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清明節的習俗【熱門】

欄目: 清明節 / 發佈於: / 人氣:1.51W

清明節的習俗1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後,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完畢後,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鄰人説明本户已履行了掃墓祭祖的責任。福州人掃墓祭祖還要供奉供品,供品並不複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麪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稞”,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節前後,街上店鋪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清明節的習俗【熱門】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豆沙、蘿蔔絲等做成餡捏製而成的。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後,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完畢後,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鄰人説明本户已履行了掃墓祭祖的責任。

福州人掃墓祭祖還要供奉的供品,供品並不複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麪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稞”,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節前後,街上店鋪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豆沙、蘿蔔絲等做成餡捏製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飢的點心。

清明節是全國性的一個傳統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後,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掃墓,主要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掃墓的最後一道程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一些冥錢紙,表示此墓已由後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後繼有人!有閩詩云:“墳前致祭酒三杯,點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應無幣廠,只好人間造錢財。”詩句既幽默、詼諧,又道出了福州人為什麼稱清明掃墓為“壓紙”的緣故。

掃墓畢,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人們説明本户已履行了為祖宗祭墓的責任。

掃墓的供品並不複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麪點等,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製而成的。菠菠粿顏色嫩黃,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蒸制菠菠粿必須用黃淡果葉襯底,才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點心。

清明節的習俗2

放假前,趙老師給我佈置了一個任務,讓我回家後辦一張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這幾天,我一直想着我的手抄報該怎麼畫?昨天晚上,我的手抄報終於開始動工了。

因為是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所以題目一定要有清明兩個字。清明節?有點太籠統了!清明手抄報?不行不行,太普通了。哦!對了,就叫走進清明吧!這個題目既吸引人,又可以讓每一個看手抄報的同學和我一起走進清明,瞭解清明。

要想真正地走進清明、瞭解清明,就要知道清明節的來歷、習俗、食俗等等。我在網上查詢了許多關於清明節的資料,最後,我把手抄報劃分為五個版塊:清明小詩、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習俗(踏青、蹴鞠)、清明掃墓、清明食俗。

第一版塊:清明小詩

清明節最出名的小詩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所以,我選擇了這首詩。為了讓主題突出,我把這首小詩寫在了一個大大的愛心裏。每次我讀這首詩的時候,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幅牧童騎在黃牛上用手指着遠處的生動畫面,於是我在小詩的旁邊畫上了一幅牧童騎黃牛手指遠處的插圖

 第二版塊: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日,它是怎麼來的呢?跟我一起來看看吧!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説。

第三版塊:清明節習俗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以前,我只知道清明節要掃墓、禁火,可是沒想到,清明節的習俗是非常豐富的,除了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放風箏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一直以為清明節是一個很悲傷的節日,沒想到,清明節竟然還有這麼多有趣的活動。原來,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為了更好地瞭解清明節的習俗,在這一版塊裏,我還重點地介紹了兩種習俗:踏青和蹴鞠。

第四版塊: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掃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去給他們逝去的親人掃墓,進行祭奠活動。每年的清明節,我們學校都會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讓我們緬懷革命烈士,瞭解他們的豐功偉績,學習他們的精神。其實,掃墓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第五版塊:清明食俗

以前過清明節的時候,爺爺奶奶總是給我煮雞蛋吃,我就以為清明節大家都吃煮雞蛋。可是,通過查資料,我才知道,各個地區的食俗都不一樣,是豐富多彩的。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叫做“歡喜團”;浙江家家户户都要吃清明果;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吃;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是一種常見的食材;畲族人家家户户煮“烏稔飯”吃……這些豐富多彩的食俗,讓我大開眼界,我覺得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真是太豐富了!

雖然清明節已經過去了,但是這次辦手抄報,讓我又回到了清明節,還讓我收穫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清明節的知識。在辦手抄報的過程中,我積極地查資料,細心地畫插圖,每一個版塊我都精心地設計,認真地謄寫資料,經過一天的努力,我的手抄報終於大功告成了。看到自己辛辛苦苦辦出的手抄報,雖然累,但是卻讓我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真是累並快樂着!

