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變形記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變形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變形記讀後感(15篇)

變形記讀後感1

卡夫卡的《變形記》想説明的是什麼呢是一場噩夢還是人類無法抗爭的現實呢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

《變形記》是卡夫卡筆下以“變異”為題材寫的小説,這部小説是在1912年寫的,發表於1915年。是卡夫卡生前發表的少數作品之一。這篇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天清晨醒來,發現自我變成了一隻大大的甲蟲。他本來能夠用他的收入來養活全家,此刻卻要全家來養活他。起先,他的爸媽和妹妹對他突然變成一隻甲蟲表示憐惜,都充滿了同情和關懷,妹妹每一天都幫他送飯,打掃房間。可是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大家都把他當成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包袱了,大家都懷着鄙視的眼光,期望他早點死去吧,這樣大家都簡便。最終有一天,他在全家的長期冷落中,孤獨的離開了人世間。全家為此慶幸。父親説:“讓我們感激上帝吧!”一家三口為了慶祝格里高爾的死去,決定乘車去城外郊遊。小説的大概資料就是這樣的。

卡夫卡以往説過:為每一天的麪包而憂慮會摧毀一個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卡夫卡就死在寫他自我,因為我在網絡上查詢了一下卡夫卡這個人,發現網絡上的介紹和這本書上所講述的資料有所相同之處。在作者的一生中,他活得也就像一隻蟲子。卡夫卡喜歡文學,很想成為一名作家,但現實沒能如他所願。用為他和家人要生活,他就不得不成為一名保險公司的小職員,整天奔波忙碌,忙得不可開交。他害怕孤獨,渴望感情。以往三次與女友訂婚,但都沒有結婚。不明白為什麼他的內心總是充滿這樣的矛盾:“沒有‘她’,我不能活。和‘她’在一齊,我也沒辦法生活。”這樣的顧慮下,使他始終沒有邁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有勇氣的話,他就能夠收穫他的幸福,所以他(卡夫卡)的性格不得不説有些怪癖。

卡夫卡生活中和創作中,都是主要反映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社會腐敗,奧匈帝國的強暴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困窮苦,經濟衰敗,這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由此,不難理解他的作品為什麼荒誕了,他是根據夢創作,這種荒誕的思緒來自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折射。

卡夫卡創造了象徵性的世界來表現被異化的困境,《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被生活壓倒喘可是氣來。那天空永遠是黑暗的,與世隔着窄小的門縫,身處無可名狀的絕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靜,還是要用觸角飽嘗羞辱,包圍他的永遠是冷冷的情感,感覺是呈灰綠色和諸褐色,着實一想,讓人感覺有一點恐怖啊!格里高爾的背後隱藏着卡夫卡的無奈、痛苦和憂鬱。難道我們困擾的是那些錯綜複雜的社會主角(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矛盾。畢業後,我們為了尋找工作,四處碰壁,於是我們改變了原先的思維模式,倔就是社會對我們的選擇,可是心裏的沮喪,不是幾杯酒就能夠消除的。

相信我們在讀過這本小説後,心靈上能夠得到足夠的宣泄然後平靜下來,清理思緒,讓我們的路越走越平坦吧!

變形記讀後感2

“城裏有遊樂園,我們不羨慕,田野就是我們的遊樂園。城裏有少年宮,我們不羨慕,水鳥、兔子就是我們最好的夥伴。可是,要是我們沒有了媽媽,我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要問我們的媽媽哪裏去了,這個問題,城裏的小朋友最清楚。”

——題記

在家閒着沒事,便打開電視,隨手調到了湖南衞視,電視熒幕上的圖像便吸引了我的眼球——《變形計》城市孩子與山裏孩子7天互換。記得在幾年前這個節目播出過,只是並沒有去注意。現在又開始播這個節目,便也有了些興趣。我便迫不及待地盯着熒幕,時時刻刻等着節目播出。

節目播出後,節目中出現的畫面還歷歷在目:城市公子哥易虎臣從叛逆,頑皮,喜歡惡搞甚至有點兒早熟變成了温柔、可愛,有一顆温暖的心的“男子漢”了。而山裏孩子的代表吳宗宏則由靦腆變得大方,由內向變得開朗。

