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餘秋雨廢墟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餘秋雨廢墟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餘秋雨廢墟讀後感

餘秋雨廢墟讀後感1

提到廢墟,人們記憶中的印象總是模糊而又清晰。一條古巷、一截城牆、一處石窟,它們或顯赫於繁華都市之裏,或散落在荒草亂冢之間,或孤立於戈壁荒漠之中,或招搖在青山綠水之圍,或矗立於萬傾碧波之央。而對廢墟有深邃見解並上升到文化哲學層面上,卻只有餘秋雨一人。短短不到三千字的散文,令人由廢墟而頓悟,由此而又生髮對人生、文化和歷史的深沉思索。

還歷史以真實

餘秋雨説:“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是的,或許文化歷史的發展是總得留下些什麼的,正如我們在沙漠上走過就會留下深深地腳印一樣。

“廢墟是資本,讓我們把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廢墟是人生的起點,它裝着真善美,也藏着假醜惡。不同的人們從廢墟中讀到不同的答案;廢墟是文化的起點,廢墟更是歷史的起點,如果沒有發現埋藏在漫漫黃沙和厚厚塵土之下的廢墟,我們從哪去解讀歷史。沒有廢墟的人生是蒼白的,沒有廢墟的文化是膚淺的,沒有廢墟的歷史民族是幼稚的。廢墟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節節鎖釦。“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撥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依大地的美”。隨着歲月的流逝,任何美的都會失去其瑰麗的色彩而化作廢墟,成為一道凝固單調的風景,被大地擁入懷中,默默地向後來者訴説着過去的一切。

關於廢墟的修繕與重建

然而,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去認識廢墟,以怎樣的角度去發掘廢墟,卻是一個現實而嚴肅的問題。“不能設想,遠年的古銅器需要拋光,出土的斷戟需要鍍鎳,宋版圖書需要上塑,馬王堆出土的漢代老太需要植皮豐胸,重施濃粧”。“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真實的廢墟,才有真實的文化,真實的歷史。保存廢墟而不假飾廢墟,開發廢墟而不是重建廢墟。因為那樣是對歷史的戲弄,對文化的糟踐。然而,現實中的許多事實卻是如此荒唐而愚昧。開着推土機上廢墟,用今天的金碧輝煌來替代昔日的殘壁斷垣,刀削斧砍般的歷史痕跡被現代裝飾材料抹得平平展展、乾乾淨淨。“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夢,但是收拾來的又不是前夜的夢,只是今日的遊戲”。這樣的廢墟只是一堆堆實實在在的現代垃圾而已。

四川地震以後,留下了廢墟,但我們需要讓已經停止的大鐘繼續駐留;圓明園被毀了,但我們需要留下廢墟,讓歷史沉澱。如果重建一座嶄新的圓明園,讓其恢復原本的堂皇,那麼或許就會像餘秋雨所説的那樣“熊熊火光不見了,民族的鬱忿不見了,歷史的感悟不見了”。這是多麼的可怕。當然,“並非所有的廢墟都值得留存,並非所有的修繕都屬於荒唐。”然而我們總不能讓地震後的四川永遠一片廢墟吧,留下少部分讓歷史記住它就夠了。

廢墟,悲劇悲得完美

正如“生離別”預示着重話巴山的幸福,“新月如鈎”描繪着“月滿中庭”的完美一樣,往往許多東西她並不完美,但卻孕育了另一種美。人們説,黃葉的意義在於哺育春天,而餘秋雨説,黃葉本身就是美。“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我們的生活避免不了坎坷和波瀾,波瀾起伏的生命之旅才會奏響一曲完美的樂章,而歷史也正如人生,有時候歷史的悲劇也是一種悲壯的美 就像廢墟。

我們總是害怕真正的悲劇,對廢墟總是遮遮掩掩。在盡美盡善的大網裏過濾後,就只剩下一部流傳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卻是時代的批判者,“他們保存了廢墟,淨化了悲劇,於是,也出現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餘秋雨説。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吞沒了我的企望,我的記憶”。詛咒廢墟,昔日的金戈鐵馬已煙消雲散,雕欄畫棟已人去樓空,煙柳斷橋已芳草悽悽。“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毀滅。昔日的光榮成了嘲弄,創業的祖輩在寒風中聲聲咆哮”。一堆廢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敗、輝煌燦爛一股腦地打成包,塵封在逝去的歲月中,感懷傷時,悲今悼古。寄情廢墟,因為“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真實的歷史寬容悲劇的存在,真實的生命過程允許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