清明節的習俗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作文 清明節的習俗。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説着思念與哀傷。清明節就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就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前後流傳着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着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涵,國小五年級作文《作文 清明節的習俗》。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就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就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後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就是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所以説,無論家裏多窮,清明節都就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裏,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就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就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清明節的習俗4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着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

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裏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家也在家裏拜祭祖先。

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瞭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

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採,應嚴格科學採製,確保產量和品質。這時北方冷空氣仍有一定勢力,天氣冷暖多變,應注意防禦低温和晚霜凍天氣對小麥、水稻秧苗和開花果樹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指的是江南的氣候特色,這時常常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令人煩惱和不能忽視的,倒是雨水過多導致的濕漬和寡照的危害。而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説,水分常常供不應求,此時的雨水顯得十分寶貴,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

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着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習俗5

每年清明,人們為什麼要在英雄烈士陵園的那些有名字,或者沒有名字的英雄墓前,默哀、唱國歌、宣讀祭文?為這些從未謀面的陌生亡者送上一束鮮花,或者在墓夯永遠沉默的柏枝上繫上白花一朵?只為了他們的鮮血肥沃了我們腳下這片熱土,這羣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獻出生命的英雄兒女,值得人們紀念他們:每年清明,南京大屠難同胞紀念館裏公祭的人羣也絡繹不絕.其中不乏那些侵略者的後代,仟悔他們的先人曾經的罪行:於是,清明祭又衍生出一種懺悔的文化社會內涵。

20xx年5月12日四川特大地震,約近七萬人遇難,一萬多人失蹤。那一天扯痛了所有黃皮膚黑眼睛人的心。天災無情人有情,地震災區建造了地震遺址公園,並設有祭祀壇,讓人們在清明時節寄託哀思公祭活動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哀悼去世的人,更在於表達所有活着的人們那一份血脈相連.同為人類的感恩之情。正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詩歌裏那樣歌唱的:“沒有人是孤島/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羣體中密不可分的一員。”

清明節的習俗6

每年清明節前後,隨着人們掃墓、出行高峯的到來,鮮花、水果、餐飲、祭祀用品等行業都能借機“火”上一把。今年是國家調整休假制度之後迎來的第一個小長假,這個與雙休日相連的三天假期,讓更多的人得以踏上回鄉祭祖、外出踏青的旅程,也激發了許多傳統節日習俗的再度復活。

3月30日,兩名孔子後裔在清明祭祖儀式前整理服裝。當日,13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孔子後裔來到山東曲阜孔林,身着漢服,手執笏板,以古禮向孔子表達尊崇之意。新華社記者 範長國 攝

銀川市各大陵園內,很多人把祈福卡掛在墓地旁的樹木上,寄託對親人的思念。新華社記者 馬俊 攝

祭祀、旅遊首度平分秋色

在很多人心目中,清明節就是祭祖和掃墓。民俗專家則認為,這種説法只對了一半。清明節的文化內涵不僅是緬懷故人和先烈,更有着熱愛生命、親近自然的含義。追思逝者的同時不忘生者。今年的清明小長假讓人們有了更多的休閒時間,也促使清明“生死經濟”中“生”者部分得以凸顯出來。

據南京迪普信息諮詢有限公司近日對南京市民關於如何度過第一個清明小長假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位列前三位的過節方式是休息、短途遊和掃墓。老南京的掃墓習慣是“趕前不趕後”,尤其是不能過了清明再去掃墓,因此僅有近兩成市民會選擇假日期間祭祀先祖。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民俗專家陶思炎説,把清明僅看成是掃墓的節日,是現代人對傳統節日內涵的極大誤讀。清明本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説:“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每年的4月5日前後,正值陰曆陽春三月,風和日麗,草長鶯飛、萬物復甦,一改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天地一片清淨明潔。後人將祭祖、寒食節併入其中,才使得清明節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記者瞭解到,各大旅行社近期紛紛推出了一天至三天的清明短線遊。中青旅國內部相關負責人姜鵬表示,各省省內及周邊城市的短線遊將成為今年清明出遊的熱點,主推踏青遊、民俗遊。

陶思炎説,其實古人也和我們一樣,除了禁火、掃墓外,還有插柳枝、盪鞦韆、放風箏、鬥雞等户外活動。相傳是因為清明節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人們組織了一些體育活動以強身健體。