通過城裏學校同學與老師們的愛心捐贈,山裏的學校宿舍已由只能8個小朋友擠一張牀變成了有上下鋪的單人牀鋪,學校的面貌也從破舊不堪變成了煥然一新。孩子們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慰藉,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愉悦的、發自內心的微笑。還記得山裏孩子吳宗宏説他更喜歡城裏的爸爸,我的心不由得一顫:他不會忘本吧?他該不會喜新厭舊吧?原來,在這背後隱藏着他不為人知的身世祕密:他的身世很不幸,在他還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他的親生父親便永遠離開他了。他父親前一天去世,他在第二天就生下來了。他與父親之間的距離是那麼遙遠:他總是會做一個夢,在夢裏,父親總是離他很遠,向他揮手,他拼命地往前跑,想追上父親,可怎麼努力也是無濟於事。父親終究離他那麼遙遠。通過山裏孩子吳宗宏含淚講述,同學們一個個也都哭了,這些從小就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被他所感動,他的身世很快便傳到了其他年級中,全校各班的其他同學也都來看他,來看看一個從小就堅強懂事的孩子,有的還跟他定下了約定。

看到這裏,眼眶裏的小水珠全都冒出來了,匯聚成淚,一個接着一個,永不停歇。一股暖流瞬間湧向心尖,雙頰旁劃下了一串不知名的液體。

也許會很任性,把父母的愛當包袱,把朋友的愛當愚昧;也許會逃避,把學業附之腦後,對家庭置之不理。但每個人的心靈都是不能違背的,一個人是擁有一顆温暖的心的,就像城市公子哥易虎臣一般,一個人也是會擁有愛的,愛心匯聚起來,才是勝利。

愛是可以傳遞的,把愛分享給他人,他們也能得到愛,好東西應該一起分享。遊戲而需要愛,需要我們的呵護、關愛,我們應該把我們對他們的愛付諸於行動中,將愛傳遞下去。

淚意,像幽泉,不可遏制地湧上心頭。

變形記讀後感3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曾經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

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

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説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後感4

《變形記》是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説。小説的主人卜公格雷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銷員,長年累月到處奔波。在一個普通的早晨,他從不安的睡眠中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更令他感到不安的是自己沒能夠按時起牀趕火車上班。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沒能按時走出自己的房間,都感到極度的驚訝。然而,儘管他竭盡全力,也沒能成功起牀。隨後,公司的經理親自登門詢問他遲到的原因,並且威脅他説,如果再不立即去上班就開除他。在家人和公司經理的催促下,他掙扎着起牀去開門。可是,他的身體變化越來越大,起初還可以説話,但終於完全喪失了人的聲音,整個人徹底的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的新形象嚇跑了經理,幾乎嚇昏了母親,於是被父親粗魯的用手杖趕回自己的房間。從此格雷高爾成為家庭中的醜聞,成為親人們的累贅,與他最親近的妹妹都不再理解他,並且成了對他誤解最深的人。終於,家人不能夠容忍他了,妹妹公然宣佈人不能和動物生活在一起而他也由於長期不吃東西,最後悄然死去。

有人説,格雷高爾之所以會變形,就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個人受到迫害,不再可能作為真正的人而存在,因此發生了異化,變成了非人。其實,我們從細節上可以看出,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內心仍然執著於以往的一切,沒有大的改變。換言之。格雷高爾並沒有發生本質上的“異化”。

《變形記》中反覆提到的是社會主義和家人對格雷高爾的誤解,他的“真實形象”——一隻巨大的甲蟲一再讓人們驚恐並遭到無情的拒絕。在這些心酸的文字下面,潛伏着的是卡夫卡對於“絕對孤獨”的體驗和對於真正意義上的理解之匱乏的痛苦描述。卡夫卡筆下的“公司”和“家人”都不能夠簡單地從字面上去理解,他們絕不僅僅單純指代他的單位領導或者他自己的父母和妹妹,因為卡夫卡所深切渴望的並不是寬容温暖的情感。而且,事實上他的生活中視乎並不真正的缺少他們。卡夫卡是一個用文學形象來進行哲學思考的作家,他的小説自始至終都在探討着深刻的哲學問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或許可以把格雷高爾的變形理解為: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一個人真是的自我形態突

