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北京讓座日有感:談讓座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9W

在北京,把每個月的22日定為“讓座日”,我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明確一點,我們所提倡的不僅僅是讓座這個表現,其根本是為了糾正人們生活中的陋習。更重要的是為了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所以,為了提高國民素質,為了倡導讓座這種新風氣,我們應該努力參與。

北京讓座日有感:談讓座

且看近年來的昆明,在風氣的'轉變上到底如何?先看看我們的公交車。首先不説上車,就是在車站,早已有人在為搶佔座位作準備了,他們虎視眈眈地看着公交車進站,然後尾隨而至,車門一開便蜂擁而上。他們仗着年輕力壯、身手敏捷,兀自衝鋒在前,倒是那些老弱病殘之人顯得文質彬彬。此時,前方衝鋒者,早已勝券在握。待後來人上車時,只能退避三舍,遠遠地站着,唯恐避讓不及招來橫禍。無奈座位早已告罄,何來空餘?車上其實有老弱病殘專座,可是那卻形同虛設,上面坐的多半是年輕的小夥子和姑娘們。讓座,雖然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體現的卻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觀念。如果那老人是你的父母、或是你的爺爺奶奶,你能否忍心讓他們站在一旁?古人言:“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葛洪)”。孔融四歲能讓梨,我國自古便是個禮邦大國,謙讓是承傳千年的美德。可教真是歲月如電,社會的進步湮沒了人們的良知,如今到了我們這一代,傳統美德喪失之甚,令人心痛,令人悲哀!有時一手提着東西一手扶着車上的橫杆,經常是環顧四周,看到的是一張張熟視無睹,麻木的面孔。一些歲不及知命的男人和年輕人經常坐在“老弱病殘孕”專座上,對身旁的老人、殘疾人、孕婦根本不理不睬,更甚者還有人與他們搶座位。真不明白一個座位對一羣身輕如燕,毫無負擔壓力的人就那麼重要!不時讓我感慨:讓一個座位真的就那麼困難嗎?或許他們真的就沒有接受過讓座的教育?可是,如果真的那樣,公交車上一遍接一遍的錄音:“請您給身邊的老弱病殘孕讓座”,到底為誰播放?説到這裏,讓我記起了一個故事,它是這樣説的: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説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閲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魏徵説:“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學學張英,多容忍;學學孔融,多謙讓。假以時日,則和諧社會近在咫尺,中國也必將重現“大唐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