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人生有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人生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人生有感

讀人生有感1

簡單的故事,明朗的線索,所謂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剝掉它華麗的外殼,呈現於人前的只有一個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碼我是這樣認為,就是我的收穫,不得不承認高加林能幹,正直,熱血,但這絲毫都無法掩飾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顫慄者的事實。他懦弱,並不是指他行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對抉擇的猶豫,軟弱。

正是由於他的懦弱,他軀殼表面飄浮的熱血被一點點的吞噬,甚至於埋葬了他的愛情與事業,最終成為一具被懦弱之絲牽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許你會説這是時代結出的悲哀之果,但作為幕布的時代何以能夠左右真正的演員呢?時代只是客觀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掙扎中抽乾自己的熱血,染紅了時代,染紅了那黑色的幕布。紅與黑的交織正是那悲哀的極致色彩。

與猩紅的真實的血液相對的無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儘可以用它衡量一個人受過多少良心的譴責,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沒有翻轉的機會,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盡了它最後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為巧珍而流,為年邁的父母而流,為樸實的村民而流,甚至為他的家鄉高家村而流,他辜負了所有,傷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們越是給予高加林一顆火熱的心,高加林的.熱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須為自己內心的懦弱付出應有的代價。於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識形態,那是一張張黑色的,嘲弄的笑臉,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羅斯尼耶斯夫彼斯基認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剎那,傾盡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絲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讀人生有感2

最近,拜讀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一書.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宗明義的講述了哲學的有關知識,提供了走向哲學的途徑,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哲理與人生境界.個人感覺,傅先生微言大義,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講的“哲學脱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離哲學是盲目的.”重點不是普及一點哲學知識,而是引導我們審視自我、發現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為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通過閲讀《哲學與人生》,進一步懂得了應該怎樣更好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動學習.在西方流行着一條“知識折舊定律”,即:一個人一年不學習,所擁有的知識會折舊80%.當前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知識不斷更新,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就我們民航發展來講,持續安全、民航強國民航戰略的提出,對民航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這些任務的探索者、實踐者只能是我們民航人,如果我們不努力學習,不及時更新知識不但不能克服缺點,改進工作,而且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所拋棄,失去任職的資格和條件.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學習當作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生活方式,帶着深厚的感情學,帶着實踐的要求學,使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論學習的高度性,不斷提高政治理論素質,以增強工作的原則性、預見性、創造性.要注重提高業務知識學習的系統性,熟練掌握本職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巧,研究民航發展的新情況,探討新的方式方法,不斷提工作水平.要採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習的針對性,綜合運用各種有效學習載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學習監管知識、依法行政知識、安全知識,確保學習成效.

二要快樂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課,人每天離不開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當作負擔,而應該快樂工作.能否快樂工作,關鍵取決於心態.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當作對自己的獎賞;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當作一種歷練和考驗,以快樂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堅持事業為上、責任為重、工作為先,用心把簡單的、平凡的工作做紮實、做細緻.要善於創新,按照民航上級的`要求,結合轄區實際,不斷創新思維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確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當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發揮和體現,得到了認可,你就會感到快樂.

三要健康生活.樹立正確的生活觀,以寬容理解的心態面對家庭和生活,善待親友,真誠待人.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強健體魄,注重心理調適,保持內心和諧.要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斷提高文化素養,脱離低級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漸.要始終注重小節,以“螻蟻之穴,潰堤萬里”的憂患之心對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之心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獨”、“慎終”,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爾、僥倖之心,永遠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諧相處.首先要客觀的認識自己,只有對自己有一個全面客觀地認識,才能和他人和諧相處.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更要了解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勇於自我剖析、自我批評,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學會對人寬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學會求大同,存小異.對大事、原則問題要一絲不苟,不能讓步,但“不讓步”需講究策略,要千方百計化解分歧達成一致;對小事、非原則問題要糊塗一些,學會讓步,學會忍耐,以誠待人,人以誠待我,營造和諧的氛圍.

讀人生有感3

拿起《人生》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深深吸引了我,“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這讓我想起了在年幼時父親常常對我説的一句話“人生雖然很長,但是關鍵的就只有幾步”這句話也是一直以來不斷激勵自己前行的一句箴言。沒想到自己的父親居然和路遙有相同的觀點,這不由得驅使我認認真真地品讀下去。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説,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兩起兩落的人生變化過程。

什麼是人生?無數先哲用事實告訴了我們:人生是從降生到死亡的'過程,而這過程怎麼走就是人生。高加林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強堅毅的品格,又同時具有辛勤、樸質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國際問題、愛好打籃球,並融入了時代潮流中。然而,真實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

