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3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1

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本心靈雞湯或者成功學類讀物,但是好在也能給人一些啟發。

書中開篇首先提到了人的心智的重要性。我深以為然——即便身處同樣的境地,不同的人對於事物的認識也會顯著不同。但是我困惑的地方在於如何改變自己的心智以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雖然書中對此也提供了一些建議,但對我幫助不大。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在於其將人分成自身系統模式和社會系統模式兩種。前者傾向於享受當下,也不需要多大的物質就可以體驗到幸福感;後者是通過在社會競爭中獲得尊重,並將其轉化成為幸福感。

據此,我明白了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為什麼傾向於舒適,因為此時此刻我處於家庭環境中,我的社會系統傾向於是關閉的,因而我感覺不到自己需要努力去贏得什麼。但人終究是社會的動物吧。我終究是要融入羣體中的,為了將來更好地融入羣體,勢必要做一些準備。因此可見,假期的學習也是有必要的。(但還是不太有危機意識)

另外,古典在書中還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即“價值和價格“。價值用於描述主體對於某樣事物的評價,價格用於描述社會對於某項事物的評價,切記不可把兩者相互混淆。拿外表來説,對自己的外貌很重視可能在社會中傾向於得到高評價,但是對於我身來説,它可能就沒有那麼有必要。

此外,古典中還在書中提到生命是個三腳架,即不可以用一個去彌補另外一個東西,就如同左手不可以替代右手的平衡一樣。但是他給“三腳架“的”三隻腳“分別是什麼下了一個定義,我認為不太可取。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三腳架——具體是哪些,甚至有幾隻腳都取決於個體看重什麼。但是這至少啟發了我不要偏頗地認為自己只需要一隻腳就可以了。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2

最初知道古典老師是因為新東方有一門課程叫古典詞彙,無意中發現,他還寫了這樣一本書。大多數的新東方老師寫的都是關於外語、就業方面的書籍,而古典老師寫了這樣一本集心理學、人生哲學和職業規劃方面的書。百度百科裏對這本書的簡介是“人生開竅手冊”,就讓我們來看看古典老師是怎麼拆掉思維裏的牆,讓人生開竅的。

書中通過對小故事和案例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自身感受,剖析出了思維裏的牆對人的限制。書中引用了《超長思維的力量》中的一個小故事:4分鐘跑一英里。在1954年以前,從沒有人能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里。因此,人們認為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里超出了人類的體力極限,是不可能完成的事。1954年5月,班尼斯特在牛津的'跑道上突破了這一極限,用3分59。4秒的成績跑完了一英里。在接下來的3年內,又有17名選手打破了這個記錄。為什麼在1954年,“人類不可能4分鐘跑一英里”的思維模式被徹底的打破了呢?班尼斯特是如何拆掉自己的思維障礙的?首先,他確信在4分鐘內跑一英里是可以做到的。其次,他採用科學的方法看待訓練。在訓練中,當賽跑成績停留在61秒停滯不前時,他能夠意識到自己心智模式的障礙。出去旅行和攀巖,換了個框框,回來後他的成績突破了60秒。所以説,真正限制我們的,是我們思維裏面看不見的牆。有很多事情,人們認為不可能,卻在一些人身上奇蹟般地發生了。我們應該做的是尋找到內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不能突破的去接納。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3

這一週我閲讀了書籍《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給了我很收穫。 《拆掉思維裏的牆》裏的內容主要幫助我們看清我們自己思維裏的一些模式,並且幫助我們分析這些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思維模式。

其中讓我最有收穫的是書中的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着”,這章主要講述着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的心智和思維模式。

其中一種模式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他人掌控你的情緒。人都有喜怒哀樂,但是很多人的'喜怒哀樂都被別人掌控。有人罵你,你就會生氣;有人誇你你就開始;今天開車的時候堵車你就會抱怨。這些都是外界控制了你,就像堵車和不堵車一樣,如果堵車你就不爽,如果不堵車你就開心,那麼你就被他人掌控了。如果這樣的話,別人要你開心,你就開心,別人要你生氣,你就生氣。

這樣被他人掌控情緒的人,都裝有一個受害者的模式,他們把自己當做受害者,遇到問題總是怪他人,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或者不去想辦法解決,總是在抱怨。遇到問題會抱怨、推卸責任,這不管我的時,實在是太累了。

我也有這樣的模式,在平常我遇到一些問題我也會抱怨,怪外界的原因。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我成為一個推卸責任的人,這的行為還會讓我的成長緩慢,因為一直抱怨去找自己的原因,這樣自己的問題還在,得不到改善,下次依然這樣。

書中還講述了很多人很多根深固蒂的思維模式,以及一些思維中的“牆”

