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00字範文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3W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00字範文1

本來寫完了就想放blog裏低水平自娛自樂完了,後來覺(jiao三聲)着不貼出來給綠友看看也挺冤的,萬一要有人有共鳴啥的呢……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00字範文5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陽光進來,視線從電腦屏幕前移開,感覺不到視線中是臨近黃昏時的那種“窗外”。一個下午的閲讀讓一部名著的最後幾章印於又一個平常讀者的心中。

《穆斯林的葬禮》——很早就被這個書名吸引,知道這肯定是個“很好很強大”的作品。着手開卷閲讀卻是因為此書是我計劃中一個必讀的任務。故事在兩個年代穿插進行,一是抗戰前後的民國時期,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並且大都來源於真實的曾經的生活。下面這段文字是該書的官方總結:“全書五十餘萬字,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樑亦清、韓子奇、樑君壁、樑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含蓄藴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迴腸蕩氣,餘韻繞樑。”這個總結真是太官方了,官方得都有點兒“中央”了。在這個高度概括的鮮明旗幟下,俺再總結一個“地方”的哈。頭幾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線外,還對中國穆斯林的由來、傳統、習俗,以及民國年間老北京的風貌,韻味甚至風味食品都進行了深入描寫。尤其是對老北京東來順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內行專業的描述直讓我想飛回北京,甚至是飛越大半個世紀的時間,直接前往幾十年前的那個東來順。除去對貫穿始終的對玉器行當的精深講述外,這些對文中各行業的細節描述,也如出自業內人士之手一般。看過後就是一個字兒:贊!不過讀到中後部分時,本讀者確實也因為八十年代主流文學特有的帶一點兒説教,並且啥事都有點兒小煽情的講話方式而覺得有那麼一點點兒小乏味。這大概是因為本人歷來就不是那麼喜歡讀一些小男、小女、小情感,小悲傷之類的東西。然而,這小乏味並不能攔着我喜愛這部鉅著。並且,看到後面幾章時,先前的那一點點兒小乏味也自己個兒消失了。這出悲劇在最後幾個章節真可謂是越演越悲,悲得連作者在寫她的時候都止不住淚水,心絞痛一次次發作……本人屬於那種看恐怖片都能看樂看開心的類型,而《穆斯林的葬禮》令我這樣的人員都幾度眼睛濕潤。倒不是説這部作品擅長“賺取”眼淚,而是所有讀過她的人都會被她觸到內心深處最本質的東西,那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並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變換,意識形態的更迭,都不會被絲毫改變。但具體這種共有物是什麼?俺也説不大清楚哈。凡偉大的作品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所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想,大概正是因為她們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參透人性中這些説不清楚的共同之處吧。通篇文字中,一家兩代人兩條故事主線交替進行,最後合為一處。而兩條主線銜接處並不生硬,而是讓人感覺像是在看電影。能讓讀者置身於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寫出這種故事的作家當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給全書收尾的後記中,作家霍達向讀者們詳談了故事的背景,寫作過程和對文學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觀點令本粉絲由衷欣賞和佩服。

摘錄幾句如下,大家共勉:“文學,來不得虛偽、欺詐和裝腔作勢,也容不得污穢、骯髒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誠與否是瞞不過任何人的眼睛的,我歷來不相信懷着一顆卑劣的心的人能寫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筆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間曾經有過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覺得人生在世應該做那樣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也是幸運的,因為他畢竟完成了並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對自己的.心靈的冶煉過程,他畢竟經歷了並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淨的意境。”“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僅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靈魂。讓人看見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必須真正理解‘歷史無情’這四個字。誰也不能改變歷史、偽造歷史。”一整部書,五十萬字,一家兩代那麼多主角,所有這些都是為牢牢寫出一個“情”字。從古至今,很多偉大的作品從開篇到結束也都是在圍繞着這個字。其實早就不相信世界上有這種東西多年啦,但今天完整讀過此書後,似乎俺又有點兒小動搖了哈。。。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00字範文2