高加林因為被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民辦教師的位置而回到農村;在他萬分苦楚時,因為巧珍的出現而讓他的生活再次充滿陽光;因為高加林的叔叔高玉智成為了當地的勞動局長,馬佔勝幫助高加林“走後門”成為了縣委通訊組的通訊幹事,高加林再次進城;因為高加林和黃亞平的戀愛,高加林被舉報,再次回到農村。這一件件看似被命運安排的事情其實又是高加林自己選擇的結果。如果高加林沒有選擇黃亞平,他或許可以一直在縣城當一名通訊幹事,亦或許憑藉個人的才華、奮鬥能夠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高加林選擇了巧珍以他騷動的性格能夠安於現狀嗎?兩個世界中的他和她真的能夠幸福嗎?這個我真不敢説。我認為人生就是從降生到死亡的過程中對生活的種種選擇,或對或錯。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嘴角能流淌出幾個小小的故事。

讀人生有感4

《人生》中開篇引用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那何為人生?人生像一盤棋,如影如幻,落子無悔,所以每落一子都要慎重,路遙在書中用高加林的故事映出了人生面臨選擇時不謹慎所承擔的一切,也引導許許多多人生面臨選擇的年輕人。

主人公高加林他勤奮努力,有過人的才華,但他驕傲、虛榮、貪心,所有的想法與作為都不考慮現實的問題,再加上現實條件的殘酷,左右了他的意志,所以生活把他的幻想變成了真正的現實,短短的幾年里人生起起伏伏,嚐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不去面對事實,想逃避卻又逃不了,轉了一大圈後又回到了最初起點的黃土地。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也可以有幻想,但是卻不能拋開現實,在現實中有求而得不到的時候,就需要找到自己定位,而不是選擇逃避現實。

《人生》中,路遙不僅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更是對人生的一種提醒。“即使沒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潔”,提醒人們“本心”的重要性,凡事留有本心,有本心的'指引才會在選擇時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主人公高加林自始至終都不清楚自己的本心和想要的是什麼,因此錯過了婚姻、事業,錯過了太多太多,從而悔恨而終。其實高加林前前後後的身影,是多少人並不陌生的,又是多少人悔恨當初的。可落子無悔,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此後跟隨本心,選擇從心。

讀人生有感5

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便讀完了路遙先生的《人生》一書。當翻到最後一頁,讀到高加林又重返農村的時候,那一刻,感觸很深,我想我是能夠體會得到高加林當時的心情的。特別是那段描寫高加林當時的矛盾心理的語言。路遙先生寫到:“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現實中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看完全篇之後,難免會有人去糾結其因果是非。而這一切的悲劇性結局,不是高加林的錯又會是誰的錯呢?但是感情這種事情本身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由其是愛情這種事,如果全部歸結於一個人的身上,那未免太過於殘忍了。

首先,我們會想,高巧珍和黃亞萍這兩人都是愛着高加林的。而高加林的矛盾心理也是因為這兩個人而反反覆覆無法抉擇。然而,愛情註定是無法腳踏兩隻船的,他必須要做出選擇。

再來看一下這一段描寫黃亞萍的文字,路遙先生是這樣描寫的:“生活啊,生活!有時候它把夢想變成了現實,有時候又把現實變成了夢想。”黃亞萍得到了苦苦追尋的高加林,短暫的甜蜜之後,頃刻間又要失去,黃亞萍無法接受。假如換成我們呢,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可以肯定,黃亞萍心裏是愛着高加林的,一直都是。只是,她並不像巧珍那樣徹底,那樣乾脆。而作為巧珍,也許她是整個故事中最為悲劇的一個人了。巧珍的愛情,從來都是放在高加林身上,她痴心絕對的去愛她的加林哥,毫無猶豫,不顧一切,甚至跟父親決裂。但是作為這樣的一個女人,如果男人不靠譜,那麼對她造成的傷害絕對是致命的。對於巧珍,我既同情也惋惜。同情她愛了一個不該愛的人,惋惜她嫁了一個不該湊合的人。愛情這種東西,本身就不是可以隨便湊合的不是嗎?可是,現實中又有多少人的`愛情不是湊合的呢?巧珍的愛情,因為一開始就是被動的,所以就註定結局是悲劇的,愛情中,一個人愛的越深,被動的越深,傷的就越深。而另一個男人,張克南,可以説是跟巧珍一樣的人物,在這裏,也只是同情而已。

在整篇小説裏,令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高加林了,因為他才是最有矛盾性的一個人物。也許正是這樣的矛盾,才會令讀者對高加林爭議不斷。

