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孝經》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75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孝經》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孝經》讀後感

《孝經》讀後感1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説,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説,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於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説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於"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g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

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説,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説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着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

對於今天來説,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五四以來,我們雖都在提倡"尊老敬老愛老",但是相對古時"孝"與"忠"並列成為中國古代民眾最講究最看重的兩大思想觀念來説,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事實上,現代的中國人"孝"的觀念已明顯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長此以往又聽之任之的話,若干年後,又將是怎樣?細細尋思,我們很有必要繼承我們所應該繼承的孔孟儒學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當今的社會道德規範併發揚光大!

《孝經》讀後感2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繫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祕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有句古語説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佔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着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説,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説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説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為了實現父母對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我就自己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們關心我一樣,我會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他們端水送藥,噓寒問暖。當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后,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並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説説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説一句真誠温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麼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感恩是有意義的。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孝經》讀後感3

利用暑假,我閲讀了曾參編著的《孝經》。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規》教育我們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孝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為有了孝悌的美德傳承,所以一直興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親重病在牀,他衣不解帶的服侍父親,給天下百姓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受人尊敬的文化戰士魯迅,一生對母親至愛至孝,讓母親吃飽、穿暖、住好,獨自一人照顧着母親的飲食起居,從無半句怨言。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為了治好母親的粗脖子病和父親的雀目病,潛心學醫,翻遍大量醫書,四處拜師學醫,最終在他堅持不懈、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找到了根治這兩種病的藥方,而他也因此成為了一代名醫,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稱為“藥王”。春秋時期的一位隱士名叫老萊子,他非常孝順,總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來供養雙親,甚至在自己年過古稀之後,還把兩位老人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

俗話説,我們學習國學經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如《孝經》裏所説的: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只有先做到了“事親”,將來才能治國、平天下。而要做到“事親”,我覺得應該要先做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也是孝的根本。我們現在孝敬父母就要學會體諒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應該幫着父母做,多在閒暇時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多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只需這樣,父母就會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的臉上就會多綻放一些笑容。

前不久,媽媽在醫院裏做了一個手術,要住院一段時間。媽媽不在家的第一天,我就非常的不習慣:平時放學回家,媽媽總是已經擺好碗筷等我吃飯了,而現在,媽媽不在家,爸爸在陪媽媽,我還要一個人摸着冰冷的灶台自己做晚飯。做作業時,身旁少了一個拿着毛線球織衣服的身影。洗漱完畢,躺在牀上卻怎麼也睡不着,原來是少了每晚睡覺前媽媽那雙替我掖被子的手和一句温柔的“晚安”。第二天放學後,我揹着書包搭上了公交車,下車後,穿越兩條街來到醫院,直奔媽媽的病房。我坐在媽媽的病牀旁邊,跟媽媽談心,幫媽媽看鹽水。媽媽出院了,我經常在空閒的時候陪媽媽聊天、散步,幫她做做家務,我還讓媽媽嚐了一次我親手做的飯菜。看着媽媽臉上洋溢着的笑容,我心裏也如同吃了蜜一樣甜。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精力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讓我們的心中時刻裝着父母,裝着對父母的一份牽掛。好好孝順父母,感恩父母,是我們對父母唯一能做的事。

《孝經》讀後感4

孝,是世人一直傳頌的美德,是心中難以言棄的珍寶。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翻湧而去,飛濺的浪花中浮現出無數“至孝之人”的面龐。

子曰:“人之行,莫大於孝。”蠍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可誰又知道他們為繁衍後代可以忍受背脊撕裂的痛苦?而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父母便含辛茹苦撫養成長,我們的頑皮與任性,不知使他們留下了多少辛酸的淚水,可以説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傾盡所有。

昔日,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三遷房舍。又見孟子不思上進,擔心其學業半途而廢,便狠心斷織教育孟子。從孟母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母親對兒女的關愛,看到了父母希望兒女成才的殷切期望。每當雨果在創作途中感到煩躁不安時,母親那温暖的雙手,總是輕輕的放在他的雙肩上,以撫平他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正是因為有了母親默默的關愛,也使他最終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文學家。

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不僅僅體現在教育上,更融進了我們的點滴生活之中。今天,當我們放學回家後,同樣是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卻為我們早早做好了一桌可口的飯菜;今天,當我們卧病在牀時,同樣心力交瘁的父母卻噓寒問暖,徹夜不眠;今天,當我們深夜苦讀時,睡衣深沉的父母仍然不辭辛勞,陪伴在我們左右。一杯熱奶,一句問候,濃濃的愛意讓我們倍感温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句詩,吟出了我們心中所有的感激!

