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家》讀後感合集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9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讀後感合集15篇

《家》讀後感1

翻開這本席慕容的《槭樹下的家》的扉頁,上面的小字記着購於20xx年末,那時的我還在上大學,買來閒時無聊打發些時間,當時讀來是隻是覺得她的文筆很細膩,讓人感覺心靈頓時變得很安靜。而現在再讀時,已是而立之年,已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才發現原來平凡的人生裏竟然有着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通過她的文字,你會發現她善於發現身邊很多的美好,也許你我和她一樣生活着,會出門散步,會忙着煮菜燒飯,會和家人一起玩樂……,但你是否已經被日常生活中的'瑣碎所淹沒,而忽略了其中的美好。從她筆下的天地裏,你會感覺到她那種對親人、對朋友、對人生的熱愛。

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她被鳥的鳴聲吵醒。幾十只小鳥在窗外的槭樹上集合吵鬧,那聲音特別細又特別嬌,可以聽出來它們的雀悦和歡喜。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樹下。仔細分辨,孩子們有的坐在矮牆上,有的是趴在樹上,他們不時發出嘰嘰咯咯地笑聲,那種極單純的快樂。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們清脆和圓潤的笑聲比喻成“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

在文中丈夫呵止孩子們“小聲一點兒”。她把這平常人也都有過的,平平淡淡又細緻入微地關愛當作了一杯美酒,細細地品味。她寫道:“其實這時,我已經完全醒了,可是我願意假裝安靜地躺在牀上,享受他給我的關懷。”她描繪的畫面永遠是那樣的温馨,純粹,安靜與感動。樸質的生命,原來可以這麼的精彩與美麗。

山坡上的野草,孤獨的大樹,匆匆的過客,頑皮的小孩,這些不起眼的東西,她都能注意到並且看出它們內在的美好品質。她描寫的那些的平凡瑣事,總能撥動人們的心絃,讓你一同去發現世界中美好的一面。相對於那些卷帙浩繁、氣勢磅礴的鉅作,席慕容的作品就像一股涓涓細流。帶給你遐想,帶給你甘香。

她説:“在花前,我是個知足的人,沒有一朵花不知道感謝。”她濾掉了生命的瑣碎,只讓最悠長的美來定格人生。她還原了生命最初的底色。

如果你也被平時生活中的瑣事所煩累,不妨讀一讀她的書,放鬆一下心情,對生活多一份體會,對所擁有的多一份珍惜。

《家》讀後感2

有人説,名師之"名",不在於"名",而在於"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説智慧是一條通往人生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之路。教育家的智慧不僅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幸福,更會帶來孩子的幸福,教育的春天。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一書彙集了國內優秀教育專家的訪談錄。這些訪談圍繞教育研究、基礎教育改革等展開,展現了教育專家的智慧和研究途徑。書本保持了訪談的現場感,讀來輕鬆愉快。

在教育家李振西異想天開的教育生涯中,彰顯了教育家的魅力;在教育家李吉林身上讓我感受到積極工作的無限動力,40歲才是她教育科研開始的年齡;在教育家顧泠沅的教育專著中,我又一次深刻學習了教育科研的組織原則和實施管理的過程;在教育家張思明身上,看到一位教育者勤學、求索的精神;在教育家張化萬"將玩進行到底"的教育理念中,明確了國小教育的真諦;在教育家劉彭芝身上,讓我感受到管理的力量和無窮的魅力;在教育家康由巖身上,我們不得不感受到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的忘我精神。

在這些教育家中,楊一清校長可能是距離自己比較近的一位。第一次見到他是在大學的講堂上,他專程來學校給我們作一場報告。報告的內容雖已模糊,唯一記得的是他親和的神情。而後,幾位好同學進入學軍國小,對他更是稱讚有佳。第二次見他,是在兩位同學的婚禮上,楊校長每次都熱情洋溢地發表賀詞。就像是她們的家的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據説他現在退休後,還喜歡到學校修剪花草。

45年風雨歷程,45年教書育人。這位將一輩子獻給學校的教育家,在學軍國小發展的`路上貢獻了智慧和一生。他的生命和學校的發展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在書中"校長是這樣煉成的"的標題印證了楊一清校長的一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將智慧家的思想和經驗傳承給教育崗位上的每一位老師,當我們閲讀智慧,用智慧武裝自己時,我們也在智慧自己的人生。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需要理智、閲讀、實踐和思考。只有智慧地化解各種教育問題,創造性地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教育帶來的幸福和歡樂。教師職業不應該僅僅是'奉獻',或者説,這個'奉獻'本身也是收穫,收穫成長!教師的成功不應該僅僅建立在學生的成功之上,也應該有自己的成功。

