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中秋節的習俗(15篇)

欄目: 中秋節 / 發佈於: / 人氣:9.58K
中秋節的習俗1

八月十五中秋節,一説到,就會想到吃月餅、賞月、拜月等一些習俗。中秋節還有許多的民間傳説,比如: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等。

中秋節的習俗(15篇)

那我就先來説説吃月餅吧,中秋節的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那時候的月餅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説完了月餅的事,再就説説賞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祝願大家在中秋節中玩兒的開心!

中秋節的習俗2

(一):賞月

中秋節賞月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加盛行,關於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包括辛棄疾的《木蘭花慢中秋》,蘇軾的《水調歌頭》。《東京夢華錄》更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二):賞月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電信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廈門海滄大橋旅遊區(AAAA)建設了廈門博餅民俗園。

(三):賞月賞桂花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四):賞月燒塔

中秋夜燒塔中國南方的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農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磚和瓦片以及樹枝幹草等搭建而成。圓窯形,下寬上尖,內為空心,中秋晚上點燒,常常會有燒塔比賽,塔燒得越通紅越好,燒得越旺越有彩氣。

(五):賞月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的習俗3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説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除了我們所所熟悉的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雖然各地的習俗有所不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説,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説起中秋節,民間一直流傳着多個不同的傳説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許多説法。在較早的記載中,嫦蛾偷吃了仙丹,變成了癩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後,嫦蛾住在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了。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的習俗4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塔規例,誰把瓦塔***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中秋節的習俗5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説。

總之,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動,日期定於農曆8月15日。因為此時正是三秋之半,故名為“中秋節”。漢辭網認為,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的習俗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們在大香案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等月亮掛到半空時便開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在這一天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大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已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敍談。

出月餅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秋高氣爽,月亮最圓,全家團聚——“人月共圓”。正是這種人們希望團聚的願望,因而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其餅必圓……其有婦歸寧者,時日必返夫家,乃團圓節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遊覽志餘》中則把中秋與月餅直接聯繫起來:“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取團圓之意。”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餅是誰發明的?我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風俗。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祭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祖宗”。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加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核)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叫“胡餅”。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傳,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明皇嫌“胡餅”的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脱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就逐漸流傳開來。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宋代詩人蘇東坡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酥是酥油,飴即飴糖),説明當時的月餅製作已經比較考究,味道甜脆,香美可口。元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間傳説,元末朝廷為鞏固統治地位,不準民間私藏鐵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郵人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裏夾着小字條,約定起義時間:“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户户齊動手。”派人四面祕密傳遞,以此矇蔽了搜查的元軍,起義得以成功,後來終於把元朝推翻。

小小月餅也記錄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鬥爭的光輝歷程。明清時代,中秋吃月餅在民間廣為流傳。清朝詩人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此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月餅花樣翻新,品種增多,質量有很大提高。民國時期,廣式月餅最為有名。1927年出版的《民俗》週刊第32期載,中秋展出月餅80餘種,多為廣式。極為名貴的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

月餅發展到今天,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已告別中秋節日食品單一的功能,逐漸演變成四季皆可食用的美昧糕點。其中,京式、蘇式、廣式、寧式、潮式等月餅廣為各地的人們所喜愛。近年來,媒體不斷有披露,一些月餅生產廠家,專門製作了一批造型別致的“超級月餅”、“天價月餅”,包裝極為精緻,標價幾千元、上萬元不等。這哪是在品嚐月餅,而是在吃“派頭”,月餅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含義被歪曲、異化,變成一種畸形的消費形式,很不正常。

自古人們把月餅當做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閤家團聚,品餅賞月,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傳下來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傳説起源於唐初。唐高祖李淵與羣臣歡度中秋節時,興高采烈地手持吐番商人所獻的裝飾華美的圓餅,指着天上明亮的圓月,高聲笑道:“應將圓餅邀蟾賒。”隨即把圓餅分給羣臣,同慶歡樂。

