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教育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4篇

欄目: 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3.0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與人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4篇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1

假期裏帶着無奈的心情打開乳白色封面的《好教育,好人生》,原因是以往也曾看過類似的教育類書籍,可看得越多越覺得失望、無奈。這一次完全是帶着完成任務的態度拿起肖川先生的這本書。拜讀後輕輕合上,我的心卻不能隨書頁的合攏而平靜,我的腦海中彷彿是一片寬闊的海洋,彷彿作者在平靜的心湖上投入一塊石頭,擊起了層層漣漪,向外擴展久久不能平息,尤其那一句樸素而真切的話語“受過教育的人,是這樣一個人:他(她)嚴正而又寬容,深邃而又單純;執着而又瀟灑,真誠而又練達;他(她)勤勉而又從容,剛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實而又不斷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這是肖川教授對於什麼樣的人是受過教育的人的一段解釋,他清晰地告訴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這裏的受教育不僅僅指上過學,獲得了某個學位或某種文憑。可現實生活中我們“太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教育對學生幸福人生的奠基和對完整的人的成全”,其實這個任務需要我們全社會給予關注。

我是一名家長,同時我又慶幸我是一名教師。同許多家長一樣我渴望我的孩子能成為受過好教育有好人生的人,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的做法又讓我不解:公然教孩子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家長;在大街上一邊聲如洪鐘呵斥孩子、一邊吐痰的家長;逼着孩子現在吃苦上苦將來作人上人的家長,埋頭苦讀“我送兒子上哈佛”和“天才兒子學習經”然後在自家試驗田裏耕耘不息的家長,為了給孩子搶時間而插隊、闖紅燈的家長,……他們總讓我心驚肉跳。他們的做法與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初衷完全背離,有太多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尚需成長,卻被上蒼和社會賦予了培育和監護孩子成長的特權。怎樣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這恐怕是我們很多中國家長要補的一課。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對原來我們固有的思維和做法進行了批判,也給我們今後如何更好地從事教育指明瞭方向。

其實我們經常可以在各類電視中發現中外孩子在行為舉止、思想品質上的巨大差異:很多外國的孩子能獨立的面對世界,自信樂觀,膽識過人;能獨立思考——不輕信、不盲從,理性地思考問題,自主判斷;能充分體面的表達自我,衣着得體,言行彬彬有禮;尊重他人,守時守信。我想有了這些教養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定會受益無窮,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也一定會強與其他人。但再讓我們看看我們的有些大學生,作為同齡人他們很多人身上所缺少的恰恰是這些。社會上的“啃老族”即使是工作以後還離不開父母的庇護;我們很容易人云亦云,在大家的共識中我們往往很少有人能堅持自我;我們很多孩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懂得去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血汗也無動於衷;每一次集體活動總有人不守時守信,但他們毫不羞愧,還為自己的行為編制這樣那樣的理由。對照這些,我不禁汗顏,我們在責怪他們的同時,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該反省?仔細研讀肖川的書,他讓我清楚地認識到:

作為家長,我們不該只關注孩子今天考了幾分,我們還要教給他們獨立的意識和健康的人格,以自己模範的行動引導孩子,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頭上,更不能體罰,要給孩子成熟的,無條件的愛。適當的放手,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能自我發展。在此,我佩服國外的家長,他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更像一個朋友,而不是一個權威,這恐怕是我們很多中國家長一時無法適應的角色,但為了孩子獨立的人格和自主的發展,我們為什麼不可以轉換一下自己的角色呢?

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限於教給學生文化知識,還要教給學生“良好的教養——內心純正、舉止文明、注重細節,又葆有生命的靈動與自由的天性——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也不過多的講究城府、深藏不露”。在此,我更願意做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體驗成長的煩惱、快樂、激動、感傷。給他們幫助,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美感陶冶,擁有更多的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温暖與幸福。

這本書中肖川呼喚我們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肩負着家長與教師的雙重身份,我深深感覺生養一個孩子的不容易,可是,有什麼事業能比把孩子培養成幸福和成功的人、充分展現出自己的能力的人更為偉大的呢?那些成功地培養了孩子的父母和老師,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2

莎士比亞曾説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關;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我喜歡讀書,喜歡寫讀後感。因為喜歡思考,喜歡在讀完一本書之後,挖掘作者的一些觀點,抒發些個人的情感。縱然這些見解不見得有多麼高深,文筆也不見得有多麼優美,但我覺得這就是我的收穫,因為我思考了!