《家》讀後感3

這書還未出版便從出版社幾經輾轉到了手上,其實也並沒對內容抱太大的期望;只是看到這個書名,於我來説,是無論如何也想讀一讀的。可是沒想到,居然實實在在地被這個故事打動了。

故事講的其實就是我父母親一代的故事,並沒有任何勵志或者傳奇的成分在裏面,只是認真地如編年史般的講故事。文字細膩而温柔,讀着讀着,那些人都活起來:喬家老屋和我父親家的老屋重疊起來了,四美和我小姨重疊起來了,我的父親也是幼年喪母,少年時像二強,中年時又彷彿成了一成。瑣事把人心磨得不敢去想明天,卻為了跳出這個怪圈不得不去面對。一成的隱忍、沉默、抽離、自卑,我想,沒經歷過真正苦難的人是不會明白的,看着喬家的兄弟姐妹們一點點長大,在挫折裏成長、成家,好像真的跟着他們過了一輩子一樣。看着那些真實的家長裏短,人生裏的掙扎與不如意,很難不湧起同理之心。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很實在,生活就是生活,是吞噬一切無法抵抗的,不是瓊瑤小説也不是super hero。我們始終還是渺小的大部分,離了少年時拯救世界的夢,終是會還原成為生計奔波會生老病死的血肉之軀。

喬一成説:各人有各人的泥潭。喬一成的泥潭是責任,喬二強的泥潭是羈絆,喬三麗的泥潭是心結,喬四美的泥潭是執念,喬七七的泥潭是依賴。有的人在自己的爛泥潭裏掙扎着,有的人放棄了掙扎直挺挺地撐着,但無論如何,都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人會來為你承擔後果。

生活會把所有人都培養成哲學家,也許作者並沒有那麼多的意思,但我卻從艱難的細節中看出了很多積極向上的東西。項南方説:生命再痛苦,再無望,總還是有一點光明的東西,值得我們為之掙扎,拼了命似的伸手抓住。

是的',最後的最後,不得不承認,我們還是偶爾能夠在陰溝裏看到光明的;看到窗户縫中透出的一絲光亮,告訴自己,總有個明朗朗的世界存在。所以在作者的故事裏,四美離了那個回頭浪子是必然;南方的回來也是必然;而一成的腎只能來自七七。這個內心柔軟的作者不過是想鼓勵我們:人生匆匆數十年,生老病死、愛別離、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不必用些無謂的念頭去折磨自己,也沒有什麼心結是無法解開的。

《家》讀後感4

忽然想起以前讀過的一本席慕榮的《槭樹下的家》,文章描寫了一個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羨慕,於是我翻找出那本書又讀了一遍,那種喜歡亦如最初的時候。那是她的一本散文,我很喜歡那種類似淡淡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一個温暖的午後,坐在陽光裏細細地品茶,淡淡的、幸福的味道。

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她被鳥的鳴聲吵醒。幾十只小鳥在窗外的槭樹上集合吵鬧,那聲音特別細又特別嬌,可以聽出來它們的雀悦和歡喜。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樹下。仔細分辨,孩子們有的坐在矮牆上,有的是趴在樹上,他們不時發出嘰嘰咯咯地笑聲,那種極單純的快樂。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們清脆和圓潤的笑聲比喻成“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把無形的.聲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這種瞬間的感覺,她都能及時撲捉,表現了席慕榮細膩的筆法和敏鋭的情懷。

她説:“原來平凡的人生裏竟然有着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滿了感動與感謝。

在文中丈夫呵止孩子們“小聲一點兒”。她把這平常人也都有過的,平平淡淡又細緻入微地關愛當作了一杯美酒,細細地品味。她寫道:“其實這時,我已經完全醒了,可是我願意假裝安靜地躺在牀上,享受他給我的關懷。我把臉貼近他的枕頭上,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氣息,枕頭套的布料細膩而光滑,觸到我的臉頰上,有一種很舒服的涼意,這就是我的家,我的親人,我熱烈地愛着的生命和生活”。我只想在自己那樣熟悉和那樣親切的環境裏,在和自己極為相似的人羣裏,安心地生活,安心地愛與被愛……

