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懺悔錄》讀後感(精選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懺悔錄》讀後感(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懺悔錄》讀後感(精選7篇)

《懺悔錄》讀後感1

《懺悔錄》是法國作家盧梭的個人傳記。作者傾其思想,坦露着一顆透明的靈魂來書寫他人生的點點滴滴與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帶着一股巨大的熱忱引你進入他內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語言渲瀉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膽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盧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運的。他剛出生,母親便因難產而死亡,父親由此對他又憐又恨。他的父親伊薩克與他母親蘇薩娜自小青梅竹馬,感情篤深。父親自失去愛妻後,每每從他的身上找尋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擁抱幼小的他而淚眼朦朧。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給予了他。這位身為宮廷鐘錶匠的父親,不僅有英俊的外表和過人的手藝,還特別喜歡讀書。在盧梭五、六歲時,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書全部拿出,揀出書來一段段讀給盧梭聽,然後輪流閲讀,直到夜晚,通宵達旦的看書。父親用這種方式忘卻喪偶之痛,無意中給盧梭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境,以至於童年的盧梭到了無書不能眠的地步。父親以讀書為遊戲打發時日的作法,給盧梭早期心靈注入了知識的芳香,這種無為而治也催發他心智過早的比別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愛好音樂,這又讓他多了一種喜好。也許秉承了他母親的温柔與聰慧,加上他父親與姑姑的無比關愛,盧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歡。

讀到一些細膩而深刻的情節,感受他成長中的開心與苦惱,一個鮮活、豐滿的盧梭形象躍然出紙而呈現在你眼前,是那樣的真切、樸實而又厚深。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

《懺悔錄》是我接觸過的最勇敢、最真誠、最“暴露隱私”的書。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

《懺悔錄》讀後感2

“我們生來本不是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靈魂與肉體,如果不是二者同時在受苦,其中必有一個在受苦,這一個的良好狀態差不多總會對那一個有所不利。”——懺悔

盧梭在《懺悔錄》中僅以自己的名字為人所知,並不擔心自己會受到偉大思想家的影響。

這本自傳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盧梭去巴黎謀生時結束,講述了他的童年和青春。盧梭誠實地敍述了他的小偷小摸惡習和他對華倫夫人的特殊感情。

盧梭的坦率之所以對我如此重要,是因為在很多令人尷尬的事情,甚至盜竊,他都可以毫無保留地寫出來給讀者看。作為一名讀者,我讀下去會覺得很尷尬的事情,但他還是把它寫了下來。

盧梭對華倫夫人的特殊情感,在我看來,始終是一種源自幼年喪母的而來的戀母情結。同樣令我驚訝的是,華倫夫人、阿奈和他的三人關係竟能保持如此和諧。

在後來與烏德托夫人和聖朗拜爾的三人關係中,烏德托夫人對他的冷漠,我覺得是比較正常的,但是誰能説他比當事人更瞭解他們的關係呢。

第一部分對風景的描寫是整個自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盧梭能把風景描寫得如此淋漓盡致。到了第二部分,他也描述了他周圍美麗的風景。無論是鄉村還是峽谷島,明亮清新的景色與之後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遠離城市的生活更令人嚮往。

無論他受到怎樣的迫害,盧梭豐富的精神世界始終支撐着他。他的才華和思想令周圍人羨慕和妒忌,由於各種各樣的新思想,他被社會視為異端。

從盧梭的軟弱和優柔寡斷的性格來看,他的善良和不去看周圍的人最壞的一面一次又一次使他陷入困境。沒有人是完美的,這個性格給他帶來了災難,也給他帶來了站在他身邊的朋友和妻子。

如何判斷盧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對他的看法,但就從這樣一個自傳來看,一個人可以被稱為一個偉大的人,因為他堅持自己的信念,因為他的新想法,因為他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他的生活有最美麗的有最黑暗的,

