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沉思錄》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57K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沉思錄》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沉思錄》讀書心得

《沉思錄》讀書心得1

沉思錄讀書筆記從柏拉圖主義者亞歷山大,我學習到———在不必要時不可常對任何人説,或在信裏説:“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為藉口而逃避我們對人應盡的義務。

常常在電話裏説到也聽到"太忙了"這三個字。"太忙了"是口頭禪,是一種生活狀態,亦是一種所向無敵的"藉口",藉以逃避,責任義務內心。很忙嗎?真的很忙嗎?在忙些什麼呢?忙得充實忙得快樂忙得有希望嗎?

一個人應該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長得純淨,無論是濃烈綻放,還是靜靜地搖曳,都只關乎自己。關乎自己是一朵花,應該象一朵花一樣生死輪迴。

他既不魯莽,亦不驕橫,做事從容不迫,永無汗流浹背的狼狽之狀;每件事都是一人獨處考慮,好整以暇、平心靜氣、有條不紊,勇敢而堅定。有許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絕,但一般普通人則只是貪求而不能禁絕。

主意打定之前仔細考慮,主意打定之後堅決不移。

做事從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腳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狽地行走,且有時覺得永無終結。卻原來有一些人可以從容不迫,可以勇敢堅定,可以堅決不移。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是對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確自己內心的需求,是肯定後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後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從容不迫,勇敢堅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任何事都不聽從運氣,除了理性之外,絕不仰仗任何東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歸去,人生任何一個階段都應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獨立的人格,才能讓我們更加肯定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的存在,作為一個人的存在。

“所謂幸運的人乃是自己給自己安排命運的人,所謂幸運乃是靈魂之良好的趨向,良好的動機,良好的行為。"瑪克斯。奧勒留在另一章節中這樣解釋。

當你的環境好像是強迫你煩惱不安的時候,趕快斂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諧的狀態之中。不斷地返回到內省和諧的安靜,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

並不否認環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惡劣的環境當作一枚試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樣有力優秀或者無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個人不管別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確,只管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那麼這個人的生涯將是何等豐富!老實講,一個好人是不要窺察別人內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視地直赴目標。" 《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開始以為與此語有相通之處,後發現這兩句話強調的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指向和諧的人際關係,與人為善,容忍別人,剋制自己。奧勒留指向自身修養,他認為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不會去八卦別人的是是非非,不會關注這些流傳在眾人之中的閒言碎語,不會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他只關注自己前方的目標。

凡有所為不要出於違心、自私、輕率、強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裝飾打扮你的思想;不要需求別人所能給你的寧靜。

違心、自私、輕率、強勉?今天你這樣做了嗎?直接地坦露你並不光明並不無私的內心?今天你這樣做了嗎?

墮落之一是:對任何發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對於自然的違逆,因為一切的事物都不過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樂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為或意向漫無目標,對任何事都掉以輕心不加考慮,殊不知最瑣細的事也應顧慮到其結果。

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猶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實。同樣的道理,適用於疾病、老化、死亡、毀謗、欺詐,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惱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樣接受那些已來的未來的事情。抱怨只會讓我們失去接受的勇氣與力量,無益於他。

苦痛與享樂,哪個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苦痛,更容易激發鬥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風,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温暖;享樂,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陽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經的夢想。

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決定性格。

“我的運氣不好,竟遇到這樣的事!”不,應該這樣説:"我好幸運,雖然遇到這樣的事,我並未受傷,既未被現狀粉碎,對將來亦無恐懼。”

讓我想到一個小朋友某日丟了一百元,和我見面後很開心地説:“你今天差點見不着我了。”我疑惑,她説:“要不是丟了一百元,還不知道我會出什麼事呢。”多麼有趣的.想法!請記住這句格言:“沒有一樁不幸的事,不可由於勇敢擔當而變成為幸事。”

你時常怎樣想,你的心靈便是怎樣的模樣,因為靈魂是受思想的薰染的。不斷地用些思想去薰染它:“忠於自己的內心,理性節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樣的盡你的責任,無論你是凍得發抖或是温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毀謗或是讚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這一件事的時候也要把當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動,反覆默唸。

適應你命中註定的環境,愛你命中註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愛。

愛這美麗的山村(喧譁的城市),愛這落後純樸的鄉親(匆匆而過的陌生人),愛這蒼蒼白髮的父母(嘮叨甚至對你還有些失望)......

《沉思錄》讀書心得2

一位朋友極力推薦我《生命沉思錄》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心靈養生好書。於是上網購得細讀一遍,懷着一種謙卑、探索、仰望的心境慢慢的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被作者幽默的談吐、詼諧的文字深深吸引,更被她獨特的見解深深震撼。

《生命沉思錄》作者曲黎敏,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她的雙學歷印證了最初我對她在書中文字風格、用詞表達上的猜想:文學風格中貫穿醫學理念。品位她的文字,鑑賞她的見解,我感受到了她的樂觀、開朗、淵博、深厚、高遠。

《生命沉思錄》是一部十分趣味而充滿大智慧和深刻哲理的關於生命的.感悟之作,隨手翻開幾頁,便被書中精彩美妙的解讀深深吸引住。大的道理精深的資料我沒記住多少,倒是被作者幾個異常的觀點記憶深刻,很是認同。

第一個觀點:最大最好的養生就是“和喜歡的人在一齊做喜歡的事情”。説得多好,和喜歡的人在一齊做喜歡的事情當然身心是充滿愉悦的,一個人在充滿愉悦歡樂的心境狀態下他會生病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成天山珍海味事務纏身滿心憂愁的富翁和一個歡歡喜喜思想簡單粗茶淡飯的人相比誰更健康呢不言而喻,簡單歡樂的人更健康。所以讓自我堅持愉悦的心境就是最好的養生辦法。如何讓自我堅持愉悦的心境感恩。感恩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每一朵花,每一株草。一個有着一顆感恩世界的心,他想不歡樂都難。

