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8W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1

中秋小長假,本人有幸認真拜讀了葉聖陶老先生所寫的《如果我當教師》!

本文寫於1941年,時隔七十多年,今天讀來仍是振聾發聵、引人思考。葉先生此文從“我如果當國小老師”“我如果當中學老師”“我如果當大學老師”三個方面對如何當老師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從中我們不難領悟葉先生“為人生”的教育本質觀,也就是“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

雖然沒有提及幼兒園老師該怎麼做,但我想“如何做老師”都是相通的。作為終生教育的基礎階段“學前教育”,恰恰是最需要以“為人生”的教育觀來指導我們的教育的。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從自身角度認真閲讀《如果我當教師》,並思考其帶給我的啟示:

一、愛的教育

幼兒園裏有很多我們所謂的“頑皮”的小孩子,有的時候我們在不知覺中或是言語或是眼神,給了孩子無形的壓力和傷害。

讀了葉老的《如果我當教師》,讓我感受頗深。葉老認為應該真心認學生作朋友。是的,真正的朋友是無話不説,肆無忌憚的。記得在幼兒師範讀書時我的老師曾對我們説過這樣一句話:“站着給孩子上課和蹲下來給孩子上課效果是不一樣的。”其實這句話就是在説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你的課堂會更精彩。所以,老師和學生之間只有建立了朋友關係,才能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放下架子,蹲下身來,真正做到民主和尊重,為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而努力!對於特殊的孩子,切記不能衝動,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用心去和他們交流。在孩子們的眼裏,老師就是愛的化身,孩子們需要愛的陽光普照,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

二、習慣養成

好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響,因此,平時我們要注重學生各方面習慣的培養,從點滴小事做起。葉老曾斷言:“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由此可知,葉老是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作教學的終極目標來看待的。“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要有歷練的過程。“聽取人家的話,評判人家的話,用不多不少的話表白自己的意見,用平心靜氣的態度比堪自己的與人家的意見,這些都要歷練的。”習慣歸根到底是一種行為傾向,它可通過長期的訓練而形成之。葉老在談及習慣的養成時,曾説:“説到習慣,就決不是聽聽訓話可以了事的事。第一,必須實踐,第二,必須持之以恆,不能實踐了一回兩回就丟掉。”

這與我們幼兒園現在推行的“行為習慣養成”活動恰好符合。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對孩子們以後的發展也會產生深遠影響。還要特別注意養成孩子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發展他們的意識,培養他們的情緒。

葉老所處的時代逐漸遠去,但他的教育思想永遠新潮,永遠適用,需要自己不斷虛心學習,不驕不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向着優秀教師的方向前行!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2

今天讀了《葉聖陶教育名篇》中的《如果我當教師》,其中他關於“養成教育”這個話題的觀點主要有:

1、教育的含義就是養成好習慣。

2、無論只是還是行為習慣都必須轉換為習慣,才能一輩子受用。

3、養成好習慣要從最細微處最貼近事物入手,教育孩子養成習慣要精心着意,馬虎不得。

4、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必須家校合作。

5、養成孩子的好習慣,教師必須有榜樣的`作用。

而養成好的習慣,葉聖陶還將他與語文教學聯繫起來,無論是識字、閲讀、寫作教學,都只是手段,最終是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才是最終目的。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3

葉聖陶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分別假設了自己作為國小、中學、大學教師時應該怎樣面對學生。讀完之後,心緒難平,感慨頗多。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應當這樣做:

一、真心與學生做朋友

在這一點上,我現在當然沒有做到像葉老先生那般對學生勝似親人,或者説對全部學生做到。

來到XX已經五年多了,每帶一個班,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很喜歡小孩子,喜歡和他們在一起玩耍,加之自己年紀不大,所以很能和小孩子們打成一片,同時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弟弟妹妹。

現在的三年級有一名學生特別喜歡我(自信),每次見到我都會和我打招呼向我問她,我當然非常開心,其實這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我當時恰好代她寫字課,到現在她仍然稱呼我“寫字老師”。上學期她過生日,專門留了一塊蛋糕,一直等到我下晚自習,把蛋糕交給我之後就跑了。

像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你對我好,我便對你好。老師與學生之間也是如此。與學生作朋友要出於衷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具體怎麼做?以心換心。

二、培養學生各種好的習慣

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我們總愛只掛在口頭説説,最缺乏的就是做。比如,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懂得孝順,而且總是“你們的父母為了你們顧不上吃飯,捨不得穿衣,所以你們一定要孝敬父母……”之類,可是學生並不能很理解,或者説只是聽聽而已。而且作為教師,你要是天天這樣苦口婆心地説並且自以為很有用的話,結果可能會令你失望的。因為他嫌你太囉嗦,我覺得可以這樣: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工地去看一看那裏的人是怎樣幹活的;到敬老院去看看那些孤寡老人,學生到那裏親身感受一下,可能要勝過你的.一卡車諄諄教導。

再比如,我們教育學生要珍惜糧食。我們總在宣傳,但學生根本不買你的帳。怎麼辦呢?讓學生勞動。學校的菜地就是非常好的訓練場。不過遺憾的是,老師和學生似乎有點反感。

習慣的培養要具體在一件一件事情上,做總比説要更具有説服力而且效果好。

三、讓自己和學生同時愛上閲讀

閲讀的重要性,相信每一個老師都再清楚不過。但我們還總抱怨學生不會閲讀,不喜歡閲讀。其實這病根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我自己都不喜歡閲讀,我的學生怎麼愛閲讀呢?所以第一得是老師喜歡閲讀,第二我們還要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讀書只求記憶,沒有研究的方法,沒有實驗的機會,絲毫沒有用處。”

四、不打罵、體罰學生

打學生犯法!——這一點不用解釋了吧?

