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精益思想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42K

讀完了《精益思想》,我想你已經明白了精益求精在企業生產中扮演的角色是多麼重要。下面小編整理了幾篇精益思想讀後感,歡迎閲讀。

精益思想讀後感

  精益思想讀後感篇1

在《精益思想》中,詹姆斯沃麥克詳細地闡述了精益思想的內涵,並教我們如何去做,其實從古至今,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用這種思想來創造價值,所謂的大道相通也許就是這樣吧?不過精益思想把古人的思想細化到工業生產中去了,僅此而已。但是人的智力並不沒有高到可以把這樣的思想隨心所欲地應用出來,所以在做學術研究的人中出現像他一樣為人們領路的人,就很值得人們學習了。

“如何去創造價值?”每一個要為生存努力的人都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就像人們要問自己“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一樣。要想知道如何去創造價值,首先要認識價值。世界上,人們的價值取向各不相同,有的人追求物質財富,有的人更喜歡精神財富,多數人兩者都要只是這個多一點那個少一點而已。然而價值對人來説,首先是物質上的,有了物質才有可能講求精神,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然而感覺或者説精神對人的意義或許更大。如果沒有精神上的追求,人還能叫人嗎?這或許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吧?市場經濟,無所謂唯物或唯心,這不是它在乎的,它在乎的是價格。價格在市場經濟中,在現在的大多數國家,都代表着價值。一次肯德基二十幾塊,一杯可口可樂兩塊五,一雙耐克五六百,一平米萬科的房子一萬五,一塊舒膚佳三塊九,一輛桑塔納十萬,一本書二三十塊,一場電影上百塊,一堂課幾千塊,一個發明可能值幾千萬……

  精益思想讀後感篇2

是第二遍讀《精益思想》,我想在將來我還會讀第三遍第四遍。

同樣是一本好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收穫。讀《精益思想》這本書,最好具備企業管理、特別是生產管理的一些基礎知識。因為精益思想是從TPS發展而來,而TPS正是基於生產管理的一套管理理念。一個對生產管理懂一些的人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會發現,精益以及六西格瑪的很多理念和方法其實就是對一些傳統管理的升級。

企業管理這門科學和其他科學一樣是在不斷傳承中成長起來的。如果你是沒有此前的基礎知識,最好先選讀《生產管理學》等一些知識書籍閲讀。

好了,如果你是一個對企業管理理論特別是生產管理理論熟悉的讀者,那麼恭喜你,精益思想就是代表最新的企業管理成果的理論着作,它代表了企業管理的最新和最高的水平。

  精益思想讀後感篇3

這已經是我第二次讀了《精益思想》這本書了。記得第一次讀,還是在2008年。那時,自己所在的公司剛準備推行精益生產,我作為公司唯一的精益生產工程師,自然會對它倍加關注。於是我就讀了,於是我就盡然沒有讀懂。盡然是當時的感覺,但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當時的感覺這本書無非是本吹噓精益思想的書,很像是廣告,似乎裏面提到的案例是引導讀者去聯繫這些精益諮詢的機構。有這種感覺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沒有講太多具體的操作方法。這對於當時初入道的我來説,是極其欠缺的'。所以草草讀完,也就束之高閣了。

斗轉星移,數年之後,隨着經驗和閲歷的豐富,我覺得在具體的技巧方面已日趨成熟,正是如此,也越加使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這一工作的終極目標和價值開始了深深的思考。依稀記得《精益思想》中提過一些前瞻性的文字,便到處尋找,不着,乾脆在噹噹網上買來本,居然還是珍藏版,當然,根本不知道和原來版本有什麼區別了。這次再讀,完全顛覆了我原來對本書的看法。4年的精益工作,有成功,更多的失敗和無奈。在不同的環境中有不同的問題,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困難,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難處。美國公司有灑脱,也有侷限,而歐洲公司更求穩定,而常常舉步不前。而這本書的很多篇幅通過舉各個文化背景下的推行精益生產成功的公司,向大家宣揚的不只是信心,而是一種理性的思考。各種不同文化在接受精益思想的過程中,有長處也有短處,而這本書恰恰是耐心的解釋了這些。德國公司的技術強勢,但溝通差;日本公司的團隊性好,但技術沉澱淺;美國公司的能在資本領域玩的得心應手,但過於追求眼前利益成為了他的短板。本書提供了很多不錯的建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用最後一章的篇幅,重點展望了精益企業的未來,引導大家展開思考,並尋求新的突破。於是,我才明白,書的着重點不是落在具體的操作實務上,而是在講解精益歷史的基礎上,將精益的哲學娓娓道來。