然暴露出來,它不僅讓這個人無比吃驚,也徹底揭示了人的孤獨存在和真正理解意義上的不可能。

卡夫卡的著作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他在隨後的創作之中巧妙地涉取了卡夫卡小説藝術,成名作《百年孤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並且在世界文壇上掀起了一陣“魔幻現實主義”熱潮。

《變形記》這本書很值得大家去閲讀,請在閒暇之餘偶爾在書的海洋中翱遊吧。

變形記讀後感5

20xx年的每個人都是卡夫卡筆下的格里高爾——一隻脆弱的甲蟲。

格里高爾是一個悲情的角色。格里高爾即使在變成一隻不會説人話的甲蟲後擔心的還是家庭的情況。他是一位合格的盡責的哥哥也是一位孝順的善良的兒子憑藉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為自己這個家庭默默地支持起一面生活的大旗,讓這面旗幟無論面對什麼樣的風浪都屹然不倒。可惜的是,他或者是它不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人類而是一隻給一個簡單的家庭帶來突如其來的打擊的甲蟲——家裏突然少了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質量瞬間下降到一個極點。平日裏常常稱讚兒子的父母和對待哥哥十分尊敬的妹妹對於一隻甲蟲的態度就像坐上一個形如開口向下的二次冪函數的過山車,“咻”,直落谷底然後停止活像一個奄奄一息的甲蟲,最終和格里高爾的生命中最後一口氣一樣陷入死的沉寂。

我相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很多人的腦海裏回憶起20xx年的那段時光心裏總會泛起一陣苦澀和噁心就好像格里高爾的母親第一次看到變化為甲蟲的格里高爾的一瞬間天旋地轉。

格里高爾最後的一口氣釋然了一整個家庭的重擔,這也算是悲劇的最後的倔強。有人説,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徹底撕碎給人們看。但是沒有任何實驗證明,悲劇所撕碎的碎片不能補齊。還記得那些甲蟲嗎?它們努力地推翻阻礙它們前進的任何阻礙,哪怕是狡猾的病毒。

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的力量真的就和甲蟲站在人類面前的力量一樣,甚至更加弱小。野生動物的病毒到底是怎麼蔓延到人類社會世界的,我想,這個謎底就跟格里高爾為何突然間就變成一個大甲蟲相似,也許只有卡夫卡才知道。

人類挑戰大自然也不是一次兩次,我想人類這不是自不量力而是迎難而上。當然,敬畏自然是人之本性,但是在錯綜複雜的生存環境下被迫和自然戰鬥,只有勝者為王這一個選擇。

現在,身為甲蟲的人類們,尤其是在東方大陸上的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在和可惡狡猾的新型冠狀病毒做鬥爭。許許多多逆風而行的白衣天使還有無數個堅守在崗位上的無私的默默無聞的人兒在和病毒對抗的最前線。“雖千萬人吾輩往矣”,這種勇氣並不是普普通通的簡簡單單的生物所能夠體會到的。我想,我們能夠安安靜靜地在家隔離恰恰是很多很多帶着勇氣的人在前面為我們接受風雨洗禮。基辛格説,“中國人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身為華夏人,這是一種難得的幸運。

深陷黑暗的甲蟲們雖然沒有美食佳餚但是依舊會為即將到來的遙遠的春風高歌一曲翩翩起舞。樂觀也是我們這羣甲蟲的一個天性。苦中作樂,這也是一種態度。這就是人類為什麼能在和自然發生矛盾的時候最終迴歸到和諧狀態的關鍵。“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即使我們有的是甲蟲之軀但是我們還是有着容納天地的豪情傲氣。因為我們終究不是格里高爾。我們是我們。

變形記讀後感6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噩夢?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蟲,但作為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為不能按時上班而着急,他為老闆要炒他的“魷魚”而焦慮,他為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為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為今後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醜”外揚,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採取暴力行為,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要致他於死地。慈父之愛在他身上已消失殆盡,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當哥哥最初變形後,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脱他”,“他必須離開這兒”。並狡猾地辯解説:這隻大甲蟲並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願跑掉”。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她還無中生有地説:格里高爾會“要了你們倆(指父母親)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佔領整幢寓所”。(讀後感 )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並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他一邊“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風,一身輕鬆出外郊遊去了。格里高爾的死並沒有影響了別人的生活。

