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邊城》讀後感(範例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讀後感(範例15篇)

《邊城》讀後感1

筆墨暈染,勾勒出遠處青山。霧崖忽現又彷彿若隱。幾處依稀閣樓面江而立,小船依樓而停,船下波瀾微起,循波望去,綠水之上數只黃鴨拍翅嬉戲。這便是我心中沈從文筆下的茶峒風光、農家之意。

我領略過秦地的粗獷豪邁,心性也易焦易躁,但書中的江南之景卻也實實讓我平靜下來。細細品味靜態的村舍,不斷勾起我對江南生活的嚮往。我所説的靜態並非定格下來的畫面,只是一種奇妙不知從何而來的感覺,我大抵就默認是江南的村莊獨特的秀氣,似是內秀的世家公子,温潤如玉卻不矯揉造作,更沒有女人的妖豔。

説來也是有些好笑的,我時常和同學説書中的'人物並非同江南那般協調,人物略帶了些俗氣,可深入文章後,我也漸漸體會出茶峒村民同江南的共性——清新而不摻假。在我看來落後之中的淳樸更顯人間真情。文章中令人流連的小鎮就足以將我體內對真善美的追求從體內文火慢煮,一點一滴的流淌顯現出來。

就是在這樣的比人風景裏,淳樸的民風下,愛情的嫩芽在作者的筆下滋生,等待着不久之後的花開,醖釀着滿腹的芳香,令我不禁神往,想要更快的揭開這淳樸愛情的神祕面紗。

當花苞初現,潔白似雪的顏色,微露出的淡淡清香,這真是樸素中的華貴!更像是聆聽着淳樸的情話、大方的追求、直白的示好。以率真熱情作為養料生長出來的。愛情的花朵在淳樸的民風之下愈發得清新脱俗,芳香優雅。

我永遠忘不了,那才展新綠的嫩芽在風雨中被打散、破碎、消亡。狂風像是惡作劇般撕扯着花瓣,狠狠地打碎了那一朵醖釀已久即將開放的愛情之花。儘管在這近乎樂土的茶峒中,也有苦痛與辛酸。

那一夜,儺送舒暢柔美的歌喉似是流淌的清泉,我想得出涓涓細流中包含着的愛意、羞澀、激動。雖是羞澀,聲音卻愈來愈柔、愈來愈美,用生命譜寫着“我愛你”,用情感打動自己的所愛,我若是聽到這女子,我定當與這樣的男人定下終身,不離不棄。但文中的終章也是這戀情的終結,翠翠的善良不允許自己在天保死後嫁給自己所心愛的儺送,翠翠將天保的死強加給自己。看到相愛之人不能相戀,我落淚了,有一種衝動想從喉嚨裏湧出來,可是我卻只能漠漠的呢喃。我為儺送不值,為翠翠惋惜。

可能也正是淳樸,兩人終究不能相戀,本來我以為茶峒是人間樂土,能相知相愛、鄰里熱情友愛。可作者卻不忘人間百態,也不忘世間無論哪裏都有的人間情苦。

《邊城》讀後感2

放寒假了,我手捧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一口氣讀完了,受益匪淺,讓人浮想聯翩。

《邊城》這部小説,是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展開的。小説描繪了湘西美麗的桃源世界:茶峒的小山城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便是故事的開頭。

小山城中的人家三三二二,都依山傍水,房前屋後掩映着桃花、梨花……山是綠的,水是綠的,兩岸的翠竹也是綠的,小女孩的名字就由兩岸的翠竹的顏色而取名為翠翠。青山綠水養育了她,也養了她清澈純淨的性格。讀着讀着,翠翠這一人物形象立刻讓我聯想到電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中優美畫面:桃花源處的人家,小溪流水潺潺,阿黃狗通曉人性……

《邊城》這部小説中的人物,融入了作者的理想:老船伕對生活的滿足、對於人的厚道;天保的`豁達大度;儺送的篤情專情……當然湘西淳樸的民風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爺爺擺渡不肯收錢,甚至到了撒錢丟地上相背而行的地步,小説中爺爺買豬肉互相推錢的情景描寫也是如此。即使是城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十分不在意錢的人。總之這是一個沒有功利性的邊城,人人重義輕利。這又讓我想起童年在農村生活:你家送我河塘裏捉的魚,我家送你雞下的蛋;小夥伴們在別人家的花草田裏打滾,上樹掏鳥窩、摘桑椹,下地裏摘別人家的黃瓜;小時候當放牛娃,小河邊捉魚蝦……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翠翠。天保在求愛無望後退出,後駕船闖灘而死,儺送因為家庭的阻力,捨棄翠翠下桃源而去,而翠翠仍與黃狗堅守渡口……