朋友的背叛,世人的唾棄,被驅逐通緝。雖然晚年是不愉快的,但這種磕磕絆絆的生活還是照樣下來了。正如他自己所説,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享受這個世界上幸福的。

《懺悔錄》讀後感3

這次在書城沒有找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買了法國著名作家讓。盧梭的《懺悔錄》。

正如盧梭自己所説,“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為人,我以同樣的坦率道出了善惡。我既沒隱藏什麼醜行,也沒添加什麼善舉。”盧梭確實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膽的,他是敢於剖析自己的人,對自己動手術刀。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讀着讀着就感覺其實他不必懺悔,我已原諒他了。

盧梭少時讀書的積累《宗教與帝國史》《名人傳》等,這為後來打下基礎,文中多處提到書,自己當學徒時,也是為了擺脱孤獨吧,“除了閲讀,什麼也不再幹了,包括偷竊”,可以看出,讀書有多重要,自己以後會趁大二時間豐富,多讀書,讀好書。偷竊,盧梭沒有掩蓋事實,也透露了一種犯罪心理,“我覺得捱打是對偷竊的一種補償,讓我有權繼續偷。”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當小偷處置,就是允許我當小偷。”從中,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們就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無所謂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過我哆哆嗦嗦地遞給她的信”,與其説瓦朗夫人是盧梭的情婦,倒不如説瓦朗夫人是盧梭的半個母親,或者反過來説,盧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盧梭筆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盧梭頂禮膜拜的。即使後來盧梭幾乎被拋棄,他都沒有貶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盧梭缺少母愛,在我眼中,或許盧梭把瓦朗夫人當做自己的母親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彌補了自己心中關於母親的空白,所以盧梭才會死心塌地吧。

盧梭對父親,對一般人來説,如果對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惡吧,但盧梭對自己的父親多得是崇敬,“他還是以為好父親”,這一點是很令人讚賞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沒淪陷,就會還有做人的底線,就是個好人。

在讀這篇著作時,自己發現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對教會,天主教和新教不瞭解,讀起來有點吃力,自己以後會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説實在的,我搞不懂盧梭到底在懺悔什麼,他像是在寫自傳,人生中誰不犯一些錯誤呢,有的錯誤也是外在的條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樣地自我懺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盧梭反省錄,甚至回憶錄。不管怎樣説,這種自我反省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們需要不斷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懺悔錄》讀後感4

奧古斯丁,是羅馬帝國向中世紀過渡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也是古代基督教的主要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他與阿奎那同為基督教神學大師,被天主教和新教神學家們奉為神學的創始者,確定了宗教改革以前的教會神學,對於西方的歷史進程有着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懺悔錄》中,無一不充滿了他對自己人生的審視和對上帝深深的虔誠與懺悔。這本書以時間發展為線索,講述了他在嬰兒時期的哭鬧,幼年時期的貪玩與不愛學習,青年時期的放蕩,還有最後神聖的洗禮。全書從頭至尾都貫穿了他對上帝真摯的讚美和崇敬,祈禱與沉思,還有對自己毫不留情地深刻的剖析,以此來希望上帝能夠原諒他,接納他。優美的語言和發自內心毫不做作的情感,讓我深深為之震撼。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書中奧古斯丁對宗教的虔誠讓人從心底裏為之動容。我想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會有自己的看法與理解。我下面所述感想或許太過淺薄無知(對於這樣一位中世紀的導師,我又哪裏敢説自己有智慧呢),就算是向偉人致敬吧。

