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荊棘鳥讀後感(6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荊棘鳥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荊棘鳥讀後感(6篇)

荊棘鳥讀後感1

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精美。——題記

“傳説中有那麼一種鳥,它畢生只歌唱一次,但歌聲卻比世界上任何生物的歌聲都悦耳。它一旦離巢去尋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啼鳴。它超脱了垂死的劇痛,整個世界都在屏息聆聽。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只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達到盡善的境界”

這是《荊棘鳥》書頁的開端。當尚年幼對世界的認知還懵懵懂懂的我初次翻開這本厚厚的書的時候,就被荊棘鳥的傳説吸引。全書以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為主線,展開了一幅生動的新西蘭—澳大利亞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畫卷。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曲折優美的情節發展,刻骨銘心的愛情歷程,都深深地把我帶入了那個傳説的時代,那片美麗的土地。而到現在,當我重啟記憶,當初的那份熱情早已冷卻,少了些稚氣,多了些成熟和理智,也漸漸能從人生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曾經深深吸引我的小説,最終發現的,也是猶如新大陸般豐盈的感受。它,的確是一本值得讀,充滿魅力和生命精華的書。  《荊棘鳥》的主題,是愛與命運。究竟愛在跌宕起伏的命運中有怎樣的糾纏?究竟命運在悲喜交織的愛中有怎樣的痕跡?究竟是愛主宰了命運,或是命運主宰了愛呢?荊棘鳥的傳説,一直在淡淡地講述着。哀傷瀰漫,但也許哀傷並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從麥吉和拉爾夫的跨越了時空距離的愛情糾葛中我們也許可以領悟些不同以往的東西。有關愛,也有關於命運。

當然當初那個懵懂的孩子依舊是不能領會那字裏行間透出的深沉的滄桑。無論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或是菲奧娜的冷漠脆弱;無論是暴烈渴望的弗蘭克,或是驕橫尖酸的卡森夫人;無論是單純執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絲婷。一個個有血有肉、有稜有角的面容次第出現,我卻無法真正地感覺到他們的愛恨糾纏中所藴涵的複雜的思想。直至現在,我依舊是無法完全理解這個家族的命運。而我所最鍾愛也是最迷戀的,只有麥吉和拉爾夫神父之間的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

初讀其中的每字每句的時候,我的情緒都是在時刻為麥吉和拉爾夫而波動起伏,為他們的相遇而欣喜,為他們的相知而温暖,為他們的相別而哀傷,為他們的相憶而唏噓,直到最終的最終,拉爾夫在麥吉的懷中平靜而安詳地死去的時候,忍了許久的淚,終於落在了書頁上。也許死亡並不是終結,生命依舊在延續,因此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深沉的愛戀也終究是在世界上留下了痕跡。亦如麥吉依舊活着,亦如拉爾夫依舊愛着。

其實從一開始就是明白的,這份愛,無論多麼銘記,也終究只會化為回憶裏逐漸淡去的風景。就如初見的時候,10歲的`麥吉和28歲的拉爾夫,距離的不僅僅是18年的長度,更是,一生的無法逾越。神父的身份註定了拉爾夫會走上對愛情來説是條一去不復回的無歸之途,也註定了麥吉從少女成長初始就在悄然萌芽的依戀終會沒有回報。因此,此後的分離、重逢、再次永別似的別離,直到,生死殊途。至始至終,麥吉和拉爾夫都是寂寞的,儘管他們之間的愛超越了距離,超越了世俗,甚至,超越生死。但是,彼此的獨自等待,無法相守,亦無法相見,還有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的情感掙扎,都在書裏抹染得淋漓盡致,也是,讓人痛徹心肺。正如小説結尾中寫的那樣:“當我們把荊棘扎進胸膛時,我們是明白的。我們是瞭解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依然要把荊棘扎進胸膛。”是的,儘管清楚地懂得這份愛沒有完美的終點,卻矢志不渝;儘管清楚地懂得這份愛痛遠遠多於幸福,卻至死不悔。荊棘鳥的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尋覓自己生命的意義——歌唱,也是絕唱。雖然短暫,雖然逝去,但歌聲猶在,愛猶在。

曾經聽人把荊棘鳥和枯葉蝶作為對比。荊棘鳥,把所有的生命濃縮在最後的絕唱中,雖然短促卻是倍加絢爛;枯葉蝶,把所有的生命鋪墊在持久的寧靜中,雖然單調卻是歲月綿延。截然不同的選擇,也就註定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縮短了生命,只為了瞬間燦爛;一個,放棄了華麗,只為了延長生命。大千世界就是這麼奇特,一種生命所追求的,卻恰恰是另一種生命所放棄的。然而,你又能説誰是誰非呢?你是願意做一隻追求最後絢麗的荊棘鳥,還是願意做一隻追求永久淡泊的枯葉蝶?只是看你想要的是什麼罷了。而這本書,正是説明了前者存在的意義。即使付出生命,即使需要難以想象的代價,也要絢爛的終結,也要所夢想的一切:愛與美好。

