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聊齋志異讀後感集合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79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聊齋志異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聊齋志異讀後感集合15篇

聊齋志異讀後感1

在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讓人又愛又恨。譬如説《聊齋》和《畫皮》裏面那些擁有美麗外表而又殺人如麻的女人,作者筆下稱這一類人為狐狸精,然而邪惡的美麗似乎更能描述這一類人。邪惡與美麗本是對立的,水火不容,然而此刻放在一起卻更能描述一些人,一些事。

邪惡的美麗與美麗的邪惡完全是不同的兩個概念,邪惡的美麗更注重邪惡。美麗的邪惡更體現美麗。譬如,有一個罪犯被追到了絕路,罪犯不得有挾持了一名孕婦當人質,到了關鍵時刻,孕婦忍不住要生孩子了,罪犯面對多名警察放下了槍説:“我是醫生,讓我幫她接生吧。”顯然,新生的生命感化了罪犯。面對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我們不能稱它“狐狸精”。邪惡的美麗似乎更恰當。美麗的邪惡又要怎麼理解,打個比方吧,有個孩子從國小到高中一直學習成績優異,講文明,懂禮貌。然而有次為了幫朋友而與人打架鬥毆,這些事,這些人可以理解為美麗的邪惡。

然而奇怪的是,與美麗的邪惡相比,人們似乎更能原諒邪惡的美麗,因為它有向好發展的趨勢。這就是人類的卑微,人們總是看好眼前的事物,卻將曾經的忘卻,與美麗的邪惡相比,邪惡的美麗對社會和人類的發展的害處更大,但人們卻能輕易的'將它的過去忘卻,就是因為它已經成為過去,這種好了傷疤忘了痛的做法是不是值得我們反思。最可悲的是,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但卻是一笑而過,沒有了反思,沒有了行動,一笑而過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可悲。是將人類推向深淵的黑手。

沒有人可以保證一次或小或大的感動會讓擁有邪惡內心的人徹底變得美麗,更沒有人有理由相信以前善良的人做錯一件事就變的是惡不為。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人的好壞,一件事的對錯,是綜合以往,現在以及將來對其綜合評估,眼前和將來不能決定一個人,一件事。

聊齋志異讀後感2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妖術》是一篇好文章。它不但寫了不信邪,而且寫了拿妖祛邪。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故事中的於公就是一個敢於不信邪,而且有本領捉妖祛邪的有“道”者。

於公武功高,力氣大,為人俠義。有一年他到京城參加考試,他的僕人病了,聽説有一個算卦的`能知人生死,就想問一問僕人的吉凶。算卦的人是一個坑人害人的江湖騙子。於公還未開口,算卦人就急於説出於公來意,以顯其“神靈”,然後故作驚慌地對於公説:“病者(於公的僕人)無害,君可危。”又説:“君三日當死。”繼而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説只要給他十兩銀子,即可施術,消禍免災。於公是一個不信邪的人,豈能為無根無據突如其來之言所惑,於是沒有理睬這個卜卦人。第三日夜,於公忽聽到窗口簌簌有聲,忙看,見一小人持戈從窗縫人,及地高如人。於公急揮劍斫之,原來是一個紙人。不久,又一物穿窗而人,猙獰如鬼,又急擊之,原來是一個泥偶。第三個來的是一巨鬼,身高齊屋檐,面黑如煤,眼閃鬼光,力大無比,本領十分了得,非前二鬼所能比。對於公先箭射而後刀砍,箭快如電,刀飛如風。於公面對如此厲害的龐然大物,毫不畏懼,奮力拼殺,機智地閃轉騰挪,避實擊虛,終於把這個來勢洶洶的巨物(木偶幻化)擊倒。三鬼盡滅,於公“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於死,以神其術也”。最後,用智謀活捉了這個狡猾狠毒的卜卦妖人。