閲讀文章之後個人的一點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時刻提醒自己,不敢與人共勉,文中有涉及誰人利益之不當言語,並非本人有意為之,請諒解。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4

《如果我是老師》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叫愛絲的小女孩自己變成了老師的故事。

因為愛絲對自己的老師不滿,所以她就想着,如果有一天,她自己變成了老師,她一定不會像自己的老師那樣總是“偏心眼”。但是,當她真的變成了一位老師,她的玩具都是他的學生之後,她漸漸發現,要想全面的照顧到班裏面所有的學生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她也會情不自禁的會想要對自己的小貓---布佛有偏心,這樣,就招來了其他學生對布佛的嫉妒和對自己的'不滿。最後,教室裏就瞬間亂成了一團。原來,要想當一名公平又公正的老師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當老師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想當一名同學們都喜歡的好老師更不容易,所以,以後在課堂上我要好好聽講,不再給老師找麻煩了。

這本書好詞好句分享:話音剛落、鞭策你、鼓勵你、激勵你進步、最寵愛的孩子、甚至能聽到水裏魚呼吸的聲音、瞬間就亂成一團、惡略的嘲笑。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5

回想過去一年的教學,有看到學生取得進步的興奮和喜悦,也有恨鐵不成鋼的遺憾和無奈。為了讓自己在教學方面獲得更多的方法和經驗,我在假期閲讀了相關教育類讀物,着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如果我當老師》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沒有華麗的封面和插圖,語言樸實易懂,但是它的內容足以給我許多寶貴的教育啟示和建議。

通過本書我對葉老先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葉老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眾所周知。但他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我們卻知之甚少。通過本書的閲讀,對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發,使我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了新的、深層次的認識。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自要創新教學方法,拒絕灌輸式教學

書中“我當然要教小朋友識字讀書,可是我不把教識字教讀書認作終極的目的。我要從這方面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這段話讓我感受到了教識字教讀書只是手段,養成他們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才是終極的目的。”何謂“授業”:“業”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更是新時期的教育方針的指導思想。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擁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最基本的技能,教學過程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揮灑知識”的過程,但有些知識和灌輸知識的過程有時確實是很枯燥的,所以,作為老師,除了自己要擁有豐富的學識,還要掌握和擅長利用靈活恰當的教授方法,將枯燥化為靈動,將無趣化為吸引,充分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完全的吸收,掌握,並能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學習生活中加以利用,成為其日後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手段。

二、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老先生認為“教育”一詞,有一句話概括就是“養成好習慣”。怎樣才算養成好習慣了呢?他認為能使才性發展的是好習慣,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習慣,能使公眾得到福利的是好習慣。簡單地説就是讓學生在做人做事上獲得積極的、有益的經驗,並用以指導他的生活。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益的健全的公民。

葉老還認為這種教育不是靠教師的指令來實現的。他認為要想使學生養成好習慣必須從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上養成學生的好習慣,而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中必然要有老師的示範作用在裏面的。老師要做到凡是希望學生去實踐的,老師一定要實踐,凡是勸戒學生不要做的,老師自己一定不做。我們常要求學生不要隨地吐痰為,要保持衞生。老師就首先要保持衞生整潔。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為社會培養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三、要引導學生自學,創新思維

葉老認為: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所謂的這個“不需要教”就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我們習慣於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讓你學的你必須會,我教給你的知識你必須要背的滾瓜爛熟。實則我們都陷入了把“學習”當做“記誦”的誤區。我們都被各種考試所束縛,只注重學生成績的好壞,而忽視了學習的實際功效及學習的目的所在,不免出現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

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才是我們做教師的尤其應該重視的。我們不能總是把學生抓在自己手中不放,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動腦,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把握,學生自己能想得通的,能理解的,就不必教了。而當學生想不通,説不清的時候,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這時老師再加以指點,學生就會印象深刻。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能夠獨立分析問題的創新精神。

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從愛出發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我如果當國小老師,決不將投到學校裏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從這段話中,我深深體會到了葉先生對孩子愛心,耐心和責任心。

在日常上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缺少父母疼愛的孩了,由於感受不到愛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呵護,分享不到父母及他人的真情,容易失去自愛、自信和對社會的熱情,他們對生活冷淡,對人冷漠,對前途無望,對未來失去想象和憧憬。反之,生活在父母用愛築成的小家中的孩了,對生活熱情樂觀,在他們好奇的眼裏,一切都是美好的。因此,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要營造愛的氛圍,孩子才能體驗和感受到愛的存在,沐浴若愛的陽光,享受被愛的歡樂和幸福。

五、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本書中把受教育者比作種子,確是很貼切的,種子要發芽必需要有適宜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等,所以要想使學生能茁壯成長,我們必需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條件,充足的養份。因此我們必須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天賦、才能、興趣和力量。要相信每個學生的心靈都願意接受美好的事物。

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老師的關懷教育下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換髮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學生,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

