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暗時間》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7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暗時間》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暗時間》讀書筆記

《暗時間》讀書筆記1

閲讀了一本書,《暗時間》。仔細想想,其實很久都每一種這樣讀過一種不是閒書的閒書,太久不讀書,現在讀書極慢,一目十行的本領也漸漸消退,同時不忘記提醒自己要做筆記,摘抄下些許段落。其實想想,摘抄下的部分東西,來源於其他書,那就更進一步説明了閲讀量匱乏,一些著名的書都沒有仔細讀過。

之前看一些公眾號,總有一些文章感覺很高深,不是那麼能看得懂。那我自己,要試圖讓自己的這篇看得懂才好。時間關係,只是淺談,深層次的更需要慢慢醖釀

一、專注

我一直覺得現在的自己比大學時要好一些,是因為對一些外在虛名的東西更無所畏懼,學會了取捨;比大學以前的自己,欠缺了專注。

反思,是改變自己的第一步。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從小念到大的話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實踐於生活中,至少我沒有完全做到。小時候父親一直對我講“子路聞過則喜”的故事,可是我總不能正面自己的許多問題,非要找一些理由來反駁,來説自己做的真的很不錯。可是小時候可以全身心投入,酣暢淋漓的一天讀完一本金庸的武俠,甚至可以給別人講出其中的故事,那一份專注,而後一直埋藏在我記憶中。

那挖掘他,找出他的奇妙處,其實,當時不外乎有以下:

(一)幼時的心思單純,沒有太多雜事的紛擾,擁有大量且集中的時間,可以長時間專注於一件事上。

(二)在沒有電子產品的紛擾,只有紙質書的年代裏,可以把更多精力投置於此。

而想要用於現代,轉換一下,可以為:

1、創造大塊閲讀時間,大塊時間有利於“沉浸”,可以使新知識可以和大腦中與其相關的各種既有知識充分融合,有助於深刻記憶。

2、在學習複雜/新知識時,關掉不必要的手機提示,減少周邊干擾。(我經常也會不斷提醒自己,以現在既有水平,關掉手機都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大多數時間裏,關掉一天手機,開機,除了10010和銀行卡的短訊,也並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發生。休息時,生活中最重要的也只有家人,怕家人擔心,也可以提前給家人發好消息説明,關機讀書)

如果僅有上述兩條,其實也並不完全夠成功,畢竟有一些習慣是已經養成,想要突然改變,也並不是那麼容易。

我有一個奇怪的感受,在有干擾的環境中看書,非常能鍛鍊我的專注能力。當然這個干擾的環境,只是説,周圍環境嘈雜,而不是説要一直打斷思路去做其他事情。以前,每逢考試,我或許會去KFC、M記或其他環境比較混亂的地方的某個角落裏,或一個人,或與一個陌生人人分享一個大桌子,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書本中,如果是在圖書館之類安靜的地方,每每都能在不知不覺中昏睡過去。我一直把這個歸結於我內心深處的“賤”性,強詞奪理的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強加於此,我喜在鬧市中學習,安靜的環境中睡覺。

另外,利用各種碎片時間來讀書思考也是很不錯的選擇,母親從小教給我一個方法,是睡前看一個比較複雜的知識點,在夜深人靜,甚至睡夢中,你可能會突然得到這個結果。

二、記憶

在《暗時間》中看到一句話,深有同感,“學習知識並將其放在大腦中,最終的目的是要在恰當的時候能夠想得起去使用”。那麼轉換一種説法,是“記憶的最終目的是要在恰當的時候能夠想得起去使用”,而要將記憶可以隨時使用,就是將其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從另一層説,就是學習的有效性的衡量。

回憶小時候記憶力好的原因,有一個方法是,小時候的記憶都是儲存在一個個屋子的不同抽屜裏,站在記憶的大房間裏,拉開那扇分類的門,讀後感按照既定順序找出想要尋找的線索,隨之抽出記憶,使之浮現。看這本書時,知道了,原來在古希臘/古羅馬就有這種類似的記憶法。可反思,為什麼之後記憶力下降了呢?