自然,小説的結局是正義戰勝了邪惡,智勇戰勝了妖術。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於公只是不信邪,而沒有祛邪的本領,恐怕不但不能戰勝邪惡,反而會被妖術害死。所以,故事本身還告訴人們,膽識固然重要,但實力也不能缺少,實力有時比膽識更重要。

智者談鬼神,我們是歡迎的;庸輩拜鬼神,那就讓他們蹲在家裏自欺吧;“陰陽人”信鬼神,那就讓他們遊離於明暗之間吧。只有對坑人害人、玩弄“妖術”的“妖魔”,我們是不能姑息遷就的,而必須堅決鬥爭。如今,衞星上天,飛船登月,人類的智力開發已達到了何等的程度。鬼也好,神也好,都該壽終正寢了。

聊齋志異讀後感3

《聊齋志異》突出地提出了幾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首先,它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政治。在蒲松齡筆下,官吏都是一些狼心狗肺的東西,他們無孔不入地刮地皮,為了金錢散盡天良。席方平的父親被富豪楊某害死,因為羊某賄賂了冥府的上上下下,席方平的父親反而被拘押。為他申冤的席方平遭到下油鍋、鋸解的酷刑。陰司裏面從上到下,都是一些“人面獸心”的官吏,使他們貪得無厭,徇私枉法,胡作非為,這陰司,不過是現實世界的虛幻手法而已。蒲松齡尖鋭地指出,那官吏本身,便是為非作歹的強盜:“官吏半強寇,不操矛弧者耶?”(《成仙》)“天下官府而吏狼者,比比也。”(《夢狼》)

其次,蒲松齡辛辣地諷刺了科舉制度,對科舉制下的民風士習、畸形社會加以真實細緻的刻畫。蒲松齡十九歲時中秀才,但一生鬱郁不得其志,長期靠設館授徒為生,所以他對於科舉制度有切膚之痛,看穿了這是一種坑害知識分子、埋沒人才的制度。

《聊齋志異》寫了許多人鬼狐妖的愛情故事。其中有的謳歌生死想從的愛情,有的描述閨房嬉戲、夫婦恩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禮教,流露出婦女解放的思想,但也常雜糅封建倫理綱常的説教。耐人尋味的是,蒲松齡筆下的女主角,常常是些異類,是狐、鬼、仙魅。她們純潔、善良、痴情,為了愛情,她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她們的愛情不受金錢地位的'影響,也從不屈服惡勢力。蒲松齡在她們身上寄託了美好理想。

《聊齋志異》還是一部世情小説,他對於那些偽君子,勢利眼、市儈、夜郎自大、口是心非者做了深刻有力的諷刺鞭打。特別是《嶗山道士》、《戲縊》、《堪輿》《雨錢》、《罵鴨》等篇,描寫了封建“盛世”道德的淪喪,譏諷那些見錢眼開、阿諛奉承、好逸惡勞之徒。在這類作品中,《佟客》尤為幽默、深沉。慷慨自負的董生遇到劍仙佟客時,以忠臣孝子自詡,實際上卻是一個銀樣蠟槍頭。佟客為了剝下董生華麗的外衣,把茅草點化成強盜。“強盜”深夜入宅,抓住了董生的父親。而這個自封的“孝子”卻連老父親也不去救。平時“談吐豪邁”,一遇危險便退避三舍,這是對一切裝腔作勢者的嘲諷。

聊齋志異讀後感4

蒲先生生活在康熙年間的山東淄川蒲家莊;那時侯,“西學東漸”剛剛開始,或是還未開始。相信,達爾文的遺傳進化話思想不會“漸”到蒲先生的耳朵裏。但是,“龍生龍,鳳生鳳”這種樸素的遺傳觀念,蒲先生應該是知道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多處用“遺傳學”的規律來借寫子女而實寫其父母,寫得卻也精緻可人,令人不免會意一笑。今擷其幾篇,妄加評説,以博眾一樂。

《嬰寧》的主人公最大的特點恐怕就是她的愛笑了:“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嬰兒。”蒲先生在這一點的`刻畫上可沒少花氣力。本來吧,寫到嬰寧夫婦安居樂業也就足矣,最後又神來一筆:“女逾年生一子,見人輒笑,亦大有母風雲。”——兒子將母親的特點繼承下來,言子猶在言母,實在妙甚!

