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觀《起跑線》有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6W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起跑線》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觀《起跑線》有感

觀《起跑線》有感1

剛才,看了一個短片,叫《起跑線上的較量》,這部短片是講的是中國專家帶着自己的學生到日本武石國小交流,不與日本國小生交流,直接不知道什麼叫“輸在起跑線上”。

在日本,大人對小孩要求嚴格,不溺愛小孩子,武石國小的午餐既簡單,味道又一般,可是,孩子們都吃的乾乾淨淨的,不剩下一粒米,不放過一滴湯。專家剛進來的時候,看見一些比我們個子小的小孩子,他們看起來是一年級的他們提着一個比水桶還沉的牛奶箱進來了,當專家問他們是誰的時候,翻譯説,他們在幫食堂裏的廚子幹活兒,每天都會抽籤抽到一個班,有些時候,會連續好幾天都抽到一個班,他們也不抱怨。日本的'小孩,在等着專家和他的翻譯以及他的學生們,如果他們不來,日本的小孩就不動筷子,日本的小孩非常懂禮儀。日本學生送給國家代表隊的禮物是一個用畫筆親自畫的帽子。一個日本女學生幫專家解開了牛奶的繩子,還幫一些中國學生解開了繩子,好懂得禮儀呀!中國的學生一解開繩子,就有日本學生來收拾瓶蓋和繩子。塑料包裝要放到1號垃圾桶裏,紙質包裝要放到2號垃圾桶裏。我們中國人問:“你們快樂嗎?”他們説:“快樂!”他們問我們中國人同樣的問題,國家代表隊的學生們卻有的沉默,有的説:“不快樂!”這一點,明顯看出了中國小孩子的不知足有多麼的嚴重。日本學生基本上所有人都把飯菜吃光了,雖然《憫農》這首詩是中國人寫的,但是看起來,日本人貌似比中國人瞭解這一句瞭解的更透徹!!!!!看到短片裏的中國學生剩飯剩菜有這麼多,作為中國人讀後感 ,我

都感到臉紅。吃完飯後,很多日本學生都自覺的搶着活兒幹,有的雖然是低年級小朋友,可是卻如此的有邏輯性!!他們不用老師分配幹什麼活,他們直接自己找活兒幹!這一點,他們的一年級都比我們五年級學生做得好!連一個一年級的女生都提着和水桶差不多沉的大號飯桶!

我覺得,我們還有很多很多地方要向日本學生學習,不然,我們就要“輸在起跑線”上了!!!

觀《起跑線》有感2

在成人的世界裏,競爭無處不在,當大人的意念裏只是將孩子當成“TA的孩子”,而沒將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時,競爭從成人的世界蔓延到了孩子的身上。

有些父母視孩子為TA生命的延續和附屬,將孩子的人生歸入進自己的人生規劃裏。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當這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時,就好像自己不如別人一樣。當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優秀,就自己覺得在他人面前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我想説,當你傳達給孩子一種心聲:爸媽需要你比別人優秀,你的成績決定了媽媽的幸福感時,孩子該有多沮喪,TA的肩膀沉甸甸,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必須埋頭往前衝,沒有別的選擇。

人生不是短跑,我更傾向於將人生比喻為一場馬拉松。知乎上有網友提問:你覺得跑馬拉松的意義是什麼呢?有一名網友回答得特別好:打敗五年前的你,打敗兩年前的你,打敗去年的你,打敗三個月的你,打敗上週的你,打敗昨天的你,打敗上一秒的你;成為未來的你。

人生亦如此,喜歡拉着孩子去和別的孩子一較高低的做法只會徒增你的焦慮,破壞你的'良好心態,沒有良好的心態,如何談幸福的人生。

需明白,總會有人在某一方面不如你,也總會有人在某一方面比你優秀,比完你的圈子就真的感覺幸福了嗎?孩子的內心也充滿幸福了嗎?

