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鴻門宴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6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鴻門宴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鴻門宴讀書心得

鴻門宴讀書心得1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裏,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説,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

讀《鴻門宴》有感8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虛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沒有千軍萬馬沒有吶喊嘶殺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殘塔……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號令三千鐵甲的征戰但此刻你已無力再拔心頭的那縷悲傷。

那些因你在鴻門宴中釋了劉邦而唾你為“婦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聲巨吼扛起天下蒼生悽楚目光的膽量;你披甲上陣任鐵蹄踏遍關山萬里的勇猛;長城內外你揮臂奮斫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景時的豪氣萬丈。

你是英雄!

你不懂得詭計陰謀未必只是小人伎倆敗為賊寇勝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會知道猥瑣小亭長也會唱出“大風起兮雲飛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是的霸王你是個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戰場上沒有道義只有伎倆!在萬騎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飛過滄海的蝴蝶頃刻間跌落在大海腐爛或永恆。

在四面楚歌中那個在主帳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顫抖。只一瞬一道銀光劃過。血如紗一般杜撰在絕望的空氣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來報你的滿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麼?霸王!

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萬丈。

寶馬悽悽長鳴瀉你一世悲涼。

你的一生中只有這兩個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喚你回寂寞的岸邊。你拔出長劍最後一絲亮抖抖過楚歌飄揚的夜空。

鴻門宴讀書心得2

今天晚上看了《鴻門宴》,英文名竟然是white vengeance。看來以後看片還是需要多多注意英文譯名,否則像上次那樣在飛機上對着屏幕發呆半天,實在是不知道IPMan(《葉問》)是啥片。

老實説,看《鴻門宴》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張涵予,因為某人真的很像他,哈哈。而寫這篇影評呢,絕對不是因為他,他還沒那麼大的魅力讓我如此煞費苦心的寫文章呢。唉,説白了,就是基於我前幾天制定的20xx年度計劃的其中一項:每個月看一部電影,並寫觀後感,且不少於1000字。以我廢話的能力,我堅信這個數字是不足為懼滴。好吧,廢話不多説,進入正題。

首先,我不得不説的是,這還真的是爛片。《鴻門宴》這個是眾所周知的著名歷史事件,即便編劇要改成小説,改成《鴻門宴傳奇》,但是也不能這麼違背事實呀。看完後我的感覺就是,這部電影拍攝的是按照導遊或者是編劇理解的、想象的、認為的項羽設宴想要殺死劉邦的故事。撇開這個真實的歷史背景,影片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但是錯就錯在用了這麼個歷史事件。歷史是你無法改變的,你只能盡力去展現其完整的一面,而不是這麼斷章取義,搞得這麼支離破碎。你可以拍一部發生在這麼宏偉背景下的一件小事,沒人會追究真假,可是偏偏把那些個不靠譜的事情安排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上,難怪豆瓣上那些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會如此看不過,義憤填膺,寫個幾千字的文章來罵這一部電影了。

到處都是不符事實的片段:

1、劉邦取咸陽,張良也是勞苦功高,可是電影裏面卻是劉邦取下咸陽之後,蕭何請來張良商量餘下事宜。張良出現的時間點嚴重不對呀,你這樣會誤導很多小朋友的啦。

2、啥時候劉邦也和虞姬有這麼一段啦虞姬壓根兒就沒出現的必要嘛。項羽第一次與虞姬見面,沒説兩句就來一句:你喜歡我了嗎害我噗噗得笑出聲音來,這也太狗血了吧,什麼爛橋段呀。有必要這樣嗎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接讓虞姬以項羽夫人身份出場呢。更扯的是,虞姬與項羽初次見面的那個場景,那個秦國將軍有坑吧。幹嘛非要人家脱-衣服,看看是秦國人還是楚國人呀,脱了衣服能看到個屁呀,難不成你還擔心虞姬身上刺青了,背上寫着:我愛楚國這個橋段真的是爛到爆了!3、范增是不是瞎子,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不太清楚,後來一查,人家明明就好好的呀,雖然年紀大了,但也不至於就非得眼瞎吧,就是為了後面下盲棋做準備可是人家張良在集市上與小市民下棋,不也是不看棋盤,自顧自地喝茶呢。不一定非要盲了才可以下盲棋呀。而且一來就是五盤。太坑爹了,沒看見張良直冒汗呀。真是難為人家了。着實不喜歡伴隨圍棋比賽出現的那些血腥鏡頭。