1、長期不整理記憶,就猶如一個堆滿雜物的屋子不整理滿滿塵埃,記憶漂浮於各處,沒有歸處。

2、太多雜事,想的太多,亂七八糟無用的記憶也隨之更多,有用的記憶摻雜於無用中,掩蓋了真正所需。

長大後,也曾試圖整理一下紛繁複雜的大腦內容物,可是,多到無處理。從另一方面想,既然這間房堆滿了,那我再開闢一個新的屋子就好,大腦有待開發的區域如此多,另闢天地也並不非不是另一出路。可惜,裏面還是空蕩蕩的盒子,沒有太多物品。

“真正的效率源自於內心對一個東西的強烈熱忱”。讀很感興趣的書,就可以完全沉浸於中,並牢固記住其中的故事;讀一個感興趣的學科,提前預習完都是常態,故而那本書可以在潛意識中存在很久,那門學科總可以到達一個自身與其他學科相比無法到達的深度。

三、思考(簡篇)

有一天,先是在寫日記時告訴自己,如果連對自己説話都要有所隱瞞,不能説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那自己該有多悲哀,逐漸開始在日記中,寫下自己最原始的慾望和需求,從此找到一個宣泄口,漸漸的也能在生活中開始對別人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逐漸又能正視自己的許多問題,開始會對如此不好的自己感到失望,可是,天生的樂觀主義又佔了上風,認認真真把qq簽名改為了“勤奮並莊嚴的愛着自己”。

越長大,越意識到自尊心受到打擊算不上實質性的損失,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取悦不完美的自己,可以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卡耐基《人性的優點》中提到”避免焦慮的方法,即底線思考法(如果最壞的情況也不過如此,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要使自己能像小時候一樣對喜歡的事情投入最大的專注,除了克服嘉旅的負面影響之外,還有另一個條件就是享受困難”。

《暗時間》讀書筆記2

01

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尷尬,在假期之前,總是信心滿滿,覺得可以做好多事情,可是真正到了假期,睡睡懶覺、看看電視、刷刷朋友圈,時間一晃就逛去了,結果就是大把的好時光啥正事也沒幹。

當然,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説好的要早睡早起呢,可是到凌晨了還在刷着抖音停不下來;説好的要每天運動呢,可是下班一回到家只想葛優躺;説好的健康飲食呢,可看到燒烤小龍蝦又流口水......

02

只能怪我們的自制力不夠強?其實問題不只這麼簡單。我們的大腦經過漫長的年代進化而來,有一些本能反應(低級認知模塊)是適應遠古時代的。例如,在遠古時代,人類吃甜食是有好處的,因為甜食有足夠的熱量,為人類戰勝飢餓提供了巨大幫助。因此,在本能的支配下,看到甜食我們就想吃。雖然理性(高級認知模塊)告訴我們,高糖高脂肪的東西不宜多吃。

原始的本能反應往往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因為它是在千萬年的進化長河中生存下來的。而理性則是相對較近的年代人類剛剛才擁有的。只要我們的低級模塊首先認定了一件事情,理性思維便很容易屈從於低級模塊發下的命令。

03

所以説,自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高級認知模塊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低級認知模塊卻不買賬,少數意志比較堅定的人可以抵制本能的誘惑,可對於一般人來説卻很難。我們可以使用的一個辦法是刻意練習,練習用理性去思考問題。大腦符合用進廢退的原理,如果經常用高級認知模塊去思考,那麼這塊區域就會越來越強大,這樣形成一種思維習慣後,我們的低級認知模塊就無可奈何,只能灰溜溜地投降了。

04

這樣的刻意練習,可能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但只有走出舒適區,勇敢地去面對挑戰,才能獲得更好的生活。正所謂,困難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艱難。讓高級認知模塊支配的大腦,才能夠擁有高級的人生。

《暗時間》讀書筆記3

一、寫下來

發現自己的思維盲點,寫下來是對大腦緩存的一種擴展,這不僅對思考有利,對反思也是十分有利的,畢竟人很難做到,變深入思考邊反思剛才的結論是否正確,而由視覺刺激來部分代替大腦存儲,就能夠更輕易的做到這兩點。