第二個觀點:自然的是最美的。大家認同這個觀點嗎自然的就是最美的。針對於此刻大多數女性喜歡將自我的頭髮染成各種顏色,紅的黃的甚至還有綠的藍的,先不説化學藥品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就説那五顏六色的頭髮真的好看嗎有調查顯示,中國男人有百分之九十五喜歡的還是女人自然黑黑的頭髮,順順直直的頭髮。所以女人與其又花銀子又受罪的折騰自我的頭髮,不如多花點時間和精力讀讀書陪陪愛人和孩子,陪陪老人更讓人覺得可愛和動人。

第三個觀點:自我永遠是最美的。對,每一天出門前照照鏡子,給自我一個微笑,鼓個掌,豎個拇指,我就是最美的最棒的。OK,帶着這樣的心境,你今日還有什麼辦不到的呢

看到此處,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已經心潮澎湃了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作者書中就衣食、男女、婚姻、性愛、人性、生死、靈魂、宗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作者獨到的見解、獨特的視野,會讓人思維開闊、心靈安寧、心境開解、心胸寬廣、豁然開朗、潛移默化中引導、鼓勵讀者以一種更加進取、樂觀、向上、為善的大視野、大胸懷去應對生活、感受生活、經營生活。

《沉思錄》讀書心得3

剛開始拿到《左手沉思錄右手智慧書》這本書,以為又是一本枯燥的説教書。當我走馬觀花似地閲讀這本書時,卻意外地被書中樸實無華的語言、生動有趣的事例、意味深長的哲理吸引住了,禁不住拿起紅筆在上面作起了記號,“我們曾經擁有過去,我們也會擁有將來,但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困難像彈簧,你弱他就強”、“只要你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絕不可優柔寡斷,必須馬上付諸行動”等經典話語,被我作上了重重的記號。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心靈受到了一次純淨的洗禮,靈魂受到了一次温馨的安撫,思想受到了一次猛烈的撞擊。作為一名組工幹部,我從這本聖潔的書中,領悟到了以下幾點:

一、要培養“三心”

一是培養愛心。要心繫羣眾,善於把自己從“小我”中解放出來,從個人利益、個人情感中解放出來,投身於組工事業,懷着一顆赤子之心,常懷憂民之心,常思興民之策,撲下身子,想方設法解決羣眾最根本的利益問題。二是培養耐心。組織工作任務繁重,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要培養足夠的耐心,忘卻世事的喧囂,靜下心來,潛心研究組織工作規律,把握正確的工作方式方法,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創新。三是培養自信心。愛默生説過:“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自信而成功的。”要把自信作為支持我們日常行為的一種基本意識形態,永遠相信自己,當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勇敢地對自己説“我能行”!當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勇敢地對自己説“我能行”!讓自己變得動力十足,變得細緻勤奮,變得頭腦敏捷,變得思慮周全,煥發出無窮無盡的潛能。

二、要提升“四力”

一是提升學習力。把學習作為錘鍊黨性、修練品性、提升悟性的重要途徑,堅持學習一切有用的知識,提升自我整體素質。在繁重的工作之中、工作之餘,抓住點滴時間,每天讀書一小時、上網半小時,潛心向學。牢記“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古訓,做到善於向基層學習,善於向羣眾學習,善於向領導學習,善於向同事學習,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二是提升思考力。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努力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性勞動中解脱出來,帶着思想去工作,多動腦筋,多想點子,推動各項工作。堅持每天給自己留下一刻鐘的靜心思考時間,認真反省當日工作、學習、生活、守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三是提升自制力。培養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自覺做到不仁之事不為,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染,不法之事不幹。四是提升行動力。牢記“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白昨天是一張過期的支票,明天是筆尚不能取出的存摺,惟有今天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金。堅決做到凡是決定的事,凡事安排的事,馬上行動,立刻行動,把握住現在的每分每秒,認真做好每件事情。

三、要學好“五招”

一是學會低調做人。摒棄自我滿足、自高自大的思想,努力培養君子的情操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對待基層,對待羣眾要謙恭有度,博得他人的`尊敬。二是學會嚴謹做事。做到大事小事都嚴謹,不論是組織會議、安排活動,還是撰寫文件,擬定方案,在事前都要把計劃想周全,把思路理清楚,儘量減少紕漏。特別是言語上要格外謹慎,不該説的堅決不能説,嚴守黨的祕密。三是學會識人辨人。學會識人辨人是對組工幹部的基本要求。要學會通過言語交談、行為觀察、側面考察等多種方式綜合鑑別人才,科學評價幹部,作出公正評判。四是學會把握時機。堅決拋棄“等、靠、要”的思想,克服優柔寡斷的決策思維,特別是面對挫折時,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勇住直前。五是學會完善自我。培養自己頑強的品性,給自己定下明確的目標和原則,督促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標努力前行,促使自己“每天進步1%”。

《沉思錄》讀書心得4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被風颳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後,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説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我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於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讚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於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為了家喻户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樣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樣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存活着,時刻等待着爆發。神明對於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為你此刻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着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着一位偉大的作者。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所以放棄自我,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我寫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能夠看到,在它的脊樑上,屹立着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揚。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不屈於苦難的壓迫,不屈於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餘,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隻飛蛾,正在用自我臃腫的身體拼命往窗裏擠動……