人為什麼我們自私、狡黠、冷酷?因為懼怕我們的無能為力。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虛、固執的懷疑,向前追求一種無信仰的安全感,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千百年發展中不曾除去的隱痛。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變形記讀後感7

卡夫卡的《變形記》想説明的是什麼呢?是一場噩夢還是人類無法抗爭的現實呢?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

《變形記》是卡夫卡筆下以“變異”為題材寫的小説,這部小説是在1912年寫的,發表於1915年。是卡夫卡生前發表的少數作品之一。這篇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天清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大的甲蟲。他本來可以用他的收入來養活全家,現在卻要全家來養活他。起先,他的爸媽和妹妹對他突然變成一隻甲蟲表示憐惜,都充滿了同情和關懷,妹妹每天都幫他送飯,打掃房間。但是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大家都把他當成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包袱了,大家都懷着鄙視的眼光,希望他早點死去吧,這樣大家都輕鬆。終於有一天,他在全家的長期冷落中,孤獨的離開了人世間。全家為此慶幸。父親説:“讓我們感謝上帝吧!”一家三口為了慶祝格里高爾的死去,決定乘車去城外郊遊。小説的大概內容就是這樣的。

卡夫卡曾經説過:為每天的麪包而憂慮會摧毀一個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卡夫卡就死在寫他自己,因為我在網絡上查詢了一下卡夫卡這個人,發現網絡上的介紹和這本書上所講述的內容有所相同之處。在作者的一生中,他活得也就像一隻蟲子。卡夫卡喜歡文學,很想成為一名作家,但現實沒能如他所願。用為他和家人要生活,他就不得不成為一名保險公司的小職員,整天奔波忙碌,忙得不可開交。他害怕孤獨,渴望愛情。曾經三次與女友訂婚,但都沒有結婚。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內心總是充滿這樣的矛盾:“沒有‘她’,我不能活。和‘她’在一起,我也沒辦法生活。”這樣的顧慮下,使他始終沒有邁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有勇氣的話,他就能夠收穫他的幸福,所以他(卡夫卡)的性格不得不説有些怪癖。

卡夫卡生活中和創作中,都是主要反映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社會腐敗,奧匈帝國的統治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困窮苦,經濟衰敗,這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由此,不難理解他的作品為什麼荒誕了,他是根據夢創作,這種荒誕的思緒來自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折射。

卡夫卡創造了象徵性的世界來表現被異化的困境,《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被生活壓倒喘不過氣來。那天空永遠是黑暗的,與世隔着窄小的門縫,身處無可名狀的絕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靜,還是要用觸角飽嘗羞辱,包圍他的永遠是冷冷的'情感,感覺是呈灰綠色和諸褐色,着實一想,讓人感覺有一點恐怖啊!格里高爾的背後隱藏着卡夫卡的無奈、痛苦和憂鬱。難道我們困擾的是那些錯綜複雜的社會角色(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矛盾。畢業後,我們為了尋找工作,四處碰壁,於是我們改變了原來的思維模式,倔就是社會對我們的選擇,可是心裏的沮喪,不是幾杯酒就可以消除的。

相信我們在讀過這本小説後,心靈上能夠得到足夠的宣泄然後平靜下來,清理思緒,讓我們的路越走越平坦吧!

變形記讀後感8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中篇小説,故事講述一個沒有自我的小人物毫無徵兆變成一隻甲蟲,引發了一個荒誕不羈的人生轉變。又是揭露了人性的自私和涼薄。

一天早上,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牀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心裏的第一念頭是上班不要遲到。格里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銷員,每天早早起牀帶着樣品趕五點火車給店裏員工講述新樣品再回公司。他是一個外勤職工,吃飯沒有規律,每天重複的工作。每次走進公司都想衝進老闆辦公室對着老闆大聲説我不幹了。然而這個場景只是設想,他被現實打敗,為了還清債務,只好按下自己的壞情緒。而今天他還變成了一隻甲蟲,身體變的異常的巨大,他失去了靈活的雙手和雙腳,現在是許多細小的腿,各自不停的亂動,無法控制。花了兩個小時,格里高爾終於緩緩挪着笨拙的身體下了牀,這時已經八點一刻,距離公司營業過去了一個小時,門外傳來父親的聲音,公司代表來了。公司代表來的目的是看看格里高爾是不是裝病在家。當開了房門看到一隻巨大的甲蟲,代表嚇得轉身就跑,把格里高爾哀求的吶喊拋之腦後。因為他發出的聲音只是蟲子叫,別人並不能聽懂。