人們都説烏鴉是帶來厄運的兇象,可誰能想到他們有反哺的天性呢?烏鴉尚知反哺,而作為為人類的我們不是更應該孝敬父母嗎?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小黃香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留下他與父親一起生活。夏天,他把父親蚊帳裏的蚊子捉完,然後用扇子扇冷涼蓆才讓父親睡。冬天,他在父親睡前先用身子暖和父親的牀蓆,未免父親受凍。他身影幺小,卻用心詮釋着盡孝的真諦,這抹芬芳瀰漫在三字經中愈久彌香。而當下更有捐腎救母的田世國用行動證明着新時代的青年對“孝”這一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

而對我來説,什麼算是孝呢?我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中,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就是我的天,我的全部。我每天與她談心,她最喜歡聽我在學校裏取得的成績,雖然我的成績並不理想,但是任何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會使母親非常高興,我愛和她討論每天在學校裏發生的趣事,我回味,她分享,歡笑中,我讓母親忘卻了辛勞。也許此刻我的孝僅僅只能停留在替母親分憂解愁、與母親談心聊天、還有努力時自己的學業更上一層樓上,然而,我卻堅信,只要我心存感激,在未來的某一天,這粒孝心的種子必將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為母親撐起一片藍天。

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這愛的筆觸記錄下與父母共度的每一個不可缺少的燦爛章回;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那些父母為了我們付出的艱難歲月教會我們堅強樂觀,為我們的人生大廈墊下最堅實的基石;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生命的一切驚喜與感動陪伴我們和父母走過細水長流。把孝心傳遞給普天下所有的摯愛雙親吧!

《孝經》讀後感5

“百善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後,我又進一步地瞭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聖賢經典,裏面講了許許多多的關於“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言古風的美文,一個個發人深思的故事,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不足兩千,但在中國思想歷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傳唱,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誦,《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後世影響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後,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畏寒怕冷睡不暖,於是每天都搶先以自己的體温捂熱被子,然後才讓父親上去睡。多麼感人肺腑的故事!多麼打動人心的孝子啊!讀着,讀着,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三字經》都用濃重的筆墨描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的小故事,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先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最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看過《孝經》、《三字經》後,我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是一個孝子呢?對比之下覺得我還真不是“孝子”。曾經在一份考卷上有這樣一道題,問“孝”的含義是什麼?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下筆。

在生活中,我也沒有盡到“孝”道,沒有做到常常問候遠在他鄉的父母是否安好,沒有關心他們的工作是不是辛苦,也沒有想過他們會不會開心,只顧着自個兒玩樂享受,甚至有時還埋怨父母為什麼不像別人家的父母在家裏陪伴着自己。

但如今,我明白了。當我生病的時候,父母總是打電話、發信息問我:怎麼樣啦?去醫院沒有?今天好點了嗎?要不要爸爸媽媽回家陪你呀?從這些充滿關心的話語中,我體會到了父母對我那濃濃的愛意和關切、焦急之心,他們恨不得親自回來照顧我,但為了賺錢養家,為了培養我早日成才,他們不得不拋家舍口繼續工作。他們那麼拼命地賺錢,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讓我有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

所以,從今以後,我會好好地孝順父母,關心父母,不在他們嘮叨的時候不耐煩打斷,而是虛心地聆聽着,約束自己的任性不讓他們擔心。每個父母都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在學習上,我要更加努力,加倍努力,現在的我,只能在學習上用更好成績來回報父母的恩情。

羊羔跪乳尚知孝,烏鴉反哺孝親顏,動物尚且如此,人又怎麼不能孝道?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有關“孝”的美文,經典名著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6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層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説的是對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為這些話對我們多多少少都是有好處的。所謂“孝順”,並不是必須順從。孔夫子在《孝經》中告訴我們:孝,不是做樣子,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長輩真摯的感情,不是盲目聽從,而是在長輩有所失誤的時候,也能提出適當的建議,不是隻孝敬家裏的長輩,而是愛己及人,愛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能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温暖人間,和諧統一。

《孝經》讀後感7

《中華孝經》是一部關於“孝道”的名著。裏面有許多“孝”的文章,當然,其中也有些反面例子,比如《離家出走的孩子》。

有一天,一個小男孩兒和媽媽吵架了,一氣之下,就跑出了家門。媽媽站在門口大罵:“出去了就不要回來了!”