重讀小説的時候我就在想,麥吉,這個內向卻倔強的女子,從單純天真的小女孩到飽經歲月風霜的女人,從對愛情的懵懂無知到對無望的愛戀依舊孤獨堅定地守侯,她經歷的究竟是多沉痛的掙扎,面臨的究竟是多殘酷的將來,但她依舊是挺過去了,並且堅持了她一直想堅持的愛。整本書從始至終幾乎貫穿了麥吉的一生,作者在麥吉身上也是落筆最多也是最不留餘力的。可以説,在麥吉飄搖浮蕩的一生中,寄託了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堅定、執着、不顧一切,即使痛也要愛着,即使受傷也要孤獨地走下去。麥吉,就是一隻荊棘鳥,她窮盡一生,不過是為了守住那渺茫的愛情中曾經微弱的光芒。包括和拉爾夫的結晶戴恩死後,她最後的慰藉也終於坍塌。然而,她依舊選擇了堅強,選擇了寬恕。麥吉似乎什麼也沒有得到,其實她也是什麼都得到了。像荊棘鳥一樣,一旦走上了那難以想象的艱難而痛苦的道路,她從沒有後悔,她也無從後悔。荊棘鳥始終都是遵循着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痛得愈深,也就愛得愈沉。

在終於重讀完《荊棘鳥》後,我才豁然開朗。也許真的,經典都是隨着自身的成長而不斷地產生新的感受。和從前初次被它吸引的那個懵懂的孩子相比,現在的我,似乎懂得了更多,也許會在以後,懂得更多。

泰戈爾曾説:“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不知怎麼,卻覺得格外地應景。荊棘鳥,是不是也正是夢想着那夏花般絢爛的歌唱呢?

荊棘鳥讀後感2

有一個傳説,説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窠臼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在那蠻荒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只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聆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的一部長篇小説,在宏闊的歷史背景下演繹着絕世的愛情,是一本言情小説,但又不僅僅侷限於此,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

你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嗎?你覺得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嗎?你願意拋棄一切只愛上帝一個嗎?該作以主人公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講述了克利裏家族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與其説是三代人的故事,我倒覺得寫克利裏家三代女性的愛情婚姻更為合適,講述了在那個時期澳大利亞女性進步的一個過程,也是整個世界女性進步過程的一個縮影。

第一代菲

菲本是阿姆斯特家族的小姐,在一次社交中認識了一個有婦之夫,便墜入愛河,但兩個人是不會有結果的,她的父親為了不壞了家族的名聲就悄悄把已有身孕她嫁給了剪羊毛的帕西。她生下了弗蘭克、傑克、休吉和梅吉。可她只偏愛弗蘭克一人,大概是因為他是所愛之人的孩子吧。她每天鬱鬱寡歡,在家裏忙來忙去,就像個行屍走肉一般,把生活當做了一種工作,沒有目標,沒有信仰,沒有追求,這一切在他們到了德羅海達弗蘭克被捕入獄後變得更加嚴重,她忽略了所有人,忽略了梅吉,忽略了帕迪,忽略了雙生子帕西和詹斯。而當帕迪在一次雷雨天氣中被雷劈中去世後,她才意識到自己這麼多年來早已愛上了那個敦厚、老實、包容她一切的帕迪,世事就是這個樣子,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我們往往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什麼最珍貴,終在德羅海達度過餘生,管理着牧羊場。

第二代梅吉

只是在人海中多看了你一眼,從此便難以忘掉你容顏。愛情這種東西總是説不清道不明的。我們一輩子大概會愛上許多人,但最愛的只有一個;會愛上不該愛的人,最愛的可能就是這個不該愛的人。當梅吉還是個小姑娘,隨着全家從新澤西搬到德羅海達時,她與拉爾夫神父第一次見面,就有了一種不一樣的情愫。她錯把這種感覺當崇拜,拉爾夫錯把這種感覺當做對小孩子的憐愛。隨着朝夕相處,拉爾夫越來越喜歡梅吉,這一切都被梅吉那個富有而乖戾的老姑媽看在眼裏。當卡爾森姑媽去世時留給拉爾夫教士下了遺囑,如果他公開這份遺囑所有財產都將屬於他,他將會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財富、權利,而梅吉一家只能得到農場的使用權,但這意味着他也將離梅吉越來越遠。如果不公開這份遺囑,他將永遠只能是德羅海達這個地方的一個小教士。在慾望與梅吉之間他選擇了慾望,他離開之前梅吉向她袒露心聲,而他以要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為由就離開了。梅吉飽受相思之苦,有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很貼切:或許我能遇見更好的人,但現在你就擋在我面前,像從天倒掛的瀑布,三百六十度的震耳欲聾,除了你我什麼都看不見。身邊有許多人追求梅吉都被她拒絕了。直到有一天一個酷似拉爾夫神父的盧克出現在梅吉的生活中,他很風趣、幽默,然後梅吉就嫁給了他,其實她嫁的不是盧克這個人,只是像拉爾夫的感覺罷了。雖然有些人註定不能留在身邊,但我們會把他留在心裏,他是一個祕密,我們的祕密,然後瞞着其他人又愛了很久,很辛酸,可至少這樣心裏不會空蕩蕩的。梅吉就這樣稀裏糊塗的嫁給了盧克。可她並不幸福,我覺得是因為三觀不同,沒有什麼共同語言。盧克一個人出去工作,把梅吉丟給了安妮夫婦。梅吉懷孕了,就在梅吉生產的那一天,拉爾夫找到了她,梅吉把這些年的想念全部化作了憤怒,拉爾夫又離開了。梅吉生下的女兒叫做朱絲婷,她對這個孩子並沒有什麼愛,大概就像她的母親對她一樣。盧克對梅吉的不聞不問讓她傷透了心。在安妮的好心安排下她前去度假,拉爾夫神父在去羅馬前找到了她。"在我是一個神父之前我是一個男人,是我錯了,我不該一直用看待女孩的眼光看你,你是一個女人。"然後他們愉快的度過了幾天。拉爾夫離開了,梅吉也要離開了,她要離開盧克會德羅海達,此時她已懷有身孕,是拉爾夫的孩子,她要以另一種形式留住拉爾夫。孩子叫做戴恩,與拉爾夫像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上帝怎麼會允許你從他那裏竊取東西呢。在戴恩8歲的時候他想要當個教士,也要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命運弄人啊,此時拉爾夫已經當上了紅衣主教,他並不知道戴恩就是自己的兒子,只是像愛梅吉的兒子一樣去愛他。更糟糕的是在戴恩26歲時,上帝永遠奪走了他,因為救別人溺水而亡。直到最後一刻,梅吉才把戴恩的身份告訴拉爾夫,幾個月後拉爾夫也去世了,結束了他與梅吉這一輩子的愛恨情仇。你不過是先走,深愛是讓不捨離開的人好好走,這一次揮手,再也無法問候。