她的感情,她的感性,字裏行間裏的感動,都柔柔敲打我的心。我不知道是不是等我老去的時候再讀一遍她的文字會更加有共鳴,我現在能體會到的也僅僅是她生命的一部分,青澀的情感就是這樣被文字裝扮的。幸福是從小事中汲取快樂的能力。我想,她是幸福的,身邊的點點滴滴,都在她的心裏。

我想我也會是幸福的,在讀過她的書、她的人生之後,在體會她的體會之後。

《家》讀後感5

《家》描寫了高老先生統治下的高家,這個高家猶如末代清朝。

在三兄弟中老三覺慧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他是一名深受新思想影響的人,也是高家中最敢於直面反抗高老爺統治的。並且由於覺慧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家》中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覺新這個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的薰染。他的一生陷入極大的矛盾痛苦中。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着那分懦弱。

高家正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着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壞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收禮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

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這個社會永遠都在進步,並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它。在途中,它也曾發射出許多水花。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作文

《家》讀後感6

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紀的文學巨匠,其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一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故事的情節並不複雜:純樸美麗的農村故娘苔絲來到貴族德伯維爾家當女傭,被惡棍少爺亞雷克誘騙失身懷孕,因而受到鄰里的恥笑和指責,從此開始陷入痛苦的深淵。後來苔絲遇到了出身富裕牧師家庭的克萊爾,兩人真心相愛。新婚之夜苔絲將自己過去的悲慘遭遇告訴了克萊爾,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克萊爾的無情離去。苔絲吃盡了難以想象的各種苦頭,卻沒有得到克萊爾的原諒和任何消息。為潦困的生活所迫,絕望中的苔絲再次落入亞雷克手中。此後醒悟了的克萊爾重新找到了苔絲,苔絲追悔莫及。為了與心上的愛人克萊爾生活在一起,苔絲殺死了毀掉自己一生的亞雷克。幾天後苔絲被捕,以殺人罪被判處絞刑,克萊爾則遵照苔絲的遺願,帶着她的妹妹麗莎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讀過的外國小説中,《苔絲》大概是最具詩化最吸引人的.作品了。作者對19世紀英國西南部農村自然景色的優美描述,字裏行間無不浸透着濃郁的詩情畫意。尤其是他採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自然界的優美景色與人物的細膩感情結合起來描寫:通過自然景色來揭示人的心境,又通過人的心境來使自然景象充滿人的情感,這種巧妙的結合產生出詩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來真覺得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小説中哈代以生動的筆觸,深摯的情感塑造出了一個善良美麗的少女苔絲:宛若“一個清新、純潔的大自然的女兒”,“在氣質和體貌兩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尊貴的端莊,儼然是個皇后”,“她周身洋溢着詩意,一舉一動都是詩,把詩人只在紙上寫寫的詩,活生生地顯現出來了”。雖然苔絲是個失貞的女人,甚至最後淪為了殺人犯,但作者還是大膽地摒棄了世俗的觀念,讚揚她為“一個純潔的女人”,“遠遠勝過別的處女的清新”。

苔絲是個悲劇式的人物,究竟誰應當為這一悲劇負責呢?恐怕許多讀者都會認為,罪魁禍首是惡棍少爺亞雷克。而在我看來,導致這一悲劇起因的固然是亞雷克,但導致悲劇結局的還有苔絲名義上的丈夫克萊爾。亞雷克只是赤裸裸的剝奪了苔絲的貞潔,從肉體上揭開了悲劇的序幕;克萊爾卻在新婚之夜拋棄了苔絲,從精神上導致了悲劇的發展,並最終使這場悲劇落下了幃幕。倘若克萊爾沒有拋棄苔絲,沒有披着那層虛偽的道德面紗,也就不會有這場悲劇的發展與結局。

《家》讀後感7

今日重看《苔絲》為什麼仍會被她感動?仍感歎其坎坷悲慘的命運?仍會覺得靈魂深處的共鳴?