那個小男孩兒跑呀跑,一轉眼兒就天黑了,小男孩兒也感覺餓了。這時,他看見了一家麪館,就跑了進去。麪館的老闆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阿姨。小男孩兒吃完麪,就要付錢,誰知他的口袋裏沒有帶一分錢。小男孩兒的臉一下子紅了。阿姨見了,就問:“小朋友,你怎麼了?”小男孩兒説:“我沒有帶錢。”阿姨就説:“沒關係,我請你吃。”

突然,小男孩兒大哭起來。阿姨驚奇地問:“你怎麼了?”小男孩兒哭着説:“您對我這麼好,要是我媽媽也像你這樣就好了。”阿姨問:“為什麼?”小男孩兒答道:“我媽媽今天和我吵架了,媽媽還把我趕了出去。而您,卻免費給我吃麪。”阿姨説:“你怎麼能這樣想呢?你媽媽平常為你做了多少事啊!而我只不過是為你做了一碗麪而已。”

小男孩聽阿姨説的話後,恍然大悟,他放下筷子,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快到家門口的時候,小男孩看見了焦急的媽媽在四處張望,他撲到媽媽的懷裏,卻發現媽媽的眼裏也含着淚水……

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對別人給予的幫助知道感激,然而卻對自己的親人的恩情卻渾然不知,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在這本書裏面,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叫《董永賣身葬父》。裏面講的是董永的父親去世了,他想為父親辦個喪事,可是他家裏一貧如洗。於是他就寫了一個賣身契:“家父不幸西歸,家無分文葬父。若肯幫我葬父,願當牛做馬。永不反悔!”路過的百姓看見了無不落淚。有一個大財主看見了,心中很高興,就假裝好心地對董永説:“我可以幫助你,但是你把你父親埋了以後,到我家來織上細絹三百匹,你就可以走了。”這對董永來説是很不公平的,但是他還是同意了。

在董永走到半路的時候,他遇見了一位漂亮的女子。那位女子説:“我知道你的事情,就像嫁給你為妻。”董永同意了。於是,倆人到了財主的家後,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把三百匹細絹都織完了,財主只好放他們走了。

在半路上,那位女子戀戀不捨地對董永説:“我是天上的織女,由於你感動了玉帝,所以玉帝叫我來幫助你,現在時間到了,我該回去覆命了。”説完,凌空而去。

多麼動人的故事!我看完這個故事後,深受感動。董永為了埋葬父親完成自己的孝意,竟然不惜要“賣身”來“葬父”。他雖然貧困,但是他卻有一般人做不到的孝,我們一定要向他學習!

《中華孝經》這本書裏面記載了許許多多類似董永這樣的故事,我們要以故事裏的主人公作為自己的榜樣。然而那些反面例子,我們要把它們作為自己的警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幹那樣的事情。

《孝經》讀後感8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道德。從動物學上説,實質上是"反哺"的。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了"孝"字,這也説,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地。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道德。從動物學上説,實質上是"反哺"的。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了"孝"字,這也説,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地系統地論述孝道,《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權威),於今已絕適合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在便捷的,已可以理會這句話,當時聯絡多有不便,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説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取,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於"三年之喪",四科中十哲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過,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雕也,糞土之牆?g也"的學生,為父母服喪三年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三年,一年,這顯然是弊端較多的行孝,就無須效仿了。諸如孝説,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最後也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為"忠孝"的説教;基督教傳入之初,也不"崇拜偶像"的誡條,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僅是出倫道德,社會性,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肩負着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孝道,毫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也適合現代社會。

五四,雖都在提倡"尊老敬老愛老",古時"孝"與"忠"並列古代民眾最講究最看重的兩大思想觀念,是的微道。事實上,現代的人"孝"的觀念已淡薄了。長此以往又聽之任之的話,若干年後,又將是怎樣?細細尋思,很有必要繼承所應該繼承的孔孟儒學所提倡的孝道,以使之符合當今的社會道德規範併發揚光大!

Tags:讀後感 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