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9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

在本書的第一節,周國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認可的有關教育的7條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應該具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和學習價值。反覆思考,確實讓人有一種觸動心靈只感覺,它們是:

1、教育即生長,生長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此論點由盧梭提出,杜威進一步闡述,教育即生長,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一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價值,每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生長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優秀的人。我們的教育真正目的就應該是促進一個人的健康生長,而不是用一個模子製造大量的儀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實是一種拔苗助長的劣習,最終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為一個優秀的老師,我們應該放慢自己的腳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讓孩子慢慢的成長,慢慢的長大。你會發現孩子們會給你很多的驚喜!

2、兒童不是尚未長大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我們最常説的一句話是:“長大了怎麼怎麼,為了將來不後悔,你應該怎麼怎麼樣”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長大後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視了孩子成長的過程和當下意義。

書中寫道: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是為另一個階段準備。尤其是兒童期,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應該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給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給他們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礎。而今天,大人們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在名利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後,同年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以怎樣的方式現象出來。

儘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留給孩子一些除了學習意外地記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給孩子慢慢長大、享受成長的機會,對每一個人健康生活的構建,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脱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這句話是西塞羅的名言。蒙田也説過: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語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也是這個道理。教育就是應該促進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

我看後感覺很慚愧因為我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學習,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看來,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這句話出自盧梭之口,聽來似乎荒謬。如果説教育即生長,教育的使命就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麼事最好的環境?不外乎自由時間和好的老師。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就是閒暇的意思,希臘人認為:學生必須有充足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的發展其心智能力。

説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就精神能力的生長而言更是如此。老師講的再好,説的再多,如果學習不學習,一切都是白費,所以老師的.任務不是講課多麼好,而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5、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這句話似乎平時聽到過,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現是在愛因斯坦的文章裏。其實有時候想一想還真是這樣,我們在學校了學習的東西,似乎大都沒有了印象,就連大學裏學習的知識,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沒有太大的作用。而對我們有用的都是內化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學習得到的,而是本來就是我們的。也許就像書上所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習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課堂上所學習的一切,必須內化為自己一部分才有實際意義,否則一切都會還給學校,沒有實際意義。

6、大學應該是大師雲集的地方,讓青年在大師的薰陶下生長;

對於大學的含義,我不願意多説什麼,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嘗不是如此?每一個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師支持着,沒有名師,也無所謂名校了。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2

很早以前聽過周國平的名字,但一直也沒有靜下心來細細的讀過他的書。無意中在圖書室發現它,如獲至寶。書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守護人性,這是一個父親的教育情懷,一個哲學家對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有位智者曾經説過:“經濟決定今天,政治決定明天,教育決定未來。”何為教育?教育究竟為何?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作者的提問,正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已經思考、正在思考的問題。“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教育即生長,而不是灌輸,哲學家用很樸素的話語道出教育的真諦。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現實中是老師、家長、各級領導關注分數大於關注一切,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人性中最初的`守護變得面目全非。我們春節走親訪友時遇到孩子,問得最多的應該是:期末考試得多少分?作業寫完了嗎?很少有人會問孩子:這個假期你快樂嗎?這個假期你讀幾本書?有一所高中學校,每年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無數,據説考上北師大的學生都算差生,很多家長把孩子託關係走後門往學校裏送,他們靠的是全封閉管理,每月學生只能休息一天。那所學校的校長和周國平教授説:歷史將會證明,我是一個罪人。

中國現行教育的弊端很多,教育體制問題要靠政府痛下決心解決。但在現行體制下,在國小階段,老師也擁有相對的自由,可以為自己的學生儘可能創造好的小環境,這要求我們做老師的要站得足夠高,對於現實體制的弊端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對教育的理念有足夠正確的理解。周國平教授説: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我們在回憶自己的人生歲月時,腦中一定會有許多值得感念的老師。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不是這位教師的專業知識,而是他的觸及我們靈魂深處的語言或行為。

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優秀,就是人之為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秀為前提的。由此可見,二者皆取決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於此。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3