其實,路遙先生對《人生》也是傾注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傾注了深深的感情,看似是寫高加林,巧珍和黃亞萍三者之間的愛情,實則是寫高加林兩面的人生。巧珍和黃亞萍代表着他的當下與過去。當下他收穫了事業的成功和愛情的甜蜜,可以説,高加林的未來是光明的。前提是,他必須得跟黃亞萍永遠在一起。而現實是,他必須與過去決裂,與巧珍,與自己從小生活的家鄉和父母徹底告別。在走與不走,選擇是否之間,他猶豫了。細細想來,高加林身上的特點,點點眉目似乎和我們相差無幾,不説相差無幾,卻也有着藕斷絲連的關係。現實就是這樣,面對人生的十字叉路,一時誰也無法做出正確的抉擇。而憑着感性隨意做出的選擇,往往是個錯誤。

事實上,作者筆下的高加林又何嘗不是現實中的我們每個人呢?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如主人公高加林一樣,追求着可望不可即的人生目標。從來不會低下頭來看看自己腳下的路,只是一味的看着誘人的事物無腦的向前衝。最後,自己才會發現,人生沒有捷徑,原來我們不是鳥兒,我們無法離開地心引力去飛翔。

想必,大多數人都希望結局是高加林和巧珍終成眷屬吧?可是人生偏偏授權於命運,給我們開這樣一個跌宕起伏的玩笑,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並不總是像高加林式的烏托邦,誰也無法離開自己鞋子去跋涉千里外的終點。

小説最終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道理,我想小説的最後,德順老漢對高加林説的那句話説頗有一番一番道理,那是一個老人一生的生活經歷,他説:“娃娃,你還年輕,不要灰心!一個男子漢,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弄成個死狗了......”是啊,我們難免犯會像高加林這樣的錯誤,但是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一生生活中的一段插曲。就像高加林,他才24歲,重新爬起,一切來得及。而作家柳青為《人生》作序是這樣説的:“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最後,我且引用我的大學老師蔡東嶺常對我們説的這麼一句話來結束《人生》。原話記不清了,大體的意思是:年輕人,就要有夢想,就要學着去折騰,不要放棄,更不要怕累,不要怕折騰!你的青春越是折騰,你的人生越是順藤。”

讀人生有感6

寒假裏我最大的收穫是看了《人生,這樣起步》這本書,裏面有許許多多感人的小故事,特別是其中一篇《我不能落後》,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心情十分激動,文中的主人公成潔成了我崇敬的偶像。她的人生準則:“有志者,事竟成”成了我的座右銘。

“有志者,事竟成”説得多好哇!我們的同齡人成潔用她的行動證明了這句話。

成潔她在10歲時不幸被高壓線擊傷,截去雙臂,成了殘疾人。那是多大的打擊啊,但她並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頑強地從痛苦中振作了起來,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學會了用腳來寫字,用腳來吃飯、掃地、擦桌……

當我讀到成潔在炎熱的夏天學習,汗流浹背,蚊蟲叮咬,背上瘙癢難忍,她只能將背抵着牆摩擦,皮都擦破了時……,我感到震驚更感到慚愧。想到自己在去年夏天的'一箇中午,坐在那涼快的空調下寫作業,突然停電了,爸爸連忙拿來了可口又清涼的飲料,媽媽趕緊拿來毛巾和扇子給我降温。可我還是不耐煩,扔下筆不寫了……和成潔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啊!

成潔,你的付出是富有意義的,你不但取得了好成績,也為我們樹立了好榜樣。你,一個失去雙臂,又生活貧困的小女孩能做到的,那麼我,在花園式的校園裏學習,在温暖富裕的家庭中長大,在種種優越的條件下生活,又怎能不好好學習呢?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仔細做好每一次作業,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用所學的知識發明一種手臂再生藥丸,讓成潔重新長出一雙健康的雙臂。

想着、想着,我彷彿看見成潔正用她那新長出的雙臂和我們一起打羽毛球呢……

讀人生有感7

“閲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閲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這是《閲讀改變人生》中我最喜歡,也是最難忘的一句話。僅是一句話,便激發了我閲讀的興趣。

閲讀使我們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沒錯,閲讀可以改變人生。你是否也有同感?古往今來,有哪些詩人,作家等著名人物不曾大量閲讀書籍?有多少人不是因為大量閲讀書籍而一舉成名?古有光武皇帝、孫權、孔子,現在金波、陸天明、餘秋雨……顯而易見,也名的人不僅要靠自己的努力,還要加上用閲讀來充實自己方可事業有成。既然閲讀可以改變人生,何不嘗試?

