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電影

2022電影《大國糧倉》感悟(通用14篇)

欄目: 電影 / 發佈於: / 人氣:1.22W

在平日的生活或工作學習中,總有一些事或人讓我們感觸頗深,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寫一篇感悟的文章來記錄一下。你看過感悟的文章嗎?知道要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電影《大國糧倉》感悟(通用1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電影《大國糧倉》感悟(通用14篇)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1

跟袁隆平很親近的人説,袁隆平穿着很隨便,一點也不講究。

有一段時間,他的購物慾十分強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場去購物。可他有一個“怪癖”,專挑便宜貨買,價錢高的東西他不感興趣。有一天,他與夫人鄧哲逛商場,看到貨櫃裏有打折到10塊錢一件的襯衫,他説,太便宜了,加2塊吧,12塊一件。售貨員笑着説,你這位同志真怪,人家買東西討價還價,你卻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氣買了10多件,“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髒了。”他對夫人笑笑説。深知他生活習性的鄧哲不多説什麼,只報以莞爾一笑。

他穿的最貴的西裝,不會超過800元;他買皮鞋不會超過200塊錢,什麼意大利的“老人頭”、“鱷魚”牌等大牌服飾,他覺得這些昂貴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國頗具權威的評估機構報告稱,袁隆平的身價為一千多億。如此看來,就個人的物質財富而言,除了他腦袋裏的智慧和知識值錢,袁隆平確實是中國最富有的“赤貧者”了。

然而這位最富有的“赤貧者”對自己清心寡慾,卻對社會極慷慨、極具憂患意識,至今,他將所獲的12.5萬美元世界糧食獎的獎金,捐贈給了由他發起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會,以扶掖新人……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2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説他會有這天的成就是偶然!下面我們一齊來看看關於他的故事吧!

曾有不少人問過袁隆平:此刻大家稱您為“雜交水稻之父”,當初,您為什麼學農,為什麼走上研究雜交水稻這條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於一次偶然:國小一年級時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裏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麼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後學農,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其率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笑聲。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3

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國小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

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

一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講了一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並把絕對值相乘。老師進一步解釋説:“這就是説,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

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為什麼得正數”袁隆平儘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潛力。

有一次,老師講到一個世界難題: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覺得不好理解,他認為一個角就應能夠三等分,比如一個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規規矩矩的嗎但是老師説,這樣分不對,就是不能三等分。

為什麼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裏面肯定有道理可講。他自己想不出來,老師又沒有把其中的道理講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大疙瘩。

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誌。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4

此刻,他的辦公室裏面已經擺滿了各種獎牌和證書。但老頭子還是堅持在第一線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亞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邊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擋開了,"你以為我老了啊,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歡自在隨意的生活。

他偶爾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試一下,然後又在助手身上比試一下,買上一大堆,回來就人人都發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學去作報告,他就紮了條剛在街邊用10元錢買的領帶。

1998年,湖南一個事務所評定"袁隆平品牌"價值一千億元,楊瀾到海南去採訪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談論這件事的時候,她有什麼看法"

結果,他的回答是,"從來沒有談。"他之後跟助手説,"我就是個過路財神。"還在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給他1。5萬美元獎金,他全部拿出來,設立了一個雜交水稻基金,專門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經常跟人説起他以前做過兩次的夢:田裏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涼。

剛開始,周圍人呵呵的笑,時間長了,才發現他滿腦殼就惦記這個事情。他把身邊英語好的年輕助手都儘量送出國去深造,為的是他的第二個理想:要讓雜交水稻推廣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説,"袁老師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個幸福的人。"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5

《袁隆平》是首部描寫農業科學家的電影,作為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的獻禮影片。它是由史鳳和執導,果靖霖、徐筠主演的人物傳記片,於2009年3月1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導演史鳳和採取散文詩化的手法,以環球雜誌記者綠蒂對袁隆平的採訪為主線,設計成三個“樂章”,以交響曲貫穿始終,電影藝術地再現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矢志不渝、創造奇蹟的非凡經歷。

正如先生片頭講的那樣“只要有陽光,就有生命的交響曲”,先生用他的執着譜寫了生命的最強音,成為了高山仰止的歌者!藍天,白雲,海邊,先生説“我是一個把生命當歌唱的人”。整部影片視角下移,用樂觀、陽光、樸實的畫風和手法,講述了袁隆平歷經坎坷研究出雜交水稻,解決人類吃飯難題的故事。