其實,在讀《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之前,只知道肖川先生,台灣人,是北京師範大學的一位教授,對於其它就知之甚少了。更有甚者在讀之前,暗自以為這本名為《好教育好人生》的書不過就是一位閲歷豐富,長年於象牙塔般的校園裏的一位教書先生對中國現在的一些教育行為所呼出些“高大上”空洞的言論,並不會對教師、學生有所真正的影響與改變。但在讀完肖川先生的序言之後,先前的一些自以為是早已煙消雲散,剩下的只有敬佩之心、崇敬之意。

肖川先生在全本書中並沒有給“好教育”、“好人生”具體下一個定義,而是不斷地教導我們怎樣做好教育,怎樣實現好人生。我覺得如果非要用教科書一樣下定義的形式來界定什麼是“好教育”、“好人生”的話,那還不如不要寫,因為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獨立性與能動性,每一位優秀的教師都有着一套屬於自己的好的教育方法,每一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文化是多元的,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謙虛謹慎首先是我們應該學到的。以下便是我的一些感悟。

肖川先生在講述教育意藴時,説過:“大自然的奇妙奇妙景觀,不僅是人們以美的陶冶,也給予人們以智慧的啟迪……讓孩子們領略到大自然的無限風光,領略到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並由此產生驚異感,從而增進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和與交融,這是完美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很欣賞這段話,並一直都堅信“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的實踐理念。自然、社會是啟迪我們人生智慧最好的老師,它所涵蓋的一些大徹大悟是難以用書本上的言語去描述的,因為別人再怎樣形容泰山的雄偉、故宮的輝煌、黃山的挺拔、青海湖的靜謐,那終究也是別人的收穫,只有當自己親身經歷了,用雙眼見證了、用雙手實踐了,才會收穫別樣的喜悦。

我記憶最深的一次旅遊便是登黃山。以前都是聽身邊的朋友怎麼描述黃山的雲奇山異,氣勢磅礴,更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世人極高的讚賞,心想有機會一定要去爬次黃山。黃山出名的不僅僅是“四絕”,還有黃山的挑山夫。登山途中,時不時會遇到一些挑山夫,他們都是些上了年紀的大叔,都個人的擔子裏都有不輕的貨物,看起來都有百十斤以上。時至今天,挑山夫依然採用原始的方式,負重攀登來滿足山上人的生活需求。他們的每一步都充滿着危險,但他們身上的那種毅力、頑強值得我們每一個的尊敬。除此外,西海大峽谷一人行也讓我銘記於心。幽奇、峻險,詩詞歌賦真的難以言表。羣峯競秀、巧石如林、萬壑崢嶸的奇特景象,讓我一次次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險奇峻峭的山路一次次鍛鍊我的膽量,讓我對生命充滿了敬意。再看過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瑰麗的日出、浩渺的雲海、奇特的山石後,我更加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寬容。其實,領略大自然無限風光,不一定就要去攀登險峻的山峯,觀看壯闊的大海,即使是一片普普通通的葉子,平平淡淡的一方晴空,一場瑞雪,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學習的源泉,都富含着豐富的人生境界。

除此,肖川先生在後文裏還提到了,“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於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的確如此,好的教育是教會學生自己去學,好的教育是為了人生而教育的,換句話説良好的教育是從長遠利益角度來考慮的,風物長宜放眼量,着眼於學生的一生成長和生命的滋育才是應有之義,而不是冷冰冰地將知識從這個頭腦搬運到那個頭腦。然而我們目前的教育更多關注的就是注重眼前利益,學生只要考出高分就天下太平,印證了那句“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雖説是一句玩笑,卻也道出了現在教育的弊端。

我是一個經歷過所謂“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兩種教學模式的學生,當然我不認同“應試教育”沒有它存在的合理程度。我國中讀的是一所農村中學,和全國眾多所農村中學一樣,學生只要考出高分,升入到好的高中,老師的教學使命也就完成了。在國中三年裏,應試教育的逼迫下,我勤奮努力學習,最後考入了南京市金陵中學。金陵中學,和以往國中學習生活不同,更多注重學生的自學,老師教授你方法,讓我們織網捕魚。學校也很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多方面發展,在禮拜二和禮拜五下午開設選修課和社團,學生僅憑興趣去選秀上課。我是被“奴役”慣了的,一開始進入這種“天堂般”的生活,很難融入,成績自然也就成了我們般墊底的。但是我並後悔上這所高中,因為它教會我的不是隻有考高分,而是更多的實踐,更多的為人處事道理。