除去嚴重違背歷史事實這個致命點來説,這部電影也有不錯的地方。比如演員!雖然一個好端端的鴻門宴,硬是被搞成了一個天原杯,我表示不解。為什麼我不表示憤怒呢是因為我覺得張涵予和黃秋生演技太好了,整個片段,我都目不轉睛地盯着張涵予看,想到了以前他主演的那些片《集結號》、《風聲》。雖然吉凶難料,但是他堅毅的眼神總是令人覺得心安,無論如何,主人公總是能逢凶化吉。看完電影后,搜了一下張良這個人,這才知道他在鴻門宴這一歷史轉折點的重要性,他設計讓劉邦以最最最謙卑的姿態出現在項羽面前;“項莊舞劍志在沛公”,張良趕緊找來樊噲幫忙;藉口上茅廁,讓劉邦和蕭何趕緊回去,隻身一人忽悠項羽,令其卸下戒心。張良這腦袋真好使!張涵予飾演的張良真是太有男人味了,最喜歡智慧型的男人了!哈哈。

再來説點電影的其他部分:配樂很一般,感覺都不是很應景的説。該跌宕起伏的時候沒有跌宕起伏,都沒有那種蕩氣迴腸的感覺。

總體來説,這部電影呢,只能是衝着演員的表演去看,還是很不錯的。

鴻門宴讀書心得3

剛剛學完了《鴻門宴》一課,感受頗深,在此淺談幾句。

“鴻門宴”是個眾所周知的故事,也被作為日常用語,廣為流傳。在這個故事中,不只是描述了發生在劉邦、項羽間的一個故事,更是楚漢之爭的分水嶺,表現出劉邦、項羽的種種特點。“鴻門宴”上項羽的失敗令無數人惋惜,卻在其中有更多的歷史必然。

(一)項羽與劉邦的性格特點

項羽的軍事實力比劉邦強得多,卻沒有在時期幹掉劉邦,後患無窮,這與他們的性格特點密切相關。

項羽不愧為中國曆的軍事奇才,他帶領士兵們進入“反秦”的浪潮,“破釜沉舟”,九戰九捷,成就了奇蹟。但也正因為這些,才使得他驕傲自大、草率魯莽。當和劉邦會面時沒有清醒的頭腦,被花言巧語所矇蔽,竟然供出了自己在劉邦內部的_細曹無傷;更是在宴會上沒有聽從范增的勸諫果斷的下達殺掉劉邦的命令,使其逃脱,成為後患。

而劉邦恰好與項羽相反,他不但能虛心納諫、隨機應變,更重要的是善於用人。他好像有一種魔力一樣,能讓朋友與之同生共死,為人忠誠。他對項伯就是一個再好但是的例子,能將項羽的叔父收買,他的“魔力”真是不小,這也使項莊刺殺劉邦的計劃不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相伯在“鴻門宴”中的作用與分析

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就應站在項羽一邊,而今卻與劉邦“約為婚姻”,其中自有劉邦拉攏相伯之意,但相伯怎樣就不假思索的同意了呢?這不得不讓人懷疑。

但與歷史聯繫起來,這個事情就不難解釋了。相伯是項家僅存的元老之一,是與項羽競爭最有利的對手。而項羽勝利後,權力的分配出現了問題,使項伯感到不公,而劉邦未嘗不是一個強大的外援,那麼投靠劉邦也就不見怪了。

總之,“鴻門宴”的失敗不是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是連環性的,值得我們細細研究。但項羽這個杯具對我們是個告誡。

真是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鴻門宴讀書心得4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説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後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於言表。而對劉邦則讚美有加,説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醜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説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説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着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説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脱,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今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偽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矇昧時期!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説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遠!