我個人認為全文的轉折點出現在孩子去世時,苔絲年輕的生命中閃耀着一種母性光輝:無論我或我的孩子被別人打上什麼標籤,無論生命的外在表現多麼弱小無力,生命本身是平等的,是珍貴的,是值得尊重的。

她只抱怨過一次,就是從亞雷家回來後對她母親説了“你想我怎會知道那些事兒?我四個月以前出這個門的'時候,還是個小孩子哪!你為什麼不告訴我,男人都不安好心?你為什麼不先警告我?大户人家的女人,都知道得提防什麼…….我多會兒有過機會,能在那方面學到東西?你又不幫助我!”全書中,苔絲只有過這一次抱怨,從此以後,命運對其再不公,她都勇敢面對,默默承受。她的身體裏有一種叫骨氣的東西,雖不是貴族,但勝過本書中提過的那些貴族。

苔絲與安璣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是知音相遇,靈魂的契合。這段感情開始的時候還加入了安璣彈豎琴,苔絲隔遠遠地偷聽的段兒,真是讓人莞爾,高山流水會知音呀。可見人生難得一知已。無論黃皮膚還是白皮膚,吃烤麪包的還是白米飯的對美好的追尋都是一致的。但那時候他們倆都太年輕了,尚不得擺脱自幼家庭帶來的思考習慣,而且一個是家中長姐,一個是家中叛逆的幺子。

苔絲的父母親雖然非常不靠譜,但他們給了苔絲實實在在的愛,苔絲的母親雖然嫁了一個酒鬼,但她順服且樂在其中。所以苔絲對安璣説,無論你變成什麼樣子,我仍然愛你。她渴望得到的愛是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但她不懂得老把“主義”掛在嘴邊的男人對生活的要求過於理想化,她的污點會被放大。她把安璣看作“天神”,她希望安璣對她的愛能夠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不過安璣畢竟是人不是神。她經歷安璣的夢遊後知道安璣仍愛她,但她沒有求同情、沒有乞憐、哭鬧,她將選擇權交回給安璣,默默承受了這一切鉅變。你彷彿看到命運的巨浪襲來,她的脊樑仍然是挺直的。

安璣不懂得他自以為妥當的安排其實非常不妥當,他讓苔絲守活寡,卻沒有想到寡婦門前是非多,而且苔絲是個多麼漂亮的“寡婦”而且已經在這上面吃過虧。這段等待太長了,讓苔絲不得不被生活逼迫得走向她最不願意走的路。

總之,雖然不是每個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得過“公主病”,但一定都做過“公主夢”,當年,我在做着“公主夢”時,《苔絲》擊碎了那不切事際的一切,沒有再想着要當“公主”,再不看重形象,從此走偏了好多年。

《家》讀後感8

文章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來描寫女主人公瑪特廖娜,雖然有自己本人的經歷滲透在其中,但是作者把敍述者“我”的角色作用,把他作為一種客觀視角,來與後面周圍人對瑪特廖娜的看法相對比。

“我”從監獄裏出來後來到了一個偏僻的村落,四處都找不到滿意的房子借住,幫忙的好心人最後才把他帶到瑪特廖娜的家。瑪特廖娜的家四處破敗,有門但形同虛設,大家都知道怎麼進去,説明即使她家爛成這樣,也有許多人前來拜訪,也是所有人都來託她幫忙導致的結果。屋子內部也沒有反轉的好到哪裏去,一樣殘破不堪,屋內陰森昏暗,牆體剝落,廚房裏滿是蟑螂,就連鏡子都模糊不清。而住在這屋內的瑪特廖娜最寶貴的就是開頭提到的蓋在她枯槁身軀上的一團破爛東西。這樣的一個年邁花甲、腿腳不便的老太婆,卻是大家有麻煩事、有苦力活要乾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人。誰家的地要耕了,是找她;誰家的莊稼要收成了,是找她;集體農莊的活沒幹完,是找她……瑪特廖娜熱心腸地都照單全收,幹得比誰都多,卻從來不收報酬。明明已經不是集體農莊的人了,卻還要被粗聲粗氣地拉去幹活,並且自帶工具,她雖有抱怨,可還是第二天一早就出門了。

好人沒有好報。如此大德大善的人仍然得不到命運的垂簾。辛辛苦苦拿到了一點點撫卹金,周圍人就風言風語,做個禮拜的小鍋也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偷走,更別説她那個一直記恨她的法捷了,處處為難她,最後還連房子都要拿走。

虔誠的教徒、好心的'老婦人最後死在她生平最害怕的東西之下。死後還要遭受各種各樣無憑無據、亂七八糟的詆譭,虛情假意的眼淚和追悼,死後都無法得到完全的平靜。

一個用畢生良善在普渡眾人的人,是這整個村莊的良心。可就像至善的耶穌也被釘死一般,瑪特廖娜也沒得善終。不是説善良不被提倡,而是説即使這樣善良也是最被需要的。塵世渾濁,一滴兩滴千滴萬滴,集腋成裘,總有淤水變清澈的一天。像瑪特廖娜這樣的人也許會被那些愚民所漸漸遺忘,卻在“我”和我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跡。

