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熱門】《百年孤獨》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1

最後幾章一口氣讀完,讀到最後奧雷里亞諾破譯羊皮卷時,卷裏所預兆的結局和現實世界如鏡像般重疊,實在震撼。

如此生命力蓬勃,欣欣向榮,擁有遠大前程的龐大家族,一代又一代裏性格長相的復刻以及人生軌跡的雷同,卻無法帶來綿延的福祉和不盡的子嗣。伴着布恩迪亞們以各種各樣稱得上匪夷所思的`死法,魂歸馬孔多揚塵的土地,作者早已暗示了他們無可挽回的衰頹命運。極盛轉衰的家族史詩讓人聯想起曹公筆下的紅樓。

家族內且做且毀的祖傳惡習,情慾世界中的沉浮,以及層出不窮的宏偉事業,從一開始的鬥雞到之後的香蕉帝國,都只是為了讓布恩迪亞們在這永無止境的重複和分裂中找到精神寄託。但即便如此,孤獨仍然無可避免的在早已預設好的地方如蛛網般密不透風地把他們籠罩。

正如書中所言:“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裹挾入黃土的,只有那將回憶的長詩拋灑於過往後的醍醐,和頓感天地渾然而自我無比渺小的悵惘。百年孤獨。

佳作!

《百年孤獨》讀後感2

百年孤獨斷斷續續地歷時十六個多小時,最後讀到接近凌晨收尾,一場風暴席捲整個村落,一切塵埃落定,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所有的沉重情緒都被作者一笑而過,用一種輕鬆的方式卻讓人內心感覺沉甸甸。

我相信,百年孤獨並不玄幻,他是社會和許多家族的映射,文中沒有對話全程像在講述一個家族的故事,這恰好無這個無關愛的家族契合,長輩對晚輩沒有認真的陪伴和關愛,沒有言語交流,雖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並不瞭解,這個家族的人極度缺乏愛和安全感,所以會有奇怪的癖好。活着,我們總會相信,只要做些努力總比什麼也不做好,可是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最深寒意的是,宿命的不可更改,即便不是第七代破譯出家族的.命運,而是提前獲知命運而有時間去扭轉,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一切是徒勞,我們還會選擇努力去改變嗎?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來,但這個社會充滿了孤獨,塔更像是人類的基因,存在每個人身上,書中的故事呼嘯而過,每個人都曾總有美好的記憶,就憑着這個温暖的光亮,也足夠撐過漫長苦澀的人生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3

高中時看《百年孤獨》看得我很凌亂,只記得人能詭異地長出豬尾巴來。最近這本書又掀起了一股熱潮,看看馬爾克斯的傳記有助於加深對這部偉大作品的理解。

加西亞馬爾克斯總把它和外公外婆以及兒時的記憶聯繫在一起。

據加西亞馬爾克斯回憶,大屋的很多房間是空着的,其所以空着的`原因是它們的居住者死了可能是哪個親戚,比如他的舅老爺拉薩羅科特斯、姨奶奶佩特拉科特斯或者姨媽瑪爾加麗塔。為了紀念他們,房間一直空着。後來孩子們長大了,房子不夠住了,外婆就請人加建幾間。因此,實際上,房子由四部分組成,建成於不同時期。

住在那麼一座大屋裏,加西亞馬爾克斯難免感到既渺小又膽怯,尤其是在黑夜來臨的時候,房子變得靜悄悄的!

多年以後,當加西亞馬爾克斯不得不離開阿拉卡塔卡時,大屋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負擔,因為他想用文學成就它,一半為了忘卻,一半為了紀念。他後來多次提到的那部萌生於青少年時期的長篇小説,指的就是《大屋》《百年孤獨》的雛形。

《百年孤獨》讀後感4

——這是一本飽含孤獨的書,厚厚的書頁承載着厚厚的孤獨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孤獨是一開始就註定好的,在那本羊皮手稿中,從第一代人傳至第七代,一直沒有被研究透,而正因為家族中無人,也就不能知道家族的命運走向,我覺得這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一個獨具匠心的安排。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並不知道作者採用倒敍的手法,被一連串看似一樣的名字弄得眼花繚亂,再去看作者著此書的目的,是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個社會現實。