鴻門宴讀書心得5

《鴻門宴》這部小説是根據電影編寫的。講的自然是劉邦、項羽二人之間的恩恩怨怨。眾所周知,兩雄在鴻門的這一場宴會,是劉邦反敗為勝的轉折點。正是正因有了這個轉折點,劉邦才得以在之後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歷史向來都是成王敗寇,劉邦“勝了”,他成了一代明君,治國有道。我之因此要在“勝了”上方加引號,是正因劉邦只是表面上獲得了楚漢相爭的勝利,正如書中所説的那樣,一入鴻門宴,所有人都註定是失敗者。

劉邦為何也是失敗者?正因他變了。不管歷史上如何,小説中的劉邦以前是個重情重義的大哥大。他與蕭何、樊噲等人南北征戰,出生入死。他們經歷過困難,經歷過危險,共同有過勝利的喜悦,也有過失敗的狼狽。劉邦從來都沒有擺出過架子,他信任所有的手下,絕不猜疑,他從不因失敗去指責下屬,把大家都當成了自己的兄弟。他和大家一齊吃飯,一齊睡覺,從不在意所謂的君臣之禮;他與張良在月光下暢談,探討兵法,不眠不休。他絕不拋下兄弟們一人逃生,堅信要活一齊活,要死一齊死……但是之後呢?他變得多疑,殺害了以前與自己患難與共的兄弟們,變得面目猙獰,雙手沾滿了鮮血。他的改變,説到底還是為了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還是為了鞏固穩定自己家的江山。在皇權面前,無親情可言,更不用説是這連親情都比不上的兄弟情義。在劉邦的眼裏,江山,只能是劉家的江山,而不能是大家的江山。光彩奪目的龍椅讓他變得自私,挖掘出了他醜惡的那一面。為了讓後代坐穩這把龍椅,為了讓自己不用為江山擔憂,他揮起了屠刀,砍向那一個個熟悉的身影,此時的龍椅,不僅僅是金色的,還是紅色的,那上方沾滿了血腥,沾滿了慾望,沾滿了無數賢臣良將的不甘與不解。劉邦已經失去了堅信他人的潛質,經歷了鴻門宴上的猜度

與算計,他早已無人可信,鴻門宴上的一幕幕場景,一點一點吞噬了他所有的信任,吞噬了他所有的善良。沒錯,他勝了,可這勝利卻使他改變了,徹徹底底、完完全全的改變了。在他赴宴之前,虞姬曾問過他:“你知道這赴宴的代價嗎?”他至死才明白,赴宴換來了無上的權力,而代價就是讓他失去堅信任何人的權力,陷入永遠的夢魘之中,無法自拔。這不是他想要的結局,亦非其他人想要的結局,但為何結局會是如此?

若想爬上最高的地方,就務必踩着兄弟、親人的身體,正因這是作為一個王者所務必付出的代價。放鬆心情的句子

鴻門宴讀書心得6

今天,學完了《鴻門宴》這篇課文之後,有一些感觸。我用紙和筆把這些感觸寫下來。

《鴻門宴》的開關是曹無傷告密,項羽立即整理軍隊,為擊破劉邦,而劉邦因為項伯前來,過一日向項羽賠罪,項羽留劉邦下來,與他喝酒,這就是歷的《鴻門宴》。

我認為劉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項羽成為天子,與劉邦及項羽的性格特點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剛愎自用,自大輕亂,在直率了,而劉邦這之所以可以從“鴻門宴”中死裏逃生還得謝謝項羽有這樣的性格,而正是因為項羽的性格讓他失了天下,在烏江自刎,而劉邦是真的心繫百姓,此外,項羽又坑殺了二十萬秦兵,就算他日後可一統天下,老百姓也一定會抵抗他。

劉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於應變,而項羽太過於剛烈,所以説項羽是失敗是註定的,而且從性格方面來説,劉邦的確比項羽更適合統一天下!

