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海浪》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17W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海浪》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海浪》讀書筆記

《海浪》讀書筆記1

可以説是目前讀過最有趣的一本書。新穎的表達方式,心甘情願花費心思去琢磨的一本書。

每個人交錯着內心的獨白,拼湊出了一整段人生,由散文和詩組成的羣像,實際上是六個人也是隻一個人。而且描寫文筆非常精美細膩。值得反覆閲讀。

詞藻很美,修辭絕妙,她的文字給人一種唯美閒適之感,細嚼畫面感極強,且韻味無窮。文字被賦予這樣的魅力,讓人覺得安寧。

以海浪為題的詩意人生,有兩小無猜的悸動、離家讀書的懵懂無知、年輕氣盛的熱血沸騰、垂垂暮年的茫然回首,六個人各自有着五顏六色的性格,他們像許多個你,又像融為一體的我。

從童稚到垂暮之年的內心獨白,用六股平行的意識流分別表現了意識的六種類型和“人的六個時代”的成長經歷和體驗…

小説利用太陽的東昇與西落象徵着人生的具體階段。作者弗吉尼亞·伍爾夫通過對六個人物成長經歷的描寫,揭示了生命的短暫與永恆之間的矛盾。六個代表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個歸宿,而又以不同的姿態迎着死亡。個體生命雖然短暫,但整體生命卻永恆不息。

作者通過大海、太陽、海浪和鳥鳴等描寫將一天之內的景色變化展現出來,而通過花草樹木的衰榮以及田野上的景色變化展現了一年中的四時變幻。

六個人物:伯納德、內維爾、路易斯、蘇珊、珍妮和羅達從童稚到垂暮之年的內心獨白,用六股平行的意識流分別表現了意識的六種類型和“人的六個時代”的成長經歷和體驗。

是詩,是散文,是戲劇,是小説……沒有一種文體能夠框住這部作品。

六個人的一生伴隨着海浪上升、降落,六個人的內心獨白匯聚在一起,竟一點也不混亂,倒像是海浪中的每一小股,和諧、共生,起起落落構成一段樂章。伍爾夫那些豐富、詭異、夢幻的辭藻,那些滴滴答答如同時間掉落一般的.節奏,已經不能只用靈性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神仙寫字!略少一筆,則將失去它所具有的詩意;略增一筆,則它將跌入藝術宮殿的深淵,變得索然無味和故作風雅。

本書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好像你可以不斷的回到過去,生命中的任何一個階段,任何一刻瞬間,任何一種情感,任何一個曾經存在卻已經逝去的人……

像是九部交響曲,九首散文,九個畫面,卻囊括一生,構思巧妙,寫法細膩。充滿詩意的氛圍,最適合沉浸式閲讀了!思緒跟着文字進入想象的空間,文字伴隨着思緒流轉。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海浪》的創作日記中,她曾寫道:“我有了一個想法,現在我所做的一切乃是使每一個原子都達到飽和。我要把所有無用的、沒有生氣的或多餘的描寫統統剔除,全力以赴地去表現那瞬間,不管它包含着什麼樣的內容。”

此書中伍爾夫使用弱化了人物形象,虛化故事情節,以及詩化的環境描寫。以極具朦朧意味和象徵意味的筆觸描繪了六個人物:伯納德、內維爾、路易斯、蘇珊、珍妮和羅達從童稚到垂暮之年的內心獨白,用六股平行的意識流分別表現了意識的六種類型和“人的六個時代”的成長經歷和體驗。

這是一部在現代文學和殿堂中佔據重要地位的作品,時至今日,仍以其精美絕倫的文本結構和詩意盎然的筆調激盪着我們的靈魂。

第一次閲讀,讀書筆記寫得很粗糙!

《海浪》讀書筆記2

上個月讀了伍爾夫的《海浪》,期間還更新了幾次動態分享了一些非常唯美的句子。伍爾夫的小説好像是加長版白話版的詩一般,節奏明朗,意境獨特。當然內容方面也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這本書是伍爾夫所有意識流作品中最“意識流”的,也是我覺得讀完之後最回味無窮的。

讀這本書是什麼感覺

這本書的主要敍述者是伯納德,(單純為了排版好看,這篇用中文寫的讀書感受裏我就不寫人物的原版英文名,只寫音譯過來的中文名字吧),還有另外五位敍述者分別是:路易斯,尼維爾,珍妮,蘇珊,羅達)。一開始我覺得我彷彿是一個偵探,悄悄地打探這些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然後我覺得不,應該説我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傾聽者,他們願意把內心的想法毫無保留地告訴我,不論是隱祕的,自卑的,尷尬的,還是興奮的,激情的,暴躁的,他們都會講給我聽。最後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應該是因為他們有着很強的傾訴欲,一同來找我聊天,聊什麼呢,聊自己的缺點和脆弱,似乎是在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懺悔,最後六個人各自分開,只剩下伯納德一人繼續跟我聊(似乎這時候的伯納德是六個人的集合體),最後我跟他一起離開了咖啡館,然後各自走去。