第三代朱絲婷

朱絲婷,臉上有着雀斑的小女生,她是克利裏家族的最後一個女性,天生叛逆,與她祖母和母親不同,她厭煩德羅海達牧場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想在那個小島上度過一生。她前去倫敦學習表演,成為了一個優秀的女演員,她經歷了行為的叛逆與內心潛在的脆弱之間的掙扎,進而追求獨立的人格、成功的事業、平等和諧的愛情與婚姻。在經歷了喪失弟弟的痛苦與內疚的長期的掙扎之後,她嫁給了雷恩,那個願意等她的男人。真正的愛人是值得等待的。而帕迪的其他兒子們都終身未娶,一生都獻給了德羅海達那片他們深愛的土地。

其實整本書中三個女人的故事經歷就是女人們的成長史,菲的對生活的妥協,梅吉對有一點點的反抗,但在兒子去世後又信服了上帝,朱絲婷的頑強抵抗以及不將就,最終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以前車馬很慢,一生只愛一個人。現在交通發達,通訊方便,愛過很多人,可最愛的還是那一個。我們都是荊棘鳥,都在努力尋找着荊棘樹,有的人找到了,展開了歌喉後"曲終命竭",有的人還在尋找,在找到前絕不歇腳,美好的東西總是要用深痛巨創來換取。人這一輩子啊,總要有一個人,深深地留在心底裏,活在告別裏。你要知道,在某種意義上,有人想念也是一種幸福。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仍要快活。長大之後多了些責任,少了些奮不顧身,就讓那些留戀的放在回憶裏,往前走。

願漂泊的人都有酒喝,願孤獨的人都會唱歌。願相愛的人都有未來,願等待的人都有回答。願孤獨的人不必永遠逞強,願逞強的人身邊都有個肩膀,願肩膀可以接住你的喜怒哀傷,願你最愛的人也最愛你。

荊棘鳥讀後感3

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題記

傳説中有那麼一種鳥,它畢生只歌唱一次,但歌聲卻比世界上任何生物的歌聲都悦耳。它一旦離巢去尋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啼鳴。它超脱了垂死的劇痛,整個世界都在屏息聆聽。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只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達到盡善的境界……也許傳説就是這樣。

這是《荊棘鳥》書頁的開端。當尚年幼對世界的認知還懵懵懂懂的我初次翻開這本厚厚的書的時候,就被荊棘鳥的傳説所吸攝,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進入了荊棘鳥的世界。作者考琳?麥卡洛用細膩的筆觸為我描繪了從20世紀初葉到半個多世紀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澳大利亞廣闊恢弘的畫面,充斥着克利裏家族傳奇式的家世歷史。

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曲折優美的情節發展,刻骨銘心的愛情歷程,都深深地把我帶入了那個傳奇的時代,那片美麗的土地。而到現在,當我重啟記憶,當初的那份熱情早已冷卻,少了些稚氣,多了些成熟和理智,也漸漸能從人生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曾經深深吸引我的小説,最終發現的,也是猶如新大陸般豐盈的感受。這,的確是一本值得讀的,充滿魅力和生命精華的書。

當然當初那個懵懂的孩子依舊是不能領會那字裏行間透出的深沉的滄桑。無論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或是菲奧娜的冷漠脆弱;無論是暴烈渴望的弗蘭克,或是驕橫尖酸的卡森夫人;無論是單純執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絲婷。一個個有血有肉、有稜有角的面容次第出現,我卻無法真正地感覺到他們的愛恨糾纏中所藴涵的複雜的思想。

直至現在,我依舊是無法完全理解這個家族的命運。而我所最鍾愛也是最迷戀的,只有麥吉和拉爾夫神父之間的`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幾乎讓我肝腸寸斷,情不自禁。

