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等待戈多讀後感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47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等待戈多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等待戈多讀後感7篇

等待戈多讀後感1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年前感動過自我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畢業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境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我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着落時,很害怕自我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我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裏一向都是做好畢業後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備的,緣於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並不是什麼大權大貴之家,我的父母並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任何一家單位的本事,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着自我,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經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此刻説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就等於失業”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麼完美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牀上,討論着25歲的我們必須是意氣風發的,有一個温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時遙想25歲,該是個多麼成熟的年紀,卻發現自我依然害怕長大。在這個城市裏漂浮,不明白還要漂多久,也不明白哪裏是終點。眼睜睜的看着房價一天天攀升卻無能為力,這次回老家在家鄉那個小城的馬路上,看到川流而過的人羣,忽然羨慕起他們來,能夠過稱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這個所謂的霓虹都市裏,在這個看一張電影票80元,在飯店吃頓最普通的.飯120元,出租車10元起步價、晚上11點以後漲成13元……的都市裏細心翼翼的吝嗇生活,又好到哪裏去?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理解,願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終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温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着,無奈着,卻也在奮鬥着。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説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可是——期望在明天。

等待戈多讀後感2

有句話是這樣説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啟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麼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並不被人所接受。但後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現好像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着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於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着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薦”的故事是老調重彈。它之所以能得以流傳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種程度的影響。眾所周知,毛遂不僅是一個有膽識、有才華的人,他還是一個善於抓住機遇、勇於進取的人。試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極地等待,而不去積極地推薦自己,縱然他滿腹才華,也不會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為國家出力?哪還會有“毛遂自薦”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後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並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説到這裏,如果你正為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苦讀,因為青春經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己即將畢業卻無從就業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簡歷,整裝出發,因為年輕經得起失敗!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朋友們,你我如果是那靜卧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歎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説:“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戈多讀後感3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後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於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裏,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是意識流小説大師的同鄉喬伊斯,並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後專事創作,同時先後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遊,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後回到巴黎定居。他在二戰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裏當僱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願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麼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僅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着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終有一個男孩來説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複,只是當明白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於是只能毫無期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能夠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明白,它表現的只是人類等待的期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實。那裏的等待,在法語裏是此刻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意味着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明白到底再等待什麼,並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麼。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並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並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杯具,表現了大戰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傷,以及他們在冷戰中對社會現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資料上到達了完美的統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杯具那樣起到了淨化心靈的作用。

等待戈多讀後感4

殘陽似血的黃昏,在一個荒無人煙的野路上,兩個年邁的流浪漢,相遇了。他們睜着黃濁的眼睛,眼神空洞,神情麻木地開始做同一件事——等待戈多。他們衣衫襤褸,瘦骨嶙峋,臉上道道深如溝壑的皺紋,訴説着生活對他們的摧殘。他們從何而來,他們要到哪裏去,都無法得知。他們只是在等待戈多。然而戈多依舊沒有來。

這一部曾經獲得奧斯卡獎,荒誕派的奠基之作之一的劇作,用一種全新的寫作手法,顛覆了傳統的劇作規則,展現了在20世紀那個年代人們的苦悶掙扎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認,閲讀這部劇作的時候花了極其大的耐心和精力。沒有任何的情節起伏安排,沒有任何的邏輯線索,甚至連人物背景,地點時間都沒有一個確切的交代。閲讀着它,我似乎被硬生生地帶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當我克服內心對陌生世界的本能反抗後,我看着兩個流浪漢的等待全過程,一種莫名的力量給予了我巨大的衝擊。

儘管沒有戲劇衝突,只有雜亂的無頭緒的對話和插曲,但是作品的字裏行間都充斥着一種荒涼,悽清,絕望的氣息,就像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一樣。兩位流浪漢的落魄和無所事事,也恰恰是當時社會人們的.縮影——被悲苦的生活折磨得形骸落魄,精神受盡生活壓力階級壓力的摧殘,。兩位流浪漢其實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裏,他們只知道要等待戈多,而戈多到底是什麼樣的,也沒有人能夠説出來,戈多什麼時候來,他們更不知道。但是我卻看得出在他們心裏,戈多就是一個解脱一個拯救的化身。他們也許都沒法表達為什麼要等待戈多,但是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極盡百般無聊,他們做了很多沒有意義的事如嗅靴子、聞帽子、想上吊、啃胡蘿蔔。當波桌主僕出現的時候,他們一度那麼歡喜,然後知道戈多不會出現的時候他們是那麼傷痛,雖然上吊的把戲看起來是那麼荒誕而蒼白無力,但是我真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內心那種已經絕望到極點卻無奈地承受來自生活的欺騙的那種痛楚。他們第二天依然來等待戈多,戈多就像是一種信仰,這讓我不禁深思到底是不是戈多的到來就會帶他們走出困境?答案我無從得知,因為最後的戈多也沒有來。但是,戈多至少就是人們心底裏那個希望,只有希望才會讓人們堅持等待,只有希望才會在已經麻木的人們的心裏形成一種信仰,散發出一種力量,驅使人們行動。然後希望,卻是那麼難實現,實現之前也還有那麼多的失望。

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已經不同於當時,人們至少已經沒有被生活摧殘的形神俱滅的感覺。但是,我在想,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總會遇見很多挫折,我們總有時候陷入迷茫,陷入無助,不知何處何從的感覺。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也是人生路上那兩個流浪漢?

