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三國演義有感【熱】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三國演義有感【熱】

讀三國演義有感1

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許多人物,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馬超,關羽,呂布,典韋,黃忠,魏延,姜維,貂禪,王允,曹植,曹仁,諸葛亮,曹操,楊儀,司馬懿,司馬炎,孫皓,楊修,周瑜,阿斗,孫權,呂蒙,馬謖,黃蓋,等等……這本書我最愛的人物是諸葛亮,因為他武義一般,但他這人特別聰明,好讀兵書,成為了一個著名的軍師。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因為它很重,所以殺傷力就大,而且,青龍偃月刀後面有個很尖的東西,如果敵人兩面夾擊的話,後面那個尖就會派上用場。所以我喜歡它。故事描寫了有三個國家在打仗,分別是蜀,魏,吳三國。

這本書中我喜歡的十七個故事是:千里走單騎,華容道,戰長沙,三個錦囊,三氣周瑜,割須棄袍,定軍山,渾身是膽,計收姜維,大破鐵兵車,失街亭,空城計,揮淚斬馬謖,蜀軍割麥,木牛流馬,葫蘆谷,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木牛流馬,因為諸葛亮用兩隻匹木牛流馬就騙了司馬懿上千匹木牛流馬。我特別愛看這本書,我看完之後還想看,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讀三國演義有感2

很小的時候,我就讀過《三國演義》,雖然是一本連環畫,但我仍然讀得津津有味。隨着年齡和知識的增長,我對三國有了全新的認識。暑假裏,再次捧起它,自己彷彿也來到了那羣雄紛爭的年代。我被書中那一幕幕精彩的故事情節吸引住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又出現在我的面前,特別是《草船借箭》一回中的周瑜。

《草船借箭》講的是心胸狹隘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處處高於自己,便心懷妒意,甚至想置諸葛亮於死地。有一次,他以軍中缺箭為名,生出一計,讓諸葛亮十天造好十萬支箭。然而獨具慧眼的諸葛亮卻滿口答應下來,用了三天時間便完成了任務,讓周瑜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由此看來周瑜不僅忌妒心強,而且又十分陰險狡猾。

那麼有些人為什麼會有嫉妒之心呢?那就是怕別人超過自己。每當這時,不去向別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是譏諷,甚至中傷陷害,這是多麼愚昧無知的表現啊!

我不由得想起數學家華羅庚爺爺。華爺爺可以説是知識淵博,名揚天下。可是國小的時候,他的學習成績並不好,數學成績經常不及格。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嫉妒成績好的同學。他自信成績好的人也是人,自己也是人,別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經過自己刻苦努力,華爺爺終於成了舉世聞名的數學家。至此,華爺爺沒有停下腳步,他又發現和推薦了當時在數學界頗負盛名的陳景潤叔叔,去摘取數學的“王冠”。這是何等寬闊的心胸啊!

在今天,我們又應該怎樣對待別人的成績和進步呢? 我又不由得想到我自己平時有點小肚雞腸。我們班有位女生,成績優秀,每次考試總是第一,而我總是第二,雖然老師説我已經很棒了,但心裏總不是滋味。心想:她要是不在我們班就好了。有時會把她的試卷拿來,東找西看,希望能找到一些錯誤,將分數與自己拉平。這事看起來雖小,但其實這也是藏在我心靈深處的妒忌心。讀了《草船借箭》之後,覺得自己很愚蠢。從此我化嫉妒為動力,發奮學習,上學期期末考試,我終於考了班級第一名,而且總分超出那位女生十幾分。

小小的嫉妒心,有時能讓自己進步,而過分嫉妒就會變成邪惡的念頭,那麼世界就會勾心鬥角。讓我們化嫉妒為動力吧!因為這樣不僅超越了別人,還可以讓世界變得和諧,何樂而不為呢?