二、敢於分享

先做了再説,不要怕丟臉。我的數學老師曾説過,“世上面對兩件事,不能作假,要厚臉皮,一是吃飯,二是學問。”今天我想再加一個“分享”。敢於分享才能讓別人看見你的實力。如果你不願意站出來展示自己,那幾乎永遠都不會有機會主動走到你面前。小時候毛遂自薦的道理聽得多,長大後生活又常用實例在向我們證明:語言和行為表達在個人展示方面尤為重要。

三、寫下精心思考後的想法

不管你的想法多幼稚,只要你經歷了一段思維過程,理論上總會有人因為看到你的東西受益。反過來就算你是考得再深入,有會有人比你思考的更深入,所以不要怕自己的東西沒價值。

就像很多人的付出,只要你是用正確的努力姿勢,理論上你會得到預期的目標。

反過來,就算你再努力,天外有天也會有比你更牛的人,所以不要為了眼前的挫折而擔憂,或是因為進步太少而質疑自己的能力。前提是你真的在行動。

四、愚蠢的大腦

大腦如不經鍛鍊是非常愚蠢的,比如給自己找理由就是大腦的慣用招數(自利歸因)

努力不是為了獲得確定性的結果,事實上也不能活得,但它確實可以增大成功的機率,這才是我們付出時間努力的原因。

五、練腦無捷徑

別人給你的方法都是“捷徑”。短時間能讓你解決問題,但之後如遇複雜問題或是間隔時間變長,這種捷徑往往會讓你再次迷路。常走捷徑的方法鍛鍊不了大腦。

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在不斷地解決問題中才能得到精進與熟練。

六、我是誰?

核心競爭力與不可替代行,善於挖掘自己身上有哪些別人不具備或少具備的優勢。偶爾會被媽媽問到説:“朋友家孩子大學聯考結束要報志願,要報什麼專業?以後就業好沒煩惱。”幾年前,財經火的時候,大家一門心思報財經專業,這幾年,電商雲集,互聯網的紅利時代下,大家又看工程師年薪高,紛紛要擠破腦袋去學編程。完全不理會職位的飽和勢必會帶來更多的就業壓力。其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今天依然適用。

這個世界不應只有熱門專業和熱門領域,那我們的生活未免太單調。如果能清楚得認識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延伸自己的長處。就應該靜下心想想自己到底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被社會牽着走。

人生短短數十年,若真的不能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該是遺憾的吧。

《暗時間》讀書筆記4

我們經常用實際年齡去衡量一個人的大小,從你出生開始,我們會説,到十八歲你就成年了,到了什麼時候你就應該結婚生子了。可事實上,真正決定是否成熟的標誌應該是“心理年齡”。衡量一個人生活了多少年,不應該只是看他多少歲,而是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呆在一個為他特殊建造的無菌保護室裏,沒有社會交往,沒有知識獲取,度過了18年,你會不會認為他成年了?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下面介紹的這本書《暗時間》,就是作者劉未鵬對於時間的思考。他是計算機專業,但興趣廣泛,對心理學、管理等領域都有涉獵,並且根據自己生活工作的經驗,連續寫過七年的博客,將自己對於計算機科學,個人成長方面的認識與他人分享。他的大部分思想,可以從《暗時間》這本書中窺見。

由於作者的專業背景,首先他提出了這樣一個類比:如果你有一台計算機,裝了一個系統之後就把它擱置在那裏,你覺得這台計算機被實際使用了嗎?沒有,因為CPU整天運行的就是空閒進程。運行空閒進程是一天,運行大數據量計算的也是一天,對於CPU而言,價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大腦也是如此。他提出了思維時間的概念,善於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和生命。真正成熟的人應該意識到,時間的平等性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似乎別人過了一天,我自己也過了一天。實際上,如果你正在學習一門專業,僅僅用你所投入的時間來衡量,很容易產生錯覺,認為自己投入了許多;然而有意義的應該是以時間和效率的乘積來衡量。你可以投入很多時間,但是如果效率低下,會發現毫無進展。把大腦的容量想像成CPU,只有當你給予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高的優先級,並且CPU滿載,那麼你的思維時間才算達到極致,這樣投入的時間才能等同於實際流逝的時間。