《沉思錄》讀書心得5

我利用這個寒假的時間閲讀了《沉思錄》和《瓦爾登湖》這兩本書。雖然這兩本書都讓我受益匪淺,但是相對於《沉思錄》嚴謹的哲學思考,《瓦爾登湖》裏作者恬淡的生活和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感觸更深。

在一個變化迅速的時代,真有一種危險,那就是信息靈通和有教養是互相排斥的兩件事情。要信息靈通,就必須很快閲讀大量只是指南手冊之類的書。而要有教養,就必須讀比較少量的書,那是不同尋常地發生過,思考過,感覺過的人寫成的書,這樣的書必須慢慢地讀,並且慢慢地去欣賞。而《瓦爾登湖》正是這樣一本值得慢慢欣賞的書。

書中梭羅用質樸的聲音,歡快自信的語調告誡我們,一億人當中才能一個人生活得詩意而神聖。讀過《瓦爾登湖》才懂得何謂深邃純淨無雜質,有時我覺得它比蒙田的隨筆,紀伯倫的先知更能使我感悟,領略智慧之美。梭羅心中充滿理想與激情,他的字裏行間洋溢着一種信念,相信人的天性純潔,人可以返璞歸真,達到完美境界,堅信只有在簡樸的生活中才能感覺上帝的存在,投身自然之中才能尋找自我。

《瓦爾登湖》是真正偉大的作品,它能夠直通你的心靈,深入你的骨髓,熔鑄到你的整個品性和人格,甚至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當然,你得用心去進入。梭羅在《湖》中這樣寫到:“瓦爾登湖的風景是卑微的,雖然很美,卻並不是宏偉的,不常去玩的人,不住在它岸邊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這樣一個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稱,值得給予突出的描寫。這是一個明亮深綠色的湖,半英里長,周圍約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積約61英畝半。”通脱自然再平常不過了,但它時刻喚醒着我們記憶中的那份風景。“他説話語氣很輕,帶着幾分痴傻:我也沒有像鳴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靜靜地微笑,笑我幸福無涯。”

梭羅眼中的湖不僅僅是一個湖,而且是一個充滿着性情的湖。因為“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的,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側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淺。湖所產生的湖邊的樹木就睫毛一樣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鬱的羣山和山岸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多少次,我也這樣欣賞風景,我的心中的湖,然而我卻常常是失望的'。後來我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個瓦爾登湖,而且是梭羅的瓦爾登湖。

其實,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瓦爾登湖。

當然,梭羅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而我們卻從他那裏發現許多的光亮。他在《閲讀篇》中寫到:“一個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個比褻瀆過的更早,更神聖的曙光時晨,他一定是已經對於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條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説:“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們從未漂泊過的牧場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給我們眾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羅好像對生活有一種妙悟,是的,一種真正的人生妙悟。這種妙悟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瓦爾登湖那裏思得來的。誠如他在書中的《結論》指出那樣:“至少我是從實驗中瞭解到: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梭羅《瓦爾登湖》的意藴,恐怕只有在日本文學中才能找到同感的典型。尤其是川端的小説,怎一個“細”字,“淡”字了得,那是另一種審美體驗的全面與細緻。梭羅詩意的散文與川端散文的小説都要在虛靜中閲讀的,在虛靜中才能體悟到其中的好處。

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有這樣一段話。

“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的面對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惡語詛咒它,它並不像你想得那麼壞,當你最富有之時,卻是你最貧瘠之日,喜歡吹毛求疵的人,哪怕在天堂之中他都能找到錯誤,你縱然是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在濟貧院裏,你依然還擁有喜悦、開心和榮幸的時光。黃昏的霞光照射到濟貧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射在富户家的窗上一樣耀眼奪目,門前那早春的積雪同在消融,我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的宛如皇宮裏一樣,生活的若此開心而又如此滿足”。

只願我們都能像梭羅一樣,在寂寞的人生中活出充實的自己。

《沉思錄》讀書心得6

在看哲學方面是書籍。而且看了部分佛學。但看到《沉思錄》這本書的時候很是感慨。並不是因為像網上説的這本書是温的最愛。而是作者馬可?奧勒留?安東尼那獨特的思想和對人生的參悟讓我久久不能自拔。下面是關於作者的一個簡單介紹。

公元120年,那是離現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中國,造紙巨匠蔡倫自盡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他的偉大也許不在於他的戰功,不在於他的勵精圖治,而在於他留給後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0餘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奧勒留作為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皇帝,他的一生過得並不順心,在位二十餘年的時間內,國內戰亂不斷、災難頻繁,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軍營度過。昔日輝煌的羅馬帝國內憂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漸臨風燭殘年,經濟、政治狀況日漸衰落,致使羅馬人口鋭減,民不聊生。大廈將傾,任他奧勒留有千般本事,夙興夜寐地工作,也無法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只能眼睜睜看着古羅馬轟然倒下,也許正是常年征戰的經歷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學的眼光開始思索生命、拷問自己的靈魂,與自己對話。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説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美國一位教授、《一生的讀書計劃》的作者費迪曼認為《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説它甜美、憂鬱和高貴。我們可以同意他的話,並且説,它的高貴,也許是來自作者思想的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的崇高;它的憂鬱,也許是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身所處的混亂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於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這幾個特點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比方説,當我們談到《沉思錄》的最後一段,即説從人生的舞台上退場的一段,我們既感到憂鬱,因為這就是人的命運,人難逃此劫。即使你覺得你的戲還沒有演完,新的演員已經代替你成為主角了,這裏的憂鬱就象卓別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員的心情:苦澀而又不無欣慰,黯然而又稍覺輕鬆;另一方面,我們又感到高貴,因為我們可以體面、莊嚴地退場,因為我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並給新來者騰出了地方。