《嬌娜》一篇中,孔雪笠之狐妻鬆娘“舉一男,名小宦”,嬌娜“掇提而弄,曰:‘姊姊亂吾種矣’”。讀至此,大笑——虧作者想得出來!到篇尾,“小宦長成,貌韶秀,有狐意;出遊都市,共知為狐兒也。”乍一看,似無多大深意;細一想,儼然是聊齋先生在“都市”中親眼見過一般!弄得讀者半信半疑,又一大妙!

此二篇中皆為母子相似,而《鴉頭》篇中的鴉頭與其子王孜卻迥然不同:鴉頭“儀度嫻婉,實神仙也”,她受盡了其母的凌楚;而王孜卻“孔武有力,喜田獵,不務生產,樂鬥好殺”。雖為母子,為何如此之異?想來定是發生了基因變異吧!而且這“變異”程度還非常之大:王孜殺老狐之後,鴉頭“命持葬郊野”。而王孜卻“剝其皮而藏之”——豈非暴戾之甚?雖則如此,王孜為母報仇,大快人心,使人長舒一口悶氣,亦是快哉!

了得,了得!作者對《聊齋志異》是如此的精讀,如此的精記,達到了縱論自如,順手拈來的程度,這從文中的隨處精確引述就可見一斑。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還讀出了一種“遺傳學”——“言子猶在言母”,母子大類,此是正“遺傳”;而母子迥異,則又是基因變異。見地新穎,感悟獨特。全文語言精彩而老練,文采斐然。

聊齋志異讀後感5

為了情,可以不避生死,不論陰陽;為了情,可以起死回生,感天動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不懼怕一切的,而人與神、人與鬼之間也擁有超越一切的力量,這是我從蒲松齡的文字中學會的——情。

《聊齋志異》中的人神鬼狐的形象極為突出。《水莽草》中“鬼不得輪迴,必再有毒死者,始代之”而被害的祝生卻因痛恨此種輪迴,不再禍害別人而盡心盡力去救別人,積成功德成仙;《香玉》裏身為花神的牡丹花香玉被人移走,深愛着她的黃生日日哭吊,感動了花神,最後還魂復生,結為夫妻……原來,“愛總有奇蹟”在古人心中早已種下了不解之結,在那個“滅人慾”的傳統理念橫行的時代,蒲松齡是個異類,堅守着自己的理念,尊重的`是自然本性和自然感情,才歷盡一生的心血成就了這本不朽之書。

情,説來説去總繞不過的一個字,承載了古今多少人、多少事、多少夢、多少苦痛、多少甜蜜才有可能領悟的感受。“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本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古人的浪漫以及不顧一切的勇氣與執著,那是現代人身上所稀缺的情感。而今的我們依舊沒有書中所説起死回生、舉翅藍天的能力,更不可能以花為妻、與鬼相談、以狐為友,但是我所執著地看到的是“情”,無論是捨身成仁的友情、感動天地的愛情、苦苦為兒的親情,都是值得現在的我們再一次體會的,也應是我們所珍惜的,因為我們的生活不可能“三年之後”“十月愈後”那樣簡單,我們是要好好生活的,好好尋找屬於自己的故事。

“以人事之倫次、百物之性情説之。”《聊齋》用它魔幻的筆法構成了一個個小而精的故事,構思奇幻委曲,記事詼譎蔓妙,行文典雅純熟,風調寒峭高古。《聊齋》的魅力就是如此,像一塊巨大的磁石硬生生地吸引着我的眼球,欲罷不能。再談到“情”,在這不同於其它書籍的背景下,又顯得生動而不誇張,靈活而不做作。