《家》讀後感9

《黑熊舞蹈家》這本書一聽名字就覺得很好奇:黑熊那麼笨重,怎麼會成為舞蹈家呢?看完了整本書,我才解開了這個謎。

在陽光大馬戲團裏,一共有八隻黑熊,裏面最棒的就是公熊阿寶了,它的胸前有一塊像元寶一樣的白斑,所以取名叫阿寶。阿寶多才多藝的,會頂缸、晃球、花樣車技······可就是性格有些古怪,不喜歡別人摸它的鼻子······它是陽光大馬戲團裏元老級的動物演員了。

在八隻黑熊中,還有一隻表現不錯的黑熊,叫圓球,是因為它胸前的白斑是圓的。它是黑熊裏脾氣最好的。圓球的演技沒有阿寶好,在黑熊中排名第二。

在一次演出上,元首夫人提出要與阿寶跳舞,因為阿寶的脾氣不好,所以高導演和田甜小姐就讓圓球冒名頂替,與元首夫人跳舞。最後,圓球出名了,觀眾們都到陽光大馬戲團去觀看它的表演,可是,只要真阿寶一上場,觀眾們就覺得馬戲團在騙他們,都紛紛退票,只有圓球上台,觀眾才看表演。這回,高導演發愁了,決定把阿寶和圓球的名字調換一下,可是,換名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田甜小姐無論怎樣做也沒能把名字調換過來。這件事情發生後,阿寶脾氣大發,看見圓球就咆哮着衝上去廝打,馬戲團的人就把阿寶關進了禁閉室,不讓它演出了。

陽光大馬戲團再一次鄉下演出時,阿寶上了台,跳得很賣力,博得了鄉親們的喝彩與掌聲。連小朋友摸它的鼻子都不吼叫了呢。不久,告別演出結束後,阿寶還與六十七位彝家少女跳舞了呢!那天,阿寶很開心!

回到了陽光大馬戲團後,阿寶又被關進了禁閉室,當它看見圓球時,依舊很氣憤,就開始絕食了。許多天後,阿寶快奄奄一息時,高導演放起了音樂,阿寶聽了以後,就跳起舞來了,兩三分鐘後,阿寶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雖然阿寶已經死了,但是圓球走過阿寶死去的地方,仍然不敢靠近。

看到這裏,我有些傷心,馬戲團失去了一隻優秀的.黑熊。

看完了整本書,我學到了許多動物的小知識:動物的感情很深,不過,動物睜開眼睛後看到的第一眼,卻能一生一世都不會忘記······

陽光大馬戲團中的獅子辛尉因為沒有吃過獵物,所以在拍戲中吃了棗紅馬以後,對它的馴獸師孫曼麗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黑熊舞蹈家》不僅將來幾種動物的故事,而且還講了許許多多有關動物的資料呢。真是好看極了!

《家》讀後感10

《家》是中秋假期裏“拾”的十二本書裏的其中一本。斷斷續續終於把它讀完了,現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完之後作何感想。

家是什麼,是“來日雨窗前,寒梅著花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也許家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歸心似箭;還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悠悠鐘聲;還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縷縷鄉愁;也是“人言落日即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的深情厚誼。

家給予我們温暖,平撫我們的心靈,是我們安全的港灣,累了倦了歇息碼頭。如果家變成了這樣——家裏人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哪一點利益互相反目成仇。面上對家人笑臉相迎,背地裏不知插了家人幾刀。那麼這樣的家你會選擇留下來嗎?這樣的家還叫做家嗎?

在那個家裏,你可曾見過鳴鳳的烈性?為了堅守自己心中那團熾熱的火焰,不惜將生命奉獻給了它;你可曾見過,梅表姐獨自佇立窗前,在清冷的月光下思念自己心愛的人;你可曾見過覺新思想上的兩難?他不想服從平庸下去但卻無力反抗;你可曾見過,覺慧立在船頭,向朋友和家告別,同時告別了過去,走向未來。你又可曾見過,這封建的深淵吞噬了多少可愛的生命,讓多少人的理想斷送於此?