更何況,成功和幸福並非只有一種形式,只有一種途徑。倘若對成功和幸福的理解,只為了迎合當今社會的價值觀,説白了,還是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允許別人的眼光左右你的幸福。

觀《起跑線》有感3

人們常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經線”,但“起跑線”到底是什麼 ?帶着這個疑問,我觀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對起跑線有了新的認識。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印度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地想將她送到最好的學校的故事。他們先是購買學區房,為報名連夜排隊,找教育機構諮詢,甚至想去賄賂校長,最後,聽説排名第一的學校的校長不願招收做服裝生意的孩子時,又打起貧困生名額的主意,他們偽裝成窮人入住貧民區,並順利拿到入讀名額。最終,他們卻選擇了公立學校。 “可憐天下父母心”,雖然他們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但不得不説,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偉大的。我們的父母也一樣,耗費大量金錢,為我們報了各種輔導班、購買學位房……想盡辦法給我們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

我由衷地欽佩劇中希亞姆及他的家人。他們勤勞善良、樂於助人,無私地幫助拉吉一家。希亞姆知道拉吉的工資被扣光了,居然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半給他們。最後,為幫助拉吉的孩子籌學費,竟不惜碰瓷,將賠償的費用全部交給拉吉。看到這裏,我感動不已,這是多麼高尚的品質啊!他們雖然窮,可比起那些有錢卻為富不仁的人來説,他們更值得尊敬。我要學習他們這種善良、無私奉獻的`精神。

電影還用詼諧的手法描述了教育的不公。上層社會的孩子自出生開始,就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順利地升入名校;而普通人以及窮人的孩子只能在公立學校就讀,孩子從一開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線上。電影的尾聲,拉吉因良心愛到譴責,向校長坦白自己靠欺騙的手段獲取了入學名額,希望把名額還給鄰居希亞姆的孩子。沒想到校長居然因為希亞姆是真正的窮人而拒絕他的請求。教育的商業化讓拉吉感到憤怒,他在入學典禮上説出真相,揭露了校長的虛偽,但台下的家長們卻選擇了麻木、冷漠,只有妻子米塔為他鼓掌。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不禁為拉吉的正直、勇敢而喝彩。他在用行動引導女兒做個誠實、正直的人。這讓我想起自己的經歷,有一次,數學單元測驗卷發了下來,居然是100分!我興奮不已。老師講評試卷的時候,我發現有一道題做錯了,可老師判了正確。我的心亂了,如果告訴老師,肯定要被扣分;如果不告訴老師,這不是我真實的成績,跟弄虛作假有什麼區別?正當我糾結萬分的時候,想起了老師和家長曾一再告誡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成績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誠信,就會失去老師、同學們的信任。想到這裏,我便在老師講評完試卷後告訴了老師。事後,老師給了我一個大大的贊。看了電影,我很慶幸自己當時做了正確的選擇。

父母都想給孩子畫一道最好的起跑線,但如果只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那就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得不償失。觀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我認為,擁有一顆善良、誠實、正直的心,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觀《起跑線》有感4

《起跑線》這個片子其實比較尷尬。雖然是主角是為了女兒Pia各種折騰,但印度電影的喜劇風格又沖淡了這些折騰的嚴肅性。片子似乎在探討社會階層固化、教育、人生而平等之類,但敍事上很戲劇化,結尾又很雞湯正能量,所以基本沒法指望深刻的討論。另外,這個片子與《神祕巨星》《摔跤吧爸爸》的老少咸宜不同,孩子們因為敍事上的浮誇更是不可能進入到片子裏關於教育的討論的,反正我們家孩子是看不下去的。

説點因為片子而引發的題外話。首先談談階層固化。所有的階層固化是因為階層固化存在必然性,就像燕雀之類,只是啄食相戲,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和人類互換階層,所以,固有的階層有一部分是自我甘心的選擇。另外,對於社會這個龐然大物的操控,只有少數人能夠站上操控台,即便有商鞅變法來改變階層,最終可能也是黑洞在吞噬文明,所以,階層的固化有可能是現階段社會的最佳選擇。第三,不論什麼階層,最終都是由人構成的,如果我們能相信周圍的一切人等都是好人,那麼推論開去,所有階層的所有人等也都是好人,於是,最終結論就是並不存在階層固化。這麼看來,好人文化才是文明平等的王道。至於貧窮富裕,在所有的好人眼裏,大概只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必然分配吧。