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驚嚇了公司代表和家人。父親不耐煩的蹬着腳將格里高爾往房間裏驅趕。母親嚇得大叫。認出格里高爾的妹妹害怕的哭泣。格里高爾意識還在,他變成了蟲子意味着失去了工作,經濟來源沒有了,家裏的存款只夠維持兩年。家人不得不出去找工作,房間不得不出租。父親成了銀行跑腿,母親成了縫衣工,妹妹當了售貨員,家裏人都忙碌起來,格里高爾成了家裏的累贅。

格里高爾賺錢養家,家人們感激讚美他。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家人們照顧他一個月之後發現沒有改善,開始敷衍,態度越來越惡劣。

家裏的房客讓妹妹演奏小提琴,但他們聽的漫不經心,妹妹抱屈,他想讓妹妹回房演奏,沒想到自己卻暴露在房客面前,遭到嫌棄。房客決定解除房租,家人開始嫌棄,希望他迴避不要出現在他們面前,於是妹妹將他鎖在屋裏,於是他被隔離了。格里高爾一直真誠無私對待家人,不計回報的付出,然而變故讓親情變的冷漠。第二天女傭來打掃房間,發現一隻死去的甲蟲,那是格里高爾。在家人都拋棄他的那一夜,格里高爾為他人而活的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毀滅已成必然。格里高爾死去後,家人們似乎終於鬆了一口氣。更可怕的是,故事並沒有畫上悲傷的結局。

失去了兒子,父母又將對未來的憧憬寄託在妹妹身上……

遠離那些理所當然讓你付出的人,我們存在的意義不是成為別人需要的某個誰,我們的付出都並非理所當然,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的付出成就我們自己。要替別人着想,更要為自己而活。

變形記讀後感9

在《變形記》一書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裏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要閲讀不同年代的文學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寫作的年代,故事情節產生的背景。否則的話一來由於時空差異無法激起閲讀興趣,導致閲讀無疾而終,二來無法把握作者所要借小説表達的思想。

本書的寫作時間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黑暗的現實,痛苦的生活,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信心,一方面尋求出路,鋭意改革,一方面又陷於孤獨、頹廢、絕望之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些思想敏鋭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立説,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係,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

瞭解了這些背景,就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領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如果人變成蟲,對主人公的主體屬性分析,他的軀殼和靈魂分割開來了。主人公所受到的待遇,能很好地反應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是更重視外表美,還是注重內在美;是更注重物質追求,還是更注重精神涵養。

格里高爾變成蟲以後,他的人性並沒有改變,還是一如既往地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但是由於相貌和生活習性的改變,逐漸成為了家庭的負擔,最終遭到了摒棄。連親人都變得冷酷無情,更説明,在那個年代人們的價值體系中,是忽略人性的善良與純真的重要性,而把更多的重點放在外表、地位等物質因素上。物質文明受到嚴重威脅的一戰期間,人們過於追求物質,而忽略了精神文明,人性的醜惡、殘酷在這一年代赤裸裸的體現。

在作者筆下,雖然只有一個人變成了蟲,而一個社會的醜態卻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如果把人變成蟲的假設按照原書的情節放在現在的背景中,我們可能沒有這麼深的體會,因為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大多數家庭的物質條件相對戰爭年代,是比較富裕的,而我們也注重精神文明的培養。人變成蟲的假設,在現代社會中,可延伸為另一個命題——性與愛的關係。

有一幅很著名的外國漫畫,叫“如果你被困在荒島上,你會選擇哪個。”選項是兩張圖,一個是人的上身魚的下身的美人魚,一個是魚的上身人的下身的人魚怪。這幅漫畫其實也是在拷問現代人的靈魂,如果人變成了魚,就像卡夫卡把軀殼和靈魂分開一樣,把性與愛分開,你會如何選擇。現代社會,父母因孩子的樣貌而拋棄他們的事例已經不是普遍現象了,但因外貌而背叛愛人,為追求性而拋棄愛的事例還是比比皆是。