我希望大家能在成長的迷茫期或者彷徨不安的時候好好拜讀此書。一定受益匪淺。

17歲那年,在語文課外讀本里讀到,“屬於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於靈魂的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爭,一個過客的旅居,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於這般潔淨、高貴的文字。開始尋找他的書,我忘記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擁有了一本,何懷宏在1988年從GerogeLong英譯轉譯過來的,他的譯本已經給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這本後再無讀過其他譯者版本。

幾年間,我多次,反覆地讀《沉思錄》,但始終沒能寫點什麼。少年時期所能體會到,是一種語言本身的寬廣魔力,而並非真諦本身。也許恰如譯者前言裏認為,斯多亞學派對於年輕人來説,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漸成長所自我培養的判斷力,讓我每次重讀都覺得珍貴、又能開始學會主動去思考。

我是一個常常會過度焦慮的人,總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許之下發展,對於過去也時常會突然上泛起無法抑制的悔恨。“一個人沒有的東西,有什麼人能從他奪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遠離對未來所有事情的焦慮,因為那些事情即使發生了,不發生,我也會照樣用我對待目前時的理性,在那一日對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會在時光裏消逝,你的記憶會消失,別人記憶中的你也將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熱誠地從身邊人們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去熱愛勞作,瞭解自己的質料和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遠想着最好的東西,偏愛最好的事物,給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關心,不沉溺他人強烈的感情……從十七歲以來,兩千年這位在馬背上的古羅馬皇帝,我一直在他顛簸戰場時寫就的文字裏尋找解脱。

我深信一個孩子的成長,一定需要一個充滿智慧、擁有開放心態的成人。而命運讓我缺失了,我很慶幸自己能在17歲的語文讀本里知道馬可?奧勒留,在一本小説合集裏讀到加繆的雅尼娜,從而初次知曉了自己的質料和內心激流,在書店的角落看到了呂坤的《呻吟語》,我為那種文字,傳達千年、百年的緣分所感動。所以,這條人生道路我沒有走錯,並且一直也熱烈地開放自己的心,去尋找其他能發自內心喜愛、信賴的一切。

《沉思錄》讀書心得7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他的偉大也許不在於他的戰功,不在於他的勵精圖治,而在於他留給後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xx餘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孔子説過“學而不思則罔”,人學會了思考,就不會使自己迷茫,沉淪,見識膚淺。

拜讀了《沉思錄》,我只能説是稍有意會,尚不能參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閲歷淺,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夠深刻,但我還是被這本書吸引,至少它讓我震撼同時讓我學會了思考。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作者好似一個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自我靈魂解剖,對自己進行告誡。孔子也説:“吾日三省吾身”,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

有些人活着喜歡緬懷過去,有些人活着喜歡幻想未來,這兩種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揮霍現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當下。

我們曾糾結於過去的種種傷疤,桎梏於歷史的層層包袱;我們亦曾迷茫於未來的種種未知,迷茫於將來的裊裊迷霧;我們鬱結,我們痛苦,我們煩躁,我們恨不能穿越時空。不是過去,不是將來。人們一生中將面臨無數個“現在”,我們所過的生活亦是由無數個“現在”所拼接而成,“現在”對於每個人來説,它是禮物,也是恩賜。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惱中放任可控的“現在”流轉成不可控的“過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將來”化為“現在”。

“不要去注意別人心裏在想什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心的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不是讓你把自身隔絕於塵世之外,而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時刻看清自己的內心,不隨波逐流,不因他人的品評或妄言而隨意改變人生信條。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句話相信大家耳熟能詳,我覺得它與《沉思錄》有異曲同工之妙。人應該珍惜在塵世歷練的這次機遇,未必功成名就,並非一定名垂青史,不求聞達諸侯,高居廟堂,只要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顆包容的心,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過往的失意,無礙於今天我們以良好的心態等待旭日的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天,喜迎身邊的人與事。同樣,曾經的輝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長久炫耀的資本,因為它已經被定格在逝去的“現在”中,且不同時存在於你當下擁有的“現在”裏。

不要等!有愛,請現在説出;有夢,請現在追逐;有事,請現在去做。 “活在當下”——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禮物。

《沉思錄》是一本樸實無華又真誠無比的書,它就像青橄欖,第一口咬下去,有點澀口,細細品味,又甘之如飴!

《沉思錄》讀書心得8

一本充滿平靜的書,一本凝結智慧的書,一本拷問心靈的書,這就是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帝王馬克·奧勒留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沉思錄》。“《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忙人們去過更加完美的生活。”美國的費迪曼如是評價。的確如此,在時隔兩千年的今日,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作者內心對話。

用靈魂去思考

此刻,快節奏的生活工作讓人漸漸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於應付,沒有時間安靜下來細細思考。作為古羅馬的帝王,奧勒留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遭遇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人禍不斷,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思考,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他就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時常自省,對鏡子中的自我作出告誡與提醒。

所以,貫穿在書中最為明顯的是一種隱忍的恬淡,和對人的'命運的深刻洞察。有人説,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漸漸疏遠,信仰漸漸缺失,一切都流於世俗。我認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將是一劑良藥。這種思考不是無用和瑣屑的思想,而是一種深層的思考,是對自我心靈的拷問,是與自我靈魂的對話。如同長途跋涉需要小憩,我們在行進的過程,身體的勞累能夠經過睡眠緩解,然而心靈的勞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為驛站。哪怕幾分鐘的沉思,也能讓源自靈魂的潺潺溪水洗滌浮世塵埃。

用靈魂去生活

奧勒留認為,事物不能拂亂靈魂,“外部事物使你煩躁不安,那麼請你注意,使你心境煩亂的並非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願意,你是很能夠將它打發掉的”。在生活中,我們容易被外界影響,讓我們躁亂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來者不善”。