“主啊,你是偉大的,你應受大讚美;你的能力無所不及,你的智慧無法測度。”卷一開篇第一句就引用了《舊約·詩篇》中對上帝的描述,我想這既是奧古斯丁對真主發自內心的致敬,又是整本書裏懺悔的感情源泉。世界萬物都是上帝的創作,上帝的贈予,人類只有安息在上帝那裏才能得到安寧。上帝至大至善,全知全能,至仁至義,全隱全顯,登美之峯,造強之極;既恆久不變,又莫可端倪;雖萬變不侵,而變革一切;雖無新無舊,卻更新萬物;使驕傲之人衰老,他們卻不知曉;擁天地萬物又不需分毫。慈愛不屈從於激情,警惕而無任何懼怕,能辨識悔悟而不感哀傷,雷霆震怒卻安之若素。我想這世上一定鮮有人能如此讚美上帝,在奧古斯丁的眼裏,上帝永遠是完美的。在經歷了那麼漫長的道路才全心全意信仰基督教的他,才認知真理之所在的他,對上帝的信仰與熱愛也一定比任何人都堅定虔誠。

在奧古斯丁看來,人生來帶有原罪,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不例外,孩子的純淨只在於他們的身體稚嫩無助,而不在於心靈的品質。孩童們會因為願望得不到滿足而哭鬧喊叫,會因為與另一個孩童共享母乳而嫉妒憤怒。這似乎與我們中國的荀子的“性惡論”相似。對於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雖然這是西方宗教文化裏的,人因祖先亞當而生來帶有原罪,人們終其一生都要不斷反省自己,向上帝懺悔,以求得上帝的憐憫與原諒。在這本書裏也一樣,奧古斯丁反省自己的一生,向上帝訴説自己的種種“罪行”以求寬恕。而且在我們的儒家文化裏,孔子提出“性善論”,大多數人似乎也堅守這個觀點,認為人生來是善良的,在後天的環境薰陶中才呈現不同的性格,或繼續堅守善,或演變為“惡”。我並不反對這一觀點,但正如奧古斯丁所描述的,嬰兒沒有經過任何的道德教育,沒有經過社會化的過程,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個人意識與價值取向,他們不懂如何以一個社會人的`身份與外界交流接觸,不懂得什麼是規範制度,但他們會表現憤怒與哭叫,所以這本身就是人天生具有的,正所謂“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也就是人的好惡喜怒是天生的性情。也正是如此,後天的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通過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所受教育的影響,以及我們所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的影響,來形成我們自己的個性特徵。

我們通過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來建構價值體系,內化價值觀念與社會規範。從而讓自己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成為遵紀守法彬彬有禮的公民。我們成為性善之人。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後天的教育教化。或許有人覺得自己天性純良,但我想這或許只是後天的道德修養的薰陶讓你把這種善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成為靈魂的一部分。但我也同樣認為,會朽壞的東西也是善的,如果至善,它們就不會朽壞。但如果絕對不善,它們也無從朽壞。這是奧古斯丁的觀點。我想對於人性也一樣,這樣看來似乎前後太過矛盾,可或許綜合起來大概就能把每一種人性都解釋清楚了。

我們最危險的敵人其實是我們對敵人的仇恨,仇恨之心在我們內心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我們打擊敵人而給敵人造成的傷害。這是奧古斯丁在提到語法規則與上帝法律聯繫時的反思。被奉為楷模的人在講述自己中規中矩的行為時因措辭不當或語法有錯誤而羞愧難當,可他們在談論自己的邪欲惡行時,假若詞語正確並且安排得當,卻會獲得讚揚,欣然受用。在我們心中,書本知識並不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良知法則鐫刻得更深。

然而如今的時代似乎區別不清什麼是真正的良知法則與羞愧之事了。我無法揣摩清楚奧古斯丁這句話在這裏的用意,但我想,在這樣一個年代,我們心裏的榮辱善惡已被大時代所影響而模糊不堅定時,那些心裏仍然堅守道德底線和良知法則的人,我們大可不必因對“敵人”仇恨而傷害自己,也沒必要事事計較,事事與人相爭,如奧古斯丁説的,我們內心所受的傷害遠遠超過我們打擊敵人而給敵人造成的傷害。正義與道義是永恆不變的,變化着的卻是正義所主宰統領的時代,因為它們畢竟是時代。