讀三國演義有感3

童年似一條奔騰的河流;童年如一棵秋天的果樹;童年像一首悠揚的歌兒。漫長的童年道路上留下的是一段段記憶,將陪伴我們走向意氣風發的少年時代。在這個時候裏肯定少不了一個個美麗的夢想,也少不了一套陪伴我們的圖書。在這個寒冷的假期,我讀完了一篇三國演義,在美麗的經典著作中,拓展視野、增長見識。

三國演義講了劉、關、張三人在東漢末年成立蜀國,與吳、魏造成三國鼎立的情況。最後,由司馬炎帶領的晉軍統一了三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看完這本名著,心中感觸成千。先説説蜀王小劉吧!從一個賣草鞋的一介布衣,到三國之一的蜀國君主,無一不顯示着他憂國憂民、禮賢下士的品質,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一個個故事歷歷在目。可憐的是,當初兄弟三人,到最後只剩他一人,從他哭到眼睛流血,天昏地暗這一點來看,他還是挺有義氣的人。

不過,當然,俗話説的好:“成功男人背後肯定還有一個在默默支持他的男人。”小劉也是如此。“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終於得到了孔明先生——諸葛亮。這諸葛亮可謂是“神出鬼沒”,小劉光顧三次,才得以識得真面目。雖然小亮未出茅廬,但已知天下三分,與周瑜聯手時,以草船借箭顯示了他知地理,通天文,識人心,神機妙算,氣得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周瑜喊着:“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身亡。不過“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連這樣聰穎的諸葛亮也有失算的時候。在大戰之時,派馬謖去守街亭,卻沒料想到他一意孤行,最後失了街亭,打了敗仗。但是,我很羨慕諸葛亮,不是羨慕他的才華,也不是羨慕他的智慧,而是羨慕他的運氣,人的一生一直都在找一個對手,而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他的對手——司馬懿。兩人在各方面都不相上下,不過司馬懿的疑心讓諸葛亮的“空城計”有了用武之地。哈哈,這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最後,咱們再説説“義絕”關羽關雲長吧!這人可是義膽又絕,過五關斬六將,放水淹七軍,卻因為一時大意帶傷參軍,大敗走麥城,魂歸西天。

這本書帶給了我無窮的歡樂,無論是“曹孟德煮酒論英雄”,還是“張翼德大鬧長阪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無時無刻不在魂牽夢縈。似乎不看完這本書,我的大腦就不肯休眠,手也不聽使喚地一面一面翻下去。

我要在三國演義的陪伴下,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我在名著的滋潤下健康成長,在大地復甦的時刻快樂奔跑!這本書會有我童年的書頁上添上多彩的一面,在我的記憶深處徘徊。

讀三國演義有感4

《三國演義》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它主要講述了,漢朝末年,漢朝氣數將盡,於是分裂成了三個帝國:東吳、魏國、蜀國,因魏國強勢,吳、蜀便聯手抵抗魏,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司馬一族趁三國空虛,將魏王謀害了,並將蜀、吳給滅了,成立了一個新帝國:晉國。

導致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在於劉禪的昏庸、無力。當魏國打來時,他仍然只知享樂,不去抵抗,哪怕姜維再怎麼提醒,劉禪也不聽,只聽奸臣所言。看到這時,我生氣極了,怎麼會有這樣的皇帝,只想着享樂,不聽忠臣所言,劉備在臨死之前,再三告訴劉禪,要聽諸葛亮和姜維之言,可當魏國兩千人打來時,劉禪連反抗都不反抗,要知道,他手下可有幾十萬的人,只聽奸臣所言,直接投降,姜維一看,無力迴天,自刎而亡。我為蜀國感到傷感,一代代猛將打下的江山,就此落入魏國之手。

我們不能像劉禪一樣只知道享樂。記得以前,一次週末,我因為只記得玩,把作業給忘了,直到週日晚上才想起來,於是我瘋狂地補做,結果第二天因為馬虎,吳老師罰我把週末的作業重新再寫兩遍。

《三國演義》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其中包含了許多大道理,做事須小心,不能像關羽那樣大意失荊州。

讀三國演義有感5

正所謂“不以成敗論英雄”,三國演義為我們很好地解釋了這個觀點。大漢皇親劉備劉玄德,佔據四川漢中之地,稱國號“蜀”,後卻被司馬懿滅國。他想重振大漢的願望沒有實現,很明顯,他失敗了。但人們卻稱他為英雄。關羽敗走麥城,他也失敗了,卻被稱作武聖,也是個英雄。甚至是陰險狡詐的曹阿瞞,後世的人也評價道:“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那麼,三國以何論英雄?為何董卓不是曹操是?為何張角不是劉備是?又何謂之英雄?