六、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典範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倡導“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反之“其身雖存則其教已廢”。無數教育實踐證明,一個品德高尚、專業精湛、舉止有禮、儀表端莊,處處為人師表的教師必然在學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的教育教學活動也必然能得以順利地開展,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教師應努力在各方面對學生施加積極、正面的影響,成為學生和社會上人們效法的表率、榜樣和楷模。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應成為教師的終身追求。就像書中的一句話“知識學問無止境,品德修養無止境。”作為一名教師要“為人師表”就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師。

總的來説,葉老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思考,而我們新時代的教師更應順應時代的發展,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理念,首先把學生當做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一個有思想有尊嚴的人來看待,一句“小朋友”是那麼的親切動聽,無形中拉近了師生距離。其次,還應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想方設法來幫助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這就要求我們在“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教育過程中,轉變授課方式,融洽師生關係,研究學生心理,探索教育規律,不斷進行教學改革。

從《如果我當老師》一文中,既看到老師的辛苦和責任,又看到了老師的快樂和意義,同時,還學到了教育的原則與智慧。如此經典的文章,每次閲讀都會給你新的收穫。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用自己的真心、愛心、耐心、智慧去對待每一個學生,時刻謹記葉老的教導,時刻謹記: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6

鄰居對我説當教師真好,特別是幼兒園老師整天和孩子打交道,無憂無慮的。一年兩個假,是啊!在一年最寒冷與最炎熱的日子裏,可以悠然地享受生活的閒適與自在,是愜意!又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高尚。近日讀葉聖陶先生的《如果我當老師》後愜意少了,慚愧多了。我覺着離先生要求的老師差之甚遠。

當教師首先是要博愛和耐心,葉先生在文中説,如果當老師,絕不將投到學校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情,而是出於忠誠,真心認他們做朋友。這篇文章寫於20世紀四十年代,與今天的社會環境不同,在今天特別是國小以上的高等學府以分數衡量學生老師的背景下,老師往往為學生幾本作業大動肝火,甚至為零點幾分焦急萬分,愛聰明的成績好的學生很容易,成績差的邋遢學生可就沒人愛了,所以當老師必須懂得愛所有的學生,寬容羸弱拙鈍的學生,以情感動人,讓學生知錯、改過進步。其實幼兒園也是如此,老師往往特別喜歡那些聰明、能幹、乖巧的小朋友,對於那些調皮搗蛋的小朋友往往很頭疼,各方面的.壓力迫使他們很難做到真正的平等對待每一位幼兒。

其次,教師必須嚴於律已,時時做學生的表率。葉先生説做教師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簡單一句話,所耗費的心血是無窮的。怎樣才能養成習慣?老師要身體力行,一進入學校,教師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受學生關注、給學生以影響,學生不僅聽你説教,更在看你的行為。言傳不如身教,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求學生不做的,你自己首先不做。特別是對於幼教來説更要身體力行,嚴於律己。因為小朋友不能理解老師純語言的説教,模仿又是幼兒的一大特點,不誇張的説,你的一言一行真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習慣。就如葉聖陶所描述的那樣:“要從最細微最貼近的事物做起,絕不馬虎了事,例如門的開關,我要叫他們輕輕的,“砰”的一聲固然要不得,知道他們隨時隨地開關門總是輕輕的,才認為一種好習慣養成”。“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學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我希望從小就給小朋友建立良好的意志品質,從小事細微之處,慢慢培養他們各方面好的品質。

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用自己的真心、愛心、耐心、智慧去對待每一個小朋友,時刻謹記葉老的教導,時刻謹記: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7

葉聖陶先生在《如果我當教師》一文中詳細的論述瞭如果他做教師,作為國小教師,中學教師,大學教師將會怎樣的工作。雖然這篇文章是葉老在1941年所寫,距今70多年了,但仍然對我們,對現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義,值得一讀。

【摘錄】如果我當國小教師,……我將特別注意,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想“教育”這個詞兒,往精深的方面説,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淺方面説,“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説明了它的含義。無論怎樣好的行為,如果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説説,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都必須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將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養成,決不馬虎了事。譬如門窗的開關,我要教他們輕輕的,“砰”的一聲固然要不得,足以擾動人家的心思的“咿呀”聲也不宜發出;直到他們隨時隨地地開關門窗總是輕輕的,才認為一種好習慣養成了。

感悟: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對學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但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葉老樸實的話語中也為我們開展習慣培養指明瞭方向,透露出寶貴的教育財富,至少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作為首要任務來抓,良好的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都要從細微處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這樣就要求教師要善於觀察、發現,捕捉一個個“戰機”,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一個一個地提醒、引導,抓反覆,抓落實,持之以恆,直到抓出實效為止。就學習而言,首先應該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目前中國小生的書寫水平普遍較低,字跡潦草,龍飛鳳舞,卷面不整潔,讓教師們頭痛不已。因此,學生入學後要養成的第一個好習慣就是將字寫得規範工整,整潔漂亮。只有紮實走好了這關鍵的第一步,其他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有意義,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主動預習的習慣、不懂就問習慣,等等。其他方面比如鍛鍊、勞動、衞生,節約、團結合作等等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身教”重於“言教”。葉老説:“我認為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我所過的是與學生同樣的生活;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戒學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想學生整潔、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儀容、服裝、辦事室、寢室弄得十分整潔,我處理各種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 教師要在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楷模。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還應該積極主動檢討自己的言行中有無不良習慣,用自己良好優雅得體的言行舉止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教師的偉大,並把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