如果説這個愛情故事是個悲劇,倒不如説它是一種無奈。俗話説,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人生誰能説都如人所願?我曾經也時常繞着校園的圍牆獨步,常想起魯迅在《少年閏土》中寫的那句話:“只看見院子裏的高牆上四角的天空”,心中的不如意、心中的無奈與煩惱怎好向園外人訴説?

冬日讀《邊城》猶如暖陽照射人心,讓人有淨化心靈之感。《邊城》的人生是純潔的,翠翠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做擺渡人默默付出卻不貪圖虛榮,她心中有所愛有所求,卻並不為此掙扎。從某種角度可不可以這樣説呢,學校這方淨土可不可以算作是沈從文理想的“邊城”甘做“擺渡人”,是不是還要有精神層面上更高的追求?我是不是應該在心靈的高處,修座純潔的白塔?

《邊城》讀後感3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邊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溪邊小船收渡。猶如一幅潑墨的山水畫,我不經想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也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似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清澈純淨。在閲讀時,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翠翠也帶着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好明説,只是遠遠的觀望,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為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會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但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孩子的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我們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於父母陰蔽下的稚弱的翅膀,又該怎樣去搏擊風雨?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我們擔不起太重的愛!

整本書,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最終落得一人孤身守獨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做無盡的期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

“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但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胸懷,他們沒有勾心鬥角,而是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以極。二老的歌聲美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那一刻,大老便已得知自己的命運,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個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哥哥的死而消失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的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悄離開,帶着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邊城》讀後感4

對於發生在這邊城的愛情,也是翠翠的愛情,連翠翠也沒有看清。從一開始,她喜歡着的儺送,在視野裏就是模糊的。一見面,她誤會他的好意,罵出了生平

第一句髒話:你個悖時砍腦殼的;他嚇唬她:回頭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她挖苦他: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他會錯意,放肆的笑着。像是每段感情都有一個美麗的誤會,愛情就在那個飄着粽香的季節不期而遇,紮下一顆稚嫩的情苗,悄無聲息的生長。

在作者的筆下,翠翠如名字靈動,“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作者不惜筆墨,將一個鮮活靈動的少女展現在讀者面前,這麼討巧惹人憐愛的少女,身世本就讓人垂憐,更使人在祖父的憂愁中一道為翠翠命運擔心。翠翠的母親“很祕密的”與一個軍人“發生了曖昧關係”,生下了翠翠,卻因為翠翠的祖父“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生下翠翠後“到溪邊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了”。令人惋惜的`是祖父沒有挽救兩條生命,翠翠的爸爸服毒死了,媽媽也跟隨而去。同樣令人感到費解的,“短期的包定,長期的嫁娶,一時間的關門,這些關於一個女人身體上的交易,由於民情的淳樸,身當其事的不覺得如何下流可恥,旁觀者也就從不用讀書人的觀念,加以指摘與輕視。”“互相咬着嘴脣咬着頸脖發了誓,約好了‘分手後各人皆不許胡鬧’”而為世俗所包容,為何翠翠的父親便因為“不便毀去作軍人的名譽”、母親出於“羞慚”就相繼自殺了。這樣的道德標準難免讓人覺得扭曲。

翠翠的天真爛漫,到了愛的季節,是否也會惆悵而潮濕。祖父的引誘向讀者暗示着什麼,這個世界總要發生點事情,才算做生活。

日子一天天變長,年過十二的翠翠與從前逐漸的不同。她開始出神,想一些她自己也不知道的事情;“因年齡自然而來的一件‘奇事’,到月就來,也使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她喜歡看迎親隊伍的熱鬧,也曾“一把野花縛在頭上,獨自裝扮新娘子”;她開始注意過渡女孩的服飾,開始比較誰比誰好看些;她也在黃昏落日時看紅色的雲出神;也在安靜的夜裏,躺在石頭上看天上的星星,想些遙遠的事情??當聽説嫁娶的新娘只有十五歲時,女孩的形式飛到了何處?