唐代稱月餅為圓餅,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與吳自牧《夢粱錄》中曾出現過月餅的記載。當時/、月十五吃月餅極為普遍,有高超的製作月餅的技術。清代月餅的品種、質量都有新的發展,餡好、味鮮、形美,餅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祿、壽、喜圖案。現在全國各地因地區不同和用料、調味、形狀的差別,形成不同風格的品種。主要品種有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滇式多種。其餡更是種類繁多,甜、鹹、葷、素各有特點,色香味俱佳。

中秋節的發展演變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淵源。在古代農耕社會,古人認為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項重要祭祀活動。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流行是在唐代之後。在唐代時,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説:“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説:“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我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故事傳説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現在《歸藏》。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衍化成多個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宮,據西漢《淮南子》中説,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王母那裏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

●吳剛折桂

吳剛登上月宮折桂,據唐代小説《酉陽雜俎》中説,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砍伐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

●玉兔搗藥

兔子登上月宮搗藥,最早見於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説,顧、菟在月亮的肚子裏,對月亮有什麼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説:“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世界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也成為亞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

韓國

韓國中秋習俗是玩傳統蹺蹺板遊戲、欣賞羌羌水舞、品嚐韓國的“月餅”——鬆糕,還有頭號中秋食品——芋頭湯。作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的中秋節,在韓語中稱“秋夕”。中秋節當天,韓國人都喜歡穿着傳統的服飾出遊。中秋節,韓國人有返鄉與父母團聚的習慣。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説,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越南

越南人農曆八月十五也過中秋節,同樣也吃月餅也賞月。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正好是稻子成熟收割的時候,這時候各家各户都要拜祭土地神。

日本

在日本,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裏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賞月的習俗。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華人在中秋節時必定要做的三件事情是賞月、吃月餅、提燈籠遊行。

中秋節的習俗6

  中秋節的由來之一:

“嫦娥奔月”説,早在戰國末年成書的《歸藏》記載:“昔日嫦娥——西王母的不死藥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人們對嫦娥寄以同情,説她登上了天帝的xx,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開始將八月十五日夜的賞月改稱為祭月,期盼嫦娥迴歸人間。

  中秋節的由來之二:

“時令節氣”説,近人考證,“中秋”一詞,始見於春秋末年《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

  中秋節各地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

中國南方、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在中秋節夜晚提燈籠. 或將燈籠掛在門前。或將燈籠掛在門前。

在台灣,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個重要民俗節日,全台灣放假一天。至今,台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吃月餅、柚子的習慣。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等為祭禮。

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中秋節的習俗7

中秋節那天,爸爸帶我去福建過。在路上媽媽給我買了洋葱圈、薯片、麪包……這就都是我喜歡吃的。

慢慢地,我睡覺了,醒來的時候爸爸跟我説:“要到福建了,不要睡了。”沒過多久真的到了。

到家了,我看到了福建奶奶、福建爺爺、叔叔、嬸嬸,還有小弟弟。我們一家團圓了。

過了兩天,我們要走了。走前我看到了金燦燦的稻穀,好像為我們鋪上了金色的地毯,我喜歡這裏。

我們坐上了車,奶奶哭了,我的鼻子也酸酸的。我們依依不捨地回方山了。

中秋節的習俗8

盼望已久的中秋節終於到了。我好奇的問媽媽什麼是中秋節。媽媽打開電腦給我講了,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因為秋季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為中秋節。又因此夜皓月當空,此夜合家團圓,又稱團圓節。李白有首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説的就是中秋節思念故鄉之情。它有很多美麗的傳説嫦娥奔月。

真可惜,今年的中秋節陰雨綿綿沒有看到圓圓的月亮。但是我還是過得很快樂。

中秋節的習俗9

一、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據説,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可以説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多麼美好的詩句,而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話之一,演繹着農業時代人們把月亮作為一種神對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那時還有賣兔爺兒的,是把兔子奉為與嫦娥一樣神的。只是現在兔兒爺早被米老鼠和櫻桃小丸子取代了。

傳説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餅,是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亮時,心血來潮説就把胡餅叫做月餅吧,於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説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民國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户户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之中,月餅已經普及得相當廣泛了。

於是水到渠成,傳到我們這一代,中秋便理所當然要吃月餅,僅僅成為了一種慣性而機械地存在,而忘記了月餅中曾經寄託着我們民族對自然之神的嚮往了嗎?我們如今只是把月餅當成了一種吃品和禮品,如此實用主義來對待,而悲慘地沒有了我們祖先純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對大自然的質樸而敬畏的親和力了嗎?