我們不能讓時代應我們的心意而改變,我們只能順着時代的潮流不斷向前,但若我們能一直堅守至善至美,那麼終有一天,時代定會為我們所變,定會成為我們希望的那個樣子。因為邪欲惡行本就是不具有美的東西,在奧古斯丁看來,它不僅僅缺乏在正義和明智中閃耀的那種美,不是在人的心靈或感官以及富於生機的生命中的那種美,不是天上星星的那種璀璨絢爛的美麗和光華,也不是大地和海洋的那種生生不息的美,甚至罪惡引誘我們時所帶着的虛假的美或者美的幻影都沒有。若非要因仇恨而產生衝突,或者客觀地説,社會本就是一個充滿衝突和變遷的動態過程,那也應該是認識到仇恨的傷害與醜惡後,從積極作用出發而產生的。

至於關於生活本身,哪怕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抱着這樣的想法,我們便也能少些與他人的對立。

《懺悔錄》讀後感5

最近,我捧讀一本《懺悔錄》,書中既有權力在握的“一把手”,又有分管具體工作的責任官;既有黨政部門的領導,又有事業單位的領導;既有快到“點”的幹部,又有年富力強的幹部;既有一般崗位的幹部,又有管錢管物的幹部;既有認識和聽説過的幹部,又有感受得到的幹部;等等。讀完此書,我的收穫與受到的啟示都很大。

啟示與收穫之一:權姓公。如果權不姓公了,改姓私,那麼站着的人就會變為倒下的人。變成階下囚的那些人,大凡都是利用手中的權,為己為他謀利益,結果是自食苦果。我體會到,有權受人尊重,心術不正的人尊重的是“權”,而不是你這個“人”本身。當“權”與“利”同時出現,有人為了“利”來攻這個“權”。如果掌“權”偏了,利益者就會以不正當的方式“奪權”,使掌權者變為操盤手,叫你怎麼轉就怎麼轉,牽着鼻子把你帶到坑裏去。事實也如此,權亂人心亂,權歪身子邪。同時,權力是把“雙刃劍”,如果你不尊重它,它就不尊重你;如果不用好權,權力就會向你“刺”來,剝奪你本該有東西,讓你一敗塗地。所以,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要好好想怎麼用權,不能當權力反面人物的“俘虜兵”。反之,權力姓公太重要了。要不然,權力不公則私,或又公又私,或公私不明,就會在人生路上當亂爬的“糊塗蟲”,説栽倒就栽倒。

啟示與收穫之二:立正身。我們一定要立正身,用自己的腳踩實,站得穩穩當當的,不管是哪一個年齡階段,在什麼職位上,在哪種環境下,都要“不倒樁”,站如鬆,坐如鐘,做“不倒翁”。我常講:扛得住風險,頂得住風浪。一位臨到退休的階下囚寫道:“工作幾十年一直是嚴於律己的,不管在校長位置上,還是在局長位置上,那時還能守得住底線。但臨到退休時,犯這麼嚴重的錯誤,這也印證了‘59綜合症’的説法,自己也屬於‘59綜合症’的表現。”還有一位階下囚寫道:“已進天命入歧途,心中淌血眼模糊;世上唯無後悔藥,離家別妻望中愁。”這些沒頂住,用百姓的話講,天白了窩趴尿在牀上。所以,立正身是做人當幹部的準則,昨天要立正身,今天也要立正身,繃緊,明天更要立正身。要永恆性,用毅力去抗住侵蝕,潔身一世。我已50有餘,反面教材啟迪我六個大字:立正、站穩、不倒。