如果我問你:“看哪能些書最好?”或許你會回答:“當然是看最經典、最有價值的著作啦!”或許你會回答:“除了色情、無聊、教壞人的書不看外,其餘的書我們都應該看。”如果由我選擇,我一定會選第二種答案,因為我個人認為,不分厚與薄,不論價錢的高低,只要是能教育自己,對自己有幫助而且百利無一害就是好書,我們應該好好閲讀。

談到自己,實不好意思,我是個愛看書的女孩。每天,我在家裏都是眼不離書,爭分奪秒地閲讀。如今,我卻成了“四眼妹”,可我仍然一如既往地閲讀。只要手上有一本好書,我便如飢似渴地看起來,別看我津津有味的樣子,一旦遇到不懂得地方,也只是囫圇吞棗地看一遍算了。一本了書好不容易才讓我“攻讀”完,過一段時間,卻怎麼也記不起故事的詳細情節。我雖然愛看書,但是看書的方法卻不完美,怎樣改掉這個壞習慣呢?噢《閲讀改變人生》裏不是介紹了許多名人的'讀書方法嗎?翻開《閲讀改變人生》,我果然懂得了不少讀書方法:好書要細看,反覆看,遇到不懂的地方要請教別人或自己查閲資料……哈哈,這次閲讀改掉了我讀書的壞習慣。

到現在我讀過的書有《閲讀改變人生》、《哈利·波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愛的教育》、《吶喊》……也值得一讀。

朋友,讀書吧!“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讓我們盡情地閲讀吧,潛心地閲讀吧,有效地閲讀吧!因為閲讀可改變人生!

讀人生有感8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説,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作品不但給我們展現了主人公高加林曲折、起伏的人生經歷,更讓我們對人

生有了一種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徹的認識、更明確的方向。

人生的奇妙在於其故事情節的曲折、起落,人生的奇妙在於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些什麼。作者通過《人生》,剖示改革進程的艱難,透射出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所帶來的結構的整體變化,特別是思想道德和倫理觀念的變化。而高加林就是在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作者用自己的筆尖觸動着處於人生道路口的青年。

他是農民的兒子,卻又是不同於父輩的有高中文化的青年,對貧窮落後的農村生活的不滿和對城市生活現代文明的嚮往,構成他心中巨大的騷動。他是黃土地的兒子,又渴望掙脱黃土地的束縛,是農民的後代,又渴望跳出農門,用自己的只是和文化建設這個社會。他聰明,能幹,英俊,充滿活力和靈氣、正氣、才氣,吃苦耐勞,堅毅頑強。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時代、對他人的責任。他的行為動機中,包含着對農村、農民、土地的蔑視,他的奮鬥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他的負心也該遭到道德的譴責。

人生只有一次,高加林的每一個決定匯聚成最終悲劇的釀造。人生的未知性,人生的無數選擇,人生的美好愛情,人生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如同無數細流匯聚一起形成了奇妙的人生海洋,讓無數人如同人生風雨中的船隻,經歷了搖搖擺擺,起起落落。一生都走對路,可能正確而安全,但絕對沒有奇遇和驚喜。走錯了路,可能把你引入一片意外的風景,有如仙境。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作品探討青年人生道路,特別是農村知識青年人生道路、人生要義。通過城鄉“交叉地帶”幾名青年男女見的愛情悲劇故事,表現了他們面臨人生選擇關頭的希望、追求、痛苦、困惑於迷惘。我想,這就是人生吧。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正處於七彩的二十歲的青年,在鬧鈴的喧鬧中不情願但心想吾夢甘心起牀;在匆忙的早餐過後心想吾夢,保持飽滿的精神步入課堂;在繁碌的生活中,放慢腳步品一本好書、喝一杯好茶。這樣的二十歲人生,應該是人生最美的時候。

或以教書育人為己夢,或以文思淵博為己夢,亦或以筆尖勝利器為己夢。能在這茫茫天地間找到自己清晰的座標、避免庸碌已是不易。要是在有心無意間改變他人乃至改變社會和世界,倒也不枉此生。正如海子曾説,人“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凍,山高水遠,路遠馬亡”。

誠然,人生難免會遇荊棘,不要害怕,不要退縮。真正的人生需要激情,任誰不想在混混沌沌中度過我們的人生,在睡眼朦朧中迷失了自己,在迷茫的愛情道路上受傷哭泣,在不知不覺中揮霍了我們年輕的生命。人生唯有腳踏實地,亦不忘仰望星空。

需要知道,人生還有另一種方式,人生是需要奮鬥。人生的獨特在於贈予我們美妙的同時也附帶着考驗,歲月的河流伴着坎坷,我們不應該做那個在岸邊觀看的逡巡者,要堅定地邁着前進的步伐,勇敢地穿梭在人生的長河裏。銘記曾經為了人生拼搏付出的那些人,相信未來,追溯勇者的足跡,靠近人生的光環。