如果你有總結的習慣,可以在每天結束前總結一下自己在某某領域投入了多少時間,不要粗略地去計算有多少天下班之後拿起書來翻翻,因為這樣你會發現書是常翻,但領悟卻不見得加深。因為看書並記住書中的東西只是記憶,並沒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看到他人忽略的地方,這部分推理的過程就是思維時間,也是人一生中佔據一個顯著比例的“暗時間”。你走路、買菜、洗臉、吃飯、睡覺等,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思考,消化和反芻平時看和讀的內容,讓你的知識深入,脱離照本宣科的階段。這些時間單看不起眼,但日積月累會產生龐大的效應。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苯的結構的提出: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研究苯的結構時,整日思考苯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對他來説,大腦的CPU將這件事定為了最高優先級,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一天他在書房打瞌睡時,夢到碳原子的長鏈像蛇一樣盤繞,然後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旋轉不停。他猛醒過來,意識到了苯的環狀結構。

在這本書中,還有不少作者對於時間利用,個人成長的思考與實踐。時間的數量是相同的,如何提高時間的質量,是提高生活品質的關鍵問題。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一些人,他們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麼就是比你走得更遠,他們可以在不只一個領域內做到卓越。所以,推薦這本書,希望大家能夠利用有限的時間,去更好地發現無限的可能。

《暗時間》讀書筆記5

最近經常在想這些問題:我們和那些牛人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裏?看完《暗時間》證實了我的想法。

我也反思自己和自己身邊同學的學習經歷,同時也看了一些關於時間利用、心理學、成功學的書。劉未鵬説:“書寫是為了更好的思考”也就是説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寫出自己的想法,把虛幻在腦子裏面的思想固化為白體黑字的過程本身也是加深自己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鍛鍊。所以,儘管自己的想法會有點不夠成熟,甚至有些偏激,但是寫出來會更加有利於自己的思考。

1、最先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發現許多人,考試,別人考二級,我也考二級。別人考教師資格證,我也考教師資格證。別人考會計,我也考會計。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考過試高高興興的到網上查分數,八十九十高興的半死,抱着一大堆的證書樂呵呵的,你問他學到了什麼。“不知道”

不瞞大家説,我也曾經二逼過一陣子,普通話、心理學、二級、四級都報了,結果除了大二上學期過了一門四級以外,一門都沒考。我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也是最反感包括大學期末考試和這些考證只需要記憶便可通過的課程的人—當然與我總是考不好這些課程有關。(我不想給自己成績差找藉口)

從眾心理很可怕,以前我學計算機學的很寬,幾乎什麼都學,小到繪聲繪影,Photoshop一些軟件的學習,網絡的配置,大到什麼操作系統的封裝,軟件的逆向,驅動的簡單的研究。幾乎什麼都會一點兒,但是什麼都不精。後來,和輔導員老何交流了一次(PS—感謝何導),何導建議我找準一個方面鑽研,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遍地撒網,因為我是屬於那種頭腦比較靈活性格比較開朗的人,這種性格體現在做事方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一般情況下,無論別人説什麼做什麼,立馬就都能反應過來,所以可能是這個原因,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比較討各種各樣的老師喜歡,壞處就是:太過自信往往會導致自己做事情會很不踏實,而且容易受到打擊,遇到一點困難就容易放棄,所以這也可能是我什麼都會,而什麼都不精通的一個原因吧!後來我想明白了,我要是想以後有所發展,就必須得捨棄一些看似很重要的東西,專攻一個方面,而且我很有信心,憑藉我的能力,只要不放棄,我至少能在一個不小的城市有一個不大的立足之地,而為了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考研。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如果以後你在一個公司你能做的事情,別人也能做,你便沒有了那種所謂的“不可替代性”,你便不重要,你也自然“泯然眾人也”了,也就是説,你對於一個公司便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你便是可有可無的.了。據説很多勞動密集型的公司,本身對工人的技術水平要求不高,才畢業的大學生工資低,培訓幾個禮拜就上崗,然後過了一年,合同到期,該是漲工資的時候了,公司立馬把你踢走,換新的應屆畢業生,如此周而復始,公司靠應屆畢業生賺取大量的財富。

許多同學整天都吵着鬧着要考研,可是你究竟有沒有想過:你到底為了什麼目的而考研?沒有明確的目標,是根本無法達到目的的。

人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如果你總跟在別人後面,終究會有一天,前面的人倒下了的時候,你的方向在哪裏?