狐雖是怪,鬼雖非人,神雖有不可控,但是,情,看上去那麼深奧卻容易體會,只在一念之間方能成為刻骨銘心的記憶。聊齋中也有些我不能懂的“愚昧”,孤身一人而被迷惑的蠢,不念家人的孤注一擲,毫無主見的聽從順從,或許那是古人落後思想的阻礙罷了。

為了情,可以不顧自己。

為了情,可以拼盡全力。

為了情,終是為了情。

聊齋志異讀後感6

《聊齋志異》是一本記錄狐狸、怪物、鬼魂等奇聞異事的書。全書共491個故事,我的這本只剩250個。聊齋裏的故事都很扣人心絃,也有很多故事很精彩,看完了之後我都興奮地睡不着覺。其中好詞好句很多,讓人受益不淺。作者寫的文章全部都很細膩、貼近情感。

《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文章寫得很好,名叫《山市》。《山市》寫的是: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脊高高翹起,這才省悟到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牆,連綿六七裏,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忽然颳起大風,煙塵瀰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上與天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户都敞開着,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指着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幹各的`事情,有靠着欄杆的,有站着的,姿態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説,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在這篇文章裏,作者把自己比作孫禹年公子相當於這件事是他自己看到的了。因此説他寫文章細膩。山市其實就是海市蜃樓,因為以前的人科學不夠發達,還不懂這個道理,以為是鬼神造出的,所以又稱鬼市。

在這個方面,我要加油!有機會,我要把491個故事全部讀完!

聊齋志異讀後感7

譚晉玄是縣裏的秀才,深信導氣引體之類的養生術,不管天氣冷熱都不間斷練功,過了幾個月,似乎有了一些成就。

一天正盤腿打坐,聽見耳朵裏有像蒼蠅營營的聲音説:“可以出來了。”睜開眼睛就聽不見了;閉上眼睛,穩定呼吸又能像剛才那樣聽見了。他以為這是所練功法內丹將成的朕兆,心裏暗暗高興。以後每當打坐就能聽到那種聲音,於是決定再聽到時就試着迴應它,看看有什麼情況產生。一天,耳中又有那種營營的聲音,於是譚晉玄就小聲地回答説:“可以出來了。”一會兒,覺得耳朵裏窸窸窣窣地好像有個東西出來。他略微瞟了一眼,發現是一個三寸多的小人,相貌猙獰醜惡,好像夜叉,跑到地上不停地旋轉。譚晉玄私下驚異不止,決定姑且集中精神看看它要怎麼變化。忽然有個鄰居來借東西,敲着門呼喊。那個貌似夜叉的小人聽到了鄰居的'呼喚聲,神情顯得十分驚慌,圍繞着屋子奔跑,好像老鼠無法回到洞穴一樣。

這個時候譚晉玄覺得精神和魂魄都失去了,再也不知道小人跑到那裏去了。於是得了顛狂的疾病,不停地號叫,看病吃藥,經過半年多才慢慢地痊癒。

文中的丹指“內丹”,道教認為,用自己內在的精氣修練成的丹藥叫內丹,所謂的內丹練成後,人就成了金剛不壞之身,一舉成“神”。世上是沒有“神”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春秋時代的孔夫子就不相信有神。然而讀《聊齋志異》,對怪力亂神卻要以為是真的,或者把它算作是神話,邏輯上才講得通。如讀本篇,練氣功居然從耳朵中跑出一個相貌猙獰有如夜叉一樣的小人兒,真是怪異極了。然而又不奇怪,現實生活中不是有人在公眾場合中道貌岸然是一種形象,私下為非作歹猙獰兇惡又是一種形象嗎?再從人的本性來説,幾乎人人都有善良、醜惡的一面,“夜叉”看作是人們靈魂中醜惡一面的象徵,那麼從耳朵裏跑出一個夜叉,與“從皮袍裏榨出小來”似乎也有相近的地方。