我以後也是致力於當一名人民教師,我是教會我的學生考高分,填鴨式的教學,還是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辨別,用情感去濡育他們?我想我會選擇後者,良好的教育是為了學生以後的人生髮展,是培養學生自主判斷與自主選擇的能力,而考高分無視學生的主體性,無視他們作為人的自由!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3

這個寒假,我認真拜讀了《翻轉人生的教育》這本書。這本如好萊塢大片一樣精彩抓人的小説,一旦翻開,會震撼每一位教育者。這本書向人們訴説着在一個被世人快要遺忘的角落裏,在一個白令海峽小島上的尤皮克學校裏,喬治老師用他的愛和超羣的智慧帶領着十多個孩子完成了令人不敢相信的任務,他不僅改變了這羣孩子的學習態度,更加翻轉了他們的人生足跡!

愛,是最偉大的融化劑。即使在千里冰封的北極圈,也能通過時間的滲透,一點點融化周圍人們的心。

在這裏,愛斯基摩人排外、不尊重老師的待人方式從此被翻轉。

在喬治帶着榮譽凱旋而歸,鄉親們隆重的夾道歡迎,甚至接機的賴斯以“歡迎回家”的口吻表達興奮時,我一下子想到了喬治一家剛來這兒時的孤獨又悲慘一幕。他不畏懼暴風雪肆虐的生活環境,他有韌性的堅持和努力,相信孩子,信任孩子。他用實際行動讓這裏的孩子瞭解小島之外的世界,學習更多的知識,贏得了作為好老師的尊嚴。

在這裏,愛斯基摩孩子們對待學習的態度被他翻轉。

當喬治為了“未來問題解決項目”大賽,為了這所學校不被關閉,激發起孩子們自覺的刻苦研讀、學習興趣,並放棄他各種旅遊計劃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剛開始他來到甘貝爾,開學第一課時的情景——我的各種奇葩學生,“一句關你什麼事,一句你撐不過五天,學生們十分難堪的笑聲,充斥着課堂”,孩子們的各種不守紀律,各種挑釁老師的場面,讓他接近崩潰,而他以保持鎮定,壓住怒火,一句因為我特別,贏得了孩子們的心。

在這裏,愛斯基摩孩子們的人生價值觀被翻轉。

翻轉人生的教育,不僅翻轉了孩子們對學習對知識的渴望,翻轉了對人生非線性思維的習慣思考,還激發了孩子們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們從此也學會了顛覆自己,相信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同樣也翻轉了愛斯基摩人一直不願和不敢面對的現實,漸漸的學會了感性接受小島之外的文化,理性的接受外面的世界,開始思考和平衡原住民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與其説“未來問題解決大賽”是他們翻轉人生的開始,不如説是顛覆所有偏執觀念的有力證明。

多麼偉大的喬治老師啊!他沒有高高在上,因此他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尊重!

這本書很感人,喬治老師通過特別的教育方式,贏得了全美最具難度的競賽冠軍,他創造了奇蹟!這些孩子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遇到了喬治這樣優秀特別的老師,在面對這些特別生存背景下的孩子們,他採用特別的方式,因材施教,始終帶着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們,他對孩子們的所謂不友好的惡作劇保持理解,哪怕自己的女兒被這羣孩子叫做“白人垃圾”,被設下圈套險些喪命,他有時依然會以父親或者朋友的視角看待這羣孩子,頑皮的孩子。其實這樣的寬容、理解來自於他內心深處對這份職業、對孩子們的尊重和愛。他知道那只是孩子們的表象調皮,在和他們深入接觸以後,他感知到孩子們內心深處的善良。

作為一名教師,更體會到,寬容不但是一種仁慈和關愛,更是一種信任和激勵。記得有一次在做小練習時,我發現平時學習最讓我放心的一個學生在翻書看,當他抬頭看我的時候,正看見我望着他,我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皺着眉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他馬上把書合了起來。紅着臉低下了頭,不敢看我。課後,他主動找到了我,承認了錯誤,並要求我不要告訴同學和家長。我寬容地對他點點頭,並給他提出了要求,以後再也不犯類似的錯誤了。他也感激地朝我不住地點頭。我想這比當時就當着學生的面指出他的錯誤效果要好的多,這是給學生“留面子”,也是對他人格的一種尊重。對於平時有一定自律能力的學生,他們偶爾的一個小錯誤就可以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來提醒他們,一般來説效果出奇地好。也有個別學生對此不起作用的,然後再用其他的教育方法對症下藥也為時不晚。