接着聊聊孩子的教育。孩子一出生是沒有分別心的,片子裏的男孩因為印地語而與Pia絕交,包括Pia後來跟西亞姆學會的遊戲,都只能説明,孩子本身是無辜的,如果孩子出現了異化,那可能是我們這些大人早已經異化了。再談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公立教育最大的好處是保證了孩子們可以接觸基本的文明,而私立教育麼,是因為目前的公立教育還給不了一些東西。作為教育者來説,我們希望公立教育最終能給到那些目前還缺少的東西,儘管這確實很難,因為私立教育其實類似於家庭教育,而保證家庭教育的那幾個人是文明人,還是相對容易的。最後談談通過教育跨越階層,有哈佛6人組對多個國家的孩子學習生態進行了調查,結論是以色列的教育最靠譜,為人類貢獻了最多的知識文明,再到最近的MIT/Harvord的中國面試生全軍覆沒。結論似乎很清楚,我們的教育如果是為了跨越所謂的階層,那麼很可能就罔顧了人類這個物種的向前發展,畢竟,目標盯着的是貧富錢權,自然管不了身後的渾水滔滔了。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我們都還要隨風奔跑,只是祝福都別被邪風帶歪了。

觀《起跑線》有感5

今天在讀者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起跑線旁缺席的啟蒙老師》看得我冷汗直冒,不禁捫心自問:我還算是兒童的啟蒙老師嗎?

如果仔細琢磨“啟蒙老師”這個詞,我們感受到的況味是,兒童心靈、學習、智慧的啟蒙者,帶有靈魂工程師的味道。可是,這種感覺離我們已經有多遠了?光是這個詞,已經讓我們足夠陌生了。——那麼,我們是什麼?這些年,我們在幹什麼?

這篇文章表達的觀點是很犀利的。它先指出,何為啟蒙老師,是“擬定兒童一生藍圖”的人。文章寫道,國小是人成長的初級階段,像一枚幹細胞開始迅速分化。此時從老師處學到的東西完全融進生命、化入血液。大學之後所學,則只能作為附加知識——骨架已經搭起,骨縫已經閉合,不論是長肌肉還是長脂肪,總之是沒法再長高了。——這就是啟蒙老師的重要性。因此,啟蒙老師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偉人與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成形。因此,啟蒙老師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和自己的學生走向崇高。

接着,他又指出,實際上,現在的國小老師——本該是兒童啟蒙老師的人,卻在不遺餘力地在成為中國教育考試機器上的一顆顆螺絲釘,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後來讀書死。文中舉了一個例子,旅華多年並在華娶妻生子的英國著名出版人馬克·基多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準備從中國撤退,他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只是一個“考試中心”,孩子們的天賦被榨乾,只培養出兩種人,贏家和輸家。“中國並沒有這樣一條大道,能把孩子培養成領導人、發明家和革新者,但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作為一名國小老師,讀到這裏,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和我的同事們這麼些年來,在幹什麼?我們是不是圍繞着考試成績在努力工作?學生的語文素養呢?學生的靈性和智慧呢?學生對語文的情感呢?學生的'心靈又何曾因為我們六年的勞作而走向崇高?

可能有的同事會説,大環境這樣。我們只是應試教育車輪下裹挾的一個零件,我們有什麼辦法?是啊,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我們有什麼辦法?可是反觀——這恰恰説明我們沒有了為人師者的獨立和崇高啊!沒有了獨立的人格,我們就當然聽命於應試教育的指令;沒有了為師的尊嚴,我們當然就屈服於物質世界的誘惑。