聊齋志異讀後感8

古之書,今之著作,在時間中慢慢流淌,在傳承中越發光芒,我讀了許多的書,有介紹革命者的紅顏,也有趣味橫生的格列佛遊記,但是,我今天讀的這本書,是一本關於古代野史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這本書看似荒誕不經的筆法,卻道出了古代的人情世故,人間冷暖。它所記載的是並不真實,卻是真實社會的一個縮影,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許多的感觸,當我讀到這一則故事:古代有一個窮書生,他非常的喜好讀書,但是卻因為正直的文風,每年都沒有考中進制,而且他還有個壞習慣,就是在沒有考上的時候總是要借酒消愁,所以他也培養了喜好飲酒的壞習慣。他每天都將書準備到一個紙蔞裏,等第二天放在陽台上,將陽光打在書上,把書的異味都去掉。

這一天晚上,他突然聽到房間中有什麼異響。剛開始還以為是屋子裏的老鼠在亂竄呢,但是後來他發現這響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而且好像不是從屋內發出來的,是從房頂上傳過來的,他走出屋門,仔細的一看,原來一隻狐狸在津津有味的閲讀書呢,他不僅讀的聲音很高,而且很動情。書生一見大喜,連忙把他引進了家中,酒肉款待,從此之後這位叔和狐狸便成為了摯友,從此,相依,相伴,相依相隨。當書生死去的那天,狐狸還在他的墳前動情的哭泣呢。這則故事雖然短小精悍,也有些荒誕,但是卻道出了世間最美好的,人與動物那真摯的`情感。

聊齋志異有些故事,它講述的是一個個不真實的故事,但是思想品德精神內涵卻是令後人,難以深入挖掘的,他在這一個個荒誕無聊的背後,藴含了多少心酸的往事,他在這一幕幕辛酸往事的時候,又藴含了多少歷史的滄桑?在這荒誕不經的文字中,我們看到的並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段段歷史,一段段情感,一段段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大美文字!

《聊齋志異》真乃一本奇書!

聊齋志異讀後感9

小説中多數故事都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説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説:“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説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

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悦,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説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複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佔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醜,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説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書中的作品情節離奇曲折,但又簡潔,幻化形象刻劃得獨具特色。雖為文言,但凝練之外又極形象傳神,富有表現力,而且語言利落直觀明瞭。三百年來,《聊齋》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歷久不衰,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説的珍品,這部短篇小説集在他創作之初便有人傳抄,成書之後流傳更加廣泛。十九世紀中葉傳播到國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聊齋志異》在敍述、描寫人和各種靈異之物的交往時,往往按照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節。同類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指的是同類事物能夠彼此趨近,產生感應,實現生命層面的溝通。《聊齋志異》的許多就是以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為契機而發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評價説:“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聊齋志異讀後感10

他被稱為“至情戰將”。但當他徘徊於兩個女人之間時她是否還配得上這個封號,甚至其中一個是她的妻子。他愛他的妻子嗎?也許他曾經愛過,在沒有小唯這樣的一個女子出現之前我相信。但當他把小唯帶回家時,在她對他妻子的信任不再是,他對他妻子的愛應該也不在了。剩下的只是他自己內心道德的約束。他在妻子面前一再強調我愛的只有你一個時,他的心是怎樣的心虛。這句話是多麼的無力。

他對妻子的愛在他相信他的妻子是妖時已經蕩然無存了。正如她在最後講的那句話:“佩容死了我和她一起死要是佩容回來你告訴她,我不是個好丈夫,我沒有好好保護她 。”對妻子只剩下道德上的愛了。他的心早已出軌。而最後他對九霄美狐説的話正好印證了這一點。“我愛你,可我已經有佩容了”她還是背棄了他對妻子的`愛。