也許是女孩子對這樣無奈又沉痛的愛情的無限憧憬,然而,在初次讀着其中的每字每句的時候,我的情緒都是在時刻為麥吉和拉爾夫而波動起伏,為他們的相遇而欣喜,為他們的相知而温暖,為他們的相別而哀傷,為他們的相憶而唏噓,直到最終的最終,拉爾夫在麥吉的懷中平靜而安詳地死去的時候,忍了許久的淚,終於落在了書頁上。

也許死亡並不是終結,生命依舊在延續,因此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深沉的愛戀也終究是在世界上留下了痕跡。亦如麥吉依舊活着,亦如拉爾夫依舊愛着。

其實從一開始就是明白的,這份愛,無論多麼銘記,也終究只會化為回憶裏逐漸淡去的風景。就如初見的時候,10歲的麥吉和28歲的拉爾夫,距離的不僅僅是18年的長度,更是,一生的無法逾越。神父的身份註定了拉爾夫會走上對愛情來説是條一去不復回的無歸之途,也註定了麥吉從少女成長初始就在悄然萌芽的依戀終會沒有回報。

因此,此後的分離、重逢、再次永別似的別離,直到,生死殊途。至始至終,麥吉和拉爾夫都是寂寞的,儘管他們之間的愛超越了距離,超越了世俗,甚至,超越是生死。但是,彼此的獨自等待,無法相守,亦無法相見,還有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的情感掙扎,都在書裏抹染得淋漓盡致,也是,讓人痛徹心肺。

正如小説結尾中寫的那樣:“當我們我們把荊棘扎進胸膛時,我們是明白的。我們是瞭解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依然要把荊棘扎進胸膛。”是的,儘管清楚地懂得這份愛沒有完美的終點,卻矢志不渝;儘管清楚地懂得這份愛痛遠遠多於幸福,卻至死不悔。荊棘鳥的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尋覓自己生命的意義——歌唱,也是絕唱。雖然短暫,雖然逝去,但歌聲猶在,但愛猶在。絢爛的的生命也從此不再蒼白。

曾經聽人把荊棘鳥和枯葉蝶作為對比。荊棘鳥,把所有的生命濃縮在最後的絕唱中,雖然短促卻是倍加絢爛;枯葉蝶,把所有的生命鋪墊在持久的寧靜中,雖然單調卻是歲月綿延。截然不同的選擇,也就註定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縮短了生命,只為了瞬間燦爛;一個,放棄了華麗,只為了延長生命。

大千世界就是這麼奇特,一種生命所追求的,卻恰恰是另一種生命所放棄的。然而,你又能説誰是誰非呢?你是願意做一隻追求最後絢麗的荊棘鳥,還是原因做一隻追求永久淡泊的枯葉蝶?只是看你想要的是什麼罷了。而這本書,正是説明了前者存在的意義。即使付出生命,即使需要難以想象的代價,也要絢爛的終結,也要所夢想的一切愛,與美好。

重讀小説的時候我就在想,麥吉,這個內向卻倔強的女子,從單純天真的小女孩到飽經歲月風霜的女人,從對愛情的懵懂無知到對無望的愛戀依舊孤獨堅定地守侯,她經歷的究竟是多沉痛的掙扎,面臨的究竟是多殘酷的將來,但她依舊是挺過去了,並且堅持了她一直想堅持的愛。整本書從始至終幾乎貫穿了麥吉的一生,作者在麥吉身上也是落筆最多也是最不留餘力的。

可以説,在麥吉飄搖浮蕩的一生中,寄託了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堅定、執着、不顧一切,即使痛也要愛着,即使受傷也要孤獨地走下去。麥吉,就是一隻荊棘鳥,她窮盡一生,不過是為了守住那渺茫的愛情中曾經微弱的光芒。包括和拉爾夫的結晶丹尼死後,她最後的慰藉也終於坍塌。然而,她依舊選擇了堅強,選擇了寬恕。

麥吉似乎什麼也沒有得到,其實她也是什麼都得到了。像荊棘鳥一樣,一旦走上了那難以想象的艱難而痛苦的道路,她從沒有後悔,她也無從後悔。荊棘鳥始終都是遵循着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痛得愈深,也就愛得愈沉。

《荊棘鳥》的主題,也是永恆不變的:愛,與命運。究竟愛在跌宕起伏的命運中有怎樣的糾纏?究竟命運在悲喜交織的愛中有怎樣的痕跡?究竟是愛主宰了命運,或是命運主宰了愛呢?荊棘鳥的傳説,一直在淡淡地講述着。哀傷瀰漫,但也許哀傷並不是傳説想要表達的。從麥吉和拉爾夫的跨越了時空距離的愛情糾葛中我們也許可以領悟些不同以往的東西。有關愛,也有關於命運。

在終於重讀完《荊棘鳥》後,我才豁然開朗。也許真的,經典都是隨着自身的成長而不斷地產生新的感受。和從前初次被它吸攝的那個懵懂的孩子相比,現在的我,似乎懂得了更多,但也會在以後,懂得更多的更多。我期待着將來,《荊棘鳥》會給我更加迷人的答案。

合上最後一頁,忽然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詩:“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不知怎麼,卻覺得格外地應景。荊棘鳥,是不是也正是夢想着那夏花般絢爛的歌唱呢?