我相信這本書會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教育技巧,能夠激發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想象力,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堅信: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不能再以偏概全,不能有世俗偏見,而應該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祖國的花朵,滿載着愛、信任、信念、欣賞、讚美,微笑對待我們的每一個孩子。

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有愛有德有責任心有同情心有信念的老師吧。因為,好的老師一定可以創造孩子們的大未來,好的教育也一定可以翻轉孩子們未來的人生!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4

葉聖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與人生》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對我們教師的教育工作有極大的.指導作用,值得我們去閲讀、研究。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師者前進的方向;它又像一本字典,能讓人查到自己原本不懂得問題;它更像是一位長者,在告訴你經驗和方法。它語言簡練、易懂,能激發讀者的種種思考。

寒假裏我拜讀了葉老的《教育與人生》一書,葉老的教育理念中滲透的”人性化教育“思想給了我很深的觸動。葉老強調: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養”自覺的,自動的,發展的,創造的,社會的“人,是”使學生能做人,能做事,成為健全的公民。“

人性化教育要以人為本,具體説要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本,以學生的個性、創造性發展為本,以學生的人格和諧發展為本。學生是我們的教育對象,他們是教育的主體,是整體的、發展中的,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能動性。在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實施人性化教育的良好時機。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強調學生死讀書,高強度地訓練,課業負擔過重,引起學生恐學、厭學甚至逃學、輟學,學生產生普遍的逆反心理。課堂上採用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通過接受教師所提示的信息進行學習,作為教學受與者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其主動性和能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能力。並且,由於教學質量的好壞通常是用學生的成績來評估,因而造成了過分看重分數,只注意少數成績拔尖學生的教育而傷害了大多數學生的自尊心,忽視了對大多數學生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形成明顯的教育不平等,也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些做法違背了教育發展規律,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發生扭曲。葉聖陶在談到中國教育改革時提出:”教育本質的改革尤其緊要。教育要為全社會而設計,要為訓練成對社會作點事的人而設計;教育決不能為挑選少數選手而設計,結果使這些選手光榮顯耀,站在眾人的頭頂上,伸出手來,收授眾人的供養。“

作為當代教師,應當從傳統的落後的思想中擺脱出來,轉變教育教學理念。針對教師怎樣來”教“學生的問題,書中提到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葉老在他的論着中將教師的”講“法分為兩種:一種是開門見山,一種是先”引起動機“再講,以後者為最有效,在學生接觸後想知道的時候才講,更會使學生豁然開朗,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要注意引導學生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求創新、善創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這一點在教育學生環節中體現更為明顯,教給學生行為規範和道德的標準,不僅要用語言講明,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因為教師本身的行為就是標準和規範,也是一種有效的”不言之教“。關於這一點葉老講:”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樣,而‘身教為先’總歸是最重要的一條。“當然,教師在這一方面要注意和學生溝通,真正的瞭解學生,應該和他們成為朋友,這樣才會更順利更有效的教書育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造一種積極、活潑、興奮、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擁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教師的任務是要以學生為中心,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慾,促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從外部轉向內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做到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學生探索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作用是指導、監督,他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自己做的能力,就像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每次演講時總要強調的一句話: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去做。要讓學生的學成為一種自主行為,把課堂建設成為一個學生樂於展現自己,樂於發展自己的舞台。全方位地營造一個學生的身心可以健康合理發展的空間。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敬業精神和淵博的知識把學生培養成能對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的人,使他們認識自己的價值並願意將其體現在社會的發展中。

在《教育與人生》一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葉老對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品味葉老的教育思想精髓,我也充分感受到了”活到老,學到老“這句古訓的分量,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把最新鮮的知識灌輸給自己的學生,有義務教會他們走出學校後如何適應環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更有義務將做人的道理傳授給他們,這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高尚的道德操。不僅如此,時代飛速前進的步伐也已經不容許我們留給自己停滯的理由,所以我們必須要不間斷地學習,在學習中發展完善自己。