我們中國的節日從來都是和吃聯繫在一起的,比如春節要吃餃子,端午要吃粽子,這是和我們國家幾千年是農業社會有關。節日與農業的節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所有節日裏吃食,都是對大地的親近。春節、端午和中秋,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節。吃月餅自然就變得如此重要起來。月餅的餡可以百花齊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在原始的農業社會,蔗糖和蜂蜜的出現之前,甜曾經是人們一種嚮往和慾望,是被古代哲人認為是和光明連在一起的兩件最高貴的事情,是和美連在一起的最好的一個詞彙。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在説“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來表達,是最高貴的一種體現。因此,月餅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體現了一個飽嘗辛酸苦辣的民族長期以來對生活特別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嚮往和禮讚。

清《燕京歲時記》中曾有些絕對地説:“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我小時候家就住在前門樓子附近,自然中秋節是要吃致美齋的月餅,但那時致美齋也好,其他店鋪也好,賣的月餅大多是自來紅、自來白、翻毛、提漿四樣傳統月餅,餡中的青絲紅絲蜜餞果脯芝麻桃仁豐富許多,但糖必須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夠少不能夠變的。

如今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聯繫在一起,甜變成了一種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餅自然要迎合人們的新口味,不敢甜,卻敢又是海鮮餡又是鮑魚魚翅燕窩餡,甚至還有人蔘餡,花臉般百變時尚起來,把本來象徵閤家團圓與生活甜蜜的那一點質樸的.意義,非要練就老君爐裏那保命養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但是,月餅成了一個筐,什麼餡都敢往裏面裝。自然便敢於把大眾化的月餅做成貴族式的頂尖產品,幾千元乃至上萬元一個碩大無朋或價值連城的月餅,都不是新聞,去年居然曾經花樣翻新做成純鈦金的月餅,和時裝秀一起“秀”一把。時代變遷了,民族傳統中民俗的東西就一定也要變沒有了嗎?或者非要變得商業色彩那樣濃重不可和奢侈豪華不可嗎?今年政府出台強制性指令,不許豪華包裝月餅,致使月餅的價格不得不屈尊下來。這當然是好事,只是要將月餅真正迴歸本來的位置上,也不是一時之事。為了賺錢,月餅仍然在花樣翻新,我們自己和自己逗着玩。每當想起在我們的月餅歷史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大月餅和金月餅時,總忍不住想起溥儀當年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長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經被當時的人們歎為觀止,如今看來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二、中秋舞火龍的由來

舞火龍是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代表地是香港。據説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傳説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俗。

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説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三、中秋節青苗社的由來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户。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户。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四、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五、中秋節拜月的由來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六、中秋節文人賞月的由來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七、中秋節觀潮的由來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八、中秋節燃燈的由來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説時節事》一文説:“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九、中秋節猜謎的由來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燈謎由來在我國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徵為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着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併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湧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羣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十、中秋節玩花燈的由來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中秋節的習俗10

八月十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每到中秋節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團聚在一起,在陽台上吃着月餅,欣賞着月亮,那天的月亮特別的圓,如一張金黃的煎餅。