啟示與收穫之三:蹦緊弦。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偏,路走歪。階下囚在訴説變化的過程中,都是從一個“潰爛點”開始的。這個點,有的是自己思想先變,有的是從不敢收禮到收禮,有的是外部環境影響而致等。不管哪一種,都是慢慢蜕變的,思想上的這根廉政弦鬆了,甚至斷了,結果是追悔莫及,於己於子女於父母都留下了一個痛心的傷疤。一位階下囚寫道:“我的行為,給女兒純潔的心靈,未來美好的憧憬蒙上了陰影,留下遺憾,我罪該萬死!我的行為,讓我年邁的父親慚愧,我沒有完整地按照他老人家的意願潔白履人生,給我的家族,給他老人家丟了臉,恥辱至極!”可憐啊,那有為何不早知道!特別是看了“認識人”的懺悔,對自己心靈是一個很好的洗理和預防。認識人的懺悔,又成像成影永久地留在腦海裏,常常“放映”。回首一醒,傳遞給自己一個強烈的信號:思想上那根“廉政弦”鬆不得。鬆了,會像脱韁的馬,迷失方向後就不知會跑哪裏去。為此,時時繃緊廉政這根弦刻在我腦中,也將成為我人生道路上不可少更不可缺的“邊緣線”。

所想、所思、所感還將延續、持久地發酵下去……

《懺悔錄》讀後感6

一個人的心理是由什麼組成的,一個人的思維是被什麼影響的,一個人的心態被什麼左右的,一個人的成功是從哪裏開始的。讀過讓雅克的心理足跡,如果從頭思考一下,也許會對答案有所感覺,起碼感覺到的是答案的一種可能。

對自然的尊重,對自然的鐘愛,以及對自我內心的寬容與自信。盧梭所表達出來的鐘愛性命,重視感覺,隨興隨意的鮮活鮮明的性格特點是值得尊重的。從不一樣的視角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產生不一樣的觀點,發出不一樣的聲音,走出不一樣的足跡,盧梭的生命是值得關注的。向世界的挑戰,向權威的蔑視,向未來的憧憬和對現實中的詩意的挖掘,盧梭的浪漫是偉大的。

同樣,盧梭的主角是多面的,多角度的,不一樣的讀者讀到的結論不一樣,不一樣的階級瞭解的盧梭不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峯,中外盧梭各不一樣”。

我眼中的盧梭:

盧梭是自知的。他清楚自我的身世卑賤,並非富貴一族,他明白自我的弱點,怯懦而不羈;同時,他也尊重自我的知識,保留自我的看法,領悟生活的技巧,保護內心的底線。

盧梭是風流的。從華倫夫人到戴萊斯,中間的點綴雖然並不多地驚人,但起碼足以證明盧梭並不專一,在他的生理允許範圍內,他的確是風流的,但是他對於他的女友,從開始的浪漫庇護到之後的職責第一,也使他的風流並不那麼邪惡。

盧梭是封閉的。從他對他的“兄弟姐妹”的瞭解與描述,從他對他的“敵人”的躲藏和誤解。他的生活並不主動,甚至消極,他的真誠值得讚許和領悟。但他對周圍的人的內心瞭解卻不乏偏激與陰暗的例子,就應更主動地説,盧梭是主動地被封閉的。

盧梭是單純的。他對迴歸自然的渴望情緒,以及他對巴黎繁華與交際的迴避態度,足以證明他是“膽小的”起碼潛意識裏他是軟弱的,在他表面上無限的寬容背後隱藏着他的被動和孤獨,他總是被控制的對象,他對自我的發展缺少強勢的因素,缺少陽光的魅力,這使他性格的弱點,而並不是他有意而為之,因此,盧梭是單純的。

盧梭是執著的。在自我的回憶錄中,盧梭並沒有濃墨重彩的描述自我如何胸懷大志,如何實現夢想,如何要功成名就,如何去全力雙收。但咱們不難發現,從兒時陪伴他的文學和他走完了生命,並且幫他載入史冊,他對音樂的愛好讓他憑藉自學成為了一代宗師。他對自我的愛好的專一專注與執着是值得咱們領悟,也值得咱們稱讚。