文中提到現在流行期民國教材風,民國時期的教育確實能給我們以啟迪。當時的許多大家如錢穆、夏丏尊、朱自清、葉聖陶等都曾入中學任教,那時一個學科組,抵得過現在一個大學。他們的啟蒙很簡單,就是提供給兒童更多的趣味和自由,沒有了這二者,填鴨式只能培養出庸人。陶行知曾做過一次演講,他拎着一隻大口袋上台,眾人皆以為裏面裝的是要分發的材料。卻不料他從中掏出一隻大公雞和一把米。他強按住公雞的頭命其吃米,結果公雞拼命掙扎,一粒米也不肯吃。後來他鬆開手,重獲自由的公雞卻踱着步自行吃起米來。他解釋道:教育就如餵雞,如果讓學生多發揮主觀能動性,那麼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文章還舉了一個例子,一個現代社會啟蒙老師的先行者——復旦附中的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峯。他採用自主教材——老莊、蒙田、茨威格,開辦各種名人講座,帶着學生逛書店、看話劇,甚至浩浩蕩蕩組織“文化學旅”。結果以“素質教育”應對“應試教育”,他的學生有着驚人的戰鬥力。我想,我們也應該向使兒童天賦和自由萎縮的應試教育宣告叛離了,我們也要獨立思考了,也要獨立作為了。當我們在教語文的時候,我們要反思:學生愛識字嗎?學生愛學習嗎?學生愛讀書嗎?學生愛作文嗎?學生會學習嗎?學生會讀書嗎?學生會作文嗎?學生的靈性發展了嗎?學生的心靈走向崇高了嗎?如果向着肯定的答案走,那我們就在向着啟蒙老師的方向努力。

如果有可能,我要在學校的醒目的地方書寫:

愛學習、愛讀書、愛生活;會學習、會讀書、會生活。

再寫上:啟蒙——繪就孩子一生的藍圖。

觀《起跑線》有感6

在歐洲、美國,人們偶爾説錯一個英語單詞並不算什麼。這是顯而易見的。可是,到了印度,英語的地位便被抬高。如果一個印度人説不好英語的話,那麼,他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會為別人打工。

這部電影講述了拉吉和米塔這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女兒皮雅從小能夠受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峯而費盡心血,甚至躲進貧民窟裏裝窮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已是深夜了,但皮雅幸福可愛、天真無邪的笑容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貧民窟裏的人情味兒也使我熱淚盈眶。

印度同我國一樣,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這也讓印度的'貧富差異漸漸拉開。窮者窮入地下,達者優越如天上,極度的落差感讓人連連歎息。人們瞧不起公立學校的孩子,認為和他們在一起固然會學壞。

他們歧視他們,在聽到台上精彩的表演竟是公立國小的孩子們帶來時,戛然停住了掌聲。而德里文法國小的校長洛達,因為出生低微而在讀書時的名校裏受盡冷遇。她渴望着被人看好,而實際上卻是一個披着剛正不阿,不收賄賂的外衣,將教育經營成一門生意,把手中的權力當作報復工具的表裏不一的人。我覺得她比不上公立國小的老校長,因為她根本不愛孩子,也並沒有享受教書育人的快樂,使權弄勢,早晚都得接受牢獄之災。

而正如電影中所説,富孩子瞧不起窮孩子,我也覺得“富人”應當覺醒了。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財富,亦沒有永久的貧瘠。成功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祖上。就像醒悟過來的拉吉夫婦那樣,一起為別人的成長而盡一份力吧!

其實小男孩也是幸運的,雖説他出身貧窮,可他卻有一個在落選時鼓勵他的好家長,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責。

許多時候,窘迫中總能流露出温情。同樣貧困的希亞姆一家對拉吉一家無不關愛,這也恰恰體現了人情之味,如沐涸澤。

如楊絳先生《老王》中,幸運者有責任幫助不幸者,而沒有嘲笑他們的權力。幸者應儘自己所能去幫扶不幸者,從而改變他們的處境,同時不幸者也應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人平等,我想世界正是這樣的,不計貧富。

觀《起跑線》有感7

今天我們去電影院看了兒童劇《人生的起跑線》,剛聽這名字我就感到一種新鮮感朝我撲來,我迫不及待的想要看那到底是個講什麼的兒童劇。

原來啊!故事講的是一個姓蘇的老師帶着一位農村的名叫安小花的女孩來城裏參加少年語文競賽預備班,可是剛來到濟南就遇見了一位愛捉弄人的.孫皮皮同學,他給安小花搞了一場惡作劇,害的蘇老師舊病復發而昏倒被送往醫院,而因為蘇老師生病要住院,懂事的小花悄悄地去打工給蘇老師掙住院費的錢,蘇老師知道有這麼一件事,她是既感動又着急,感動的是小花居然會為她掙錢,着急的是因為小花已有好幾天沒去上課了,怕她會不會跟不上學習的進度,而小花卻一點也不後悔為蘇老師做這些事。