我認為,“不善”的並非事物,而是內心無法抑制的“不善”。人經過雙眼看世界,可是有個死角就是自我,看清自我,與自我對話不是眼睛能夠做到,唯有用心靈。當繁瑣的事物壓來,你是否消極低落?當生活的不公襲來,你是否怨天尤人?奧勒留會告訴你,當你低落,當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來,有很多人所謂“看破紅塵”,便要退隱,尋找山林,尋找海濱。他們放棄了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肩負的職責。奧勒留教給我們,怎樣用恬靜、自然、完美的態度去對待一切。其實要相信,我們的心就是一個寧靜去處,我們能夠挖掘靈魂的力量,既獲得平靜,又擔負職責,並且讓這種平靜更好地為擔負職責而服務。所謂“大隱隱於市”,當俗世的煩囂和肩負的重任都不能讓我們煩惱退縮,我們便懂得了用靈魂去適應生活,改善生活,我們便懂得善用靈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靈魂去創造

奧勒留在後期很少待在羅馬,大多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裏度過。《沉思錄》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正如我們明白的,奧勒留並不像一般的隱者那樣逃避自我的職責和義務,他從不怠慢社會歷史賦予一個羅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個人所負有的職責,難道我會不樂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於此世間而應當負有的職責嗎?”奧勒留對於使命,對於職責,是進取的。在靈魂與外界使命、職責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他要用寧靜之心、關懷之心創造出一個有愛的帝國。

當我們懂得如何用靈魂去思考,如何用靈魂去生活,我們要勇於承擔職責,學會如何用靈魂去創造,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為人類創造未來。要從周圍人們身上汲取優良品質,熱忱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化為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要時刻不忘自我作為社會一份子的本分,致力於整個社會的利益,熱愛自我的使命,併為之努力;要抱有創造的心態,不斷審視自我,完善人格,加強職責,讓生命脱離庸碌無為。

《沉思錄》讀書心得9

馬克。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

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如書中有一篇是這樣説的:“有一種人,一旦做了好事,就當作是對別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賬簿上。還有一種人雖不至於如此,可在心裏人就把別人當做受惠者,覺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種人呢,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好事。這樣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結出的葡萄,並不因為自己的果實要求什麼報酬。”

奧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沉思錄》讀書心得10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斯多亞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脱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斯多葛派對人們的要求是:遵從自然而生活,或者説,按照本性生活,而所謂自然、本性,實際上也就是指一種普遍的理性,或者説邏各斯,或者説一種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來)。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説它們有一種完全等價的意義,它們也至少是相通的,並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我讀了《沉思錄》一書,覺得在將近20xx年前的人能有這種認識是十分了不起的。其中的一些觀點對我很有教育意義。

從馬克西默斯,我學會了自制,不為任何東西所左右,在任何環境裏和疾病中歡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種甜美和尊嚴的恰當配合;做擺在面前的事情並毫無怨言。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思如其言,在任何行為中都不抱惡意;他從未表現過奇怪和驚駭,從不匆忙,從不拖延,從不困惑或沮喪,他不以笑聲掩飾他的焦慮,另一方面也不狂熱或多疑。他已習慣於仁慈的行為,隨時準備寬恕,避開所有的錯誤;他給人的印象與其説是一貫公正,不如説是不斷改善。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認為受到了他的蔑視,或者敢自認是比他更好的人。他也具有一種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領。

一日之始就對自己説:我將遇見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們染有這些品性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是,我—作為知道善和惡的性質,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醜的.人;作為知道做了錯事的人們的本性是與我相似,我們不僅具有同樣的和皮膚,而且分享同樣的理智和同樣的一分神性的人—決不可能被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損害,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於我,我也不可能遷怒於這些與我同類的人,或者憎恨他們。因為,我們是天生要合作的,猶如手足,脣齒和眼瞼。那麼,相互反對就是違反本性了,就是自尋煩惱和自我排斥。

類似的觀點在書中出現過很多,我認為這些觀點對我們的生活、工作有着很好的幫助。

在生活中我們不免會遇到一些讓我們不開心的事,往往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會改變一些人。有的人開始對生活抱怨,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公平,成為了憤青;也有的人會忘記自己的原則,自甘墮落,最終變成那類他們曾經看不慣的人,做着那些他們曾經看不慣的事情。

而作者認為,那不去探究他的鄰人説什麼、做什麼或想什麼,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純潔的事情的人,或者像厄加刺翁所説,那不環顧別人的道德墮落,而只是沿着正直的道路前進的人,為自己免去了多少煩惱啊!

我認為,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從社會的大環境中孤立出來。所以,即使生活在一種違背自己原則的環境中,我們也要去適應這種環境,去和周圍的人正常交往,而且在交往時不能抱有任何一種瞧不起的態度,只要不去改變自己的原則就行了。

不要把任何這樣的事情評價為是對你有利的:即那些使你不守諾言、喪失自尊、憎恨、多疑、苛責、虛偽和慾望一切需要牆和幕的東西的事情,因為那更喜歡他自己的理性、神靈並崇拜神靈的人,他不扮演悲劇的角色,不呻吟,不需要獨入或很多夥伴,最重要的是,他將在生活中不受死的誘惑也不逃避死亡,對於他的靈魂究竟在身體中寄寓多久,他是完全不關心的。因為,即便他必須馬上離去,他亦將樂意地離去,就彷彿他要去做別的可以正派和體面地去做的事情一樣;他在全部的生命中只關心這一點:即他的思想不要離開那屬於一個理智的人、屬於一個公民團體的人的一切。