因此,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良好習慣成為一種本能,一種能力,一筆財富,伴隨終生。正像葉老所説的那樣:“所謂教育,無非是從各方面給學生好的影響,使學生在修養品德、鍛鍊思想、充實知識、提高能力、加強健康各方面養成好的習慣。”(葉聖陶《國小教師的工作》)

【摘錄】

我如果當國小老師,決不將投到學校裏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

……

小朋友頑皮的時候,或者做功課顯得很愚笨的時候,我決不舉起手來,在他們的身體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覺至多幾分鐘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們身體上起了紅腫,隔一兩天也就沒有痕跡;這似乎沒有多大關係。然而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或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損傷,卻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我有什麼權利損傷他們的自尊心呢?並且,當我打他們的時候,我的面目一定很難看,我的舉動一定顯得很粗暴,如果有一面鏡子在前面,也許自己看了也會顯得可厭。我是一個好好的人,又怎麼能對着他們有這種可厭的表現呢?一有這種可厭的表現,以前的努力不是根本白費了嗎?以後的努力不將不產生效果嗎?這樣想的時候,我的手再也舉不起來了。他們的頑皮和愚笨,總是有一個或多個的緣由;根據我的經驗,從觀察和剖析找出緣由,加以對症的治療,那還會有一個頑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圍嗎?這樣想的時候,我即使感情衝動到怒不可遏的程度,也會立刻轉到心平氣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來出氣了。

感悟: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愛的陽光普照,沒有愛就沒有我們的世界,更談不上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孩子們的眼裏,老師就是愛的化身,在老師的身邊,他們都會享受到愛的呵護與滋潤。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把每一位孩子們當作愛的天使。他們總是感歎現在的孩子不好管理,身上的毛病太多、太大、太難糾正。對那些學習成績差而又不服管教的孩子,倍感討厭和排斥。因此,在管理中,諷刺、挖苦、體罰、變相體罰、心罰、變相心罰等現象屢見不鮮,司空見慣,孩子們的自尊心時刻都在被傷害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教師沒有把如白紙一般純潔的孩子當做孩子看待,對那些有問題的孩子,沒有通過“觀察和剖析找出緣由,加以對症的治療”,而是簡單粗暴地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處在發育期的孩子們,説到底,是我們的有些教師缺乏愛心。沒有愛心的教師,不能稱其為教師,至少是不合格的教師。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8

讀了葉老的《如果我當老師》,讓我感受頗深。看了他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詮釋,對培養學生的看法,使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讓我明白瞭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老師,為我的教師之路指明瞭方向。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我的感想。

首先,國小教師怎麼做?葉老認為應該真心認學生作朋友。是的,真正的朋友是無話不説,肆無忌憚的。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園長曾説過這樣一句話:“站着給孩子上課和蹲下來給孩子上課效果是不一樣的,蹲下來和跪着又是截然不同的。”其實這句話就是在説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你的課堂會更精彩。所以,老師和學生之間只有建立了朋友關係,才能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放下架子,蹲下身來,真正做到民主和尊重,為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而努力!

二、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好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響,因此,平時我們要注重學生各方面習慣的培養,從點滴小事做起。這與我們學校推行的.“行為習慣養成”活動恰好符合。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對孩子們以後的發展也會產生深遠影響。還要特別注意養成孩子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發展他們的意識,培養他們的情緒。

三、把時間留給孩子。葉老説:“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課堂上與他們共同探討,交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教他們處於主動的地位,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學習,自己解決更多的問題。

四、杜絕體罰。葉老説:“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或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損傷,卻永遠不會磨滅。”對於特殊的孩子,切記不能衝動,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用心去和他們交流。在孩子們的眼裏,老師就是愛的化身,孩子們需要愛的陽光普照,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

五、經常與家長溝通,待其如友。孩子們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做好家長工作,及時溝通,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有助於孩子們好習慣的養成。與他們做朋友,,就像葉老説的:從行為、語言、態度上表現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們的子女弟妹好,誰不愛自己的子女弟妹?還肯故意與我不一致。

葉老所處的時代逐漸遠去,但他的教育思想永遠新潮,永遠適用,作為一名新教師,我還要虛心學習,不驕不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向着合格教師的方向前行!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9

葉聖陶先生《如果我當老師》一文寫於1941年,時隔七十年,今天讀來仍是振聾發聵、引人思考。

葉先生此文從“我如果當國小老師”“我如果當中學老師”“我如果當大學老師”三個方面對如何當老師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從中我們不難領悟葉先生“為人生”的教育本質觀,也就是“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

國小老師怎麼做?葉先生認為要與國小生成為朋友,而不應該把他們稱為討厭的小傢伙和惹人心煩的小魔王:“而是出於衷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是的,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就是朋友之間的關係,因為只有朋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無話不説,朋友之間的關係,是最有利於溝通和交流的。現在我們很多老師與學生之間之所以存在着“代溝”,其實就是沒有把學生當成朋友的緣故。

葉先生認為,做一個國小老師要“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哪怕是關門、開門這樣的小小的細節,“對於開門關窗那樣細微的事,尚且不願意擾動人家的心思,還肯作奸犯科,幹那些擾動社會安寧的事嗎?”對於這樣的小小細節,我們的國小老師有多少在關注呢?好的習慣還反映在教小朋友識字讀書上,“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葉先生感覺到“教識字教讀書只是手段,養成他們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才是終極的目的”。