關於高中生讀後感600字_有關高中生讀後感600字

等待戈多讀後感5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年前感動過自己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畢業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情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己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着落時,很害怕自己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裏一直都是做好畢業後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備的,緣於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並不是什麼大權大貴之家,我的父母並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任何一家單位的能力,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着自己,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經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現在説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就等於失業”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麼美好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牀上,討論着25歲的我們一定是意氣風發的,有一個温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時遙想25歲,該是個多麼成熟的年紀,卻發現自己依然害怕長大。在這個城市裏漂浮,不知道還要漂多久,也不知道哪裏是終點。眼睜睜的看着房價一天天攀升卻無能為力,這次回老家在家鄉那個小城的馬路上,看到川流而過的人羣,忽然羨慕起他們來,可以過稱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這個所謂的霓虹都市裏,在這個看一張電影票80元,在飯店吃頓最普通的飯120元,出租車10元起步價、晚上11點以後漲成13元……的都市裏小心翼翼的吝嗇生活,又好到哪裏去?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接受,願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後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温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着,無奈着,卻也在奮鬥着。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説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但是——希望在明天。

等待戈多讀後感6

一天的時間讓我看完了《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整個心情沉浸在父親的愛與後悔裏,哀歎生命的神祕與偶然,親情緣分的真摯與不捨,其中對人應該怎樣活着的思考是讓我久久不能釋懷的。他的女兒是出生後不久就發現了病疾,而且她就在短短的18個月裏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她在還沒有學會悲哀就離開了,在還沒有學會留戀就走了,可以説她無所謂失去,她得到了他父親最深層的愛。可有很多人不是那麼幸運的,他們生活多年以後,才發現上帝在允許他們來到人間時,就剝奪了他們可以和平常人一樣擁有的幸福。幸福,就是對失去的別人卻擁有的平凡之物的羨慕。當他們知道了自己不同於別人,不能和大家一樣去生活,而他們不能選擇死,他們留戀生,留戀人世間的愛,留戀愛他們的父母,留戀每天新生的陽光。他們不能去訴説自己的痛苦,如果説同情是一種自己曾經經歷後沉澱下的感情,在別人遭遇同樣的事情時能交換的感情,那麼有些痛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的被上帝選中。看着那些萬分之一的幸運都百分之百的.降臨在自己身上時,不得不懷疑,這是垂青還是折磨。我不想説苦難可以洗滌人的靈魂,苦難就是苦難。沒有誰願意放棄幸福、快樂而選擇苦難的,因為苦難意味着忍,意味着不可言説,意味着在無望與絕望中等待,像等待戈多一樣,等待着虛幻的希望,也自欺欺人。

妞妞是幸運的,她在懵懂中離開,尚未深陷紅塵,尚未對這世界有愛與恨,尚未懂得留戀。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如果我的母親知道,我會有今天的無奈,她會那麼幸喜的迎接我的來到嗎?她會那麼艱辛的把我拉扯大嗎?還會那麼無私的去委曲求全嗎?而現在我為了她的付出,而無奈着。我有時真想,如果我這樣的來到這世界,上帝能給我機會去交換一些東西,我願意就是一個世俗間平凡的女子,或者在我出生的時候,讓我就失去更多,那麼我的父母可能就不會在我身上寄予那麼多的希望,可上天在我身體裏種下的定時炸彈,遲遲不引爆,我在等待着他引爆,那麼我的小小世界就徹底的崩塌。而上帝就這樣,在最好與最壞之間給了我選擇,我不知道我選擇了這條路,會是什麼結果,更可怕的是我選擇了這條,放棄那條,就永遠也不知道如果選擇那條會是什麼結果,一切其實是沒有選擇的。就像我只能朝前走,沒有後頭看另一條的路的權力。我們每個人都是妞妞,被拋入這的世界去經歷生死離別,經歷苦痛歡樂,給我們的親人希望和悲傷,我們最後都會回到上帝的祭壇上,而伏在我們身上哭泣的是我們摯愛也摯愛我們的人。

等待戈多讀後感7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後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於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裏,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是意識流小説大師的同鄉喬伊斯,並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後專事創作,同時先後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遊,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後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裏當僱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願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麼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着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後有一個男孩來説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複,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於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實。這裏的等待,在法語裏是現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意味着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麼,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麼。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並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並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了大戰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傷,以及他們在冷戰中對社會現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淨化心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