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全國大饑荒,是真正觸動袁隆平的點,讓天下人都能吃飽飯,讓人類遠離飢餓的崇高理想真正的“生根發芽”。他尊重科學,根據生物遺傳學,潛心研究水稻,他發現了一株結有230粒的高產稻穗,他把它們當成種子培育,可事與願違,這230粒種子結出的稻穗參差不齊。他依據對生物遺傳學的深入研究,同時,仔細觀察和反覆推敲,論證了先前“鶴立雞羣”的稻株就是“天然雜交稻”。從此,袁隆平雜交水稻高產夢啟程了。

他歷經千辛萬苦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敗育型雄性不育株。隨後他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育種步伐,袁隆平告別妻子和孩子,帶着兩個助手遠赴海南,追逐夢想。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們兵分幾路尋找野生稻。因為他不想錯過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揚花期。卻錯過了父親的葬禮。

經歷了十多年的研究,雜交水稻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引來了水稻專家的冷嘲熱諷,可不但沒有削弱他的鋭氣,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説“就算撤消項目,停撥科研經費,我也決不放棄研究”,最後終於發明了高產的雜交水稻,以致大面積育種,在全國推廣。

電影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卻通過人物樸實幽默的語言,用平民化的視角來塑造他,減少人物的神話色彩,努力展示出人物真實生動的人格之美,通過他面對謊言、挫折的態度,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真實、執着、幽默、多才多藝、純粹而高尚的人物形象,還原了真實的偉人袁隆平。

影片結尾,袁隆平親自出演了老年的自己,這是影片最驚豔的地方。他講着流利的英文,從容不迫地回答記者綠蒂女士的問題,他説雜交水稻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而生命不息,他將繼續追尋他的禾下乘涼夢。

生命如歌,生命是跋涉,執着是靈魂的歸宿,是激情的永恆,袁隆平用他的堅韌和執着,用他胸懷蒼生的情懷,譜寫了一曲壯麗的人生篇章!袁老走了,卻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6

就在2021年5月22日的下午在湖南長沙發生了一件令人無法描述的事情——袁隆平爺爺走了,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走了,他永遠的離開了這一個美麗而奇妙的世界。

因為袁隆平爺爺曾經餓過肚子,他為了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農業部在1996年立下中國超級稻計劃。當時是五個進程,700公斤畝產、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袁隆平爺爺所在的團隊都順利實現了,他們現在向每畝1200公斤衝刺。袁隆平爺爺曾經説:“希望2019年就能實現每公頃18噸,向新中國70週年獻禮。估計10月中旬就能夠收穫,現在長勢非常好。如果沒有特大自然災害有90%以上的可能性能實現。”

臧克家有一首詩: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當然,袁隆平爺爺只是表面上走了,但他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坎兒裏,他永遠活在全世界人的心裏。世界那麼大,沒有人會不記得他。

袁隆平爺爺曾經説過:我有兩個夢想,一個禾下乘涼夢,還有雜交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爺爺希望水稻可以長得像高粱那麼高,希望米粒可以像花生那麼大,同樣還希望水稻可以覆蓋全球,讓全世界的人都遠離飢餓。

袁隆平爺爺把舊果實帶走了,可他卻把新的果實就給了新時代的人。真是應了那句話:我們中國飯碗要牢牢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7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學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簡樸,不論颳風下雨,天天工作在試驗田裏,一心只想着造福全體人民。袁隆平是值得讓世界尊重的中國科學家。他首創的雜交水稻不僅為中國的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也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家推廣了3000多萬畝,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獲得了聯合國有關組織和世界許多國家的讚譽。袁隆平在這次世界種子大會上感動了全世界,並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責任、胸襟與貢獻,就象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公民、一個科學工作者閃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麼大頭銜、那麼多榮譽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財富積累上更進一步,如果真正重視“身價幾何”,顯然不需要費多大週摺,做一些廣告、或者把他的獎金成立一個可以最大程度賺錢的公司什麼的,都是可行的辦法。

但袁隆平呢,已經“滿足於”自己每個月6000多元的工資,而且,儘管自己尚有一些“積蓄”,但他卻會穿15元一件的襯衫,100多塊的鞋子,260元的手錶……對於如此節儉的“世界級科學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該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為金錢不惜一切、對金錢揮霍無度的人們應該為此感到臉紅!不僅如此,已經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還給日益功利的社會上了一課,那就是,到100歲他也還想在田裏,還想着解決更多的人的吃飯發展問題、為人類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麼,無數相對於袁隆平老人年齡的“年輕人”,是否該以袁隆平老人為榜樣,為着更有意義的人生而不是隻考慮更“賺錢”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奮鬥不息呢?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8

生活在一個欣欣向榮的今天,你還記得曾經的中國很慘,那個原本安靜的家突然有一天被大聲的尖叫聲劃破。從此藍天染上了紅墨水,天地間似乎只剩下一片血紅,那麼耀眼,那麼令人擔憂...