試着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4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判斷法則,或基於生活的經驗,或基於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拆掉思維裏的牆》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觀念,作者幽默地講述了很多關於思維的祕密。讀完後,讓人不禁反思,不是每個人人生的不同導致了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命運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決定,你的內心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去拆掉自己預設的層層障礙,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總認為暫時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於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們只是在等待興趣的出現。就好比工作,一旦我們發現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才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這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事實上,是我們都顛倒了工作和興趣的因果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終生的事業的概率幾乎等同於中彩票的概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會發現工作的樂趣,才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情,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看完這本書,解答了內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書裏説的那樣:“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這個世界裏,卻唯獨沒了我們本來的樣子。”或許,我們都該勇於拿起這把錘子,打破思維裏那堵結實而厚重的牆,勇於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堅持自己的內心,成長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5

喜歡作者關於人生是三腳架的比喻,他説生活是由自我、家庭和職業三個支架組成的,在不同的環境中調整節腳不同的長度就能站穩。但卻有很多人壓縮自我或者家庭的時間,慢慢就變成了單腳架,最後導致單腳架不堪重負。我們要做穩固的聯動三腳架,要學會適時放緩自己的.腳步,知道自己要在職業裏面獲得什麼、不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裏面獲得什麼、不能做什麼。

讀完之後感覺更加理智和冷靜了,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不抱怨生活,做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受害者。

受害者往往能收穫發泄的快感、被同情、覺得自己其實是正確的。掌控者最大的收穫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覺得自己可以應付一切,有動力去再嘗試。受害者生活在讓自己舒服的自憐狀態,卻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機會和可能性。掌控者則需要面臨一些壓力和麪子問題,卻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今天是20xx年2月15日,一個不同尋常的週五。

我們都説過程比結果重要,可是捫心自問,我們做每件事情的時候,縱然覺得結果不重要,可是卻是那個結果支撐着我們克服了困難,收穫了整個過程。成年人的社會是結果導向型的。人成功的時候,有無數種説辭解説自己是怎麼成功的;一旦失敗,就有無數人去分析你是怎麼失敗的。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6

這本拆牆講述了各種慣性思維模式是如何束縛我們的,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小事,點滴的積累匯成了阻礙我們成長的巨大力量!當然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好用的調整方法——拆牆工具,學有先後,達者為先,向先行者致敬!

年輕的我們總覺得沒有安全感。我們總期待另外一半能給自己安全感,可實際上,我們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希望對方給我們,可是沒有的東西怎麼給?於是,我們聽説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拼命工作,努力學習,讓自己變成內外兼修,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的人,有説走就走的勇氣,也有隨時安定下來的信心。但是,我們仍舊沒有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倒是成就了單身力,雖然會孤獨,但是一個人舒服,兩個人反而慌張。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就是安全的,實際上,是在逃避恐懼。

正是先讓自己感到愛與智慧,你才會深深感到那種痛入骨髓的悲憫,你才能在這種悲憫之後,在你憤怒過、譏諷生命以後,很希望能做點什麼。很多宗教的教義都講同一個道理,比如基督教的“福杯滿溢”——所有這些智慧,都告訴你: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感情,必須先想好你是誰?你要什麼?你要從中獲得什麼?為此你要採取什麼行動?而這一切問題的源頭都是愛,先好好地愛自己、愛你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後慢慢地愛更多想愛的人。

拆掉思維裏的牆,跳出思維的怪圈,思考的方式也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哦,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7

始終相信走過必有痕,雖然是8年前的讀物,現今讀起來依舊熱情澎湃,不能自已。有些觀念很中肯,自然有些觀念放在現在不合時宜,我是秉着開卷有益的態度讀完此書的,就我個人而言,感受有幾點:

1、不要把它當成《聖經》一樣的讀物,信以為真的可以憑藉此書擺脱拖延症、丟掉苦行僧的生活,一躍而上放逐自我,實現夢想與現實的跨越,把它當作成功學來看,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所以拿到一本書本着學習吸收的態度去看就好,不要奢求索取過多。

2、作者前文提到買房婚姻觀、戀愛觀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是不贊同的,愛情的保值保鮮、幸福感和有沒有房有關係嗎?有!要説絕對的有關係那就是房和車代表着家庭的'生命力與經濟基礎,就像生態系統中萬物需要陽光、空氣、土壤、水一樣。麪包與牛奶,必須有。但是沒有房車就代表着不幸福嗎?那是你自認為的不幸福,也許他的婚姻因為種種遭迫只過着比一般人還要普通的日子,他未來的生活很不幸,但是簡單的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就足以讓這家人滿足。你還會説他們不幸福嗎?

3、自我係統與社會系統的切換真的需要時間。這和情商高低沒關係,和你有沒有錢沒關係,和你的心智模式有關。看開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不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些取決於內心的心智的變化。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8

把書一打開我就被那些插畫吸引住了,於是我帶着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圖看完了。古典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獲益匪淺。

第一章講的是買房的問題,古典老師的觀點是: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有人説“房子讓我有歸屬感”,所以他們放棄很多發展的機會,浪費掉創業的機會,花掉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的機會,買了一套房子。其實他們缺乏的是“安全感”,畢竟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裏踏實。可是在這個房價居高不下的社會,出賣夢想換回來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麼?

書中有講到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方向錯誤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的。舉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所以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然後再努力地去實現它。

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人們經常羨慕別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