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國學

國學修身課講座講話稿

欄目: 國學 / 發佈於: / 人氣:2.58W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使用上講話稿的情況與日俱增,講話稿一般是開會前或出席重要場合前準備的發言稿。怎樣寫講話稿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做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修身課講座講話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修身課講座講話稿

各位老師、諸位朋友:

大家好!

承蒙咱們校長的邀請,今天能與各位共同探討如何開展國學教育這一問題,感到非常的榮幸。校長髮心在咱們這六千多人的學校裏推廣和傳播這一優秀的國學《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孝經》等傳統文化,在登封武術學校領域裏,可以説是一種超前的教育理念。也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理念;更是符合武術學校發展規律的教育理念。為什麼這麼説呢?我們可以從大部分學生家長送孩子到武術學校來學習的目的、願望中得以驗證。古人説:“育才先樹人”啊!當這麼多的武術學校在今天社會需求武術逐漸冷卻的年代,仍然繼續用競賽成績、武術表演、武術教學打造發展品牌時,咱們校長推行和弘揚國學的這一決策,無疑是非常英明的。

諸位朋友,聖人説,教育後代、弟子、學生、屬下應該“首孝悌,次謹信;廣泛愛眾,而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也是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教育根本。“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妻有別、朋友有信”人間五倫原則也是我們做人的根本道德規則。先賢要求我們:男尊“三道”(孝親、仁義、忠誠)、女守“四德”(婦容、婦言、婦功、婦德)的品德修養,也正是為了創造良好的人生倫理教化環境氛圍。《大學》中講:“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相信有校長的超前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導,我們學校將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發展效果。並將打造出一個塹新的教育特色品牌。

各位老師,我們應該緊緊地圍繞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進行工作,堅定起信念,樹立起信心,在教學工作中創造出濃厚的學習國學文化氛圍,這是我們責無徬貸的職責。如果我們從思想意識行為上沒有重視起來的話,那麼,我們的國學教育不就成了一句空話或成為一種形式了嗎?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共同探討如何落實校長的這一教育理念;如何把學習國學體現在師生的行為中去;如何在校長的領導下,我們共同去打造武僧文武學校未來的.輝煌。

一、 開展國學教育,首先老師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在帶領學生讀誦《弟子規》的同時,我們老師應該先讀、先學,並且還要與學生共同學習,並且還要給學生“舉一反三”的講解引導。做老師的如果不讀、不學,而要求學生學習,學生會能用心認真學習嗎?聖人説:“教者,上有所施,下有所效。育者,得食而養,得養而成。”啊!如果我們老師就不明白做弟子、做學生、做屬下的做人之道,何以給學生去示範?何以有資格去教化學生?

淨空法師帶領弟子們學習《弟子規》時,曾説:“《弟子規》是聖學的根基,只是會念會背,沒有用處,要能夠做到。每一句、每個字都要落實在日常行為中,一生都不能違背,從我們開始學習到老死都不違背,都去遵守,那就真的學成了。”今天我們作老師的能做到嗎?什麼是老師,老師是做什麼的?“德高為師,行為世範,”啊!“師者”首先得能夠“傳道”,傳什麼“道”?傳做人之道。這個“道”不是單純用語言教化學生的呀,而是要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召教化學生的呀!這一點我們要是忽視了或輕視了,那我們就是用混身的解數去給學生“授業”,授那些數學、物理、外語,或武術等這些科學知識,武術技能,學生會不會入心、開心、順心地學習?學生會不會尊敬、恭敬、禮敬老師?即便是有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夠讓我們滿意,那麼這些學生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能不能去用那些卓越才華服務大眾、貢獻社會呢?我們放心嗎?恐怕我們沒有幾個老師能夠保證。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這些老師成了什麼?何況説我們所培養的那些所謂的“優秀人才”,要是他們再去做些出格的事情,我們這些做老師的就能置若罔聞?我們就不會感到慚愧和內疚嗎?《孟子》説:“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儉,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今天我們做老師的若不重視對學生的修身做人教化,而只重視對學生的才華培養,那麼將來學生若是“有才而無德”,傷害別人、危害社會,那就是我們的過錯,就是我們今天誤人了子弟。作老師的,不單純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責任啊!我們不能不負責任的教授孩子們吧!所以,今天校長髮起學習國學,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師生共同學習《弟子規》,首先是要老師學會,並能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為學生做示範、做榜樣。教化學生在明白做人道理的同時,還要在老師規範言行的示範帶動下,去模仿、去體會、去感受。所以,我們做老師的要時常懷着感恩的態度面對學生,學生也會用感恩的態度尊敬我們、恭敬我們、禮敬我們。《禮記》中講:“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只要我們做老師的先學會了《弟子規》,做到“以德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帶人”,就沒有教化不了的學生。聖人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啊!人都有最起碼的榮辱廉恥感,我們只要把握住學生的天性,運用聖人的教誨,牢牢把握“先塑造學生做好人,而後再傳授學生科學知識,培養學生武術技能這些才華”的教育原則,善誘利導,言傳身教,能會培養不出“德才兼備”的學生嗎?!《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裏也。可離,非道也。”因此説,我們教育學生,千萬不可違背教育規律和教育原則。