無論是八國聯盟的肆意掠奪,還是南京的殘酷屠殺,眼前依然是一片耀眼的紅紗,耳邊似乎還有尖叫聲。木棉英雄花600字。我們的國家就像一棵浮萍,在風雨中搖曳,彷彿下一秒就會被風浪吞沒。可是誰給風雨中搖曳的浮萍撐起一片天地呢?是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兒女們用弱小的身體撐起了一個世界,用飽滿的鮮血擋住了風雨。

有人説木棉樹是無數英雄的血做成的,而木棉樹是英雄的化身,那麼驕傲,那麼頂天立地,所以木棉樹也叫英雄花,木棉樹也叫英雄樹。花開花落,沒有樹葉的襯托,只是靜靜的面對着日出,相互環繞,綻放出獨特的美。太陽下火紅的身影,倔強地仰着,默默訴説着它的不屈。

一個人走在校園小徑上,仰望挺拔的身軀,一點點陽光透過花的縫隙灑得到處都是,火紅的'花朵在微風中輕輕起舞。彎腰拾起一片不知何時離開的花瓣,湊在一起,輕輕嗅着。沒有意想不到的香味,卻有一種説不出的優雅,令人心動,驚心動魄。一段旋律突然在我耳邊響起,卻彷彿來自遙遠的天空。“這是多雨多霧,但我期待花朵盛開,等待我等待,不要讓我等待它……”

木棉開花,春天近了...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9

袁隆平爺爺,1930年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生前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最敬佩的人。

很遺憾,袁隆平爺爺於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在長沙去世,享年91歲。這位讓人敬佩的院土從此離開了人世,離開了我們。袁隆平爺爺曾在中學時代就立志成為一名農業專家,所以在高中畢業後,他選擇了農學專業,從此走上研究農業的道路。

袁隆平爺爺他曾經説,他做過一個這樣的夢:田裏的水稻產量很高,有高梁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就坐在這樣的稻穗下乘涼。這場夢還沒有實現,您為什麼就遠行了呢?目睹靈車駛過長沙街頭的場景,我的眼淚在眼睛裏不停地打轉,這個為了國人能吃飽飯,而奮鬥了一生的袁爺爺,就這樣離開了我們。

現在,袁隆平爺爺的的禾下乘涼夢,還沒有實現,我們這些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應該好好學習,刻苦鑽研,依靠科技,把爺爺的夢想去實現。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10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應邀為依阿華州大學師生做了題為“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進展”的報告。經久不息的掌聲過後,依阿華州大學校長請學生們提問。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問道:“我們雖然身在國外,但經常關心國內的新聞,早就欣聞您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們想明白,您從小就喜歡農業嗎”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時候,我很貪玩,有很多興趣愛好。我讀書,對感興趣的課程,就認真聽講,而且考試得高分;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的鑑定是--愛好:自由;特長:散慢。自由散慢,我就這麼一個人。至於學農,起緣於一次偶然的機遇。國小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時,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葡萄什麼的,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確實是田園美,就想長大後學農了。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

台下一陣大笑,為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坦誠和直率而叫好。他對自己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不加掩飾,讓中外大學生們愈加覺得他可敬、可親,完全真實地展現了這位科學家偉大和平凡的完美統一。

就這樣,他的學術報告在簡單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11

袁隆平手裏掌握着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他的生活卻極其簡樸。

長年養成的習慣,他喜歡去田壟,一有時間就到實驗田去觀察,去呼吸田野的氣息。如果説事業的成功給他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的話,那就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到實驗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車改成了摩托車。他覺得這玩意兒輕便、快捷。沒料到,玩摩托車、飆車成為他人生的一大樂趣。

田裏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揚花了,結實了……他跨上摩托車,一溜煙躥上馬路,拐入小徑,溜上田埂,矯健的身影閃動在片片綠意葱蘢或金黃燦爛的稻田裏。十多年來,他先後換過八九輛不同品牌的摩托車。如今,雖已70餘歲高齡,他還是經常騎着摩托車在田間轉。