三國裏雖沒有明説英雄的標準,但其實可以看出每個人的不同,以及認為他們是英雄的原因。

大概是以他們自身在當時做的事判定的吧。董卓謀權時,忤逆天子,妄圖吞併大漢,是人們眼中真真切切的反賊。而曹操呢?手拿七星劍刺董,加入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這是什麼?這是愛國啊,雖然後面顯出他也是有稱帝之心的,但是在他和董卓之間,這就足以顯出曹操是英雄而董卓不是了。

也可能是由他們在百姓心中認定的品性而定的。張角的黃巾起義,説來可惜,本來是要推翻漢朝的愚昧統治,無奈時間不對,人民早已是被國家思想控制了,於是國家就以叛軍處理了。而劉備,三結義,徵義軍到處救人,深得民心。他想匡扶漢室,而且又是仁德帝王,雖然説是失敗了,但他的仁義打動人心,也被稱作英雄了。

所以説,三國裏判定一個人是不是英雄:第一,他做的事情是否在當時符合民心;第二,他為人是否得民心;第三,是否有一個反派襯托他。三點全具備的,才會在後人流傳中被稱作英雄,其餘的除了當作反派,也就是個路人罷了。

古代評英雄完全看民眾的心理想法,那麼在如今的現世裏呢?

其實也是差不多的。一個人 只要為人民做出了貢獻,一般情況下都是會被稱作英雄的,但那些去做一些壞事,動一下壞心思,故意讓別人把自己當作英雄的心理問題者也是存在的。

真正的英雄是不會為了當英雄而當英雄,不會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他們在那時的想法只是自己的本能而已。真的對人民好的人才是英雄,為了區區一個虛銜而做好事的人,那不叫英雄,相反,一經發現,之後只能留一個罪人的千古罵名了。

我們也應該去做一個英雄。不必像那些犧牲自我,光榮負傷的英雄。只要能在心裏埋下一顆英雄的心,對惡勢力敢於説不,對弱勢力伸出援手,或者説可以去撿起一個地上的垃圾放進它真正的歸宿地,再或者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你就是一個英雄了。就算你不做這些事情,只要不去做出對人民有害的事,安分地過完一生,你也是個英雄啊!

英雄不難,以成敗論英雄,顯然不對。以人心善惡論英雄,是現在的標準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6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相互鬥爭為主要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裏面的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桃園結義的三兄弟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三兄弟中的關羽“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耍一把青龍偃月刀,騎着一匹赤兔馬,他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幾乎天下無敵。而且他很講義氣,孫權要他投降,要是不投降就殺了他,可是關羽還是不肯投降,結果英勇就義了。他是一個多麼難能可貴的忠臣啊!劉備也很重情義,但操之過急。他一看自己的兵力強大了,就一心幫關羽報仇,不料中了孫遜的計謀。張飛有些魯莽,而且沒有防人之心,在為關羽報仇的途中,因為喝多了酒,就被範疆和張達這兩個小人殺害了。

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他是世上難得的人才。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個忠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正因為諸葛亮足智多謀,為了輔佑劉備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操勞過度,年僅五十四歲就病逝了。

後來,公孫淵在遼東造反,魏明帝曹壑病死了,最後司馬氏統一了天下。真是沒想到,周瑜、曹操和劉備誰都沒有一統天下。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另外,我還懂得了做事不要太魯莽,要經過慎重考慮才能定奪。

讀三國演義有感7

今年暑假,我讀了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一部描寫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及西晉初期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一團一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的歷史演義小説,在這本小説中有許多的英雄豪傑,仁義愛國的劉備、驍勇善戰的關羽、心直口快的張飛、威風凜凜的孫權、陰險狡詐的曹操等。在眾多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説中,諸葛亮就似一個“神”話般的人物,他才華出眾、神機妙算、通曉古今,甚至能夠呼風喚雨,是一個集謀略、睿智 、多才、忠誠、儒雅於一身的英才。

小説中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有很多,火燒新野、舌戰羣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等。我印象最深的是諸葛亮在東吳軍營“舌戰羣儒”的情節。當時曹操擁兵百萬南下,想要一舉消滅劉備、孫權等軍隊,統一全國。但劉備他們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們不會坐以待斃的。當曹操大兵壓境的危急關頭,諸葛亮不顧個人安危自請出使東吳,希望促成孫劉聯手,一起抵抗曹操。而東吳陣營中的投降派故意刁難諸葛亮,他們仗着人多勢眾,步步緊逼,羞辱和人身攻擊並用,如疾風驟雨一般向諸葛亮襲來!而諸葛亮卻不躁不怒,不温不火,沉着冷靜地給他們分析天下形勢,分析敵我的軍事實力,最終促成了聯盟。

讀完故事,我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智慧和口才。他在眾多人的“圍攻”之下竟能鎮定自若地完成説服孫權一起抗曹的任務。這就是“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最有力證明!