這個兒童劇讓我看見了有錢人的奢侈,只想要去好吃懶做,依賴他人,整天像個“少爺”一樣的等着人家來伺候,根本就不會體諒他人。而貧窮人呢?不像有錢人那樣,他們雖然窮,但他們的心底十分的善良,知道怎麼關心、體諒他人。

我們要去向安小花學習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不是像孫皮皮那樣只知道當“小少爺”那樣的人。我們只要人人都有一顆平常的心,用平常的方式對待生活;我們也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去愛每一個人,關心每一個人;我們更應該有一顆擁有好品德的心,在這裏我想對孫皮皮説:“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上帝賜予人們的都是公平的,不能應為他哪裏不好就嫌棄他、小看他,更不能去罵他,説粗話,知道了嗎?”

親愛的夥伴們,讓我們心存感恩,攜起手來,走向美好的明天吧!

觀《起跑線》有感8

週末,我和爸爸在天漢長街散步,不知不覺就走到了盡頭。看了看錶,時間還早。“噢,去看場電影吧!”就這樣,我們走進了電影院。

我們看的是一步發人深省的電影《起跑線》,講的是一對很有錢的夫婦,他們為了讓女兒上好的幼兒園,就買了一套全國最好的幼兒園的學區房。那裏住的人都是社會上層的人,都用英語對話。雖然主人公吉拉的妻子會説英語,但吉拉不會。因此大家認為吉拉一家只是土豪。所以他們一家在當地很受排擠。終於,學校開始招生了,但是學校認為吉拉是是商人,不會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學校會留百分之二十五的學位給貧民。吉拉就想到一個好辦法,他們一家住進了貧民區。最後以假亂真進入了學校。可是,在貧民區一個多次幫助過他們的朋友的兒子,卻因此沒被選上。吉拉認為他冒充窮人,將真正窮人的孩子上學的機會搶走了。於是他帶着他的女兒離開了那個學校。吉拉真是個值得敬佩的人,為他的.正義感點贊。

在電影開始時,吉拉正在和一個顧客談生意時,他的妻子給他打了一個電話,他便開車接她,説明他很愛他的妻子。而在開派對時,女兒要和他跳舞,他不顧形象,瘋狂地跳起舞來。為了讓女兒進好學校,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表現了他對女兒的愛。

同時,這個電影也形象地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擇校問題。在電影中,有一幕,報名排起的長龍似的隊,刻畫出了擇校的殘酷。表達了大家對擇校的不滿。我認為應該改變這種現狀,為孩子們的未來增添光明。

觀《起跑線》有感9

踏着夕陽,和兒子漫步,輕鬆而愜意。其實之前想象過多年以後兒子長大成人,和他在一起端着酒杯,談笑風生的場景。而現在這種場景,也是相似的感覺吧,沒有傳説中父子之間的那種溝,更像是一對忘年交,很期待和兒子可以一直這樣陪伴着走下去。

時間還早,就一起看了一場電影。《起跑線》是一部喜劇電影,輕鬆歡笑之餘也深深地觸動到內心深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看電影和電視劇的時候,學會了去觸摸編劇所要表達的深意。

一開場,精明的時尚衣服店老闆銷售衣服,而接近成交的時候被老婆一個電話召回,讓人對這個老闆有了一個精明卻並不視金錢和生意至上的親近感。

主人公在面臨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的擇校問題上大傷腦筋,先是買“學區房”,然後報“補習班”,從孩子到父母都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就連面試都提前進行了演練,可是在面試的時候還是被殘酷的拒之門外,理由是“作為生意人,不能足夠的重視孩子的教育”。在印度,只有有錢人才有資格上私立學校,而就算是你有錢,不會説英語,那也只能算是土豪,不能融入所謂的上流社會,被“學區房”社區的鄰居嘲笑説“你是做生意的,你們的孩子不會説英語沒關係,我們的孩子將來是要做大事的.……”