對於頑皮的小孩子,葉先生不主張“體罰”的,因為“這一下子不只是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和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損傷,卻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我們身邊的後進生是怎麼產生的?我想,這與父母對孩子的打罵、與老師對孩子的打罵分不開的,打罵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一日日地不當回事了,也就“後進”了。面對調皮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心平氣和。

葉先生還談到,作為國小老師,還要“作小朋友家屬的朋友,對他們的親切和忠誠和對小朋友一般無二”,葉先生覺得“做家屬的親切忠誠的朋友,我想並不難;拿出真心來,從行為、語言、態度上表現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們的子女弟妹好。誰不愛自己的子女弟妹?還肯故意與我不一致”。如何與家長處理好關係?一句話,就是要與家長成為朋友。

中學老師怎麼做?葉先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闡述:

一是“決不將我的行業叫做‘教書’,猶如我決不將學生入學校的事情叫做‘讀書’一個樣”。葉先生認為,説成“教書”,把當教師的意義抹殺了;説成“讀書”,就把古人今人的經驗消化成自身的經驗抹殺了。怎麼做?就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

二是“我不想‘忠’、‘孝’、‘仁’、‘愛’等等抽象德目向學生的頭腦裏死灌”,實在的做法是“為了使學生存心和表現切合着某種德目,而且切合得純任自然,毫不勉強,我的辦法是在一件一件事情上,使學生養成好習慣”,也就是從小事做起。葉先生還特別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怎麼做,教師首先要做到:“我認為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我所過的是與學生同樣的生活,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戒學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德育不是簡單的寫在紙上、貼在牆上、喊在嘴上的口號,而體現在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中;德育也不只是只強求學生去做的而教師可以違背的事情,德育必須得有教師的榜樣作用才行。

三是“我不想教學生有名無實的事情”,做事情,必須得名副其實,設立的自治組織、圖書館、種植園等一定要有名有實,不然就不足以養成學生的好習慣。放眼我們的旁邊,有多少花架子的事情,有了開頭,也再也見不到下文的書寫了。

四是“我不會忘記各種功課有個總目標,那麼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在我們的課堂上有多少老師在真正踐行“態度和價值觀”?為了考試,我們大多數老師看重的或者説剩下的就就是求得一個高分數的解題的“方法”和“技能”了。

五是“我無論擔任哪一門功課,決不專做講解工作”。葉先生反對“滿堂灌”,好的做法是:“只是待他們自己嘗試之後,領導他們共同討論:他們如有錯誤,給他們糾正;他們如有遺漏,給他們補充;他們不能分析或綜合,替他們分析和綜合。”否則,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不好,因為“被動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罰似的感覺”。葉先生説:“我不怕多費學生的心力,我要他們試讀,試講,試作探討,試作實習,做許多的工作,比僅僅聽講多得多,我要教他們處於主動的地位。”“我只給他們糾正,給他們補充,替他們分析和綜合”。自主、合作、探究應該成為課堂流程的必須,可是至今仍有老師持懷疑態度,認為離開了老師的講,學生就會無所適從。其實,只要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就足矣:作為老師,你會隨着學生一輩子麼?我們總得要學生自主去學習的,總得要學生自主地與他人合作的,總得要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主去探索解決的。老師們,課堂上還是少講一點為好。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這是一件多麼功德無量的事。

大學老師怎麼做?葉先生還是強調“不將我的行業叫做‘教書’”,要“幫助學生為學”,也就是重在引導。要傾其所有,向學生傳授知識,決不留一手。不用禁遏的方法,阻止學生的思想和閲讀:“學生在研究之中鍛鍊他們的辨別力和判斷力,從而得到結論,凡真是要不得的,他們必將會直指為要不得。這就不禁遏而自禁遏了;其效果比一味禁遏來得切實。”葉先生主張“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與學生“稱心非而談,絕無矜飾”。教學中,不忘教育的總目標,要以身作則,獲得學生的敬重。

葉先生在這篇的開頭説:“我現在不是教師。如果我當教師的話,在‘教師節’的今日,我想把以下的話告訴自己,策勵自己,這無非‘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的意思。”葉先生關於中國小、大學教師的種種,不只是在策勵他自己,更是在策勵着今天仍在教育戰線上前行的我們以及後來人。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10

暑假期間拜讀了葉聖陶老先生的《如果我當教師》一書,對葉老先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葉老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眾所周知,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曾被收錄在中學語文教材當中。而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我們卻知之甚少。但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髮展,回首歷史,葉老躬身從事文化教育工作70餘載,深思慎取,博採眾長,總結、提煉和積澱出豐厚珍貴的教育思想。這本書通過七個專輯分別闡述了葉老的“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本質觀;“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的素質教育觀;“教育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的學生主體觀;“德育總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的全面發展觀;“國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是“應付生活的工具”的語文教育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的師表風範觀。這些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着指導意義。

通過本書的閲讀,對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發,使我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了新的、深層次的認識。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培養健全的公民