《邊城》讀後感5

世界是一個充滿競爭充滿物慾的地方,很多人都會這樣説。對於正處於人生關鍵時期的我們,我們無法抗拒人類生存的本能——競爭,我們無法脱離世界,因為我們承擔着對世界,對人類,對社會,對家庭的那份責任。既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就讓我們用心去感受人類本性真善美的一面——品味《邊城》。

人之初,性本善。翠翠正是人性真善美的化身,她用她那種最獨特的方式詮釋着人類最美的語言——愛。

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是美的。他們之間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感情是純潔 的,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自然。

翠翠與爺爺之間的親情是美的。湘西渡口的寧靜是祖孫倆生活的主旋律,爺爺身上那種淳樸厚道的倔強似一台加速器,使翠翠一步一步走向愛河的邊緣,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微,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為了翠翠的幸福,他一次又一次地打聽儺送的消息,當他聽到儺送為翠翠半夜獻歌時,心中的那份高興勁,幾乎讓他徹夜難眠。他為翠翠唱歌,帶着翠翠走過人生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刻。

渡口周圍的民風是美的'。類似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淳樸互助互愛的民俗展示了湘西自然與人性的交融,渡口也成為了展示人性美的平台。即使是最卑微,身處最底層也依然保持着湘西人特有的那份淳樸。

儺送與大老之間的兄弟之情是美麗的,儺送為哥哥在月色下唱歌,平等向翠翠示愛,他沒有自恃有唱歌的才能而把自己置於有利的位置,讓哥哥失去競爭真愛的機會,後來大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而死,更彰顯出了兄弟之間真摯無私的情誼。而儺送也因此而內疚,忍痛割捨了這段難能可貴的愛情,從此離家出走,杳無音訊。

或許美麗的背後總是深藏悲傷,爺爺死了,帶着未完成的心願,走了。翠翠孤獨了,最愛的兩個人都離她而去,留下的只有無盡的等待,等待那遙遙無期的愛,等待......

到了冬天,那個塌了的白塔又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中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無語。

那幅寧靜的畫卷,那段動人的愛情.......

親愛的朋友,人性中並不缺乏美,關鍵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用真心去發現,領略人性光輝。讓我們的人生行囊充滿人性的真善美,讓我們的腳步邁的更加堅實,更加豪邁。

《邊城》讀後感6

偶然間,聽到一首流行歌曲中唱到這一句“那時候,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人”,心中確有一種莫名的觸動。現如今車馬提速了,而很多人幸福感卻降低了、充實感已不在了。

這個月的事有點煩雜,無意間翻到了以前的舊書沈從文的《邊城》,就信手讀了起來。

小説一開篇便描寫了茶峒與茶峒人家。是那樣的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是那樣的民風淳樸,仿若世外桃源。人人都安寧祥和,樂善好施,展現出了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如夢如幻的背景,也許早已暗示了那一場最美的相遇。也只有在茶峒這樣的地方,才會發生如此驚豔的相遇與如此傷感的錯過吧。

在閲讀過程中,我一直感覺故事沒有多少起伏,有的僅僅是波瀾不驚。然而在這樣的的安靜中,翠翠的生活逐漸地發生了變故,世道的變遷、爺爺的離去、愛情的迷離。相比之下,在現如今這個年代,愛情已經變得帶有物質和慾望的附加,對於一見鍾情式的際遇會被現實打擊的體無完膚。翠翠的淳樸與執着,像湘西的山與水一樣清澈純粹,才釀造了蜜一樣的純美愛情。雖然結果是一場悲劇,但其過程足以慰藉此生。

讀完全書,我沒有哀歎翠翠的悲慘命運,更不驚豔與湘西的'那山那水,只是豔羨那靜謐時光裏的純粹與質樸,每一個人、每一隻小動物和一山一水,都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獨立個體。而在當今的現實社會裏,一切講究速度、進度,物質生活高度豐富,反而引發了幸福度降低、充實感失控。

一段時間以來,我在思考“人活着的真實意義”!有人説,生命的意義在於價值,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也有人説,我努力的拼搏,就是為了家人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功!還有如是説,人生的意義在不浪費自己的每一寸時光,讓每寸一時光都充滿意義!