正如所有的暗戀者一樣,龐勇愛的很辛苦。但他也愛的至情至性。在佩容選擇了王生之後他拋棄了一切,選擇流浪。但當佩容需要他時他就會毫不猶豫的跳出來,不求回報。他一直相信這佩容,沒有一絲的懷疑。比起王生,他才是那個最愛佩容的人。但愛情總是無法完美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但命運還是公平的,她碰上了另一個女子,她個佩容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典型。那是一個可以陪她浪跡天涯的女子。我想她是愛着龐勇的。她的義務就是除妖降魔。“我終於知道我為什麼無法成為真正的降魔者,是因為我心中充滿了恨。”我一直不是很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她的了悟吧。這看到這麼多的死亡,看到在死亡中的愛情。還是她以前在除魔時對妖只有恨沒有愛。或還是她最終發現了他對龐勇的愛。

我不得而知,但我喜歡這位敢愛敢恨的女性。他是一個卑微的蜥蜴精,他對狐妖的愛也很卑微。他為她寧願讓自己墜入深淵,到最後失去了生命。小易的痴並沒用得到回報,到最後依然只有慘烈的死。愛着你像心跳難觸摸畫着你 畫不出你的骨骼。這樣的結局是喜劇嗎?也許吧?

聊齋志異讀後感11

這個學期學習的一篇文章《嶗山道士》,引起了我對《聊齋志異》的好奇心。今年暑假抽時間“拜訪”了一下《聊齋志異》。引發了許多感想。

《聊齋志異》並不是我想象中粗淺的故事,而是充滿了玄幻與美妙。書中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故事,講述的大多與鬼神有關,與狐仙相聯,動人心魄的故事不僅引人入勝,還藴含了一個個引人深思的道理。它是一本很耐人尋味的書。剛開始看的第一篇,雖然精短,但也要人反覆朗讀,最後才能獲得其中深刻的道理。

第一篇文章名為《考城隍》。講的是一個人因病躺在牀上休息,忽然來了一個公差請他去考試。他們來到一個官署,這裏的一切東西他都很陌生。不一會兒,試題傳下來了。他寫完後,交了上去,然後,大堂上的人召他去。他去後,交了上去。不一會兒,大堂上的人召他去。他去後,一個人對他説:“河南缺個城隍,你很適合這個位子。”他聽後,忙説:“我上有七十老母,無人照顧,請讓我回去為老母親送終,然後再來錄用!”眾人聽了十分感動,一查母親還有九年陽壽,便讓他九年後再來。果然,九年後他母親去世了,他便當上了城隍。

我讀後覺得十分納悶。這是什麼意思呀?沒有一點頭緒!只好又讀了一篇。

幾遍下來,終於完全明白了它的全部意義。原來,那個公差是一個鬼,他去的時候其實也死了,但他因為文筆好,在陰間考中了城隍,也就是在陰間當一個官,但他卻因為他母親已年邁,而放着這麼好的機會不抓緊,要去陪他母親,陰間的人們讀被感動了,便放他回去,這樣,他就:“死而復生”了。並陪着他的母親年度晚年。

我讀完明白後,由衷發出感慨!這麼感人呀。原來鬼也是有感情的,他們也會被感動。同時,也説明了那個人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他的孝心,使鬼神也會因他的孝心所感動。最終,也深刻印證了“好人有好報”,有孝心的`人一定也會有好報的。

《聊齋志異》讀完後,我感到十分有趣,它充分滿足了我無窮無盡的想象力,放飛了我的想象,激活了我大腦思考能力。聊齋隨筆包括了人物的貪婪、痴呆等,借妖魔鬼怪之事,演人世百態之情,窮世人相貌,盡古今風情,開文人胸襟,是一本不可不看的好書。

聊齋志異讀後感12

《聊齋志異》的作者是蒲松齡。《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説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後”之美譽。《聊齋志異》講的是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裏行間無不飽含着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聊齋志異》中寫了許多動人的愛情故事。如《小翠》中,王御史有一個兒子叫元豐,可是兒子很傻,到十六歲時還分不清男女,一直沒有娶到妻子。王御史整日因為兒子的事憂心忡忡。後來,有一位婦女領着一位少女來到王家,説願意讓少女嫁給元豐為妻。她叫虞小翠,16歲了,整天歡聲笑語,哄着元豐玩。其實她不是凡人,只因為她的母親受過元豐父親的庇護,讓她來報恩。她治好了元豐的病,悄悄地離開了。文中的`小翠是一個美麗的善良的小狐仙。她雖非人類,但是懂得知恩圖報。