我見過,《家》中強烈的感情,在向我們傳遞出一種吶喊,一種在逆境中生長覺醒的力量,一種反抗封建接受新文話的堅決。這本書彷彿將我帶到了過去,帶到了一個濃縮了整個封建體系的家庭中。這些可愛又可憎的人們一次次叩擊着心靈深處。這些高尚生命的消逝,讓我深切感受到封建道德禮教的.黑暗,讓我深切感受到現在社會的美好。

在巴金先生眼裏,《家》並不是一個很完美的作品。它缺乏冷靜的思考和縝密的思維,但他始終相信,“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沒錯,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是緊握住她的美麗,不要將它亂入深淵。不要讓它輕易溜走,讓它在我們人生曲譜中譜寫最華麗的樂章。

《家》讀後感11

友人給我推薦並贈送了麥家的系列小説,麥家是一個講故事的好手,他的小説,如他所説:是一本不錯的書,祕密、神奇、性感、陌生;既有古典的情懷,又有現代的風雅,還有一點命運的辛酸和無奈,開創了中國特情小説的先河,名字可能是一個筆名,但他的文章極有特點:一是明確地顯示了他的性別和理工科出身:長於數字,長於方位,長於説明,長於製造氣氛,短於愛情的描述,短於情節的構思;二是顯露了他曾經的經歷,他也許僅是一個外圍的諜報工作人員(否則就不可能被允許轉業),但瞭解整個情報工作的運作過程,使讀者在一個萬分陌生的環境裏看到了一個個更陌生的畸形的天才。

麥家的文章不同於謝爾頓的小説,天南地北地變化故事的地點---虛無的宏大,也不同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説,在特定範圍內逐一排查鎖定目標,再揭開一個驚天的祕密:他的小説是描寫一個極小範圍內的一個人,放大其的曾經,設定被命運註定毀滅的人生,詭祕、靈異、懸念、哀傷,感動到令人絕望,痛苦和噁心,半夜看完其中的一部,忍不住衝到衞生間乾嘔了一陣,記憶中只有看張潔的《無字》和項小米的《英雄無語》時有過這種感覺,沒有對英雄的崇拜而只有對被剝奪自由的天才的扼腕長歎、沒有對神祕土地的嚮往而只有對組織無邊法力的敬畏,沒有對自己無緣諜戰的惋惜而只有對自己是一個可以在陽光下生活的人的慶幸。

從小看過不少關於間諜的文藝作品,從《保密局的槍聲》向梅飾演的風韻妖饒的女特務,到真實的關露、張露平和鄭蘋如,從探知珍珠港襲擊情報的佐爾格、到現仍不知其真實下落的川島芳子、從整人無數遭到報應的貝利亞、戴笠,到全家均被我黨除奸用硝嗆水滅屍的顧順章、從隨時準備獻身事業而自絕後人的潘漢年、到文武雙全的陳賡大將,曾給年少的我帶來無盡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想象,過去的文字上説的均是他們才智過人的非凡能力,而非心狠手毒的職業要求,誰也不知那個旁人永遠不可能知曉的領域裏有多少駭人聽聞的永遠不能揭密的事情!

電視劇《暗算》熱播時,僅因為對其名字的反感而沒有觀賞,總想到巴蜀才子魏明倫曾為《十面埋伏》作的歌詞:“山埋伏、水埋伏、情場埋伏、官場埋伏”,這首詞當時引起極大轟動,也引起了上層的高度不滿,誰來埋伏我們?一定是暗算我們的人!我們什麼地方值得暗算,就需要自己暗算一下自己了。

我們需要審視的不僅僅是自己的過往,而且還有心裏最陰暗和無望的空間,這種絕決的殘酷如同麥家給我們提供的扭曲禁錮的世界。

《家》讀後感12

“大宋仁宗坐殿,老賊龐文專權;忠良黎民遭塗炭,奸雄意欲變天;定計陷害忠良,呼家滿門抄斬;將門之子歷千險,保住宋室江山。”看過《呼家將》這本老書的人,肯定會背這首《西江月》。

説起這《呼家將》,它是媽媽從九江帶來的,她上國小時就開始讀了。我一直把這本書當珍寶,愛護着它,還經常為它擦拭封面上的灰塵。

這本書講了這麼一個動人的故事:北宋仁宗時期,奸臣龐文將女兒許配給皇上。宋仁宗見龐賽花才華橫溢,也很漂亮,於是封她為西宮娘娘,封老賊龐文為太師。從此以後,龐家勢力越來越大。一箇中秋之夜,老賊招徠他的心腹們,説:“我想當皇上,十三天後就動手,你們要管好自己的嘴,不準出半點差錯!”誰知隔牆有耳,這事被丫鬟小翠聽見了。第二天早晨,龐文給書童龐興一封造反的信和一幅行宮圖,命他出發前往西涼。龐興和妹妹小翠辭別時,小翠告訴龐興,龐文老賊要造反。於是,龐興和小翠趕到忠臣呼王爺家舉報老賊。