看完一本書,就像是聽他們幾個人講了好久的話,久到了解了六個人的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我知道他們只是單純抒發自己的感受,那些隱祕的自私的情緒不應由我來評判,我只是一個安靜的傾聽者。珍妮像是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裏的女主,永遠在發光,又永遠在尋找,路易斯自卑又奮進,厭世又有着強大的使命感(有點像海明威作品裏的code hero形象),伯納德走了傳統的結婚組建家庭的路線卻又羨慕羅達不食人間煙火的孤獨…似乎每一個人都無法安定,無法以傳統的方式安心生活,但他們又一直有努力去尋找,去接受。這也是戰後作品共有的特徵,生活是混亂的,他們需要找到一個支點先安定下來(to anchor themselves in a chaotic life),就像達洛維太太不斷舉辦聚會,(達洛維太太並不是伍爾夫眼中理想的樣子,有人説她是沒有藝術修養的普通人面對世界的樣子。)《到燈塔去》當中的繪畫,但是找到支點只是一種臨時性的解決辦法,他們要利用這短暫安定下來的時間去搞明白生活的意義以及怎樣面對生活,否則這個支點在這個混亂的世界很快就會被沖走,他們又要趕去尋找下一個支點。

然而搞明白生活的意義這個哲學話題並不容易,有時候那個支點最終成為了他們生活的全部意義。但是,至少他們沒有放棄尋找,儘管這六位人物都不同程度地表達了對於孤獨的依戀,他們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消極避世。他們有嘗試和其他的五個人產生聯繫,嘗試去一邊吐槽一邊接受這個世界,嘗試去思考生命,思考世界。這種矛盾的狀態構成了他們的人生。

對比

上一篇讀書筆記《遠航》瀏覽量比較少,印證了我的一個猜測就是大家比較喜歡看生動的內容。敲那篇筆記的我像是莫得感情的打字機器,因為沒太讀懂這本書,也沒有很多被觸動到的地方。因此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沒有太多自發的感受(spontaneity),寫出來的大都是根據查到的資料簡單地做一個分類和描述,沒有熱情,沒有激情,也就不生動。

《遠航》是伍爾夫的第一本小説,偏向現實主義風格,情節比較清晰,內容包含了伍爾夫關注的幾大主題,也就是説,後續所有作品出現的主題,都能在這部作品找到呼應。但是《遠航》的悲劇性結尾:女主角Rachel的死,總感覺有一點突兀。不知道這麼説恰不恰當,感覺《遠航》的作者對於作品中人物的干涉較多,導致角色不是很完整。看到故事結尾,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結局是這樣的?從文本當中似乎找不到比較有力的證據,於是就從作者個人的經歷來推測了。伍爾夫後續的作品《達洛維太太》《海浪》等等更偏向現代主義,人物的想法自由施展,沒有什麼情節的發展,但是主人公情感方面的變化和結尾的頓悟給人的感覺比較自然。可能是作者前期後期創作理念的改變導致的。當然更重要的,是作者價值觀的一些變化。

《遠航》和《達洛維太太》的主題比較一致,寫的都是“自我的覺醒”,既包括作為自我相對於世界的認知,也包括作為女性相對於男性存在的認知。《遠航》中對自我的認知成熟之後,為了捍衞自我選擇死亡,這個結尾和之前讀過的《馬丁伊登》很相似,後者本就是美國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前者儘管已經有了現代主義作品的特徵,也有着相當強烈的現實主義氣息。這種把人物寫死的方式並不能解決自我與世界,女性與男性的矛盾。到了《達洛維太太》時期,人物覺醒之後,萌發出了面對矛盾選擇抗爭的意願,但是依然有呆在舒適區不願面對的逃避。然後是《海浪》,這時候的人物以訴説的方式表達自我,如果矛盾一時間解決不了,那至少不妥協。這種訴説暗示的也是伍爾夫作者自己通過創作發出自己的聲音,反對所有壓抑自我,壓抑女性的聲音。

讀完這本書的收穫

讀伍爾夫的書會讓人的內心變得柔軟,堅定。因為她會引領你認識自己的內心,面對自己的內心,從而接納自己,改變自己。

關於伍爾夫作品的詩歌特點,比如音節的對稱和諧,獨特的意境和藝術效果,之前的讀書筆記都有寫過,就不多説了。

“讀書是與高尚的人對話”,讀《海浪》也是一個瞭解作家瞭解伍爾夫眼中生動世界的過程。藝術家眼中的世界比我這樣沒有什麼想象力的人眼中的世界生動多了,學文學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藉助他們的想象力(vision)去感知這個世界。

這一點,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會有非常明顯的感覺,舉一個例子

Methought I heard a voice cry ‘Sleep no more!

Macbeth does murder sleep,’ the innocent sleep,

Sleep that knits up the ravell’d sleave of care,

The death of each day’s life, sore labour’s bath,

Balm of hurt mind, great nature’s second course,

Chief nourisher in life’s feast,---(Act 2, Scene 2, Line 35-40)

伍爾夫的文章中這句話也讓我感到很奇妙

One girl on a bicycle who, as she rode, seemed to lift the corner of a curtain concealing the populous undifferentiated chaos of life which surged behind the outlines of my friends and the willow tree.

至少在此之前,我從未想到把睡眠想象為一個可以被謀殺的實體,甚至把生活比喻成一處掀開的衣角。這讓我想起來這個月月初看到的一篇文章---郭洪雷《論莫言小説的比喻思維》,部分截圖也放到這裏~

以上只是關於這本書的一篇非常粗糙的讀書筆記,關於這本書所討論的更深層次的時間和存在等話題,我還沒有想明白。讀完第一遍只是開始,好書值得多讀幾遍反覆品味,以後如果想明白了一點就再寫一篇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