《暗時間》讀書筆記6

六月讀書兵團讀的第一本書《暗時間》已讀到81頁,這裏有一些心得感想與朋友們分享。

《暗時間》作者劉未鵬:80後,畢業於南京大學計算機系,目前旅居美國,是一位程序員。

一,什麼是『暗時間』?

暗時間就是非工作時間,例如散步,打掃家裏,洗菜,煮飯,洗衣服。洗澡,上廁所,坐車,出行,喝茶,等待,等等這些不工作,不社交的時間都是暗時間。

無論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暗時間一直在影響你,與你的生活狀態及生命狀態展開同步性,形成它本身的時間結構。

每時每刻我們的大腦幾乎都在運作它,既然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無意識自主性工作,我們為何不採取主動性,按我們的需要去編程運用它呢?。

而現在,這本書就是教我們如何有意識地將我們的思考聚焦在暗時間的時空結構裏,接受輸入訊息,再將輸入的各種訊息進行篩選,選擇有價值對我們有幫助的訊息,以編碼的方式儲存在我們的大腦裏。然後再將我們已經消化吸收的思想內容,重新整理成精進我們成長的有利工具。

二,運用暗時間的功能就必須瞭解你大腦的運作方式

一個人的心態會直接透過表情肢體語言呈現出來,你可以使用語言功能去掩飾你的內在意識,但是你的身體是掩飾不了的。我們愉不愉快,你的表情,你的眼神,你的狀態會完全表露出來。

你樂觀與否,你積極與否,你是否完全自信,你的每一個轉身,邁出的步伐都會流露出你內在的力量。

這一切是因為我們的神經細胞讓我們擁有了覺知的能力,因為覺知會使我們有感受,有了感受便會產生情緒的自主反應,而情緒又來自於我們本身作為個體存在的一種直觀的表現形式。

這些身體的表現往往來自於我們的無意識,無意識事實上是身體的智慧。所謂的『暗時間』就是我們無意識精微能量運行的一種空間場域。

意識是我們的信念系統最重要的內容,而意識是由思想組成的一種結構,思想是非常精微的能量,需要我們主動去覺察它在我們生命中產生的重要影響力。

心是意識的活動舞台,也是我們將經驗轉化為意義的過程。透過這個意義建構我們的信念系統;例如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及你的個人特質,特定人格都是你信念系統的主要內容。

信念系統主導大腦的程式,建構程式,透過建構程式,再由此建構我們的人生實相。所以有一句話説:“我們的人生實相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也就是我們人生的悲苦愁樂,幸福快樂,不幸挫折亦都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而這一切與我們的大腦處在暗時間的能量運行息息相關。

我們的大腦包含大約一百三十億個相互連結的神經細胞,神經細胞間彼此相互連結,這些相互連結的細胞多過全宇宙的星星。

大腦是意識的工具,沒有限制。身體內有一億個感覺接收器,神經系統內則有十兆個神經突觸,使得我們的心對環境的敏鋭度是非常高的,這敏鋭度達到十萬倍於外在環境中,由此我們內在接受和吸收了大部分知識。

例如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會自動產生警覺得反應,身體會立即形成自我防禦機制的功能。通常這個時候我們不會輕易向他人敞開心扉,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或者發生危險的地方,我們的求生意志會突然產生無窮的動力。這些都是來自於大腦的直接反應,傳遞訊號到神經系統,再透過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做出,保護生命的動作。

三,利用暗時間處理你的情緒

有時候我們會對一個人有莫名其妙的憤怒,這樣的憤怒你並不知道因何而來,但是你就覺得情緒來勢洶洶,會有突然失控的時候。

前幾天對一個朋友説話口氣總是不太好,我自己一下沒有感覺到,倒是旁邊的好朋友提醒了我,覺得我的情緒有點失控,而我卻不自知。

而後冷靜下來確實如此,我承認這樣對她確實很不禮貌。於是我便在朋友煮晚餐,等待吃飯的過程中,進入我的暗時間去進行自我對話,覺察我的情緒來源所在。

問自己:“問自己為什麼對她態度不好,原因是什麼?”