項羽又不善於用人,腦子太過於簡單,而且即使項羽在“鴻門宴”那一日殺了劉邦,按他的性格,他日,他也一定會敗在他人之手,項羽的失敗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而他在烏江自刎也是因為他的性格太過於剛烈所造成的。

鴻門宴讀書心得7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北風蕭瑟,英雄末路,《垓下歌》用短短四句詩唱出了讓無數人歎惋的悲歌。那麼又是什麼樣的'人,將力能扛鼎,氣壯山河的項羽,逼到了這般的窮途末路呢?

劉邦,一個整日遊手好閒,不學無術的無賴,一個48歲才參加起義的落魄的泗水亭亭長,憑什麼能從眾多起義軍中脱穎而出,在兵力,聲望,,個人本事都不如項羽的情景下,最終戰勝項羽,奪取天下?這些疑問其實能夠從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中得到答案——鴻門宴,這個項羽最接近成功的地方。

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學》中有言道:“古之為英雄豪傑者,可是面後行黑而已。”

面厚,便是不重虛名,不為世俗所累,劉邦可謂是深諳此道。對於項羽手下一個小小的將士——項伯都能夠“兄事之”“奉卮酒為壽”“結為婚姻”,對項王更是畢恭畢敬,甚至是一心想殺他的范增也是以禮相待,完全不在乎外界對他的評價。而項羽卻是相形見絀了,劉邦只是短短几句話就讓項羽毫不猶豫地説“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生怕所以為世人所笑,而樊噲進帳後的幾句逼問,更是讓項羽無言以對只得讓他坐下。兩相比較之下項羽像一個心性正直的君子,重義,坦誠。

心黑,便是果斷,俗話説:“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項羽在鴻門宴上猶豫不決,明明能夠一揮手,皇冠加冕,天下楚姓,立萬世之功業。他卻因為怕有損自我的名聲而猶豫,最終讓機會白白流失。而劉邦則卻完全相反,做事説話堅決果斷、毫不猶豫:説前去謝罪就去謝罪,那怕明知九死一生;決定了逃跑就逃跑,一刻不停;甚至到之後劉邦的父親被項羽抓住以此威脅劉邦之時,劉邦更能説出“分我一杯羹”的話。相比之下,劉邦就像是一個市井無賴,為了勝利,手段是無所不用其極。

面厚心黑並非是單純的貶義詞,有時甚至是褒義詞。面厚,什麼樣的人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面厚”呢?我想僅有那些內心強大,不畏世俗流言的人才那做到吧!心黑,什麼樣的人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心黑”呢我想僅有那些心中有溝壑,懂得取捨的人才能做到吧!

正直,勇猛,重義氣,這是項羽的優點,然而也是他的缺點。用韓信的話就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我們要學的是真正地“正直重義”,而不應做項羽那樣的個人的小義。好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孔子的“以德報怨”便是義,但孔子的原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果“以德報怨”給惡人,惡人便越發囂張,社會正氣遭到壓制,社會就將會變的混亂;而“以直報怨”,惡人將受到相應的懲罰,社會正氣得以伸張,社會才會越來越好。相比之下“以德報怨”是個人的小義,而“以直報怨”才是國家大義。同樣,項羽的仁義也是小義,他正直,所以幫他的曹無傷死了;他勇猛,所以他屠城中那些無辜的婦孺死了;他重義氣,於是在他能夠一統天下,結束戰亂的時候,選擇分封28路諸侯,所以百姓在那綿延的戰火中也死了。

由此觀之,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他失敗的原因是坐在了與他個人本事,性格都不相匹配的位置上,於是史書上記載的只能是那個在烏江旁悲壯的身影,而不是一統天下,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的帝王。

鴻門宴讀書心得8

今天我讀了史記裏的《鴻門宴》。

戰國時期,趙國被圍,曾幾次向楚軍請求救援,為此,楚懷王將軍隊分為兩支:一支命宋義位上將軍,向北進兵救趙;一支由沛公劉邦率領,向西進軍關中。楚懷王與諸將相約,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稱王。