今年暑假期間,我在一家學校講學時,進入那所學校第四天。晚飯後,我到學校的小餐廳轉一遍,看到一百二十個座位上有三十二人剩飯,並且基本是整碗的。看到這種現象我非常痛心,難道平常學校沒要求嗎?絕對不會不要求學生“愛惜糧食、講究衞生、遵守紀律”等等。那麼,我就和領導協調了一下,當天晚上在餐廳前講解《弟子規》。講課前,我深深地給聽講的全體老師、教練及十五歲以上學生鞠了一躬,説:“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們。受校長的委託,來給大家講解《弟子規》,學習做人之道,只是‘言傳’了,卻沒能‘身教’,非常對不起大家。聖人説,‘教不嚴,師之惰”啊!先生我沒能讓大家明白‘愛惜糧食,報恩父母,珍惜父母血汗’的道理,今天晚飯時餐廳裏一百二十個座位上有三十二人剩飯。這是先生我的過錯,是我教學的失敗,我應該承擔這個責任,把剩飯吃掉。”説完,我就當眾吃掉了這兩碗剩飯。當時在座的老師和教練都非常的驚訝,沒想到我會當眾吃掉剩飯,有幾十個學生已經是淚流滿面。諸位老師,當時的場面大家想象會是怎麼樣啊!那麼到了第二天,餐廳就沒有再剩飯得了。在以後我教學的一個月裏,基本上再沒發現有剩飯得了,偶爾有幾個五六歲的小朋友還會剩一點。在那個學校講述《弟子規》兩個月時間,總共講了三十六節,完成了全部講座。在這期間,學生模仿會了見老師、教練、領導鞠躬行禮問好;老師教練見面鞠躬行禮問好,也成了校園生活習慣;相對一部分學生學會了在校園裏,沒有老師教練佈置安排做“義工”,課餘時間在校園到處撿垃圾;老師教練主動帶領學生搞衞生,而不再是指揮學生搞衞生;學生偶爾犯錯,老師教練讓學生讀背《弟子規》某段自省。

諸位朋友,“身教重於言教”啊!《中庸》中講:“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所以,我説我們做老師的教育學生,首先要去塑造學生學會做人,而後再培養學生的才華。今天我們先學會了《弟子規》,言傳身教,以身立教,這樣才能達到教化學生“德才兼備”的目的,同時,也能使我們做老師的“教學相長”。

二、老師應該主動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弟子規》不是隻讓學生學習的,也不是隻讓學生會讀會背就可以了。這是優秀的思想文化,是幾千年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做老師的要在班級、教室、教學中,營造出濃厚的學習和體驗氛圍。比如,課上課下我們給學生鞠躬致謝的禮節;在校園裏見同事領導鞠躬行禮問好;尊重學生的人格,關心學生的痛苦;課前帶領學生共同讀誦《弟子規》;室內外書寫標語“和諧生活,幸福人生,‘孝、義、禮’從我做起,從我身邊做起;從我班做起,從我校做起”之類的;組織演講會,頌揚善事善舉;定期進行講座等等。《禮記》中講:“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啊!學習氛圍是我們老師帶出來的,我們得明白學習《弟子規》的益處,如果我們就不明白這些內容道理,如何去教化學生?學生不明白可以理解,我們做老師的若不明白做人的道理,那就不能理解了。孔聖人説:“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其味也!”我們天天在講“培養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才”。我們能夠真正知道究竟什麼是“德”嗎?“德”就是我們的先賢聖哲們所講的“孝、義、禮”。《孝經》中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這就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行。我們與學生共同學習《弟子規》,説是“教學相長”,也的確如此,我們會因學習《弟子規》而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品行。《孝經》中説:“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愧對“老師”這個稱號。鄙人做教育工作這十多年,一直從不間斷學習《四書五經》以及其它傳統國學,從不學習外國文學。我認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藴含着極其豐富的自然哲理、人倫哲理、社會哲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還沒有弄明白、還沒能夠做到,為什麼要去學那些與我們民族思想文化相牴觸的西方文化?孟老夫子講:“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夏者也”。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有自然哲學,如《易經》《河圖洛書》《黃帝內經》等;又有社會哲學,如《莊子》《老子》《荀子》《大學》等;還有人倫哲學,如《論語》《孟子》《菜根譚》等;也有歷史哲學,如《春秋左傳》《戰國策》《史記》等。同時,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也就是1988年,就有七十五位國際諾貝爾獎得主,聚集在法國巴黎,發表了一個《聯合宣言》。其中有一段話,説“二十一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要回眸到兩千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且,在早些年英國的著名哲學家湯恩比教授也曾講,“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兩種思想學説,那就是‘孔孟學説’和‘大乘佛法’。”所以呢,我就邊學、邊做、邊教學生。六年前我就帶領我的部分學生學習《三字經》《千字文》《菜根譚》《孝經》《孟子》《中庸》《大學》《禮記》《春秋》等。教導並帶領他們在家庭、在生活、在社會中實踐體會感受人生哲理。我常對我的學生講:“我之所以讓你們學習聖賢書,是因為我不求你們人人都能成為國家總理、軍隊將軍、億萬富翁,但求你們人人都成為‘天下為公’、貢獻社會的君子,而不是‘有才無德’的小人”。孔聖人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諸位朋友,相信只要我們老師能夠用自己的言行去實踐聖人的教誨,就一定能夠給學生開創出濃厚的學習聖賢《經典》氛圍,使我們學校校風、教風和學風煥然一新。