秦淮放燈習俗中斷了七八十年

南京夫子廟的秦淮燈綵聞名天下,今年清明期間將舉行一系列的“傳承民俗文化、情繫十里秦淮”活動。其中的重頭戲之一,就是4月4日至6日的每晚18:30—22:00,秦淮河沿岸舉行的“放燈”儀式。人們可以花上10元購買或自己動手製作一盞荷花燈,寫上些文字放入河中,追憶先祖的同時,也為生者祈福。

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古時就有“清明賜火”的習俗,如今已是鮮為人知。相傳因寒食禁火,人們將從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到了清明節,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有詩云:“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唐代“清明賜火”的習俗曾盛極一時,皇帝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把新的火種賜給羣臣,以表示對臣民的寵愛。

據介紹,這一活動還借鑑了民俗“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其中有普渡眾生的含義。

人稱“金陵燈綵陸”的花燈老藝人陸有昌告訴記者,秦淮河放河燈的習俗已經中斷了七八十年,現在的扎燈人都沒有做過,這次大家也是經過反覆琢磨和試驗,才製作出了簡單、安全的荷花燈。而將荷花燈放置河中,隨水漂流,借河、荷、和三字同音,寓祈福納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諧吉祥之意。

此外,陸有昌還大膽設想,將清明節的標誌——“柳枝”,與花燈結合起來。據説“柳枝”對於清明節而言,就如同桂花之於中秋、菊花之於重陽。

陶思炎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説法,一是因為傳説介子推是抱着柳樹死去的,二來楊柳正是清明前後發芽、抽枝,是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有很強的生命力,古人藉此表達了生者希望死者復生的美好願望。

民間文化“傳承”之外更要“創新”

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元宵這些傳統節日,在古代都有很多民俗活動,清明祭掃,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春節團圓,元宵鬧花燈等等。時至今日,許多傳統習俗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節日文化生活中,而每年的清明節似乎僅剩下一個“燒”字。

秦淮區旅遊局局長姜勇美認為,清明小長假的到來,為恢復發展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機。重現“清明賜火”等傳統習俗不僅大大豐富了清明節的旅遊文化活動,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費方式。

據瞭解,很多旅行社都希望借“清明”之機將4月旅遊淡季做“旺”,除了開闢短線遊市場之外,還增添了不少新“玩”法。例如一些踏青賞花路線中加入了農事桑蠶、祭祀紀念等傳統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掃墓和祭奠活動也融入了不少傳統節日習俗。

陶思炎認為,應借節日效應恢復更多的民俗活動和傳統食品。比如放風箏,意味着去掉以前的穢氣;盪鞦韆,又稱為“半仙之戲”,有千秋萬代、長壽健康的意思;此外還有打馬球、鬥雞、取火比賽等。吃的方面除了青團和糖藕之外,過去還有吃燕子型棗泥糕的習俗,象徵着呼喚春天的到來。這些傳統習俗和“儀式”能夠讓人們在追憶祖先的同時淨化心靈,心懷感恩與敬畏之情,進而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根植於每個人的心裏。

但他也強調,民間文化活動“傳承”之外更需要“創新”。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普遍缺乏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節日過於“概念化”,沒有適合的活動載體。商家的大聲吆喝雖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畢竟侷限於“消費”層面。只有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讓更多人瞭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才能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清明節: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4月4日是清明節。學者説,清明節有着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獨特的文化禮俗,是全球華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在二十四節氣中非同一般,它既是農事節令又是重大節日,還是惟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確定為法定節假日的節氣。

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教授指出,清明節淵源久遠,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原本是曆法二十四節氣中一個普通的歲時節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就是説,這個節氣萬物復甦,已是合適的耕種時令,從此進入農事大忙階段。烏丙安説,清明節起初並沒有祭祀先人的習俗,但後來它逐漸與前一兩天的寒食節交匯融合。寒食節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後來與晉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傳説相附會,寒食節掃墓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兩個民俗節日交融後,禁煙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祭祀先人的習俗愈發凸顯,清明節於是發展為朝野上下共同重視的重要傳統節日。

海外僑胞、全球華人都非常重視這個民俗節日。每到清明節,很多港澳台民眾和旅居各地的華僑、華人,都要回大陸祭奠先人、認祖歸宗。清明節已經成為傳遞親情、傳承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血濃於水、慎終追遠的特殊日子。

二十四節氣中清明的詩歌最多最好

作為重要的農事節日和傳統的民俗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吟詠清明的詩歌數量最多、質量最好。