葉老認為“教育”一詞,有一句話概括就是“養成好習慣”。怎樣才算養成好習慣了呢?他認為能使才性發展的是好習慣,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習慣,能使公眾得到福利的.是好習慣。簡單地説就是讓學生在做人做事上獲得積極的、有益的經驗,並用以指導他的生活。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益的健全的公民。葉老還認為這種教育不是靠教師的指令來實現的。他認為要想使學生養成好習慣必須從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上養成學生的好習慣,而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中必然要有老師的示範作用在裏面的。老師要做到凡是希望學生去實踐的,老師一定要實踐,凡是勸戒學生不要做的,老師自己一定不做。我們常要求學生不要隨地吐痰為,要保持衞生。老師就首先要保持衞生整潔。作為班主任,早晨到校看到學生在自習,可班級地面有不整潔的地方,不是先來訓斥學生為什麼不做好值日,而是親自拿拖布把地拖好,這樣值日生下次就一定會把地面拖乾淨了再自習;看到走廊地面有紙團,我會俯身去把他撿起來,這樣學生看到了也會去這樣做了,而且會注意下次不再亂扔紙團了。這些雖然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但教育無小事,生活無小事,將來學生走在大街上就不會亂扔垃圾,公共場所就不會隨地吐痰了。所以作為教師,我必以身作則,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為社會培養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二、善於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葉老認為: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所謂的這個“不需要教”就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我們習慣於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讓你學的你必須會,我教給你的知識你必須要背的滾瓜爛熟。實則我們都陷入了把“學習”當做“記誦”的誤區。在葉老的指點下我才真正意識到學習決非記誦這麼簡單的事,記誦只不過是個開端,要把記誦的東西融在生活中,使它成為精神上的血肉,從而用以指導生活,這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我們都被會考和大學聯考的緊箍咒束縛着,只注重學生成績的好壞,而忽視了學習的實際功效及學習的目的所在,不免出現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才是我們做教師的尤其應該重視的。我們不能總是把學生抓在自己手中不放,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動腦,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把握好。學生自己能想得通的,説得清的,就不必教了。而當學生想不通,説不清的時候,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這時老師再加以指點,學生就會像久旱逢甘霖的莊稼一樣蓬勃生長。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知變、求變、善變的創新精神。

三、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書中把受教育者比作種子,確是很貼切的,種子要發芽必需要有適宜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等,所以要想使學生能茁壯成長,我們必需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條件,充足的養份。但這還不足夠。種子發芽後,還要給他除草、除蟲,使他們健康的成長,而不至於長歪了,這樣最終他們才能成為顆粒飽滿的有用之才。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單純的把學生看作是隻用來裝東西的“空瓶子”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活體。在教育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需求,要給受教育者提供陶冶品德、啟迪智慧、鍛鍊能力的種種條件,讓他們能動地利用這些條件,在德智體各方面逐步發展成長,成為合格的建設社會主義的人才。

四、教師要以身作則,作為人師表的典範

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各學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的言行舉止並不是簡單的事,而應該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所以教師要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不讓學生做的,自己一定不做;不讓學生説的,自己一定不説。教師要以身作則就必須要不斷修養自己的學問,修養自己的品性,才能成為為人師表的典範,才能不斷地培養出更多的有健全人格的人。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知識學問無止境,品德修養無止境。”作為一名教師要“為人師表”就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師。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11

從小到大,我一直夢想着當一名老師,那會沒有概念,只是覺得當老師可以管着別人,還可以給別人講知識,是很棒的差事。一路走來,轉眼間我已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老師,只有當上了老師,才發覺這個職業並不像我當初想象的那麼簡單。

法國大文豪雨果説: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靈魂。教師要做好學生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薰染自己和學生的行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寒假在學校的要求下,拜讀了鄭傑校長寫的《今天如何做老師》,雖然上班期間,已經看了很多本關於教育的著作,但這本書還是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鄭傑校長説,人要有點靜氣,教師更應該要有靜氣,只有靜下心來,才能使學生受益,才能體會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另一番景緻,我認為這個觀點是十分正確的,上班五年,已經不像剛踏入崗位那般新鮮,有激情,剩下的卻是被工作消耗掉的只剩下的疲憊,對學生也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耐心,只要一在教室,心就靜不下來,對學生稍一犯錯,我就控制不住自己朝他們發脾氣,久而久之,我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牆,學生很害怕我,怕我動不動的和他們發脾氣,長此以往,我開始迷茫,這是我當老師的初衷嗎?鄭校長説得對,我們要有點靜氣,把心放平和,不去和他人攀比,要相信他們,如書中所説:“教師要有的是靜氣,就要靜下心來備每一節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只有這樣,我才能領悟到老師與學生之間應處在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上,不是嗎?就如海子所説: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當教師這麼久,每逢一開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字,累,感覺有批不完的'作業,交不完的資料,講不完的課……有時候甚至產生了,如果自己是千手觀音,那該有多好的荒謬念頭,看了鄭校長説,我們要學會做減法,減掉多餘的勞動,減掉不必要的勞動,減掉無益於學生和自己的勞動,我想,也許我可以科學合理的佈置作業,這樣減輕學生壓力,也減輕自己的壓力,當然鄭校長説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了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行為。”我想,鄭校長是告訴我們,想減輕壓力,就得要多補充能量,平時閒暇時間應多看看書,武裝自己的理論知識,這樣無論以後是上交論文還是任何比賽,豈不是都要輕鬆的很多?這樣想着,我突然覺得當老師也不是一件這麼累的事了。

老師,一個抽象而又具體的名詞,可是工作起來卻又是那麼繁瑣,我不是一名優秀的老師,可我堅信:我在向這個目標努力着,一直努力着。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12