三、端正我們的教育工作態度,誠心對待我們的同事和學生,做一個同事尊敬、學生敬仰、家長信賴的老師,無愧於自己的良心,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

《大學》中講:“知止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各位朋友,我們知道了教育學生“先塑造其做人的態度,而後再培養其某方面的才華才能”這個教育規律,也就明白了教育方向,我們就要堅定其信念。只要信念堅定了,我們才能夠冷靜地考慮研究探討合乎規律的教育方法;有了冷靜的處事態度,便會安定其工作;能夠安定其工作,就能夠平靜有序地思考問題;思考問題周全了,總結經驗多了,智慧也就自然豐富了。明白了這些規律和道理,我們能會做不好老師嗎?!所以,我們做老師就要用誠心對待學生,不可有絲毫虛偽。古人説,“童心無欺”,那些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的未來,是靠我們塑造的。這份責任比天大啊!如果我們教育失誤了,就會毀了孩子們的一生,那可是“誤人子弟”啊!如同謀財害命。我們的這種教育責任和醫生一樣,醫生給病人治病如果失誤了,可能會使病人的生命在這個世界上消失。所以,我們應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啊!

《禮記》中説:“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也悖,其求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説今天搞教育的人,只知道以書教書,以才教才,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和技能傳授,急於要求學生的“才能”快速進步,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是否適應,結果會使大多數學生沒有誠意去學習,而受教育的人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那麼,這種違背教育規律的教育,自然也就達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像這樣的教育方法,學生便會感到學習是一種痛苦而逃避學習,並且也會厭惡老師;同時,他們也只會懼怕學習的困難,而不會明白學習的好處。最終,他們雖然勉強地完成了學業,但學的知識和技能也會很快忘掉。今天的教育效果不好、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這些。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因為今天有很多做老師的“虛華而不真誠”啊,或者説對人的真誠度還不夠。《中庸》中講:“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弟子規》這本經典,涵括了人間倫理及修養身心的道理。教會我們怎麼做子女、怎麼做學生、怎麼做屬下、怎麼做領導、怎麼做父母、怎麼做朋友、怎麼做老師。所以,我們做老師的的形象,應該給學生的印象感覺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厲”。《禮記》中講:“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因此説,當我們學習《弟子規》後,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就會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人倫哲理,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做好。聖人在《中庸》中説:“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而後勇”。只有當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時,才會勉勵自己,才會不斷的完善自己,所以説是“教學相長”啊!

諸位朋友,咱們學校的未來發展,校長把希望寄託在了我們這些老師和教練身上。校長的這一宏偉願望,能否得以實現,其動力就在於我們這支教師教練隊伍。而我們能不能在學校發展中實現我們的價值,就在於我們對武僧文武學校的忠誠態度,就在於我們對本職工作的認真態度,就在於我們對待學生的真誠態度。《中庸》中講:“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我們要以至誠的態度,共同攜起手來,認真落實校長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武僧文武學校的未來。《孟子》説:“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強將手下無弱兵”,相信在永帝大師的大德感召下,我們這些仁人志士,會共同打造出武僧文武學校新品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