我曾經想到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本書的書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禮》,穆斯林的葬禮,葬去的究竟還有什麼呢?也許還有人類永恆的主題—愛情,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最重要的一條主線。但作者以一種似現、似全似殘的寫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風中墜下的一片落葉,隨着人物的經歷,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靈的是新月與楚雁潮的愛情。韓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愛情了嗎?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沒有。讀過他們,令人有一種由衷的欽羨,又有一種揪心的疼痛。從一開始的師生情深,發展到最後的心靈盟友,乃至靈魂密友,在閲讀他們兩人的言語和對白的同時,我內心深處也被一種深深的,同時又極為強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認,我被這種高尚的愛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節中,隨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隨之變化。説實話,我很羨慕,甚至嚮往他們兩人之間的那種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愛情追求顯得稀裏糊塗,幾乎在不懂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的情況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覺飄飄然起來,乃至最後死到臨頭滿腦子還都是那麼可憐的一點所謂的本能的美好感覺。不幸的出世、抑鬱的生長、痛苦的愛情、悲慘的喪生……新月的悲劇也許恰恰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叫人不得不為之哀歎,這也正是整部小説的過人之處罷。

我真想用我的眼淚來祭奠白紙黑字裏面的主人公!正義,你為何而生?為何而滅?為何在現實面前,你如此不堪一擊?

生命在命運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為誰而響起?《梁祝》樂曲在春蠶吐絲的節奏中淡淡遠去。留下一片純淨,一片空靈……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00字範文3

無疑,作為穆斯林後裔(户口本上是回族),我有幸迴歸了伊斯蘭信仰,我同所有具有真正伊斯蘭信仰的穆斯林後裔一樣,對此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們深信,伊斯蘭才是所有民族文明強大的保證,因此不僅穆斯林後裔(回族)的改變,需要伊斯蘭的引導。所有民族脱離墮落,走向真正的人類文明,都離不開伊斯蘭的引導。   因此《葬禮》的問世,給穆斯林後裔(回族)中兩種人的矛盾做了註腳。一種是不信仰伊斯蘭的穆斯林後裔(回族卡菲爾),一種是繼續信仰伊斯蘭的穆斯林後裔(回族穆斯林)。一種是視伊斯蘭為束縛的人,一種是視伊斯蘭為出路的人。他們兩者究竟誰能成為這個羣體的未來,是被回族卡菲爾改變為與其他人一樣的“現代文明者”,還是被回族穆斯林改變為信仰伊斯蘭的烏麥,現在還沒有答案。

不過,隨着伊斯蘭的興起,穆斯林後裔的迴歸意識將有助於後一種人的勝利,而現代文明的無孔不入,也讓前一種人獲取信心。作為有伊斯蘭信仰的穆斯林後裔(後一種人)的一員,我不僅希望整個被稱為回族的穆斯林後裔擁有伊斯蘭信仰,而且我希望所有民族的兒女都擁有伊斯蘭信仰,我也將為之奮鬥不已。讓包括穆斯林後裔在內的所有民族信奉伊斯蘭,是我們的理想,作為信仰伊斯蘭的穆斯林後裔來説,我覺得他的使命在於正確的向同胞傳達真正的伊斯蘭,而不是去傳播影響伊斯蘭聲譽的、造成愛情悲劇的、造成愚昧僵化的民族主義、神祕主義或宗派主義等非伊斯蘭思想。除此之外還應該積極地去為消除這些誤解多做工作。早日將傳教的方向針對教外,不要在族內迂迴不前。衝出民族的圈子,向全體世人積極傳教,才能消除伊斯蘭是少數民族的信奉的誤解,才能使伊斯蘭在中國真正普及開來。

那個時候,原來不信伊斯蘭的民族都變成了穆斯林了,那麼與伊斯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的穆斯林後裔恐怕早就回歸先民的信仰了。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00字範文4

“暮色悄悄地降臨了墓地,婆挲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滿目雄渾的黛色,滿園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升起來了,虛虛的,淡淡的,朦朦朧朧,若有若無……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徐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夢如煙。琴弓親吻着琴絃,述説着一個流傳在世界的東方、家喻户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

樑冰玉在琴聲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聲征服了,揉碎了,像點點淚珠,在這片土地上灑落。

天上,新月朦朧;

地上,琴聲縹緲;

天地之間,久久地迴盪着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喃,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這就是我所喜歡的《穆斯林的葬禮》的結尾。

很早就聽説過這本書,但一直很遺憾沒有真正認真拜讀過,這次“偶然”的機會,終於使我有幸一睹它的風采,想寫下些什麼,卻又不知從何下筆.那個彌散着淡淡的憂傷的月與玉的意境讓我不忍下筆,似乎稍不留意就會打碎這個絕美的意境。