葉聖陶先生在《如果我當教師》一文中詳細地論述瞭如果他做教師,作為國小教師,中學教師,大學教師將會怎樣地工作。文中説:我如果當國小老師,決不將投到學校裏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小朋友頑皮的時候,或者做功課顯得很愚笨的時候,我決不舉起手來,在他們的身體上打一下。……他們的頑皮和愚笨,總是有一個或多個的緣由;根據我的經驗,從觀察和剖析找出緣由,加以對症的治療,那還會有一個頑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圍嗎?這樣想的時候,我即使感情衝動到怒不可遏的程度,也會立刻轉到心平氣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來出氣了。

葉老的'這番話對我觸動很大,讓我為以往一些過急的行為而感到羞愧!比如:當我檢查到學生的家庭作業沒有完成的時候,當我講課講得津津有味而發現學生坐着沒精打采的時候,當我看到學生的作業錯誤連篇、寫字亂畫的時候……我會氣不打一處來,會説出不文明的話,會情不自禁地做出不文雅的舉動……我雖然清楚自己的行為是不應該的、錯誤的、甚至是……但為什麼會明知故犯呢?是恨之深?還是愛之切?……

葉老的話,我反覆閲讀,反覆思考,我深深感悟到:

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沒有把討厭的、惹人心煩的、愚蠢的、骯髒的小傢伙,小魔王視為“小朋友”,雖然我往日裏也常常稱孩子們為“小朋友”,但我的“小朋友”與葉老説的“小朋友”含義不一樣,我的只掛嘴邊,沒有深入我心,而葉老的充滿了對孩子的愛。

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沒有認真地去觀察、去剖析、去尋找孩子們頑皮、愚笨的一個或多個的緣由。比如:家庭作業沒完成,我問過為什麼了嗎?要是問了,要是孩子的回答是昨晚病了,我還會有氣嗎?還會衝動嗎?可見:工作上的細心、態度上的耐心、來至於對孩子的愛心。因此,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做到:“三心”育人,滋潤孩子心田。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13

有一種閲讀叫含英咀華,有一種愛叫厚德載物,有一種教育叫堅持就會創造奇蹟。

——題記

葉聖陶先生的《如果我當教師》就是一本需要一讀再讀,反覆推敲與琢磨的書。在晉莊中心校的推薦下,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兩遍了,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思考。

《如果我當老師》中的文章樸質無華,卻道出了為人師的真諦。編者的意思是“重新”發現葉聖陶,而我讀起來,感覺是重温了一下現在提倡的教育理念。為什麼這樣説呢?一是我們在平時讀到的教育論著中,有很多引用葉老的話語的;二來也説明葉老作為一名教育家,他的思想是超前的,與現在課程改革提倡的很多教育理念是“不謀而合”的。這本書從“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本質觀;“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的素質教育觀;“教育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德育總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的全面發展觀等七個專題闡述了教育對學生的巨大影響以及作為一位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教育。雖時隔數十載,這些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教育教學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大家拜讀。現將本書中的一些精彩內容和自己的思考感悟與大家分享交流: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老認為“教育”一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養成好習慣”。而本書開篇的兩個專題分別是“學校教育應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和“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兩點看似是獨立的,但實則是相通的,因為良好的習慣能夠使人一輩子受用。在書裏,葉老先生主要強調了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他在書中提到:“無論怎樣好的行為,如果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説説,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只有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

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經常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結果還是沒有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答案就在這裏,就是沒有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當做常態工作來抓,沒有做到持之以恆。葉聖陶先生説從國小開始抓學生的習慣養成,一直抓到中學,歷時十年。因為學生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長期行動。用十年的漫長付出,才有可能等到花開。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一個一個地提醒、引導,抓反覆,抓落實,持之以恆,直到抓出實效為止。就學習而言,首先應該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目前中國小生的書寫水平普遍較低,字跡潦草,卷面不整潔,讓教師們頭痛不已。因此,學生入學後要養成的第一個好習慣就是將字寫得規範工整,整潔漂亮。只有紮實走好了這關鍵的第一步,其他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有意義,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主動預習的習慣、等等。其他方面比如勞動、衞生,節約、團結合作等等也是如此。葉聖陶先生説“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其中藴含的道理,不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嗎?這些,才是受教育者一生受用的東西!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做人,才是合格的公民。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勤於筆耕的教育家,葉聖陶一直在思考,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答疑、解惑,在這漫長而艱辛的育才過程中,少不得對學生們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芸芸學子們的思想品德課該怎麼上?葉聖陶真誠希望這堂“大課”,不僅學校要上,而且也要“搬進”家庭、“搬進”社會,各方各面通力協作,才能“水到渠成”。葉先生創造性地衍生了思想品德課的內涵與外延,認為,課內所有的知識課和技術課,課外的種種校內校外活動,實際上都有培養好思想、好品德的作用。只要老師教得好,引導得好,學生學得好,活動開展得好,就不必另加什麼“思想品德的尾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其思品、其德操,就會受到濡染,在這種春風化雨般的精神潤澤下,他們的思想境界就會不斷得到提升,品德修養也會不斷得以增強。這樣的思想品德課,讓學生們既可感可知,又入腦入心,又有幾人能拒絕呢?