蒲松齡還寫了許多反映政治方面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體現了追求公理,講公道的願望。《促織》寫成名受官府逼迫,為繳納供皇帝玩樂的蟋蟀,竟將為此而死的兒子靈魂所變的勇猛的蟋蟀獻給宮廷,形象地寫出百姓一命,不抵皇帝一區區玩物的殘酷現實。

蒲松齡長期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對官府胥吏壓榨殘害百姓的不公現象多有目睹,並深惡痛絕。他一生貧困潦倒,又做了三十年的鄉村教師,這樣的經歷恰好對他創作《聊齋志異》這樣的文學著作極為有利。我從這本書上感受到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麼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為榜樣,做一個有追求,有理想,有素質,有道德的人。在這裏,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於正視現實的精神!

最後,還是以作者的一首詩為結尾吧:姑妄言之故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給唱詩!

聊齋志異讀後感13

從小愛就聽大人們講一些離奇怪異的故事,便很快喜歡上了《聊齋志異》這本書,較早地熟知了蒲松齡。他被大文豪郭沫若評價為:寫鬼寫狐,高人一等。無愧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大人物。

《聊齋志異》這本書裏寫着,神奇古怪的《妖術》;可怕但又讓人讀着着迷的《畫皮》;由狐成妖,前來報恩的《小翠》;奇特又讓人覺得羨慕的《嶗山道士》。讀了這本書讓人回味無窮,哪怕是一小篇文章就讓人想一口氣把這本書暢讀完。

聊齋二十二個故事裏的狐仙、女鬼,貌美如花,大多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在這些人物裏我最喜歡的是嬰寧。小説主要通過"笑"這一特徵為描繪嬰寧,通過描繪嬰寧各種場合各種各樣的'笑,感覺到一個如若天仙般的活潑、可愛的女子躍然紙上,當王子服初見嬰寧,嬰寧“笑容可掬”,又“遺花地上,笑語自去”。二見嬰寧,嬰寧“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見嬰寧,更是“聞户外隱有笑聲”,“户外嗤嗤笑不已”,然後便是與王子服同歸王家之後,但聞室中吃吃,皆嬰寧笑聲”,“母入室,女猶濃笑不顧”,“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聲大笑”,“至日,使華裝行新婦禮,女笑極不能俯仰”。

這樣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事,仍能笑對人生的女子讓人如何不愛,嬰寧不光用美麗的笑贏得了王子服的愛,也用笑贏得了周圍人的笑。書中寫道:然笑處嫣然,狂而不損其媚,人皆樂之。鄰女少婦,爭承迎之。每值母憂怒,女至一笑即解。奴婢小過,恐遭鞭楚,輒求詣母共話,罪婢投見恆得免。

嬰寧的笑宛若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唯書有色豔於西子,唯文有華,秀於百卉!”我已讀過許多名著,總不能滿足我對書的憧憬。每當讀到那些精彩的語句時,彷彿置身於故事中。

假如我一個人去旅行,我一定會帶上這樣一本書——《聊齋志異》讀幾百遍,每次都有不一樣的的感覺,我喜歡讀《聊齋志異》,就像人生一樣,縱使滄海看雲,也總要留得馨香一瓣吧!