可能是為了體現所謂的公平,學校可以給貧民孩子一些指標,而這些指標是用抽籤來決定的,作為有錢人的他們不甘於讓孩子在公立學校上學,就住進了貧民區,來裝扮貧民,以求得可以在私立學校上學的最後希望。

一踏進貧民區,善良熱情的人們熱情迎接,噓寒問暖、幫忙提包,送上自己親手做的小吃,而作為有錢人的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了和他們的距離感。導致和貧民區居民的隔閡,而後又因為和一個貧民朋友有着讓孩子上私立學校的共同目標,他們熟悉了起來,因為工作人員上門調查,主人公夫婦兩個才真正地融入了貧民的生活,真真正正地做了一次貧民。終於,主人公的女兒如願以償,走進了私立學校,也是他們無情地剝奪了給予他們很多幫助的貧民的孩子上私立學校的權利。良心不安,主人公花巨資資助了公立學校,使公立學校煥然一新,那些可憐的孩子們有了自己的課桌,英語書等。孩子們歡呼雀躍的同時,那個可憐的貧民爸爸,懷着感激之情登門道謝的時候才知道曾經跟他一起生活過的所謂的貧民其實是一個富豪,也正是這個所謂的貧民剝奪了自己孩子上更好的學校的權利。對於他們來説翻身的唯一機會就是讓孩子上好的學校,將來走入上流社會,在這個殘酷的真相面前,貧民爸爸的善良再一次體現,當他看到主人公的女兒的時候放棄了揭發他們的想法。

主人公慚愧至極,主動向校長説明情況,可是同樣出身貧苦的校長卻因為忘本,因為自己已經成為上流社會中的一員卻棄真相於不顧。於是主人公通過學校裏一位充滿正義感的老師,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讓公立學校的貧民孩子們參與了節目的表演,他們用掃帚、用桶,用盆作為道具,在舞台上盡情地展現着自己。這一刻,那些天真無邪,無辜孩子盡情地展現着青春。主人公也在台上道出了實情。可是他的坦白,他的聲音,他的吶喊,在那個空曠的大禮堂裏顯得多麼無力,就像那些貧民,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的掙扎,顯得那麼微不足道。面對他的坦白和吶喊,在坐的家長默默地放下本應要鼓掌的手,因為這樣的吶喊會觸及他們的利益,碩大的禮堂,唯有主人公的妻子一個人的掌聲,在鴉雀無聲的大禮堂裏迴盪……

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存,生活卻有着天壤之別,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應該享受最好的社會、教育資源,而有些人只能寄希望於命運的眷顧,他們寄希望那一點點運氣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可就是那一丁點機會或許都有可能備無情地剝奪。在那樣的國度裏,除了歎息,還能做些什麼呢?

觀《起跑線》有感10

這一年來,印度電影在中國比較火,從《摔跤吧,爸爸》開始,更是部部精彩,今天利用假期,看了《起跑線》。

印度電影除了歌舞特色外,常常能挖掘現實生活中那個痛點,來表達觀點。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主人公的女兒要上學了,為了送到最好的學校,買學區房,送孩子學習,家長也改變形象包裝等,無所不用,目的只有一個,進最好的學校。

忙了半天,最終被拒絕了,原因是家長的背景不是學校需要的,我看到這兒,笑了,印度的好學校也拼爹,土豪不好用了。

在我以為影片到這兒已表達了它的觀點時,又戲劇性的反轉了。學校有一定比例的貧民窟的名額,於是他們又搬到了貧民窟裏,結果真的成功了,進了這所學校。是不是也在揭示這種看似對貧民的照顧政策也是有漏洞的。

當學校知道了真相,卻沒有讓這家人退學。到這兒,為了贏在起跑線的奮鬥,給我們的思考不僅僅限於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和社會的階層固化,還有社會問題的思考。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無論中外的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學校。看買學區房那段,真是感慨呀。大連這一年來學區房的房價翻倍的.瘋狂漲價,已讓我這樣的工薪族望塵莫及。