去年八月十五日,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過晚飯,我便拿出一大盒月餅,那個月餅的包裝盒子十分漂亮,它是用金屬鐵皮做成的一個精緻的盒子,盒子上面用塑料紙貼着,紅紅的、黃黃的,在燈光下還會不停地閃爍着,特別華麗。我想:裏面的月餅可能也一定很好吃吧,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包裝盒,裏面是一個個圓圓的月餅,月餅的外面竟然還有一張透明的塑料紙包着,我撕開包裝紙,月餅的香味一下子從中跑出來,跑進了我的鼻子裏,“好香好香!”我忍不住吃了一口,説:“這月餅真好吃。”我讓爸爸、媽媽也嚐嚐。他們嘗後連忙説好吃、好吃。後來我們發現一盒月餅中有不同的種類,有豆沙、椒鹽、瓜子仁、花生仁等各種月餅。”我們邊吃邊欣賞着窗外的月亮,有説有笑的。那晚的月亮真美麗,我彷彿看到了嫦娥在月宮中跳起了歡樂的舞蹈。看着看着,我覺得那晚的月亮特別特別的圓,就像祖國大家庭的人在一起團團圓圓的樣子。

中秋節的月餅真好吃啊!它一直甜到了我的心裏;中秋節的月亮真美啊!它美得讓我賞心悦目。

中秋節的習俗11

鐵塔燃燈

鐵塔燃燈是開封人自漢代沿襲下來的習俗,每年元宵節和中秋其事最盛。鐵塔所在地的開寶寺(明代以後人們稱為鐵塔寺),景色佳麗,是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們的遊樂苑圃。燃燈是開封人民自漢代沿襲下來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和中秋節其事最盛。

繁華如過眼雲煙,如今的開封已經不是“國際大都市”,而是一個安逸的小城,但中秋夜節依然過得有滋有味。人們可以爬鐵塔,逛龍庭,遊清明上河園。開封的夜市小吃,全國聞名,一家人邊賞月,邊吃大排檔,也是一大樂事。

蒸月餅

中秋節安陽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麪裏面放上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百姓經濟寬裕,市場上月餅品種繁多,多數人家已不再蒸月餅,上供時用買的月餅和水果。供過後,要把月餅分給家人吃,以圖吉祥團圓。

夜設茶果月餅焚香祭月

舊時南陽地區中秋夜設茶果、月餅於庭院,焚香祭月,稱為“圓月”,以示秋季豐收,閤家團聚之意。祭月由家庭婦女承擔,在自家庭院擺上供桌,上置蘋果、柿子、石榴、棗、梨等“五色供果”。現“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餅,走親串友之俗日盛。“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節倍思親”之語,説明了人們對這一節日的重視。

供煮毛豆

豫西人則要供煮熟的毛豆角,月餅置於供品正中。周口一帶還把印有月宮、桂樹、嫦娥、玉兔木刻畫的“月宮碼”擺在諸多供品之前。祭月後,全家老幼團坐一起,將祭月的餅分而食之,以示“團圓”。在豫南桐柏等地,八月十五晚,年青的婦女在圓月之後,多相互結伴,悄悄到瓜地裏摘冬瓜,然後送回家中牀上,意為娘娘送子,祈祝來年添生貴子,俗稱“摸瓜送子”。

面向月亮許願

在鞏義,節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餚。有“男不願月”之俗。晚上在院內設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願,這叫“願月”。 此外,在駐馬店地區,八月十五要吃餈粑和月餅的風俗。

捏泥咕咕

浚縣的泥咕咕手藝,流傳至今,幾位手藝人掌握其技藝。臨近中秋,“泥咕咕”手藝人趕製“玉兔搗藥”,忙得不亦樂乎。和泥、捏泥、塑型、上彩,大約一個小時的功夫,一隻活靈活現的玉兔便從他們的手中誕生了。用嘴一吹,小玉兔還發出“咕咕”的聲響,十分好玩。作坊裏的陳列架上,擺滿了“獅子滾繡球”“馬上封侯”等大大小小神態各異的“泥咕咕”。月宮裏有玉兔司管搗藥,“玉兔搗藥”有祛病消災、造福人間的含義。

走親戚

在河南的部分地區,中秋節還有“走親戚”習俗。杞縣南部和民權一帶人講究要在節前“走親戚”,稱作“追節”。在泌陽,八月十五走親戚多是給剛出嫁的女兒送棗糕,屆時,舅姑姨姐都要去,連續三年,婆家要熱情招待。滎陽有給出嫁女送月糕的習俗。故民間又稱八月十五為“閨女節”。

一輪明月寄相思,月亮的清輝灑滿中原大地,也灑向每個漂泊者的歸鄉路。中秋回家,以解河南遊子思鄉愁!