自從學校開設了閲讀時間,每到那一刻,孩子們每天總會在我的敦促下,很不情願地收起作業本,開始一段心不在焉的閲讀,為精神的自由而閲讀——一天我地滿懷期待地問他們:在你們的書櫥裏最鍾愛的是哪一本書?滿以為會引發一場好書推介,沒想竟然沒有一個孩子能答上來。好一會兒有一個平日裏學習成績不錯的女孩舉起了手,説:“我最喜歡看的是閲讀導航,因為它能告訴我許多寫作文的方法。”原來看書是為了寫好作文,這個答案看似挺不錯,那我心裏湧起一絲淡淡的失望和同情。本應該是如此放鬆愜意的閲讀,卻套上了沉沉的枷鎖——為了提高作文成績。我不禁為孩子們而惋惜,也為自己作為一個教育者而感到內疚。《周國平論教育》一書中多篇文章提到了“讀書”這個話題。他説,“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就是閲讀的,真正的閲讀有靈魂的參與。”我不知道孩子們在讀類似叢書的經典選段時,更多的是關注找到了多少好詞好句,還是與作者共同遨遊精神的家園。當我們將閲讀的目標瞄準一個個好詞好句的讀背應用,怎能有閒暇去做一次精神漫遊?這種“為閲讀而讀”會激發孩子閲讀的興趣嗎?

對於閲讀指導,我是一個門外漢,但從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們閲讀訴求,覺得十分不可思議。首先,是什麼使孩子們的閲讀帶上了功利的色彩?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和閲讀有關的忠告,恐怕就數“多讀書才能寫好作文”之類的話了,但我們卻忘了告訴孩子,讀書還可以讓你變得勇敢、讓你感到温暖、給你安全感和幸福感,為此,有的家長甚至急功近利地讓孩子乾脆讀作文選,因為這樣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到寫作文的指導。為了更專心地讀“有用之書”,很多家長和老師還會禁止學生讀“閒書”,或者儘量壓縮孩子們讀閒書的時間,因此孩子對於書櫃裏最喜愛的書説不上來也就不奇怪了,這樣無疑是在破壞着孩子們讀書興趣和習慣的養成。其次,片段式的閲讀究竟是否能帶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我看來,片段式閲讀只能窺一斑而不能見全豹,原著中原本鮮活的靈魂被割裂、支解,讓人無法拼接一個完整的形象、體會一個完整的靈魂、構建一個完整的世界。如果説片段閲讀還有一點益處的話,那就是一個片段彷彿一扇窗,打開了一個個閲讀視界,吸引你開始一段神奇完整的精神之旅。美國的閲讀教學從來不是一個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原著,讓孩子靜下心來,傾聽作者的講述。閲讀作業也不是所謂的摘錄好詞好句,而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體會、反思的問題,諸如“你認為書中最精彩的是什麼,説説它為什麼吸引你”、“你最欣賞哪個人物,説説你喜歡他的理由”等等,引發你説出真實的'感受,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就是一次讀者與作者的二次對話,那又將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也許我們都還記得兒時讀完一本好的童話書時,掩卷而思、沉迷其中、意猶未盡的感覺。今天的教育目的性太過強烈,很多孩子是揹負的很重的心理負擔、被動地去讀書的,這時,他們無法在閲讀中獲得幸福。閲讀理應是幸福的,我們無權奪走孩子們享受幸福的權利。不用擔心他們會在閲讀中迷失,只要他們熱愛閲讀,總會找到書中的知己。我們所應做的,就是給他們充分自由的時間、保證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為他們打開一個個經典閲讀的寶庫,讓他們為精神的自由而暢遊書海。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4

《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整個封面黑色的主體,周國平老師的眼睛純淨,深邃,還有一些淡淡的憂傷,彰顯着內心思想的深沉、寧靜和純粹,對現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行字:“守護人性,這是一個父親的教育情懷,一個哲學家對教育的眷戀,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周國平認為:教育的真正靈魂,在於“守護人性”。守護人性,並由此贏得人生的幸福與優秀。我認為這就是周國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貫穿本書每個章節的'主線。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周國平先生最欣賞的第一條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長”它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説,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尊重天性、發揮潛能、潛移默化、因勢利導……我們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這一箴言不無關係。

在中國這個唯分數論的教育現狀實際中,對分數的追求是學生、家長、老師的共同認知,學生被天天的考試壓得透不過氣,老師也是天天絞盡腦汁為學生找習題和講解,家長天天回家就問分數。

學生、家長、老師從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麼,什麼是幸福,幸福難道就是這樣嗎,學生沒有了個性的發展,老師沒有了特色,家長沒有了自由。

“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兒童期是一個人身心生長的重要階段,兒童期自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為大學聯考論,唯分數決天下的時代,很多家長信奉“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為了贏得未來那不確定的所謂幸福,讓孩子們在童年就失去了快樂,提前進入了廝殺競爭的階段。

不應為這樣,這個班,那個班生意如此紅火,天價的幼兒園會也應聲而出。我不敢説現在的教育是在壓制個性的張揚,是在壓制人性,但是現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儘管我們在不斷改革,但是還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説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