諸將大多認為西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路上都有秦軍把守,而在剿滅陳勝之後,就很少吃敗仗了。只有項羽因痛恨秦軍擊敗了項梁,願意和劉邦西進入關。因為項羽性情殘暴只要他經過的地方,無不慘敗毀損,於是諸侯決定只派劉邦率軍西進。

劉邦奉楚懷王之命,率軍西進,路上收集了陳勝、項梁的一些散兵來壯大自己的隊伍,等到該攻打宛城的時候,宛城的陳恢為了不讓自己的城池受到攻打,就給劉邦的隊伍出了一個計謀,宛城向劉邦的軍隊投降,身下的幾個城池就會開門迎接劉邦,並且不損一兵一馬,劉邦一一照做。

到了函谷關以後,劉邦本來不想佔函谷關為己有,想等其他諸侯來了,在商討以後的事,但是有人向劉邦獻計:秦地物產豐富,地理形勢又好,如果其他諸侯來了,能讓給您嗎?劉邦覺得這很有道理,就一一照做了。

一個月後,項羽率領諸侯西進,到達函谷關,發現關門閉關,又聽説劉邦一佔為己有,豈能不怒,就率兵準備攻打下來,但是劉邦的兵只有十萬,而項羽的兵有四十萬,實力非常懸殊,張良聽説了以後,就連忙讓項伯來,對他説:“劉邦不敢違背項王!”項伯回答説:“明天你們一定要早點來給項王道歉啊。”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只帶了一百多人來見項羽,給項羽賠罪,項羽的心腸軟,就答應了,便説:“你可知道給你出計謀的人是曹無傷的手下嗎?”劉邦便答;“是他呀,我回去一定好好懲治他!”兩個人談得非常和諧。但是那個范增就想借機會殺了劉邦,就自稱助興舞劍,項伯見情況不妙,就拔起劍與范增對劍,項伯用身體擋住劉邦,沒有機會讓范增下手,劉邦見形勢不妙,就帶着樊噲、夏侯嬰、蔡強、紀信等四人抄小路回到了軍營後,立刻誅殺了曹無傷。

這篇史記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殺人不心不可有,防狼之心不可無,我們要多動動腦子。

鴻門宴讀書心得9

回首幾千年,楚漢爭雄。戰火紛飛,九州狼煙。這是屬於智者的時代;這是屬於勇者的時代;這是屬於大丈夫的時代。

有些不負職責的説,相對於古代小農經濟式的穩定和平,我更喜歡動盪時期的亂世紛爭。那時,各路君臣,各路軍馬逐鹿中原。馬嘶風吼,氣貫長虹。大動盪大發展大繁榮,而從中湧現出的許多風流人物,真應了那句“亂世出英雄”。

楚漢爭雄的結果就似乎是歐·亨利小説結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想當年劉邦軍霸上,兵僅十萬,而項羽卻擁兵四十萬。且不説項羽是帶兵好手,僅僅憑這4:1的軍力,也為勝利奠基了。但垓下之戰,項羽烏江敗北,自盡而亡。人和地利項羽卻敗了,事出何因?

第一,民心。話説“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項羽在這方面做得甚是不好。看看他的“光榮事蹟”:火燒阿房宮、坑殺秦兵二十餘萬,所到之處血流成河。百姓畏他懼他,獨獨不信他不擁他。武力征服絕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秦始皇儘管靠武力奪了天下,卻坐不住這天下。這和項羽不就是相同的道理?而劉邦卻不然,入關後先與百姓約法三章,此舉一朝便把劉邦地位提高不少,則百姓擁護。話説“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第二,虛心納諫。説起項羽,必提亞父。要我説亞父在項羽陣營只能説是“屈才”。鴻門宴中説道:“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可氣,可氣!倘若項羽聽亞父一言,天下之勢必然有個大逆轉。之後劉邦藉故逃跑,“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而撞之而破之,曰:‘哎!豎子不與為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之後的天下局勢不就是如此!由此可見亞父范增還是很有長遠戰略眼光的。可惜有個一意孤行的主子項羽。劉邦這邊呢?早年得高人真傳的子房真稱得上是謀士中的翹楚。而更重要的,有幾次三番問“為之奈何”的主子劉邦,也可看出劉邦是個善於聽取下屬意見的好領導。話説:“士為知己者死。”劉邦從小路逃跑,張良留在鴻門善後,若項羽一個不悦,就有性命之憂啊!可見子房忠心侍主,把生死拋諸腦後,想必這些也是劉邦的信任託付所致。