聊齋志異讀後感14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最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説集。傳説,蒲松齡曾在一棵大柳樹下設下茶桌,過路的人只要給他講一個奇異的故事,他就可以免費提過茶水。可是魯迅説,這很值得懷疑。我想也是,蒲松齡自從跟兄弟們分家後,他只得到農場的老屋三間,甚至連門都沒有;其他的,他只分到二十畝薄田,二百四十斤糧食。並且蒲松齡一生在外漂泊,哪有金錢和時間讓他這麼悠閒地蒐集民間奇異故事。不過,他蒐集奇異故事並加工成《聊齋志異》裏的文人式的故事卻是實有其事。據説,他曾在一個姓畢的同鄉那裏作私塾老師,白天教書,晚上就把聽到的故事整理。

蒲松齡是個天才,他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取中秀才。然而他在之後科舉場中極不得志,滿腹實學,鄉試屢不中舉,只有在46歲時被補為廩膳生,到了71歲時,才被補為貢生而已。可以説,他一生不得志。後人便因此又根據他的《聊齋志異》中盡是狐妖純潔的故事,想當然地認為他在書中抒發了自己對世事的不滿。筆者認為,事情不是這樣的。

蒲松齡一生熱愛小説。王士禎曾表示願意出五百兩黃金購買《聊齋志異》的手稿,但蒲松齡拒絕了,並告誡子孫誰也不準賣自己的手稿。並且,《聊齋志異》也並未在作者生前付梓,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朋友之間傳閲。朋友們也曾勸他為了科舉暫且放棄小説的寫作,可是他由拒絕了。這樣説來,他是個真正的小説藝術家。藝術家更關注的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這部《聊齋志異》更是一部反映作者純美的精神世界的著作。“刺世”的主題並非是他的原意,只是他的小説題材在某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這種心理罷了,並不能因為這一主題而抬高他的價值。更主要的應該是他的小説的藝術。我想這也應該是蒲松齡最終想要得到的吧。

聊齋志異讀後感15

清末有一"柳泉居士",其書《聊齋志異》在後世廣為流傳,此人謂之"蒲松齡"。鬆齡兄甚怪,怪在愛鬼狐,鬼狐在他筆下真性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聊齋志異》是一部奇絕之書,是中國古典短片小説之巔峯,史上志怪傳奇之絕唱。我自認此書三絕:背景絕,鬼狐絕,結局絕,三絕充滿在《聊齋》的靈魂中,使《聊齋》熠熠生輝。

背景絕,絕在背景深入現實。本書不同於其他小説,主要以幻想的形式展開對事實的論述。本書選材牢牢紮根現實生活。"聊齋先生"深入民間,瞭解人民疾苦,甚至請人喝茶講述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奇聞怪事,在蒲老的智慧熔爐中鑄成一顆文學界璀璨而難以多得的寶石。真實反映了那個時期的人民疾苦和社會現狀,引我入勝,無法自拔。

鬼狐絕絕在鬼狐真切性情。封建時的科舉制度害人之深,就連蒲老也不例外。聊齋先生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因此把科舉制度的'不合理寄託於鬼狐之上。幼稚點説,鬼分好鬼惡鬼,狐分好狐惡狐。鬼狐之情於我,終究是情,有情有恩,必會報答,但鬼狐之情於愚昧書生,也只是一種頑劣的追求,可有可無。在鬼狐成"人"的路上,是一種奢侈。於是,或是誘惑,或是驚嚇,或是勾魂,或是索命。然後,鬼狐們如願以償換上了人的衣裳,嘗着人間的疾苦,經歷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無怨無悔。鬼狐之真性情,引我深思。

結局絕,絕在結局出其不意。鬼化成女郎,引誘書生,無非就是想變成人,體驗一次人生。於是盡力幫助書生,以為能讓書生永遠記住自己,其實卻不然。幫助書生達到目的,迂腐書生貪圖富貴榮華,與千金小姐相好,把曾經的"鬼女郎"拋在九霄雲外。忘恩負義啊,也是一種可悲的性格。結局無非另一種開始,縱然啼笑皆非,也敵不過那些怙惡不悛的人。或許,人比鬼惡吧。

小話《聊齋》,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報恩復仇,不去歎息人世間的世態炎涼,不去討論人怪之間的孰對孰錯。偶得謬感,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