我欽佩那些為國擔責、為民分憂的家國情懷和大奉獻精神。他們胸懷寬廣、心繫天下,以大仁大義為準則、奉獻小我成就大我。在疫情面前,他們就是那些逆行除魔者,日常不出奇,危難之際方顯大義。我也認同那些為了小家幸福和個人成就感的積極拼搏進取的精神。畢竟人人生而不同,際遇、能力不一而論,但他們憑着不甘命運安排的抗爭精神,努力奮鬥着、拼搏着,爭取個人的獨立自主。然而在現實中,除了這一大一小之外,還有很多不大不小、甚至連小都算不上的芸芸眾生。我想對於他們來説,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浪費時光!不浪費,就是最大的意義。

時光,本沒有意義與價值!你賦予它什麼,它便還以回報!你賦予它快樂,它便是快樂時光;你賦予它悲傷,它便黯然神傷;你賦予付出與奉獻,它便是偉大的模樣;你賦予它汗水與拼搏,它便還以果實與夢想。

而人生,本沒有實質的意義!而有的人,其生命重於泰山,而有的卻輕於鴻毛。關鍵在於,你賦予了人生什麼模樣,最終他就會還以什麼模樣!

《邊城》讀後感7

外面的天慢慢被拉上了黑幕,白天的熱烈瘋狂都煙捲雲散了,心一下子有一種落寞的感覺,走進屬於自己的房間,隨手捧起《邊城》,再度進入書中那唯美的湘西和翠翠那純潔的心靈世界。

《邊城》,總會讓人陶醉於湘西那夢幻般的世界,青山綠水,浮雲淡淡,這一座熱鬧又平和的小鎮,養育了多少善良的人。翠翠就是這其中普通的一個,很質樸,沒有任何的奢望。她與祖父相依為命,簡單又快樂地活着,直到那個人劃過她的天空,在她的心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悸動。

第一次讀《邊城》,覺得翠翠好可憐,一個人痴痴地等待他歸來。他,儺送,一個曾為她在月下唱情歌的人,現在的他是否像湘西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留下翠翠一個人獨自等過一個秋,兩個秋,等到淚乾了,心碎了。

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清澈得如水一般,他們之間沒經歷過什麼轟轟烈烈,也沒經歷過生與死,只有平凡中的温馨,而這一切翠翠已滿足了。少女的心思很細膩,她把對儺送的愛寄託給了山間的浮雲,而儺送,你是否聽到了,飄走他方的你是否聽到翠翠對你的呼喚,因為愛你,她可以承受住祖父去世的巨大悲傷,堅強地站在湘西口等待,可是你會回來替她抹去心中的傷痕嗎?既然愛她,又為什麼不肯回來面對這份感情呢?

十幾歲的翠翠是否得捧着對他的思念過一輩子呢,我不禁為這位船家少女憐惜。

再次品讀《邊城》,又覺得翠翠的等待何嘗不是一種美呢?那是一種悲傷的美,清澈至極,淡淡地流淌在心中。

世間的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也許是眾多不湊巧中最唯美的一個吧。兩個人廝守着對彼此的思念,而她也甘願耐心地等待,多悽美啊,悽美得讓人感覺有種淡淡的痛。或許她的'等待換不來他的回頭,可是這等待編織了一段人世間最美的情。一生可以擁有一個自己甘願等待的人,也不會讓日子變得太過空虛。

誰説錯過一定是悲慘的,誰説等待的過程是讓人心碎的,或許等到心累了,才發現這其中的悽美。

每次讀《邊城》心中總會留下一股淡淡的似心痛又似感動的微妙感覺。這個單純的少女是否會讓風吹乾心中那痛心的淚,然後守着這份思念,捧着這份愁人的美麗,繼續簡單又快樂地生活下去?而儺送是否會在那個綿綿細雨的春天回到翠翠的世界裏?

《邊城》讀後感8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條清澈見底的河,一座寧靜古老的城,還有一羣善良淳樸的人。

書中有大量筆墨描寫山城的自然美景,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美好的嚮往之處。生活在現代城市中霧霾、酸雨的陰影之下,作者刻畫這樣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美的小城更容易深入人心。

水是山城的一大特色,為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靈氣,也是當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兒的水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裏。如此乾淨澄澈,當地過渡人累了、汗了、喝了酒的,就着河水洗把臉也是極清爽的事。不僅如此,水給當地人帶來許多歡樂、熱鬧。每當到了端午,大家都聚集到河邊,看河上的龍舟如箭一般向下遊射去;賽船過後,為了增添節日的愉快,人們都下水競爭捉鴨子。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都離不開水,更顯這條河流於當地人的寶貴之處。作為與外界聯繫的交通方式,人們的'生活、當地的貿易,離不開水的工作,都使水成為當地人們生存與快樂的源泉。