有一個人,當他為另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準備把它作為一種施惠記到他的賬上,還有一個人不準備這樣做,但還是在心裏把這個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記着他做了的事情。第三個人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產葡萄的葡萄藤一樣,在它一旦結出它應有的果實以後就不尋求更多的東西。一匹馬在它奔跑時,一隻狗在它追獵過,一隻蜜蜂在它釀造蜜以後也是這樣,所以一個人在他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也不應要求別人來看,而是繼續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個季節繼續結果一樣。—那麼一個人必須以某種方式如此行動且不注意它嗎?—是的。—但這也是必要的,即觀察一個人正在做的事情。因為,可以説,察知他正以一種有益社會的方式工作,並的確希望他的社會同伴也察知它是社會動物特徵。—你説得對,但你並沒有理解現在所説的:因此你將成為我前面説過的那些人中的一個,因為甚至他們也因理性的某種展示而誤入歧途。但如果你願意理解現在所説的話的意義,就不要害怕你將因此忽略任何有益社會的行為。

如果你取得了這些名稱:善良、謙虛、真誠、理智、鎮定、豁達,注意不要改變它們;如果你失去了它們,迅速地回到它們。記住理智這個詞是要表示對一切個別的事物的一種明辨和擺脱了無知;鎮定是指自願地接受共同本性分派給你的事物;豁達是指有理智的部分超越肉體的使人愉悦或痛苦的感覺,超越所有那些被稱之為名聲、死亡之類的可憐事物。那麼,如果你要自己保存上述這些名稱,而不想由別人來稱呼這些名稱,你將成為另一個人,進入另一種生活。因為,繼續保持你原來的樣子,被這樣一種生活撕碎和玷污,是一個大傻瓜和過分溺愛自己的生命的人才有的品格,就像那些同野獸搏鬥的被咬得遍體鱗傷的角鬥士,他們雖然滿身傷口和血塊,還是懇求被養到下一天,雖然他們將在同樣的狀態中被投給同樣的爪子和撕咬。所以你要固守這幾個名稱,如果你能居於它們之中,那就彷彿你回到了某個幸福之島居住。但如果你察知你脱離了它們,沒有把握住它們,那麼勇敢地去那你將保有它們的一隅,甚或馬上放棄生命,不是在激情中,而是樸實、自願和謙虛地放棄生命,在做了這件至少在你生命中可讚美的事之後,再如此離開它。然而,如果你記住神,記住他們雖然不願意被奉承,但希望所有有理性的存在塑造得和他們類似;記住一株無花果樹的工作就是做一株無花果樹;一隻狗的工作就是做一隻狗,一隻蜜蜂的工作就是做一隻蜜蜂,一個人的工作就是做一個人,那麼這將會對你大有助益,幫助你記住這些名稱。

這些大概就是作者所認為的一個擁有善的本性的人所所應該做到的事和所應當擁有的品質吧。

我們正或多或少地缺少其中某些品質,我們卻沒有察覺自身的缺陷,恰恰相反,我們常常去抱怨別人的惡性,卻毫不在意自己在重複這他們所做過的事。因此我對自身的要求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先讓自己具備那些善的品質,再去努力使別人減少惡行。

因此,我認為,在批評別人之前,首先要考慮如果自己面對同樣的問題,自己會怎麼去做,如果會和他們有着同樣的做法,還是不要去批評別人的好,先改正自己,不要最後鬧個五十步笑百步。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懼怕死亡,我猜測,他們懼怕死亡主要是放不下自己這一生中所獲得的名利。而在書中,作者多次思考過關於死亡的問題,給了我一些啟示。

我們不僅應當考慮到我們的生命每日每時都在耗費,剩下的部分越來越少,而且應當考慮另一件事情,即如果一個人竟然活得久些,也沒有多大把握説理解力還能繼續足以使他領悟事物,還能保持那種努力獲得有關神和人的知識和思考能力。因為他將在排泄、營養、想像和胃口或別的類似能力衰退之前,就開始墮入老年性昏聵,而那種運用我們自己的能力,滿足我們義務標準的能力,清晰地區分各種現象的能力,考慮一個人是否應當現在辭世的能力諸如此類的能力絕對需要一種訓練有素的理性,而這種性整個地已經衰退了。所以我們必須抓緊時間,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為對事物的觀照和理解力將先行消失。

死亡像生殖一樣是自然的一個祕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組合與分解,而全然不是人應當羞愧的事情,因為它並不違反一個理性動物的本性,不違反我們的結構之理。

很快,你就將化為灰塵,或者一具骷髏,一個名稱,甚至連名稱也沒有,而名稱只是聲音和回聲。那在生活中被高度重視的東西是空洞的、易朽和瑣屑的,像小狗一樣互相撕咬,小孩子們爭吵着、笑着,然後又馬上哭泣。但忠誠、節制、正義和真理卻:從寬廣的大地飛向奧林匹斯山。

在作者看來,死亡是一種本性,誰都無法逃避。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慾望系列的中斷,是思想的散漫運動的停息,是對肉體服務的結束。不要輕率或不耐煩地對待或蔑視死亡,而是要把它作為自然的一個活動靜候它。

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中國古代就有這樣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所以我們不必對死亡感到恐懼。

同時我又感到作者認為:在人的一生中許多東西都是過眼雲煙,產生和消亡都很快,唯有一些合乎本性的善,那些原則可以永存;在人死以後,生前所得到的一切都與你毫無干繫了;更關鍵的是如果我們浪費時間,死亡會來的很快,令我們毫無準備。