中秋節的習俗12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3、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4、燒瓦塔、燃煙堆

在農村,早晨,孩子們起牀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長輩指定的曬穀場上集中,由大人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餘,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然後把各家各户送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裏,月上中天時點燃。至於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裏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點燃。

5、祭月

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着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説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孃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

6、走月

婦女夜遊街市稱“走月”,俗稱“蹈月”。中秋之夜,南京女子三五成羣相約夜遊,走街串巷,互拜親朋,賞月看花,此來彼往,以寓月圓人亦圓之意,直至深夜方散。有人也借月幽會,與心上人傾訴衷腸;有的結伴而聚,託月寄情,抒發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7、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秋節的習俗13

中秋節,幾乎是家家户户都在吃月餅,有蛋黃餡的,有豆沙餡的、有綠豆糕餡的、有棗泥餡、水果餡、有香芋餡……。,每一家都吃得開開心心,每一户都吃得高高興興,那種感覺無法形容,然而月餅的由來你知道嗎?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吧!現在我就給大家講講,月餅的由來和在海上世界吃月餅的時候發生的一些有趣事情吧!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隨着科學的發展,祭月現在催向理性,慢慢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

月餅象徵着團圓,也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拿着月餅、西瓜、水果,等物品對着月亮: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上一個中秋的時候,我們全家和樓上全家一起去海上世界去度中秋節,我們買那種皮很薄而且會融化的冰皮月餅,還有水果月餅,蛋黃和蓮蓉月餅。隨着現在的技術越來越好,工藝越來越棒,幾乎能做出一個又一個美味香甜的月餅,我們吃着美味的月餅,聽着美妙的音樂,好像自己生活在夢裏一樣。

中秋節的習俗14

壯族怎麼過中秋節

鬧哥孩

流行於廣西德保縣。最初這頊活動叫“請囊海”,“囊海”是壯語,即“月姑”之意,意為請月亮裏的仙女大姐下凡與民同樂,但因為組織者和參加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鬧哥孩”。

屆時,村裏的老少男子都要來圍觀。在鬧台上擺一碗米,上插數根燃香,一邊擺一碗月餅;鬧台的兩邊各豎立一根柴擔,一根的頂部插一個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條和蠟燭;另一根頂部掛一雙鞋、一雙襪子和一塊麪巾,婦女們圍鬧台而坐,開始唱歌請月亮上的仙大哥下來與民同樂。

歌唱近一個小時後,數位女子站起來東跑西穿,人們即知這是仙大哥下來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們跑一陣後就在鬧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搖擺,口裏説着含混不清的話。

這時其他婦女一起上前來問她們將來的禍福,仙人託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從此以後她們便是公認的巫婆。“哥孩”下來後,鬧台周圍的婦女便開始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此後對歌還要持續數個晚上。

請月姑

同是中秋節這一天,廣西靖西、那坡一帶的壯族,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粧打扮,打掃屋內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煙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夥們圍坐在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問,她作答,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罵中秋

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説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入發罵的風俗。

他們三五成羣,乘老人中秋賞月之際,用反鎖大門、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實等小小的惡作劇,以引起主人痛罵。而惡作劇者往往還要挑選善於罵人的人家,進行挑釁活動。

按慣例,罵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穢語,只能以刻薄的語言顯示其罵人才能。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了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容的奇特節日。

温州中秋有怎麼樣的習俗

1、做月餅

八月八,月餅餡芝麻。這句童謠就説明温州人對做月餅的講究。未到中秋,家家户户就擺開陣勢,人人動手製作月餅,待中秋之夜,一邊賞月,一邊嘗用。

2、擺家宴

中秋午時,全家大小團聚用餐,吃的都是時令菜餚,其中少不了“老鴨”(意謂吃了老鴨對腳力有作用)、“芋頭”(年年有“餘”,各有出“頭”)、“粉幹”(“粉”諧音“分”、“幹”諧音“官”,盼孩子長大後事業有成能“分”享“官祿之福”)等三道吉祥討彩的本土菜餚。