這座小城就像許多小家構成的大家庭。城中只駐紮一些戍兵及五百家左右住户。人們過着安靜閒適的生活,如書中所寫的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每個日子皆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這像桃花源記裏所描繪的大同社會一樣,與現代讓人感到緊張壓抑的城市生活截然相反,它給人帶來無比安逸閒適的感受。與小城裏安靜平和的情形有所不同的。是城外小小河街,這裏作為商業貿易接頭處,經貿發展起來,雖然寧靜被打破,但也還是一處平靜安寧的地方。

生活在這樣一座美麗、寧靜、風俗淳樸小城的又是怎樣一羣人?他們十分敏捷勇敢,不拘救人救物,每當漲水有人遇難時,他們定會伸出援手,並把這當做一種愉快的冒險行為。他們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妓女,也是有人情味地做着自己的工作,甚至他們覺得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掌水碼頭的順順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守渡船的老人恪盡職守幾十年,做着渡船的工作也是極有責任心的;老渡人的孫女翠翠,單純爽朗,性格之中沒有一點嬌柔做作生活在小城中的人都十分簡單且易滿足,他們沒有出大人物的抱負,而是説:我們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輕人,就夠了。話語中流露着真摯與淳樸,不免讓人感動。

邊城給予人感觸最深,除了美好景物,更在於美好的人性,它向讀者展示着一種生活和態度。邊城是否也對應着城市中的那些人事物,是這個物慾橫流、人心複雜社會中嚮往的一塊純淨寶地。

《邊城》讀後感9

初讀《邊城》,未覺其中苦味;再讀《邊城》,不禁潸然淚下。

一條窄窄的渡船,一方圮坍的白塔,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一個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一隻黃狗,還有那江流竹排上意氣風發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這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仿若那陶潛的世外桃源般處處洋溢着淳樸真摯的氣息,惹人心生神往。

湘西的生活無疑是清苦而艱辛的。沈先生一句話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

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那個美麗的世外桃源,那個像湘水一樣温婉清澈,彷彿不食人間煙火的.妙齡翠翠卻遭遇了一場似乎未曾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的纏綿愛戀。正值醉人年華,美麗的翠翠情竇初開,那份青澀,那份膽怯,那份愛慕,恰如人間的尤物,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天不順人意,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大老溺死在湍急的漩渦之中,二老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哥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之父親的反對,他毅然離家出走。

翠翠心中的儺送,那個美麗如岳雲般的男子,那個唱歌又軟又纏綿的二老,無人知曉他何時會回到茶峒,來劃那隻老渡船,來給生如觀音樣子的翠翠唱那三年六個月的山歌,黃昏時來陪翠翠坐在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聽那杜鵑叫個不息,嗅那草木的味道……

翠翠再也沒有在夢裏聽到過讓自己的靈魂為之浮起來了的美妙歌聲。更令人心碎的是,與翠翠相依為命,形影不離的老船伕也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撒手人寰,碧溪岨的白塔塌了,小溪邊那隻方頭的渡船也沒了,茶峒中彷彿只留下了一個孤獨的翠翠。

直到最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哭的苦澀而又無奈。

爺爺再也不會回來了……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翠翠心中那個心心念唸的人,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中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先生在文中寫道:“楊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馬伕時,牽了馬匹到碧溪岨來對翠翠母親唱歌,翠翠母親不理會,到如今自己卻成為這孤雛的唯一靠山唯一信託人,不由得不苦笑。”楊馬兵對於翠翠母親的愛戀化作了一堆子虛烏有的泡沫,翠翠母親隨了那自己愛慕的軍人一起共赴黃泉,而留下的翠翠同那美麗的儺送卻同樣也是愛而不得。

《邊城》讀後感10

猶記得小説開頭寫了這樣一段話:“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山水之間亭亭立着一座房屋的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多個“一”字的運用,既有落寞孤寂之感,也有恬靜閒適的意味。