確實,死亡就是這樣既神祕,又普通,既遙遠,又接近的事。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去做一些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來獲得一些只能短暫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呢?還不如在一生中抓緊時間,多行一些善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老了後回想起來也不會有什麼缺憾,最終可以開開心心地離去。

《沉思錄》一書帶給我的感想遠不止這些,書中的思考也不僅僅是這些,以上觀點只是我所看到的皮毛。我想,如果想真真體悟到《沉思錄》一書中的哲理,不僅僅需要反覆回味,更要接觸生活,體悟生活,只有在與生活的結合中才能感悟到《沉思錄》的真諦。

《沉思錄》讀書心得11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遠離純淨,開始漫步在紅塵的煙火裏。在茫茫世海里追逐,尋找所謂的歸宿,其實人又何曾有真正的故鄉,都只是暫將身寄,看幾場春日芳菲,等幾度新月變圓。停留是剎那,轉身即天涯。

來源: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

忙完考試,莫名感覺許久沒有讀書了,就是泡圖書館也是為了找個做題的氛圍,不由得去翻翻書架。

《沉思錄》買了許久,也曾翻了許久,而後許久沒有再碰過。只是那些深刻到可以引發多角度思考的句子帶來了不少的影響。

七情六慾,人動物之本能,佛家之戒,通常解之為,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色、聲、香、味、觸、法。

《三字經》開篇即講:人之初,性本善。此為人之始。《論語》有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此為人之終。合之則為善始善終。此詞多用於育人,處事。

只是始終之間所貫穿的一切則是赤裸而親歷的人生之旅。七情六慾是誰也越不過去的.劫,會有不同的人和事,用事實讓你體會。此後又會有不同的人和事讓體會過度到冷漠或淡然,而最終又迴歸於初始的善念。

記得一句話講説,成長是將哭鬧調成一個靜音的過程,而成熟是想哭的時候還能笑着面對的狀態。或許都對,又或許都不對吧。

去年看《擺渡人》,是由一個從笑到靜到淚的過程,貌似也漸能讀懂大話西遊的那句末尾:那個人的背影好怪哦,是啊,我也看到了,好像一條狗。

《沉思錄》讀書心得12

17歲那年,在語文課外讀本里讀到,“屬於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於靈魂的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爭,一個過客的旅居,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於這般潔淨、高貴的文字。開始尋找他的書,我忘記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擁有了一本,後來隨我去西安、青島的途中,和一整箱其他的書一併丟失。後來買到了如上的版本,何懷宏在1988年從GerogeLong英譯轉譯過來的,他的譯本已經給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這本後再無讀過其他譯者版本。

六年間,我多次,反覆地讀《沉思錄》,但始終沒能寫點什麼。少女時期所能體會到,是一種語言本身的寬廣魔力,而並非真諦本身。也許恰如譯者前言裏認為,斯多亞學派對於年輕人來説,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漸成長所自我培養的判斷力,讓我每次重讀都覺得珍貴、又能開始學會主動去思考。

我是一個常常會過度焦慮的人,總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許之下發展,對於過去也時常會突然上泛起無法抑制的悔恨。“一個人沒有的東西,有什麼人能從他奪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遠離對未來所有事情的焦慮,因為那些事情即使發生了,不發生,我也會照樣用我對待目前時的理性,在那一日對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會在時光裏消逝,你的記憶會消失,別人記憶中的你也將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熱誠地從身邊人們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去熱愛勞作,瞭解自己的質料和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遠想着最好的'東西,偏愛最好的事物,給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關心,不沉溺他人強烈的感情……從十七歲以來,兩千年這位在馬背上的古羅馬皇帝,我一直在他顛簸戰場時寫就的文字裏尋找解脱。

我深信一個孩子的成長,一定需要一個充滿智慧、擁有開放心態的成人。而命運讓我缺失了,我很慶幸自己能在17歲的語文讀本里知道馬可·奧勒留,在一本小説合集裏讀到加繆的雅尼娜,從而初次知曉了自己的質料和內心激流,在書店的角落看到了呂坤的《呻吟語》,我為那種文字,傳達千年、百年的緣分所感動。所以,這條人生道路我沒有走錯,並且一直也熱烈地開放自己的心,去尋找其他能發自內心喜愛、信賴的一切。

《沉思錄》讀書心得13

《左手沉思錄右手智慧書》是本好書,本人雖然沒有讀完,但也有些體會。

上學的時候,班主任的嘴邊經常掛着一句口頭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懵懂的我的心裏,留下很深的印記。

將要踏足社會之際,母親告誡我:“年輕人容易心浮氣躁,但是你要謹記,不要‘半桶水晃盪晃盪’,越是沒本事的人,越喜歡吹噓自己多有能耐;越是高人,越是深藏不露或者大智若愚,後者才是值得你學習的對象。”

現在,已經在社會上打拼多年,才發現班主任和母親的話靈驗如真理。

人要知道自己、瞭解自己,至少要知道自己多高、多重、多胖、多瘦、多美、多醜這些外在的東西。人都喜愛聽好話、奉承話,不自知的人聽到好話、奉承話,信以為真,飄飄然,覺得自己好偉大,他沒有考慮在這些話的背後,説這話的人的目的是什麼。

傳説在阿爾卑斯山的入口處,就寫着“認識你自己”這樣一句警語。因為只有認識了你自己,你才能變得睿智,你才能勝不驕、敗不餒。首先要“察己”。客觀的審視自己,跳出自我,觀照自身,如同照鏡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點,更要覺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對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品質等進行自我評判,切忌孤芳自賞、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斷自我完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須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有能耐的.人,總是安守於自己該做的事情,只是在關鍵的時候讓大家眼前一亮,話語擲地有聲,而且,當膚淺的人賣弄自己的時候,他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了一番成績。