真正的人生應該是在一條繩索上,它不是繃緊在高處,而是貼近地面的,與其説它是供人行走的,不如説它是用來絆人的,只有被絆後,人們才能發現道路的價值。

讀人生有感9

今天,我讀了《理想點亮人生》後,使我受益匪淺 ,使我明白了每一個大人物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他們成功的背後都飽含着辛勞與堅韌的意志,才讓他們走向成功與勝利。讓我懂得了活着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她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張海迪是當代中國英模的傑出代表,她的事蹟被到處傳頌着,她那敢於向殘酷命運挑戰的精神,激勵了無數的'中國人。

張海迪5歲時,不幸患上了脊髓病,癱瘓了。張海迪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她總夢想着有一天能上學讀書。但是由於自己的身體原因,沒有上學。只能每天在病牀上自學。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海迪9歲時就已經能讀很厚的書了。長大之後,還創作了《輪椅上的夢》、《生命的追問》等。幾十年來,張海迪一直在讀書中思考,在讀書中追問,在讀書中獲得奮鬥的力量,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張海迪還為了給人治病,在自己身上反覆練習扎針,體會針感。就這樣,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鄧小平也為張海迪的精神所感動,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看着張海迪對學習的堅持,我深感愧疚。有時候,我生了一點小病,吃壞肚子,肚子痛。可以繼續上課,但是,我沒有堅持上課,卻向老師請假不去上課。而張海迪雖然下身完全癱瘓,但是沒有放棄繼續學習,後來還能創作書籍。與她相比我真是愧疚萬分呀!

帶着感動一遍遍地讀着張海迪的故事,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張海迪説過的一句話:“活着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學會幫助別人,對社會對祖國有益的人。

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像張海迪那樣,做一個有道德、有信念、有遠大理想的人。長大之後報效國家,報效社會。

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人生的精彩全靠理想點綴,理想能把人生點亮。讓我們做一個有理想的少年吧!

讀人生有感10

每次有理想主義的行為或人格出現,這卑污苟且的社會一定不能容忍;不是拳打腳踢,也總是冷嘲熱諷,總要把那“屈原”硬推入汨羅江底,他們方才放心。之前的中國是以儒教國,所以理想人格的標準是智、仁、勇。

現在卻不知道變成了了什麼,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人性,卻是愚闇殘忍懦怯,是一個反面的性格。但是真理正義是永生不滅,可能有時被蒙蓋掩藏了。大多數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內,何嘗沒有那一點點清明之氣的回覆?但是誰有膽量來想他自己的想,感受他內心的感覺,表現他正義的衝動呢?

蔡元培所以是個南邊人説的`“戇大”,愚不可及的一個書呆子,卑污苟且社會裏的一個最不合時宜的理想者。所以他的話是沒有人能懂的;他的行為是極少數人敢表示同情的;他的主張,他的理想,尤其是一盆旺盛的炭火,大家怕炙手,如何敢去抓呢?“小人知進而不知退,”“不忍為同流合污之苟安,”“不合作主義,“為保持人格起見……”“生平僅知是非公道,從不以人為單位。”這些話有多少人能懂,有多少人敢懂?

這樣的一個理想者,非失敗不可;因為理想者總是失敗的。

如果只有理想勝利,那就是卑污苟且的社會政治失敗——那是一個過於奢侈的希望了。如果是當時的有知識有膽量能感覺的男女同志,應該認為這種風潮是個道德問題,如何謠傳,如何去牽涉政黨,總不能掩沒這風潮裏面一點子理想的火星。要保全這點子小小的火星不滅,是當時是人們的責任,是人們良心上的負擔;我們應該積極同情這種拿以身殉道的精神。

寫後小記:這是這篇隨感的(下)。我從作者本身出發,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寫出了這篇文章

讀人生有感11

讀完路遙的《人生》,篇幅短,故事情節連貫易懂,斷斷續續不到兩天就讀完了。小説寫出了那個時代人物命運的無奈,因為身份,因為户口,因為固定分配。一個人的命運和歸宿不由它的能力決定,而是由你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決定,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在社會大背景的洪流下,個人價值和努力顯得微不足道,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推崇個人努力及對知識的學習,既然我們不能逃離或者改變這個社會,那就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在自己的這個小圈子裏發揮作用,形成小氣候。其實歸根結底,你學習,你讀書會使你無論在哪個圈子裏都不會太貧瘠,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小説的結尾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空白想象空間,高加林回到村子裏後來怎麼樣了?這些沒有在小説中説,我覺得一個有知識有追求的青年,即便在村子裏,也不會過地太差,一旦有機會,他一定有最敏感的'嗅覺和卓越的能力比其他相對沒有讀過書的人做的要好。