這故事也讓我懂得了:在危難之際要理智、要鎮定,這樣做的前提必須平是多學習、多積累。就如諸葛亮那樣,博學方能多才!

讀三國演義有感8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裏,卻引發了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正真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

在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是被評為 “治世之能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曹操是一位縱橫捭闔的政治家。曹操參與的大小戰役有許多,如破黃巾、斬劉闢、黃邵、攻下邳、絞呂布。特別是官、官渡之戰,曹操以 “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的情況戰勝“眾十餘萬”的袁紹。他的勝利是僥倖嗎?不,絕不是!這説明了曹操過人的軍事才能。有人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卑鄙。但我不這樣認為,曹操處在一個羣雄角逐的時代,英雄們四處割據,四處擴張,在這樣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挾天子以令諸侯”正説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無諸葛亮,劉備就不可能建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9

在寒假裏,我讀了許多的書,有《昆蟲記》、《水滸傳》、《岳飛傳》但在這些書中我最喜歡《三國演義》。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公元184年到230年間的歷史故事,起自黃巾軍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它集中地描寫了三國時期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的種種鬥爭,鬥爭的方式有公開的、有隱蔽的。

通過這些鬥爭,作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災難和痛苦,也表現了他們對統治集團的愛憎和嚮往,以及他們反對戰爭分裂、要求和平統一的願望。

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人是趙雲。趙雲人稱“常山趙子龍”,趙雲勇冠三軍,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將”之一。在長阪坡單騎救主時,他在曹操的十萬大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眾多曹軍名將與他交手,卻奈何不了他。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一首描寫趙子龍的詩:“血染徵袍透甲紅,亂世誰敢與爭鋒。單槍救困扶危主,唯有常山趙子龍。”

我佩服趙雲,佩服他在戰場上無懼無畏的膽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更佩服他的忠義。

我喜歡讀這本書,這本書百看不厭,裏面的每個故事妙趣橫生、惟妙惟肖,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三國,不管你喜歡三國中的哪些人物,都不可否認的是,這的確是個羣雄逐鹿,展示才華的大時代。《三國演義》正是這樣一部對於三國時代故事加以演繹修飾的書籍,也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見其重要程度。讀後感欄目為您提供了《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它的作者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據説他還是施耐庵的學生,曾經一起從事小説著述。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等長篇小説。他的這些歷史演義,歌頌的主要是聖君賢相、英雄豪傑,表現了作者對歷史上強盛時期的嚮往。《三國演義》寫了蜀、魏、吳三國紛爭的故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的潮流湧出多少英雄?可歌、可泣、可贊、可歎!激勵我們奮進,去譜寫新時代的英雄曲。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本學期對三國演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讀過之後,我有許多心得。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説,這本小説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間書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中外聞名的鉅著。

本書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開始講到魏國統一中國結束,故事情節生動,引人入目,戰爭畫面描寫地淋漓盡致。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説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鋭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着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温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阪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説到:“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再説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本書為古代四大名著,確實應仔細閲讀,才能增加才幹!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近幾日,我閲讀了一本名著——《三國演義》。

書中的人物頗多,有詭計狡猾的曹操,也有謙遜有禮的劉備;有謹慎小心的孔明,也有心胸狹窄的周瑜。每當我認識一個新人物、讀到一個新章節時,就感受到了作者羅貫中把這些人物刻畫得是多麼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讓人細細品位,彷彿身臨其境一般。

對於勇和智的故事情節,書裏層出不窮。比如:街亭失守後,西城中的諸葛亮用空城計擊退了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有勇無謀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呂布、顏良與文丑。呂布當年若是聽從謀士陳宮的話,也不至於會慘死在白門樓;顏良、文丑當時若不那麼暴躁的話,與關羽解釋清楚的話,也不會被重義氣的關羽所殺。

《三國演義》這本書為讀者介紹了三國時期的各種精彩故事,訴説着已過去的種種歷史。三分天下時,魏佔了天時,吳有了地利,蜀得了人和。名將最多的就屬魏國了,雖説曹操欺壓百姓,但他用兵的確是無人可比。曹操手下將領眾多,這也是魏國為什麼在三國之中是最強盛的國家的原因之一。蜀國的兵力並不多,但將領們卻個個能文能武。武有關、張、趙、馬、黃五虎將;文有“卧龍”孔明、“鳳雛”龐統、姜維、徐庶等人。吳國最有才學的就屬周瑜了,他自幼好學、善讀詩書。只可惜他心胸不開闊,太過嫉妒,導致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從這些人物和國家就不難看出性格的重要性,它對於一個人來説也至關重要,關係成敗。