因此,我建議如果您初涉精益,沒有太多的實戰和體驗,這本書可能並不適合你。而如果你已有一些這方面的經驗,這本書可以讓你在精益的道路上消除很多疑惑。而我想,如果你是個精益的專家,苦於尋找新的突破,或許再讀一遍,你會有新的發現。

  精益思想讀後感篇4

《改變世界的機器》的這個中文版的書名改成了《豐田精益生產方式》,在導言裏,作者們介紹了他們是怎麼開始研究精益生產的。1984年的時候他們寫了一本書《汽車的未來》,通過這本書,他們發現汽車工業中的三種生產方式,於是就開始了對新的更能代表新生產力的精益生產進行了為期數十年的研究。這就是他們的“國際汽車計劃”。他們在17個國家中,訪問了九十多個工廠(約佔世界總裝能力的一半),系統地收集了信息。它是在汽車行業或任何其他行業中從未進行過的、最為全面的國際性調研活動之一。與大規模生產方式的對比便是最開始的方向。而這本書的一大特點也是引用他們調研中所獲得的資料。

彼德德魯克曾稱汽車工業為“工業中的工業”,到1991年這本書初版的時候,汽車製造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每年約有5000萬輛新車問世,2008年的汽車工業好像並沒有那麼好,它是受經濟危機衝擊最大的一個產業,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都出現了鉅額的虧損,連豐田都出現了許多年以來的第一次虧損。現在著名的汽車公司都在出環保車,也許那就是下一片藍海,比亞迪的王傳福也説到2015年,他們計劃把比來迪做成中國汽車第一品牌,到2025年做成世界第一。不知道汽車業的未來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也許要選擇職業的話事先最好對這樣重要的行業都多瞭解一些。

“一戰後,亨利福特與通用公司的阿爾弗雷德斯隆開創了世界製造業的新紀元,把歐洲企業領先了若干世紀的單件生產方式轉變為大規模生產方式。二戰後,豐田英二與大野耐一在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首創了‘精益生產方式’的概念。當日本其他汽車公司與其他工業採用這一優越的體制後,日本很快達到了今天的經濟領先地位。”但是現在,當美國和歐洲亞洲都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豐田公司還是難免鉅額虧損現實。不知道精益生產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是否會真的像作者所説改變世界,但是我感覺還是有些希望的。

  精益思想讀後感篇5

讀完《精益思想》之後,聯想到很多,從20xx年畢業至今,轉眼間,投身於工業工程領域已經兩年了,這兩年來恰巧是全球產業鏈調整和中國大陸製造業形勢變化最迅速、最深刻的兩年,直到今天,這樣的變化遠沒有到終點,工業工程未來的發展方向正在遭遇"龍捲風”式的攪動。

2008年,源自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將全球經濟帶入了一個漫長的寒冬,在泡沫一個接一個的破滅之後,世界各國逐漸意識到製造業才是保證就業和經濟的基礎支撐,美國政府制定了“重塑美國製造”計劃,安倍內閣出台了“日本製造業回遷”計劃,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經歷了幾十年勞務工資快速上漲的階段,外資發現考慮勞動生產率和土地、能源、税務等成本之後,世界工廠在過去所表現的廉價優勢已經變成了高昂的負擔,南亞大陸的印度,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等國如同二十年前的中國,成為製造業轉移的明星。

為了在這一場產業轉移的大戰中勝出,也必須勝出,因為它實實在在的關乎中國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國家”的陷阱,關乎“中國夢”能不能變成億萬人的現實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製造2025”孕育而生。別無他法,日本、韓國都是沿着這樣一條道路走過來的,任何一國的國民只會允許工資上漲,不會允許工資下降,任何一個企業只願看到成本下降,不願看到成本上升,而成功解決這一系列矛盾進而邁入發達行列的國家,觀其今天的現狀,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系統,高素質的勞工,先進的生產和管理制度,遠遠高出發展中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這些都是普遍的領先之道,而恰恰也是我們今天所欠缺的東西。