清明處於春光明媚的季節,是人們追思先人、踏青郊遊的傳統節日,所以容易引發文人墨客的詩歌雅興。從唐玄宗這樣的皇帝,到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這樣的詩詞名家,都喜歡在清明節引吭高歌。《全唐詩》和《全宋詞》的內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樣的作品有850多首。

清明節是傳統的掃墓祭祖日子,許多詩人為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明代詩人高啟的一首詩,則反映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悲痛:“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明時節,北方乍暖還寒,南方春意盎然。

清明又是一個郊遊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間有植樹、放風箏、打鞦韆、蹴鞠(踢球)、鬥雞等多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宋代吳惟信的詩“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表現了萬人郊遊、盡興方歸的宏大場景。

清明節的習俗7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就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就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就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就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不愧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就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就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就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的.習俗8

1、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説在華人眼裏,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裏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掃墓程序,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4、清明掃墓不是越早越好

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

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於某些習俗來説,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

最好是在5-7點,即卯時。古代曆法中,為一。當然,現在通常不會那麼早,但是,專家提醒朋友們,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5、懷孕的婦女不能清明節去掃墓

通常來説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説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後參加清明拜山活動。提醒朋友們:咱們祖國遼闊,南北方對於掃墓的習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兒女均前往掃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則通常女兒不前往掃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兒則隨夫前往掃墓。

6、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裏陽台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唸相關詞語。然後,再燒紙錢祭祀。提醒朋友們這一條很重要。

7、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8、清明節早上要看看自己的額頭

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儘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

9、掃墓之前最好禁食

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這一條,專家認為很重要,但是對一些朋友來説可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

10、掃墓需要奉香給山神土地

掃墓時,除了將帶來的香燭冥鏹、鮮花果品、紙錢、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擺放在墓前外,還要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

此後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燃燒冥鏹,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禮畢,可以聚餐飲酒,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11、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

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12、忌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着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專家特別提醒朋友們: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13、清明節什麼情況“燒包袱”?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一種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

14、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説不過去的,或者説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15、避開清明節時期結婚

同上理,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當然,結婚的擇日講究還很多。

16、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説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説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説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17、清明節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

特別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

18、清明節拜祭輩分有講究嗎?

當然需要講究,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19、清明節拜祭會將“陰氣”帶回家嗎?

很難簡單説清這個問題,其實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時懷着尊敬先人的心情,對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心裏坦蕩蕩,一點問題都沒有。拜祭回家後,必要時可以進行過火盆儀式,可除去因時運勢較低時,拜祭所招惹回來的“氣場”入宅。

20、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掃墓嗎?

坊間有一説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這個是習俗問題,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麼,最好迴避之,否則日後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如果當地沒有此習俗,則無關此禁忌。

21、能陪朋友去掃墓嗎?

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嗎,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户去掃墓。

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麼建議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則會犯了禁忌。

22、為何清明節前會夢到逝去的先人?

一些人幾乎每年清明節前一段時間總會夢到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或者朋友,甚至在夢中還跟他説話聊天。其實,這已經很明顯地告訴你該去給他們掃墓了。

23、為何清明期間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期間買雙鞋。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

提醒你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這天買鞋了,請這些朋友用紅紙包好鞋子,放在門口一晚,然後清早將紅紙燒掉即可。

24、清明節忌過生日嗎?

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節生日,提醒你要提前過生日。如果恰巧是老壽星在清明節過生日,那麼禁忌會更多。比如當日不要接受鮮花,同時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當天吃。坊間認為,這樣老壽星一定會過一個平安吉祥的年,會更加長命百歲。

25、清明節祭掃的具體日期如何確定?

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後十天;有的稱"前三後三";有的在清明前後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26、清明節掃墓回來要淨身洗衣嗎?