可這卻被龐文的家丁看到了,立刻向龐文匯報。龐文心想:要是皇上知道這事,我這顆項上人頭定要不保。於是他與龐賽花定好計策,準備除掉呼王爺。第二天,呼王爺從外地回來,中了老賊的奸計,被陷害進了大牢。

這案子雖然不大,但落到了呼王的仇人潘貴手中。潘貴用嚴刑拷打,呼王沒法兒了,只能承認。這回好,潘貴在仁宗面前添油加醋地説了一番,昏君氣得摔了酒杯,下令腰斬呼家滿門。午時三刻,呼家三百零三人死於非命。呼王爺的'兒子呼守信、呼守用,因為去包丞相府上送信,才躲過了一劫。他們得知消息後,立刻出了門,去北國尋找表叔——馬三保。一路上,呼守信娶了一妻,得了一子,呼守用娶了兩妻,得了三子。18年過去了,孩子們已經長大,呼守用覺得時機已成熟,便召集40萬大軍,去捉拿龐文老賊。不到三天,大軍趕到了東京城,呼家將們歷經千辛萬苦,金殿面君,告了龐文老賊一大狀。

看了這個故事,我喜歡那做事穩重的大哥呼延慶,喜歡那勇敢的二弟呼延平,最討厭龐文老賊和西宮奸妃。同學們,邪惡是戰勝不了正義的,我們要做好自己;延續呼家眾將的正能量!

《家》讀後感13

家是温馨的代言詞,家是避風港的另一註釋,家又是愛的小屋,而在巴金的《家》中,它描寫了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裏的一羣年輕人,以及他們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相同的命運,它控訴封建制度禮教對年輕人命運的摧殘,揭露,控訴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惡。

高家是一個古老的封建家庭,封建禮教制度已經在這個家庭中“開花結果”在這個家中,每個人都曾享受過這果實和香氣,而高老太爺已經將這些果實完全消化,他在作品中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一個人,獨自承擔這個家的全部立法工作,而且他的立法不需要經過任何程序,因為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他又成為“行政機關”,堅決反對,制止孫子們進學堂和參加一切社會活動。這一次他又成了“月老”,覺新和瑞鈺結婚,製造了覺新和瑞鈺,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他還對家中男女僕人視同畜生,硬是把只有 7歲的鳴鳳送給60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起後,他又把婉兒抬到馮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爺的生命中維護了大家庭的秩序,興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覺民是一個積極進步,逐漸上進的青年,他的性格介於覺新和覺慧之間。他比覺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後,又比覺慧多了遇事,抉擇時的沉着和穩重。他温和穩健不好激動,不愛參加社會活動,對學生運動缺乏應有的關注,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呀!但作為五四運動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嚮往民主自由。

《家》中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好形象———梅、鳴鳳和瑞鈺,這三個好雖然好性格不同,———梅抑鬱,瑞鈺賢惠,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遇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

《家》就是通過描寫高家這個封建家族的沒落,來揭露封建統治者虛偽殘忍的面具,揭露封建禮教對年輕人的摧殘和迫害,反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浪潮衝擊之下,中國社會發生的劇烈的動盪,覺悟的年輕人從封建制度的禁固中衝擊出來,尋找着新的生活的希望。這在當時有着重要的進步意義。

作為90後的我們看到巴金的《家》後,應該慶幸。我們生了一個好時代,改革開放真是好呀!現在的我們敢愛敢恨,我們這些熱血男兒,心懷大志,這都是時代造就了新一代的我們!