荊棘鳥讀後感4

路迪精明的眼睛停在那張漂亮的面孔上,點了點頭。“唔,相信。我想,你的性情和身體都對路子。這活兒使你覺得比其他男人要強,能勝過他們。”雖然路迪被拴在了他繼承下來的甘蔗地上,遠離學術界,沒有機會和其他人交往,但他是一位人類性格的熱心研究者。他讀過許多羊皮面的大部頭書,書脊上印着弗洛伊德、榮格、赫胥黎和羅素之類的名字。

他不是個壞人,或者説不像是個壞人,只是他獨身已久,不知道該怎麼和另外一個人共同生活罷了。他是個頭腦簡單的人,冷酷地追求着一個專一的目標,百折不回。他想得到的是一種具體的東西,縱使是一個夢想也罷。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犧牲,肯定會得到實實在在的報答。為此,人們得尊敬他。她片刻也沒想過,他會花錢讓他自己過得豪華舒適。他是説話算數的。錢將留在銀行裏。

麻煩的是,他沒有時間,也不願意去理解一個女人。他似乎不知道女人和男人是有區別的,需要他所不需要的東西,正如他所需要的東西她不需要一樣。哦,這可能很糟糕。他也許會比安妮·穆勒更冷酷地、更欠缺考慮地讓她去幹活兒的。在這個山頂上,她反倒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哦,可是這裏和德羅海達太不一樣了!

盧克那健壯的身體上,每一塊肌肉都在不同程度地疼着。除了感到渾身上下像釘在十字架上那樣疼痛之外,他什麼感覺都沒有了。兩隻手都塗上了藥膏,包了起來,伸直了身子躺在分配給他的那張牀上。他拉下蚊帳,在那周圍都是令人窒息的小洞眼的天地裏,合上了眼睛。他要早知道不可避免地要忍受這種考驗,他決不會願意在梅吉的身上浪費他體內的精華的。在他的思想深處,她已經成了一個凋萎的、多餘的、不受歡迎的形象,被打入冷宮了。他知道,在他割甘蔗的時候,他會將她拋到腦後去的。

在阿恩和盧克身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對於女人的盛讚豔羨他們既感到自負,又感到受用,但也就到此為止。他們什麼都不曾給過那些女人,他們把一切都獻給了甘蔗。

對盧克來説,這工作具有一種美好而又痛苦的感覺,好像他終生都在等待這種感覺似的。在這種常人力所不能及的活計中,那帶着宗教儀式的節奏的彎腰、直腰、再彎腰,具有某種神祕的意味。在觀看阿恩對他進行示範的時候,他想,能夠勝任這種活兒,就會成為全世界體力勞動者最精幹的'隊伍中的佼佼者;不管他走到哪裏,都可以引為自豪,因為他知道,他所遇到的人,幾乎有一個算一個,都頂不住在甘蔗田裏幹一天。英國國王也不比他強,要是英國國王認識他的話,也會對他讚不絕口的。他可以用垂憫和蔑視的眼光看待醫生、律師、耍筆桿的人和老闆們。渴望金錢的白人就得去割甘蔗——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他願意坐在鐵牀的邊上,體味着他胳臂上那條條凸起的肌肉在發酸發脹,看着那雙佈滿老繭和疤痕的手掌,那棕褐色的、線條優美的腿。他笑了。一個能幹這種活兒的男人,一個不僅能忍受下來而且還喜歡這種活兒的男人,才真正是條漢子呢。他懷疑英國國王是否能明白這個。

梅吉見到盧克,是在四個星期之後。每個星期日,她都在自己那汗津津的鼻子上撲點兒香粉,穿上一件俏麗的綢子衣服——儘管她已經不再受長襯衣和長統襪的罪了——等待着她的丈夫。而他根本沒來。安妮和路迪·穆勒什麼都沒説。每個星期日,當夜色突如其來地降臨,就像燈光明亮、空蕩蕩的舞台突然落下了大幕的時候,他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她那一團高興慢慢地泄了勁。確切地講,並不是因為她需要他,只是因為他是她的,或她是他的,不管怎麼説最恰當吧。想想吧,在她日復一日,一星期又一星期地等着他,無時無刻不掛牽的時候,他居然沒有想到她。一想到這個,不由人不心中充滿了惱怒、沮喪、辛酸、羞憤和悽惋。就像在鄧尼小客店那兩夜一樣,她感到厭惡。那時她至少是頭一次跟他在一起。現在,她發現自己實際上希望當時與其疼得叫喊,還不如把舌頭咬掉呢。當然,事情就是這樣的,她那受罪的樣子使他對她感到厭倦了,破壞了他的快樂。由於他對她的疼痛漠然處之,她生過他的氣,可現在她後悔了,最後,她感到這全都怨自己。

第四個星期天,她沒有煞費苦心地打扮一番,只是穿着短褲、汗衫,光着腳在廚房裏走動着,給路迪和安妮做了一頓熱氣騰騰的早餐。他們每個星期享用一次這種與天氣頗不協調的食物。當後台階上響起腳步聲的時候,她從鹹肉嘶嘶作響的平鍋旁回過頭去。有那麼一陣,她只是呆呆地盯着那站在門口的、高大、多毛的漢子。盧克?這是盧克嗎?就好像他是巖雕石刻而成的,不是人。可是那雕像卻穿過廚房,咂咂地吻着她,然後坐在了桌旁的椅子上。她往鍋裏打着雞蛋,又放了幾片鹹肉。

