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2017年宜昌新春第一課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7W
2017年宜昌新春第一課觀後感一:

伴隨着第一場春雨的落幕,洗去遮住前路的塵埃,聆聽心底最真實的聲音,一個個發人深思的故事,提醒着我們:新的旅程開始了。

2017年宜昌新春第一課觀後感

《新春第一課》中,“高振寧”一家人用他們的愛心與堅持告訴了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雖然住在簡陋的屋子裏,靠一家小小的商店維持着生計,但愛心卻沒有被現實所埋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愛心善款被送到遠安特校,温暖之流在長江匯聚,延續着師生們對教育與學習的渴望。

沒有親身經歷過,真是無法感受到貧困的同齡人接受資助後上學的喜悦和受到像“高振寧”夫婦這樣的愛心人士幫助後的幸福。他們14年如一日的努力,見證了學校由校舍簡陋到環境優越的過程,也時刻在啟發着現在正坐在敞亮教室裏的我們,珍惜好的學習環境,持一顆感恩之心去對待身邊無時不刻不在關注教育事業的人們。

從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長陽縣資丘鎮當支教,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那個讓她嘔心瀝血,割捨不下的地方的劉發英,用十幾年的努力,向我們證明了善舉在困難面前不會倒下,一顆致力於教育事業的心更不會凋零。她説:“每當看見這些孩子求知的眼神,還有令人心疼的貧苦生活,我就決心留下來幫助他們。”正是這種強烈的責任心與愛心推動着人們口中的“英子姐姐”不斷通過網絡尋求資助善款。6年來,“英子姐姐”已通過網絡助學,成功資助458個學生,累計善款達81萬元。

一個是身體力行將自己勞動換來的錢捐給貧困孩子們的慈善家,一個是夜以繼日地在網絡上匯聚愛心的資助人,方式不同,但出發點都源於一個“愛”字。在今年這個令人感覺微涼的初春,這些充滿熱度,湧動着對教育事業熱切關注的温情的故事,無一不在滋潤和觸動着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心。

長輩們給予我們莘莘學子殷切的期望是深沉而厚重的。它凝聚無數人對教育事業高度的重視以及對下一代的無限企盼,身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我們每個學生身上都承載着責任與義務去好好學習,不斷前進,在一個又一個春天播種,不畏嚴寒酷暑,走過一段又一段新的旅程。

看!春天在向我們招手,萬物復甦的勃勃生機寓意着我們將創造輝煌,新學期的大門已向我們敞開,我們將帶着飽滿的熱情與長輩們的期望,綻放每一個春天!

2017年宜昌新春第一課觀後感二:

新學期又來了,如同開學典禮般一直伴隨着新學期腳步的開學第一課,也隨之而來。節目每年的主題都不盡相同,但唯一不變的,是那些感動和真情。

本次主題也是一如往常的善人、善事之類的,但那個叫邰麗華的女子卻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喜歡她不是因為她表演《千手觀音》時的光鮮亮麗,而是因為她的樂觀,她的無私。

一場高燒,導致聾啞,可她從未有過半句怨言。不埋怨父母未能治好她,也不抱怨上天不公。而是選擇默默地接受,默默地努力,然後默默地蜕變。在成功的路上,她跌跌撞撞,摸爬滾打,但即使這樣,她也從未放棄。她一直在尋找,摸索那一條屬於她自己的路。從來不允許自己頹廢,她把煩惱,憂傷擱在離他最遙遠的地方;把夢想,未來放在離心最近的地方。然後,就這樣一步一步,終於她抵達了夢想花開的彼岸。於是,我喜歡上了這個女子,喜歡她的樂觀與寬容。

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然而對於這一羣同她一樣的聾啞人,要付出的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出像千手觀音這般完美的`表演吧。有身體缺陷的她們尚可不拋棄不放棄,執着於自己的夢想,那麼,身體健全的我們呢?難道不應該多一些努力,多一些勤勞嗎?她們在佈滿荊棘的路上,靠着滿滿的信念,披荊斬棘,只為抓住路途盡頭的那一抹霞光。而我們走在平坦大道上,卻常常被路邊的亂花迷了眼,久而久之,便也失去了對霞光的憧憬和渴望。她們深深的相信,折翼天使也可以飛翔。所以,我愈加的喜歡上了這個姑娘,喜歡她的堅強與努力。