相比小説中的那個年代,和現在對比,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是可以資源共享,自由遷徙的,不過只是一定程度上。

再回顧一下高加林和巧珍及亞萍的愛情線。按照小説中的描寫,我幾度被巧珍金子般的心所感動,為那種純純的付出,不求回報;獨自默默地承受一切,不聲不響,不哭不鬧,人不自覺都是同情弱者的麼?但是我心裏也矛盾着,加林若是一輩子和巧珍在一起過,激情和感動過後,茶餘飯後的聊天的話題會是什麼?張家長李家短嗎?今天王家下了幾個豬仔,後天鄰村的某某娶了小媳婦?我想這一定不是加林的歸宿。但一定沒有辦法了嗎?小説中説巧珍其實也是聰明並且敏感的,什麼事兒一點就通,加林可以做國小生的民辦教師,為什麼就不能做巧珍的老師呢,愛她就帶她一起成長才最好的愛的模樣。

再説加林和亞萍,當他得知自己被打回原籍丟掉工作後,第一時間是去亞萍那裏和她分手,亞萍完全屬於被分手,沒有一點商量和選擇,加林不願也不相信亞萍會和他回農村,這個模式是不是很熟悉?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常常代替對方替他(她)選擇,我們一廂情願信誓旦旦地告訴自己這是對她(他)最好的“歸宿”,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放手讓他自己選擇吧,每個人自己有權利選擇來過什麼樣的人生。

最後,兩個女人其實都愛着高加林,而他卻把他們都弄丟了。

高加林這樣的人,拿到現在這個時代來看,可能會被一些人批判、看不起。但是我卻覺得這正是小説人物的代表意義,他身上代表了一部分男人,特別是很多年輕男人在沒有閲歷、剛踏入社會時的選擇。所以小説開篇點題,“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幾步就決定了以後的人生軌跡。”這幾句話,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讀人生有感12

人生好似一片海,潮起潮落間演盡人世繁華與落寞,漲潮的輝煌註定要以落潮的平寂來謝幕,為了追趕理想的潮頭,除卻最開始能夠滿足新鮮,追求刺激,填補那小的可憐的虛榮心以外,最終落下的更是潮起的惶恐,潮落的無限空虛……

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人生道路本可以順順當當地走下去,甚至可以走得更高,更遠。但折翼跌落,重歸起點的悲壯結局沒有賺取我的絲毫憐憫與同情,甚至可以説這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結局,他一手釀造的苦酒,只能讓自己慢慢苦咽。其實高加林應該明白,他自己的路就在黃土地上,那是需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出來的,人生的路摻不得半點虛假巧取,正如德順爺爺教誨的那樣:“歸根結底,你是咱土裏長出的一顆苗,你的根應該紮在黃土地裏,你現在是個豆芽菜,根上一點土都沒有,輕飄飄的……”是啊!浮得高,跌得重。在高加林準備拔根而起,丟下深愛自己的巧珍,準備與黃亞萍奔赴美好的生活時,他的人生已經開始搖搖欲墜了。

一個人為了生活,理想而追求高遠這是沒錯的,怕就怕你的選擇揹負了道德的譴責,良心的拷問。高加林站在大馬河橋,出賣靈魂地告訴巧珍他要去很遠的地方工作,以此藉口冠冕堂皇地和巧珍做了了斷,當時的巧珍極度的哽咽,痙攣,痛苦,無奈,但她並沒有試圖挽留,更沒有可憐地乞求,她嚥下酸楚的淚水,堅強而理智地告訴加林:“你走你的,到外面找個更好的對象……到外面你要多操心,人生地疏,不像咱本鄉天地……”此時此刻,她壓抑着內心極大的痛苦,還在為加林做最後的囑咐,這是何等的深愛,何等的.堅毅。當巧珍騎車漸漸消失在大馬河川道時,我的心為此不平,眼淚不由得撲簌而下。是啊!這就是純淨如金的愛,此時的高加林在巧珍面前,在整個世界面前深深地底下了頭……