盧梭是淡薄的。在他生命的描述中,他對金錢的需要與所求無一不是以生存為惟一原因的,一個人滿足於平淡的生活而對奢華豪貴毫無熱情就足以説明它與眾不一樣和他質樸的本性。

盧梭是多才的。包括文學,音樂,甚至棋術在內的幾種愛好,以及最終贏得的成就和其間付出的汗水,都在驗證一個定理:盧梭的成功=盧梭的天賦+盧梭的汗水。

盧梭是脆弱的。不論是他多病的身體還是他多愁善感的內心,都導致了他對外界的畏懼與偏見,其中的利弊註定了他生命孤寂的基調,總之他這種類似於林黛玉式的人物是值得憐憫與鍾愛的。

綜述,盧梭是自知的,真誠的,善良的,執着的,浪漫的,豁達的,博學的,淡泊的;同時他也是偏激的,封閉的,懦弱的,多變的,消極的,也是孤獨的;咱們沒有資格和權利去評價偉人,只是表達一些對前輩的印象和看法,期望能有所收穫,有所借鑑。

《懺悔錄》讀後感7

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同樣真誠地披露自我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這是盧梭先生最激勵我的一段話,他直接寫出了他的心聲,他的內心世界,咱們能夠看到當時那個時代真正的他還有那個時代一個普通人民所有的壓力。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咱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説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閒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説蒙田雖然也講了自我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但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在懺悔錄裏,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兄弟姐妹的背叛,他説的謊行的騙。

由於作者的親身經歷,他有條件在這部自傳裏展示一個平民的世界,讓咱們看到十八世紀的女僕、聽差、農民、小店主、下層知識分子以及盧梭自我的平民家族:鐘錶匠、技師、小資產階級婦女。把這樣多的平民形象帶進十八世紀文學,《懺悔錄》就是這樣一個激進的平民思想家與反動統治激烈衝突的結果。它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在封建專制壓迫面前維護自我不僅僅僅是作為一個人、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人權和尊嚴的作品,是對統治階級迫害的反擊。它首先使咱們感到可貴的是,其中充滿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驕傲,總之,一種高昂的平民精神。《懺悔錄》中那種平民的自信和驕傲,主要還是表此刻盧梭對自我形象的描繪上。他在那個充滿了虛榮的社會裏,敢於公開表示自我對於下層、對於平民的深情,不以自我“低賤”的出身、不以他過去的貧寒困頓為恥,而宣佈那是他的愉悦年代,他把淳樸自然視為自我貧賤生活中最可寶貴的財富,他驕傲地展示自我生活中那些為高貴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閃光的東西以及他在貧賤生活中所獲得、所持續着的那種精神上、節操上的丰采。

盧梭在《懺悔錄》中寫十八世紀這個階層的精神狀況、道德水平、愛好與興趣、願望與追求。在那裏,盧梭致力於發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自然淳樸的人性、值得讚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聰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述得多麼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着他的温情之島。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麼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裏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夥伴、華倫夫人的男僕阿奈不僅僅僅人格高尚,而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幹;此外,還有“善良的小夥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兄弟姐妹“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僕“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裏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向持續着完美的記憶。

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偽善或厚顏無恥的醜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於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鑽、偽善陰險。在盧梭的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説“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方,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方,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正因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裏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歸納説:“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這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能夠見到的。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我説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我那充滿真摯温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為“生命不幸的根源”,但一向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裏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之後也做過不夠兄弟姐妹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取了前者,甚至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着“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感情和美人”,離開了為他帶給“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我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着貧窮的生活,卻有自我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為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我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羣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構成了他高出於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於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於“在巴黎成為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在這個國家裏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齊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着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感情也表示了全新的明白,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個性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為彼此之間的關聯就應是這樣的:“它不是基於情慾、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於人之因此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説,就應包含着人類一切完美高尚的東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種深摯、持久、超乎功利和柔情,有時甚至近乎天真無邪、純潔透明,他戀愛的時候,感情豐富而熱烈,同時又對對方持續着愛護、尊重和體貼。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着一種純淨的感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

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麼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温馨而又潔淨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為情慾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於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遊戲。他是十八世界裏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