這是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聖潔詩篇;一部映射普通大眾生活的歷史之劇;一部折射平凡卻辛酸的愛情故事的縮寫;一部展現奇異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的真實畫卷。這部長達50萬字的長篇小説,以其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對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習慣、婚喪嫁娶習俗做了全面、徹底的描繪。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展現了廣闊的生活畫面。作品中人物活動的時間,上迄二十世紀初,下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活動的範圍從亞洲到西歐,描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的沉重災難,還有鮮為人知的穆斯林的生活習俗、玉器行的歷史和感人的故事情節。它不僅是穆斯林的葬禮,也是愛情的葬禮,圍繞着幾代人的似乎“扭曲”的愛情書寫穆斯林人的生活……。

讀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書中美麗的言語和措辭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對於景物的描寫,還是對於環境的襯托,作者運用的詞語都那麼的恰到好處,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就不以為怪了。讀完這本書,我有種説不出的感覺,心中的悲痛與遺憾久久不能釋懷,我甚至抱怨作者為什麼如此殘忍,要賦予一位完美的妙齡少女如此苦難並短暫的一生,要拆散一對真正相愛的人,讓他們明明相愛卻又無法逾越這陰陽兩地的隔閡,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00字範文5

當我拿起《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彷彿進入個全新的世界,裏面講了一個少數民族——回族。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的傳統風俗......書中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作者對此書結構的安排也別具特色,作者在這一章寫當今,而後一章又開始着重寫過去。就如此的一環扣一環的。這樣的一種構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使我開始對小説寫作的一些結構、佈局方式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作者還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環境的描寫來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稱托出當時的社會環境。

從這本書的書名即可分析出結局藴含着悲的意味。的確,結尾令人結尾慘淡痛心!新月跟楚雁潮之間的愛情令人感慨,令人憐憫,但卻陰陽兩隔。這是愚昧的封建禮教造成的,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幾代人,而新月的悲劇也恰恰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天星跟容桂芳的愛情也沒有結局,這難道僅僅是樑君壁的錯嗎?不,這是整個封建社會遺留的弊端,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侵害着沒有思想的樑君壁!

新月渴望母愛,打從記事起,她就沒有享受過,幸好有一個疼愛她的姑媽,才讓她隱約感受着母愛。照片上的母親是那樣的和藹可親,而現實生活中的母親是那樣的冷若冰霜,她多麼渴望母親能給她一丁點的愛,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實確恰恰相反,“母親”反對她上大學,反對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談戀愛,甚至在她病危之即,還去刺激她。處處表現自己是為了維護自家的名譽跟對穆斯林的虔誠,但這一切讓新月發出“她是我的親媽嗎?”的感慨,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她哭着問她的父親,韓子奇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親生母親寫給新月的信。“新月,我親愛的女兒:你還在夢中,媽媽卻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來後會怎樣哭叫着尋找媽媽......媽媽走了,繼續在陌生人當中孤獨的旅行,不是去尋找謀生的路,也不是去尋找愛,而是尋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獨不應該失落自己......”看到這裏,我也為之動容了,不知不覺也已淚流滿面,書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聲,新月想向母親傾訴這十幾年對她的思念跟內心的苦悶,但由於體力不支,頓時呼吸急促,不省人事。

看到這兒我不禁為新月的悲慘遭遇而深表同情,新月她是那樣一個善良,純潔,開朗的女孩。她對學業是那麼充滿嚮往,一定要考上北大英語系。她對每個人都那麼好,幫助寢室裏英語差的羅秀竹。但她的心臟病把這一切都毀掉了,父親姑媽的疼愛,哥哥天星的關愛,楚老師的支持,並沒有讓韓新月自暴自棄,而是積極的於疾病做鬥爭,可命運就是這樣,從不眷戀人,還是讓這樣一個單純善良的人留有遺憾的離開了。新月的心中都未曾放棄過對於愛,對於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終卻無法逃脱命運的束縛。

擁有生命,便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樂趣。與書中的主人翁相比,我們不都很幸福嗎?最起碼我們擁有着寶貴的生命,這便是我們的財富。我們還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還苦惱嗎?還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煩惱嗎?珍愛我們的生命,樹立我們的信心,相信沒有過不了的砍,沒有成材不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