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文化苦旅讀後感:走近餘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W

【導讀】20世紀90年代初,《文化苦旅》以獨特的“身姿”橫空出世,給當時的散文領域吹進了一股新鮮的旋風。直至今天,儘管各界對餘秋雨其人其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文化苦旅》卻很少有外界的非議與質疑。其原因在於《文化苦旅》走出了往昔散文的靡靡之音,以一種大手法書寫歷史、感悟人生,重點突出對“人”的思考,以悲憫情懷書寫傳統文化中的各種癥結,儘管也難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給人以厚重、以滄桑,以震撼、以啟迪。同時他又以飽含深情的筆觸、不拘一格的形式來敍事、來抒情,博得了外觀上的審美愉悦。

文化苦旅讀後感:走近餘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比梁實秋,錢鍾書晚出三十多年的餘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他的《文化苦旅》。”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的一段話。的確,餘秋雨先生的書,是散發着濃濃的書卷氣的,同時,也是散發着濃濃的愛國情的。

中國文化,已經走過了五千年的歷史,在一個競爭激烈的今天,她早已默默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使智慧長進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禮,每每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中得到一種抒發、一種寄託。而我們也往往可以感受到山河的秀麗,祖國的美好。

在《文化苦旅》的序中,餘秋雨先生這樣説:“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傷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是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本書,看到了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走到了大漠孤煙的大西北,看到了他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裏的求索。他在莫高窟裏感歎,在天一閣上暢想,在西湖徜徉,在柳侯祠裏懷想。

他靜靜地在這厚重的文化中找尋着,思索着,他靜靜地在他那充滿愛國情懷的內心中思考着。

他在思考。

如果他早生一個世紀,是不是就可以攔住那運送文物的車輛?道士塔的主人王圓,便是歷史上所説的罪人。因為他,外國冒險家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而現在,專家們只能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物的萎縮膠捲。他好恨,因為當時的中國甚至容不下幾卷經書,因為他對中國的文化是有多麼熱愛!

他在思考。

他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如果説,長城佔據了遼闊的空間,那麼,它卻實實在在地佔據了邈遠的時間。有了它,造就了我們現在所説的天府之國;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有了它,才有了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都江堰,給予了我們太多,太多……

他在思考。

天一閣,只是一個藏書樓,但卻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蹟。它的主人,用盡心思,費盡力氣,建起了這麼一座藏書樓。一代又一代,一直把這座藏書樓經營發展了下去。餘秋雨先生用一種幾近虔誠的心情,站在樓下,感謝這座樓為我們民族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個小小的棲腳處。

……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着讀者, 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歎,但同樣的感歎,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他也熱愛祖國,他的熱愛體現在他對中國文化的珍視與愛惜。同樣,他的熱愛,也往往不同於其他作家,他的愛,是與恨,與苦交織在一起的,是刻在骨子裏的愛。一個“苦”字,真正道出了餘秋雨先生走這段旅途的真實感受。的確,他穿行於這樣一個文化大背景下,沒法不苦。所以,我們看到,在莫高窟裏,想向王道士跪下,苦苦地哀求:“請等一等,等一等。”是啊,他何須這樣?因為,他不忍心,不忍心如此的美好的東西就此灰飛煙滅,不忍心看着這些東西流落他鄉,不忍心中國那如此璀璨輝煌的文化就此消失。於是他喊出來了,可是卻已於事無補。在這裏,我看到了餘秋雨先生的痛心,甚至,我的心也就這樣一起痛了起來。當我們看到一座歷經滄桑的藏書樓就這樣被日軍毀於一旦時;當我們看到柳侯祠,想起柳宗元當初的無奈與痛苦時;當我們體味到一個酒公一生的悲慘命運時;當我們感受到牌坊裏的女人們的.痛苦時,我們都會沒來由的覺得心痛,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所傳遞出來的苦,就是餘秋雨先生的苦旅吧。

可是,在這本書裏,同樣也有愛,那是一種博大的愛,是一種對祖國,對祖國文化發自內心的愛。他愛都江堰,因為都江堰為我們帶來了幾千年的安寧;他愛天一樓,因為天一樓為中華的文化提供了這樣一個棲息地……他愛中國文化的一切,而這種愛,同樣也會感染我,讓我更加認識到祖國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原來是有這麼多東西值得我作為一個華夏兒女而倍感自豪。

是的,在《文化苦旅》中所表現出來的愛與苦,深深地感染了與餘秋雨先生有同感的每一個人,而這樣的大愛、大恨,這樣的一種愛恨交織,也是深深地讓我們為《文化苦旅》這本書着迷的最根本的原因吧。在這裏,我體驗到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文化那麼簡單,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國之情。而這種情感也將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裏,不斷地告訴我:我是一箇中國人。而我也將為我是一個龍的傳人而感到分為的驕傲與自豪。

走近餘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相關文章

1.文化苦旅讀後感:走近餘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2.文化苦旅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