第三,自身素質。要説經緯之地,項羽不比劉邦差。項羽有先天的好家室,好背景,整一個官二代加富二代,可恰恰也許就是這些,讓項羽太安逸以至於太兒女情長,英雄氣短。自古凡政客無不絕情冷酷,有手段有陰謀。項羽就是太正直,太“大丈夫”,所以“霸王”是他最適合的位置,而不是“帝王”。凡成大事者,皆有所拋。而項羽卻捨不得,不捨得。反之劉邦,一介布衣,其實就是混跡市井的無賴,不招父親待見,在市井摸爬滾打,別管肚子裏是好水壞水,腦子裏是金點子餿主意,計謀變通是足夠了。對項伯的“吾得兄事之”;對項羽的“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如此”。真給項羽做足了面子。“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但不得不説,這就是謀略,這就是劉邦為什麼是勝者。

成王敗寇,成也好,敗也罷。歷史留給我們的也只剩無限唏噓和感慨了。感歎於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也感歎於政場上的險象環生。使我驚歎於古人的高超計謀,一遍遍為之折服。

如果要説出個最喜歡,還當屬霸王項羽。“西楚霸王”“烏騅相隨”“美人相伴”“萬千軍馬”,這一個個詞句儼然是對項羽的敍説,儼然是對一個“英雄”主角的完美演繹,血氣方剛卻也俠骨柔情。站在一個現代人的角度看,項羽雖武斷盲目了些,但人都是有缺點的。反之,劉邦便低了幾個檔次,人們大都不喜歡心機耍盡之人,且凡事必問“為之奈何”,作為一個領導者,一個leader,都聽別人的,完後再總結一句“善!”只能説這人孤陋寡聞,才能淺薄。後又自我逃跑不顧同伴生死,不仗義,不義氣。從理智和政治的角度講,這辦法或許再好可是;但從感性和道義方面,劉邦確是有些貪生怯死,小人之行了。再説項羽這廝行為,在西方國家叫“個人英雄主義”,在東方的中國便叫“逞匹夫之勇”了。“個人英雄主義”就像金庸筆下的郭靖、楊過,既能當武林中的大俠,江湖地位顯赫,還能拯救國家於水火;就像歐美電影中的主人公,一個個都是“救世主”,地球末日能夠救、外星人入侵能夠救。“美國大兵”“鐵血硬漢”,看到興奮處不能自我的雙手握拳,這似乎是滿足了人們心中某種膨脹的東西——對世界上沒有的“全能英雄”的敬仰與膜拜。而經過歷史的消磨洗滌,關於項羽“英雄”的一面,便愈發的閃閃發光,這也就產生了絕大多數

人對項羽的態度——“惜英雄”,以至於後人對筆下的項羽總是幾分敬佩,幾分惋惜,幾分批判。我亦是個俗人,亦喜歡俠骨柔情的“英雄”,似乎霸王的最終隕落也是一種缺憾的美麗。

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然遠去,但其中的計謀、意氣、殘酷一向為歷代人所歎、所贊。讀完《鴻門宴》,胸中滿滿的充足之感。也不禁自問,渺小如我們,該當如何?不如自由而歡樂的過活着,使“生活”不僅僅限於“生存”二字,還能賦予它更多豐富、絢麗的色彩,也是不枉此生。

Tags:鴻門宴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