人生啊!常常就是那麼不盡人意,甚至有時捉弄得人生不如死。生活往往追求的是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也決不讓幸運的人太圓滿。高加林預演的幸福人生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當他被宣告重回農村的那一刻,我猜想他一定是追悔莫及。當一無所有的高加林再一次站在大馬河橋時,人生的五味充斥着鼻腔,酸辣刺激得他難以形容,眼前熟悉的清朗朗的大馬河曾經帶給他無限真摯的愛情依然那麼熟悉,當年巧珍用膏藥不僅塗好了他滿是血泡的雙手,更用她滿腔的熱情和真摯的表白醫好了他心靈的落差,最後甘願回到農村,踏踏實實做一個農民。巧珍的愛是平凡的,質樸的,她像涓涓細流,慢慢流淌,輕輕滋潤,為了加林的一句:“你以後要刷牙哩!”的話,她可以不顧四鄰異樣的眼光堂而皇之在礆畔上刷牙,為了拉近和加林的距離,她可以在繁重的勞作之餘徹夜學習認字,寫字,她承諾加林和她結婚以後,也讓他像城裏人那樣過禮拜天……曾經那塊金子般的心,呈在他的面前時,他卻沒有珍惜,是他無情地將這塊金子當土疙瘩扔進了清朗朗的大馬河,任由大馬河帶着故事流向遠方遠方。

就是這樣有着白楊樹一般高挑美麗的身材,懷着一顆至真至純的心靈的農村姑娘,用她的多情和温柔,無私的,全身心的愛,喚醒了高加林潛伏的青春萌動,點燃了他身上的愛情火焰。我想如果不是巧珍,高加林遍體鱗傷的心早已經就在黃土地上旱死了。

當高加林在精神的凍土中慢慢甦醒過來後,他強烈的自尊和虛榮心又在作怪了,對大城市生活的嚮往,對未來人生的奢望,讓他在巧珍和黃亞萍之間開始重新權衡,選擇,一邊是斗大的字不識的農村姑娘,他雖然單純,但也是單調的。一邊是熱情,活波,開朗,大膽的知識女性,雖然有時蠻橫嬌慣,但她有一種神祕的魅力。那天巧珍進城告訴加林:“你家的老母豬生了十二個豬娃,被老母豬壓死一個,還剩……。”加林對巧珍的話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和不耐煩,當他把愛的天平傾向黃亞萍的那一刻,他與巧珍的愛就走到了盡頭。

生活永遠都是公平的,高加林的人生如同做了一場夢,夢的盡頭,一切又迴歸到原點,他依然回到農村,成為農民,只是他不再擁有黃亞萍“高雅”的愛,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貴的寶貝弄丟了——痴情淳樸的巧珍已嫁作他人婦。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路的。有些岔路口,譬如政治上的岔路口,事業上的岔路口,個人生活上的岔路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這既是對高加林人生的總結,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寫照,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讓我們頭腦清晰,始終保留最真實的一面,腳踏實地,走好當下的每一步,珍愛那個曾經在你最需要的歲月裏賦予你真情的人,機會失去了我們可以重新找到,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會再擁有。

讀人生有感13

我對甘草是沒有多少認識的,即便聽聞,也只看作是極普通的植物而不會在腦中留下一絲波瀾。看過這篇文章,頓覺心中有一口鐘被重重地敲響了,餘音在我體內久久地迴盪。

閉上眼,想象面前是一片戈壁荒灘,嶙峋的怪石,獵獵的狂風,在這廣闊的背景下,卻能依稀瞧見一株草綻着紫色的花兒在風沙中顫粟着,那便是性格堅韌的甘草。

作者描寫了一種甘草一樣的人生,兩位英年早逝的演員高秀敏與傅彪則是最典型的代表。不張揚的個性,從社會底層一點點上來,永遠有着謙卑的微笑,即便功成名就,也是樸素做人。在最不得意時,他們吃過太多苦,似一株耐寒的甘草,默默地掙扎着、努力着。

由此我不禁聯想到我們身邊的人,都是忙忙碌碌、勤勤懇懇地度過漫長抑或是短暫的一生。生命也許脆弱,但精神卻可以不朽,他們又何嘗不都是一株堅韌的甘草?我不很崇拜萬眾矚目的英雄,更不願追捧紅火一時的明星,因為我覺得包圍的光環太多,反而掩蓋了他們真實的自己。但是小人物卻不一樣了,他們從不被人注意,如荒野中無人問津的花草,渺小又謙卑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本本分分地遵從着為人的根本,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平凡與質樸才折射出生活中最純粹的美來。

我忘不了在陽台上晾衣服時,看到樓對面的陽台上那個耳聾的女人一邊微笑一邊澆着一盆紫瑩瑩的花。她是那樣滿足而且安靜,沉醉在生命與生命的交相輝映中。可那無聲世界裏的寂寞,又有誰能洞察到呢?而她臉上綻開的恬靜的笑靨卻如一譚春水悠悠盪開;我忘不了在附近的市場買菜時,躁動的人羣中,有一對手牽手的老人,看來已近耄耋之年。老奶奶的眼睛不太好使,不停地詢問着身旁的'老伴兒前面的攤位上擺放的是些什麼蔬菜。老人耐心地解釋着,他們銀亮的白髮微微蓬鬆在和煦的春風裏,那別樣的温情給喧鬧的空氣平添了幾分沉靜;更忘不了在繁華的街市裏,常會瞥見那些穿校服的成人,他們拉着堆滿水果的板車,騎着裝滿了貨物的三輪,或者站在十字路口的大風中叫賣,或者在夜色下為你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那些他們的孩子舊棄的校服,裹着他們的身體,猶如秋天裏裹着金黃玉米的外皮……