細細想來,去了那樣的學校,就一定能讓孩子考上那三甲高中嗎?考上了三甲高中,就一定是能考上一流大學嗎?答案當然是不一定。那為什麼還要去?大家還是認為那的師資水平相對較高,期待孩子能在高師帶領下,自家孩子更能有好成績。

這也是家長的稀缺心態吧。看到好多進了名校的畢業生回來,也説名校也有水平不高的老師,也會出現大家都提前學過了,課上直接跳過,繼續往下講或是直接題海戰術。學生為了適應,需要比一般學校的學生更辛苦更努力。

孩子們拼命的考上好高中,再考上大學,然後呢?還是會有新的問題需要思考。家長的從眾心理,亦或對孩子同學人脈的期望,都將學校看得太重,而真正需要關注的應是孩子,孩子適合這種高壓的競爭嗎?孩子的優勢又在哪裏?

一部印度電影,讓我們思考着我們身為父母是不是也是迷茫的呢?孩子們如何應對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呢?

這部電影雖然有喜劇色彩,看完卻心情也不輕鬆,也讓我陷入思考之中。

觀《起跑線》有感11

連續兩天都看關於教育方面的電影 昨天泰國的《天才槍手》今天印度的《起跑線》 我來説説《起跑線》的'觀後感: 為了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煞費苦心 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 這點和我們國家的大多數父母一樣。 當不懂茫然的時候,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 這時候就需要理智的判斷,那些該做那些不該做 而因為媽媽的急於求成,導致爸爸運作了很多非常規手段,一步錯步步錯,一個謊言需要無數謊言來補漏。 電影還呈現了富人和窮人為了孩子能進名校競爭。窮人需要付出更多,到最後也不一定會勝利。 最後,好在爸爸三觀正直,意識到勝之不武,主動承認錯誤,校長的反應讓他意想不到,才曉得校長也是生意人,所以在演講時,説出了“教育失去了其本質,現在教育是門生意了”這樣的經典台詞!

我想説最貴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的 找準定位,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正確的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那麼也需要因材施教。

觀《起跑線》有感12

這部片子在電腦裏存了好久,終於在一個不忙的下午看掉了。

電影裏的父母主人公,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德里top5的幼兒園(都是私立),絞盡腦汁,拼盡全力,又心酸又搞笑。這部電影大部分是寫實的,我相信大部分90後的中國人都會很有共鳴,比如我。我看到了許多小時候的影子:我的'父母為了讓我在小升中的大軍浪潮中有競爭力,從4歲起,我的每個週末、假期,就在各種課外班和去各種課外班的路上度過。從小到大,我上過14個課外機構的奧數班,上過手風琴、舞蹈、唱歌、游泳、乒乓球、籃球、寫作、畫畫、英語。。。能學的基本上都學了,很遺憾我媽並沒有送我去學相聲。我爸開玩笑説我小小年紀,就已經在大北京城的各個角落留下了我自己的足跡。現在回想,不只是我的足跡,跟隨在後面的,還有我父母的身影。

這個世間是不公的,我的良知仍在,只是我選擇順從。

男主在結尾的演講裏説:“如果一個法國人或者德國人英語説錯了,我們不會認為有什麼問題,但如果一個印度人説錯了,那麼他就會被認為是廢物,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廢物。”

至此,我再一次深刻地體會到熔爐裏講的:“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能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是多麼難能可貴。

觀《起跑線》有感13

週末,我和爸爸在天寒龍街散步,不知不覺走到了盡頭。看了看錶,時間還早。哦,去看電影吧!就這樣,我們走進了電影院。

我們看的是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起跑線》,講的是一對有錢的夫婦為了讓女兒上個好幼兒園,買下了全國最好的幼兒園小區。住在那裏的人都是上流社會的人,他們都用英語交談。雖然吉拉的妻子會説英語,但是吉拉不會。所以大家都覺得吉拉家只是個土豪。所以他們家在當地是很邊緣化的。最後學校開始招生,但是學校認為吉拉是個商人,不會太在意孩子的學習。