3、遊河船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中秋之夜,塘河兩岸的小夥子們喜歡出門划船,船裏擺着賞月的果品,大家躺在艙內拉琴唱歌,一路隨波而去,體驗“月亮走我也走”的感覺。

4、偷菜園

過去,每當中秋之夜,大姑娘們會去農家田園裏“偷菜”,以討個好彩頭:“偷着葱,嫁個好老公;偷着菜,找個好女婿。”由於這是民風習俗之舉,故種菜的人也會不作計較,要“偷”盡“偷”。

古代温州,民間普遍信仰月亮神,俗稱“月光佛”。每逢中秋節,都要舉行賞月和祭月,“貧窶亦然”。節前,城區的打鑼橋、府頭門(即今人民廣場)一帶,有各種小型擺設物具在地攤上叫賣,有些店鋪也有出售。

其中有香爐、燭台、盤碗、堂燈、桌椅、轎馬、金魚缸、樂器以及各種人物、戲具等,都縮至三五寸,長不逾尺,有銅、錫制的,也有用木竹做的,十分逗人喜愛。這是一種適應中秋賞月需要的臨時集市,顧客以老人、婦女和兒童居多,他們成羣結隊來選購這些小商品,以便中秋賞月時使用。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有的人家用一個米篩,內置一大月餅。這種甜餅直徑1尺左右,厚約0.5寸,內實無餡,外附芝麻,其大如盤,像個大月亮。清戴玉生《甌江竹枝詞》詩云:“手招銀屏看素娥,纖雲四卷鏡新磨。兒童笑指盤中月,比擬天邊大幾多。”

在月餅周圍放10只小碟子(木製,直徑約2.5寸,染以雜色,也有用銅、錫做的),碟中放上各種各樣的果品或特製的動物圖案糕餅,作為祭品。大月餅中央置一小玻璃金魚缸,內放各色金魚,兩邊還放置小燭台。

同時,每家還把其他小型物品,如瑪瑙、珊瑚、碧玉等物品和花卉、盆景等,都擺出來,任人蔘觀,相互炫耀。有錢人家開筵賞月,吃中秋酒,窮苦人家僅煮食粉乾和芋艿。待月亮東昇,闔家在中庭對月啖餅,進行賞月。

中秋節的習俗15

怎樣過中秋節

回家陪父母過

如果是在外面拼博的80或者90後,在這個傳統的團圓的節日裏可以回家陪父母一起過,現在國家規定有三天假,我想現在交通這麼發達,三天回家陪父母一趟應該是足夠了快遞快遞月

快遞月餅回家

如果真的因為有事不能回家看父母,那麼現在郵局和一些快遞公司都跟一些餅家有合作,只要快遞月餅回家都是免郵費的,免郵的哦親,還有一張明信片附送哦親,趕緊去吧,這也是自己對父母的一份心意

陪情人

好吧既然回不了家又沒心思去郵寄月餅回家(有沒有這種人呢,肯定有,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那肯定是有另外的事啦,至少打個電話去問候老爸老媽,好吧其實我知道你每個星期都有打電話回家的(只是在跟你的ta吵架了才打電話回家)或者發封郵件也是ok的,那麼沒回家就趁放假好好陪陪你的ta吧,兩個人可以手拖手的去壓馬路,看場電影,也可以兩個人在家做餐好吃的,好吧其實兩個人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會做的大家都會做,不會做的我説了你也沒膽做。

搞聚會

好吧如果上面三種你都沒份,那就第四種吧,找上幾個朋友(一般這個時候還能找到的朋友那才是真正的朋友,你懂的呀),大家出去唱唱k,一起吃個飯,或者到外面bbq都是可以的

獨賞月亮

好吧如果你是宅男宅女,連活動都沒有,那麼就買月餅在中秋節這天爬到天台,一手拿着月餅一手拿着扇子望着月亮對自己説聲:中秋節快樂,順便幫我帶一句:祝天下所有的宅男宅女中秋節快樂。

Tags:中秋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