“人性是由無數世代苦心積累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廟堂珍寶”(尼采語),守護這一份珍寶,為之增添新的寶藏,是人類一切文化事業的終極使命,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5

周國平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哲學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學思想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讀者們大都能從他的文字中得到啟迪和智慧。《周國平論教育》是作者第一本系統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隨筆。作者思考教育問題,是從其哲學專業背景出發的。他在哲學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過,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這構成了作者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在書中,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籲我們的教育迴歸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來。他認為教育的使命就在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就在於讓人成為人性意義上的正真的人,並幸福地生活着。

在書中的第一輯,作者把他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共七點,稱之為教育的七條箴言。它們具有箴言的特徵: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第一條箴言: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第二條箴言: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第三條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脱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第四條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第五條箴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第六條箴言: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薰陶下生長。第七條箴言:教師應該把學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麼事。比如説,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讓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二輯《閲讀與素質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個愛好,或者説是癖好,那就是閲讀,通過閲讀積累知識、生成智慧、涵養品性,閲讀對一個人良好素質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作者認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閲讀經典。作者寫道:“一個人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就可以稱作讀者的(同樣,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就是閲讀)。在我看來,一個真正的讀者應該具備以下特徵:第一,養成了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位。”

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教師,有必要博覽羣書,汲取精華,並在此基礎上言傳身教,促使學生也養成讀書的習慣,積澱豐厚的文學底藴,從而為終身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

和老朋友聊天時,她為我推薦了周國平的作品,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到書店買來了《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

“守護人性,這是一個父親的教育情懷,一個哲學家對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這是此書封面上的題字,如此醒目。周國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對教育卻能夠有自己深刻的見解,這可以説是讓人非常佩服。但身為曾經的學生和現今的一線教育工作者,結合親身談談讀後之感。

以下摘自書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觸之點所在:

學校教育的使命是讓學生學會快樂地學習,為將來快樂地工作打好基礎。能夠快樂地學習和工作,這是精神上優秀的徵兆。

在我看來,學習不快樂,把學習變成折磨,僅此一點,就已經是教育的最大失敗。從國小開始,孩子們就受這個折磨,上了一天學,回家還必須做大量枯燥的作業,天天上牀時都筋疲力盡,其用途只是應付考試,對真正的智力開發毫無益處。到了中學,尤其是高中,折磨越來越甚,簡直是虐待了。

讓學生快樂的學習,能得到素質全面的發展,這也是我們教育界多次課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但結合我們的國情來講,何為教育?讓學生通過學習找到一個理想體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國平的看法,似乎不是。而這絕對是絕大多數家長心目中的教育。學會文武藝,報效與國家,學而優則仕,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深厚傳統。否認這一傳統,固然顯得有思想,但是顯然脱離了中國教育最大的現實。

在我看來,正如共產主義可以區分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一樣,教育也可以區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通過教育,使人能夠擁有一項技能,為自己謀生,同時也為社會服務,把這做為教育的目的,絕對是正正當當、理直氣壯和無可厚非的。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僅僅是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師所説,“什麼是教育?教育應使人獲得成熟和自由,讓生命綻放在愛和善良之中”。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在書的第四頁他又談到:“德育就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智育就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所謂的“而不是”,在我理解,應該是“而不僅僅是”的意思。

由此我聯想到禪宗六祖慧能與其競爭者神秀的爭執:菩提是不是樹?明鏡是不是台?恐怕正確的回答也應該是:菩提不僅僅是樹,明鏡也不僅僅是台。慧能的頓感悟固然高妙,神秀的漸修卻也很有道理。由此聯繫到教育,教育固然要從根本的理念上正確,但是現實的操作中,又必須有一定的程序、規範和模式做為基礎。正如寺廟中不能因為講究頓悟,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價值,修行是一個日常的程序,它能夠幫助實現頓悟,但不能保證達到頓悟。教育也是一樣,按部就班地上課,能夠幫助學生取得好成績,增強生活和工作的本領,增大了獲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或者説使之成為“大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夠保證,成績好的學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自由和幸福。

基於上述分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堅持這樣的觀點:分數很重要,有助於一個學生走向成功,一個不重視分數的學生不是一個上進的好學生;但同時,也不要把分數看得過於重要,因為它只是智育的一個指標,同時滲透了德育、體育和美育的一些成果,但絕對不是德智體美教育的全部。

有了上面正確的理念為基礎,作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師,我們在面對以素質教育為由完全否認應試教育的批評時,就增添了底氣和勇氣;我們在面對政府部門的某些“唯分數論”的規定時,就多了理解和堅持;我們在講台上授課時,就可能更接近全面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