就整部作品來看,整個書中世界如一個仙境,古樸實誠的人情風味,字字句句裏都透出一種淡雅、寧靜的香氣。鄉民同甘共苦,樂於分享,互幫互助,好像大家都是一家人。每每讀到這樣和諧的畫面,我都會感慨如今社會的複雜與冷漠,也會幻想着自己也生活在那樣的社會,大家相親相愛,不會為一己私慾喪盡天良,丟失了最美的人性。這時,我不禁會想: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到底為人類帶來了益處還是痛楚?我們的地球文明到底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説到小説中的人物,其實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爺爺。大老要求親,他似是在鼓勵大老時的温柔和藹,他奔走於市裏與小山城之間的疲憊與勞累,他笑臉相迎問到別人關於大老、二老時的'懇切,他收了人家免費送的豬肉卻把錢放進人家竹筒裏的真誠……一幕幕影像,都在我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多麼善良温和的老人,為可愛的小孫女操碎了心。他怕自己一把老骨頭挺不住了,丟下可憐的小姑娘獨自一人沒有人來照顧,又怕她照顧不好自己;他身體開始不適的那次,強忍着苦痛也要給孫女一個笑臉,捨不得她有半點擔心;他戴着一頂草帽,頂着烈日去問大老時,汗珠顆顆分明地掛在他臉上,愁悶的神情散不去,卻仍是那樣温柔地面對小孫女;他尊重翠翠,不強求她做不喜歡的事;他爽朗的笑如可口多汁的脆梨……這是一份如此純淨的愛!

即使再愛,爺爺終是離開了。順順家的冷淡、翠翠外柔內剛的性格、當年女兒的慘死……白塔坍塌,人未還。爺爺走了,翠翠慟哭良久,也明白了爺爺生前沒提到的一切,終日守着渡口等候二老回來。結尾是開放式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爺爺的淳樸、對孫女濃濃的疼愛讓人心疼,令人感動;翠翠的純美、善良、堅強,不僅吸引着大老、二老,更成了人們心目中純潔美好的象徵。這本小説中,每個人、每件事,都那麼打動人心,與當今這嘈雜、慾望化的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更是我如此喜歡《邊城》的原因。

《邊城》讀後感11

《邊城》藴含着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徵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內容來自天下文學網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然而,《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讀後感12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悲涼和哀傷。

“小溪流下去,嶢山岨流,約三裏便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了背,山路如了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成深到一篙不能落低,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小説開頭便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風光,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沈從文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無不透露出壞境優美,安靜和平之風。

在此壞境的孕育之下,人性美也頗為突出。老船工對翠翠的關心自然是無微不至,老船工死後,楊馬兵主動來照顧翠翠,以及老祖父與過河客,賣肉的爭執謙讓,無不顯示出當地人們的淳樸赤誠。《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囂的都市閣樓上,沈從文無限深情為我們展示出一副原始自然的風俗畫,畫中是一個海市蜃樓般飄渺着美麗的桃園。然而在這美麗的桃園卻發生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那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名為翠翠。翠翠初次與二佬邂逅,便對二老產生了朦朧的愛意,情竇初開的她並未敢向任何人透露她的心意,包括自己至親的爺爺。每次與二佬見面都會鬥嘴,不歡而散。不料大佬遇見了翠翠便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向她表明心中的.意思。只是翠翠心中已有人選。但是翠翠面對大佬的心意卻恐慌失措。導致大佬與二佬相互較量。結果大佬因事故溺死於湍流之中,二佬因大佬的死亡也沒有在強烈的念頭與翠翠一同生活,之後便離開了家鄉,無人知道他的去處,孤獨的翠翠再也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托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一點也不之情。

後來由於翠翠的爺爺離開了人世,翠翠痛苦後開始慢慢的明白始末,哭也許因為至親的離開,也許因為那未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看完《邊城》,我不禁遐想,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佬沒有死,如果二佬沒有離開,如果翠翠可以在勇敢一點,是不是悲劇就不會發生。又或者,有了這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也不是邊城。就像有人説道:“悲劇美就美在於它的缺陷。”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結尾似乎給了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與無奈。

在如此美和温馨的環境,卻發生如此一曲故事,不禁讓人覺得詫異,讓人始料不及。我想《邊城》裏的翠翠會一直等待着二佬的回來,完成那未來的及開花的愛情,即使機會渺茫。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把握當時的機會,而不是等待,相信努力過的人會有所回報。