沒有辦法回到懷疑,學校會把25%的'學位留給窮人。吉拉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們家住在貧民窟裏。最後,他帶着謊言進入了作文學習學校。然而在貧民區幫過他們很多次的朋友的兒子沒有入選。吉拉認為他假裝貧窮,剝奪了真正窮人的孩子上學的機會。於是他帶着女兒離開了學校。吉拉真的是一個令人欽佩的人,讚美他的正義感。

電影開始時,吉拉正在和一位顧客談生意,他的妻子給他打電話,他開車去接她,表明他非常愛他的妻子。開派對時,女兒想和他跳舞,他不顧形象狂舞。為了讓女兒進一所好學校,他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表達對她的愛。

同時,這部電影也生動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擇校問題。電影裏有一個場景,報名的長隊描繪了擇校的殘酷。表達了大家對擇校的不滿。我認為我們應該改變這種情況,為孩子們的未來增添光彩。

觀《起跑線》有感14

但仍然慶幸,我們生活在中國。

窮人依然有打破階層壁壘的希望,除了原生家庭的助力,我們還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改變命運。

不要説讀書無用,也不要説應試教育不好,那是我們窮人唯一一次與富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的機會。

畢竟考試可以作弊,證書可以作假,工作可以走後門,但唯有大學聯考,是我們靠自己努力就能做到的事。

許多爸媽沒法給我們的,我們要努力給爸媽。

即使出身貧窮,也能夠讓他們生活得幸福,至少比從前幸福。

記得曾在書中看過杜月笙説過這樣一段話:“有些人原本就是條鯉魚,修行500年跳了龍門變成龍,而我原本只是條泥鰍,需要先修煉1000年變成鯉魚,然後再修煉500年才跳過了龍門。倘若我倆一起失敗,那人還是條鯉魚,而我可就變成泥鰍了。”

我們比有錢孩子落後的,要在為數不多的日子裏,一點一點地追回來。

無法評述用力奔跑的歲月值不值得,只是當下所有的.感動和悲痛,都會變成生命中最難忘的回憶。因為在你將老時值得炫耀的時刻,往往都是你最難熬卻熬過來的經歷。

有人生為鯉魚,有人生為泥鰍,你不負歲月,歲月必不負你。

觀《起跑線》有感15

《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父母拉吉和米塔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機、不擇手段要把她送進名校的故事,而這所謂的名校,僅僅是一所幼兒園而已。電影的劇情可謂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裝窮,在裝窮的事實被貧民窟的鄰居識破後,一家人又良心發現了。

《起跑線》的題材非常大膽,批判了印度的階層固化與教育制度的問題。印度人在這部電影裏被分為三個等級: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上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説:“我們送他們到德里的頂尖學校,那樣他們長大後就能有所作為,構建他們的未來”。中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訓顧問所説:“如果皮雅進不了頂尖的幼兒園,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下等人。正如鄰居所説:“如何在貧困中生存是門藝術,我會教你的,因為我經驗豐富。我爸爸很窮,我爺爺很窮,我太爺爺很窮,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窮,我來自貧困家族。”

劇中,米塔鐵了心要把女兒送進排名前五的幼兒園,因為她覺得“不能讓女兒接受我們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學校學不到東西”,説明人們已經形成了固化的思維。但是後來他們又發現自己與上層階級格格不入,説英語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説印度語的皮雅玩耍。因為,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階級的象徵。好學校儘可能地只收上層階級,不去好學校讀書就很難成上層階級,不成為上層階級又很難被好學校錄取,這完全就是一個怪圈。

為了進入好的幼兒園,皮雅每天要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連睡覺的時間都被剝奪,這難道不是我們身邊孩子的現狀嗎?為了好學校,家長們一擲千金擠破頭地購買學區房;週末的舞蹈班、奧數班哪個不是人滿為患。用雞湯大號的流行話語套路,這是一個販賣中產階級焦慮的電影。這樣的故事讓人親切,它會發生在北上廣深,也會發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當不懂茫然的時候,出現各種不同聲音的時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斷,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因為急於求成,而採取了各種非常規手段,最終就會導致一步錯步步錯,一個謊言需要無數謊言來補漏的結局。

最貴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的,找準自己的定位,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正確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材施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Tags:有感 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