好的小説在不同的時代都有其不同的時代意義,在我看來,卡夫卡的《變形記》在當代社會的意義,應該演化為“如果人變成魚”的命題了。

變形記讀後感10

卡夫卡和格里高爾後者是《變形記》一文中蜕變為一巨型甲殼蟲的主人公,旅行推銷員。而前者則是這隻巨型甲蟲的一手製造者,現代派文學作家,〈變形記〉的作者。

細讀《變形記》,竟發現以上兩位人物頗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無歸屬感。

這一點在卡夫卡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記傳中提到,他是猶太人,出生在布拉格,講德語,臣服於奧匈帝國,集猶太,斯拉夫,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雜於一身。如此複雜的身世,無疑使這位文壇巨匠陷入了重重的歸屬選擇中。可是事實並沒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他最終成為孤獨流浪的遊客。在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可是我沒有祖國,因此什麼也不能拋棄,而是想着如何去尋找或創造一個祖國。”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他的身體發生了突變,失去了説話能力,也同時使他被排除在人類之外。因此,“他扭了扭腦袋,痛苦而憤懣地把頭挨在地板上磨蹭着”,他沒有勇氣提高嗓門讓妹妹聽到他的聲音。

同樣但卻又相反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同樣,是因為他倆都與陌生有着瓜葛,只是卡夫卡對別人陌生,而格里高爾則陌生於別人——這是相反之處。

他(格里高爾)到處碰壁,先是嚇着了祕書主任,然後又遭到父親的攻擊,最後,連一向關心他的妹妹竟也開始表現得不友好。莫大的陌生感讓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心理的創傷成為格里高爾最終死亡的重要因素。

同樣的孤獨感。

“實際上,孤獨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對我極大的誘惑。”——卡夫卡語。

“因為家人忽視自己而積了一肚子火。”——格里高爾。

很顯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緒,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如果我在某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隻大甲蟲,我一定會絕望得當場死掉。這是多大的災難啊!雖然看似荒唐,但畢竟不是沒有可能。命運難以捉摸,誰知道哪天災難就降臨到自己頭上來!更可悲的是,多數這樣的災難都來得無緣無故——至少受害者本人根本就是無辜的——自然災害,戰爭等等莫名其妙地落到自己頭上。想躲避當然是沒用的,我們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或深或淺的災難,主人公遭到的災難看似脱離現實卻又再經典不過了。極為悲哀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災難,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也擺脱不了。

甲蟲本身,甲蟲是什麼甲蟲是一種成天忙碌不堪的低等動物。格里高爾是什麼他是一個成天忙碌不堪的高等動物。從某種角度來説,人類形式的格里高爾就是一隻甲蟲,或者,甲蟲就象徵着格里高爾這樣的人類。機械化生活,工作的人,在令人壓抑的一天天中變得幾乎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到了非人的地步,這又是多麼悲慘!這樣恐怖的事實終於被寫成了真正的故事情節,這種人變成甲蟲的現象真的少見嗎?

變形記讀後感11

在莫名其妙的悖謬模式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陷入疏離。生活不再如我們預想的那般温暖、安全而愜意,所有明媚都被遮住了,取而代之的是父親的氣急敗壞、母親的驚恐不安、妹妹的冷漠厭惡。

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令人心寒的結局讓人讀完後,渾身充滿了抑制不住的絕望。與此同時,人的異化過程也讓讀者反思現實,這部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究竟是什麼?有何種現實意義。

是否有那麼一刻,自己也變成了一隻甲蟲

一個毫無徵兆的早晨,格里高爾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一隻甲蟲。隨着蟲性和人性比例的劇烈變化,格里高爾的父親、母親、妹妹對他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直到他將三個房客嚇跑之後,全家人對他充滿了憎惡,所有人都對他沒了耐心,沒多久他就在絕望與孤獨中死去。

每個人都具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當格里高爾逐漸喪失人的味覺、視覺,蟲性完全戰勝人性後,隱藏在他微笑外表下孤獨無助的內心,全都一股腦地拋向他所不理解的這個世界。他在這個堆滿雜物的屋子裏蹣跚而行,毫無目的卻又不知所措,如同一個行屍走肉般麻木地生活着。