今後,我也必將“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放在工作的首位!利用一切教育時機,注重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文明習慣的養成。希望我們的學生在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對生活的追求。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是同讀一本書,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感悟。這是我的感悟,也是我滿滿的收穫。很幸運地與《如果我當教師》這一書再次相遇,猶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温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14

周國平先生在《如果我是語文教師》這篇文章裏寫道:“如果我是語文教師,我會注意培養學生對書籍的興趣,鼓勵他們多讀好書,多讀好的文學作品。所謂多,就要有一定的閲讀量,比如説每個學期至少讀三本好書。我也許會開一個推薦書目,但不作統一規定,而是讓每個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書。興趣儘可五花八門,趣味一定要正,在這一方面我會做一些引導。我還會提倡學生寫讀書筆記,形式不拘,可以是讀後的感想,也可以只是摘錄書中自己喜歡的語句。”這是他回顧了自己中學時代讀課外書提高了他的語文水平而總結出的經驗。

我是一名70後,讓我也回顧一下我的中學時代,那時我好像沒有讀過什麼課外書,確切地説,只讀過一兩本快餐型的作文選。記得我的語文試卷上有關閲讀理解方面的題做得不夠好,作文水平一般。那時的語文老師也根本沒有告訴過學生多讀書的好處,也沒建議學生買一兩本課外書,也沒有給學生説過有關書的名字。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們是多麼的可憐!如果我們在學生時代多讀一些書,不論我們日後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現在的我們該是多麼的出類拔萃!

現在的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建議學生多讀書,讓學生去讀書,甚至逼着學生去讀書,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可是有多數老師為了追求學生考試的分數,害怕學生因為讀書而耽誤了學習,不建議學生讀書,不給學生安排閲讀課,學生的課外時間也被老師佈置得大量作業而佔據,學生很少有讀書的時間。孩子的自制力本來就很弱,有一點多餘的時間他就玩,沒有老師關於讀書的.引導和激勵,他是不會讀書的。如果是這樣的話,處在這樣科技發達、互聯網便捷的時代的學生,和那個時代的我們有什麼區別?作為新世紀的她們,其實是擁有和我們一樣悲哀的命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看到你的學生正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你於心何忍?你曾給學生説的“讀書是進步的階梯、一日無書,百事荒廢、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難道都是謊話嗎?

周國平先生還寫道:“如果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最不會做的事就是讓學生分析某一篇範文的所謂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據我所知,我的文章常被用作這樣的範文,讓學生們受夠了折磨。有一回,一箇中學生拿了這樣一份卷子來考我,是我寫的《面對苦難》。對於所列的許多測試題,我真不知談如何解答,只好蒙,她對照標準答案批改,結果幾乎不及格。由此可見,這種有所謂標準答案的測試方式是多麼荒謬”。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杜絕對學生這類問題的測試。

那如何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唯有一個辦法,就是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時下應該、必須做的一件事。

如果我當教師讀書心得15

最近,我校正舉辦“第三屆讀書節”。在全校師生濃厚的讀書氛圍下,我也捧起了久違的圖書。其中,葉聖陶先生的一篇文章《如果我當教師》深深打動了我。

本學期,我所在年段正在進行教學改革。“先學後教”模式在年段裏大力推行。看了葉聖陶先生的文章後,我驚喜地發現他的觀點與我們正推行的教模式是那麼地吻合,他的教育觀念是那麼地先進,是值得我們去好好思考學習的。

“我如果當中學教師,決不將我們行業叫做教書,猶如我決不將學生入學的事情叫做讀書一個樣。”是的,我比學生,不過年紀長一點兒,經驗多一點兒罷了。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手把手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課堂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我的目標是: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更快樂地、有效地學習。所以,我備課的時候,更多的時間是花在如何選擇教學方法上。雖然是生物課,我卻經常把課堂的一部分時間給學生閲讀,找重點詞,以填空的形式整理讀書筆記,有時進行小組知識競賽。幫助學生學會歸納問題,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實驗、教具、掛圖等各種教學手段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與關注。在學生自學的時候,我驚喜地發現課堂上沒有閒着的學生,只有閒着的老師。這樣,老師就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後進生,去發現課堂存在的問題,甚至去思考學生的思想動態。若有人問我是幹什麼的。葉老先生回答得好:“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而決不説教書。”

“我不怕多費學生的心力,我要他們試讀、試講、試作探討、試作實習,做許多的工作,比僅僅聽講多得多,我要教他們處於主動的地位。”大家試想想,叫我們去聽一節課,如果滿堂灌,我們都受不了,何況是學生。而且學生一天要聽七節課,這是多麼殘酷的事,經過一段時間“先學後教”模式的探索,我發現學生的表達能力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厚了,課堂的氣氛更熱烈了,我甚至允許小組成員為一個問題大聲地爭論,看到學生為了小組競賽熱烈討論,甚至逼迫小組內不想讀書的夥伴進行記憶,那一刻真的很欣慰。後進生因為答對了一個問題,小組歡呼,後進生倍感鼓舞。在這樣的課堂,找不到不會讀書的學生,只看到一羣為了某個知識點興奮激動的聰明可愛的學生,很多時候,我都差點走不出教室,因為比賽結束了,學生卻不願意下課,要求再來幾題。

“我要作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作我的.朋友”我的課堂,也是學生的課堂,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情緒是會互相影響的。因此,我總是把最積極快樂的一面展示給學生。當學生想睡覺時,我會冒出一兩句笑話,當學生調皮搗蛋時,我還是用笑話讓他們笑着迴歸課堂。“你希望學生怎麼待你,你也要怎麼待學生”這是我的教育格言。我相信,現在的學生都是非常聰明的,他們能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真誠與關愛。

讓學生快樂地上課,也讓自己快樂地感受學生帶給我們的每一次感動。

Tags:教師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