讀完《三國演義》這本書後,我發現只要踏踏實實地走好成功的過程中的每一步路,成功就會離我不遠。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從小,總聽那些上着學的哥哥姐姐提起《三國演義》,卻不明白是什麼意思,等到長大一點,便開始看《三國演義》的電視劇,那時候,看着那一個個故事,覺得很耐人尋味,只是覺得好看,並不明白其中的深刻含義。

當然,現在還不能説悟出了些什麼,只能説明白了些東西而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裏的精彩人物使我百讀不厭,這其中有的人禮賢下士,有的人智勇雙全,有的人則假仁假義……

先説劉備,劉備重視賢人,禮賢下士。他很欣賞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一統天下,於是,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特別是第三次,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的在台階下等候,孔明醒來後,見劉備如此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其次是諸葛亮,他是個智勇雙全的人,他因錯用馬謖而失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攻來,此時諸葛亮來了一計空城,魏將司馬懿以為有埋伏,嚇得撤退了,這才得化險為夷。

最後是曹操,他是個複雜的人,在我看來,他有很明顯的假仁假義行為。有一次行軍途中,他的馬受驚,踩踏了農民的莊稼,因為他自己定下了不得損害老百姓利益,違者殺頭的制度,所以,他便叫人把他的頭髮割下來,所謂的“以發代首”這很明顯是破壞制度啊,完全假仁假義嘛。

總之《三國演義》不僅情節寫得好,而且描寫的人物也栩栩如生,並且富含深意,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歷史文學鉅著。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翻開書頁,嗅到了中國文化的芳香;看到了中國文化的璀璨;聽到了中國文化那輕巧的步伐,向日漸強大的祖國邁來。這是我對《三國演義》最初的印象。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開創了歷史小説的先河,代表着古代歷史小説的最高成就。小説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作者羅貫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筆,描繪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段歷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部屬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眾的苦難和他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小説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寬厚仁愛的劉備,多疑奸詐的曹操,正氣凜然的關羽,勇猛異常的張飛,還有頭戴綸巾、手搖羽扇的諸葛亮,以計謀見長的司馬懿。《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經典故事,如:曹操“官渡戰敗袁紹”、陸遜“連燒七百里”、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巧擺八陣圖”等,他們鬥智鬥勇的故事早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典範,是研究歷史的根本。是你值得信賴的歷史導師,走進他,會讓你受益匪淺。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講述了魏、蜀、吳三國爭霸,最終歸於晉朝的故事。書中講述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描寫得精彩絕倫,讓我這個小小的軍事迷看得欲罷不能。至今,我的眼前還不時浮現出戰場上的刀光劍影,耳畔還偶爾迴響起戰場上的鼓角爭鳴。

《三國演義》描寫的故事非常多,但有名的還是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這兩場戰爭都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只不過身為主角的曹操在勢力弱小的時候成為了勝者,在勢力強大的時候成為敗者,可見戰爭的勝負並不僅僅取決於勢力。

遙想當年,人們稱諸葛亮為“智絕”,我認為很對。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東風,七擒孟獲,擺下空誠計嚇退司馬懿的大軍,這些讓我對他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只恨自己沒有長一顆像他那樣的腦袋。然而要説他聰明絕頂,我卻要反對下。一個聰明絕頂的人會在重大事情上犯錯誤嗎?我想不會的,而諸葛亮卻在街亭一戰時誤用馬謖,結果導致慘敗,軍事要地被敵人奪取。就是這樣一件事,我認為諸葛亮就不能稱得上是“智絕”。不過在我的心目中,諸葛亮是一個有勇有謀、神機妙算的人。就説《草船借箭》吧:周瑜刁難諸葛亮,令其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卻立軍令狀三天完成。他前兩天按兵不動,暗中叫魯肅備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個。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霧迷漫,諸葛亮率船到曹軍水寨前擂鼓吶喊佯攻,曹軍怕中計,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這一妙計使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務。諸葛亮的故事,我雖然沒有讀完,但我已經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崇拜他,不僅是因為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更是因為他那信守諾言的品質,那用一生換來的承諾。他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遠,他在我心中是一個“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的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刻畫的人物形形色色,現在回想起來眼前還能浮現出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讀歷史,讓人明智。從這本經典中,我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我收穫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