這荒誕的表現手法其實具有普遍現實意義。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真的是我們所見到、所瞭解的那樣子嗎?我們展現在人前光鮮亮麗的一面,與自己的內心真的匹配嗎?這種黑色幽默色彩其實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作者卡夫卡毫不掩飾地脱掉“公眾的我”的外衣,藉助一個變形的軀殼,來展示自我意識的存在。為了迎合時代的需要,我們往往停止思考自己的真實價值。同年和成長的創傷、異常孤苦的內心,不知道有多少讀者要與之對號入座。

脱離了社會屬性的個體,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毀滅

作為一個社會個體,我們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重要,也不可能成為無可代替的唯一力量。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法繼續工作,成為全家人唯一的經濟來源時,他的父親、母親、妹妹為了生計,雖然極不情願,但也找到了一份工作。大家對格里高爾的態度也從依賴到厭煩,最終變成了憎惡。

在巨大的社會及生存壓力下,人們彷彿變成了如機器一般的昆蟲。當這個昆蟲對於壓力做出了一些應激反應,使得自己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改變之後,人類社會中最現實一幕可能就此上演。當自己的內心經過自我救贖,原諒了自己的改變後,自己未必會被特定的社會環境所接納。而我們也不應該掩耳盜鈴般的生活着,而應努力尋找突破口,改變糾結的現實。

麻煩沒有降臨到自己頭上,人人都可以泰然處之。但是如果脱離的社會存在,失去了意識、思考、理性,就不可避免地接受那隻嵌入身體的大蘋果,最終孤獨地走向滅亡。

變形記讀後感12

“世上只有爸爸好,長大了才知道。教我什麼是尊嚴,什麼是渺小。時光你慢些跑,不要讓他煩惱。等我長得比他高,再給他擁抱......”

——趙英俊《世上只有爸爸好》

當我坐在滿臉淚水地坐在電腦前的時候,裏面播放着的是《熊出沒變形記》的預告片。就在那時,我毫不猶豫的決定帶妹妹去看這場爸媽看來十分幼稚的電影。這個電影裏有我想要的東西。

大年七年級,《變形記》上映,那天正好是爸爸的生日。出門之前,我拿了一百塊錢,那是看電影和給爸爸買蛋糕的錢。我爸爸是個很節儉的人,當他知道我要帶妹妹花六十塊錢去看一場動畫片的時候,他很不高興,只説了一句“在家看不是一樣的嗎,非得花那個錢。”我什麼都沒説,帶着妹妹去了電影院。我帶她去看,不只是因為妹妹一直很喜歡熊出沒,更多的是想讓她開始接受“愛”這個東西。可能她真的只是把它當成一場動畫片來看,但是沒關係啊,慢慢地,她會懂的。

我是個不太擅長表達情感的人,有些東西我們心裏都明白,但從未説給對方聽。《變形記》的後半場,我一直在哭。當光頭強他爸爸和光頭強看着麻哈魚逆流而上的時候,我鼻子一酸,眼淚又掉了下來。走出電影院後,妹妹一直笑話我,她説:“你這麼大的人了還哭?你看我都不哭。”我沒回答她的問題,我看着她:“電影看懂了嗎?”

“看懂了。”

“那光頭強愛不愛他爸爸啊?”

“剛開始不愛,最後又愛了。”

我笑了笑,摸了摸她的頭:“走,去給爸爸買蛋糕。”她跟在我身後一路小跑。傻妹妹,他一直都很愛。

我帶着蛋糕回到家的時候,爸爸還在為我亂花錢的事情介意。他一個人自言自語:“看看,這出去了兩個小時,一百塊錢就沒了。”他生日過得很簡樸,蛋糕也沒吃多少。“快點吃,吃完收拾了。”爸爸的話語中帶着些怒氣。我歎了口氣,打開手機微信,給他編輯了一條很長的消息,解釋了我帶妹妹去看電影的原因以及我的一些想法,他知道我不是一個亂花錢的孩子,他會理解我的。爸爸很快給我回了消息“你長大了,也懂事了。謝謝你能理解我,我也愛你。”我望着這條消息,忽然就笑了。

小孩子的認知裏,大多世上只有媽媽好,第一首會唱的歌也是這個。我很感謝趙英俊填補了爸爸的空白。母愛温潤如水,父愛莊重如山,可能從孩子的印象中,父親的威嚴讓我們不敢接近。總是父親來扮演這個威嚴的角色,來讓他的孩子通過嚴厲的方式感受到他的愛。

“沒那麼多微笑,也沒那麼多擁抱。跌倒要自己爬起來,玩具要自己找......”