“要是我説我喜歡這個活兒,你會信嗎?”盧克笑了起來,往自己的盤子裏倒了許多吃的。

路迪精明的眼睛停在那張漂亮的面孔上,點了點頭。“唔,相信。我想,你的性情和身體都對路子。這活兒使你覺得比其他男人要強,能勝過他們。”雖然路迪被拴在了他繼承下來的甘蔗地上,遠離學術界,沒有機會和其他人交往,但他是一位人類性格的熱心研究者。他讀過許多羊皮面的大部頭書,書脊上印着弗洛伊德、榮格、赫胥黎和羅素之類的名字。

安妮在洞外搞了一個暖房,立起一些長短粗細不一的赤陶管,然後在管中填上土,種上一些蔓生的、懸垂的東西。有各種不同顏色的蘭花,蕨類植物、富於異國情調的爬山虎和灌木叢。地面軟乎乎的,散發着木屑的清香;頭頂上的託樑上掛着鐵絲籃,裏面種滿了蕨類植物、蘭花或月下香;樹皮縫裏長出的日蔭葛爬滿了基樁;這些管子的底部種了一圈五顏六色、絢爛多彩的秋海棠。梅吉喜歡隱身在這裏,比起德羅海達來,這是黑米爾霍克所有的事物中唯一受到她讚許的。德羅海達根本沒有希望在這樣一小塊地方中長着這麼多的東西,這只是因為那裏的空氣中濕度不夠。

“這地方可愛嗎,盧克?也許你認為在這裏呆上兩三年之後,能為我租一間房子讓我住吧?我渴望給自己搞一塊這樣的地方。”倘若事情僅僅是一起躺躺的話,也許她會發現他倒是個好伴兒。黎明就像黑夜一樣迅速而又令人悲哀地來臨了。聽不到雄雞報曉聲,以及另外那些喚醒德羅海達的羊叫、馬嘶、豬哼和狗吠。這似乎有些奇怪。

荊棘鳥讀後感5

當合上《荊棘鳥》,澳大利亞特有的那股廣袤而蒼涼的氣息撲面而來,撲打到我的頭臉之上。

我的眼睛裏充斥着南半球這個最大的荒島上奇特而富有生命力的各種動物和植物的影像,我的耳朵裏滿是綿羊的叫聲和鐵製馬蹄掌敲打在荒原之上沉悶而密集的聲音,我的鼻端彷彿聞到了剪羊毛工人身上濃濃的汗臭味和閃電劃過乾旱已久的草原上空後微微濕潤的水汽的味道。

當那隻鳥兒找到那根最長最尖鋭的荊棘樹枝時,當她將那根荊棘插入自己胸膛的時候,當鳥兒清脆婉轉、悽美刻骨的鳴叫聲響徹這片荒原的時候,我的靈魂恍若被一顆大口徑子彈擊中靶心,碎落一地。

作為一個女性作家,考琳·麥卡洛在《荊棘鳥》中當然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惟妙惟肖描寫景物和場景的素描者,宏大而逼真的場景只是表象,掩藏之下的是一層一層深邃而又睿智的思考——對於愛情,對於人性,對於命運,對於人生……

在《荊棘鳥》的結尾,作者寫道:“鳥兒胸前帶着荊棘,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棘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把荊棘扎進胸膛”,這種自戕式的宣言,正是這本小説的核心所在。

在人與人(愛情),人與自然,乃至人與神(命運)抗爭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得到,卻又同時在失去;每個人都在歌唱着自由,同時又被刺入胸膛的荊棘深深困住。

可是人存在的理由和意義,不就正在於這樣一種抗爭,這樣一種永不放棄自由的理想,並且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的行動嗎?

愛情所帶來的甜蜜愉悦永遠與它所負擔的悲哀痛苦相輔相成,愛之深恨之切,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而甜蜜與憂傷,一向是愛情的雙翼。

菲奧娜為了愛情,嫁給了一個不愛的男人,遠走澳大利亞,終其一生都在懷念那個給了她短暫歡愉以及一生痛苦的男人。她倔強,卻沉默着,一如羅德海達那永遠沉默的天空與大地。

相比母親菲奧娜,梅吉對愛情的態度更加堅定,也更加堅決,無論任何東西都無法阻止火一般的梅吉對於愛情的嚮往與追求。哪怕擋在路上的,是至高無上的上帝。梅吉如同席捲荒原的大火,寧可在熊熊燃燒的火焰中化為灰燼,也絕不苟且在無愛的空氣中。

朱絲婷則完全是一個異類,既不同於外祖母菲奧娜的沉默堅忍,也不同於母親梅吉的堅定狂熱,朱絲婷完全獨立,獨立到令男人都無言以對,在戴恩死去之前,她視男人和性只是生命中普通的事件,既不值得激動,更不值得心動。

作者顯然是一個女權主義者,雖然並沒有完全否定男性羣體。但對應祖孫三代女性勇敢大膽、甚至不顧一切並且至死不悔地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與幸福,她們的丈夫以及一生的愛人(諷刺的是兩者卻往往並非同一個男人,除了朱絲婷的丈夫雷納)卻多數顯示着自己的怯懦,自私,冷血,甚至人格分裂。