2001年底,在朋友們的勸説下,袁隆平買了一輛賽歐牌家用汽車。朋友對他説,騎摩托車是“肉包鐵”,開汽車是“鐵包肉”,還是開汽車安全一些。他興致勃勃地學起開車來,感覺還不錯。有時,他把汽車開到了田邊。他還笑着説,要去考一個駕駛證哩。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12

作為蜚聲中外的大科學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許多來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雙目失明的小朋友的來信,信中除了表達對他的崇敬以外,還道出了這位小朋友對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讀着小朋友真摯的來信,袁隆平深受感動,立即鋪開紙,拿起筆,動情地題寫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們這個世界是完美的,而且會越來越完美。你雖然看不見,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圍的爺爺、伯伯、叔叔們都在關心你,幫忙你。你是一個有志氣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讀書,將來長大了,必須會有比別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聽過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沒有,這位大作曲家雖然雙目失明,卻從小發奮圖強,在鋼琴的鍵盤裏創作了美妙的樂章,讓音樂伴隨着人類走向史詩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雖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來,袁隆平回這封信是充滿着真切的情感的,對於一個素昧平生而來自遠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夠認真對待,並動之以情,情真意切地親筆回信,從中,我們不難讀懂這位科學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會職責感是何等的強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麗。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13

在一些人眼裏,似乎袁隆平很有錢,但他是一位拿國家俸祿的科學家,每個月的全部收入連工資和補貼加起來,總共4000多元錢的樣貌。他樂呵呵地説,這些收入不低了,夠我花的了,所以,他幾乎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都捐贈給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以表彰和扶掖對農業科研有貢獻的人。此外,他還出資捐助過教育事業。

他對於金錢的觀點,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他説:“錢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沒有錢,飯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錢夠一般日常生活開銷,再小有積蓄就行了,對錢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對錢看得太重,被金錢矇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漠不關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錢的奴隸,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呀。

對人生,對金錢,對地位,乃至對家庭,袁隆平悟得很透徹明瞭,他向來對自己很“小氣”,對別人卻有一份古道熱腸,俠義肝膽,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會盡全力幫忙他人。他是博士生導師,帶過許多博士生,其中有一個是從農村來的,家裏生活較困難,有一次,這位學生打電話給他,説是父親病重住院,急需用錢,他十分同情,從自己的工資收入中給那個學生寄去了兩千塊錢。

電影《大國糧倉》感悟14

出生在1960年的曹宏球,是湖南郴州市北湖區華塘鎮塔水村農民,因為出生在糧食大饑荒的年代,小時候吃了不少苦。自從改革開放的春風拂暖大地,腦子活絡的曹宏球率先在村裏種起了雜交水稻,他家職責田的糧食產量,年年都有好收成。此外,他種的蔬菜瓜果也比別人好,還培育出無籽苦瓜新品種。20世紀90年代以後,他將田裏的活交給妻子打理,他則改行專門養蜂,口袋漸漸鼓了起來,不久就被郴州地委表彰為科技致富典型人物。

他對袁隆平心懷感激和敬重,萌生了自費為袁隆平雕塑一尊漢白玉塑像的念頭。為了弄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給袁隆平寫了一封信,收到曹宏球情深意切的信後,袁隆平請同事回了封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説,“你和廣大農民的心願,在我看來,比諾貝爾獎還更榮耀。你們的這份情我就領了,但我為人民為國家做一點貢獻是就應的……因此,請你千萬不要把錢浪費在為我塑什麼石雕像上,我實在受不起你的這種厚愛。請你尊重我的意見,並恕我不給你寄照片。”

之後,曹宏球為了表示對這位“米菩薩”的崇敬之情,他自己拿出五萬元的積蓄,請人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漢白玉雕像。在竣工時鄉親們放鞭炮,扭秧歌,還在雕像前供上象徵長壽與祝福的壽桃果品。在鄉親們眼中,袁隆平是恩澤鄉里的米菩薩。袁隆平聽聞之後很不高興。但之後聽説曹宏球家因為自然災害而陷入困境時,袁隆平趕緊讓人給他送去了兩萬元錢。而因為日曬雨淋,曹宏球無力維護雕像,這位老實的農民只好又跑來長沙,期望袁隆平能資助一下,但這回他卻碰壁了,袁隆平聽説是要錢維護雕像,他堅決不同意給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