在千手觀音之後,她便漸漸退下了舞台,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幕後工作上。當別人問起時,她卻只是靜靜的説:“我希望可以把更多的機會留給新人,希望他們可以有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自己的經歷都令人不禁生出憐憫之心,她卻還可以拿出那麼多的心思去體諒別人,撫慰別人。試問:在這紛繁的社會中,在那些温室生長出來的花朵身上又豈能看到這般令人動容的感情呢?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社會冷漠了,而是人心,是人心冷漠了。所以,暖暖温情便愈來愈少了。於是,這樣的情感才越發顯得珍貴了。

一個高雅、端莊的女子,自然會贏得很多人的讚美。一個豔美、精緻的女子同樣也會贏得很多人的讚揚。但你若不夠高雅,不夠豔美,不夠精緻,那也不用就此灰心喪氣。因為,你大可以改變自己,讓平庸的外表下藏一顆善良而質樸的心。而這樣一顆心,同樣能為你帶來讚美,贏得掌聲。

華而不實的外表能帶給你的只是一段風光,而一顆善良而質樸的心能帶給你的是一生的美好。當全世界都背離你的時候,不要悲傷,也不用煩惱。因為,太陽不會永遠只停留在一邊,總有一天你的汗水會等來黎明之光。我堅信,你也應該同我一樣堅信。

路在腳下,而不在遠方。當信念與勇氣都足夠時,折翼天使也可以飛翔。

2017年宜昌新春第一課觀後感三:

終於回到了我盼望已久的學校,看到同學們一張張開心的臉,我也跟着笑了起來。“丁零零,丁零零”,上課鈴聲打響了,班主任邵老師走進教室,不用説,看一學期一度的《開學第一課》的時間到了。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是圍繞我們的宜昌市來拍的,我們的風俗,如:巴楚文化等,還有宜昌的風景名勝,如:南津關,大老嶺,鳳凰山,三峽人家等;也有歷史文化古蹟,如:屈原?玻?丫?世錚?毓?淼取?/p>

我就把我最感興趣的巴楚文化來給你介紹一下。

所謂巴楚交錯地段,就是巴人與楚人錯居雜處、巴文化與楚文化交流混融的地段。它的形成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從古到今一直以峽江地帶為主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表明,宜昌地域內的清江(古稱夷水)是巴人起源和早期活動的重要區域,而沮漳河流域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帶。清江、沮漳,為長江出峽後緊挨着的兩大支流,以長江為紐帶相銜接。周代以前,巴人、楚人各據一隅,兩種文化屬於彼此獨立無涉的發展狀況,巴國、楚國於立國之初也依然如此。這兩個民族在各自的國土上創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此時基本上還沒有發生交匯和碰撞。到了東周時代,春秋到戰國中期,隨着巴、楚兩國開疆拓土,兩國的境界尤其是楚國的境界迅速擴展以至互為接壤,成了真正的近鄰。巴為楚之西鄰,楚為巴之東鄰,就在這巴楚兩國的交接之域便演出了一幕幕巴楚征戰結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歷史話劇。

巴文化、楚文化就在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交匯激盪融合而形成一種具有共同特徵的混融性區域文化即“巴楚文化”。巴楚文化的面貌,最初是巴自為巴,楚自為楚,不見其文化之互動,這主要是秦漢以前的考古學文化,即原生形態的民族性文化;進而是巴中有楚,楚中有巴,彼此有互動而非雜交,這主要是魏晉以後的歷史性兼地域性文化,即它已不完全是民族性文化的次生形態的文化;最後,發展至今,便呈現出粗看似為非巴非楚,細想實為亦巴亦楚,巴文化與楚文化在互動中雜交,其雜交的文化事象大量存在於民俗之中而綻開奇花,結出異果。

總而言之,巴楚文化,作為從古到今存在於巴楚交界地區的人類學文化,是最能反映、體現、代表宜昌地域文化的面貌與特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