最典型的便是梅吉的兩個男人——愛人拉爾夫熱衷權勢,為了野心放棄了愛情;丈夫盧克則根本就是一個完全不懂得愛情為何物的守財奴,他宣稱:“愛!什麼是愛?除了女人在想象中的營造之外,根本就沒有這麼回事,就是這樣。”

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菲奧娜,梅吉,朱絲婷,她們完美的詮釋了這個道理,並且求仁得仁,愛情帶給她們痛苦,同時也讓她們滿足,她們的愛是自足於愛的。

但《荊棘鳥》的意義卻不僅限於此,這部小説更加讓人着迷的地方在於在羅德海達那廣袤的荒野與草原,粗糲的植物與狂暴的動物之中,藴含着的那種磅礴不息的生命力,那種荒野對於隱藏在人類文明外表下野性的真切呼喚。

澳大利亞荒野以它的闊大、不羈、獨立於世的狂傲,如同磁鐵一般將克利裏一家牢牢吸附在它的土地之上,不論乾旱、大火、戰爭,都不能將他們驅趕開,甚至將他們深深的融合到自己的體內,變成荒野的一部分。

在二戰的間隙中返回羅德海達的詹斯曾經看着玩耍的戴恩,對梅吉説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不要讓他離開羅德海達。在這裏,他不會受到任何傷害。”——這句話既是之後戴恩命運的讖語,也是對帕迪的兒子們最終命運的一種預言式的總結。

從弗蘭克開始(雖然他並非帕迪的親生子),鮑勃,傑克,休吉,斯圖爾特,詹斯,帕克……他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否曾經嘗試逃離荒野,或者甘願一生奉獻荒野,最終的結局都是回到荒野,終老於荒野。

荒野上的三代男人,從帕迪到他的兒子們(包括拉爾夫、盧克),再到戴恩,他們對正常的人倫情愛的渴望呈現一個遞減的趨勢,愛與被愛的能力居然在逐漸退化,直至化為虛無。這和作品中的女性那種越來越強烈的反抗意識,對愛情越來越執着的追尋,形成鮮明的對比。

如果一定要為這樣的行為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我認為這是因為男性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逐步被自然所同化,被荒野所吞噬,從而主動或被動的與荒野融合為一體。如果説女性的愛自足於愛,那麼男性的愛則自足於荒野本身。

至於梅吉和拉爾夫的兒子戴恩,作為書中克利裏家族最年輕和最後的一位男性,他的身上具有太多的象徵意味和理想因素。

拉爾夫以為戴恩是梅吉回到盧克身邊之後給他生的`兒子,這也是梅吉苦心安排的結果,並且決定永遠不告訴拉爾夫事情的真相。可是從小生活在羅德海達的戴恩長大後卻要投入上帝的懷抱去當教士——對苦心孤詣的梅吉來説,這是個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的沉重打擊!

梅吉決定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在教會中地位崇高的拉爾夫照顧他——她在信中説:“我偷了什麼,就還回來。”——可憐的梅吉,還天真的認為她只是將拉爾夫的兒子還給他而已。可是拉爾夫背叛愛情在先,背叛上帝在後,搖擺在世俗情感與教會的職責之間,還妄圖獲得內心的平靜——不要忘了,萬能的神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

報應終於來了,戴恩在希臘度假時為救溺水者不幸身亡。這為克利裏家族的最後一位男性抹上了一筆濃墨重彩的道德顏料——可以説戴恩是集一切人類能夠想到的美德於一身的男子,卻如此年輕就回歸天堂侍奉萬能的主。

戴恩的命運本身就是一種註定的輪迴,以背叛始,以毀滅終;以欺騙始,以虛無終。當所有的一切塵埃落定,原本虧欠的被連本帶利的收回,原本貪婪的落了個一無所有的下場,原本墮落的最終白茫茫一片真乾淨——給戴恩做完彌撒後,早已登上權利巔峯的拉爾夫,在無窮無盡的悲傷與悔恨中死去了。

在作者的筆下,克利裏一家三代人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十多個活生生一般有血有肉的人物,用他們的愛恨情仇,用他們的悲歡離合,也用他們的生存與滅亡,完美的詮釋了人與這個世界抗爭、融合與輪迴的宏大主題,也讓我們在掩卷之後,不得不陷入一種可能無益卻一定會有意義的思考:我們到底應該怎樣過好這一生?

荊棘鳥讀後感6

“有一個傳説,説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説是這麼講的。”

這是這部小説的題記。這個悽婉的故事也是這部書的隱喻。所有的美好,都是悲劇的;最美好的物事,在悲劇的高潮。

小説第一代荊棘鳥,是女主角菲,她出生高貴,性格温順,舉止典雅,愛上了有夫之婦,政治前途無量的“漢帕克”。在前途和愛情之間,“漢帕克”自然選擇了前途,他成了菲心中永遠的“刺”。她從他那裏“取得”了孩子,但為家族所不容,只好帶着孩子下嫁窮人帕迪。她不愛帕迪,但也不是所有的生活需要愛。她學會了沉默,學會了操持家務,學會了忍耐貧窮,她為生活生兒育女。後來在帕迪的孀居富豪姐姐寫信要求下,她隨丈夫來到了德羅海達,最終住進了“大宅”,擁有了像樣的生活。可是,她仍然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弗蘭克,——她與“漢帕克”的孩子。但一場大火,帕迪葬身其中,她終於醒悟,“我愛他,可是我卻再也沒有機會對他説了,我太不幸了。”