只有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明確哪些是需要繼續發揚光大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着手改進之時,就是進步的開始。

《沉思錄》讀書心得14

讀了《沉思錄》一書,對於如何正確看待人生和待人處事頗有啟發和收穫。

這本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脱離社會、脱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脱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脱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讀完該書之後,以下幾點對己有很大啟示:

1、博採眾長,傳承美德

正如在《沉思錄》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也要以此為鑑,學會善於取人之長,豐富知識、提升境界、弘揚美德。

2、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種包容的心

《沉思錄》作者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着與你相關聯的線。人們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我們每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於他們是我的同類,我們仍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不要隨意責怪他人,要有一種克己忍讓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關係結構中,首先的原則就是友愛。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將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3、堅持顧全大局、維護社會利益

《沉思錄》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讓你的'行為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行為,因為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於我是一部分,對於一切出於整體而分配給我的事物,我不會不滿意的。由於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就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就滿意了。這是作者顧全大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一種崇高精神境界。當今,我們作為每一個社會人,很需要發揚這種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維護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

4、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抓緊實現人生價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種歡樂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個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元素本身並沒有受到損害,為什麼一個人竟憂慮所有這些元素的變化和分解呢?因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東西都不是惡。總之,生與死之間的距離是很短暫的,看看在你之後的時間,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時間,在這種無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間有什麼差距呢?當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坦然面對它,並不是消極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視人生價值。我們必須抓緊時間,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為對事物的觀照和理解能力將先行消失。這就告訴我們,人的生命不僅是短暫的、有限的,而且隨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喪失了對事物的觀察理解能力和繼續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寶貴的生命裏,抓緊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沉思錄》讀書心得15

《沉思錄》是一本啟迪智慧、發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得以純潔而高尚的哲學自省書,是古羅馬皇帝先哲馬可。奧勒留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它使人建立樸實的信仰和高貴的道德,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莊嚴不屈的精神魅力。温總理給予它很高的評價,並把它作為牀頭必讀書籍。

《沉思錄》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宂長的説教,卻處處閃爍着智慧的火花。書中的許多思想,即使在兩千年後今天也能引起我們的共鳴。作者從哲學高度對人生真諦進行思考,深刻、睿智,讓人高山仰止。讀《沉思錄》會讓人在高雅思想和純淨心靈中得到慰藉。初讀之下,我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辯證的看待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奧勒留是位自然主義者。他對大自然懷有深深的熱愛與敬畏之情,但不僅僅限於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強調尊重其客觀規律。他在《沉思錄》中寫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關聯的,連接萬物的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因為它們聯繫在一起,有秩序地組成同一個宇宙。只有一個由萬物集合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於萬物之中的神明,萬物本是一體,遵循同一法則,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對於這些本源歸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靈而言,也就只有一個唯一的盡善盡美之境。這一觀點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為人處事遵循客觀規律,合乎自然法則,這就是人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奧勒留對自己如是説。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一心一意,堅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隨便分心在別的事情上,保持內心的純淨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如果能做到這些,不奢求什麼,也無所畏懼,如果你現在的行為合乎自然,你從小到大所説的話沒有任何虛假,那麼,你就能過得幸福;誰也不能阻止你獲得這樣的`幸福。他還寫道:只要我們遵循着理性行事,便無需畏懼,因為只要我們是向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所做的合乎本分,我們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會受到傷害。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過上述思考,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只有堅定唯物主義哲學觀,積極行動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並獲得幸福。

2、如何看待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奧勒留在書中寫道:不要像一個被強迫者那樣勞動,也不要像一個將受到憐憫或讚揚的人那樣勞動,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會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動和抑制自身。

相應的,馬克思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從真正的自由勞動所具有的特質出發,得出其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這一命題:當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真正自由的勞動作為自我實現的過程將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勞動在於真、善在勞動中的統一,使得勞動具有美的性質;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自由勞動將對應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無可阻擋的歷史規律。

我認真的思索,勞動自然首先是為了生存。當生存被勞動滿足之後,勞動又是為了什麼。多少人是為了所謂的舒適,又有多少人是為了取悦他人?我想兩者都不會從勞動本身得到快樂。勞動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質是自然。能夠符合自然的勞動者才是快樂的,能夠創造這樣勞動氛圍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

《沉思錄》非常關注人的修身養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應該做到:其一,意志要堅強。每時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堅定,像一個羅馬人、一個大丈夫那樣,一絲不苟地、保持尊嚴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終懷着友愛、自由和正義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頭。其二,貪慾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瘋狂,但惡人做事不可能不瘋狂,他認為:由慾望而引起的過錯比憤怒引起的過錯更應該受到譴責。因為當一個人憤怒時,他是由於某種痛苦或內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慾望驅使而犯罪的人卻是因為經不住快樂的誘惑,他的過錯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應有的自制力。他告誡自己:你所沒有的東西,不要想入非非,夢想着已經得到了,要從你已經擁有的東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這些東西倘若你現在不是已經擁有,你該多麼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為無私,為人誠實。對於所經歷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從不大驚小怪,因為這一切都源於同一個命運的安排。他在內心裏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違心,不要自私,不要輕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華麗的言詞來裝飾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閒事。

堅強意志、克服貪慾、端正思想。説的多好啊!內心的自由,來自於執着,不是對錶象的執迷,而是對內心準則的堅持。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不斷的自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才會產生堅定執着追求的勇氣,才會獲得內心自由的幸福。

這部哲學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閲讀欣賞獲得點滴體會,留做温故知新。奧勒留的《沉思錄》,幫助我們反省過往、思考未來,我也必將常讀常考,以作鞭策。

Tags:沉思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