我開始啟動大腦的覺知系統,來捕捉那個情緒的訊息。原來是我不喜歡她話語裏總有一些掩飾,無法坦誠交流的態度出來。而我最不喜歡的就是與一個人交談時,對方不坦誠的那份心態,這不坦誠的心態,甚至讓我做了可能會導致我人生進入另一個低谷麻煩的人生狀態。

我生氣她為解決自己的困境,卻不顧他人的人生陷於危難,對他人的人生不負責任的態度,當她再一次出現欺騙性話語的時候,我就火冒三丈了。

我意識到那個憤怒語氣,對對方可能也是一種傷害,立即使用了聖多納釋放法進行了情緒清理。

聖多納釋放法

1,我接受有情緒的自己,我接納不同面向的自己。我已經看見這一切情緒,現在我已經不需要它了,我決定釋放這個對我無意義的情緒,因為我不需要這個情緒成為我生命的負擔。

2, 我有能力釋放掉這個負面情緒能量。

3,我已經釋放掉這個負面情緒。

我正是利用了暗時間的時空場域處理了這些情緒。

我願意為自己的選擇承擔100%的責任。

因為這些情緒是我自己的,和他人無關,我必須為自己的情緒行為負責。

四,利用暗時間來思考

我們身處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大時代,這些資訊就像宇宙爆炸後的狀態。

宇宙大爆炸的狀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温度無限高,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稱為奇點。

而我們身邊的資訊,包圍轟炸着我們的大腦,使我們的心靈與思想,象不象宇宙大爆炸最初的那個模型狀態,每一個訊息的來襲象不象那個奇點呢?

由此,我們能夠接收到對我們生活,學習,工作,可以成長我們的有價值資訊,同時亦會接收到會導致我們形成偏見的錯誤認知。

所以我們最後還是要仰賴大腦去進行篩選整合我們所接收的訊息,整合的操作方式就是讓我們的大腦啟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例如作者説的:別人口中的故事也許只是事情的另一個方面,難免受到他們自己觀念的影響而產生偏見,我們每個人都帶着有色眼鏡看待這個世界,客觀且全面地描述一個事情極少有人能做到。別人的故事也許只是他們的想法,你自己去親身經歷同樣的事情也許完全又是另一想法了。

這是因為我們有認知偏差,而認知偏差形成於我們長久以來的行為習慣,當然也包括意識信念系統。我將『意識信念系統』,用作者的話來説就是我們的『特定思維』。

如果要改變我們的『特定思維』,使我們的認知儘量不出現偏差,那麼有時候我們就要打破頭腦的認知偏見,打破認知偏見的唯一途徑就是開闊視野,打開你的心,去允許接收更多新知識,多積累知識,以及與不同知識背景的人討論。

打破偏見認知,意味着你要養成思考的習慣,要抱着“我可能是錯的”覺知意識,用這樣的信念去證偽自己的對某件事的理解和猜測。

舉本書中一個例子來説明一下我們頭腦當中常常出現的先驗(先前經驗)假設,是如何在我們的生活裏造成我們對一件事情的偏差認知,形成錯誤邏輯推理的影響力。

1981年,兩位心理學家Brewer和Treyens做了這麼一個實驗:

召集一些人,告知他們將會參加一項學術研討會計劃,實驗者先帶領他們來到一間辦公室,讓他們稍加等候,一段時間之後,叫他們出來,並詢問他們記得辦公室裏面有哪些東西。

一些人聲稱看到了書,然而實際上辦公室裏面根本沒有書。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我們的慣性認知裏,也就是先驗假設認知裏,一般辦公室的典型事物-----就是書。當我們記不得其他事物,先驗假設認知,就會直覺反應『有書』這樣的概念出來。

所以,有時候你看見的事物並非事物本身的真相,更何況我們還未看清楚的事物,你又會如何確定它的真偽呢?你是否會對一件事情習慣帶着偏差認知的處理態度?還是願意去思考,然後對自己的認知進行證偽呢?

思考會讓我們內心不斷去追求生命實相的本質,而生命的實相本質,必須是在不被他人的想法所束縛,必須在沒有偏見的,客觀的思想裏才可能擁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