與清明節前忌買鞋類似,清明節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你的鞋子,同時將鞋子的鞋尖朝裏,同時勿忘將身上穿的衣服洗乾淨晾曬為宜。

清明節的習俗9

轉眼間,今年的清明節又到了,奶奶又該忙起來了。

早上,奶奶正在翻抽屜,嘴裏還自言自語地説:“我前段時間買的紙錢呢?怎麼這個時候找不到了,人家都為清明節準備好了。我倒還沒呢,得快點 了。”翻箱倒櫃搗騰了半天,終於找到了。然後拼命地折了起來。我走過去問了一句:“奶奶,你這又摺紙呢。”奶奶喊了一句:“什麼摺紙呀,這叫折元寶!你願 意折就幫我折,不願意就算了。”我當然是不願意的,於是就坐在旁邊看。奶奶的手倒也靈巧,這麼多紙,該剪的剪,該折的折。一張張紙在她手裏翻來覆去,一折 再折,變成了一個小巧玲瓏的元寶。不一會兒,也就折完了。

然後,奶奶又把倒酒的小杯子找了出來,雖然很古老,但卻別有一番韻味。小杯子是用來裝酒的,奶奶説,那些酒是給逝去的祖先喝的。接着又去買香。 香是要燒的,元寶也是要燒的。那場景,煙霧繚繞,還很嗆鼻。光燒紙錢還不夠,還要準備很多好吃的東西去祭拜祖先,真麻煩!不過,該辦的還得辦。

現在一切準備就緒,就等着清明節的到來了。

清明節的習俗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清明節時的情景,清明節上上墳,掃掃墓,祭拜已故的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以往我都是在長沙過清明節,沒有去掃過墓,更沒有接觸過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而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清明節我在老家過,在老家過必定有特定的習俗了。

清明節這天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每年一到清明節,我們便要舉行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在這一天我們還要進行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等活動。在這一天我們還要吃許多美食,比如説:雞蛋、青團、篙子粑粑、艾粄等,其中我比較喜歡青團。

青團是一種甜品,用菠菜做的。首先要準備好材料。將菠菜焯掉水,放入料理機裏,加入少量熱水,攪打成綠色菜汁,加入糯米粉和澄粉還有白糖混入麪粉裏和成麪糰。然後加入豬油揉勻。接着將麪糰分成一份一份的,按扁,取一份放上你自己喜歡吃的餡,最後用手慢慢推上去收口,點上油脂放入蒸鍋內蒸八分鐘便可以了。

每當媽媽一做好,我和弟弟便一人拿一個,先猜猜是什麼餡的,再咬一大口看看猜對了沒。當我拿到豆沙餡的時,便得意地對弟弟説:“看!我吃到了你最喜歡吃的豆沙餡!哈哈哈!”

青團雖然美味,但不一次不能吃太多。沒吃過的人可以試一試,真是人間美味呢!

清明節的習俗11

清明節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臘八並稱為我國八大傳統節日。人們在清明期間緬懷先烈、寄託哀思,追尋春天的希望。清明前後正值春暖花開之時,人們賞花、植樹、踏青,盡情地親近自然,所以清明又有“植樹節”、“踏青節”等稱謂。

北京的清明節民俗事象豐富。老北京清明節時的一個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城隍廟裏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城隍廟在每年的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着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

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個習俗就是賞花踏青。老北京時人們紛紛前往頤和園、潭柘寺、大覺寺去觀賞難得一見的幾棵明清時栽種的玉蘭古樹,早開的玉蘭花潔白如玉、清香四溢地掛滿枝頭,花香撲鼻,給遊人莫大的享樂。

放風箏也是北京的清明節習俗,這項活動深受廣大百姓喜愛。常看見在天安門廣場、鳥巢周邊空場和城內外廣闊地區有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風箏在藍天白雲中翱翔。

近年來,北京清明詩會越辦越好,各大公園也推出了以清明為主題的遊園活動,使人們在傳統節日裏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在移風易俗中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清明節的習俗12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在我的家鄉湖南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會上山給已逝去的親人掃墓。以前環保意識還沒有這麼強的時候,掃墓的主要內容是放鞭炮,點上香燭,燒紙錢,在墳頭上放上瓜果酒品來祭祀先人。在傳統風俗中清明節其實就是寒食節,但是在湖南似乎並沒有吃寒食的習俗。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據説,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蔭。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説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説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脱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説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節介紹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習俗13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

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上海清明節時吃青團的風俗。

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説:“清明粽子穩牢牢。”

清明節的習俗14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説:“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説:“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説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説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

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裏拋,據説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裏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節的習俗15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蹴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清明節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清明節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清明植樹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説。最古老的傳説,是説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藴。再晚點的傳説與介子推有關。據説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説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清明節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節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説,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説法。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據説,插柳的風俗,是為了清明與柳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節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Tags:清明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