雖然我並不太瞭解拉丁美洲的歷史,但是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年代,那片土地,那一羣人類的內心。我想我是難過的,因為能夠確確實實地感受到那份孤獨與無奈。我想我又是幸運的,通過這本書,我學到的是該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過好自己的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5

擱淺了半個月的《百年孤獨》“讀後感”終於寫出來了,結果被阿k這麼評論——馬爾克斯要是看到你的讀後感,非得氣得從墳裏跳出來不可!我想馬爾克斯應該沒這麼小氣,即使跳出來了,給他們這羣聰明的哈姆雷特再寫一本《千年孤獨》那不更好?

總之總之,請允許我寫一點無聊沒意義的東西吧,我一點都不想被束縛。我想説的是——我寫的東西大家權當看個熱鬧,千萬不要試圖從中讀出些什麼深奧的東西,如果你曾翻閲“成為無雙”的`歷史,你會發現——在思考這條路上,我也是個剛上學的小朋友吶。大家一起加油吧。

另外,我給了阿K在這裏“發言”的權力,他會帶來一些有意思的思考和觀點!關於他帶來的“內容”,我已經領略過了,他的很多觀點和作家們不謀而合,甚至更有意思,大家放心食用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6

對科學的誠愛,對情人的瘋愛,對生活的濁愛,對家族的任愛,幾代人,一直努力着,追尋着那個時代的自己,為想要的東西,或生或死,到最後,一切卻又迴歸到原始的起點。

請及時的享受當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生活一直在繼續,只是走着走着,有些人回到了原點,有些人走到的峯頂,有些人還繼續走在前往或者回去的路,那又怎樣,不論發生什麼,路還在我們的前方,請繼續走下去。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故事也很簡單,但是幾代人加起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感很簡單,但是幾代人加起來就不是簡單的情感。

閲讀之後,生命到底是什麼?信仰又是什麼?沒有人會告訴我們答案,我也不能給自己一個確切的答案,活着,好好的活着也許就夠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7

多年以後,當我讀到“馬孔多在下雨”這句話時,我回想起了我第一次聽説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高中午後。

百年?很久。孤獨?令人不解。在高中某個時間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內心強烈的閲讀慾望就被喚起了。但是礙於學業緊迫,那時候 即便忙中偷閒也是拿一些爽文來讀,於是就那麼錯過了。之後再見到這本書就是在所謂的“死活讀不下去了書排行榜”,紅樓夢和百年孤獨分列狀元榜眼。《石頭記》的厲害我是知道的,理所當然《百年孤獨》也不會好讀到哪裏去,於是拿起的書就又放下了。一直到我讀完《金陵十二釵》才恍然大悟:有多麼死活讀不下去,就有多麼經典多麼好看。看完此書後更加確信了這一真理,《百年孤獨》,一本好書,一本奇書,一本神書!

提到此書不得不説其描寫的碩大的家族以及交雜錯綜的人物關係,重複七代的人物而且還長的人物名字,確實給閲讀帶來了很大困難。二十六萬字的'書,我讀了整整七個多小時才讀完—而且我看其他人很多十幾個小時才讀了一半的。但是如果認真閲讀,並且把握住書中稍縱即逝的行文脈絡的話—我承認這本書乍看上去非常的亂—還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到作者的深意。

《百年孤獨》讀後感8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説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説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馬爾克斯對於生活也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世界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卻還是愚昧落後沒有任何進步相反還逐漸走向沒落。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後感9

最近看完的一本書就是百年孤獨,但是現在還沒有讀完。最先接觸到這本書是在一個娛樂節目,那時候仔仔和大S還很甜蜜,所以可以在節目上肆無忌憚的説兩人的甜蜜生活,記得仔仔説大S很喜歡看書,而且喜歡把她喜歡的`書推薦給別人看,硬性推薦給仔仔看的一本書就是百年孤獨。

