給媽媽,因為每次端午節我都帶上了美麗的香包,她卻沒有,我想讓她也感受端午節的.快樂。

這個端午節,不光是我快樂,家人們也都很快樂,荷包的香氣和團圓的氣息將會飄的很遠、很遠……

端午節家鄉隨筆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説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能夠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能夠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趣味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家鄉隨筆6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十分深厚,每一個節令都對應一個節日,在這諸多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瀰漫着清新的粽葉香。這一天人們要吃粽子,所以不論是商家店鋪,還是尋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葉,備好黏米和餡料準備包粽子。這不,一大早粽子就似變魔術般被包好,煮熟了。這時心急的小孩子望着冒着熱氣的粽子會吵着要吃,而大人會耐心地哄道:“先等一會兒,用涼水拔一下再吃吧。”最終能夠吃了,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剝開粽葉,那好看的,黏黏的'粽露了出來,咬一口真是香粽爽滑,三口兩口吃掉後,小孩子一般還要吃,誰讓它這樣香甜又可口呢!大人往往笑着説:“吃吧,吃吧,多吃幾個啊!”因為這一年裏只這一個端午,也僅有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們嘴裏,才會有不一樣於往日的味道。

説到端午吃粽子,那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我國古代有一位詩人叫屈原,他因為國家淪陷,而又不肯向敵人屈服,最終投江了。後人為了紀念他,選擇在這一天包粽子投進江裏。之後這一習俗廣為流傳,直到今日。

端午的這天不只吃粽子,還有別的活動。南方的一些城市這天會舉行龍舟比賽。這一天大人,小孩兒紛紛湧向比賽的地方,這個比賽可是人們盼望已久的。而在我們那裏這一天不僅僅家家包粽子吃,還會買些艾葉放在家裏。更好趣的是街上會有賣小飾品的,這些飾品就是小孩子戴的香袋。小巧玲瓏的,袋子上還繡着精緻的五毒圖案,小孩子戴上能夠保平安。這些小飾品都很可愛,惹得過往的人駐足觀看,非要買上一個才心滿意足離開。

端午快臨近了,我深深地期盼着。那清甜的粽香,它在我的心中已深深地紮下了根,我熱切地盼望着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