《家》讀後感14

《家》這部書是以中國封建禮教下的大家庭為背景,闡述了在那個時代的青年們如何被摧殘。

巴金是以自己的大家庭為背景完成這部小説的。在高家這個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爺子,他是整個家庭封建禮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説悲劇的創造者。高覺新是高家的長孫,是一個擁有現代思想的進步青年,無奈卻因要繼承家庭,順承父輩的意思,而斷送了大好前程,成為封建主義的奴隸,並在進步思想與封建思想中間夾縫求生。高覺慧是高覺新的同胞弟弟,他同樣是愛國的進步青年,他厭惡自己的家庭,並且支持自己的二哥覺民逃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時他也干預追求自己的幸福,大膽的同丫頭鳴鳳談戀愛。或許這樣的事發生在現代是很正常的,但在那個時代的婚姻都是講究門當户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便可看出高覺慧的確是一個用於衝出封建禮教的進步青年。

當然,高覺慧是一個正面的例子,但在封建社會下,更多的是悲慘的例子。比如高覺新,他的婚事原本可以很順利,不想高覺新的繼母和梅的母親在牌桌上發生矛盾,於是梅的母親一氣之下就退了這門親事。而高老爺子居然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覺新的婚

事。而覺新的人生悲劇並沒有就此停止。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又遇到了他的初戀情人梅,覺新便在梅雨現任妻子瑞鈺之間非常矛盾,結果梅卻因為覺新而含恨而終,而瑞鈺卻因難產而死,他縱有萬般無奈的怒火卻不敢發泄,這一切都因為封建禮教與他自己的不反抗主義而造成的。

覺慧並不像他大哥那樣軟弱,他決定挑戰象徵封建主義的爺爺,支持並幫助二哥覺新逃婚,並在他的撮合下,他的二哥覺民終於反抗成功並能夠與表姐琴在一起。他自己加入新青年的社團,與社團成員一起出版《新青年》這本雜誌來指責所謂的政府軍隊對學生與百姓們的傷害。儘管他們到處受到政府的打擊與排擠,還幾次被警告必須要停止出版,但他們並沒有停止與惡勢力的'鬥爭。繼續想辦法出版《新青年》,但 命運似乎也與覺慧開了一個玩笑,他的戀人鳴鳳要嫁給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為妾,而鳴鳳因為覺慧而不願嫁給別人為妾。無奈之下選擇投河自殺。覺慧因為鳴鳳的死,大受打擊,一氣之下決定離開這個令人窒息的封建家族。所幸的是在他的大哥和二哥的幫助之下,他離開這個家,走向一個新的天地,上海。

巴金以自己的形象創造這個人物覺慧,我非常喜歡他,有自己的思想,敢於創造機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才象我們現代人一樣,有蓬勃的生命力。

《家》讀後感15

激情,熱情,是人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巴金説:“我不是用文學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動讀者,鼓舞他前進。”巴金在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經歷,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和薰陶,為他愛憎分明,感情豐富的性格特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着年齡的增長,巴金看清了大家庭內部的種種矛盾愈演愈烈。長輩的專橫,各種人的無恥和罪惡一幕幕的表演着。看到他所親近的一些青年,特別是女子,遭受禮教的凌遲和折磨,使他格外痛心。處於長房長孫地位,性格軟弱的大哥協助家族掌管家務,然而他卻常常屈服於長輩的壓力,忍受着非難和攻擊,由於祖父反對送子女進新學校,巴金失去了進中學的機會。只能在家中跟着表哥學英語。現實像沉重的石塊,壓制着渴望發展的巴金。他對自己所處的大家庭充滿了厭惡,乃至憎恨的情緒,他恨"上人"的虛偽與做作,恨封建家庭的.專制與殘暴,恨耳聞目睹的壓迫,欺凌與不義,恨一切惡勢力和不合理的現象。因為它們摧殘着愛,阻礙着愛的實現。

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巴金創作了《激流三部曲》的開篇——《家》。

巴金一再宣稱,是過去的生活“逼”他拿起筆來。巴金在談到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成功時,説:“倘使我沒有在封建大家庭生活過十幾年,不曾身受過舊社會的種種痛苦,不曾目睹過人吃人的悲劇,倘使我對剝削人,壓迫人的制度並不深惡痛絕,對真誠,純潔的青年男女並未無熱愛,那麼我決不會寫《家》,《春》,《秋》那樣的書。”

巴金曾説:“我把我大哥作為小説的一個主人公,他是《家》裏面兩個真實人物中的一個。”“覺新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愛得最多的人。”

時至今日,幾十年後,巴金仍深深懷念着他的大哥,認為“覺新不能見到今天的陽光,不能使得年輕的生命發出一點點光和熱,確是一件使我非常痛心的事。”“他三十多年的生活,那是一部多麼慘痛的歷史啊!(《家》附錄一《呈現給一個人》初版代序)”

可以説,巴金創作《家》,是因為目睹無數年輕可愛的生命橫遭摧殘,他的心因為愛憐而痛苦,“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是流着淚寫的。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