——趙英俊《世上只有爸爸好》

變形記讀後感13

提起卡夫卡的短篇小説,人們就會立即想到《變形記》。

小説的主人公格雷高爾是一家的旅行推銷員。在一個普通的早晨,他從不安的睡眠中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 點之後還沒有走出自己的房間,都感到極度驚訝。隨後,公司裏的經理親自登門詢問他沒到的原因。在家人和公司經理的催促下,他掙扎着起牀去開門。可是他的變化越來越大,徹底變成了一隻甲蟲。他的新形象嚇跑了經理,幾乎嚇暈了母親。於是,格雷高爾被關在自己的房間裏,因為家人看到他的感覺只有恐懼和厭惡,他成為家中的醜聞,成為親人的累贅。最終家人不能再容忍他了,而他也由於長期不吃東西,最後悄然死去。

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內心仍然執著於以往的一切。例如:他早晨醒來後,腦子裏仍然考慮的是他的差事,除了飲食上愛好的變化外,他幾乎保留了以往的一切習慣,包括對牆上那幅畫像的喜愛,為了阻止房中傢俱被搬走,他招來了父親那隻幾乎令自己喪命的蘋果。換言之,格雷高爾並沒有發生本質上的“異心”。

“變形”了又如何?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態,生活依舊很美好,而心中的的理想也不會隨之動搖,仍要執著的追求,但是,仍要認清現實的狀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不容易獲得成功與尊重。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變形記讀後感14

這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以前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到達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理解。習慣了就好。到那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期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狀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但是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

最後,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最後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先一樣!但是,他又對以前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此刻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説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説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能夠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先的模樣。也許,比原先還要完美,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但是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先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但是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後感15

《變形記》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説,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故事大概講述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作為家中的頂樑柱,是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為着那微薄的工資,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但正因為這樣,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

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從噩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公司祕書主任為他沒有上班找上門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來詢問,見狀均驚慌失措,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絕望絕望中。然而之後家人經歷了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等一系列的感情變化,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不願花精力養這個既不能掙錢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後來格里高爾終於在受盡了親人的冷漠後絕望地離開了人世間了。死後,家人沒有一絲痛失兒子的傷心之情,反之,他們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爾所帶來的重擔,策劃了一場旅遊,他們認為好日子即將開始了!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他抱怨着為還清父債而受別人的使喚和差使,焦急地想起牀,但怎麼也起不來的,生怕父親的責備,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體諒,他的惶恐從本質上體現他的孝順、忠實、善良、富有責任感。結果事與願違,父親的狠毒不但沒有體諒他,還很厭惡他的甲蟲外形。即使這樣,失業在家的格里高爾雖過着甲蟲生活,但依舊想着家裏的經濟狀況該如何解決,怎麼讓妹妹實現音樂夢,他聽説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不禁自責和羞愧得渾身燥熱,這使他的善良一覽無餘。

父親的狠心,讓一隻蘋果嵌在格里高爾的背上,疼痛難忍,妹妹的耐心有限,開始對他厭煩了,不再關心他了,認為他是需要設法擺脱的包袱。對於這種狀況,格里高爾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擊,他一邊回憶家人的美好,一邊異常冷靜地考慮自己的去處。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選擇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又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作者將人異化為甲蟲,着實費了不少心思,不似莊公夢蝶那麼詩情畫意,但卻讓甲蟲無需承擔輿論與法律的壓力,將格里高爾的境地極端化了,失去説話能力,無法與人溝通,不能表達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經濟問題的不到有效的解決,壓抑的情緒無從發泄,從此內心世界處於陰暗階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設想!甲蟲就好似受資本主義奴役而成為人格變異的人,故事情節沒有大波大浪,趨於平淡,唯獨心理描寫居多,但卻又是那麼的反常、虛幻、荒誕,表現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為社會附庸的悲哀,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為作者的寫作風格所折服!

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對人類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撞擊,心靈為之震撼!在老師進行認真剖析,我們不得不驚訝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奇妙變化,讓人不得不重新思量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的關係,重新審視變化無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