《邊城》讀後感13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小説以這句話結尾,就像一杯味道濃厚的茶,給人以無限的回味??有時候我就在想,那個人到底會不會回來?也許在翠翠心裏,是希望那個人回來的。翠翠的爺爺去世了,天保也死了,她自己孤身一人,該何去何從??也許在我們心裏,也是希望那個人回來的,我們同情翠翠,不希望她一個人獨自承受那麼多,希望她有所依靠、有個歸所??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

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瞭解沈從文的人都説他是水的兒子,他從小就喜歡家鄉的那條河,後來離開家鄉就無比想你家鄉的那條河,死後也要葬在河邊。他説:“‘孤獨一點,在你缺少一切的時節,你就會發現原來還有個你自己。’這是一句真話。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可以説是皆從孤獨得來的。我的教育,也是從孤獨中得來的。然而這點孤獨,與水不能分開。”正是水,醖釀了他細膩的心思與細膩的文字??

《邊城》?看完之後我會想,為什麼沈從文先生要命名這篇小説為《邊城》?難道這座城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嗎?這座城在沈從文心裏就那麼遙遠嗎?還是説沈從文先生是為了引發我們關於人性與社會的思考?

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座城,那麼一座“邊城”。遠離燈紅酒綠,遠離人世險惡,遠離爭名奪利??只剩下一份寧靜,一份心靈的寧靜??

《邊城》讀後感14

假如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 ——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續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舒適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 ,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漂亮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生疏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亮,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佈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佈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聚畫中。

《邊城》讀後感15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為善良而邪惡!

説實話,我忘記了第一次讀沈先生的《邊城》是在什麼時候,説不上那時是七年級還是八年級。隱約記得那時候我是個小説迷,而姐姐買來的一本薄薄的陳舊的書,自然而然吸引了我的眼球。

《邊城》的故事,也就此從我的心底萌芽,邊城的年輪也在我的記憶中生長蔓延。第一次讀東西,總是不怎麼讀懂,讀完也就完了,只是心中對故事的情景,感覺有意思而已,其他的沒什麼感受,或許是當時的自己還小吧。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種愛情擦肩而過,總會有一種等待遙遙無期,也總會有一種遺憾會支離破碎。”我記得這句話是我第二次讀到沈先生《邊城》的時候有感而寫。那是在高二的時候,我們老師給我們介紹的這本書,我想都沒有想就再次拿起讀了一遍。

湘西的邊城,小女孩,兄弟兩人,船總,老人,渡船,小黃狗,來來往往的行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樸實的生活。

邊城的愛情,是遺憾,是幸運,是悲哀,是惆悵,那翠翠如果早早就説出來,那天保如果從來都不曾退出,那儺送如果也不獨自一個離去,那老人如果不那麼愛翠翠,這一切,這故事的一切或許會是另一個結局。

有時候很感慨,看書看着看着就不想看了,為什麼他要離開,她要永遠等待,故事完美的是沈先生對人性美的把握,故事也因當時的現實,讓翠翠傻傻的永遠等待,讓故事也充滿了感傷。

每看一次《邊城》都有不同的感觸,一次比一次的深奧,從來沒有寫過讀後感的,但是如果寫似乎很多,只是説説感覺就行了,上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前段時間上課中老師説要講沈先生的《邊城》我下去便又讀了一遍。

或許是因為年齡的問題,這一次的感受,和以往卻是截然不同,尤其是在後面聽到完老師的講課,看完《邊城》這部電影,似乎腦海中的畫面,再一次的真實起來,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感受,也油然而生。

富有詩意的邊城,如詩意一般的湘西人,演繹着如詩般的故事和生活,儺送和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老頭子對翠翠的愛護之情,天保對翠翠的愛情,儺送對翠翠的感情。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為善良而邪惡。

善良的`翠翠,天真無邪,情竇初開卻痴痴等待,善良的爺爺,因愛孫心切,嚮往好的生活,卻是不願為,撲朔迷離的成為了悲劇,善良的天保,知道翠翠愛着弟弟,獨自離開,卻終究難以回來。

善良的湘西人,在用這麼簡單樸素的文字,演繹着一段現實的痛心的愛情,或許是一個人的悲劇,卻驟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也許,明天會回來!

明天有多近又有多遠,那儺送在什麼地方,那翠翠是否等了下去。

故事終究是故事,《邊城》給我的感觸太深,那善良的人,因善良而默默心酸。

《邊城》是湘西的一道風景,是我心中一份沉甸甸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