首先是教育,模仿美國的精英教育體系,我們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精英人才”工廠,然而這一定是氾濫的,帶引號的精英,每年7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我們無法為他們提供與精英身份相匹配的工作,他們也很難勝任精英應該承擔的工作。面對這樣的現實,每年依舊有許多大中專院校升格為大學,有許多學校忙着改名,本科院校的隊伍越來越龐大,上大學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學技能、學本領反倒困難的多。

日本是典型的企業型學習社會,在企業裏面有類似大學一樣完善的培養機制,許多企業通過職能部門幾十年來在專業知識領域對知識的總結、開發和傳承,為社會輸送了很多有用的人才。德國是另一個工業化的典型代表,他們的教育體系是對技能人才極度重視的“雙元”體制,德國的職業學校畢業生有畢業證,同時還有跟本科生一樣的學位證,在國家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是同等地位,享有同樣的財政、政策支持,最關鍵是全社會和政府一樣認同這些拿着學位證的職業教育畢業生,然而在中國,只有那些農村裏面經濟條件不好的孩子才會去上職業學校,幾年後一畢業被學校騙到沿海去做那些不需要任何技術能力的工作,充當廉價的不能再廉價的勞動力。

教育永遠是發展最根本的問題,科技是教育最耀眼的產物,技能是教育最現實的回報。中國雖然有這麼龐大的人口基數,精英教育還是應該回歸他精而少的本質,然後輔之以類似日本和德國的第二條人才培養通道,尖端技術交給少部分人,材米油鹽交給大部分人。

其次説説製造業的未來,也是關於工業工程未來方向的問題。最近幾年來,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尤為迅速,為了解決勞動成本上升和用工難,在中國大陸沿海地區,製造企業也都在忙着搞自動化,忙着機器替人,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機器都取代了人,工業工程還能有什麼用?畢竟,傳統的工業工程還是側重於研究人的行為,即便在時間的流逝中有了發展,產生了人機配合的研究,但面對業界一個又一個傳説的無人化工廠,工業工程師似乎走到了失業的危難邊界。

日本豐田為了研究自動化的問題,曾經專門建設了一個廠區,那裏使用了豐田最為先進的自動化系統,但幾年后豐田發現,這樣一個更加先進的工廠卻不如具有一定自動化程度,同時專心於搞精益改善的工廠所表現的效益,基於這樣的試驗,豐田也放棄了對自動化狂熱的追求,要知道對設備的投入以及維護等產生的資金不足以抵消節省人力所削減的成本,而且人類是永遠領先於機器的。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對工業工程提出了挑戰,而並不是把工業工程逼到了絕路,這種挑戰一方面仍然要回歸到教育,如果教育體系的人們不能意識到這種挑戰,就不能對這門學科的教學安排做出調整,這種調整是需要增加更多關於電氣控制、機械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否則工業工程的學生將越來越難以適應未來的世界。另一方面,這種挑戰需要已經就業的人們主動去學習更多關於自動化的知識,需要企業去培養更加複合的人才。

最後,再説一説理論上的問題。我曾經一度不願承認工業工程是一門管理科學,總想向人們解釋他是一項技術活,今天我不得不説,工業工程就是一項管理的藝術。既然是管理,那就沒有絕對正確的定式!我們一直將日本豐田作為精益管理的標杆,柔性生產,單元化作業,零庫存,多品種小批量……似乎一切的知識都是來自於豐田,這是一家企業,也是一本教科書,然而教科書就是對的嗎?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一直在談未來的趨勢,多品種小批量,然而豐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企業,它本身很多產品就是大批量的產品,從皇冠到花冠,豐田旗下的哪一款汽車不是銷量羨煞了無數汽車製造商?豐田取得的很多成就其實際仍然是靠規模的優勢來實現的,他本身就和精益的思想存在矛盾,今天的局勢,還沒有一家企業做到標杆,工業工程未來的曙光還需要我們繼續探索。

Tags:讀後感 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