命如甘草,我們知道了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堅韌和忍耐;生如甘草,我們知道,那難以入口的苦澀之後也會有一絲絲甘甜。

那些平凡而可敬的小人物,在城市巨大的投影裏用自己的一顆心演繹着屬於他們的生活與精彩,並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他們真誠、博愛、單純、質樸,最重要的,還有一顆甘草一樣堅韌不屈的心,值得我們用整個靈魂去尊重。

讀人生有感14

“哥哥你不材,賣了良心才回來。”

加林終於還是回到了高家村:一無所有,有的僅僅是沉甸甸的現實,壓的這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喘不過氣來。

生活本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書看到這裏心裏着實有些不美氣(加林被開除,巧珍嫁人了,亞萍依舊過着城市生活……),但這就是生活,它是公平的不容抗拒的。

對生活本身而言,對高加林而言這一切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但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現實。如此遭遇對年輕人而言是一把雙刃劍:若你真是顆金子,這便是你發光的資本;若你本來平庸,那麼發生的一切便是理所應當。總之,對年輕的加林而言是一件好事,特大的好事。

生活是公平的,看你有沒有能量,是金子一定會發光的。

高加林是所有有夢想年輕人的'縮影——真實、平凡!

巧珍——黃土地上最真的妮子,土地教會了她博大、深厚、平凡!

德順老漢——農民,黃土地上最具智慧的播種者!

高加林的將來會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曾經有不少讀者給路遙寫信希望其為《人生》寫續集,孰不知沒有結局,便是最好的結局。年輕人的生活只能自己做主,作家怎麼能左右人生的結局。

人生便是如此,《人生》道盡滄桑!

讀人生有感15

人生如果選擇錯誤,發展就會出現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該演繹的東西。

《人生》發表於1982年,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構成了它的時空背景。作品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年青的農村小夥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經歷。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當起了國小教師,他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滿足地生活着,可是因為村長的兒子高中畢業沒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農村當農民,在痛苦煎熬的時刻,村裏最漂亮但沒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進他的生活。內心由彷徨轉為寧靜。這一切因為叔叔的調回使他返回城裏。同原來同學亞萍相見。亞萍與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顧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與巧珍差距越來越大。最後放棄了巧珍,與亞萍好上了。加林走後門被揭發。加林又不得不回到農村,但巧珍已成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故事簡單但寓意深刻。

沒有農村生活體驗的人,很難理解農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如果沒有那份真摯燃燒的愛也無法理解他們。在路遙的文字世界裏沒有極度的壞人,就在於他對這個世界沒有絕對惡意的猜測,而是用愛和温暖回報那個給予他生命體驗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們都做了一個夢,都是一個不滿足於現狀的夢,也都是黃粱一夢。從這個角度上來説,他們倆是一樣的。所以人們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亂終棄,而是這其中的矛盾與掙扎。高加林的奮鬥經歷在中國當代社會具有典型意義。高加林作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農村青年,企圖以自己的智慧和奮鬥,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從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環境的改變,而實質上作品揭示的是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衝突、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衝突。高加林始終處於矛盾之中,個人奮鬥與社會境遇的不協調、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矛盾衝突,最終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小説更深刻地分析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根源。高加林雖具有比別人更強的能力和才能,但卻被毫無理由地擠出民辦教師隊伍;即使他再有才華,幹得再出色,因為他是農民的兒子,他就必須被趕出縣城。高加林的悲劇,體現他選擇了一種與現存的人生觀相矛盾的奮鬥生活,更展示的是社會現實的不公正。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如果加林沒有和巧珍分手那麼他也許會在小城裏長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能和一個大字不識的人生活一輩子嗎?如果加林選擇的不是亞萍而是另外的一個城市女孩,那麼他又會是哪樣地生活呢?人生沒有那麼多的如果,也沒有理想中的美滿,它總是或多或少地讓我們的現實與理想相背,一個人的性格與追求往往決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軌跡。愛是什麼?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會給你這次選擇一個什麼答案?誰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鄭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決擇,做到不後悔。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貪多,要的是過程。就算人生“對不起”我們,我們也不要做出“對不起”人生的選擇,那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我極力推薦《人生》,並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學到該學到的東西。

Tags:有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