一見誤終身,回首已是百年人,曾經固執的那份愛,自以為是的,是真愛嗎?榮譽、地位、金錢、理性甚至信仰,那些拋棄愛情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啊!“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是詩人徐志摩的理想與愛情,可惜菲,遇到的是政客,而不是詩人。那個與你煙火人生的才是唯一,她最後帶着懺悔,在那根帶血的刺上,唱出了自己。

依然是小説的第一代,帕迪的姐姐,瑪麗,行將朽木的老寡婦,貴婦人。丈夫去世,她可以不用守寡,但精緻的利己主義的她,總以為別人企圖的是她的家產,她僱傭各類人物,但不信任任何人。她變得怪戾殘忍,就像代爾夫指責的那樣:“你沒有選擇再婚,使你無法容忍的孤獨之中”。這種孤獨,考量着人性。她內心是愛着教士拉爾夫的,可是她太老太老了,她無法得到他。得不到的,以另外一種形式毀滅,她變成金庸筆下的李莫愁類人物,但好像又不是。她修改遺囑,讓代爾夫選擇:把財產捐給教會?還是留給弟弟一家?作為野心家,代爾夫為了自己的前途,選擇了捐給教會,這樣他獲得晉升的機會,也就失去了他深愛的梅吉。

這部小説,把瑪麗描繪十分陰晦,審美品格低、嫉妒心強、還有些女權主義,作者讓其屍體“佈滿蛆蟲”,為人生厭。而她生前欲愛不能的代爾夫享受着她富可敵國的產業,一面惡毒地咒其“老蜘蛛”。沒有成全別人的愛,以另一種方式鍾情自己的愛,即成為不可愛的人。

就這樣,第一代宿命般的糾葛,愛情的災難流向第二代——梅吉。當神父代爾夫第一次看到十歲的梅吉,他被震撼了。是的`,愛情是宿命般的,對或錯,都是跌跌撞撞。隨着梅吉的成長,青春蓓蕾的打開,他情不自禁更加愛她。作為神父,任何女人對他流露愛意,他都無動於衷,卻愛上梅吉?這於信仰的宗教也是不能原諒的。梅吉,也萌發了幻想,愛上了大她26歲的神父。彩雲易散琉璃碎,所有美好都是容易破滅的。她送給他一朵灰色的幹玫瑰花,他夾在書頁,作為愛的終結。主教的身份,信仰,是他最終的追求。梅吉,決定尋找替身,嫁給了與他酷似的流浪漢尼克。但尼克只鍾情於流浪生活,他沉醉於家以外的勞動體驗。梅吉生女兒時,他沒有回來。代爾夫恰好趕來,在她恢復期間,他們度過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她從他那裏“取得”孩子,她以為孩子延續着愛,以此方式打敗他信仰的上帝。但是26年後,這個孩子戴恩溺水身亡,他過早地把自己獻祭給了上帝,她還是失敗了,也就是她為之奮鬥了一生的愛還是失敗了。誰都無法主宰愛,主宰命運,美好永遠是血染的荊棘。

在代爾夫把兒子的遺體帶回德羅海達,六小時之後,他帶着愧疚、懺悔,心力交瘁,死去。死,是最好的解脱,他征服不了自己的慾望,只能征服自己的生命。他的遺願,把自己葬在德羅海達。梅吉曾説,“你在德羅海達,是我的。”紅衣主教的身份,最終是愛情道路上的殉祭?

作者看到了天地間最大的不仁,捧出來的卻是驚天動地的悲憫之心。

第三代,梅吉和尼克的女兒,朱絲婷,一個無愛的結晶。為了擺脱母親的冷眼,她桀驁不馴,遊戲人間,把愛寄託在同母異父的弟弟戴恩身上。她以超然的、遊戲的態度看待愛情。她選擇當演員,在劇本中體奧深情和背叛。在弟弟溺亡後,自責自怨,要求放棄鼎盛的職業生涯回到母親身邊贖罪。

這是一羣俯首於命運的人,也是一羣不甘於命運擺佈的人。它以悲劇的形式出現,卻以無悔告終。梅吉,最後清醒地認識道:“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有片刻的追悔。”馬利榮先生在《情愛現象學》裏説:“一種受到輕視的愛已是一種十足實現了的愛,就如一個被拒的禮物已是一個完全給出的禮物一樣。”孔子説:“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在愛的經緯裏,最動人的還是“恕”吧。

我在思索,這裏面藴含的深意絕不僅僅是愛情,而是,而是他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地,主宰自己的生活,主宰身邊的世界。菲,很老很老了在大宅裏主管賬簿;梅吉,一直做好馴牧人的身份;朱絲婷,努力為理想而歌,成為成功的演員……他們所有的人都在經歷火災,大旱,戰爭……自願上火場,上戰場,上十字架。無論經歷了什麼,無論有沒有了愛人,他們也能活下去,一直活下去。

其實,荊棘鳥是什麼呢?它,或許是愛着生活,向着生活而愛,為愛而活的執着的一羣人啊。那帶着血的刺,是色彩,是理想,竭全力以鬥,以生命為獻祭……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為愛而活,為夢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