那個時候,仔仔正在看,不曉得看完了沒,最後兩人還是分手了,我覺得很遺憾。然後我就突然對那本書特別感興趣,網上下了電子版的看了幾頁,眼睛痛,就去書店購買買回家看了幾頁,實在是因為外國人名字太長,且比較相似比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然後他其中一個兒子叫何塞·阿爾卡蒂奧,他的其中一個孫子也叫阿爾卡蒂奧看的我頭大瞭然後就扔在一邊,一直沒碰過。直到前幾個月看到新聞説84歲馬爾克斯授權新經典正式出版《百年孤獨》於是,我又奔向書店買了這本重新包裝的百年孤獨。重新翻看這本很厚的書,講為什麼馬孔多會消失,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七代人為什麼一個個都在孤獨寂寞中死去。

好像孤獨是這個家族的遺傳,最終在孤獨中這少有的百年家族終於合上了自己的頁章。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讀完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另一部經典《百年孤獨》,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心理細節描寫打動人心,這部更加讓我驚豔,像《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樣,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借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這個家族的第一人)之口,説出了同樣的話:“愛情是瘟疫!”這句箴言似的話也許是馬爾克斯想要向讀者傳達的觀念吧。

魔幻現實主義題材的文學作品是我第二次接觸,第一次是姜文執導的'影片《太陽照常升起》(舉個我印象深刻的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情節:影片最後女主角在火車上生孩子——女主角在開動的火車上突然感覺要生了,她急忙跑下火車,在鋪滿鮮花的火車軌道上躺着她的新生兒。這當然不符合常理,但是表現得很真實,而且很美好),對這類題材我所知甚少,在我看來,這類題材是很難入手的,得具備不符合常理而又合理的想象,天馬行空中又要在現實裏有跡可循,而且需要很多有關現實的隱喻,不洞悉現實的人是無法達到那種境界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上一篇談到,《百年孤獨》是第二次開始閲讀,這次讀《百年孤獨》首先感覺到它情節的荒誕,但是荒誕之中又格外引人入勝,一下就是幾年的大雨,家族中重複的名字,相同名字間相似的性格,還有這個家族中每個人都相似的孤獨。

這個故事從一對近親結婚的夫婦開始,因為害怕“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逃離故土,開拓新的家鄉,在這個家族的7代人中,每一個成員都有其不能為人所知的“祕密”,他們或守着自己的.祕密,或執着於自己的興趣,總之都深藏着自己,別人同樣不能理解他們荒誕的行為。

故事的結束呼應了開頭,第6代的外甥與第5代的姨媽結婚了,最後一個長着豬尾巴的孩子出生,這個孩子被螞蟻吃掉。

感覺這個家族的命運是從第一代的夫婦結婚時就註定的,最終“遭到懲罰”的不是某一對夫婦,而是這個家族。這個家族延續了這個“詛咒”,也延續了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很久以前就聽説過百年孤獨這部名著,直到最近才把這本書看完。説實話,第一次看的時候我並沒有看懂,因為這是一部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的鉅著,而《百年孤獨》的另一大魅力就是書中有大量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説,宗教典故,而作者所用的敍述手法更是讓人又愛又恨。對於我來説,這種獨具特色的寫作手法讓我一方面既迷戀,但同時給我理解文章帶來一定的難度。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致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裏,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這本書看完已經是今日的凌晨1點了,頗多感觸,本着不能熬夜的養生法則,按耐住情緒戴上眼罩自我催眠的睡覺了。

看完有一種悲涼與孤獨感席捲而來,人生海海,唯有孤獨為伴。上午聽到918事變防空警報,想到書中的故事,感慨只有和平的國家,沒有和平的年代。很慶幸在各國局勢緊張,戰亂不斷的`時期,我還能悠閒地躺沙發上翻看這本書。很慶幸,還可以努力生活。

印象很深的是這本書裏每個女主人公,都有着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勇氣。儘管世事變遷,繁榮消散,依舊要維持自身的體面。雖説多少有些迂腐,但不乏也是一種人生該有的態度。

深沉的道理用最淺顯的故事體系詮釋。合上書的那一刻,內心深處有個聲音:人生若似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一般早已註定,也應像奧雷利亞諾一樣,滿懷好奇的去欣賞那塊未知的冰塊,對未來充滿期待。用赤子之心去探索,然後坦然接受與堅持。

共勉。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藴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藉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鋭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