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2017年《宜昌新春第一課》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9W
2017年《宜昌新春第一課》觀後感一:

看了《新春第一課》,我想起今年春晚裏的一句話:人心倒了,就扶不起來了。其實,作為一個公民而言,這種事可做可不做,不扶不會坐牢,但為什麼會扶,怎麼就有那種扶的衝動,應該是骨子裏那種流傳千年的血液中夾雜的傳承使然。

2017年《宜昌新春第一課》觀後感

幾個人裏面,“高振寧”剛開始並沒讓我覺得很感動,老北京人意味着有好的福利,有好的生活環境,一個月兩百於大多數人説破天也就一個星期的生活。後來才知道,人家還給其他地方的孩子捐錢,再者,雖説是在北京,但物價高,生活自然很拮据。中國有句古話,叫“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要是任何事物都冠之以數字的話,不僅寒了別人的心,還髒了自己的嘴。無私本就是現在僅存幾個之一的中國傳統,在這裏我若是加上一些大加讚許的言辭自然可以,可“高振寧”沒這麼想過,我也就不這麼做了。正是有:莫提春風暖人間,休歎梅花染泥阡。雨露千絲今少有,一滴還道一滴甜。

現在的中國可以少很多人才,可以少很多錢,但我擔心的是某天中國人忘了自己還是中國人。要説袁裕校幹了多麼感人的事麼?沒有。幹了為國增光的事麼?也沒有。於我看來,他只是在做一些本分的事——現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感已經很薄弱了,唯有真憑實據才能記下萬分之一的滄桑,再從中分出千分之一微微打動五千年之後的歷史,説到底,我是心寒的。普通人玩收藏是自己藏着玩,但袁裕校是有一種本初的使命感,歷史有必要被記住,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人是不會忘了路上蹩了腳的坎兒的。寫下來的路叫書,收集下來的路叫傳承。

《千手觀音》上春晚的時候我也才八九歲左右,但至今那種千手千眼的神聖莊重而又不失靈魂的幻彩異光我都沒有忘記。從小我就佩服搞藝術的人,因為走這條路的人無論成功與否都很苦;我從小也很可憐殘疾人和孤苦老人,他們是這個社會的真正弱勢羣體。很無奈,邰麗華和她的舞伴都碰上了。但當我又幾次帶着不同的心態去觀看這個節目時,我發現我錯了,他們根本不用可憐,他們少了一些東西,卻能有這種震人心魄的力量,而我們什麼都不缺,相反是我們應該可憐自己。都説夢想飄渺,其實夢想是一個很現實的東西,你想擁有就必須付出,真誠如火,身體為爐,堅持為柴,湯煲的如何全憑自己。雖説他們比我們少了一些生命中很重要的東西,然而卻能在燈光璀璨的世界裏舞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這執着,這對生的渴望和理解,又是幾人能觸摸到的?

中國人有自己的文化,不比別人少,不比別人差,上面的人展現了這種習慣,其實他們仍舊平凡,我們便是有些墮落了。千百年的風雨裏,這種值得可歌可泣的東西實質上誰都可以做到,唯獨的,我們需要踏實的傳承。

2017年《宜昌新春第一課》觀後感二:

伴隨着第一場春雨的落幕,洗去遮住前路的塵埃,聆聽心底最真實的聲音,一個個發人深思的.故事,提醒着我們:新的旅程開始了。

《新春第一課》中,“高振寧”一家人用他們的愛心與堅持告訴了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雖然住在簡陋的屋子裏,靠一家小小的商店維持着生計,但愛心卻沒有被現實所埋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愛心善款被送到遠安特校,温暖之流在長江匯聚,延續着師生們對教育與學習的渴望。

沒有親身經歷過,真是無法感受到貧困的同齡人接受資助後上學的喜悦和受到像“高振寧”夫婦這樣的愛心人士幫助後的幸福。他們14年如一日的努力,見證了學校由校舍簡陋到環境優越的過程,也時刻在啟發着現在正坐在敞亮教室裏的我們,珍惜好的學習環境,持一顆感恩之心去對待身邊無時不刻不在關注教育事業的人們。

從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長陽縣資丘鎮當支教,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那個讓她嘔心瀝血,割捨不下的地方的劉發英,用十幾年的努力,向我們證明了善舉在困難面前不會倒下,一顆致力於教育事業的心更不會凋零。她説:“每當看見這些孩子求知的眼神,還有令人心疼的貧苦生活,我就決心留下來幫助他們。”正是這種強烈的責任心與愛心推動着人們口中的“英子姐姐”不斷通過網絡尋求資助善款。6年來,“英子姐姐”已通過網絡助學,成功資助458個學生,累計善款達81萬元。

一個是身體力行將自己勞動換來的錢捐給貧困孩子們的慈善家,一個是夜以繼日地在網絡上匯聚愛心的資助人,方式不同,但出發點都源於一個“愛”字。在今年這個令人感覺微涼的初春,這些充滿熱度,湧動着對教育事業熱切關注的温情的故事,無一不在滋潤和觸動着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心。

長輩們給予我們莘莘學子殷切的期望是深沉而厚重的。它凝聚無數人對教育事業高度的重視以及對下一代的無限企盼,身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我們每個學生身上都承載着責任與義務去好好學習,不斷前進,在一個又一個春天播種,不畏嚴寒酷暑,走過一段又一段新的旅程。

看!春天在向我們招手,萬物復甦的勃勃生機寓意着我們將創造輝煌,新學期的大門已向我們敞開,我們將帶着飽滿的熱情與長輩們的期望,綻放每一個春天!

2017年《宜昌新春第一課》觀後感三:

2月13日上午9點,董市鎮董市國小全體師生通過網絡同步觀看了2017年宜昌市新春第一課,全面啟動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枝江市教育局盛桂平科長、董市鎮中心學校校長許東平和閆貴榮也參加了本次活動。

看着晏爽、晏燦兩姐妹回家時泥濘的小路,陳舊的房屋、瘋癲的母親,同學們眼中都不禁噙滿了淚水,對她們的生活充滿同情。而當聽到晏爽懂事的話語,同學們又紛紛感動不已,她不僅愛護妹妹,而且主動幫助爺爺奶奶分擔家務,同時又還照顧生病的母親,她是許多同齡人的榜樣。宜昌市點軍區土城國小的結隊幫扶教師全方位掌握留守兒童的情況,並定期聯絡溝通,讓學校的留守孩子感受到“父母”一樣的關愛。聯繫人風雨無阻地在每週五接送孩子,老師無微不至地幫助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真情,激發起信心,陽光健康成長。

通過本次節目的觀看,校長樊榮表示一定要借鑑新春第一課推介的經驗做法,營造關愛保護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把學校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